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平庸,明朝却能存在近三百年?_为什么明朝能存在那么久

由网友 LOL赛事狗 提供的答案:

平庸?什么是平庸?没有太大作为?那什么又是大作为?

其实我们很多的观点都会收到后人史书,传记,影视剧的影响,所以有些皇帝不有名但有才,有些则是名过其实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汉武帝,谁知道汉宣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谁知道明孝宗朱佑樘?明朝嘉靖皇帝天天炼丹,不理朝政,导致严嵩贪污揽权,但嘉靖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皇帝。

一个皇帝的作为受当时的环境是很大的。乾隆自夸有十全武功,但是呢他其实不过是个自傲的富家子弟,不算昏庸,延续了父辈祖辈的家产而已,要是乾隆是个末代皇帝,他估计就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大家所说的平庸的皇帝了。反观光绪,虽然已是清末,但是他积极改革,学西方,废除贵族利益,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你能说他是平庸的人么?

历史上不出名的皇帝不一定是平庸的皇帝,好皇帝也不见的是好人 。

现在一一说下明各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夺得天下随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回沙漠,收复了自五代十国就落入外族的燕云十八州。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万邦来朝的国家。他的功绩和刘邦比,差不到哪去,才能上比刘邦强的多,刘邦只是会用人,治国靠萧何打仗靠韩信。但是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但是刘邦谥号是高成为汉高祖,朱元璋只是明太祖,为啥呢,因为朱元璋这人太过严苛,刑法太重,贪污三十文就要死很惨,动不动就活人拨皮。另外,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本身这也没什么,毕竟为了稳固统治,那些功高盖主的免不了厄运,刘邦不也清理了一堆功臣么?但是朱元璋在位的明初三大案胡淮庸案,空印案,蓝玉案杀人太多,每个案件都牵扯几万人,这就有点嗜杀了,因此后世的评价自然低一点,但是朱元璋绝对是个能干的皇帝。

接下来建文帝朱允炆,他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估计就是建文盛世了,但是偏偏碰上朱棣造反,而且偏偏爷爷朱元璋还把能打仗的功臣几乎杀光了。再加上朱允炆非常仁慈,他曾下令平叛时勿伤我的叔叔,,这就导致后来朱棣带头冲锋陷阵还没死。最后朱棣能直捣黄龙从北京打到南京,不是因为势如破竹,而是他采取了闪电突击战,造反不是要征服天下,打下首都即可,所以他绕过了山东直奔南京,山东守将反应过来时已经追赶不及了。如果没有朱棣,朱允炆这样的善人,加上身边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文臣辅佐,应该也能有一个太平盛世。

接下来朱棣,这个人能打仗,从小跟着表哥李文忠在军营里长大,所以朱棣同样是个优秀的将领,后来五次西征还御驾亲征,修永乐大典,被后世成为成祖,应该是唯一一个非开国皇帝而称祖的了。但是朱棣并不是一个好人,造反杀了侄子,而且将一干大臣全部诛杀,歪曲历史,掩盖自己造反的事实。他在位前期正是明朝初期,国力正在上升,后期穷兵黩武,民生凋敝。一个皇帝到底怎么样算是明君?四处出兵打得万国臣服?还是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足?如果我选,我选后者。何况朱棣后面几次西征纯属没事找事型,人家蒙古人都躲老远了,还要去打。。。

接下来是仁宗朱高枳,他是个瘸脚的胖子,也是个憨厚的好人,继位后就为朱棣冤杀的人平叛,这在很难得的,朱高枳宁愿自己背着不孝的骂名,在父亲的年号里,为无辜的人平反,承认父亲的错误。朱高枳是个好人,只是好人不长命,才半年就死了,因为他心善,庙号仁宗。

接下来是他儿子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父亲两人前后在位十年,这十年修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得百姓富足。后世称为"仁宣之治"可以媲美汉代的文景之治。

在后面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虽为英宗但是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一生分为两段,土木堡之变前,他是个年轻的踌躇满志的皇帝,土木堡之后,他就变了人,只安心做他的皇帝,他只能算个中庸的皇帝。

接下来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镇被蒙古人抓走后,他继位,力挽狂澜守住北京城,但是当了八年就死了,哥哥朱祁镇复位。他的一生没怎么得到重视,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临时工来看待,但是他这个临时工确确实实带领大臣们守住了国门。

接下来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他呢幼年不幸,因为父亲朱祁镇被蒙古抓走了,自己也从太子被废为沂王,而且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叔叔朱祁钰派人毒死他,而他身边只有一个宫女照顾他,而这个宫女也就后来成为他的贵妃,万贵妃,尽管这个宫女比他大十几岁,但是朱见深一直宠爱万贵妃,毕竟一起经历过生死吧,朱见深也是一个比较文弱的皇帝,也没什么治国之才,他在位年间朝廷纲纪混乱,不少奸臣小人上位。还出了西厂(龙门客栈里面的西厂就是这个),从此西厂东厂两个互相争斗,又迫害百姓官员。但是我觉得朱见深还是一个老实人,从他一生只爱万贵妃就可以看出,他和他爹一样都曾心灵受到巨大创伤留下阴影,最终平平庸庸度过一生。

