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司马震钺 提供的答案:
朱祁镇(1360年-142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明朝建立以后第二位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他继位时仅10岁,由于他的智慧、品行、仁慈等方面的优秀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成为历史上有着极高人缘的皇帝之一。那么,朱祁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呢?从他的性格、所作所为等方面来探究。
一、性格开朗,善良温和
朱祁镇性格开朗、自信,有着善良的个性,常常为人着想。在他的治国之路上,他始终秉持和平友好的态度,不仅得到了官员和百姓的支持,也赢得了外国朝廷的信任。他在治国期间,政策开明,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使得朝廷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向心力。尽管他年纪幼小,但是对自己的责任非常认真,不急于求成,善于从各种建议和意见中采取最好的方案。他的谦虚、耐心、善良和真诚吸引了很多人,成为了人们亲近他的原因之一。
二、重视教育,成长得当
尽管朱祁镇年幼,但他生于皇家,成长在栋梁之下,被尊为皇帝,所以对于教育的重视,是与日俱增的。他有一些优秀的老师和导师,善于帮助他发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并且引导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得以深入学习史书,汲取有益的经验,相信这样的启示对他日后的治理有所帮助。
三、广纳贤良,重用人才
朱祁镇在朝政中的表现非常出色,这得益于他重视人才的素质和贡献。他不仅拥有优秀的文武官员,还充分利用了智者、学者、外交家和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以有效地协调国家的事务。在他的领导下,许多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刘伯温、李景隆、胡广、徐霞客、郑成功等。这些人才的贡献,帮助了他的治理,也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四、温和稳重,公正无私
朱祁镇是一个温和的人,性格稳重,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政治纷争和矛盾。他坦诚、直率,不偏袒任何一方,尽力维护公正和平衡。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有序、繁荣和稳定,为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富裕和平衡的环境。他的诚信和公正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信任和尊重的好皇帝。
五、赡延祖宗,顾民生
朱祁镇在继承了祖宗的遗志的同时,也致力于保障百姓的生活。他重视灾害救济,协助灾民重建家园,并对政策进行调整,以保障他们的生存。他对于税收也很公正,严惩贪污盗窃,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朱祁镇之所以拥有这么好的人缘,是由于他性格温和开朗、善良宽容、重视教育成长、广纳人才和稳重公正等方面的原因。他一生中兢兢业业、诚信守信,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爱戴。而这样的表现,对于历史上的皇帝,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荣誉。
由网友 灵枫历史阁 提供的答案:
朱祁镇人缘有多好?他率50万大军出征,被瓦剌活捉,结果瓦剌首领不杀他,瓦剌太后伺候他,公主还差点嫁给他……
明英宗朱祁镇,人送外号"大明战神"。
他最经典的战役,就是土木堡之战,即开头提到的,率军50万,居然输给了几千人的瓦剌,打得国家差点破产不说,自己还被瓦剌给活捉了。
不过,他的人缘是真好。
有句话说得好,判断人缘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困境、低谷时,旁人如何对待你。
在电视剧中,朱祁镇被抓走后,差点被瓦剌人给整死,要到牛肚子里救命。
而真实的历史,却恰恰相反。
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抓走后,日子过得那才叫一个舒坦。
瓦剌一族好吃好喝供着;瓦剌首领恨不能把妹妹嫁给他;瓦剌太后一心想要跟他回去;一同被俘的手下,也拼了命保护他,用体温给他捂脚,没有半句奚落之言……
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若是知道朱祁镇的小日子这么舒坦,估计都能从坟墓里爬出来。
同为俘虏,怎么他的日子就那么滋润?
当年,靖康之难时,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扔到寒冷的边陲小镇,废为庶人,囚禁好几年,还欺负了他们的妃子、女儿……最后,徽、钦二宗,客死他乡,再也没回过中原。
而朱祁镇呢?
