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司马震钺 提供的答案:
刘邦、李渊和曹操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尽管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才智和领导能力,但他们的统一中国的过程却有所不同。刘邦和李渊在很短时间内便统一了全国,而曹操却穷尽一生仅能获得三分天下,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历史背景不同
刘邦和李渊生活的时代与曹操不同,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相对稳定,国内外环境相对平静,这为统一国家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而曹操生活的时代,汉朝已经分裂为三国,各方势力混战不断,外患频生,曹操要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谋求统一是非常艰难的。
二、执政路线不同
刘邦和李渊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了和解、包容、融合和调和的政策,让不同的人物和势力共享国家的福利。这些政策既保护了旧有势力的利益,也便于新兴势力的融入,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而曹操却采取了残酷、卑劣的执政方法,无情地消灭了许多政敌和异己者,加剧了社会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他的势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扩张。
三、军事实力不同
刘邦和李渊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快速、有效地迅速征服不同的势力。而曹操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常常需要与敌人进行持久战,从而耗时费力,使得势力扩张的步伐缓慢。
四、政治理念不同
刘邦和李渊都是具有开放、包容和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们推行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也能让不同的人物和势力在国家发展中共襄盛举。而曹操则比较保守、顽固,他的政策相对僵化,不利于广泛地吸纳不同的力量,也导致其势力增长较慢。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曹操败在运气太差,大环境不好!
李渊于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长安称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从起兵到统一全国,只用了七年。
而刘邦于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也是只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于公元189年在陈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过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论能力,曹操并不比历代的开国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终其一生没有统一天下,真的是运气不好。虽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为一代雄杰,这并不是曹操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运气差,究竟差在哪呢?
战略环境恶劣
刘邦、李渊,他们建立了中国最强大的汉唐王朝,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么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经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决赛圈的几个人了。两个人冲上去把决赛圈的这几个干掉,直接吃鸡。
刘邦起兵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动摇了秦朝的根基。刘邦在起义过程中,从来没有被秦朝列位重点打击对象,秦军忙着和六国旧贵族厮杀,顾不上一个泥腿子刘邦。
秦军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结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项羽干掉了。在项羽和秦军激战的这个关头,刘邦偷偷摸摸的饶过主要战场,占领了咸阳,一举灭亡了秦朝。
就算是项羽,项羽在分封诸侯之后,也没有顾得上刘邦,山东诸侯反对项羽的比比皆是。在刘邦出关之前,项羽就已经和山东诸侯们打成一片了,否则也不会给刘邦背刺彭城的机会(就这刘邦都没打赢)。
李渊的情况跟刘邦差不多。随着隋炀帝的作死,全国到处都是造反派,前有杨玄感,后有瓦岗军,隋朝的政府军已经被起义军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国打成一锅粥的时候,李渊抽个冷子快速起兵入关,迅速占领长安,而且得到了关陇集团的大力支持。占领关中稳定的根基之后,唐朝耐心等待关东诸侯彼此厮杀,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唐军东征,干掉了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说,刘邦和李渊,都属于上来就在决赛圈的人,先耐心积攒实力,最终干掉仅剩的几个对手。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的局势,是相当的差。
曹操是东汉大乱的第一批军阀,如果说刘邦和李渊是在决赛圈的话,曹操就是第一批跳伞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个对手一个对手的消灭。袁绍、袁术、陶谦、吕布、马腾、马超、张鲁、刘备、孙权等等等等。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对手,剪灭北方群雄耗费了他大半生的时光。
赤壁之战是曹操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大败之后,曹操已经老了,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去统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来给儿子打下了基础,谁让他的对手那么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刘邦和李渊,只所以能够很快称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汉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两个残暴的王朝。秦始皇的严刑峻法,隋炀帝的横征暴敛,都耗尽了民众对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个新王朝的出现。
除了百姓之外,统治阶级也很支持新政权。
秦朝在建立以后,还在搞军功制度,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才晋升机制,严重的影响了精英集团对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刘邦的崛起也没有获得六国旧贵族的反对,因为他们一开始认为刘邦也会和项羽一样继续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况更明确,隋朝是门阀制,是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门阀统治制度。隋炀帝为了消耗门阀的力量,不惜三次东征高句丽。所以在隋朝末期,这个政权已经让门阀们集体反对了。而李渊本身就出身于关陇集团,又打着拉拢门阀的旗号。所以李渊在入关之后得到了门阀贵族的一致支持,顺利的占领了长安,稳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惨了。
曹操出身寒门,与门阀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门阀都是支持汉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时代表面上是支持汉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对门阀,提拔寒门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两场斗争,一是与军阀之间的斗争,二是与北方门阀之间的斗争。两场斗争曹操都没能赢。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拉拢士族,于是曹丕被士族们抬上了皇位。可是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又开始打压士族,于是士族们开始转头寻找一个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后,司马懿出现了。
总之,曹操时代的北方,人心向汉,无论是百姓还是统治阶级,都不支持再建立一个新政权。所以曹魏政权也只成了昙花一现。
对手水平不同
刘邦的对手是谁?项羽啊!
楚霸王项羽,虽然是公认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认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项羽靠着勇猛和善战,固然可以击败刘邦几次,可是碰见韩信这种玩谋略玩战术的,立刻就不灵了,所以项羽虽然打仗十能胜九,却终究被汉军所杀。
李渊的主要对手是谁呢?窦建德,王世充。
窦建德名声不错,可是却是个李世民式的人物,出了名的缺乏远见。而王世充则是有名的"奸人",对上谄媚对下残暴,东都上下无不愤恨。这两个人,虽然能成为一时豪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很难称为一流人物。碰见了奇才李世民,很快就被灭掉了。
而曹操的对手是谁?是刘备!是孙权的江东集团!
