由网友 蘑菇老大看世界 提供的答案:
河鱼和海鱼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将列出一些主要区别和优劣势:
区别:
1. 生长环境不同:河鱼生长在淡水环境中,而海鱼则生长在咸水环境中。
2. 肉质不同:河鱼的肉质相对来说较为鲜嫩,而海鱼肉质则更加结实。
3. 味道不同:河鱼味道比较鲜美,香气浓郁,而海鱼则有一种独特的海味。
4. 营养成分不同:河鱼中脂肪酸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更好,而海鱼则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优劣分别:
1.河鱼比海鱼更为地道和美味,而且不含有任何污染物质,对于健康有益。
2.海鱼则富含多种重要营养成分,例如高质量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和钙等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
3.河鱼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而这些成分极易导致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症、肺癌等。
4.海鱼则是最终生物链的环节,因此也可能含有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和微量元素,一些有毒物质如汞、铍等物质也可能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在食用海鱼时需要特别留意选择,切忌选择含有污染物质的鱼类。
由网友 牧海 提供的答案:
全世界已知的鱼类共有26,000多种,其中淡水鱼有8600多种,海水鱼17,400多种。在如此多的鱼类中,想要判断海鱼与河鱼孰优孰劣难度确实不小。
很多人都认为海水鱼比淡水鱼更加鲜美,但是别忘了,海水鱼中还有鳟澳鲈这类上不了台面的"饲料鱼",淡水鱼中也不乏翘嘴鳜、高白鲑等鱼中珍品。
有不少被冠以"淡水鱼之王"名号的淡水鱼更是极品中的极品,比如香鱼(仙胎鱼)、鲟鱼(可食用的是养殖的杂交鲟)等。对于香鱼,美国的一位鱼类学家还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鱼类"。
▲▲"淡水鱼之王"——香鱼
由此可见,海水鱼和淡水鱼都不乏品味出色的佼佼者,当然也有味道很差、遭人唾弃的"垃圾鱼"。总体来说,海水鱼与淡水鱼都各有优劣,难分伯仲,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海水鱼好还是淡水鱼好?这和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相对于海水的开放环境,内陆淡水的溪流湖泊往往局域性更强,物种的生境也呈现出碎片化分布的格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鱼种都只分布在特定的区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对食用鱼类品种的选择。
比如在北方广受欢迎的黄河鲤鱼,南下到广东时就受到了"阻力"。南方人不喜欢吃鲤鱼,人工养殖的鲤鱼也很少,再加上没有养成食用鲤鱼的传统,因此鲤鱼在南方就受到了"偏见"。
另外,有些鱼类只生活在特定的水域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疆赛里木湖的高白鲑。
高白鲑的体重一般在1~3斤左右,更大的能长到6斤,生活在1~28℃的范围内,属于典型的冷水鱼。在食用方式上,高白鲑相当有讲究,不仅可以直接做生鱼片,还可以红烧,不过火候很难掌握,需要专业的厨师来料理。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他们可不讲什么"河鲜","海鲜",顶级鱼类食材他们只认高白鲑。
受地形、地势所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泰山螭霖鱼、四川雅安市的雅鱼,这些淡水鱼虽然小众,但也做到了美味与营养兼顾,还具有相当大的名气。虽然这些特种鱼到了外地可能不受待见,但是对当地人来说,它们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鱼类都不能替代的。
▲▲雅鱼及其胚胎发育
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海、淡水鱼各自阵营中的"翘楚",看看谁更"硬气"——先从淡水鱼开始
首先上场的是"四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兴凯湖鲌、松花江鳜鱼。
仔细推敲之下不难发现,这4种鱼更像是北方的四大名鱼,要味道有味道,要名气有名气,市场价值更是让人"高攀不起"。每一种鱼都有很多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积淀相当深厚。在国内,能吃出文化底蕴的鱼类并不多,四大淡水名鱼对此可是"当仁不让"。
在南方,比较有名气的是"长江三鲜":河豚、刀鱼、鲥鱼。只可惜,这三种鱼早已今非昔比,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当年的盛况也只存在于长江老渔民的印象和记忆中了。
▲▲长江刀鱼