在瓦剌过得舒舒服服,有人伺候,有美人相伴,和瓦剌首领称兄道弟,还有美酒和知己,唯一的烦恼是不想娶首领的妹妹,该如何婉拒。
在瓦剌住了一段时间,不用大明开口,瓦剌就好端端把人给送了回来。
同样被活捉,为何朱祁镇就能过得这么舒坦呢?怎么他的人缘就这么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在瓦剌,朱祁镇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瓦剌,朱祁镇的生活日常
土木堡之战发生在下半年,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活捉时,身边御用的东西,就只剩下一个金龙绣枕头。
中秋节已过,瓦剌基本进入了冬天。
在那个没有暖气的古代,寒风呼啸,冬天可比现在难熬很多。
"嗟彼被掠之汉人,风雪侵凌,饥渴顿踣,饮恨衔哀,呼天叩地。"(取自《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
朱祁镇身上还穿着薄薄的服装,也没什么御寒之物。
瓦剌首领也先,害怕把朱祁镇冻着了,特意给他送了铺盖、皮袄子,还给了他难得的黄蟒龙貂鼠皮袄子。在新年宴席上,也先又给了他"铁脚皮"。
在饮食上,朱祁镇每两天就有一只羊,每七天就有一头牛。
到了重要的日子,也先还会给朱祁镇安排马肉。
要知道,对于蒙古部落来说,马是他们的生产和逃生工具,不会轻易宰杀。
《北史录》:"逐日进牛乳、马乳。"
为了保障朱祁镇的营养均衡,也先还给他找马乳、牛乳,允许手下被他差遣去找泉水喝……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过得也并不开心,因为他想要吃米吃面。
对比下徽、钦二宗,朱祁镇简直活在天堂,结果人家天天抱怨,饮食不合胃口,想要吃米,想要吃面……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在住房上,朱祁镇有单独的帐篷。
他和其他被活捉的明朝人不一样,他的帐篷,只有朱祁镇自己同意,别人才能进入。
《北史录》:"上所居者帷帐布帏,席地而寝。"
日常生活琐事,朱祁镇也不需要烦恼,因为瓦剌部落安排了侍女给他打扫卫生、做饭。
《正统临戎录》:"忙令使女搭毡帐,请圣驾住歇,做饭进膳。"
瓦剌部落是游牧民族,他们会经常变换生活区域。
起先,朱祁镇骑着马,但他马术不佳,需要人给他牵马。但这样一来,实在走得太慢,太费事了,最后,朱祁镇就改坐更稳当的驼车。
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朱祁镇没事也骑骑马,还硬是把马术给练出来了,到后来,就可以自己骑马了。
从朱祁镇的衣食住行来看,在瓦剌,他就是一个贵客。
瓦剌首领从来没为难过他,到了后面,还想要把自己亲妹妹嫁给朱祁镇。
《否泰录》记载:"(也先)尝欲以其妹事太上";
《中国志》记载:"……也先太师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朱祁镇,收养他为女婿。"
部分史书记载,朱祁镇拒绝了联姻,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但也有史书记载,朱祁镇真的当了瓦剌的女婿。
也先的母亲,也就是瓦剌的太后,对朱祁镇就更好了。
当年,她刚得知儿子抓了明朝皇帝,就哭得不行,痛骂儿子,然后发誓,要和明朝皇帝同生共死。
此后,朱祁镇的"贵客"生活,和瓦剌太后的保护密切相关。
而远在京城的孙太后,也没有对朱祁镇不闻不问,她尽可能给他送衣服、送生活用品。
而跟着朱祁镇的属下,也不曾抱怨他,还用肚子给他捂脚。
很多人感慨,朱祁镇的人缘真好,连战败被俘,都有这么多人给他卖面子。
可一个战败被俘的皇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人缘呢?
是他自己个人的魅力么?
我认为不是。
一个自视过高,听信宦官,带着将士们送死的皇帝,不应该有这样的个人魅力。
如果可以,我认为朱祁镇这样幸福的俘虏生活,不能叫做他的"好人缘",而应该叫做"大明朝的强大"。
朱祁镇,只是更会投胎,生在了一个好位置上。
他受到优待和照顾的背后,都不过是利益使然。
其一,有大明朝强劲的实力做后盾,瓦剌不敢虐待朱祁镇。
瓦剌是由北元一分为二而来,其势力远远不如元朝。元顺帝尚且被朱元璋打得四处逃窜,瓦剌怎么可能挡得住明朝军队。
土木堡中之战,瓦剌首领也没想过会打赢。
他只是想要带着军队骚扰一下大明的城池,搞点好处,抢点东西。谁知道这朱祁镇要御驾亲征,带着五十万军队就来了。
也先不过就带了几千人,和几十万明军肯定没办法打,只能智取跑路。
这朱祁镇呢?