刘备是什么人物我们都明白,如果不是遇上了曹操,刘备也能统一天下。孙权虽然一辈子因人成事,可是江东集团上下团结,又携地利,曹操同样很难击败。相比于位于中原的项羽、王世充等人,江南的孙权实在是块硬骨头。
所以,曹操面对的局面是:开局炼狱模式(对手多),环境炼狱模式(人心向汉,士族不服),敌人逆天模式(刘备孙权),就这么个局势,统一北方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就不要苛求曹操了吧?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时势造英雄,刘邦和李渊所处的时代与曹操所处的时代,时势不一样。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刘邦、李渊、曹操都在玩吃鸡游戏。等游戏开始后,刘邦和李渊一直都在趴窝,偷偷看着前面的人厮杀。等到外面杀得没剩几个人了以后,他们下山摘桃子,然后他们还真的摘到了桃子。这也就是所谓的:你不需要干掉所有敌人,你只需要干掉决赛圈那几个就好了。
相比之下,曹操就不同了。他是全程在与人厮杀,在干掉了三分之二的敌人后,结果他掉线了。
一、刘邦所处的时代
刘邦出身于战国晚期,当时是贵族政治。不管是周天子,还是被天子分封的诸侯,都要依靠贵族才能维持统治,君主的权力其实很小。如果稍微不留神,还会被贵族取代。典型的案例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但是当时也有一个特例,就是秦国。
秦国的秦孝公继位后,依靠商鞅变法,提拔寒族的政治地位,打压贵族,使得王权得到了加强。然后,秦国奋五世秦王之余烈,传到秦始皇时,秦王已经可以不依靠贵族的支持,也能统治全国了。
那么,为什么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可以不依靠贵族而统治呢?
这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推行小家庭制,利用老百姓对爵位和军功的渴望,煽动小老百姓消灭传统的大贵族。这种新型制度的特点是易于组织动员,而且组织成本也非常的低廉。用大白话说,就是煽动老百姓斗财主。
在实行这种利用寒门打压贵族的政治模式将近一百年后,秦王成功的消灭了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也一并消灭了关东六国的贵族势力,统一了全国。
到了秦朝建立之后,当时的贵族已然是过街老鼠一般,老百姓不买他们的帐。他们对老百姓也没有很大的号召力。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秦朝的统治力是非常强大的,只要秦始皇休养生息,惠利于民。老百姓不造反,贵族根本掀不起浪,秦朝不会二世而亡。
但是,秦始皇偏偏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想建立一个万世功业,滥用民力,结果玩的最后玩砸了,把关东六国的老百姓全部得罪了。始皇帝之后的秦二世也不是个东西,他没有及时调整始皇帝的政策,而是继续滥用民力。于是到最后,就爆发了老百姓反抗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虽然秦朝很快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但是起义带来的震动很大,这就给了贵族一个翻身的好机会。
然后,各地的六国贵族旧势力纷纷崛起,一拥而上,推翻了秦朝。这相当于就是——开了历史的倒车,中国的政治格局又回到了贵族统治的旧时代。
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后来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名单就可以发现,除了刘邦之外,基本上都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后裔,有些人直接就是战国七雄的王族后裔。
如果让贵族垄断了政治,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好处?显然是没好处的。就拿项羽来说,他就是典型的传统贵族,如果让他夺天下,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上升的渠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不受项羽的重用,而韩信在刘邦那里受到了重用。
所以老百姓就期盼一个大英雄能出现,重新带领他们打倒旧贵族,给自己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刘邦这个纯屌丝的出现,就满足了老百姓希望能出人头地的梦想。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纯屌丝,刘邦团队也是纯屌丝出身。比如萧何只是个副县长,曹参只是个监狱的典狱长,周勃是个吹鼓手,樊哙就是个杀猪屠狗之辈。包括韩信,他也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破落户。他们这些人在六国贵族眼里,就是垃圾。但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大救星。因为老百姓和刘邦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政治追求。
再加上刘邦又一个度量很大的人,他用人根本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有能力,又急需要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必然会毫不犹豫的支持他。
后来刘邦团队入关中灭秦朝,分封之后击败关中三王,击败赵王、击败齐王,最后乃至灭掉项羽。这都是因为有老百姓对刘邦的支持,有老百姓替他卖命的结果。
所以说,刘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秦朝统一了全国,搞垮了贵族政治势力的基础上的。
这就相当于说,秦朝消灭了90%的敌人,然后一个不小心被人干掉了。刘邦团队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接过秦朝的接力棒,彻底干翻了六国贵族。
在干翻六国贵族后,刘邦吸取教训,取秦朝的长处,摒弃秦朝的短处,休养生息,终于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汉王朝。
小结:为什么刘邦在起兵之前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活到四十多岁还是个没有姑娘家看得上老光棍。但是起兵之后迅速壮大,变成一个浑身都是优点的大英雄?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刘邦早年所处的战国时代,没有让他这种纯屌丝出人头地的可能性。但是当始皇扫六国,扫清了阻碍刘邦出人头地的贵族之后,属于他的时代就来了。
当然了,刘邦本身也是一个大英雄,他身上的人格魅力远非陈胜、吴广之辈可比。他的个人能力,也是他能够最终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曹操所属的时代
刘邦的胜利,其实就是寒门的胜利。但是寒门崛起之后,势必也会变成了新的贵族。
汉朝建立后,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无法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权。传统贵族虽然被消灭,但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这帮功臣,又演变为新兴的豪族阶层。这些功臣虽然不是六国旧贵族,却胜似六国旧贵族。这些人的存在一样阻碍了寒门的上升渠道。
西汉末年的阶级矛盾和新莽时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老百姓不满新兴豪族的剥削和压迫,奋起而反抗的案例。
但是此时的豪族已然做大做强,哪里是毫无组织性可言的老百姓能对抗的?因此,老百姓的反抗,最终被豪族镇压。
刘秀和他的东汉王朝,其实就是因为有豪族的支持,才会那么顺利的统一。
到了东汉的中后期,豪族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士族阶层。继而,又演变为士族替皇帝管理地方,士族变成了事实上的土皇帝的局面。这个政治局面,完全就是战国后期的贵族政治的翻版。
当皇权强大时,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当皇权被削弱时,士族就会搞独立。这是东汉末年变得四分五裂的重要因素。
那么,身处于东汉末年的曹操,他的统一历程为什么就那么困难呢?
