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拥抱晨曦SC 提供的答案:
诺贝尔奖是颁发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的奖项,评选标准和成果质量都是很高的。虽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会考虑到一些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但是也有一些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诺贝尔奖理论的例子:
海森伯理论(Hesenberg"s theory of matter and energy)- 海森伯理论提出了能量与物质的等价性,这一理论一度被视为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但是,后来高能物理的发展却证明了这一理论是错误的。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 of particles and waves)-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曾被视为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但是,后来的研究却证明了这一理论是错误的。
热力学中的"熵增"(entropy increase)- 热力学中的"熵增"理论被证明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定律,这一理论曾被用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后来的研究却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尤其是在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验研究方面。
这些理论在评选标准和研究成果方面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但它们仍然被视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因为它们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网友 鄢城秀才 提供的答案:
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费米,因为费米通过中子辐照技术产生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但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费米在实验中产生的新元素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
事情是这样的:费米他们当时的设想是利用中子轰击铀-238,形成新的核素,新核素再通过β衰变衰变到93号元素,最后再对反应产物进行化学提纯,提取出93号元素。
由于当时人们还并不知道锕系元素的存在,所以费米顺着元素周期表一路查下去,最后认为93号元素应该属于ⅦB系,而93号元素的化学性质应该与同一竖排的75号元素铼的性质接近,即应该是一个准铼元素。他们对核反应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并成功的发现了一种与预期性质一样的新元素。
不过费米小组的成员还是有些困惑:按照他们的分析,反应中产生的新元素应该占较少的比例,但实际实验中生成的反应产物远远多于预期。虽然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地的其它实验小组都重复了该试验并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但是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些不安。
费米因为这项研究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当费米带着家人逃离意大利去斯德哥尔摩领取奖金时,在德国,哈恩、斯塔拉斯曼和Meitner等人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当费米小组的成员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错失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机会,那就是发现核裂变。
费米等人在实验中用中子轰击铀核,今天的我们知道这可能会导致核裂变的出现。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实验中铀核发生裂变,其中就包括了43号元素锝。由于当时人们尚未发现元素锝,费米他们就误把43号元素当成93号元素对待了,坦率的说这个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当时谁也没想到原子核会发生裂变。
费米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之前也轰击过其它元素,它们都没有发生裂变,所以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费米很难会往裂变方面去想。 ================================================================= 评论中有人在问为什么费米他们当时没有测量原子量,我找到了费米于1934年发表于上的文章:
因为我不是学化学的所以很多地方没怎么看懂,不过大致能看出来费米他们使用的是排除法,他们把铀附近的元素都排除了(因为化学性质明显不同),最后推测可能是93号元素。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困难:这种新合成的元素寿命只有13分钟,它在反应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衰变产生新的元素,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由网友 唐映红 提供的答案: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授予了葡萄牙医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以表彰他此前发明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获奖恐怕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仅仅在获奖一年之后,莫尼斯的这项发明所遭受到的批评和抨击就超过赞誉,而且随之而来到是全世界学界和医学界都全面抵制这项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当然,现时代已经完全彻底地摒弃掉莫尼斯的这项发明,而且科学的发展也证伪了这项发明的学理基础。
这是项怎样的发明?又何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并错的如此离谱?
这就要说到脑科学,人类迄今对人类大脑的探索和了解仍然极为有限。这么说吧,如果把大脑看作是一个黑匣子,当代的脑科学研究充其量将黑匣子的灰度从100降低为99.9,只取得些许寸进。
好了,莫尼斯的时代人类科学对大脑的了解就完全是0。当时的科学心理学是行为主义一统天下,而行为主义根本不关心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部过程,而这个内部过程对医学和生理学来说就是人类的脑机制。
莫尼斯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他在1935年受到耶鲁大学一项动物研究的启发,耶鲁大学对研究团队将黑猩猩的前脑叶以及与其它脑区的神经联系毁损,意外地发现黑猩猩变得温顺起来。黑猩猩的脑毁损研究使莫尼斯不禁想到,如果把人类的前脑叶也切除,是不是就能使那些危险的、桀骜不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癫痫患者得到治愈呢?
