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经没有宰相官职了,为何《康熙王朝》中索额图、明珠、陈廷敬等人依然被称为'相'?

由网友 辣椒枇杷 提供的答案:

在清朝,宰相官职已经被取消,但是"相"这个称呼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被用来指代一些高级官员,特别是在处理政务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官员。这些官员拥有着类似于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因此被称为"相"。在《康熙王朝》中,索额图、明珠、陈廷敬等人都是清朝的高级官员,他们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被称为"相"。

由网友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提供的答案:

首要明確,宰相不是官职,是对在皇帝之下掌握行政大权的首席大臣的称谓,历朝历代,能称为宰相的官职有十余种。虽名称不同,但都可称为相。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充斥着皇权与相权的激烈斗争。当皇权占优势时,宰相更换频繁,甚至性命不保。在相权占优势时,往往发生皇相移位,政权更迷,如王莽,曹操,以及南北朝时期,都是这种情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其中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兵政,御史大夫管监察,皆设府视亊。而丞相事无不统,承上启下,足真正的宰相。

汉初仍沿秦制。到汉武时期,丞相多在位不足一年。汉武为削相权,改丞相为司徒,太尉为司马,御史大夫为司空。司徒只管土地,户口,赋税等亊,已不再是宰相。皇帝通过内庭的私人秘书性质的尚书,直接办理政务。尚书的的事务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重,分工越来越细,就设尚书台以统管尚书。尚书台的首长称尚书令。年深日久,尚书令就成了亊实上的宰相。

到了曹魏时期,文帝曹丕觉得尚书台权限太大,设立中书监,中书令主管皇帝文书诏令,以分尚书之权。同时,皇帝的亲近之臣侍中也函浙掌握了一些权力。这样的政权不断演变,到了隋代,形成了中央三权并立。以中书令为首长的中书省负责出纳王命,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负责审核诏命出入,以尚书令为首长的尚书省总揽行政,负责执行。这时,三省首长就成了亊实上的宰相。

唐承隋制。但因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尚书令不再轻易授人,而以尚书省副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后尚书仆射李靖因足疾请辞。太宗下诏慰谕,"卿可三五日一到中书门下平章亊。"从此始,三省首长必须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亊才能称为宰相。为使相权不予过重,往往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加平章亊,行使相权。

宋元时期,合并中书门下,称中书议亊堂。担任宰相的官职变来变去,但中书一直是中央政权的中枢机构。

明初仍沿宋元之制。洪武十三年,诛宰相胡惟

由网友 向敬之 提供的答案:

向敬之

清朝真正称相者,唯有索额图、明珠耳,前者为"索相",后者称"明相"。

索额图于康熙真正亲政后,以力助皇帝铲除鳌拜之功,拜国史院大学士。康熙九年,重设内阁,以索额图为保和殿大学士,至康熙十九年,皆为领班大学士。在阁十年,权倾朝野。

明珠于康熙十六年,以率先支持康熙平藩,而以吏部尚书进位武英殿大学士,作为康熙的新宠,入阁视事,与索额图暗结集团,揽权缠斗。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专门写道:"索额图、明珠并相时,权势相侔,互相仇轧。"

他们都是满洲正黄旗大臣,为康熙非常倚重,在铲除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和抗御外敌等事件中,充当了康熙的左膀右臂。但因揽权坐大,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大权。如索额图之后,明珠及其亲信大学士余国柱,操纵票拟。

在康熙延续既定的首崇满洲国策下,汉人大学士大多是迎合满洲大学士,即便后来的李光地一度成为言官中心、康熙重臣,使满洲大学士嵩祝等主动示好,但在马齐复出后,还是处在弱势。

陈廷敬虽然与权臣索额图、明珠同僚数十年,但权力是不可能同日而语的。即便陈廷敬也是以吏部尚书被授文渊阁大学士,但在阁排名最末,之前有满人、武英殿大学士马齐和文渊阁大学士席哈纳,以及汉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琠、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陈廷敬的所谓陈相,不过文人们的客套而已。