这是因为,曹操的梦想,并不是简单的统一全国,他更想要恢复秦皇汉武时期的那种绝对中央集权制度。如果仅仅只是这种政治追求,他可以仿效光武帝刘秀,选择与豪族联合,这样的话,统一难度会很小。
但是曹操他偏偏就不愿意那么干,他的政治追求极高。这就导致他面临的敌人,不仅仅是其它的军阀,还包括他自己阵营的一些士族。典型例子,曹操当年杀了兖州大士族边让,原因是边让跟他装叉。像士族装叉这种事情,刘秀也碰到过。但是刘秀选择忍,不与豪族发生冲突。然而曹操却不能忍,他直接杀了边让,以体现自己的权威。结果导致兖州士族对他的不满,然后兖州士族勾结吕布,直接把曹操老窝端了。这就是曹操与士族矛盾的直观体现。
有了这样的教训,所以曹操为什么每次打下一块地盘后,他都会求才若渴,赶紧发布求贤诏令,急不可耐的寻求人才。因为他急需要摆脱士族,要提拔寒族打压士族。(这就是当年秦始皇、刘邦干的事情)
但是前面说过了,秦始皇是站在五代秦王基础之上,用了将近一百年时间的积累,才把这个制度夯实,把不服的贵族杀服(其实到最后也没服)。而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仅凭他的一己之力,哪里能完成这么困难的事业?
我个人觉得,曹操他想当秦始皇,但他的处境更像秦孝公,苦活累活都是孝公干,最后让秦始皇摘桃子。曹操也是如此,他的政治理想注定了他不可能完成统一,摘桃子的人只能是他的子孙。
只不过曹操死后,继任的曹丕没有继承他的政策,而是选择和士族妥协。然后,曹魏政权由此建立。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他抛弃了曹丕跟士族联合的政策,恢复曹操的政策(打压士族加强皇权),结果导致士族离心离德,在他死后没多久,就被司马氏篡权了。
司马氏上台后,又恢复了曹丕的政策,选择跟士族合作。然后,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就消灭了蜀汉和东吴,统一全国。
曹操和曹叡打压士族,有可能建立一个皇权至上的强盛王朝,但是阻力很大,属于逆潮流而为;反之,曹丕和司马氏与士族的合作则属于顺潮流而为,可以迅速凝聚内部各个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一个类似于东汉的王朝。但士族也必然会与皇帝分权,导致王朝四分五裂。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会有长达两百年的东晋南北朝分裂期。
小结:曹操所处的时代,虽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但四百年的刘汉政权死而未僵,士族已经习惯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但是曹操要逆天而行,他想要打破士族的政治特权。这就导致曹操的统一,全程都受到合法性问题的困扰。主动投靠者寥寥(投靠过来的人也容易反水)。所以曹操打仗一步一个坑,地盘真的要一口一口啃下来,类似于闯关模式,一关一关的打,很不容易。
并且与曹操同时代的对手,诸如袁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也都是罕见的人杰。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曹操的统一极其困难。这也是曹操始终没能统一的重要原因。
三、李渊所处的时代
唐高祖李渊完全就是刘邦的翻版,李渊之前的隋朝,也像刘邦之前的秦朝一样,替他干翻了90%的敌人,基本把西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阶层干翻在地。隋文帝继位后,重新建立起一套制度,如果不出意外,隋朝坚持个一百多年,也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隋炀帝也如秦始皇一样,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直接导致了老百姓造反,给了士族和南北朝旧贵族造反的机会。然后隋朝就三世而亡了。
不过,李渊与刘邦也稍微有点不同:刘邦所处的时代,是平民干翻旧贵族的时代;李渊所处的时代,是新兴的关陇政治集团统治中国的时代。
李渊在关陇贵族这个大团体内,原本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是他运气好,关陇集团的老大隋炀帝主动抛弃了关陇贵族。然后他又作死的三次东征高句丽,导致杨玄感叛乱、李密起义,最后宇文化及篡位,颠覆隋朝。紧接着宇文化及死磕王世充,而王世充又死磕李密,天下打的是一团糟。
这些人在乱斗的时候,李渊呢?他窝在草丛里猥琐发展,等军阀打的精疲力尽时,一举杀进关中,同关陇贵族联合,变成了关陇集团的老大。
然后,李渊以关陇集团为继续,对隋末军阀一锅端。那时候的关东军阀,王世充、窦建德联手,也打不过李渊。
并且,李渊还有一个好儿子李世民。唐朝开国功臣,除了李靖之外,没有一个将领能跟李世民比军功。李渊有李世民的辅佐,想不成功也难呐。
四、总结
刘邦、李渊的成功,曹操的半途而废,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时势不同。
这三个人中,李渊的时势最好。他祖上是西魏八柱国,原本就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当关陇集团统治天下,原本的集团老大隋炀帝作死之后。李渊抓住时机,进军长安,取代隋炀帝的位置,直接就坐到了老大。然后再依靠关陇集团打击早已经是疲惫不堪的关东军阀,算是下山摘桃子的典范。并且,他还有一个皇帝当中最会打仗的儿子。
刘邦相比于李渊,时势稍微差一点,但也是极好的时势。老百姓支持他,萧何和韩信替他稳江山和打江山。再加上他的对手都是如同过街老鼠一般的旧贵族。自己很强,对手很弱,就算想不成功也很难。
对比李渊和刘邦,曹操就惨透了,他是人见狗嫌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门阀时代,他想统一天下,必须寻找士族的支持。然而士族的支持也是有条件的,就是士族要获得政治地位。但是曹操又不愿意给这种特权,这就导致曹操一辈子都活的很纠结,他为了维系权力,只能全靠武力。但受时代限制,他也不能逆天而为。说到底,这就是时势。
由网友 星火辰 提供的答案:
讲个人能力,第一奸雄曹操真能比得过汉唐两位高祖吗?论天下形势,称霸中原的曹操是否比偏居汉中的刘邦、独据山西的李渊更有利?说时间机遇,汉末是否比秦末、隋末更容易出盖世帝王?
