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为什么没有人敢截道抢劫?_古代6百里加急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不值得抢劫。

八百里加急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公文、信函之类,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张纸。

既然从事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基本都是目不识丁的强盗,就算拿到这张纸也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请问抢了干嘛呢?

有人说可以抢马匹。

古代驿站的官马大多是有烙印记号的,防止转卖和偷盗,你抢了也没地方卖去,还不如直接抢来往的客商马匹。

第二,性价比太低。

中国有很多犯罪是很少有人做的。

比如容留卖淫罪。容留卖淫不是组织和介绍卖淫,不是一回事,仅仅是提供给卖淫女一个场所。

这种容留卖淫一般会得到卖淫女的一些好处,比较较高的房租,或者每天额外的一些报酬。

但容留卖淫的收入是很低的,同组织和介绍卖淫不能相比。

根据第三百五十九条第一款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实际量刑时,容留卖淫一般至少判个二三年。

大家想想,你容留别人卖淫,其实也没赚到几大毛钱,就坐牢二三年,这个性价比太低了。你真不如单纯的出租房屋给正经人,少赚几个钱,也比进去踩缝纫机要好。

道理也是一样,抢劫百八里加急是重罪,一旦被抓住就是斩首。

其实,八百里加急本来就是非常严格的,骑手或者驿站哪怕因为客观原因导致送信延时,也会遭到杖则、鞭打之类处罚。

如果骑手、驿站是人为延误,很容易被判刑。

试问,你抢这点不值钱的东西把命送了,岂不是大傻瓜。

谁会傻到抢百八里加急。

第三,对不起你还真不容易抢到。

其实电报发明之前,美国西部也是使用快马传递信息和运输值钱的东西。

当时很多匪盗瞄准这些快马骑手,可惜很难抢到。

这是因为,这些骑手其实只负责其中一段道路,由于天天都跑,对道路极为熟悉。

加上他们的马匹也是精选的,速度非常快,普通匪盗除非在狭窄的山路上跳出来拦截,不然根本就抢不到,因为追不上。

快马一旦遭遇匪盗,是可以向后逃回驿站的,不会受到法律惩处。

所以,匪盗抢快马根本就不切合实际,等于你现在骑电动车去追外卖小哥,一般人根本追不上。

由网友 上弦月A 提供的答案:

"闪开!八百里加急!挡路者死!"

这霸气画面熟悉吧?影视上常有的桥段。古代八百里加急,没有强人敢抢,没有强人想抢,它也不在强盗土匪业务范围内。

强盗: 这事一点都不好玩!假如我真能做点什么,我希望小马快跑,而不是拦截。


八百里加急怎么加的?


古代设驿站于官道,可供传递军情的驿卒(或官员)食宿、换马等所需。通常每隔 二三十里设一站,驿站又设有配套的驿舍(住宿房间)和驿马等交通工具。当然也设有专门的驿务人员,分"驿长"和"驿卒",其中主要为驿兵(驿站服役兵)。

当然,不同时代驿站多少有别。据载,鼎盛大唐驿站超过1600 个,平均每个驿站配十余人,又分水陆驿站,并配有马、驴、驿船和驿田,设施称得上有模有样。


加急首要强调速度,马匹精良,信差精干。根据紧急等级,可分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几百里指的不是距离,而是速度,就是说一天要跑四百、六百、八百里。

一天跑八百里当然不现实,所谓"八百里加急",是强调情报极为重要且紧急。因此加急公文上通常有"马上飞递"字样,一天跑小几百里可以有,更急那就全力加快。


好马也是吃草的,长途奔跑受不了,要在最合理的时候换马,必要时更换体力更充沛的信差。每跑一段就更换马匹或信差,全程高速前进,可保证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驿站养着好马良驹,并提供水和食物,人马两不误。

情报人员腰挂醒目黄旗,标志远远可见,以便前方哨卡快速放行,沿途畅通无阻。

正常情况,八百里加急三天内可完成。延误后果越严重,驿卒受到的惩罚越严厉,贻误重大情报导致战事失利者,可处以绞刑


为什么八百里加急无人拦截?