由网友 文沐 提供的答案:

相这个字是辅佐的意思。丞类似,是辅弼之意,除了丞相,县丞等也取此意。宰有主持,主宰的意思,如太宰等官名就取此意。

宰相不是官职,是对于帝王以下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历代被称为宰相的官职有: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换言之宰相是最高辅政大臣的意思,无论哪个朝代,无论皇权多么集中,皇帝都需要有人辅政,帮助他处理政务,皇帝勤一点,宰相的决策作用就少一些,皇帝懒一点,宰相的职权就大一些。而丞相是一个官职,从秦始皇立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他只是被称为宰相的官职之一。

明清已经没有了丞相这个官职,不过习惯上把可以参议政事的辅政大臣称为宰相,明代有内阁大学士,清代有上书房大臣和军机大臣。

原则上上书房大臣和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不过既然有参议权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因而不管官职大小,进了上书房和军机处就能被称之为相了,也自然能够拥有一些权柄,一般的外臣也不敢得罪他们。

由网友 吴钩的钩沉 提供的答案:

确实,中国的宰相制度自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之后,便不再存在宰相了。不过,明朝又形成了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有时候也被坊间称为宰相,虽然他们的职权跟传统宰相差别很大。

清承明制,也设内阁,而且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提至一品。时人出于习惯,也有将大学士称为宰相的,比如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明珠被称为"明相",因为明珠当时是大学士。《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也被叫成宰相。但请注意,这只是时人私下里的拟称,或是今日编剧的想象,绝不是正式称号。

清代的内阁大学士,虽然品秩更高,但实际上的权力远不及明代的内阁辅臣。清内阁的职权不过是传抄谕旨罢了,比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不如。在清代,承担着一部分宰相职权的,其实是军机大臣。但军机大臣非常职,例由一二品大员以值班的形式担任。他们也不是宰相。

我要强调一点:虽然清代有人私下里将大学士称为"相",但清大学士实际上绝不是宰相,而且,乾隆皇帝就很讨厌有人将大学士比拟为宰相。他说:"夫宰相之名,自明洪武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行之宰相也。"当时有一名学者叫尹嘉铨,因为在著作中"称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相国",被认定是"意在谀媚而阴邀称誉,其心实不可问" 。最后这个尹嘉铨被绞刑处死,著作被销毁。

由网友 逆流时代 提供的答案:

这是因为尽管从朱元璋开始明清的皇帝就废除了宰相之名,但却不能废除宰相之实。宰相是什么官职?通俗的来说,宰相是"百官之长"的泛称。只要位处中枢,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就可以被称为宰相。这是铁一般的政治规律,是谁也废除不了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的名位呢?那是因为他要消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他杀了胡惟庸,暂时取得了君权的胜利。就像秦始皇在罢免吕不韦之后,也短暂废除了相国的职位一样。但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和秦始皇的这两把刷子,他们根本处理不来繁忙的朝务,所以在明成祖时期又设置了内阁。为了阻止内阁势力膨胀,明朝的皇帝又引入了宦官势力,让他们来平衡文官集团。

但是对于平庸的皇帝来说,即便没有宰相,他们也不能阻止权臣的形成。就像明代的杨廷和张居正一样,他们作为内阁的首辅,实际上就获得了比宰相更大的权力。张居正就是名为首辅,实为摄政。诸事皆由自己决断,这就是为何万历皇帝如此痛恨张居正的原因了。

所以宰相实际上不是一个官职,明清两代虽然废除了这个宰相的职位,但是他们并不能废除宰相二字的实际意义。明代为了防止内阁势力过大,引入了宦官集团,但是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内阁首辅与宦官相互把控朝政。比如杨廷和和张居正,又比如魏忠贤与刘瑾,都先后把持着朝政。他们虽然无宰相之名,可确确实实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大人。