说清楚这三个问题,大概答案就出来了。
一、刘邦、李渊、曹操三人的性格及个人能力的比较
因为史记的记载,很多朋友都认为刘邦只是个流氓无赖。因为李世民篡改了唐朝开国的历史,大家习惯把李渊看做开国之君中最无能的一位。而曹操,因为有千古第一奸雄之名,让大家都觉得他是能力极为出色的人。
星火辰不否认曹操很出色、很能干、很奸诈,但综合各种因素来比较,从综合能力上说,曹操并不比他的竞争者刘备和孙权更厉害。他的势力比刘备、孙权更大,对刘备,他是占了出身大大高过刘备、起点大大高过的刘备的便宜,而对孙权,他是占了北方人口比当时南方更多、北方铁骑战力比南方更强的便宜。
而刘邦,相比于他的对手项羽,除了出身不如项羽、勇猛不如项羽、战斗指挥不如项羽,在战略、内政、后勤保障、用人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项羽。即便是被人们看扁的战斗指挥,在刘邦的前期也不算弱,到他后期拿下黥布时更不在话下,论指挥打仗,当时除了项羽一人能把刘邦打得四处逃窜,其他大多数势力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而李渊的能力,因为李世民的刻意遮掩,被大大弱化了。可以说,李渊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外交能力超强,直接指挥作战表现得不明显,那是因为他其他方面能力超强,根本无需他自己上阵厮杀。其实,李渊的指挥力是有体现的,要不然他表弟隋炀帝就不会把在河东、晋阳一带镇压民变,以及防备突厥的重任交给他了。
总体来说,刘邦虽然出身平民、性情无赖,但是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且百折不挠,一些朋友片面的以为刘邦的天下是他耍流氓骗来的,却不知道他在打天下的时候,浑身上下受伤几十处,贯通身体的就有好几处,他这帝王也是百战得来的。刘邦的能力是很强的,有些能力甚至是直觉一样的天赋,如张良所说的:"沛公殆天授也",是曹操所不具备的。
论知识文化,贵族出身的曹操肯定比刘邦有优势,然而,曹操学得再多,也比不过刘邦天赋上的东西,这就是天才了。譬如刘邦的性格从不犹豫,因此鸿门宴上虽然危机四伏,却逃过一劫,后来从汉中攻取三秦、和项羽议和后又追击项羽都很坚决,几乎不错过重要的机会。而曹操呢,性情多疑,这就让他失去了大量转瞬即逝的机会,譬如攻下汉中张鲁后,他没有及时进攻刚刚入蜀的刘备,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良机。后来,反倒让稳定下来的刘备夺取了汉中。
至于李渊,不敢说他的能力就比刘邦更强,但是李渊的奸雄味其实比曹操更强,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大唐创业起居注》,他夺天下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筹划的,绝不偶然。李渊的厚黑本领,恐怕在曹操之上,更何况,他的出身、起点,远超刘邦,连曹操也比他差一大截。论出身、起点,三国时候的袁绍也不一定比得过李渊,何况这个人实际非常能干。
二、三个人所面对的天下形势,都是王朝大乱后群雄纷争,论地理条件刘邦和曹操都很不利,李渊却是居高临下扫荡中原
秦末、汉末、隋末,虽然都是王朝大乱、群雄崛起,但是其中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仅仅从三次群雄的成分来看,秦末既有平民、更多是六国的没落贵族,而汉末则几乎都是豪强大族,隋末又是既有平民、更有隋朝的一流贵族。秦末,平民的刘邦统一了天下,汉末除了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占绝对优势的还是袁绍、曹操这种大豪强、大贵族,最后由大豪强的司马炎统一了天下,而隋末,是大贵族的李渊统一了天下。论最不容易,其实是刘邦。
刘邦争夺天下的开始很不利,因为他项羽封到了汉中,那里的好处是相对安全,因为蔽塞,但坏处是要攻出去很难,而且当时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但刘邦趁项羽收拾东方齐国、无暇西顾时,及时拿下了关中,这种形势就扭转了。由此可见,刘邦把握住了极为关键的机遇,而项羽让秦人非常痛恨的三个秦将当三秦王也犯下了很大的错误。
相对来说,占据中原的曹操,论进攻,他的地理条件就要好得多,但论防守,曹操被群雄围在中间,就很麻烦了。因此,曹操也曾数度陷入危机中。但曹操很幸运,他南面的刘表没有争夺天下的志向,他西面的关中诸将自己在关中、陇右打得一片混乱,他东边的陶谦也算不上什么厉害人物,一个想偷袭他的江东小霸王还被刺而死,官渡之战中他可以全力对付他曾经的老大兼盟友——袁绍。可以说,打败袁绍后,曹操的局面就很好了,可他显然在南征时、西征时都犯下了决策错误,而且是战略决策错误,导致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李渊取天下,其实是历代开国君主中最容易的,甚至星火辰认为,他比篡位的隋文帝更容易。一方面,他出身高贵、势力强大,另一方面,他自己才能突出,几个儿子也个个厉害,再一方面,他占据着攻取关中极为有利的晋阳一代,恰恰隋炀帝还跑江都去了,等于把关中拱手让了出来。李渊拿下关中,又占据晋阳、河东,当李世民打败薛仁杲后,其实李渊的大业已经成了大半。
所以说,论形势,曹操比李渊要差远了,因为他在四战之地,要拿下强大的袁绍,几乎就得耗尽他的心力,更何况他在赤壁之战前、在汉中之战后,都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刘邦虽然最初不利,但他很快占据了关中,这种不利被他迅速扭转过来。
三、从时间机遇上说,刘邦和李渊都比曹操更容易成就帝王大业
无疑,从对手上说,刘邦的对手很强大,是楚霸王项羽,但是跨过了项羽这道坎,刘邦比曹操更容易成就帝王大业。为什么?因为人心,当时天下都恨秦朝的统治,刘邦正可以开时代之新。秦始皇虽然是第一个皇帝,但刘邦才是稳固皇帝制度的关键人物,直到汉武帝时代,皇帝制度被完全确定、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李渊也是如此,他的对手对他来说,还真不算强大,而他接手的正是被天下人都厌烦、痛恨的隋朝,因为他的帝王大业显得理所应当。
而曹操呢,"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四百年的汉朝天下虽然有很多很大的问题,但还是被有些人所怀念的,因此在曹操内部都屡屡出现反对他称帝的声音,由此他统一天下的步伐实际上是被掣肘的。
综上,曹操性格、能力不比刘邦、李渊强,又在战略上两次犯下大错,他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都不如刘邦、李渊,无论从主观上、客观上,他难以达到汉唐两位高祖的成就,这是很正常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Html369号)
由网友 春哥谈 提供的答案:
刘邦跟李渊时期,天下大乱,但前面都经历了大乱世后短暂的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是走向统一,虽然秦隋末年的大乱世,群雄并立,但都是新造之势力,根基不稳,统治经验、人心向背不定,新造的诸侯国不会顽强的抵抗,往往一场战争的胜负就能决定一方诸侯国的灭亡,所以汉朝跟唐朝的建立相对容易,历史较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时期,正当两汉四百年大一统的末期,农民起义不断,地方豪强崛起,靠着镇压黄巾起义,地方官僚和豪强地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的军阀势力,天下的大趋势是走向分裂,曹操作为其中的一个军阀势力,面对的都是跟自己相当实力的军阀,这些军阀在地方经营多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豪强经济跟地方武装力量知识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立而又特殊的利益集团,树大根深,人心稳固,要想吞并他们,并非易事,一次战争的成败不足以使一方势力的迅速灭亡,他们往往可以圈土重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势均力敌的形势和走向分裂的大趋势决定了军阀相持状态,强弱兼并,剩下的孙刘实力跟曹操相当,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未能走向一统,曹操也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网友 历史长河边的磨坊 提供的答案:
很简单,路线走错了,或者说曹操"逆天改命"的能力不及阻力大。
我先介绍一下古代封建王朝,真正能左右天下的势力——仕,也可以说贵族。
一个王朝的分裂,本质就是地方士族贵族在各自的地盘上抱团,形成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能真正统一天下的人,必须有能团结这群士族或者贵族的"实力"与政治路线。
刘邦,李渊与曹操这三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刘邦能得天下,完全是项羽太强,项羽算是楚国贵族。秦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大量屠杀六国贵族,还六国毕竟统治六国上百年,所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六国残余剩下的能力也够项羽忙活半天的。
项羽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收拢六国的贵族,不收拢也还行,可他硬是把他们推到刘邦一边。其中人物如韩国张良,韩王信(不是韩信),齐国田氏三兄弟,赵国陈赊张耳等人。这些贵族本来是看不上贫民出身的刘邦的(比喻,田氏三兄弟之一,在刘邦得天下之后,不想做刘邦的下属,连着自己带的三百人自杀了),可面对要杀人的项羽,至少刘邦不是敌人。
刘邦说自己能得天下,主要是靠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这也没错。要我看还要加上项羽,没项羽在前面削这六国的王,刘邦估计连章邯都搞不定。
刘邦的实力是自己慢慢升起来的,或者说被项羽逼出来的。政治路线就是"反项羽",其它六国贵族政治路线就是独立建国,恢复战国时期的七国,可项羽太猛了,逼着这些人与刘邦抱团取暖。
李渊的情况又不一样,李渊与杨坚本属于"关陇集团",只是因为杨广玩砸了。李渊太原起兵,立马就有不少贵族来投奔他。李渊得天下的困难度不高,何况还有一个如开挂的儿子。
李渊因为是"关陇集团"一员,政治路线与隋朝没区别。这就意味着前朝来投降的贵族不会被清算,意味着只要来投降,前朝你什么样子,今朝也是什么样子,利益不会有任何的损失。因为贵族们知道,杨家与李家没什么不同,就是姓氏从杨换成了李。
曹操又不一样,曹操根本没有把士族看在眼里,他能做成这个样子就是靠武力。
我先说说士族是什么样子,士族这一阶级,十分高傲且精明,且极重视道统,想团结这群人要有一个伟光正的理想,且能调动他们心中的理想,而且还要有效的行政手段惩罚"混饭"吃的"士"。比如说袁绍,表面上统一北方,结果一败涂地,去世后,几个儿子在各地士族支持下,疯狂叛乱。
曹操呢,提出了"招贤令"亲口说可以招不忠不孝的人当官。这条标准在今天看,没什么错,可在当时"士"一级的全部都是举孝廉上来,这些人能当官,成地方大族,理论基础就是又忠又孝,曹操一句话标准就反了,你让他们怎么想。
而且曹操本身就没提过任何政治路线,搞屯田也是为了战争。征召士族又是强制制,不来就杀,比如司马懿,还有屠城。说实话这在信奉儒家为正宗的士眼里,这与董卓没区别了。
后来的如杀孔融,逼死荀彧,就是与士的冲突。
多说一句,赤壁之战前,曹操杀死孔融,逼得赤壁之战,谋士集体失声,这或者就是他们的抗争,间接让孙刘打暴露曹操。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的后院总有人在搞事,无论曹操怎么杀,还是有人后院放火。如关羽水淹樊城时,许都变乱汉献帝联系士族搞暴乱,如果不是其它因素,曹操早完了。
等曹丕上位,又没他爸那么高的威望,又不敢用曹操那一套,不服就杀的手段,只得与士讲和——九品中正制,但仍然改变不了几代人后士族放弃曹魏政权。
结论就是,曹操没能力团结士族,统一天下,相反,士族千方百计想搞掉曹操。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因为时势造英雄,而曹操却运气不好,赶上了大环境最差的时代。
纵观古代历史,不管是汉唐,亦或者是明清,通常能一统天下的王朝,基本上都遵循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先推翻旧王朝,第二,则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而第三,便是建立新王朝。
这前后三个大体步骤,几乎可以套用在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身上,而那些没有完成大一统的政权,通常都是这三个步骤中的某一步,出现了问题。
比如曹操,他之所以穷尽一生,仅能三分天下,正是卡在了第一步上。
而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能在短短七年的时间内,便完成统一大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他们起兵前后,第一步,即推翻旧王朝这个重要步骤,已经有人替他们差不多完成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刘邦和李渊的创业前的大环境。
先说刘邦。
众所周知,秦国为何会在战国时代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霸主并建立秦朝?一个核心的原因,是秦国有一套严苛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秦国是集中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说的简单点,举国上下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比如,"一人犯罪,四家连坐",还有各种沉重的赋税、徭役,总之就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国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将社会的资源全部榨取出来,用于服务战争。
而实行这种调配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的制度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当然有,秦国的战力是何等强大,便是最好的证明。
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在六国中杀出,最终统一天下。