接下来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了,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他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个能干的皇帝,而且是个好人。他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母亲是从西南的一个造反部落收回来的奴,在宫中库房当差。一次偶然,被朱见深临幸。当时宫中万贵妃仗着自己得宠,因为自己生不出孩子,所以眼里容不得其他妃子怀龙子,一直被她暗中迫害,导致朱见深一直没有孩子。当她知道朱佑樘降临时,她立即派人去杀了孩子,结果派去的人看见娘俩可怜,谎报说已经除掉孩子,之后的几年里,朱佑樘就在万贵妃的眼皮底下偷偷长大了,吃着百家饭,各宫宫女太监都给他送吃的照顾他,并且都保守这这个密码,不让万贵妃知道。每当想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很感动。一群生活在皇城里的底层人,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小人嘴脸明争暗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善他们都是一群非常善良的人,冒着杀头的风险照看着这个尚未认可的小皇子。后来的某一天,朱见深看着自己日渐老去,叹息了一声,身边的太监张敏,终于下定决心,跪下告诉皇上已有皇子。他也明白他这一说,自己也就是将死之人了,但他还是说了,因为他也是个大好人。之后,朱佑樘就被接走册封太子,而朱佑樘母亲和张敏随后被杀害了。朱佑樘就是再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许他从小受人感染,他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皇帝,哪怕是对万氏一族,尽管万贵妃一族迫害自己和母亲,但是当他当上皇帝后,他还是选择了宽恕。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把大明江山挽救了回来,中兴明朝。后人有评价将明孝宗和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只是好人不长命,朱佑樘长期勤于政务,导致英年早逝。

接下来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了,他是个玩皇帝,说他是昏君确实是,因为他在位,不怎么理朝政,朝政全靠内阁撑着,但是说到底他其实就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他喜欢打仗,所以他曾自己就偷偷溜出去跑到边关,想出去溜达,但是边关守将抗命不许他出去,他虽然贪玩但也明事理,知道这些都是忠臣为他好。他也被后人称为一个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其实就是不想呆宫里,天天想着出去玩,还给自己封官,当将军。他玩到死也没留下皇子。(他在位期间王守仁平定宁王造反,唐伯虎也是那个时代的,还曾被宁王找过去当幕僚)

接下来就是嘉靖了,嘉靖他天天炼丹不上朝,但是他不上朝不代表不关心朝政,相反,他是个很聪明的人,即使天天炼丹,但是朝廷格局他都看在眼里,于是他在各个权臣间制衡。他在位虽然不怎么上朝,但是有内阁办事,大明江山还稳得住

接下来的皇帝明穆宗朱垕,这个皇帝也没几年就当了6年,大部分时间都活在父亲的阴影里,毕竟嘉靖40年,但他在位的6年先后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使得嘉靖之后有了点新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然后就是万历皇帝了,万历皇帝前期有张居正辅佐,励精图治,大明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提高,而中间万历突然大变,不在励精图治,天天躲在深宫中,不再上朝,党争严重。这至今还是明朝的疑案之一。但是由于内阁,所有政务都有人处理。

之后就是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沉醉于酒色,纵欲淫乐,然后也没啥说的了,毕竟才一个月就死了。

接下来明熹宗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期间魏忠贤专权,阉党迫害东林党人,迫害封疆大臣,导致辽东局势紧张。

最后一个就是明思宗朱由检了,他是一个非常有为的皇帝,先是铲除阉党,整顿纲纪,之后六下罪己诏,但他又生性多疑,大明江山又是内忧外患江河日下。最终煤山自缢。只能说他生错了年代,或者说是天要亡大明,他继位时,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一方有后金崛起,一方面民生凋敝,还没得到改善,又爆发大规模旱灾,导致民怨四起,爆发大规模起义。他虽是明朝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皇帝,但是却不是平庸之辈,只能说大明江山积病已久,已无力回天了。

纵观上述皇帝,你会发现明朝没有特别出名的昏君,另外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大了,都有了封驳权,能够驳回皇帝的决议,所以,明代的皇帝大都被弱化了帝权。其间有好皇帝,有好人,有厉害的皇帝。皇帝身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有时候没办法兼顾好人好皇帝,同时又大有作为。所以平庸之论不能只看政绩,还要看他的环境,有些人继位就是锦绣江山,再怎么样也不会差,有些人继位接手的却是满目疮痍。

另外明代被后世清代歪曲了很多事实,被清代出于统治需求,刻意的丑化歪曲,这样影响了明代在民众的心里的印象。

由网友 澳古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目前中国公认的是大一统王朝的朝代共有9个,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其中秦朝国祚15年,西汉国祚210年,东汉国祚195年,西晋国祚51年,隋朝国祚37年,唐朝国祚289年,元朝国祚98年,明朝国祚276年,清朝国祚276年。

明朝存在的时间,在9个大一统王朝中名列第二,与清朝并列,仅在盛唐之下。

虽然一个王朝存在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完全用来佐证这个王朝皇帝的贤明与昏庸与否,但是至少可以证明这个王朝出色的皇帝要远比平庸的皇帝要多。

百年国祚出现几个平庸的皇帝,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强汉,一样出现汉元帝刘骜、汉哀帝刘欣这样平庸,甚至是昏庸的皇帝;盛唐,一样出现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这样平庸的皇帝。

但是,一个王朝能够存在超过百年,可以这么说它出现平庸皇帝的几率肯定很低,要远远低于出现出色皇帝的几率。在奉行人治的封建时代,相信君权天授的迷信时代,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皇帝什么性格,就决定了这个朝代的性格。

如西汉武帝朝,因为汉武帝崇尚武力,所以武帝朝的武功极盛;清乾隆朝,因为乾隆好大喜功,所以乾隆朝奢侈之风盛行。

简单地说,在封建王朝,皇帝若贤,则国盛;皇帝若昏,则国衰。故而,试想一个王朝如果平庸皇帝要多于出色皇帝,它能存在近300年吗?显然不可能,如果真是那样,恐怕早就被别有异心之人吞得连骨头都不剩,别说是还能存在数百年啦!