行军打仗没有经验不说,还偏听偏信太监王振的话,导致大军补给没跟上,迟迟不能前进。
这就算了,他还很冒进,和军队主力脱离,带着三百人被瓦剌兵包了饺子。
《蒙古黄金史纲》:"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
这是一场意外。
不仅朱祁镇没预料到,连瓦剌首领也没有想到。
抓到朱祁镇之后,也先心中很是郁闷。
杀了?也先不敢。
放了?多少有点不甘心。
这样的好机会,以后没有了。
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劝说他,带走朱祁镇搞点好处,朱祁镇这才开启了瓦剌的生活之旅。
由此可见,瓦剌虽然俘虏了朱祁镇,但是要是真的硬碰硬起来,瓦剌不可能能够打得过明军。
因此,俘虏朱祁镇之后,也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够不让瓦剌和大明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虐待朱祁镇",自然是最不可取的事情。
不管日后,朱祁镇还有没有机会回到明朝的土地上,还能不能当上皇帝,他好歹都是大明的皇帝。
使臣一波接一波地往瓦剌来,如果看到朱祁镇被虐待,消息一定会传回明朝。
百姓、士兵,乃至官员们,都会对瓦剌同仇敌忾,瓦剌哪里还有好日子过。
因此,明朝强劲的实力,是瓦剌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的原因。
而宋朝靖康之耻,金人那么猖獗,也是实力使然。
其二,无利不起早,被俘虏的朱祁镇是一个行走的香饽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朱祁镇会被善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代表着"利"。
瓦剌首领把朱祁镇带回瓦剌,也打的这个小算盘。
大明朝的皇帝,朝臣们会用多少金银财宝来换呢?这个问题,也先想想就乐得开花了。
不过,让也先措手不及的,是明朝臣子直接拥立了朱祁钰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一波操作,给瓦剌打蒙了。
也先心中郁闷,驾着朱祁镇就去进攻北京。可大明根本不受"朱祁镇"这个人型号肉盾的威胁,直接开了大炮。
最终,也先带着朱祁镇,大肆抢劫一番,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巢。
经过这一番折腾与试探,也先大概也明白了朱祁镇如今的价值,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和明朝谈判了,看看自己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明朝使臣来瓦剌时,也先开门见山就问了一个问题:"太上皇回到明朝后,还能再当皇帝么?"
明朝使臣也非常爽快:"大位已定,不可能随便更改的!"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实归,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归,当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
此话一出,也先就懂了。
日后朱祁镇回去,必将是一番腥风血雨,就看朱祁镇和朱祁钰谁更厉害了。
而在明朝和瓦剌的谈判期间,他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别让朱祁镇死了。
好好对待朱祁镇,在朱祁镇回朝时,能够向明朝敲诈一大笔,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如果能够趁机要求明朝对瓦剌开放来往,那瓦剌的生产水平、各类技术将会迈上一大步。
要是朱祁镇争气,回朝之后能够再次抢来皇帝的位置,那么瓦剌对他的好,朱祁镇日后也是要报的。
当时,瓦剌首领也先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正在和脱脱不花争夺汗位,处在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得到明朝的帮助,也先的汗位基本就稳了。
目光放长远一点,也先也不会殴打朱祁镇出气。
其三,瓦剌上层下层,一致想要与明朝讲和。
战争会破坏生产,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这种破坏力则更大。
此前,由于瓦剌属于北元的一支,难免对明朝有很大的敌意。
但经过多年的骚扰与战争,瓦剌人发现,他们想要攻下明朝根本是天方夜谭,而时不时骚扰明朝边境,对大体量的大明没什么实质性影响,而对自己却伤害极大。
经历了多年的"损人不利己"之后,瓦剌的上下层都希望能够和大明讲和,也先也是这个态度。
《明英宗实录》:(瓦剌部下)凡我下人,扬。明朝政权尽管在推翻蒙元政权后一度提倡华夷皆欲讲和。如朝廷不信,留我一人为质。……闻为议和使臣,皆举手加额,欣幸其来。
既然有心讲和,自然是要对人家的皇帝好一点,这也是朱祁镇在瓦剌受到优待的重要原因。
上至瓦剌首领,下至瓦剌民众,他们都将这一次抓获朱祁镇,看作了两方讲和的关键人物。
不得不说,朱祁镇这个俘虏,不仅生在了明朝的好时代,还选在了瓦剌民众和平呼声最高的时候,运气十足。
综上所述,朱祁镇的"好人缘"只是一种表象。
没有人能单纯靠着人格魅力,征服其他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因为有利所图,瓦剌部落才会对朱祁镇格外好,首领的兄妹也会和他称兄道弟。
而这一切,总结来说,算得上朱祁镇运气好。
只是,朱祁镇的这种好运,全部都用在了他自己身上。
对于大明而言,他的两次登基,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尤其是,当朱祁镇一意孤行杀掉于谦后,明朝的军事战斗力一落千丈,再也不复当年。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由网友 远远歌哥 提供的答案:
无他,朱祁镇能带来国家利益。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是:
"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人。"
当时看到这里,我是很疑惑的。明月笔下的明朝皇帝每位都很有个性,但明英宗朱祁镇却是唯一一个有着"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经历的人,当皇帝能当到这份儿上,也是真够奇葩的。可是对于一个一生如此传奇的人而言,他的性格应该是极其复杂的。当年明月却很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衡量,虽然读者理解起来容易了,但历史却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厚重性......