好了,又再说到精神病的治疗。即使到现在为止,人类科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理以及治疗没有太好的办法,在莫尼斯的时代就更是束手无策。如果切除前脑叶白质部分能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治愈,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伟大发明。就这样,经过莫尼斯的研究探索,他正式推出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接受实验治疗的病人确实变得温顺起来,而且怎么刺激都不再复发。
于是莫尼斯的发明就像给束手无策的精神病治疗界引入一股清流,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得到推广运用,许多难以控制的病人通过切除前脑叶白质部分,变得温和友好。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尼斯的发明能石破天惊地"治愈"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癫痫患者,诺委会以及学界形成共识将1949年的医学和生理学奖颁发给莫尼斯也就不奇怪了。
那这项获奖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又错在哪里呢?这么打个比方吧,切除前脑叶白质治疗精神病,就好比切了丁丁治疗手淫,手淫倒是治好了,可是损害了患者生殖、性乐甚至排尿的功能,得不偿失。
例如,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脑损病人H.M,他对记忆研究功不可没。H.M原来是一名癫痫病人,接受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后,出现记忆功能受损,他彻底丧失了长时记忆能力,你与他握手自我介绍,他认识你了,一分钟后他就完全不知道你是谁。H.M后来成为了一个记忆研究团队的研究对象,这个团队跟踪研究了他几十年,从一开始的年轻实习生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H.M交道了几十年,他依然不认得他们,只有熟悉感,却是陌生人。
当然,H.M是一个特例,他在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时附带毁损了大脑的海马结构,导致记忆功能严重受损。更多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病人,他们的人格,特别是认知和决策能力都受到损害。
换言之,这是一项危险且不人道的发明,所谓的"治愈"也是建立在其它严重功能损害的基础上,它甚至成为权力机构通过"治疗"控制异议者的招数。
由网友 孤猴78345271 提供的答案:
我来个所答非所问:未来将有哪些诺奖得主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 1.夸克,夸克可是个诺奖大户,可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夸克全部是`连体婴儿",单个夸克从未被发现过,那么有分数电荷的夸克存在吗?很抱歉,本人恐怕要断然地说:NO! 未来制造出黑洞(质量点)后,质子就非常非常简单了,质量点俘获并囚禁一个正电子就是质子! 2.希格斯粒子,该粒子只有惯性质量,而没有引力质量,恐怕是宇宙中最荒谬的粒子了!须知引力和惯性是质量不可分割的基本属性,上帝绝不可能愚蠢到制造一个像希格斯粒子那样荒谬的粒子,3. 引力波,恕本人大不敬,引力波的命名犯的可是最初级的逻辑错误,质量和能量是一对冤家对头,质量产生引力,而绝不产生能量!假如能量是能量,引力也产生能量,岂不是宇宙大乱? 所以不久的将来,这些错误的诺奖还是收回来吧!
由网友 湖边观鱼 提供的答案:
像自然科学这样的学科,诺奖得主往往是通过实验发现或理论被现象所验证而获奖。而对于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诺奖得主往往是因为一家之言而获奖,并不一定具有强大的科学性。
比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是因为提出了"不完备合约理论"而获奖。他强调任何合同都不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纠纷照顾到,因此,对于那些合约中忽略的权力的处理和安排显得异常重要。
这样的理论的确有其重要性,但问题是合约的不完备性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些类似于风俗习惯、商业习惯的一些潜规则来处理这一类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理论说了等于白说。
而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是因为提出了"人往往是非理性的"而获奖。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是目前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塞勒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否定了"理性人"这一假设,对于经济学界来说极具颠覆性。
但问题是,塞勒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原因,是因为人往往不能选择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项,会受到情绪的干扰。但世上没有人能摆脱情绪的控制,因此,当我们在说人是理性的时候,其实已经假设人是在情绪化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塞勒的分析是多此一举的。
总之,历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几乎没有人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这就是人文科学的局限,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由网友 九零观 提供的答案:
犯错误的诺贝尔奖
不足分几种,先说最严重的,那就是知识性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在100多年里只出现了几次,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沃尔特·赫斯和安东尼奥·莫尼斯因为发现前额叶切除术获的奖。
前额叶,通俗说就是前额骨后面的大脑,这个手术就是把这部分脑组织破坏掉,专门用来让有攻击性的精神病人安静下来。最早是通过开颅的方法,比较复杂,只能由专业的医生操作。
前额叶切除术早期,外科医生才可以做
后来改成用锥子从眼眶扎进前额,然后一通乱搅,破坏脑区,简化的手术,街边诊所都可以做,精神病院也可以做,都可以不用医生。
前额叶切除术晚期,小诊所都可以做
如果你看过《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那个本来不是精神病的小流氓,最后被院方实施的就是这个手术。
那时的医生不知道,其实这部分大脑负责太多太多内容了,比如记忆、分析、思考、动作,还有一些性格,都是这里负责,破坏了这里,人的很多高级脑部活动就都消失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当然就没有攻击性了,但人也就废了。
当初这就是个不靠谱的手术,后来因为手术难度下降,渐渐发展到滥用的地步,精神病院只要发现病人闹得厉害,就做前额叶切除,更有一些日本家庭,觉得孩子太闹不乖,也给做这个手术。这个手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15年左右,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但从出现以来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几十万人成了受害者。这个奖项也是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其他的错误没这么大。