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想说明朝皇帝不是多数昏庸,而是多数出色。当然,这出色仅对做皇帝而言,其他方面不予考虑。

明朝出色的皇帝,所占比例是很大的,16位皇帝,以古代对明君、能君的定义,至少有10位皇帝较出色,包括洪武朱元璋、永乐朱棣、洪熙朱高炽、宣德朱瞻基、景泰朱祁钰、成化朱见深、弘治朱佑樘、嘉靖朱厚熜、隆庆朱载垕和崇祯朱由检。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不出色的话,恐怕就没有哪个皇帝是出色的皇帝;朱棣,明朝第一个盛世永乐盛世的开创者,对外四夷宾服,对内安居乐业;朱高炽,在位虽仅一年,可却为明朝第二个盛世"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朱瞻基,开创了明朝第二个盛世"仁宣之治",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进入极盛时期;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他和于谦携手挽救大明,赶走兵临北京城下的瓦剌,后励精图治,将明朝带入中兴,延续明朝百年国祚;

朱见深,在位恢复朱祁钰皇帝尊号,平反于谦冤案,任用贤明大臣商辂等理政,明朝中兴之势渐渐稳固,并发扬光大;朱佑樘,虽不是开疆扩土之英明之主,却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当年明月曾说"他是一个好皇帝,更是一个好人 ";

朱厚熜,他虽数十年不上朝,也不算是明君,但能力绝对不平庸,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皇帝的人,十几年不上朝,朝政却牢牢掌控在手,当朝首辅,即使权如严嵩,也是想撤就撤,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有丝毫问题;

朱载垕,治理出明朝又一中兴之世"隆庆新政",将被父亲嘉靖搞得乱七八糟的大明朝重新拉回正规,国运中兴,海内大治;朱由检,虽是亡国之君,可却是一位能君,纵然他的性格很有缺陷,可是不管如何,在那个明朝已经日薄西山的时候,他做的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命运使然。

总的说,明朝不缺明君,不缺能君,它能有276年的国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16位皇帝有10位皇帝较出色,比例高达6成,这样比例在所有大一统王朝中不说是最高的,但至少是排名前列的。

明朝出色的皇帝比例较大,这才是明朝维持276年国祚的最根本原因。

每当明朝陷入绝境时,都有一位明君出现,英宗朱祁镇让明朝险亡国,代宗朱祁钰横空出世,让明朝中兴;世宗朱厚熜让明朝走向衰落,穆宗朱载垕出现,再次带领明朝走向中兴。

明朝就这么幸运,10位出色的皇帝,让明朝有了276年的国祚。

由网友 拥抱AI的哥 提供的答案:

我是清风笑口,作为搞笑领域创作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看明朝有哪些奇葩搞笑的皇帝,在历朝历代中,可以说明朝是最多奇葩皇帝的。

一、蟋蟀皇帝朱瞻基

这位皇帝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孙子,从他开始明朝皇帝开始奇葩起来。他整天最大的乐趣是斗蟋蟀,为了斗蟋蟀,什么上朝的事儿从不用心。好在这位皇帝还能用人,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帮助他治理国家。

二、捡漏皇帝朱祁钰

这位本来跟皇帝是没什么事的,哥哥当皇帝,他也只能一辈子当当王爷的命,可他那位好大喜功御驾亲征的哥哥居然被敌人给俘虏了,留下的儿子太小。大臣们一合计,就把这位弄上了皇帝位。后来哥哥被放回了,被他变成太上皇给幽禁。再后来有支持者把哥哥给放出来复辟了,他也一病呜呼。后来他哥都没让他进葬皇陵。

三、恋母情结皇帝朱见深

这位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小时候皇帝位子给叔叔占了的,叔叔当皇帝时连太子的位子都差点给整没了,整天活在提心吊胆中,还好他母亲身边的万宫女给了他温暖。万宫女比朱见深大17岁。朱见深当皇帝后,万宫女变成了万贵妃。万贵妃不仅参合政事,还差点让朱见深绝后,其他妃子要是怀孕,基本上都被逼着堕胎。后来还是朱见深宫女怀胎隐藏后才得以延续自家香火。

四、玩乐皇帝朱厚照

这位皇帝一生下来就没什么压力,即没有兄弟相争,也没有叔叔来抢。他一生的时间就是玩乐,最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建立了动物园豹房,自己当动物园园长。当然他玩的项目也包括女人,但居然没有生儿子,使皇权落了旁系。

