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库空虚无力攘外时候为什么不挖掉明十三陵?_清朝为什么不挖掘明朝陵墓

由网友 世界人文通史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本朝盗挖前朝的皇陵,在历朝历代都说不过去,势必引发轩然大波。公然盗挖帝陵这种手段和饮鸩止渴没有区别,既无法取信于天下,也难保清朝自己的帝陵在后世能够安稳。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而满族人口稀少,之所以能够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诸帝、台湾郑氏等势力,就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善于安抚明朝的遗民,树立民心,所以盗挖明朝皇陵是非常不可取的。

明朝的皇陵大多都集中在北京,只有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当时的明朝首都还在南京)。清王朝入关以后,不但没有盗挖清朝的皇陵,还派人把这些陵墓看管起来,禁止别人盗挖,这是出于道义。

清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抚明朝的士族阶层和老百姓,不然清朝后来很难平定天下。历史上,盗墓行为一直是非常损阴德的事儿,而很多盗墓贼都死于非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专门盗挖唐朝皇陵的温韬,所以民间社会普遍非常排斥盗墓贼这类人。

此君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专门热衷于盗挖皇陵,把陕西一带祸害得够呛。温韬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他把自己辖区内的帝王陵墓挖了个底朝天。"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就连唐太宗的昭陵也损失惨重,墓中的金银均被温韬取走。

可是,温韬因为一辈子盗墓太多,臭名在外。后来,温韬因为一点小罪就被皇帝李嗣源下狱赐死,家产全部充公,也算是作恶多端而罪有应得。

因此,盗墓这种行为虽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却不为主流历史所容,也就是难登大雅之堂。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安抚广大老百姓,便积极派人打扫、看管明朝皇陵,以换取老百姓的支持。如果清朝公然盗挖明朝皇陵,必然激起剧烈的民变,甚至都不一定能拿下江山。

据悉,明朝的十三陵都在北京,而明太祖的孝陵则在南京,只有明惠宗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两位明朝皇帝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葬入明朝的皇陵之中。

明代的皇陵在清朝受到了周全的保护,没有遭到清朝皇室的盗挖,这也算是清朝作为统治政权而产生的积极作用。

即便是到了晚清时期,清朝皇帝依然没有盗挖明代的皇陵。按照历史的规律,本朝皇帝都要保护前朝的皇陵,才能取信于天下,盗挖是万万不可取的,只有下三滥的民间盗墓贼才能做得出这种损阴德的事,在封建社会里一旦逮住就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朝自己的帝陵也在北京周边,除了清太祖与清太宗的陵墓分布在辽宁以外。如果清朝公然盗挖明朝皇陵,那么后世盗墓贼也会盗挖清朝的皇陵,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而藏有大量珍宝的帝王陵墓最容易招来盗墓贼。

不过,尽管清朝并没有盗挖明朝皇陵,但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与乾隆皇帝的裕陵还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其中无数的珍贵文物被北洋军阀孙殿英倒卖到国外,还有一些则流入了国民党高官的手中。不过,清代的其他帝陵还是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有力保护。

晚清的慈禧太后生前穷奢极欲、丧权辱国,可是死后陵墓被盗、尸骨无存,也算是咎由自取。

由网友 锦翼 提供的答案: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是打着帮助明朝戡乱的旗号来的,所以也就骗得南明小朝廷团团转,同时也在舆论上为自己赚取了民众。

这是前期不盗墓的原因,但不是后期不盗墓的理由,因为清朝后期稳定了之后,完全可以不认账。

我觉得之所以没有发生盗墓的是因为:

第一,1840年以后,清政府是承担着巨额赔偿,但是国家财政也没有到了崩溃的边缘。看过一个数据,晚清财政收入从1849年的4250多万两增加到1911年的2.96亿两,晚清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这主要因为国门打开,工商业兴起,为国家财政提供了新的源泉。