比如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给了莫瓦桑,因为他发明了金刚石的制备方法。金刚石在那个年代非常值钱,所以吸引了评奖委员会和无数的企业和商业大亨,但大家想按照莫瓦桑的方法制备金刚石,发现没一个成功的,详细一调查,结果莫瓦桑的助手招供了,说当年莫瓦桑的方法根本没法造出金刚石,可是作为助手,怎么劝都没用,莫瓦桑还是要求他反反复复地试,结果他忍不了了,就偷偷把实验室里一块天然金刚石混到原料里,莫瓦桑本人不知道,以为试验真的成功了,论文就发表了。
这其实严格来算是一种造假,只不过论文作者没发现,这个奖也就算颁错了。
但更令人遗憾的是,也就在906年,一起参与竞争提名的,有一个是绝对应该获奖的,这个成果是属于可以给诺贝尔奖增加荣誉值的。
就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但就这么错过了。
再比如1926年生理学医学奖给了Fibiger,.他的研究成果是小鼠患直肠癌是因为体内的线虫导致的,然后他猜测人类的肠道癌症也是这个原因。获奖后他自己逐渐发现小鼠患直肠癌更多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
紧接着1927年,还是生理学医学奖,奖给的成果是认为发烧可以治疗神经病,这连续2届奖项都犯了低级错误。
还有一些算不上错误,是属于有争议的。
比如1948年生理学医学奖就给了DDT这种农药的发明者,但是DDT在1960年左右就发现,它对环境、食物链、水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坏,后来美国在1970年就全面禁用了,其他国家最晚也在1990年全面禁用了。
可是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好像可以说诺贝尔奖又颁错了,但其实后来的研究中发现,2000年之后,像非洲、东南亚,因为买不起其他种类的杀虫剂,DDT是非常便宜的,但也买不到了,结果在这几十年里,疟疾造成的死亡,远比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高得多,所以前几年,在这些蚊虫肆虐的国家,DDT又重新解禁了。
除了以上5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差不多就没有知识性错误了。
不完美的诺贝尔奖
但还会出现其他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不完美。
比如,这个成果是有价值的,但是却颁错了人。
比如脉冲星的发现,成果都是获奖者的女研究生贝尔做出来的,这段时间她老板在国外度假,等回来后发现女研究生做的东西太有价值了,就利用研究生的观测数据和结论,连发了好多篇文章,可是评奖委员会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1974年的物理学奖给了贝尔的导师休伊仕。
还有1923年的生理学医学奖,是胰岛素的发现,实际真正干活的那个研究生被忽略了,奖给了从来没动过手的实验室领导。
还有一种属于规则上的遗憾,就是因为规定最多有3个人分享奖项,这是遗嘱里规定的。
所以如果一项成果是太多人同时做出的,那就只能从中选出3个功劳最大的,而且这几个还得是一个小组的。
比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7年凭借"宇称不守恒"获得了物理奖,实际上,最关键的验证实验是他们俩专门找吴健雄做的。可最后颁奖并没有吴健雄的事儿,原因就是当时那个关键性实验,是吴健雄和牛津低温实验室的安伯勒合作完成的。如果把吴健雄也列为获奖者,安伯勒也应该是获奖者,这样就是4个人,超过了诺贝尔遗嘱的规定,所以只好干脆舍去了实验部分的成员,只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人。
还有一些诺贝尔奖不完美是提名者本来有希望获奖,但是因为自己"作"的。
比如爱迪生和他的死对头特斯拉,就书面公开声明不愿意站在一起领奖,其实在这之前诺奖委员会已经计划以发电机的发明为理由给他们颁奖的,但是觉得这两个商人因为恶性竞争交恶,而且还拒绝分享奖项,有辱诺贝尔生前的遗嘱。所以把已经准备颁给他们的奖换成了别人。
当然,还有更多的不合理是许多年后,有些非常重要的成果没被评上诺贝尔奖。
比如相对论,还有第一个提出黑洞、虫洞理论的,提出延迟选择实验理论的惠勒。还有那些历史上期刊上引用数量最多的100篇论文里,很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给你带来参考价值。
由网友 东阁学士 提供的答案:
最让人诟病的要数"死亡手术刀"了。
诺贝尔奖是受众最广的奖项,每年的颁奖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围观,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颁奖的条件非常苛刻,层层筛选,层层把关,甚至国际上的著名大学,都是以培养诺贝尔奖得主而蜚声海外的。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158位),2. 英国剑桥大学(118位),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7位) ,4. 美国芝加哥大学(98位),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6位), 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3位),7. 美国斯坦福大学(83位),8.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3位),9. 英国牛津大学(69位),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5位)。
但是也难免有乌龙事件。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命名的奖项,以他本人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颁奖审核越来越成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最让人诟病的要数"死亡手术刀"事件了。
这是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华尔特·赫斯(Walter Rudolf Hess)和安东尼·莫尼斯(Antonio Moniz),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评委团的青睐。这亦是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治疗客体包括精神分裂症、临床抑郁症及部分忧虑紊乱症,还包括一些被人们认为有精神疾病征象(如喜怒无常、年少轻狂)的人。
很多人认为这一次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给其实是个悲剧。
这种治疗法被称作脑前额叶切除术。
由网友 MRAP1919 提供的答案:
在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之后,提出了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核在原子的正中央,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匀速圆周运动,可是按经典物理电磁理论推理是矛盾的,后来玻尔提出了原子轨道量化理论,认为电子在量化的轨道上运动,也很好的解释了线状谱。玻尔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可是这个理论只能解释氢原子,不能解释其他原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了玻尔理论也是错的,实际上是电子在绕着原子在做不规则运动,成一定概率分布,也就是电子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