五、修仙皇帝朱厚熜

这位就是嘉靖皇帝,这位皇帝一生就是好修道炼丹,寻求长生不死。他在位时有明臣海瑞、张居正、戚继光,俞大猷等,奸臣有严嵩父子。

六、不上朝皇帝朱翊钧

这位皇帝创造了30年不上朝的历史,小时候被师父张居正要求得太严厉。当皇帝后看到师父与别人明争暗斗,很不习惯也不喜欢。于是你们玩吧,30年都不临朝。

七、木匠皇帝朱由校

据说这位皇帝的木匠水平已经到达了宗师水准,所打造的家具在当时能卖到最高价,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艺术品。他自己用的、住的都是他自己亲手打造。可惜了这么个皇帝被水给淹死了。

以上就是清风认为比较奇葩的明朝皇帝,当然明朝的其他皇帝都有一些奇葩,咱就不一一讲述了。

明朝有这些奇葩皇帝,江山却能够延续276年,历经16位皇帝。究其原因,还在于明朝的一些相关制度。最重要的是文官制度,废除了宋元朝的三省,设立了内阁,让一些名声政绩比较好官员入内阁主理朝政。内阁的设立也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成员相互制约。当然,在明朝皇帝是牢牢地把握最终大权的,皇帝有自己掌握的锦衣卫,同时也给了身边太监很大的权利来监控百官。

所以有了这些制度,特别是文官制度和监督制度,即使皇帝不上朝天天玩,国家政权也是有序的运转,要不是最后内忧外患,明朝说不定还能坚持些时间呢。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朝一共传有16位皇帝,国祚276年,从皇帝的能力来看,明朝真正称得上明君的只有六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景帝朱祁钰、明孝宗朱祐樘。

除此之后,其他皇帝的能力都是比较平庸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居然被瓦剌俘虏,成为明朝的耻辱;明宪宗朱见深宠信宦官,长期不召见大臣;明武宗朱厚照沉迷酒色、玩乐,死于豹房;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长生不老,长年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其中28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对木工的兴趣超过了皇帝;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眼高手低,内部激起农民起义,外部清朝步步紧逼,终致亡国。

明太祖朱元璋

比较起来,明朝16位皇帝中有10位皇帝能力平庸,占比达62.5%,可以这么说,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明朝就陷入了衰退期,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到1644年明朝灭亡,在长达209年的时间,明朝都处于衰退期,为何明朝一直在衰退,国祚还有276年呢?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皇帝的能力平庸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是否稳定,皇帝英明,天下就太平,皇帝平庸,天下就平庸,皇帝无能,天下就大乱,而明朝皇帝平庸,仍然还能维持天下稳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稳定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明朝皇帝即使平庸无能,也不会被权臣篡位。哪怕皇帝不参与朝政,国家的各项政事依然可以独立运行。

明成祖朱棣

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内阁制+六部制。这是封建社会最稳定、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初还是有丞相的,丞相就是执政官,有参政、议政权,最重要的是有决策权,同时还有行政权,但自从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间,非常勤政,皇帝把丞相的事全干了,所以非常累,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他宁愿勤政也不愿意让外人来分享权力,但是并非人人都是朱元璋,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由于长年在外征战,所以朱棣根本处理不了那么事,于是朱棣设置了内阁。

内阁起初是皇帝的助手,协助朱棣处理政事,内阁只有议政权和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内阁官员把政事商议好,交给皇帝做决策,皇帝同意后,就在文书上朱批,然后作为诏书下发,由六部负责执行。

明仁宗朱高炽

到了明宣帝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逐渐加重,但同样只有议政权和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内阁把政事商议好后,交由司礼监提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过目并做出批红,随后盖章下发,交六部执行。

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内阁呈送的奏折皇帝批红都批不过来了,毕竟天下那么多的事都要决策,再加上皇帝偷懒,于是部分奏折的批红让太监代劳,于是就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代替皇帝做批红,后来明朝的皇帝不是沉迷酒色,就是不理政事,干脆连批红也不批了,全部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来批红,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太监,比如刘瑾、魏忠贤都当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然后作为正式的诏书下发,由六部执行,这个制度就成为明朝的内阁制+六部制,内阁负责议政,六部负责执行,皇帝或者司礼监负责决策,明朝的皇帝一旦不理政事,就是由太监来代替皇帝做决策

明宣宗朱瞻基

所以明朝容易形成太监专权,但是皇帝可以随时收回太监的权力,尽量出了不少权势滔天的太监,但并不影响大局,明朝的这种政治制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权力相对分散,各方势力形成均衡,无论是内阁还是太监,他们可以斗争得死去活来,但是谁都无法威胁皇帝的地位

内阁只有议政权,没有决策权,无法决定任何一件事的最终处理,内阁不断地在议政,他们虽然参与了政事,但并不能控制朝政,司礼监虽然有批红权和决策权,但是司礼监无法议政,只有内阁与司礼监合作才能控制朝政,比如张居政担任内阁首辅时,与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合作,张居正主外,冯保主外,才能控制朝政。

但明朝大多数时候,司礼监与内阁是死对头,比如魏忠贤掌权时,大力打击东林党人,把投靠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内阁,才能掌权,但是朝中仍然不乏反对之士,到崇祯皇帝即位时,魏忠贤不断被弹劾,最终被崇祯皇帝罢官赐死。

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的内阁制有点像后来的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不同的是明朝皇帝有决策权,一些能力平庸的皇帝只想自己玩乐,不想决策,比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28年不上朝,天下照样不会乱,由内阁议论好政事,再交给司礼监批红和盖章,然后就形成法律意义上的诏书下发执行,有没有皇帝参与其中,都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只要内阁与司礼监能履行正常的职权,明朝就能继续维持下去。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明朝大规模对外用兵,这么大的事,皇帝是否参与都不再重要,皇帝是否有能力也不再重要,明朝中后期,皇帝已经成为国家名义上的君主,不太参与政事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制度,所以明朝皇帝有没有能力,不再重要了,国祚仍然能够维持。