后来又有玛丽苏影视剧比如霍建华出演的《女医明妃传》来给朱祁镇洗白,让人万般无语。撇开历史小说和天马行空的剧本不谈,不管怎么讲,我们先来看看朱祁镇的人缘到底怎么个"好"法:
大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蒙古的一支)屡次入侵,骚扰边境。血气方刚的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后来抢了朱祁镇位置的朱祁钰)居守。——《明史·本纪第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号称五十万的明朝大军却在土木堡全面溃败(其实只有20多万),皇帝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有很多观点认为大明的衰落自土木堡之变起始,当然这些观点也是错误的。
从堂堂皇帝沦落为敌国的阶下囚,日子本来应当很不好过,然而神奇的是,朱祁镇在瓦剌时却人缘颇好。瓦剌的首领太师也先虽也曾起过杀朱祁镇的念头,后来对朱祁镇却越发客气,时常去看望他,多次特地送牛羊给朱祁镇加餐:
也先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马乳。——袁彬《北征事迹》
到朱祁镇生日那天时,也先甚至大摆筵席,特意给朱祁镇祝寿。
最后还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朱祁镇——"尝欲以其妹事太上",对于这个叫"莫鲁"或说"摩罗"的蒙古妹子,朱祁镇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在袁彬的劝说下拒绝了。可是之后很有点小后悔:
英宗返正时,诘问达官吴宫保曰:"也先何以失信。当时曾许以妹归朕,今女安在?"——《万历野获编》:
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则更是和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祁镇在瓦剌时一直住在他的营帐中,都快成了好基友了,他的妻子还派贴身侍女去服侍朱祁镇:
"差达妇管起管下。""伯颜帖木儿妻阿挞刺阿哈剌令侍女设帐迎驾,宰羊,递杯进膳。"
其他瓦剌高层对朱祁镇似乎也颇尊重,也先某次宴请朱祁镇时,大同王和塞刊王(抓到朱祁镇的那个王)都来给朱祁镇敬酒,也先则唱歌弹琴助兴。而瓦剌士兵平时路遇朱祁镇都会向他叩头。
在瓦剌当了整整一年的俘虏,当朱祁镇通过外交斡旋即将被释回大明时,伯颜帖木儿送别时竟然情不自禁的大哭道:"我的皇帝今日进去了,再几时得见?"这话说的确实是情真意切。
最后朱祁镇离开瓦剌,悄咪咪返回明朝时,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甚至专门派了亲信的五百骑兵一路护送,直到把他平安送入紫禁城中,这些瓦剌骑兵才安心地离开。
朱祁镇画像
至于他身边的袁彬和哈铭就更不用说了,已经有很多迷妹们"考证"出来朱祁镇非常帅,还写了不少袁彬,哈铭和朱祁镇的耽美文来脑补......但也没办法,谁让朱祁镇的举动那么"特别"呢?
哈铭、袁彬常宿御寝傍,天寒甚,每夜上皇令彬以两胁温足。一日晨起,谓铭曰:"汝知乎?汝夜手压我胸,我俟汝醒乃下手。"——《明史纪事本末》
这里说每天晚上袁彬用腹部帮朱祁镇暖脚,哈铭睡觉不老实,手压着皇帝的胸,朱祁镇就效仿汉哀帝"断袖",等人醒了再下手。
以上种种,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匪夷所思——朱祁镇一个阶下囚,又"被退位"成了毫无实权的太上皇,却为何能在敌国瓦剌得到如此礼遇?难道真如当年明月所说,仅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吗?
图样图森破啊!
《明朝那些事》对于明朝皇帝的解析过于脸谱化和人性化,过于主观臆测。
而历史从来都是建立在更高的维度之上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丘吉尔
朱祁镇在瓦剌时究竟为何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呢?事实上,瓦剌上下对朱祁镇的态度,必然是经过仔细考量,权衡利弊后为了利益而展现出来的:
1.为了更好地敲诈。
假如劫匪绑了美国总统,你觉得他们会受到虐待吗?
劫匪对肉票态度好证明劫匪厚道,而不是肉票人品好,不信可以看看永历落到缅王手里,人品再好又有什么用?