①无人敢截

加急运送物品多为重要情报,或皇室急需物品,比如传闻中杨贵妃的荔枝。因此,古代八百里加急事关重大,常涉紧急或重要军情,朝廷非常重视。

朝廷颁布条例明确规定: 凡有影响和阻扰加急传递者,处以重刑!

远远看到快马加鞭,雷霆速度,看到邮差专属黄旗,行人(如果有)就赶紧让道了,更别说截道抢劫!那不是主动找死吗?


②没人稀罕抢劫

为了最高效地传达讯息,通常信差所带仅为加急文件,朝廷禁止信差携带任何与文件无关的东西。难不成带几两碎银子上路?

那些东西对盗贼来说没有价值,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即便是皇室贵重物品,盗贼通常也不会拦截,皇室之物带有专属标志,再值钱也无法出手,换来的却是灭顶之灾。


③官有官道,盗亦有道

古代盗匪并非像影视那样无恶不作,他们是一种另类职业,行有行规。图财不害命、劫舍不洗尽、不惹朝廷、不犯众怒,如此最好。盗匪也要生存、维系、安稳,百姓活不下去,盗贼吃啥?他们也要避免惹上官府。

我们想象中,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实际地方管治要有效的多。古代县下还设乡、里、保、邻等小行政单位(朝代不同单位不同),地方治安、经济、赋税、民情等,一切情况尽在掌握。户口也会定期普查呈报。


衙门从地方招募有点能耐和背景的人为官府服务,参考武松都头。这就是"吏",比如捕快大哥,不在编,但办事灵活高效,当地乡绅、财主、大户、秀才、匪情……一切玩的转。

当地盗贼心知肚明,一旦拦截加急快递,这大祸没人兜得住,地方官府就不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了。话说盗贼消息灵通,只会避开。


小编结语


八百里加急跑的是官道,携带的是朝廷急报,这项皇家急件业务,天下尽知,谁敢拦就是对抗朝廷!通常盗匪才会干拦路抢劫的勾当,但代价太大,无价值可图。或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最后都成了典型……

话说人人皆知,加急多为重要军情,涉及国家社稷安危。即便强盗土匪也不希望自己国家面临危险,他们只是从事一项很不光彩的职业,以生存为目的。没人愿意耽误八百里加急。

要说敌人或奸细可能拦截,特殊个案另说。


过去八百里加急为朝廷御用,现在我们每个人可以享受八千里加急。刚取了一个30里加急,还有4件在路上,都是我家娃的。

感恩生活,摆好心态。哪怕生活像坨粪,别烦,大不了八百里加急弄一枝花插上!

由网友 老曹覌天下 提供的答案:

古代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多是军事大事,一般是没有人敢抢劫的,如果被抢,查出那是灭九族的大罪,再者那送信的身上除了情报,也就是一匹战马,那马都是有标记的战马,是不能买卖的马匹,、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是不敢抢的。

真有抢的,那定是对方为了阻止情报的敌方,为了拖延情报的迟到,给自己创造战机,或直接不让情报外漏,因为那个年代除了送书信情报,别无他法。为了阻止对方的军情,也是有杀送情报人员的,那也是少之又少的。

由网友 淡定香瓜c 提供的答案:

根据历史的描述古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大都是军事急情。实有外来入侵者人多势众装备精良气势凶猛,边关防守的官兵人少势弱就派兵卒連亱赶往首都给皇帝送情报,十萬火急不分昼夜不辞劳苦翻山越嶺,送情报的兵卒身负国家的安危百姓生死存亡的重任,再者送情报的兵卒一般是快马加鞭背上插有"十萬火急"而很明显的一面三角旗,一路上不论是土匪或者强盗在国家利益上都纷纷让路,不敢截道或抢劫!

由网友 蔡林228536002 提供的答案:

古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前方送回的紧急情报,关系到皇权的统治和国家的命运,如果抢劫,就像现在抢劫银行,被抓住要判重罪;而且,都是公函、信件,也不值钱;再说国家命运也关系到劫匪的命运。所以,没有人敢截道抢劫,也不值得抢劫。

由网友 刀客48418 提供的答案:

根据历史小说,六百里,八百里,加急都是边关告急的文书!换马不换人,马都累死几匹!常言十万火急!并且这种文书并不是值钱的东西,加上截道的都有行规,义气为重!不可能干这种掉脑袋,无价值的事。边关告急是国家大事!

