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农村经常看露天电影,令你至今难忘的有哪些片子?_农村露天电影场景

由网友 暖心正正说生活 提供的答案:

出生60年代的人无不对露天电影有印象的,那时电影院看电影都要票,虽然一张5分钱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让孩子去看的。夏天厂里在足球场放映电影可是让小孩们高兴坏了,早早搬着凳子去占地方。

我妈更心系娘家人,用家乡话通知她娘家的侄女们来桥南看电影,竟然把电影名字说的怪怪的。我那些姐姐妹妹们开心滴,携手跑到我家来了。

那时,家里有个国营大工厂的亲戚很是自豪,能住楼房,有自来水,有冲水厕所就跟现在住别墅一样高级。看电影也是让她们跟过节一样开心,《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侦察兵》《铁道卫士》《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我们还经常模仿电影里面的台词:"别看你今天闹的欢,明天我叫你拉清单""你滴是什么滴干活?""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把枪交给吉尔吉,这次战斗没有你""啸滴呼叫康德尔"……刻骨铭心的电影片段,成了如今的美好回忆!

由网友 大乡间小纪事 提供的答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农村放电影一般都在露天,当时看的外国电影比较少,我印象中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朝鲜的《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阿尔巴尼亚的《伏击战》、越南的《同志十兄弟》等。

国内影片比较多,印象中主要有:《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红灯记》、《海霞》、《激战无名川》、《海港》、《春苗》、《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巜小螺号》、《金光大道》、《红色娘子军》、《半夜鸡叫》、《龙江颂》、《艳阳天》、《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苦菜花》、《农奴》、《打击侵略者》、《我们村里的年青人》、巜三进山城》、《铁道游击队》、《鸡毛信》、《洪湖赤卫队》、巜打铜锣补锅》、巜创业》、《决裂》、《海霞》、《英雄儿女》、《智取华山》、《白毛女》等。

当时年纪小,好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特别喜欢模仿某些电影中的人物说话。以下电影中的一些台词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面包会有的(《列宁在一九一八》)。马尾巴的功能(《决裂》)。炮弹离炮位太远了(《渡江侦察记》)。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闪闪的红星》)。老子吃馆子都不要钱,吃几个烂西瓜还要钱(《小兵张嘎》)。向我开炮(《英雄儿女》)。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地道战》)。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南征北战》)。同志们,前面就是沙家浜(《沙家浜》)。

这露天电影,最受不了的是寒冷。大冬天在村中的禾场上放电影,四处空旷,北风呼啸,寒气刺骨。记得有一次在外村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坐在人家柴垛上冷得受不了,便从一旁的秆垛里取得几把稻草盖在身上,结果回家就感冒了。

还有一回,周三小礼拜,从中学摸黑回家。我与同学从一坟山下来,边走边说话。我们看到山下田埂上有一路火把,这是村里人去邻村看电影,但不知为啥,这一路火把突然狂奔起来,转眼就消失了。到第二天才知道,这些去看电影的人听到坟山上有鬼在说话,大家都吓得不行了。原来,村里去看电影的人把我们当成鬼了。

(图片均为作者所拍)

由网友 吉祥如意 提供的答案:

本人印象深刻的影片,除了早期所看的"三战",也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外,就是上世纪的七六年在北京所看的《南忘的战斗》,因为所看影片的地方特殊并且还是第一次看彩色故事电影。

那是本人进京去找同学玩,同学在京卫戍区当兵。某天晚上部队营区放映电影,感到很新奇。(2022/09/09)

由网友 密码时代 提供的答案:

首先最令人难忘的是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情景和场面,每逢听说要来村里放映电影了,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和形容,邻村上下有亲戚的提前几天就进行了通知。放映的当晚,十里八村的人们像是赶会一样,成群结队地赶来观看,村里的孩子、妇女和老人们早早就带上櫈子来到了放映场地,场地上熙熙攘攘,呼亲唤友,相互招呼着,热闲非凡。就是演完电影了,随后好长的日子里,人们仍然余兴难消,谈论着电影的故事情节,津津乐道,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难以忘怀。印象最深刻的电影还是军事题材方面的,如:《万水千山》、《密秘图纸》、《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航线》、《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突破乌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三进三城》、《智取华山》、《侦察兵》等:其他的电影有《天山上的红花》、《火红的年代》、《青松岭》、《箭杆河边》、《刘三姐》、《白毛女》、《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金光大道》、《柳堡的故事》、《艳阳天》、《槐树庄》、《创业》、《今天我休息》等;外国的电影有《列宁在1918》、《保卫察里津》、《爆炸》、《桥》、《佐罗》、《虎口脱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巴黎圣母院》、《伏击战》、《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侯》、《追捕》等。

由网友 用户春花有意 提供的答案:

过去在农村看了好多露天电影,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影片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三进三城》、《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李双双》、《农奴》、《上甘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野火春风都古城》、《侦察兵》、《林海雪原》、《祖国啊母亲》、《草原儿女》,《五朵金花》、《刘三姐》等

由网友 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供的答案:

今天大雪节气,在这里祝朋友们冬日快乐吉祥!幸福安康!

