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_商鞅是何人

由网友 品史话今 提供的答案:

提起商鞅(公孙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变法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却是负面的:说他为人刻薄少恩,所持学说是肤浅不实的"浮说",最终遭受车裂酷刑也是活该!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正确?这要看站在哪一派学说的角度去考量。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司马迁的评价是有道理的;站在儒家以外的角度,从历史贡献看,商鞅不仅是最伟大的改革家、是秦统一六国的奠基人,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总设计师

一、商鞅是刻薄少恩之人吗?

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的理由有四:一是商鞅通过走秦孝公宠信宦官景监的后门上位,这与儒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理念相悖。二是商鞅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重刑,这与儒家倡导的"刑不上大夫"理念格格不入。三是商鞅在秦魏之战中用欺诈手段击败魏国攫取了河西土地,而商鞅曾在魏国工作生活过,有忘恩负义之嫌。四是商鞅不听赵良以德治国、施行仁政的建议,因此他被车裂是咎由自取。

司马迁站在儒家理论基础上批判商鞅,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抛开儒家理论,又该如何看待商鞅呢?我们来看第一条,通过走后门而上位就是刻薄吗?很显然说不通。历朝历代通过走后门谋取高位的儒生还少吗?怎么他们都没有落下"刻薄"之名,商鞅这么做就落下"刻薄"恶名了?

再看第二条,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重刑就是刻薄吗?公子虔被处以重刑,是因为在推行变法、举国反对的大背景下,太子故意犯法,其目的在于阻挠变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法律讲究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因你地位尊贵而免除刑罚。既然太子不能服刑,教不严师之堕,让教育太子的老师承担"教不严"之过,这难道也有错?

第三条,商鞅率领秦军击败魏国夺取河西土地是忘恩负义吗?商鞅本是卫国人,因在魏国不受重用,才跑到秦国发展。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你魏国不用我,难道让我在你这一棵树上吊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我有知遇之恩的是秦国而非魏国,我当然愿为秦国称霸效犬马之劳,这怎么能叫忘恩负义呢?

第四条,不听赵良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建议,就是咎由自取吗?我商鞅是法家而非儒家,凭什么听你儒家那一套?法家掌权,却要实行儒家治国方略,笑话!

由此可见,司马迁站在儒家理论基础上批判商鞅刻薄少恩,仅是一家之言;抛开儒家理论来看,他列出的四条,根本没有一条能站住脚。司马迁狠批商鞅,但法家学派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斯却对商鞅倍加赞誉,他在《谏逐客书》里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在李斯眼里,商鞅就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和先行者

二、商鞅所持学说是"浮说"吗?

纵观我国古代史,治国无非三种理念:儒家倡导仁孝为本、以德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法家倡导明法严刑、依法治国。三派学说中,儒家和法家严重对立,儒家学派重要人物司马迁否定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以商鞅个人品行来否定其历史贡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部《商君书》,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封建制国家的政治、经济、土地、赋税、军事、外交等重大问题,君主集权专制、郡县制、按土地产出征税等核心制度,都是在商鞅变法后确立的,韩非、李斯都是在商鞅变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而商鞅变法则是对《商君书》理论的伟大实践,说商鞅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总设计师,一点都不夸张!

商鞅虽然被秦国车裂而死,"秦人不怜",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被历朝历代传承下来: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和战功、废井田开阡陌按田亩谷物产量征税、废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后世哪一朝哪一代没有效仿?既便是被儒家喷得体无完肤的去强、说民、弱民之术,后世哪位帝王没有执行?被司马迁渺成渣的帝王驭民之术,此等"浮说",为何却被历朝历代帝王和权谋家奉为密而不宣的圭臬

后世历代王朝只是给冷酷的法家制度披上了仁慈的儒家外衣而已,法家永远是里子,儒家不过是面子。揭开这层虚伪的面纱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场面:为了权力、地位和财富,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姐妹相害、臣子弑君、君王夺妻、公公扒灰,要多肮脏,就有多脏!

由网友 煮酒君 提供的答案:

一部《大秦帝国》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一个博学、果敢、为国为民的法家学者商鞅。小说毕竟是艺术,它将商鞅美化成一个"完美"的人。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商鞅确实是一个伟大变革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贱视百姓生命的御用政客。

实至名归:伟大的变革者,变法浪潮当中的胜利者

古代中国的第一次变革就发生在春秋战国那个光辉的时代。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跟自耕农阶级,对旧有的奴隶制社会体制越发不满。另一方面是旧有的奴隶制生产模式因其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到列国间的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法家应运而生,一大批法家学者奔走于列国当中推行一系列解放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变革。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成为战国首霸,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重拾昔日的雄风,韩国也在申不害变法之后成为了实力不可小觑的小霸主。但是这些人跟商鞅比起来都显得那么的渺小,作为一个变革者,商鞅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是商鞅在秦国推行的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改变。推行了十年,秦国怡然达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风貌,而之前那些乐于私斗的人也变得怯于私斗、勇于公战。可以说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效果显著,于是商鞅又紧接着推行了第二次变法。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在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已经是国富民强,天子都"致胙于孝公",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正是商鞅的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正如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蔡泽所言:"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商鞅通过严苛的法律给秦国营造出了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通过奖赏,让农民勤于耕种,士兵勇于作战。最终实现了"兵休而国富"、"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