上世纪70年代,长江刀鱼可谓是风光无限,一网下去就有一两百斤,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而在2010年后,长江刀鱼的产量就急剧衰退了。相比之下,鲥鱼的命运更加悲惨,1985年之后,在长江流域就很难见到野生的鲥鱼了。河豚和刀鱼、鲥鱼是绑在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而这根绳子就是濒临崩溃的长江生态。
▲▲鲥鱼
"长江三鲜"或许已注定成为历史,濒临枯竭的渔业资源、相继灭绝的长江旗舰物种(白暨豚、白鲟)——这些都是长江向外界释放的信号。如今,我们也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十年禁渔",但愿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无论是"四大淡水名鱼"还是"长江三鲜",这些"人气王"都不是浪得虚名。或许,比起它们鲜美的味道,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它们的命运。毕竟,如果有一天它们都不存在了,所有的争论也只不过是空谈而已。
说完了淡水鱼中的"王牌",再说说海洋里的"奇珍异馐"
海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
"四大海产"中墨鱼是个冒牌货,其他三种才是真正的鱼类。然而,同样是今非昔比,如今唯一能够形成渔汛的"四大海产"只剩下带鱼了。
▲▲带鱼
"四大海产"中最让人惋惜的是大黄鱼。大黄鱼的命运与东海的舟山渔场是紧密相连的,历史上野生大黄鱼的最高捕捞产量是10.16万吨,"登峰造极"的那一年发生在1967年,距今已过了半个世纪。
1974年春天,东海上数千只机帆船赶赴舟山渔场捕捞越冬的大黄鱼,无论大小全部都被收入渔网之中,这无疑给大黄鱼的种群繁衍带来了致命打击。2003年,东海的渔民已经很难捕捞到野生大黄鱼了,即便撞到好运捕到那么一两条,规格也是小的可怜。因此可以说,"四大海产"中大黄鱼的名气最大,但同时也是现状最惨的。
此外,海洋中还有不少名贵鱼种,比如东星斑,在高档的饭店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东星斑属于国家保护物种,野生的东星斑禁止食用);再比如,海中的鲷鱼、军曹鱼、花鲈、鲳鱼、金枪鱼、鳕鱼、三文鱼等名贵水产也都是一流水准。
▲▲东星斑
▲▲鲷鱼
▲▲鳕鱼
总结
从现实层面来讲,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吃的都是价格低廉的大宗鱼。内陆的居民就吃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淡水鱼,沿海的居民就吃鲳鱼、鲻鱼、带鱼、黄花鱼等常见的海水鱼,而且很多人还不是经常吃,毕竟经济条件不允许。
至于海水鱼和淡水鱼哪一种更好,不同地区人们的看法必然有很大出入,得到的结论也完全是主观的。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我从小生活在内陆地区,因此对淡水鱼情有独钟,特别是老妈做的鲜辣鲫鱼汤和油炸小鲫鱼,那味道简直就是一绝,到现在想想就流口水。
当然,1000个人有1000种答案,以上结论也仅供参考。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由网友 安心爸爸也是妈 提供的答案:
全世界的人每年要消耗掉约1亿吨的鱼,可见,在人类的食谱中,鱼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其实与鱼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地球表明有71.8%被海洋覆盖,而剩下的不足29%的地表面积上还分布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如此多的水孕育了超过31200种不同的鱼类,这使得在动物被驯化之前,鱼类成为了人类最容易获取且数量最多的肉食来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鱼的种类比较多,不同鱼类的分布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地区的人虽然都吃鱼,但吃的鱼从整体上看是有一定区别的,尤其是生活在内陆地区和海边的人,前者主要吃淡水鱼,后者主要吃海鱼。
那么,海鱼和淡水鱼究竟哪个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海鱼和河鱼(淡水鱼)
虽然海水和淡水中都有鱼,但是将鱼分为海鱼和河鱼(淡水鱼)太粗暴了,因为海鱼虽然是指只能生活在海中的鱼类,而淡水鱼就不同了,根据生活水中盐分的浓度分类,淡水鱼可以分为初级淡水鱼、次级淡水鱼以及周缘性淡水鱼三大类。
其中初级淡水鱼就是指只能且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我们的四大家鱼都是初级淡水鱼,而次级淡水鱼是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淡水中,偶尔栖息在半海水或者海水中,比如罗非鱼、食蚊鱼等,最后是周缘性淡水鱼,这类鱼主要生活在半海水(比如河口)或者海水中,偶尔进入淡水中,比如蛇鳗、牛尾鱼等等。
从整体上看,海鱼要比河鱼的种类要多,占世界总鱼类的约58.8%(约18346种),河鱼(淡水鱼)只占41.2%(约12854种),其中约有80.3%的为初级淡水鱼,次级淡水鱼约占19.1%,剩下的0.6%是周缘性淡水鱼。
所以说,在海边的人,不仅能吃到的鱼(直接捕捞野生活体)不止是海鱼,还有次级淡水鱼和周缘性淡水鱼。不过,既然我们要讨论海鱼和河鱼,就按照严格的淡水(初级淡水鱼)和海鱼来说吧。
海鱼和河鱼哪个更好?