而朱祁镇这张肉票一开始是很值钱的,也先靠着他叫门,在边关勒索到了不少财物,光大同一次就捞了两万多两,叫门天子的恶名由此流传:
初,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 ... 上曰:勿疑,汝主也。安等伏哭上前。上使入登亦出见,伏器。上曰:【奏报皇太后,朕虏中亡恙,也先欲送朕还。使来厚赏之。迟之益深入矣。】因耴库金二万二千两,以二千赐也先,五千赐伯颜帖木儿、若赛刊、大同王。馀以与虏众。——《明史·郭登传》
之后还敲诈朱祁镇那可怜的钱皇后,她把自己的首饰嫁妆,以及慈宁宫中值钱的东西都卖了,把钱交给了朝廷的大臣,希望能早点凑齐赎金,赎回英宗皇帝,结果当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因此而试想哪个土匪没等到赎金之前会虐待肉票?
2.给自己留后路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一直没怎么占到大便宜,在明朝边境长期行军,连粮草都跟不上,因此瓦剌军心渐渐涣散。而明朝虽败了一仗,但元气不损,依然实力强劲(所以后来北京保卫战赢得漂亮)。
也先心里清楚,瓦剌毕竟体量小,并没有一举吞鲸的能力,所以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边继续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还要保留一条畅通的谈判渠道,尽量争取通过谈判获得利益。那么,朱祁镇的存在对瓦剌来说就非常有用了。
也先既可以在攻城时把朱祁镇推到前面,使明军投鼠忌器,不敢猛攻瓦剌;又可以在谈判时以朱祁镇为筹码,向明朝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
朱祁镇既然如此重要,也先对朱祁镇自然会比较客气,给他的待遇很也不错,毕竟朱祁镇是名义上的明朝"太上皇",若是把他整残了,以后还怎么跟明朝沟通?同时,对朱祁镇态度殷勤,其实也是一种姿态,告诉明廷,己方也有讲和的想法,以此麻痹明朝,顺便为以后与明朝可能的重归于好留下后路。也先可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对朱祁镇好点儿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而且,瓦剌内部矛盾不少,也先只是太师,真正的可汗是脱脱不花,他被也先等人架空,常感到十分愤怒;另一瓦剌高层,知院阿剌和也先同样有矛盾。也先与伯颜帖木儿早看出了瓦剌内部的重重矛盾,所以也会考虑为自己留一招后手:如果在内斗中失利,就去投奔明朝:
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最后一次为朱祁镇设宴,亲自弹了一首琵琶曲给朱祁镇践行。在营帐内进酒完毕,伯颜帖木儿屏退旁人,独自对朱祁镇说了一番话,这段话倘若翻译成现代白话,恐怕韵味就减了,因此一字不改,照原文抄录于下:
今我伏侍你一年,太师今日着我送皇帝来,我这等心里的话奏在皇帝心里知道。我每(们)这里(指瓦剌)怎保得长胜
长太平?……你若回家去坐了皇帝位时,就是我的主人一般。我这里有些好歹,我便表投你。"
等你做了皇帝,我就去投奔你,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只能说,伯颜帖木儿之心真是天地日月可鉴啊。
要知道,也先他俩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明朝册封为顺宁王,因此在此等情况下,他们押宝朱祁钰是很正确的:后来,虽然伯颜帖木儿自己在内乱中被杀,但朱祁镇复位后,即派遣使节夏福前去瓦剌,将好基友伯颜帖木儿的妻儿老小接回明朝居住,厚赏他的遗孀(我们不知道在蒙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史书当时是朱祁镇让人编写的,只要和袁彬他们统一口径就好),并给他的几个儿子封了官职,总算保全了伯颜帖木儿这一支的血脉。
3.皇帝奇货可居,伺候好了也许可以升官进爵
漠北严寒,皇帝脚冷,我是袁彬,我该怎办?