不过,这套制度,明眼人都看出来属于是打天下的制度,用来打天下确实行之有效,但问题是,秦国统一后,并没有改变,依旧在实行该制度。
而这,明显就不是一套适用于"坐天下"的制度。
这么一来,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为何在秦末会有不少人说"天下苦秦久矣",实际上他们苦的不是秦,而是这套严苛的制度。
于是,人心思动。
其实说白了,秦朝历来实行的严苛制度,确实是其强大的根本,但同时也得罪了商人、学者、贵族乃至农民,因此,从秦朝建立那天起,其实社会矛盾就一直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更是一场接连一场的上演。
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而在起义爆发的同时,原本应该成为守护秦朝中坚力量的官僚集团,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如章邯、王离),并没有太多人愿意为秦朝而战,这就自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至于和秦朝"同呼吸共命运"的皇族,不好意思,已经被秦二世杀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上述这种条件之下,看似强大的秦朝,很快就被起义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撕裂,到了后来,就连少有的为秦朝而战的章邯,也当了"二五仔"。
而这个时候,刘邦才刚刚起步没多久。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刘邦的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即推翻旧王朝,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尽管,主要功劳不在于他。
而刘邦需要做的就是,对第一步进行收尾,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第二步里面去,也就是消灭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即我们熟悉的楚汉之争。
这么看的话,刘邦的创业过程,自然就少了很多麻烦,也减少了很多精力、人力等多个方面资源的投入。
而李渊的创业过程,差不多也是如此。
李渊起兵的时间,是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而在此之前,隋朝是啥情况呢?简单四个字就是,奄奄一息。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三征高句丽,以至于劳民伤财,加上当时各地天灾不断,因此,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开始,隋朝就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的起义。
比如爆发于山东邹平的王薄起义,还有爆发于吴郡的刘元进起义,以及在扶风自称天子的向海明等,这些均是隋朝末期第一波起义。
当然,这些起义之所以不被后人所熟知,主要是很快就被隋朝扑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起义,掀起了之后隋末大起义的浪潮。
而在之后,便是我们熟悉的翟让、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山,以及河北的窦建德,还有江淮地区的杜伏威等人,各自率兵起义。
上述这些起义,不管其成功与否,但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隋朝,而隋朝也在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下,迅速走向土崩瓦解。
再加上不久之后的江都之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基本上隋朝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就剩一口气了。
并且,宇文化及在自行称帝后没多久,也被李神通与窦建德联合剿灭。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于太原起兵起兵,而他这个时候起兵,与当初的刘邦基本类似,大难题基本上都已经被解决了,也就是第一步推翻旧王朝已经完成了。
因此,李渊仅用了不足半年,便从太原打进了长安,并在这里,拥立傀儡隋恭帝登基,自任为丞相。
而到了次年(公元618年),李渊顺理成章的便逼迫隋恭帝禅让,自己个登了基。
也就是说,李渊基本上不用考虑推翻旧王朝的事情,因为已经有人替他做了,他只需要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就行了。
更何况,他还有个极其能打的儿子李世民,因此,在登基仅七年后,也就是公元624年,唐朝便结束了隋末以来,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所以归根结底,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大业,一个核心的大前提,就是他们在起兵时,或者说起兵不久,旧王朝已经基本覆灭,剩下的只有各地的割据势力,因此,刘邦和李渊就不需要为此付出太大的精力,而这无疑就让其统一大业缩小了难度。
但反观曹操,情况却又是另外一番模样,更准确的说,曹操面对的局势要糟糕的多。
汉朝从刘邦称帝开始,到曹操时代,已经运行了将近400年的时间,即便是从光武帝刘秀中兴算起,到黄巾起义时,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就是政治平衡,尽管到了东汉晚期,外戚问题也好,宦官问题也罢,双方斗来斗去,但始终保持着斗而不破,核心因素就是一个政治平衡。
换而言之,当时的人都习惯在这种游戏规则下继续,地方和中央均是如此,并且,也没有人试图彻底废除这种游戏规则。
为什么会如此?很简单,因为数百年的体制运转,已经让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识,那就是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而皇帝,必须姓刘。
这就是几百年的文化以及思想灌输下,形成的固定思想。
这一点,与秦末以及隋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举个例子来说,秦末时,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说什么?是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谁都有当皇帝的可能。
也就是说,秦末汉初,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
但在东汉末却不是这样,数百年的汉室统治,已经让人们形成了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这种概念,即便张角声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但结果又怎样?