明朝政治制度

二、明朝的军事制度稳定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明朝对内、对外战争的主力军队是京军,京宫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且人数众多,朱元璋时期,设置了48卫京军,一卫有5600人,48卫就是268800人,朱棣时期更是设置了惊人的72卫,兵力达到了403200人。

明朝设置了大都督府,军队由大都督府统辖,但是大都督府只能带兵,不能调兵,任何军队的调动都是由兵部来安排,而兵部调动军队的依据就是皇帝下发的诏书,也就是由内阁起草,司礼监批红和盖章的诏书。

所以明朝的军队是很难调动的,而且极不容易被权臣控制,哪怕是魏忠贤那样权势滔天的大太监,也无法染指军队,也无法掌控军队,有明一朝,就没有出现过掌握兵权的权臣,像土木堡之变中的大太监王振,那也是明英宗让他临时掌兵,皇帝不给,谁也没有兵权。

明朝军队

任何权臣只要手中没有兵权,也就是纸老虎,可以在政治上专权一时,但只要皇帝想除掉他,就很容易调动军队除掉权臣,这也是明朝尽量朝中政治斗争非常热烈,但并没有发生动乱,不像唐朝那样,动不动就政变,在明朝一次也没有,这就是明朝军事制度的稳定,不容易形成权臣掌控兵权的局面,对政治来说就更稳定。

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是维护皇权的

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最初有锦衣卫,有缉拿、侦察、逮捕、审问的权力,是皇帝监视和控制群臣的工具,朱棣时期又增设了东厂,全称是东缉私厂,可以不经审讯逮捕任何官员和百姓,东厂还能监视锦衣卫,这就是明朝的制衡。

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又增设了西缉事厂,职责权限与东厂几乎一样,这完全就是相互制衡的作用,明朝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特务机构?关键的原因还不是保证不能一家独大,即使明朝出现权臣,掌控了一家特务机构,也有其他机构来制衡。

锦衣卫

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与西厂,都是效忠皇帝的,除了锦衣卫之外,东厂与西厂都是由皇帝亲信的宦官掌控的,后期皇帝不相信锦衣卫时,还可以相信东厂或者西厂,这些机构都是维护皇权的,哪怕有宦官专权,只要皇帝想收回权力,这些机构随时为皇帝效命,比如魏忠贤专权多年,崇祯皇帝上台仅三个月,下了一道命令,魏忠贤就只得自杀,这就是明朝皇权的强大。

皇帝在明朝成为摆设,具体政治事务由内阁、司礼监、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来处理,在军事上,把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保证了无法让权臣染指兵权,然后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来维护皇帝的安全与地位,就保证了在明朝即使皇帝平庸,也不影响国祚持续,这也是明朝能维持276年的原因。

由网友 Ant一Hunter 提供的答案:

原来写过,今天继续说说:

首先是明朝的开创了新的政府机构——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权利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全国需要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尽心尽责,但是长久以往也难以承受,于是朱元璋设置了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授予其正五品,实际上就是协助皇帝的秘书机构。这编是内阁的雏形。

首辅张居正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虽有其父亲一样的雄才伟略,但是常年的御驾亲征让他不得不需要有人帮他处理一大堆待处理的国家事务,于是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内阁正式形成!

但是"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就是说内阁其实没有实际的权力,权力还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内阁

但是到了中期,皇帝就慢慢的把权力交与了内阁,全国大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票拟,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执行。

中后期皇帝基本就很少再过问内阁,国家事务基本全由内阁处理,而批红又司礼监代之,而皇帝也渐渐的退居幕后。

很多明粉说明朝的内阁制类似于英国内阁,的确,二者之间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明朝阁员和英国阁员虽然名义上都是由皇帝来任命的,但是其皇帝的任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明朝内阁成员实际上是由"廷推"产生,朝廷根据官员的资历来确定阁员,皇帝虽有否决权但实际上很少使用。

到了后期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都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明朝内阁早期确立的票拟制度,和中期司礼监的批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皇帝渐渐退居幕后,依靠锦衣卫,东西厂来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抗衡。等到天启、崇祯年间,首辅写好的票拟,皇帝基本不会去更改已经成为了习惯。

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同样也对君权不断的加以限制,英国国王原本有召开内阁会议的权利,结果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财政大臣沃波尔上台,掌握了内阁大权,英国国王完全被架空!我相信明朝经过发展,一定也会实现!

明朝的内阁制,让皇帝办公更加的轻松,也让皇帝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皇帝再昏庸,自要不去干预内阁处理事情,基本对国家是没有危害的,这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让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平稳发展,并在后期先后取得平倭,平叛的三大征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明朝的皇帝是最幸福,最轻松的!中国许多皇帝玩物丧志,丧国,如: 南唐后主李煜,精通书画和鉴赏,结果亡国,成为宋朝的俘虏。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结果这位独创瘦金体的书法皇帝成为了金国人的俘虏,北宋因此灭亡!