美化:真实的商鞅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虽然商鞅在变法上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为人却让人难以苟同。在小说《大秦帝国》里面,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时候,那些老百姓纷纷都来送别商鞅,甚至有的老百姓追随商鞅而死。但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商鞅被车裂的时候,并没有老百姓感到惋惜。据《战国策·秦策》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短短的一句话,彻底将《大秦帝国》里面那个受到百姓爱戴的商鞅的形象撕破。

为何给秦国做出伟大贡献的商鞅,最终却只得到一个"而秦人不怜"的评价呢?这其实跟商鞅自身的思想有关,在《商君书·弱民》一篇当中,商鞅将自己贱视百姓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商鞅看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虽然这不过是商鞅强国手段的一种,但是从他把老百姓看成是"工具"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最后得不到秦人的怜惜。

对于商鞅的思想、为人,司马迁也是极其厌恶的,甚至认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的。在《史记·商君列传》当中记载了:"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因为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使得自己在逃亡过程竟无容身之处,后人评价曰"作法自毙"。为国君制定了如此严厉的法律来统治老百姓,也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的重要原因。

由网友 北方异乡人 提供的答案:

商鞅在公元前359年一前350年,推行两次大规模变法,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建立军功爵制度,(奖罚严明)实行重农轻商政策。商鞅还推行了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弄颁布度量衡器的标准。

这些变法撂措施,适应当时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新法狠狠打击了贵族保守派势力,并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太子傳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因教唆太子驷反对变法,被商鞅分别处以劓(割鼻)刑和黥刑,由此保守派更对商鞅恨之入骨。

公元前338年,考公死,(支持商鞅变法的人)太子驷继位,是为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反攻,诬陷商鞅谋反,将商鞅用车裂的酷刑杀害。

商鞅死了,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得以沿袭下来,为后来秦剪灭群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网图侵删)

由网友 遁世无闷看世界 提供的答案: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他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已经衰落,他知道秦孝公是个有理想的明君,便毅然决然来到了秦国。他一心让秦国走出内忧外患,以便建立春秋霸业。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他坚定不移地推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的十字变法,历史上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从政治上看,大胆改革了秦国户藉、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乃至民风民俗,制订了严酷的法律;从经济上看,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从军事上看,确立了军功爵位,他作为军事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失地。

商鞅变法的成就颇丰,效果明显: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国富兵强,为以后秦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鞅的变法,由于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直接打击了不少王孙贵族。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秦孝公死后,他失势了,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最后被秦惠王处以"车裂"之形,灭商鞅之族。

商鞅敢于触动旧势力,勇于改革的行为值得称赞。

司马迁评价商鞅三点:言词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总的来说,商鞅在历史上也是功大于过吧!

由网友 自明O 提供的答案:

商鞅是怎么来到秦国的呢?

秦孝公继位后。当时黄河和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

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这为后来商鞅大力度变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那么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

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变法的时候,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就对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甘龙反驳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育民众,智者不改变已形成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教育民众,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旧有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制。仿效过去的法度没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仪不会出现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主要内容如下

一刺激农业生产 以农业为本业。

1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2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

3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

.....

二抑制商业发展 以商业为末业。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卖粮;

1提高酒肉价格、加重商品销售税;

2禁止百姓经营旅店、客舍;

3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役等措施。

......

三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1加重处罚力度打击国内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懈怠懒惰、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的百姓;

2取消影响农业生产的娱乐活动;

3改变秦国国内重视学问,鄙视农业生产的风气。

...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认为政治目标要固定,而政治手段需要灵活。为实现政治目标要调动所有的政策和组织,灵活的采用相应的手段,以便实现这个目标,法家掌握权力后通过变法革新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

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明法",商鞅一样抱着这种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例如蔡泽游说范雎时曾说:"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韩非也说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可见商鞅不但在言论上明法,在行动上也以此为目标。

商鞅变法时所设的连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

商鞅是个政治家,又是个军事家!