他也就是得到了底层人的认可,而对于那些地主豪强,可一点都不认可这种思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讨伐黄巾起义的各路人马,且不说其究竟是不是真心忠于汉室,但起码都是打着维护汉室的旗号。
甚至包括后来的刘备,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行事。
但在秦末,你见有人打着维护秦朝,恢复秦朝的名义吗?答案是没有,因为秦朝不仅令底层百姓"恶之",地主豪强和军阀同样"恶之"。
这就是曹操所面临的局势,和刘邦、李渊面临的局势最大区别之处。
说的简单点,相比于思想巨变的秦末来说,东汉末年是一个思想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汉室就是正统,谁敢挑战这个正统,那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别的不说,就说董卓,也就是废了个皇帝,结果就被全天下组成联军讨伐。
还有淮南的袁术,抱着玉玺居然敢称帝,而他最终又是什么结果呢?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其下场就是自取灭亡。
而说回曹操,哪怕是到他后来好不容易统一北方,但其集团内部,依旧还有像荀彧这样重量级的人物,依旧忠于汉室,并且还因此与曹操理念不合而决裂。
说白了,在东汉末年,由于数百年的影响,因此在思想上忠于汉室的人太多了,而曹操要想统一全国,第一关便是要"破旧立新",但问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再一个,两汉四百年下来,单是皇族的力量,就够曹操喝一壶的。
前文讲过,秦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族的力量不济,当然,造成这种情况也是其咎由自取,谁叫秦二世将他的兄弟基本都杀了呢。
但两汉时期,却不存在这种问题。
两汉四百年,刘姓皇族开枝散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又会产生多少皇室成员?别的不说,就是刘备,他的金字招牌是什么?不就是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吗?
而这个中山靖王刘生,据说有一百多个儿子,并且,他还只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之一。
所以,两汉皇室经过四百年的开枝散叶之后,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于军事方面,更多也体现在号召力方面。
为什么一直有人试图要恢复汉室,因为汉室的后裔有很多,而这些人,天然就有维护汉室的决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东汉末年的天下州牧,最开始就是五个刘姓之人。
这五人就是刘虞(幽州牧,东海恭王刘彊的后),刘岱(兖州牧)、刘繇(扬州牧)、刘表(荆州牧),以及刘焉(益州牧)。
要知道,这几人全部都是汉室宗亲,他们在当时也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而这些,都是曹操一统天下的阻力,包括后来的刘备同样也是如此,他声称自己的汉室后裔,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就有人认可这个牌子,自然就有人愿意追随他。
上述种种,均在不同程度上,阻止着曹操完成统一,说白了,曹操一直到死,始终都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第一步,即推翻旧王朝。
而第一步都没完成,谈何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呢?
除了汉室宗亲的力量之外,曹操想一统天下,还有一个更大的阻力,便是门阀士族,也就是公卿官僚集团。
当初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南阳的大地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联络附近的豪强以及宗族,组成了一支队伍,继而发展壮大,最终登上皇位。
而登上皇位之后,这些地主豪强们,便形成了一个集团,他们占据了朝堂上的主要地位,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形成了自身的势力。
其实到了东汉后期,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形成了门阀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门阀士族是东汉末年一股隐藏在暗流之下,却十分恐怖的一种力量,曹操想继续混下去,光靠他所在的曹家以及夏侯家是不够的,必须得到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才行。
但是,曹操又一心想改变这种门阀士族居大的局面,因此这就注定他与门阀士族无法彻底联合起来,或者说门阀士族不怎么买曹操的账。
比如他消灭了河北士族支持的袁氏,但依然还有荆襄士族、江东士族,这些人一个支持了刘备,一个支持孙家,而没有去支持曹操。
这样一来,随着这些士族各为其主,那么曹操想统一天下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归根结底,曹操之所以穷尽一生都只能三分天下,主要的原因是在他的时代,思想已经固化,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而要想建立新王朝,那么就得打破这种思想,但曹操却做不到,另外,上百年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力量,曹操无法彻底联合利用,加上汉室宗亲的招牌还在,这都是导致他无法完成统一的原因。
而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所面对的就有社会结构和体制,基本上已经被打破,或者说比曹操所面对的要脆弱的多,因此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推翻旧有的体制,这一点,便是他们能迅速建立新王朝的主要原因。
因此,总结一句话就是,曹操的失败,说白了就是运气不好,赶上了大环境最不好的时代。
由网友 风尘讲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国古代有两个最强的王朝,分别是汉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和李渊,他们都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而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个人能力更强的曹操,却终其一生也没有当皇帝,奋斗一生也只得到一个三分天下的结果,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跟曹操有关,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等。但是为什么曹操花了三十四年也只能三分天下呢?他跟刘邦和李渊比差在哪吗?