让我们看看明朝皇帝,嘉靖皇帝爱好炼丹。正德皇帝爱好给自己封官,喜欢带兵打仗,甚至在宫廷里做生意。熹宗皇帝爱好做木匠,而且其做的木工在当时就已经价值千百两白银。先不说是不是满清篡改臆造的,明朝皇帝可恶的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到极致,结果国家依然没有灭亡,而是正常发展。

胡惟庸被废,明清无宰相

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已经到了多余的地步,一个内阁就足以撑起明朝的江山!可见明朝内阁制的先进之处。

百官有更多讨论说话的权力,皇帝玩乐并不代表放手不管,而且在利用宦官,锦衣卫去牵制,让双方权力达到平衡!要知道明朝官员直接的党争十分严重,有时候皇帝也难以干预,这时候锦衣卫,东西厂就起到了弹压的作用!

由网友 武曌女皇 提供的答案:

首先不知道你这个结论从哪得到的,明朝被黑的还不够吗?历史上每个朝代除了开国皇帝和少有的中兴之主,大都很平庸,为什么单单拿出明朝来评论,汉唐清朝中后期哪个皇帝不平庸。

其次,明朝是最有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朝代,皇权受到内阁的极大限制,甚至当朱祁镇被俘,朝廷立马另立一个皇帝,但是皇帝依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轻易的处死任何一个手掌大权的人,例如魏忠贤。

非常反对一些学者黑明朝历史,说什么政治黑暗,朝纲腐败,试问哪个朝代没有?其实嘉靖和万历皇帝相当牛逼,几十年不上朝但依然大权在握,皇帝不上朝就是因为言官们太牛逼了,整天骂街,皇帝都敢说,你可以杀掉一个,但不能杀掉所有。

汉唐盛世何其强大,却依然免不了纳贡和亲,却还美其名曰为了国家,还不是自己不够强大,打不过人家。为什么明朝276年就没有?

崇祯临死前说,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试问哪个朝代的亡国之君有如此的骨气,他或许没有扶大厦于将倾的能力,或许又刚愎自用,但这相比那些被别人操纵的傀儡皇帝汉献帝,光绪帝,敌人一打跑的比谁都快的皇帝宋高宗,认贼作父打击内部异己的皇帝石敬瑭,溥仪等这些人相比,明朝皇帝不愧是正统的真龙天子,保留每个华夏男儿都应坚守的骨气和尊严。

由网友 历史春秋网 提供的答案:

由网友 陈先生chn 提供的答案:

明多铮臣,清是奴才。一部明史多少血泪,多少铁骨铮铮的士大夫挑起来这个汉家最后一个王朝。三百年朝夕过,铁骨名臣留山间。超凡入圣王阳明,一柱擎天于谦 力挽狂澜张居正 一统四海刘伯温 横扫东南戚继光 名扬四海郑和 天下风骨海刚峰 仁宣三杨创太平 天地忠心 方孝孺

反观大清王朝你可以回忆下,留下的大部分千古巨贪和珅 弄词伶臣纪晓岚之流

大明三百年江山脊骨是臣而非君

由网友 减水书生 提供的答案: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明朝皇帝如此,历代皇帝也如此。就是这种履历,你还能指望皇帝能有多不平庸?

开国皇帝,绝不平庸。平庸的,打不下江上、当不上皇上。但是,一切都要回归均值。

老子英雄儿好汉,未必如此;老子英雄儿混蛋,也未必如此。真实的结果,往往是老子英雄儿平庸。

这是宿命。

但是,皇帝的起点高。所以,别人奋斗几辈子都拿不到的成功,皇帝生下来就能获得。所以,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再平庸的人也能干出点儿留于史册的事情。

晋惠帝司马衷,平庸到跌破智商下限。"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都是这位弱智皇帝给我们贡献的典故。

即便如此,晋惠帝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灿烂,如"嵇侍中血"。

公元304年,晋惠帝被司马颖的叛军残酷追杀。百官和侍卫纷纷逃亡,唯有侍中嵇绍挺身而出、保卫天子。兵败之后,叛军要杀死侍中嵇绍。司马衷竟勇气十足地对叛军说:他是忠臣,不要杀他。但是,叛军还是把侍中嵇绍当场砍死,鲜血溅到了司马衷的皇袍上。傻皇帝并不无情,为忠臣嵇绍之死哀痛悲叹。战事平息之后,左右是从要洗去御衣上的鲜血,而司马衷却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危难显忠臣,这是情怀;嵇侍中之血,这是悲壮。

司马衷是平庸之人吗?是。而"嵇侍中血",难道不伟大吗?伟大。平庸之人,为什么能干出伟大之事?因为他是皇帝。

因此,有的时候,能力不重要、位置才重要;皇帝的位置,注定了不平凡。

然后,具体说下明朝皇帝。这个朝代的皇帝,太奇葩,却只是平庸的奇葩。

蟋蟀皇帝朱瞻基、俘虏皇帝朱祁镇、求仙皇帝朱厚熜、懒惰皇帝朱翊钧、木匠皇帝朱由校,还有情商低到培养不出奸臣的皇帝朱由检。这就是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搞出来的新闻,说不上惊天动体,却也趣味横生。但是,给明朝皇帝打上种种标签之后,我们的认识也就简单、片面和单调了。

