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_汉朝的实力如何

由网友 聪明柳叶刀 提供的答案: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辉煌的朝代之一。那么如何直观地向人们展示汉朝到底有多强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关键指标来了解汉朝的实力和影响力。

1. 疆域版图:汉朝在领土上的拓展是前所未有的。汉武帝时期,汉朝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南至越南北部,北至蒙古高原。这一庞大的版图使得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彰显了其强大的国力。

2. 人口规模:汉朝的人口规模是当时世界上最多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汉朝全国人口达到了约五千万,占当时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汉朝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

3. 经济实力:汉朝的经济实力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汉朝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4. 科技文化:汉朝科技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诸如造纸术、测量技术、天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时,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军事实力:汉朝的军事实力强大,无论是武器装备、战争策略,还是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在当时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汉朝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对外抵御侵略,对内平定叛乱,展现了其雄厚的军事实力。

通过以上5个关键指标,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汉朝在国力、人口、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强大实力。当然,这里仅仅是概括性地介绍了汉朝的部分辉煌成就,要全面了解汉朝的强大还需深入研究历史。

由网友 朝文社老张 提供的答案:

答:比起煌煌史册里的大书特书,或是各类"大件"的出土文物来,下面这几件"汉代小文物",却也带来了关于汉代"强大程度"的震撼信息。

首先一样,就是"小物件"里的一个"大件":河南巩县铁生沟炒钢炉。

瓦房庄19号炒钢炉面平、剖面

自从春秋战国年间,中国人首先炼出了生铁后,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就突飞猛进。汉代更成了中国冶炼业的"高潮"时期。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时,也只有32座冶炼工厂,最大的冶铁高炉高一米六。汉代已发现的冶铁工场,就已有一百六十处之多,三米以上的高炉一座座。高四米五容积50平米的"荥阳大铁炉"更是震惊世人。但比起这类大家伙来,相对"袖珍"的河南巩县铁生沟炒钢炉,更证明了汉代冶铁的"高精尖"。

比起"大体魄"的荥阳大铁炉来,河南巩县铁生沟的炒钢炉,炉体要小得多。而且其炉门的残高只有0.15米,炉壁上还有残存的生铁块。乍一看去,跟汉代冶铁遗址上"高炉""铁范"等震撼发现比,这"炒钢炉"很不起眼,却生动证明了汉代冶炼业的一个独家技术:炒钢。

在那个时代,炼钢是冶铁业里公认的高门槛。比如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说是冶铁业起步早于中国,但直到汉代时,也只能冶炼"不纯的固态金属块"。但早早突破了生铁冶炼门槛的中国,又在汉代更进一步:炒钢,即把生铁加热到一千二百度后,再撒上矿石粉不断搅拌,这样就能把打造兵器所需的优质钢材"炒"出来。比起之前需要反复锻打的"炼钢"技术,"炒钢"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得到大量的钢铁。

而看似"不起眼"的河南巩县生铁炒钢炉,就是这先前记载于典籍的汉代"硬核技术",无比实锤的见证。也正是随着"炒钢"技术的推广,汉代军队也开始了"装备升级":炒钢技术出现前,西汉早期的诸侯王墓葬,陪葬兵器还多为青铜制造。炒钢技术普及后,西汉中期的长安武库,出土兵器已几乎是清一色铁器。钢铁包裹的汉军,也从此霸气亮剑,向宿敌匈奴发起一次次降维打击,杀出大汉王朝"一汉当五胡"的铁血辉煌!

而比起这见证"科技革命"的"炒钢炉"来,另一幅低调的图画,却也缩影了汉王朝另一个伟大的产业变革——1981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汉画像石"牛耕图"。

在已出土的各类汉代壁画图像里,"牛耕图"的内容看上去平淡无奇:三个人操纵着两头牛,拉着犁进行耕地。但就是这一幅也许在汉代农村常见的景象,却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二牛三犁"的耦犁法。

说起汉代的农业,后人常津津乐道各类技术突破的新型农具。但最重要的突破,却是以"耦犁"法为代表的耕作技术的突破。西汉中期时,农学家赵过最早推广了"耦犁"法,以"两牛抬杠"的方式,通过三个人的操作,完成耕作任务。这样的好处也立竿见影:耕作更深,耕田效率更高,"两头牛"的耕作成本也更低,放在同时期的世界上,这更是个高门槛:由于农具等技术的限制,欧洲人直到中世纪时,耕一亩地都需要六至八头牛。

产量更是天壤之别:学者周国林做过最保守估算,汉代一亩农田,小麦可产120斤,稻谷可产129斤,小米可产116斤。而在一千多年后,即13世纪的英国,小麦的最高亩产量也只有84斤。简单一比就知道,看似平凡的"牛耕图"背后,是人类农业史何等重大的突破。这样的突破,带来了汉朝傲人的农业数据。追亡逐北的辉煌,丝绸之路的繁华,正来自于这样的底气。