首先曹操的能力跟刘邦和李渊比肯定是不差的。主要是他们面对的对手实力不一样。曹操所处的年代是各路英雄崛起的年代,刘备和孙权都很有实力。而刘邦和李渊能成功主要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秦朝和隋朝一样很强大也很短命,而刘邦跟李渊就是这两个王朝末年的人,随着国家内部混乱,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刘邦和李渊又很会用人,打败这些农民起义还是不难的。而曹操面对的是诸侯争霸的局面,各方都很有实力,想统一天下的难度大大增加。
东汉末年外戚专政非常严重,各地贵族门阀都是士气高涨想闯出一片天,而曹操是什么出身?只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跟世家大族比起来很不起眼。就连后来跟他分天下的刘备都是皇亲国戚,孙权的家族也是在吴地世代为官根基已深。曹操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才一步步爬上高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终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操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会很骄傲,曹操也不例外。从赤壁之战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骄傲自大。他完全不听贾诩的意见,盲目发动赤壁之战,却又屡屡中了敌军的计谋。周瑜也是在此战中提出火烧连环船,最后孙武联军大败曹军,曹操也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总的来说就是曹操的是对手太强了,全天下的豪门王族都是曹操的对手。曹操生在了这么一个群龙争珠的时代,能取得三分天下的结果已经非常厉害了,而且曹操统一了北方,使得魏国成为三国里实力最强的国家,篡魏的司马家族也是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起西晋,最终统一了全国,如果没有曹操,恐怕也没有日后的三家归晋了。
由网友 知未是也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知未是也,看到这个题目,我认为这个命题很好。分析曹操没有成功的原因,首先要从分析曹操这个人开始。
刘邦、李渊用了不到7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不是他俩比曹操个人能力强,相反,曹操主要败在了个人能力太强上。大家知道,曹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间关于他的成语、典故和传说比较多,他的诗作雄浑霸气,荡气回肠,和曹操相比,刘邦和李渊个人能力只能望其项背,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能力太强,就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正是曹操失败的地方。
这一点,我们从决定三国成鼎立之势的赤壁之战就能完全看出一二。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是曹操大败于赤壁的主题原因。由于骄傲自大,他听不进贾诩暂缓休整,尔后图之的建议;由于骄傲自大,他把孙权称作小儿;由于骄傲自大,他不做充分准备,盲目发动赤壁之战;由于骄傲自大,他敌我不辨,屡屡中计;由于骄傲自大,他大败途中还不忘笑话周瑜、诸葛亮用兵不过尔尔……可以说,曹操完全败在骄傲自大上。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刘联合,这在刘邦、李渊是没有遇到的情况。项羽目空一切,单打独斗,没有盟友支持,最终导致失败。李渊在统一战争中遇到的主要敌手是李密、王世充和窦建德,其中李密被王世充暗算,李世民攻打窦建德时,王世充坐山观虎斗,不予以支援,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隔山观望,不予配合,最终导致均被李渊打败。曹操在赤壁遇到了孙刘联合,这才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曹操在顺利时盲目自大、听不进手下的正确建议,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强劲对手,所以他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由网友 清水空流 提供的答案:
在大一统王朝里,刘邦用了八年,李渊用了四年,朱元璋用了十五年。刘邦得天下是对手太弱智。楚汉相争实际上新兴的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之间的博弈。李渊得天下是因为起点高,是整合了整个关陇集团的力量,属于世家门阀共同行为。他的对手也很无能。再就是他们起事的时机很恰当。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是时机不成熟,再就是他的对手太强大。而曹操没有把握住机会也是重要原因。
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世家。东汉依靠世家门阀起家,汉末已经形成巨大的政治团体利益,世家门阀已经形成。如何处理世家门阀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问题。但可惜是是,曹操出身寒门。在压制门阀,和顺从门阀之间。曹操选择了第二种压制门阀(这是曹操唯一选择)。曹操重用寒门压制世家, 但只能压制一时,等曹丕继位还得启用世家(司马家,颍川氏族)可以说。与世家的博弈牵扯的曹操巨大的精力。无法整合一切力量进行统一天下的作战。这是曹操最大的短板。再就是当时的汉朝死而不僵,"灵魂"还在。曹操与世家最大的争夺点就是清除"汉"朝的影响,架构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可惜他失败了。和其他大一统开国之君相比(刘邦,李渊),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包袱。曹操也始终处于"篡位"的舆论的漩涡之中。
曹操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无疑是最杰出的,兼资文武,天纵英才,文武兼备。但晚年的曹操自称愿为"汉征西将军"。可以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了,对于已经62岁的曹操来说。他已经很满意了。还有就是他的主要两个对手具是一代枭雄,刘备与孙权在各个方面都不逊于曹操。有人说,如果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错开了30年,谁都可以统一天下。三人出于同一时代,是曹操最大的悲哀。曹操并不具备压倒刘备和孙权的绝对优势。
曹操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就在于占领荆州以后,不应该攻取江东,而是应该定汉中,占西川。但曹操"得陇复望蜀乎"。曹操这一战略失误使得他一生功绩也就到此为止。有人评价曹操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李世民)。也就是曹操当将军可以,当皇帝差点。曹操一生几乎都是亲自领兵作战。格局有欠缺,不敢放权(曹操真不敢)。但李世民时代与曹操时代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但曹操不能放权也是他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对比之下,刘备,孙权(最会放权)却可以收放自如。这是曹操的短板。
总之,曹操未能统一天下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曹操原本是汉末最有机会天下一统的。但时机,机缘都不具备,但必须指出的是,三国第一英雄当属曹操。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