第二:晚清政府财政筹措资金的渠道也比原来多了,例如向银行借款。1862年苏松太道吴煦为筹措和太平天国打仗的钱就向英国阿加剌银行借款9.6万辆,这大概是清朝地方政府第一笔贷款,1874年台湾防务大臣沈葆桢向汇丰银行借款200余万辆。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更是向外国银行借了六笔款,共计1375万两。后来清政府开矿、修路、办军事,样样需要钱,更是向外国银行不断举债,学者研究,大约208笔,金额多大13亿两——这么大的资金需求量,挖了明朝的祖坟真满足不了。

第三:清政府虽然面临巨额赔款,但列强可不是对清政府一棍子打死的。列强们明白,清政府是个会下蛋的母鸡,他们对于要求的赔款,要求清政府逐年偿还,一点一点来。甚至还可以贷款。例如《马关条约》上清政府要赔偿日本的军费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此事一出,俄国人就先要借款给清政府,英法德不干了,表示要借就借我的。最后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就四家各借了一些。

基本上就跟你的房贷一样,没有钱?开发商说不要紧啊,有银行呢,然后这一辈子你就给开发商和银行打工了。

列强当时也这个心思,赔款压着你,贷款给着你。你贷我的钱,你再还我的钱。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看起来是一直在增加,但都养了这些人。

第四清政府不盗墓,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舆论已经不允许了,当时租界林立,报馆在租界里,什么都敢说,清政府还不敢随便到去抓人,他要是来个盗墓,估计舆论就得炸了。

综上,清政府不盗墓,一是因为盗墓的钱未必够,二是根本就没有到那份上,三是社会风险太大了

由网友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提供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清朝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明朝和杀死明朝正统皇帝,但是清朝也是灭亡明朝的主要推手之一,而且南明就是被清朝灭亡的,既然如此,到了清朝晚期,清朝国库空虚无力攘外的时候,为什么不挖掉明十三陵?

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政治方面:清朝的政治口号

清朝入关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宣布农民军是明朝臣民不共戴天的仇人,清军是为明朝君臣报君父之仇的。

清军摇身一变,从地方割据势力变身为明朝的孝子贤孙,为此笼络了不少汉人士绅官僚和百姓。

所以清朝厚葬崇祯皇帝和皇后,全部官员和北京百姓都要戴孝三天,摄政王多尔衮还请求顺治皇帝追谥崇祯皇帝为怀宗端皇帝,墓号思陵,以表示对明朝的尊重。

对于清朝来说,善待明朝十三陵是一种政治宣传,不能轻易破坏,代表着一种宽宏大度的政治态度。

二、民族方面:西方民族思想的进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以后世的眼光看,满族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但是在清朝,满洲女真和汉人、苗人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满洲女真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汉人是充斥在底层的平民或贱民。

清朝在前期依靠屠杀,中期依靠文字狱来统治汉人。

本来到了清朝晚期,几百年的时间,基本将汉人的血性和抵抗磨得差不多了,哪知又来了一个大英帝国,来了一个鸦片战争,外患有了,内忧也就不远了,仅仅10年,又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动摇了半个江山,后来就算平定了,清朝已经元气大伤,苟延残喘。

这造成什么巨大影响呢?

大英帝国的军队不远万里来到清朝,不是为了和清朝进行友好交流的,而是来进行战争的,于是就有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最大的影响不仅仅只有不平等条约,还有开放的港口,更有从西方世界流入中国的各种思想,其中就包括民族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民族意识,但是这只是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而且清朝全力镇压汉人的民族意识,到了清朝晚期,很多人都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因为有血性和民族意识的汉人要不被清朝所吸纳,要不死在清朝的屠刀下,但是随着西方民族思想传入中国,民族意识再次萌发。

特别是以汉人为主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清朝满洲统治者认为汉人会动摇自己王朝的根基,有意识的疏远汉人官僚,造成了清朝满蒙官员和百姓与汉人官僚和百姓开始有意识的对立。

晚清时期,满蒙贵人和汉人官僚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均衡局势下。

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统治者不敢动明朝十三陵的心思,因为这极有可能就是满汉内乱的开始,自家王朝崩塌的开始。