世界是具体的、人是丰富的。

听到一句"何不食肉糜",然后一棍子就把晋惠帝打成白痴了。但是,他也有"嵇侍中血"的的情义。傻是傻,但傻皇帝知道谁是忠臣,这是明;不洗"嵇侍中血",这是情。

晋惠帝是如此,明朝皇帝也是如此。

蟋蟀皇帝朱瞻基,不是从登基开始就斗蟋蟀,然后一直斗到死。

斗蟋蟀这件事,正史里没有,主要是野史再讲。所以,可信度大大存疑。

在朱瞻基时代,明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大明朝最好的时期。

这一点最为难得。因为明朝皇帝跟大臣的关系一直不好。

而宣德治世,就是在朱瞻基时期出现的。朱瞻基最大的过错,可能是他死得太早,38岁就没了。如果能多活几年,这位皇帝的成就,或许不可限量。

朱瞻基是如此,其他皇帝也是如此。只要触摸到具体、观察得丰富,就会发现明朝皇帝也非仅仅一个平庸便能盖棺定论的。

不想具体,也不谈丰富,我就谈感觉。明朝皇帝,确实没有什么秦皇汉武的狠角色。简单说,明朝皇帝的人生都不够传奇、也不够伟大。这个感觉,就不能有吗?当然可以有,而且感觉很对。

不跟秦皇比,因为人家秦始皇是开国之君(实际上也勉强,因为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的)。但可以跟汉武、唐宗比,还可以跟汉宣、唐宪比。历代皇帝中,总能找到一些不平庸、很传奇甚至壮怀激烈的角色。他们就像平静河流的一时汹涌,让朝代有了生气、让自己有了戏份。但是,明朝的河流,好像一直很平静。

明朝皇帝就没有传奇吗?也有。比如俘虏皇帝的明英宗。

被俘虏了,还被放回来了;被放回来,还能"努力奋斗",后来还能接着当皇帝。这绝对够传奇了,完全能做穿越小说的桥段。但是,这个传奇太窝囊。

而明英宗之后,也就那么回事了。求仙的、睡觉的,奇葩是奇葩,却奇葩得平庸。

如果"明朝皇帝平庸"这个感觉对,那平庸的原因是什么呢?

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上看:自隋唐以后,中原王朝的皇帝,一直向着平庸的格调大踏步前进。

隋朝的个性皇帝,是杨广。开大运河、建东都洛阳、巡游天下、百万战甲征高丽,随便拿出一件,都能让后世皇帝自愧不如。

唐朝的个性皇帝,是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胸襟,谁能比得了?元清等塞北胡人皇帝,也没有这种气魄。

但是,之后呢?

越到后来,这种个性皇帝就越少。

宋朝的个性皇帝,宋神宗勉强算一个。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堪称一个穿越的存在。就是这种奇葩宰相,宋神宗却竟然敢用。所以,宋神宗必须是有个性的皇帝。

再之后呢?是玩石头的宋徽宗,奇葩到劳民伤财,却也奇葩得平庸,而靖康之耻后,则奇葩得凄惨。

跳过元朝,直接到明朝。明朝有一个礼俗改制的过程。

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于此。

所以,明朝讲正统承接的话,应该承接到唐宋一脉,跟元、金撇开了关系。

既然承接了唐宋一脉,那么宋朝的逻辑,在明朝也能适用。宋朝皇帝已经越来越平庸了,而明朝皇帝则只能向着平庸一往无前。

因为一切都是来自传承。

所以,不是明朝皇帝平庸了,而是自隋唐以后,中原王朝的皇帝一直在平庸。不平庸就奇葩。但是,再奇葩,也比不及杨广惊天动地,更不如李世民志存高远。

那原因是什么呢?

宋神宗年间,陕西用兵失利。于是,神宗震怒,要处决一名漕运官,直接下了杀人的圣旨。圣旨从宫中传给宰相,让宰相下令有司衙门赶紧执行。但是,宰相蔡确直接来了一个圣旨不出大庆殿。

第二天,宋神宗就问宰相蔡确:此人何疑?意思是说:漕运官办事不利、导致前方战败,难道冤枉他了吗?宰相蔡确说:没有冤枉,就该他负责,但问题是祖宗之法不杀士大夫,皇帝您也要守祖宗之法。

宋神宗生气了,但不敢违拗祖宗之法,于是要把这个漕运官刺面发配。这时候,副宰相章惇站出来了:你这么干,还不如杀了他,因为士可杀不可辱。

于是,宋神宗生气了,而后果却不严重。他只是掷地有声地说了一句闪耀人性光芒的话: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然后呢?然后,副宰相章惇当场怼皇帝: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透过这件事,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如果宋朝皇帝都这幅惨德行了,那他们还能有什么个性?

如果是汉武帝,他可能这么窝囊吗?不说一般官员,就说武帝朝的丞相,一个个都被汉武帝整得生不如死。唐朝李世民,则更厉害。别说大臣了,李世民能把他老爹逼得去做太上皇。

宋朝皇帝窝囊、弱势,汉唐皇帝生猛、强横。这个人是没错吧?

但是,唐朝皇帝是被宦官、藩镇掀了桌子,最后被自己人弄死了。而弱爆了的宋朝皇帝呢?两宋末代皇帝,不仅没被自己人掀了桌子,而且到死都有一批忠肝义胆之臣。

这是什么原因?