有清一代,为了避免宦官干政的悲剧重演,制定了宦官不可干政的规矩。在政治制度上则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后来为了对西北用兵,雍正设立了军机处。所以只有兼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臣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国。

但是由于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所以他们的内阁和军机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权臣,但是内阁大学士依旧有宰相的影响力和相近的权力。在康熙的内阁之中(此时尚无军机处),索额图先后担任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又是太子叔祖父,皇后(赫舍里)叔父,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首。而明珠则任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又是大阿哥的舅舅,皇亲国戚。而陈廷敬虽是汉人,却是康熙的帝师,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

这三位都是大学士职衔,又都与康熙关系非凡,所以他们在康熙内阁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其他人来说,一句"索相",既能彰显贵人身份,又是雅称,不会落人口实,何乐而不为呢。毕竟索额图、明珠这些人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啊

以上。

由网友 伊耆角木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都有误解,其实不止明代清代,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过"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和"丞相"、"相国"等不是一个概念,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具体官职,而是一个或几个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所以说清朝没有宰相,这话值得商榷。清朝可能没有那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部分官员进入了权力核心,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宰相,也仍被习惯性称作"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所以宰相和在一起,可以理解为主宰朝政、辅佐皇帝的官员。但中国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正式官职叫做宰相。早年,相邦、相国、丞相等都能被称作宰相。

早期的宰相一般只有一二人,但是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隋朝称内史)、侍中(隋朝称纳言)、尚书令并为宰相。唐朝更是设置了政事堂制度,除了中书令和侍中(尚书令取消)为固定宰相外,其他五品以上官员得皇帝准许,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称为宰相,唐初多的时候一度有七个、九个宰相同时存在,这就叫做"群相制"。

唐朝后期之后,三省基本只有中书省还保留实权,后世也常以中书省为权力中枢,以中书省长官为宰相。比如明朝初年,正式的宰相是两个,一正一副,也就是中书左丞相和中书右丞相(一开始右在左前,后来左在右前)。但是自从胡惟庸案,朱元璋大开杀戒,自此废除中书左右丞相的官职。所以,我们常说朱元璋废相,严格意义上讲,废的不是宰相,而是丞相。

那朱元璋废丞相之后还有没有宰相呢?一开始是没有了。朱元璋这个工作狂,大事小事一把抓,谁也别想从他老人家手里分权,皇帝本人就是宰相。

可是明太祖的精力非常人可比,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一个人管真的要了亲命了。于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将原本用于辅导太子的各殿阁大学士逐渐变成辅佐自己处理政务的班子,"内阁"应运而生。最初的内阁成员品级很低,只有正五品,也没有太多决策权,只能说是皇帝的秘书。但是随着承平日久,皇帝也一个个懈怠了朝政,逐渐放权给内阁。政令悉由内阁草拟,尤其在那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时代,内阁几乎就是权力中枢。而内阁成员也由最初的五品小官改成二三品的六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有部分内阁成员还被授予三公这样的一品官职。这时候的内阁成员,无论品级、权力都与之前的宰相相差无几,如张居正在万历初期的权势,甚至前朝的宰相都罕有能与之匹敌的。这样的人,虽无相名,却有相实,我们可以说,明朝的内阁成员,就是宰相,只不过鉴于朱元璋废相,他们不方便这么叫而已。

到了清代,入关以后基本承袭明朝的官制,也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但是也有内阁。不过清朝内阁比较虚衔化,并不掌实权。清朝的实权一开始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王公贵族、功臣勋贵组成,康熙期间起用南书房文人进行制衡。内阁大学士基本就是一个荣誉头衔。但是,清朝毕竟沿袭了明朝制度,所以各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地位尊崇,官场上习惯还是称这些人为"相"。而且清朝没有明朝废相那个故事,叫某相起来更无顾忌。另外,议政王大臣和南书房行走的官员们与这些大学士也不冲突,因为不少满洲贵族本来就会被授予大学士官职,他们也乐得被称为相,而南书房行走的官员们只要获得皇帝信任,今后平步青云,也能成为大学士。清代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为四殿二阁大学士,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废中和殿大学士,设体仁阁大学士居六大学士之末,形成三殿三阁大学士格局,保和殿大学士为大学士之首(乾隆年间傅恒死后无人再任此职),后来又设协办大学士两人,算是大学士的候补和助手,这是后话。