三、经济方面:清朝财政制度

在清朝康熙朝,国家的财政制度已经开始有了向穷抠的明朝看齐,但是雍正帝大力改革,实施"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纳税",使得清朝财政制度为之巨变,也使得清朝国库逐渐充盈起来,这才有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发动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征战的底气和实力,这时候的清朝国库还算充足。

到了晚清时期,虽然古典小农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清朝那些原有的国库收入逐渐减少,但是在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虽然西方列强得到了大部分财富,但就是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远比封建王朝时期古典小农自然经济强得多,为此中国依然积累了很大一部分财富。

比如航运产业:下面有张图表,是关于中外商船出入通商口岸吨位的大致统计

这张图表充分展示了清朝经济的巨大变化,西方各国包括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不断扩张,中国的航运每年约有80%被西方人和日本人控制在手中,包括帆船在内的中国商船自营的业务不过20%上下。列强各国攫取了在中国内地经营航运的权益,从而得以扼制中国的商业贸易与水上交通。航运产业的侵占也为各国掠取中国各地的资源、扩大在华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就算如此,中国的航运产业总量也在1896年至1910年的15年内增长了近3倍,更不要说和1840年以前的清朝航运产业相比了。

其它的包括矿产开采、冶炼(比如开平矿务局、湖北铁政局),航运和铁路交通(比如轮船招商局),邮政(比如海关邮政局)、电信(比如津沪线、京津线、苏浙闽粤线)、电灯(比如上海电气公司),纺织业(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这还不包括那些处在主导地位的西方列强创办的各种企业,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能力,使得清朝有着充足的财富去填不平等条约的无底黑洞般的大窟窿和统治者无止限的骄奢淫逸和贪污腐败。

总结

由于政治方面、民族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权衡考量,清朝统治者从未考虑过挖明朝十三陵,因为在晚清近代社会中,一丁点陵墓的金银珠宝对于清朝经济总体量来说,太渺小了,而为此承担的政治风险和民族矛盾却太大了,完全得不偿失。

为此,只要清朝统治者还有一点脑子,权衡一下利弊,那么挖明朝十三陵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

恰好晚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是一个很精通政治的女人,虽然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由网友 懒丫头吃馒头 提供的答案:

清朝不挖十三陵,不是不想挖,而是有各种原因造成的。

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的思想观念,束缚着清统治者的手脚,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引起民愤,只会让清政府加快灭亡。

2.汉族势力的抗衡。清政府不是爱新觉罗一家的,特别是后期。需要考虑各种势力的平衡。汉族势力是清王朝的基础,清政府中的汉族势力已经强大。

3.清后期统治者焦头烂额,已经无力抗衡各种势力,无法分心去挖。清覆灭之后,辫子军不就去挖了皇陵吗?那也仅仅是挖了一个,就又覆灭了。这足以证明清政府不是不想挖,而是不能挖,后来更是来不及挖,没有能力去挖。

由网友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提供的答案:

因为在中原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正统王朝为了搞创收而去挖前朝的皇陵,这是大家心照不宣而达成的底线。

清朝国库空虚无力?它们比得上后来的民国政府吗?当年的民国时期如此的穷困不堪,也没见国民政府或哪个大军阀去挖清朝的皇陵吧?小军阀出身的孙殿英倒是破了这个底线,结果他被骂成什么样?

事实上,至少参考1956年的挖掘定陵的情况来看,清政府就算这么干,他们也很难获得天价财富,因为前朝皇陵里的东西,很多完全是有价无市。

1956年,伴随着定陵的"成功挖掘",我们找到了3000多件大小文物,可大多数的文物只具备收藏价值,而根本卖不上价。

1、汉白玉的陵墓大门,这个能卖吗?腐烂不堪的金丝楠木棺材,这个又能卖吗?

2、伴随着封闭的皇陵被打开,里面大量的纸质和丝绸文物因风化而遭到破坏,谁会花钱买这些破烂?