分离是一种智慧。

一个坚硬的概念,需要用打比方的手段把它敲碎,然后汲取其中的营养。同时,还需要用分离的手段把它巧妙分解。

皇帝,就是这种坚硬的概念。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个拆解手术,从中分离出二元一体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制度性皇权、一个是个人性皇权。

制度性皇权,是一种官僚体系维护并借助官僚体系表达的皇帝权力。

简单比方:宋神宗要杀人,但不是他自己拿刀去杀人,而是发一道圣旨给宰相;宰相根据圣旨,发命令给有司衙门,主要是刑部;刑部接到命令后,开始走司法流程,等走完司法流程之后,杀人这件事才能完成。

这是制度性皇权的实现方式,它一定不能迈过官僚集团和官僚体系。

个人性皇权,是皇帝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去主动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

简单比方:宋神宗看谁不顺眼了,然后就命令左右侍卫:你们把他砍死;于是,左右侍卫立即动手砍人,把人砍死了。这个过程和结果,跟官僚集团和官僚体系,就没一毛钱关系了,纯粹是皇帝在任性。

隋唐以前是南北朝,在南北朝,这种任性皇帝特别多。而北齐尤其盛产任性的禽兽皇帝。

齐后主高纬时期,"犬于马上设褥以抱之,斗鸡亦号开府,犬马鸡鹰多食县干"。犬马斗鸡,这种"皇家宠物",都能封到开府一级。这是什么鬼操作?通过官僚制表达的皇权,绝对干不出这种事。这些只能是个人性皇权才能任性胡为。

唐宋以后的,主要是到了宋朝,制度性皇权开始彻底碾压个人性皇权。

于是,像北齐那种禽兽皇帝,就再也别想出来了。因为宋朝已经把官僚制玩到了内卷的程度。

在宋朝,你都不能说有地方官,因为大家全是中央官,即朝廷命官。宋朝官员,是一人三个身份,分别是官、职、差遣。官,相当于今天的职称级别;职,相当于一种荣誉性头衔;差遣,才是实际担任的职务。

比如,苏轼中了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其中的大理评事是官,凤翔府签判是差遣。因为初入官场,所以苏轼还没有职,即荣誉性头衔。凤翔府签判是差遣,也就是苏轼实际担任的职务。

单看这个任命,苏轼应该是中央官,大理寺是中央机构;但是,苏轼这个中央官却不在大理寺干活,而是要到凤翔府当秘书长,即凤翔府签判。

这个官职差遣的系统,够复杂吧。这就是复杂到内卷。而内卷有什么好处呢?

宋朝彻底取消了地方官,全是中央官到地方任职,而且还要严格遵循三年一换的流官设计。于是,别管你是管一个府还是掌一支军队,统统别想造反。而这就是好处。

所以,宋朝的制度性皇权,特别强。

但,制度性皇权,跟个人性皇权,一定是矛盾的。

皇帝任性,就一定要肆意张扬个人性皇权,而这种肆意彰显则必然破坏和瓦解制度性皇权。官僚强势,就一定要实现制度性皇权,而这种实现则必然弱化和限制个人性皇权。皇帝随便任性,制度性皇权从顶层、从根子上,就站不牢。

历史不是循环,而是沿着某一路径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往往都是一种进步。因为不进步、就不适应,不适应、就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

发展的结果,就是宋以后的中原王朝,实现了制度性皇权碾压个人性皇权。这时候,皇帝想任性,几乎不可能,官僚集团不答应、制度性皇权不配合。所以,宋朝皇帝虽然很窝囊、很弱势,但这种窝囊和弱势仅是个人性皇权。而宋朝皇帝的制度性皇权,却要多强有多强。

制度性皇权碾压个人性皇权,这是向前发展的趋势。但这个趋势,被不讲武德的蒙元帝国给中断了一波。元朝为什么那么快就亡国了?大元皇帝太任性、太生猛,直接干废了制度性皇权。

个人性皇权被削弱,皇帝只是无法快意,但皇帝死不了,因为王朝生强健。而制度性皇权被干废,皇帝或许能够任性,但国家受不了,所以皇帝只是垂死快活。

虽然明朝的制度性皇权比不上宋朝,但绝对比元朝要强。所以,明朝也是一个制度性皇权碾压个人性皇权的时代。

明朝皇帝想任性,怎们办?你想想宋神宗就行了: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然后呢?他们去求仙、去睡觉、去做木匠了。最后,也就只能平庸。

制度性皇权,不是绝对真理和绝对正确。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不折腾,坏处也是不折腾。

官僚制低头走流程、认制度不认人,制度性皇权会成为没了人性的机器。这时候,王朝也会出问题。宋明后期,国政僵化生硬、外交昏招迭出,就是因为制度性皇权机器化了、体制化了。这时候,就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而新鲜的血液,只能是人的思想和人性的活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制度性皇权需要人性注入灵魂。

中原和草原陷入了僵局,你怎么才能打破呢?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就打破了。所以,大唐皇帝是天可汗,大唐帝国万国来朝。

然而,宋明以来,却几乎不可能。因为制度性皇权太强,只能等待战争来瓦解。明朝皇帝可能有汉武唐宗之类的狠角色,但面对强悍的制度性皇权及背后的官僚集团,他们统统无计可施,结果都只能平庸。

按照这个逻辑思考下去,你会发现清朝皇帝也在平庸化。开始,借助八旗部族的支持,清朝皇帝可以各种任性、各种活泼。但是,等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时候,清朝也体制化了、清朝的皇帝也更平庸。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918.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6.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