朱祁镇南宫复辟后没有忘记袁彬用肚子给自己暖脚的恩情,升之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之后改为指挥同知。明英宗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当时内阁首辅商辂罢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请别建,都得到批准。袁彬娶妻,英宗命外戚孙显宗主婚。并时常召入宴请,谈论当年患难时事,欢洽如故。天顺五年,因平定曹石之变有功,进升都指挥佥事。
而跟朱祁镇睡一块儿的蒙古人叫哈铭,后来跟朱祁镇回明朝,被朱祁镇赐姓名杨铭,升官做到锦衣卫指挥使,可谓是宠信无比。哈铭老年的回忆录里也曾记下他曾把手放在朱祁镇胸上的历史情节。
就连当时把朱祁镇通过强行嘴炮接回来的杨善,由于代宗朱祁钰本意不想把朱祁镇弄回来,所以没给他准备什么东西(哥哥回来可不是啥好事,死在蒙古才好呢)。杨善情愿自己搭上连路费和赍赏之物,不惜被也先杀掉也硬是把前皇帝弄了回来,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
后来朱祁镇重新当回皇帝后,把杨善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岁禄千二百石,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军区司令)。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
这下大家看明白了吗?历史中的人和事,永远不止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他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对几十万明军的死伤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朱祁镇;
他是叫门天子,而且还是杀了"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少保的朱祁镇;
他是发动南宫政变,勒死了自己重病弟弟朱祁钰的朱祁镇;
他是重用门达,给也先立庙,狡兔死走狗烹的朱祁镇;
他,并没有人们心中想象中的人格魅力和好人缘。
而复辟后的明英宗,更谈不上仁义:他杀光了所有让他嫉妒,但实际是为他擦屁股的人,只为了磨平自己心中的嫉妒,迫害了自己的恩人袁彬,想要的也不过是有一条愿为自己办事的狗,甚至连夺门之变的功臣也被他很快清除。
在他的治下,建州女真开始向辽东磨刀霍霍,陕西湖北河南聚集的流民开始准备反旗高举,蒙古人盘踞了河套经常劫掠西北,广西的瑶族,四川的都掌蛮也不在听从大明的指令,甚至那个独立久的越南又开始侵略本就臣服于大明的土司!
而解决这一切,为他擦干净屁股的人,确是被当年明月骂成窝囊废的朱见深。
宋末崖山之役,宋军将败,陆秀夫说: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然后就抱小皇帝跳海了。
后有来者,崇祯皇帝知道闯王破城,先杀儿女,然后吊死煤山。
赵昺和朱由检其实对国事糜烂并无直接责任,尤且知道殉国以报。
而朱祁镇把好端端一个国家搞坏了,居然还有脸苟且偷生,甚至重登大位!
难道他就不知道靖康之耻,徽钦之辱吗!
你可以原谅他,且看瓦木堡的数十万白骨,且看大同、京师被瓦剌人蹂躏的数百万百姓,且看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且看他的后辈,会不会原谅他!
大明因他由盛转衰,由攻转守,从此疲于备边。勉力维持,终究朽烂无救,使我华夏明珠暗投,屈从夷化。
我读史至此,每常切齿怀恨,岂是赞他几句有情有义就能转变的!
在笔者看来,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冰凉而沉重的。仅就这个问题而言:
这里并没有当年明月笔下的所谓的温情和人性,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还有个人利益。
当然史书这样写就不好看了,也就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正能量了,让大家心中的美好破灭,真心对不起。
答题不易,请关注小编
您能在我的长篇历史小说《睥睨天下》中看到"坏皇帝"朱祁镇的"好儿子"朱见深是怎样力挽狂澜,中兴大明的。
由网友 镜鉴青年 提供的答案:
问题里的"好人缘",应该就是指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后,在瓦剌一方受到隆重礼遇拜服的热闹场面。
作为一位以作死指挥,亲手断送明朝数十万大军的极品昏君,沦为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确实在瓦剌享受了不少优待。甚至还有瓦剌各头领向明英宗"稽首行君臣礼"的场面。就连瓦剌首领也先的亲弟弟伯颜都对明英宗敬重有加,一路送到野狐岭才洒泪惜别。如此"好人缘"情景,也叫好些后人极力赞誉明英宗的"人格魅力"。但细看历史就知道,这事儿,有多少人格魅力,首先都得靠边站!
为何如此说?可以先瞧瞧明英宗刚沦为战俘时的情景,受了不少礼遇倒不假,却接着就被也先挟裹着,在明朝边境各堡垒外,挨家挨户喊开门,就好比一个被绑匪吓得六神无主,慌不迭喊话求救的"肉票"。这个时候的明英宗根本没想过,此时关乎的,已不是他个人的安危,而是大明朝北部边疆的国防安全,成千上万百姓的身家性命!"人格魅力"背后,是他只顾自己的自私。
甚至,也同样是这位"好人缘"的战俘皇帝明英宗,接下来更乖乖由着瓦剌的性子,被瓦剌带到北京城外,配合着瓦剌朝北京城里喊话,求着军民们送钱开门,却半点没有想过,一旦北京沦陷,大明江山怎么办,满城百姓怎么办?