鱼的好坏除了与口感有关外,还与营养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真所谓"众口难调",不同人对同一种食物的判断也有很大的区别,而且鱼的好坏与新鲜度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管是海鱼还是河鱼,只要是新鲜的、野生的、没有污染的鱼都很好吃。
关于海鱼和河鱼,许多人会认为寄生虫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大多数人认为海鱼没有寄生虫,河鱼寄生虫较多。不可否认,淡水中确实比海水中有更多的寄生虫,但这并不代表海洋中就没有寄生虫,事实上,海洋中的寄生虫只是比淡水中少一些而已,但依然是存在的。
上图是科学家们对海水和淡水中吸虫、绦虫、线虫以及棘头虫四大类寄生虫的研究,红色为海洋,白色为淡水,可以看出淡水中除了吸虫和绦虫比海洋中多外,其他两类寄生虫甚至还超过了淡水。
而且前几年科学家们也在经常拿来做鱼生的三文鱼中检测到了鲑居尾孢虫(Henneguya salminicola),所以,说海鱼没有寄生虫是严重的错误认知。只是用来生吃的鱼类多为海鱼,而且经过了低温的处理,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明确规定:生吃的鱼类必须在-35℃下急冻15小时或-20℃下急冻一周。这就是杀灭鱼肉中寄生虫的常见方式。
既然海鱼和河鱼都有寄生虫,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它们的口感。如果说作为鱼生的话,显然是海鱼更有优势,这是因为河鱼比海鱼的土腥味更重。
所谓的土腥味其实是由一些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称之为"土臭素"(Geosmin),而河鱼多为杂食性鱼类,而且它们的食谱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所以久而久之,它们的肉质中也会累积大量的土臭素,我们吃一些河鱼时的土腥味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次,我们经常食用的河鱼刺通常比海鱼更多(这并不代表河鱼就一定比海鱼刺少,比如鳜鱼刺就不多,所以只能说我们常食用的河鱼是演化比较低级的鱼类(是指演化序列),而食用的海鱼通常是演化比较高级的鱼类),这是生存演化所致,因为动物骨骼的演化倾向于向更少去演化,不过在淡水中,演化相对低级的鱼类占了主要,而在海水中,演化相对高级鱼类占了主要。
而且海鱼多数为肉食性的鱼类,但是它们吃的是其他的海洋生物,很少会有能够产生土臭素的微生物,所以海鱼肉几乎没有土腥味(但腥味依然存在),而且小刺(肌间刺)也比较少
并且大多数的海鱼脂肪含量在5%-15%之间,而河鱼的脂肪含量在1%-5%之间,显然河鱼的脂肪含量平均要远远低于海鱼,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吃的口感,毕竟烹饪可以用添加油来弥补,但是生吃就是鱼本身的脂肪含量了,而我们吃到的肉香,有很大程度来自于肉中的脂肪含量,所以和牛等顶级的牛肉,脂肪含量都不低。因此,在生吃上,海鱼确实要强于淡水鱼。
至于烧制,同样都是新鲜的鱼类,海鱼往往也比淡水鱼需要更少的去腥调料,比如清蒸的鱼类,通常也是海鱼。不过,一旦上升到红烧、酱焖等烹饪方式,河鱼的土腥味就会被遮盖掉,此时,反而海鱼的鱼腥味会比河鱼重一些,所以,在烧制方面二者算是打个平手吧。
最后是营养价值,在营养价值方面,脂肪我们就不计算其中了,我们着重地来看一下蛋白质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两个方面,在蛋白质含量方面,海鱼的整体区间在13%-29%之间,而河鱼的整体区间在15-25%之间(数据取自《中国食物成分表》对8种河鱼和8种海鱼的统计报告),从平均值上看,它们是不相上下的。