令我至今难忘的电影太多了!记得小时候才九岁,随着父母一起来到郊区农村。那时候经常在村子里的大白塔下面放电影。每天放学回家,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盼着晚上村子的大喇叭广播,招呼村民去看电影。

像国产影片《春苗》《红雨》《青松岭》《年轻的一代》《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八路》《战洪图》。外国电影也看过不少像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橡树十万火急》。罗马尼亚《沸腾的生活》。越南《伏击战》《回故乡之路》。朝鲜《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永生的战士》等等,这些当年脍炙人口的影片陪伴着我的少儿时代,帮我度过了六年间穷乡僻壤、远离城市喧嚣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收获满满!这六年也学会了拔草喂猪,除镰,割麦穗,挖白薯,采摘棉花、蓖麻子。三夏大忙下地干农活。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学会了艰苦朴素的品德,磨炼出了坚定的意志 ,也摔打了我的人生!(图文原创)

由网友 涵涵爷爷 提供的答案:

谢邀:过去在农村确实经常看露天电影,比如在公社剧院,街道,干老池(村口蓄水池),没有固定地点。哪时侯看电影都是吃过晚饭,大人小孩都自已端上櫈子选好位置坐下。有的小孩去的早,给家里人用櫈子先占个地方……。

曾经看过的电影能回忆起的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鸡毛信),(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永不消失的电波),(渡江侦察记),(侦察兵),(卖花姑娘〉,(黄河少年),(闪闪的红星),(列宁在1918),(英雄儿女),(艳阳天)等。

由网友 诗词奴隶 提供的答案:

露天电影

我是70后,小时候露天电影没少看,那时没什么娱乐活动,最富的家庭能有一台收音机就不错了。我出生于贫穷的小山村,土地贫瘠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我们村南有一县办煤矿叫上庄矿。矿上一星期能放二三场电影,我和我的同学小伙伴们,吃罢晚饭就走着去看电影了。有的没来得及吃晚饭,拿上俩窝头一块咸菜边走边吃。那时我们也就八九岁,大人们不会担心我们走丢,当时治安非常好。一会功夫就到矿上了,我们小孩随边搬块砖头坐在银幕下正前方,等待电影开始。至于电影演什么我们不在意,有的已看过二三遍了,要的是过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电影散场了被大人踢几脚醒后揉揉眼睛回家去了。当时也就那几部电影,地雷站,地道站,南征北站,青松岭,小兵张嘎,苦菜花,啊对了还有朝鲜电影买花姑娘等。

由网友 山涧小溪113A 提供的答案:

(原创)老电影《南征北战》令我至今难忘,记忆犹新。这其中:″共军的腿再快也跑不过我们的汽车轮!″,″张军长呀,你再坚持五分钟,再坚持五分钟…″,国民党军官的两句经典台词,依然保留在我年少时的记忆中。解放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更是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常常浮现,鼓励我前行,以至于长大之后参军入伍。

不可否认,我所生活的小村一带,村庄较为密集,村与村之间多是三里五里,还有相隔一里的。那个时候,村里的文化生活远远比不上现在,冬闲的日子里,只要是邻村夜晚放电影,一般情况下,那是大孩小孩,必看无疑。多是大孩与大孩们相跟着,年龄较小的小孩们,跟着大孩去。不少大人们,在生产队劳动一天之后,也有选择在家休息的。常常是,看罢电影回家后,就已经是深夜了,回到家里在那看电影的美好回味中进入梦乡。我生活的村庄较小,放电影,一般多是在大村里放。因而,小时候的夜晚,常去邻村看电影。

除了老电影《南征北战》之外,还有《侦察兵》《英雄儿女》《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渡江侦察记》等等,这很多老电影,成为我记忆中的经典,终生难忘。这其中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手持爆破筒,高喊:″为了胜利,为了和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成为我和小同学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上述是我小时候和年轻的时候在农村看过的露天电影。相信,大多数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好友,都有着看露天电影老片的难忘美好记忆。今与朋友分享,共忆美好记忆。祝愿各位朋友,欢度国庆,幸福常伴!(图源网络,感谢创作者,侵权即删)

2022年10月1日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