这样一个"肉票",在当时瓦剌军中,又有什么尊严可言?就是在明朝军民万众一心,痛击瓦剌铁骑的北京保卫战后,被溃败瓦剌军挟持的明英宗,也是吃够了苦头:逃跑的路上又遇到暴雪,饿了只能吃一口马肉干。根本没谁因为他的"好人缘"就优待他。直到被折腾的一病不起,才由伯颜帖木儿送来一辆勒勒车,好一通护理才捡回命。在此时瓦剌军将眼中,这位大明天子,就是个可以用来敲好处的"人质"。"好人缘"?那是笑话!
所以那段时日,"好人缘"的明英宗,一度也过的十分艰难:基本就被携裹着四处跑,天冷时连被子都没有,只能和随从袁彬相依取暖。不过,也同样是在袁彬的记载里,北京保卫战结束后,艰难回到瓦剌地界的也先,对明英宗的态度却渐渐变了,每五天就会送来一只羊,每七天还送来一只牛,还经常有歌舞饮宴,宴席上对明英宗也越发恭敬。明英宗与瓦剌好些将领的私人友谊,也基本结在这时。难道真是明英宗的"个人魅力"起作用?
这一番带着"肉票"明英宗兴冲冲来,然后被揍的灰头土脸逃回的悲催战果,告诉了也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别看大明朝在明英宗的作死指挥下吃了次亏,但要战胜这样一个铁血强硬的王朝,你没戏!
而明王朝紧接着的行动,更是连环补刀:于谦重新整顿后的大明国防,焕然变身铜墙铁壁,瓦剌接下来的几次入寇,全被打的灰溜溜败逃。郭登将军重新打造的边塞铁骑,更在瓦剌最擅长的野战里,以数百精骑吊打瓦剌数千精锐。土木堡后瓦剌大军好不容易积起的自信心理防线,被大明朝一拳拳砸得粉碎!
更何况明王朝的整军备战,以及毫不妥协的态度,叫打了胜仗的也先,陷入到更困难境地:如果不能和明王朝修复关系,至少是搞好一下关系,等待他自己,乃至瓦剌的,就是更加无助的绝路。所以,为了后路,必须要对明英宗好一点!
正是这样的心态,改变了明英宗在草原的处境,更促成了也先顺水推舟,接杨善出使的机会,爽快放回了明英宗,就此完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打了败仗沦为战俘的皇帝,还能全须全尾的放回来。
这奇迹的诞生,也绝非是什么明英宗的好人缘,却来自景泰皇帝乃至大明朝的文武臣工们,诸如于谦郭登等英雄们,从未退缩的强硬风骨。更来自多少前线将士军民们,面对瓦剌铁骑毫无惧色,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明王朝,是以自己的强硬表现,捍卫了尊严,也救赎了明英宗终老草原的命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由网友 历史忘机客 提供的答案:
好人缘?去他的好人。
朱祁镇被粉饰到怕是要从地下笑醒吧,近年还有《明朝那些事儿》来洗成了"好人",虽然我个人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但是这个人,我不能看着他被洗白。
第一,土木堡之败
我把土木堡之败看做是明朝的安史之乱,都是差点就能让王朝嗝屁的大难。
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不要说是王振,他丫就是一太监。汉唐宦官当政很严重,但是在明朝啥也不算,崇祯上台没几年,就收拾了魏忠贤,九千岁的人物说废就废了,何况王振。
你要说是王振在一旁进谗言,那没的说,但要说从始至终都是王振的锅,那就没谱了。朱祁镇差不多二十岁了,你说你不想干活是一回事,不懂事就是另一回事。
土木堡之败导致什么后果,文武百官折损大半,甭管你是尚书还是侍郎,是公侯还是都督,都得被朱祁镇玩死。
明朝喜欢带兵打仗的皇帝不是没有,朱厚照也喜欢打仗,但是他只是喜欢野,还自封大将军,可人家打赢了啊,至少不是在胡搞。
而朱祁镇呢?葬送的是几十万军队和满朝百官,人家招你惹你了,你这么玩?最后还把锅甩到了王振身上?
第二,当俘虏
你说你一个堂堂明朝皇帝,自己找死落得这种地步,不知羞耻,还去城门喊话,让守将给你开门,张得开口吗?
我不是在道德绑架朱祁镇,老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社稷,都被他玩成这样了,还要带人来叩门,这不是叛徒?
第三,杀忠臣
不说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爱恨情仇,就说于谦。
了解这段历史的,自然明白于谦的历史地位。
可对于这个挽救明朝于危难的大英雄,朱祁镇做了什么?
我查不到于谦做了什么错事,只能看到朱祁镇是怎么对这位大功臣的。
除了于谦得死,还有很多被流放清洗的文武官员,理由嘛,就是看你和朱祁钰有瓜葛。
另外他在位八年,做了很多遗害后世的事,唯一值得说的也就是终止嫔妃殉葬,除此之外,有什么好吹的,有什么好粉的?