而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方面,统计报告重点的对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数据陈列,其中大多数的海鱼和河鱼平均值都在0.2%左右,不过,同样选取了8种不同的鱼类,海鱼中有四种超过了1%,而8种河鱼中最高的只有0.73%(鳜鱼)。
写在最后
从整体上看,海鱼确实要比河鱼强一些,具体体现在营养价值、口感(土腥味)上。但是这只是理论,在实际中,内陆地区的人获取新鲜的淡水鱼更加的容易,而海鱼通常是冷冻的,所以从新鲜度上,河鱼要比海鱼更好一些,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最容易获取的就是海鱼,反而淡水鱼通常是冷冻的,这就造成了相反的结果。
因此,还是那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那容易获取什么样的鱼,什么鱼就是最好的。
由网友 觅源良食 提供的答案:
海鱼和河鱼,哪个比较好?
非常感谢Html369的邀请,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能收到邀请回答问题每每都是很开心的。
解题:海鱼和河鱼,哪个比较好?比较好指的是什么?是指哪个比较好吃,口感好?营养好?
我们逐一来回答以上的问题,通过分析来说明海鱼和河鱼,哪个比较好?
下图:鲫鱼,河里的鱼
海鱼和河鱼,哪个比较好?
答:一、从好吃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单从好吃这个角度来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对什么鱼好吃,受到地域影响饮食习惯,比如湖北地区,湖泊江河很多,河鱼品种众多,一直是吃河鱼的,吃的多,肯定会觉得河鱼好吃,海鱼品种见的都少,吃的就更少,自然会觉得河鱼好吃。
相反一个沿海地区的人,吃海鱼长大,大海里面的物产自然会比江河湖泊多很多,他见多识广,自然是认为海鱼好,刺少,不腥的。
存在即合理,自然奇妙,有容乃大,河鱼海鱼在不同的地方哺育了我们,心怀感恩,对食物要有敬畏之心,感念上天的神奇,所以不同地区的人民会觉得本地区的物产是最好的,同时也是最好的。
二、从营养的角度来分析:
这个就更加的简单,我们食物的营养是来自不同的食材,是一件复合性的事情,单一补充某一类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吃鸡鸭鱼肉,蔬菜水果。海鱼有海鱼的营养成分,河鱼也是,非要说个好坏,我看也是没有这个必要。
三、海鱼和河鱼,哪个比较好?
我看都好,各有特色,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技巧繁多,海鱼有海鱼的鲜美,河鱼有河鱼的鲜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心境、事由、吃什么鱼的时候都是好的,都是美食。
ps:
以上文字仅代表我个人的一点点浅薄的想法,肯定说的不够深入和全面的,望大家多多回答此问题,进而丰富,让我们找到更加深入和完善的解答答案。再次感谢对我的邀请。
由网友 年过古稀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海鱼好了,因为海鱼大部分都是野生的,而淡水鱼大部分都是养殖的,我看见鱼塘老板喂鱼,喂的是鸡粪,我问老板你们怎么喂这玩意儿啊,老板质问我:鱼饲料两块多一斤,鸡粪120元钱一三蹦子,要搁你你喂什么?我是因为看见大粪我就吐,要不我就喂大粪了,大粪100元钱一三蹦子。从此以后我就没有吃过淡水养殖鱼。
由网友 阮光锋 提供的答案:
结论:不论是从营养角度,还是安全角度,海鱼都并不一定比河鱼好,海鱼和河鱼都是好鱼,没有太大差异。
海鱼更健康?