而比起这两样"小玩意"来,下面的这个文物,更是不折不扣的"小物件":广州东郊东汉墓陶船模型。

和那些汉代"大件文物"相比,这件1955年出土于广州郊外的文物,真是特别袖珍:这么一件近两千年前的"陶质小模型",长54厘米宽11.5厘米,做工却十分精细:整个模型前窄后宽,还有甲板与小房,典型汉代船舶的模样。而且这么袖珍的船舶,船上的不同位置,还有六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如此可爱的物件,也生动印证了汉代制陶业的强大工艺。但比这更重要的,却是它带来的汉代造船业的历史信息。

说起汉代的历史,后人常津津乐道汉朝骑兵横扫大漠的辉煌,或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往来热闹。但在杜普伊等国外学者眼中,汉代同样是人类造船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甚至"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也是在汉代时"落入到中国人手里"。而这件汉代的陶船模型,就是对汉朝造船技术的完整还原。

"陶船"代表的汉代造船技术,究竟是怎样的水平?首先是船舶上有甲板和上层建筑,在这座"陶船"上,上层建筑甚至占到了四分之三。对于当时的世界造船业来说,这都是一个难度极高的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陶船"上不但有甲板,还有"瞰板",即作为通道的"舷伸甲板",更可以在航行时稳固船体。另外甲板下面,还有八道横梁,保证船底可以形成稳固的环形环境,增强抗风浪的能力。这个构造,也是造船史上"水密隔舱"技术的前身,放在当时的世界,更是中国"独一号"。

仅仅看这一个"袖珍"模型,就足以看到汉代船舶不停的技术突破,以及技术突破背后,那曾经被后人忽略的,汉代同样繁荣强大的航海事业:出土这款模型的广东,汉代时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汉代时的大船,往往从广东徐闻县和广西合浦县扬帆远航,一路劈波斩浪,最远可以到达印度马德拉斯和斯里兰卡地区。甚至东汉末年,罗马的使节也是通过这条海路来到洛阳,实现了两个"神交"已久的大国,历史性的对接。

一件小小的"船模"背后,见证的何止是汉朝强大的造船技术,更是中国人生生不息传承的,劈波斩浪的拓展精神。比起汉代金戈铁马的厮杀,这样的开放襟怀,才是后世国人,最值得珍藏的历史财富!

参考资料:《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周国林《关于汉代亩产的估算》、张维慎《从文物看赵过耦犁的推广及其影响》、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曾国富《汉代钢铁冶铸业的辉煌成就》、席龙飞《中国造船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由网友 历史春秋网 提供的答案:

第一、陈汤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动人心魄,远敌丧胆;

第二、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一雪前耻;

第三、西域大宛国有汗血宝马,但大宛国王不卖给汉朝,结果汉军西征,攻到了大宛首都,大宛国王的部下和贵族们吓得杀死国王以迎汉军,汉军立新国王而去,回去时顺手屠灭了轮台国、郁成国,而郁成国的国王是被汉军的一个下级年轻骑兵随手砍了西域诸国吓得纷纷遣使、朝拜、把王子送入长安为质。

第四、楼兰国不服汉朝,杀害汉朝的使者,袭击汉朝军队,一个叫傅介子的外交官前去问罪,竟然杀死国王。国王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杀,虽然很耻辱,但楼兰举国无人敢反抗。并且,国名都叫汉使改了,从此不叫楼兰,叫鄯善;

第五,马援远征越南,在越南立下铜柱,留下了马革裹尸的故事,至今越南提起马援都瑟瑟发抖;

第六、汉武帝灭了朝鲜,东瓯,南越,闽越,夜郎等等国,这些地方那时都是中国不可分隔的领土。

第七,汉的疆域基本囊括了东亚和中亚适合人类生存的所有地区,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费尔干纳盆地、北至河套以及巴尔喀什湖、南至越南,占领了欧亚大陆东岸所有古代技术条件下适合耕种的土地;

第八、汉朝掌握核心科技,"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所以汉兵对敌,可以以一敌五,或以一敌三。

由网友 金主任助理xky 提供的答案: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出现之后,就是中国古代军功最高成就的代名词。而这两个都是在汉朝。一个是霍去病,一个是窦宪。

还有中国远征军军哥:《知识青年从军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燕然勒石的窦宪。弃笔从戎的班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还有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些都发生在汉朝。至今为国人津津乐道,说起来都是激情澎湃。

足以直观说明汉朝的强大了吧!

由网友 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 提供的答案: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有多强,最直观的,就莫过于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的陈汤、与校尉甘延寿,二人私自发兵,击灭匈奴郅支单于之后,给皇帝奏折中的这段话了。

这段历史背景,就不说了,因为有太多人说过了,没必要再复述。

但此事有个亮点,就是陈汤是矫诏发兵,且以下克上,逼迫甘延寿同意了这次征伐行动。

亮点就在于,矫诏是要杀头的!可是,为何陈汤敢矫诏,还敢以下犯上,挟制上司?