题主说到了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三人。索额图早在康熙八年就担任了国史院大学士(当时清朝废除了内阁制度),次年恢复内阁制度,索额图旋即官拜保和殿大学士,直到康熙十九年因病请辞,但皇帝还是授予了他议政大臣职务,让他参与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中,依然没有远离权力中枢,直到三年后因罪被革职。所以这段时间,称索额图为索相,完全是可以的。之后索额图起起落落,因参与太子之争,在康熙四十二年被圈禁,同年被赐死。

明珠也是类似的情况。他在康熙十六年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七年因罪被罢免,不久之后起复,做了议政内大臣、光禄大夫,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不过那时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有些边缘化,所以明珠其实后期一直失宠,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去世。不过叫他一声明相,还是没有问题的。

陈廷敬是汉人,与索额图、明珠这些满洲勋贵不同,他是走的科举入仕,因为给康熙讲课受到赏识,逐步开始参与政务,于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所以也可以称一声陈相。不过他做"相"的那年索额图都被赐死了,明珠也失宠了,和电视剧里三人一同称相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由上述三人可以看出,内阁虽然已经不再是权力机构,但能被授予内阁大学士官职的人,通常还都在权力中心,属于皇帝比较宠信的官员,确实和宰相比较接近,叫相没毛病。

不过雍正即位后,设军机处,可以说是彻底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清朝权力中心。军机大臣都是皇帝心腹,但是品级未必很高。所以一旦一人同时身兼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则被称为"真宰相"。

我们以清末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来说。曾左李都做到了内阁大学士,曾国藩曾任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曾任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李鸿章曾任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因三人都有爵位,所以都被称为"爵相"。而李鸿章后来官拜太子太傅,被称为"傅相",所以孙中山曾经在大公报上发表《上李傅相书》。这些称呼都没问题。

但是,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地方任职。如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但是只有左宗棠,曾经在1884年担任了两个月的军机大臣,算是个"真宰相",尽管很快因为跟同僚处不好关系就走人了……

相反,尽管曾国藩、李鸿章曾经无限风光,却始终没有走到权力中心。尤其是李鸿章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各方攻击,出访欧美后提出的建议也未被采纳,只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毫无实权,被人称为无用的"伴食之宰相"。

由网友 唐宝桢 提供的答案:

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明朝和清朝都再没有设置丞相。关键是所有的皇帝都不会普通"劳模"朱元璋一样亲力亲为,因此明朝就出现了内阁制度。内阁首辅其实就是履行了相当大一部分的丞相职能,到了清朝以后也有阁殿大学士。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三人在康熙一朝都是地位尊崇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不光是朝廷重臣,更重要的还是索额图是太子的外祖父而明珠是大阿哥的舅舅。朝廷的党派之争两人俨然是各自的领袖,地位不一样显然就成了百官之手的"丞相"下属为了附和称为"索相""明相"当然也不为过。说到陈廷敬这又是一个特别聪敏的人能力出众,但是不属于这两派的任何一派他只忠心于皇帝这当然会得当皇帝的认可和重用。作为皇帝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也会重用这样一个人,皇帝的重视在朝廷为官多年的同僚怎能不知道呢?对于位高权重的陈廷敬称一声"陈相"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清朝尽管没有设置丞相一职位,但是阁殿大学士就是履行丞相的职责。入阁相当于拜相,我们很多人在单位上班的时候都将副职的副字恐怕没有叫出来罢。在康熙一朝这三位重臣都位极人臣尊荣显贵称"相"也绝对不为过实至名归。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314.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3.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