历史真的迷失了很多人的眼,近些年大批的历史人物被洗白,里面也许真的存在好人,但是这么黑的朱祁镇,你洗来干嘛?
丧师辱国,叫门天子,真真是老朱家的耻辱。
由网友 闲闲老人赵秉文 提供的答案:
恶之所以成为恶,就是因为恶吞噬的就是善良。因为是皇帝,可以任性到让一个太监胡作非为把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被俘后理应自杀殉国,免得敌人拿他当成人质敲诈明朝。被释放后,弟弟让他过的日子还不错。他还在南宫生育了很多子女就是事实。趁弟弟病重,联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勒死弟弟,杀害护国功臣于谦。就连帮他政变的石亨等人不久后也被卸磨杀驴,可能土木堡之变前,他只是个任性的小孩子,但当他被释放时,已经变得冷血无情
由网友 王定谔的牛 提供的答案:
朱祁镇就是一个无脑傻白甜,那种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的毫无原则底线的大傻B。
明朝因为他至少短命了一百年。不是因为他因为宠信王振这个死太监而霍霍了六十万精锐部队几百员文臣武将,而是因为这个蠢货夺门之变成功后,第一打断了朱祁钰执政时的中兴强国改革政策,第二明知道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们就是利用他的政治投机犯,仍然放纵这些人贪污腐化败坏朝纲,视而不见,以国器报私恩。这种大缺货大傻叉人缘怎么可能不好?第三诛杀于谦于少保,中华上下五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上当排第一的万古奇冤,他当时就该死在茫茫大漠,才是对明朝对朱家最大最大的贡献。
由网友 津du纵贯线 提供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朱祁镇是谁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当时明月曾经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一个好人。这个评价我认为并不是非常合适,如果能再加一条的话,我认为在朱祁镇的评价当中还要再加一个形容词——傻。
比如,土木堡之变,他和王振俩人都快把整个国家玩进去了,正常人在历尽千辛万苦回到自己的皇位之后,总要赶紧把黑锅都往王振身上推吧,他偏偏不要,还下诏为给王振王公公正名,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并在京城智化寺为王振建立旌忠祠。
在今天北京的西大市街,从前叫西四牌楼的北面牌楼,曾有个"当街庙",正是朱祁镇下令修建,纪念的是他不打不成交的好朋友,瓦剌太师也先是也。
【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中间有一庙宇,座南面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庙供额森牌位。据闻明英宗北狩,后为额森(也先)放还朝,感其义,为之立庙,故北面】——《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朱祁镇复辟后,认为是也先太师放他回来,始有今日,便命人建了此庙。「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民国初年修马路时,这个庙始拆却。在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北京市地图》上,该地还记为"当街庙"地名。
给自己的敌人修庙,这。。。。。。除了傻我还能说什么?
堂堂大明天子为胡虏酋长、敌国君主在京城立庙,或许是在瓦剌时真被虐待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是打心眼里将也先当做恩人来感谢。
就只不知道土木堡阵亡的十万将士,几十位殉国文武重臣,瓦剌入侵蹂躏河北山西时惨死的几十万百姓,对自家皇帝给罪魁元凶祭拜立庙的行为,当做何是观。
虽然我喜欢的当时明月给了他一个"好人"的评价,但我依然不喜欢他,无他,就冲他杀了我心目中明朝的最大英雄于谦!!!
由网友 番茄陛下 提供的答案:
实力说话。拳头👊🏻决定活头。
为什么朱祁镇会有那么好的人缘?因为他背靠大明这棵如日中天的参天大树,本钱雄厚,实力强横。
君不见,徽钦二帝北狩,那叫一个惨!因为他们背靠的大宋这棵大树已经摇摇欲坠。
我们对比一下他们所处时空条件就知道了。
土木堡之变,大明属于王朝前期,如旭日东升。
靖康之变,大宋属于王朝后期,如夕阳西下。
大明国力雄厚,大宋国库空虚。
大明人心凝聚,同仇敌忾。大宋人心涣散,各自算计。
大明组织能力健全,大宋组织机能已经丧失。
由网友 心向太阳492 提供的答案:
明英宗朱祁镇十五岁登基,在位二十二年。虽在政治上无大的见树,但是在位前期仍励精图治,体恤民众。后被俘历经坎坷。复位后虽能广纳谏言,心存善意,但其重用宦官误国误民。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取消了上千年宫殉制度,无疑不是对女性女权的尊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