就因为,汉代崇军功,使得士人之风强盛而雄烈。"军功封侯"的制度,推动了汉代知识分子的尚武与进取之风,

知识分子的勇武,又推动了雄烈而强盛的汉风。

所以,当陈汤有把握歼灭敌人,扬国威于绝域时,他就敢于机断专行,做出矫诏召集西域屯田兵以及附属国兵马,进击致支单于的惊天大事!

因为他知道,只要建立军功,朝廷必会宽恕他的矫诏之罪。而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不死板,务实,重军功,这就是汉朝的强大!

之所以强,是因为国家制度推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然后造就了强悍的军民之风,这就是汉风!国使民强,民强则又推动了国强。

图来自网络。

由网友 橘红色的火焰29 提供的答案:

汉宣帝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意思是:只要日月能够普照的地方,江河流过的地方都是汉朝领土,谁敢不服!这句霸气的话太震撼,太长气了,这样霸气的话也只有汉朝说的出来……

早在汉武帝时,就一生用武,以攻为守,北击匈奴,匈奴付出了沉重代价,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内迁,但并未彻底解决忧患,只是减少减小而已。直到汉宣帝时派兵大胜匈奴,匈奴大单于归付,彻底解决了北方这个匈奴忧患。强汉盛唐是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每个人心中的……

由网友 zeplyr 提供的答案: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具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和贡献。以下是一些直观的说明:

1. 疆域的扩张:汉朝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扩张其领土,从朝鲜半岛、西域到越南、缅甸等地,使其疆域之广超过前后所有朝代。

2. 政治制度的完善:汉朝建立并完善了相对稳定、规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官僚机构,同时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普通士族及以下有机会参加官僚阶层,也保证了后来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3. 学术成就的繁荣:汉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包括司马迁、班固、刘向、范晔、桓谭、扬雄、许慎等,都独具特色,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文化遗产。在哲学、文学、历史、语言等领域,汉朝都有出色的代表性人物和产出。

4. 工艺技术的发达:汉朝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造船、铸钟、铁犁、水车等工艺技术,从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其他时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文化影响的广泛:汉朝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语言、宗教、艺术、社会、法律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书写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篇章。

由网友 混迹于人世间的胖子 提供的答案: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傅介子

这个话感觉怎么样?这是傅介子到楼兰国杀了人家国王不算,还自己拿着刀对楼兰国群臣说下的话。一个人,在人家都城,杀了国王,然后还说:你们都不动,动就灭你们国家!对了,楼兰群臣最后是真不敢动。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因为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这是陈汤说的。当时匈奴郅支单于截杀汉使,当时等待朝廷诏令和大军有点慢,陈汤就假传圣旨集结了汉朝在西域的驻军,同时让西域各国派兵与自己汇合,然后就带着这支联合部队打匈奴去了,结果就是郅支单于的脑袋被送到了长安,同时带上的还有这句话。

其实多读一些史书就能发现当年的汉朝很不讲理,只要使臣被杀,则必然会受到汉朝大军的攻击,至于这些使臣在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则根本不管。比如南越国的汉朝使臣不但与南越国太后私通,还非常不要脸的要搞政变,结果被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汉武帝很干脆的派了大军把南越给灭了。

所以当年的汉朝是真的很强,甚至可以说是强的变态,毕竟上下5000年,独汉以强亡。

由网友 陆观之 提供的答案:

汉朝有多强大?就必须要说汉武帝一朝。

汉代强大的基础在于从高祖至武帝时期对农业的重视;在古代,但凡重视农业的王朝都会有一个强盛期;而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水利和耕作技术;汉武帝推行了这许多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基础,自传说大禹治水以下,治水常是重大的政治措施,但巨大规模的治水,确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采用郑当时的建议,令水工徐伯测量地形,发兵数万开漕渠,自昆明湖(陕西长安县西南)到黄河,长三百余里,节省漕运时间一半,并灌溉渠下民田万余顷。汉武帝又发兵万余,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称为龙首渠。前111年,汉武帝采用儿宽的建议,在郑国渠旁开六条小渠,灌溉高地。前109年,汉武帝发兵数万堵黄河瓠子口,把二十余年的黄河大决口终于堵住。自此以后,汉武帝令州郡大力造堰修渠,并给以奖励;各地引水造渠及山区坡池(小水库),不可胜数;普通旱地每亩过去只能收粮一石,现时可收粮四石。

汉武帝在推进水利的同时,推广赵过的新田器和耕作法。所谓新田器就是耦犁和耧车,这样可以用力少得粮多;这无疑是一个农业上的革命。新田器和代田法又可多收粮一到二石。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冶铁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南阳、洛阳、长安等八大商业城市,而南阳成为冶铁中心和南北交通中心城市。

西汉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的大发展,促使汉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尤其军事的强大;过去,对匈奴的入侵,只能以和亲的办法委曲求安,汉武帝组织金戈铁马一举荡平匈奴,打得匈奴俯首称臣,愿为汉朝戍边。汉武帝又打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了通道。

这些功绩均得益于重视农业的发展。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