3、皇陵内大小的金银器具,这是定陵中为数不多的值钱文物,但这些物件没法融成金银倒卖,因为赚不到什么钱。

例如万历皇帝的皇冠,上面的黄金制品重达0.8千克,但也只相当于现在的16两,对比晚清时期犹如天文数字一般的军费耗费和天价赔款,这点黄金够干嘛的?如果当成文物去卖,这些物件倒是可以卖出高价,但谁敢买呢?

毕竟到了清朝末年,清朝统治者仍然对反清复明四个大字无比忌讳,这个时候倘若某人要收购明朝皇帝的遗物,话说这个人是不想活了吗?如果卖到国外,天晓的那帮老外又想干什么?至少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大本营甚至计划去寻找前明朝皇族后裔,借此扶持一个"伪明朝政权",以此来增强甲午战争的合理性。在义和拳还没有成为义和团,也没有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时候,洋人对于高喊着反清复明的义和拳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他们要是高价回收明朝皇帝的物品,满洲皇帝敢卖吗?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从1840年之后,清朝在历次战争和赔款中,虽然连续遭遇钱紧的窘境,但总体来说,清朝还是不差钱的。

1、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朝耗费了7000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和1700多万两白银的赔款。没关系,继续加税呗!虽然在1840年到1850年,这种横征暴敛引起了清朝民众高达100多次起义,但这些起义悉数被镇压,清朝的统治地位依旧是稳稳当当。

2、19世纪50到90年代,清朝大力衍生出了厘金制度,也就是传说中的过路费,伴随着大量洋人商品的涌入,海关税收也与日俱增。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的海关税年收入甚至达到了两千万两白银以上,这比康乾盛世时,每年的国库结余都多。

3、就算国库真的没钱了,同样没关系,欧美的银行愿意提供借款,甲午战争需要支付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辛丑条约赔付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款。清朝由于无力支付,那些欧美银行大笔一挥,六亿八千万两白银的借款说给就给。

有这么多财大气粗的外国银行愿意借钱,清朝皇帝还盗什么墓?

最后还要告诉大家,皇陵里的财富虽然价值惊人,但相比较庞大的战争消耗和国家开支,皇帝陵寝里的钱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例如1928年的东陵盗墓事件,孙殿英掘了乾隆和慈禧的墓地,这可是清朝陵寝中最有价值的两个陵寝,甚至盛传慈禧墓中的珍宝价值上亿两白银。但在盗掘过后,孙殿英也并没有富可敌国,他虽然也阔气了一阵,但作为国民政府一个杂牌军的军长,孙殿英也没有就此雄霸一方,在东陵盗墓的六年之后(1934年),正处于巅峰期的孙殿英,其麾下的兵马也不过只有七万人。

要知道,同一时期的民国军阀,一个装备只能算得上是二流的杂牌师,每月的军费也得需要12万大洋左右,一年就是约150万大洋的预算。孙殿英的七万人,哪怕以七个师作为标准,一年的开销就达到了上千万块大洋,孙殿英盗墓得来的钱财又能支撑几年。

由于武器装备不算精良,1934年的孙殿英甚至被装备更惨的西北马氏军阀打得一败涂地。随后的他虽然几经崛起,但也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等到1947年,他被我们抓获时,我们甚至在他的身上和身边收不到太多的钱财,他当年挖的清朝最富有的陵寝,可最后的富裕日子连20年都没能支撑。

由网友 Friend007 提供的答案:

盗墓挖人家祖坟,破坏风水,这是汉民族的光荣传统。摸金校尉!从古到今,举不胜数。清朝是满族统天下,如果挖明陵,就会破坏民族团结,激发汉民族反抗意识。就连无恶不作的小日本都知道,清朝皇陵不能动,动了会激发中国人的反抗意识。对自己占领全中国不利。清朝皇帝怎会这么傻,去挖明陵 ,不但不挖,还要拜,体现大清皇帝的智慧。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安徽朱元璋老家 ,第一件事就是挖朱元璋祖坟。攻破北京城后,还不忘去明十三陵抢劫。没挖是时间来不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