由网友 辽北老代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通迅很落后,一切信息都靠人工传递。

在古代通迅靠马匹人工传递,各地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驿站准备了许多马匹,当遇到紧急时刻急,传递人员是换马不換人,有的马匹都要累死了。

驿站分两种,有军事的和民事的,民事的驿站传递速度很慢,主要是传递书信和包裹,从北方邮递到南方大约需要一两个月时间。

军事的传递速度很快,八百里加急用不了三天,六百里加急两天信息就能送到。

特别重要的信息为了保证能急时送到,要派出两批次人员,就怕半路有什么闪失。

在唐朝时期,贵妃杨玉环爱吃荔枝,就是用800里加急送到的,从四川到长安有几千里地,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朝庭采用了800里加急的方式,把新鲜的荔枝送长安,能让杨贵妃极时吃到,可见唐明皇李隆基对杨玉环有多爱,也显示了杨贵妃的珍贵。

此外过去的传递信息还有,信鸽,在边境还有烽火台,狼烟,靠这些来传递情报。

为什么有人敢劫八百里送信人员,因为八百里加急都是朝庭重要的情报,比如说什么地方有人谋反了,什么地方发生特大天灾了,都要极时的送到朝庭,朝庭好极时应对。

当时朝廷是有法律规定的,谁要敢劫八百里加急送信人员,那是犯法的,要杀头的,就是抢劫驿站也是要杀头的。

在有八里加急送信人员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就是个情报,老百姓抢了也没用,还要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因此就没人敢抢劫八百里送信人员。

实际上情况也不一定完全不敢劫,如果发生了军事叛乱,敌方为了掌握笫一手材料,或为了封闭消息,那是敢劫送信人员的,也是分时机,分情况而定。

由网友 把盏常聊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传递公文的信差为什么没人去抢劫?看完了我这段话,您或许就能够略知一二了。

《水浒传》中,杨志押解的生辰纲,要从大名府走到东京,那么,在这600多里长的路途中,晁盖一伙为什么偏偏选在了黄泥冈来打劫呢?

第一个原因,晁盖、吴用、三阮都是本地人,在这一地带打劫离家较近,既无须远行又方便运送。再一个原因:黄泥冈周围方圆数里没有人家,荒凉偏僻,还有片树林子。所以,黄泥冈才被杨志说成是强人出没的地方。由此可见,拦路抢劫也不是随便哪个地方想抢就抢,而是要事先选择好地段的。

另外,古书中所说的山大王,无一不是以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林之地做为大本营的。也因此才有了山大王和绿林人一词。这些个啸聚山林的土匪,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在官道上抢劫的。而负责传送官方公文的信差,则大多走的都是官道。

再一个,古时候的驿站,不仅有特定的线路,且每隔几十里地就会设立一个,为啥呢?比如说八百里加急,即一天要跑八百里路。那么除去吃饭时间,按照每小时跑八十里路的速度,也得跑上十个小时。人受得了,马受得了吗?所以每到一个驿站,都要立即换马再接着跑。您说那驿站比今天高速路上的服务区还多、还密,且哪个驿站里又都养着兵,一般的土匪他敢在两个驿站间这几十里路的范围内抢劫吗?再说了,信差身上背的只是公文,而绝非钱财,以"留下买路财"为目的的土匪,劫这个公文有什么用呢?难道还要拿着公文到官府去换银子不成?

最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土匪们打家劫舍,人多的抢劫客商,人少的也不过就是打劫个单身客人罢了,所以,他们轻易都不会跟官府做对的。也就是说:匪抢民,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匪要是抢了官家的东西,您说官方他还能放任不管吗?

晁盖他们刚上梁山时,一下子就抢了过往客商的几十车金银财宝,可是否惊动了官方呢?可梁中书给蔡京的生日礼物生辰纲被劫,如果限期破不了案,知府大人都要面临着充军发配的处罚了。

所以说,这就是官家传送公文的信差不会被劫的原因所在。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