海鱼其实属于咸水鱼,而河鱼就是淡水鱼。
认为海鱼更健康的一个理由就是认为海鱼的DHA含量更高。实际上,淡水鱼中的DHA含量并不一定低于海鱼。
-
有研究对4种淡水鱼及6种海水鱼测定发现,淡水鱼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不比海水鱼低。
- 还有研究对比5种海水鱼和9种淡水鱼中的EPA和DHA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淡水鱼中的EPA和DHA含量并不会比深海鱼低,含量最高的甚至是淡水鱼类鲈鱼。
从这些结果来看,深海鱼的DHA含量并不一定像大家想象得那么比淡水鱼多。
海鱼更安全?
海鱼长在海洋,大家就会想到碧海蓝天,而说到河鱼,大家联想到的就是污水。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海鱼更安全。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这也只是大家美好的想象。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海洋鱼类,依然可能受到环境的污染,甚至有些时候污染还更严重。
寄生虫、重金属(汞、镉、砷等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多溴联苯)等是鱼体最常见的污染物。那么,这几种物质在海水鱼中是个什么情况呢?
-
寄生虫:海鱼也会被寄生虫感染。海水鱼寄生虫种类很多,可引起的疾病包括刺激隐核虫病、粘孢子虫病、海盘虫病等。以臭名昭著的异尖线虫为例,它就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寄生虫,世界各大海域都可以找到它们,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等都可能被它污染。
- 重金属:有研究对北京市场中人们经常食用的10种鱼肉中重金属砷等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海水鱼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淡水鱼。对上海市售水产品进行检测发现,海水鱼中重金属镉的含量也要高于淡水鱼。杜克大学的研究还发现,由于与盐的分子结合,深海中的甲基汞更难被分解,对健康的危害也更大。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深圳市市售鱼类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发现,淡水鱼、海水鱼中PBDEs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28.2、1108.8 pg/g湿重,海水鱼也要高于淡水鱼。上海市售动物性食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和生物有效性评估也发现,海水鱼中PCBs的浓度水平要高于淡水鱼。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在市场上发现的鱼中检出了污染物,但通常都没有超标,考虑到日常食用量,一般也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总的来说,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鱼,他们的营养成分并没有太大差异。海鱼河鱼 ,都是好鱼。
----------------
作者: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传播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果壳网吃货研究所副所长,Html369号签约作者,专栏作者。
微博:@阮光锋
公众号:阮光锋(ruanguangfeng)
欢迎订阅,收获更多有用、有料又靠谱的食品知识。
由网友 镇浪1054355145656 提供的答案:
河鲜、海鲜的评价与习惯有关!长期吃河鲜的人,闻到海鲜他受不了,比如我们宁波人天天吃海鲜,但也喜欢吃河鲜,都觉得海鲜、河鲜各有特色,认为河鲜比海鲜腥味重一点,但都喜欢吃。
但外地人刚到宁波来时就不习惯,认为海鲜太腥味,有的吃了要肚子疼,要呕吐 ,拉肚子,身上发疹块等,他们不适应!
但现在很多外地人也会吃海鲜了,不吃也难受,因为我们宁波海鲜太多了,价格也不贵而且新鲜,生活多年也适应宁波海鲜的口味了。
所以生活习惯相当重要,其实我们宁波都很喜欢清蒸菜,清蒸菜最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但清蒸的食材要新鲜,最好是活的,这样鲜度就足,但清蒸要把握分寸,过去如鱼眼珠爆出了,就代表熟了,而且也是最鲜的时候。
但是现在很多鱼它蒸到底,也不会把眼珠爆出来。因为养殖的肉质太嫩,鱼眼珠不会爆出来了!
这就象饭店把握好时间,什么鱼或什么菜几分钟可以出笼。但家庭比较难掌握,因为火头大小,灶具也不一样,要用牙签或筷子去测试一下才知道,但经常做蒸菜的人知道,因为蒸过头了就没味了。
我们宁波人来说,最鲜的菜是生吃的海鲜,但是现在也要注意了,有的海鲜不能生吃了,吃不好就会付出"代价",但是稍微咸点没问题,如咸蟹、泥螺没问题。
但归根结底大多数海鲜河鲜都差不多, 海鲜烹调也略简单点,营养价值也各有所不同,海鲜略比河鲜略鲜点,否则怎能称为海鲜大餐呢?
我觉得我们宁波人海鲜河鲜统吃。应该可以代表中间的立场了吧!!!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