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

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韩非在《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中评价商鞅的什伍连坐法:"犯之者其诛重而必,告之者其赏厚而信"可为明证。

再次,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商鞅通晓法家、兵家两家思想,兼有政治、军事的双重性格,这使他不但重法,而且重兵。商鞅反复强调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为此商鞅鼓励对外发动战争以及按军功彰显荣耀,并在变法时颁布了奖励军功的法令。

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商鞅治理秦国,使百姓专注于农耕和兵战两件事,全国各个阶层及各行各业的人必须从事农业和军事有关的活动,剥夺百姓独立的思想和行动,全国的政策法规都必须针对重农重战的国策来制定。为此,商鞅还为秦国制定了统一的赋税和度量衡制度。

商鞅作为统帅为秦国攻城略地,拓地千里,许多著作将商鞅与当时的名将并称。《汉书·刑法志》将商鞅与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孙膑、魏国的吴起并称;

司马迁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商鞅却贬斥儒家学说,将儒家所推崇的礼乐、诗书、孝悌、修善、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贬斥为六虱,认为国家必须去除六虱才能强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

由网友 夏雨风7e4A 提供的答案:

商鞅变法是春秋三大变法之中最彻底的、最成功的,他帮助秦孝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变革,特别在军事上以军功提拔将士,取代了传统的武将世袭制,大大激发了将士的斗志和立功的欲望,让秦国的军事跃上了新高度,开始走上了强国强军之路。

而秦始皇积六世之烈威,当是从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开始的。取消武将世袭制,让普通战士凭军功章也可以建功立业,其意义如同隋文帝开设"科举制"一样,让无数底层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贫穷的地位、走向飞黄腾达、看到美好的未来,试想一下,战士人人不怕牺牲,个个奋勇向前,勇不可挡,形成滚滚铁流,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胜?

商鞅功高震主,大刀阔斧地变革,自然触动和损害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他们将仇恨埋在心中。等到秦孝公死后,千方百计诬陷商鞅,让一代功臣遭受五马分尸之酷刑,惨不忍睹!

商鞅为秦国忠心耿耿,大力变革,强了秦国,却悲惨地害了自己。在秦孝公死前,他不能及时抽身而退,是其不幸被保守派反攻倒算的一大原因。这显然没有像范蠡、张良等智士适时功成身退而保全自己的明智。

历史上的变革,总是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身处变革漩涡之中,在昏君奸臣的当道下,往往还会有反复。倘如继任人一如先帝那样亲贤士、远小人尚可,而一旦忠奸不辨、是非颠倒,变革者就会招来不测,甚至有杀身之祸。

商鞅大功于秦国,功在当时,利在千秋。而商鞅之结局,却又是历史一大之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由网友 杨朱学派 提供的答案:

商鞅主张,尚奸和恶政。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行恶政。

商鞅认为,国强民弱,民强国弱。治国之道守在弱民。政做民之所乐,民强,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所以,君主必须实行人民所恶之政。

恶政有疲民,贫民,弱民,辱民,愚民。

还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重刑轻赏,则民爱上。以奸使民,则民亲制。

扼杀人民的一切权利和自由。让人民生存的唯一价值,就是为君主至死尽忠——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寡闻从令。

商鞅还认为,要让百姓专心耕战。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嘴巴不要乱说。这让人想起驴拉磨时,需要把驴的眼镜蒙上。而法家比驴的主人想的更为周全。不但要蒙上人民眼睛,还要塞住耳朵,堵上嘴巴。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所言之恶仅有商鞅之罪的百分之一。

法家确确实实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让人民做君主的奴才。让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_商鞅是何人

由网友 杨中柳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应该说,秦王朝的事情,成也在商鞅,败也在商鞅;就商鞅个人而言,成也在变法,败也在变法。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姬性,公孙氏,所以,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大家知道,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周文王姬昌就姓姬。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把天下全部分给了他的本家子,商鞅应该就是周王朝的本家子。秦王朝乃是靠护送周平王东迁而发迹的,属于外人。最早的时候,秦始皇的祖宗善养马,周王朝便将秦地赐予秦始皇的祖上,并赐予嬴姓。

商鞅有才能,有人推荐他做官,卫君不以为然。推荐的人就说:"你既然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卫君也不以为然。后来,秦王朝招纳贤士,说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让谁当大官。为了当大官,商鞅不顾国家利益,跑到秦国去了,因此有了"商鞅变法",秦国也因此而强大起来。

强大起来的秦国四处征伐,商鞅就带了军队,征伐他的母国卫国;卫国吃了败仗,不得不割地求和。卫君这时候才后悔当初没用商鞅,也没啥了商鞅。

商鞅变法推进了秦国的强盛,但秦国的法律严苛,也是一个弊端。商鞅规定,出远门必须有凭证,否则,不能收留,收留者也要受惩罚。商鞅逃跑时在客栈求住,就被拒绝。店主告知商鞅:我国律法森严,商君有令,但凡住店者要有凭证,没凭证一律不得接收。商鞅因此而住不了店。商鞅要到卫国去,卫国自然是不接受;没办法,只得回到他的封地,最后战败了,被秦国处了车裂之刑。

商鞅变法,是秦朝暴政的源头。这种暴政,既可使国家强盛,也会使百姓无法承受;应该说是一把双刃剑。秦朝建立仅仅十五年就灭亡了,不能不说与它的暴政有关。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