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八卦看戏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在苏联极端危险时敢于死守莫斯科,既有盲目自信,也有胸有成竹的因素。
首先,斯大林盲目自信的原因在于他高度自信并相信自己的领导能力及战略决策。他相信自己可以在莫斯科成功地抵御德国进攻,并为苏联赢得胜利。
其次,斯大林胸有成竹的原因在于他有充分的理由判断德国可能会在莫斯科遭遇失败。德国军队已经在向莫斯科的进攻中遭受了相当的伤亡和损失,苏联方面也在莫斯科周围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战术和战略措施,准备好了抵御德军进攻。同时,苏联还有战略储备力量,可以随时加强莫斯科防御。因此,斯大林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苏联可以在莫斯科战斗中获胜。
综上所述,斯大林在死守莫斯科的决策中,盲目自信和胸有成竹的因素都存在。他的领导能力和决策在莫斯科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联得以在最危险的时刻保卫了莫斯科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莫斯科能够否守住跟斯大林的判断没有一毛钱关系,在极度危险的时间段,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给朱可夫和布尔加宁打电话询问战况,并且也做好了跟苏联政府一起撤往古比雪夫的准备。而他在莫斯科火车站的专列前,最后一刻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给出了最坚决的保证:德国人冲不进莫斯科。
实际上,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矛头"第二装甲集群"决定放弃进攻,是在1941年12月5日的深夜,尽管它的突击队距离莫斯科最近的的只有24英里(约38公里),但是德国人已经无力再前进哪怕一步。古德里安在设于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别墅的司令部里下令,各突击队回撤并转入防御:"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了,我们遭遇了败绩"。
而在此之前,整个莫斯科都是惊慌失措的,没有人知道苏军能否抵挡得住德国人的坦克,当然也包括斯大林。因为他不在前线,他不是统兵将领,他无法对战役局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斯大林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就是给前线调去一切可能调动的部队和力量。
在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第二阶段,苏军最高统帅部给西方面军等部队的增援,一共有30个新锐步兵师、6个坦克师、3个骑兵师和33个各类作战旅,有效弥补了苏军的巨大战损,并且首次使苏军的步兵师数量超过德军,达到了1.2比1。而包克元帅的集团军群,整个12月份只得到了一个师的援兵,简直是杯水车薪。
所以德国人真的是强弩之末了,从越过布格河到冲到莫斯科郊外,其间整整有1000多公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经长途跋涉了五个多月,虽然一路上消灭了大批苏军,自身也必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1941年12月5日为止,东线德军已经损失了75万兵员,约占300多万德军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战斗部队损失比例更大。
所以朱可夫对守住莫斯科充满信心的第一个原因,是基本了解了德军面临的窘境,他曾经亲自审问了德军俘虏,得知其一线步兵连普遍还剩下30到40人的兵力,这还不到满编的五分之一;同时坦克也大部分损坏和趴窝,每个装甲师只剩下30辆还能动弹的坦克,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主力第41摩托化军为例,它的两个装甲师:"帝国师"和第10装甲师已经损失官兵7582名,只剩满额编制的40%!
第二个原因是德军补给线的极度拉长和军需严重不足,随着对苏联国土的长距离深入,德军的补给线自然大大被拉长,公路因雨雪变得泥泞难行,至于铁路朱可夫说的更清楚:"德国人在莫斯科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没能确保足够的、规格合适的火车,以便将物资和预备队不受冰雪和泥泞妨碍,大量运至前线"。换句话说,此时德国还有相当的后备力量和物资储备,可是运不上来,那么前线自然得不到有效补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苏军已经是在家门口作战,莫斯科又是交通枢纽,所以在其周围拥有全苏条件最好、最完善的铁路网,苏军的预备队和物资可以源源不断送达前线,其距离之近和耗时之短,是德国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而苏德战争那是现代化钢铁战争,没有大量的物资补给,这个仗没法打。
第三个原因是德军的空中力量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还是那句话,莫斯科已经是苏联腹地,城市和郊区森林里密布高射炮部队,附近地区拥有为数很多的永备和野战机场,甚至配有可以加热的机棚,所以战机出勤率非常之高,整个莫斯科战场上苏军飞机的数量是德军的两倍还多。相反,德军的野战机场既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这些简易的机场同时也还受气候的影响,所以基本失去了制空权,而没有制空权的装甲突击显然事倍功半。
第四个原因是德军两翼突破然后纵深合围的战术,确实没能唬住朱可夫,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二战苏军名将的重要原因:朱可夫在判断出来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后,敢于从中央地段抽出兵力、及时投入预备队在两翼进行坚决阻击。当然这么干是有风险的,即防线正面的兵力被削弱而趋于稀薄,但是朱可夫就敢这么指挥,而德国人也确实只会沿用老一套办法,结果撞得头破血流。
因此,莫斯科会战打到12月初的时候,苏军已经在部队数量、物资弹药补充、制空权的夺取和遏止敌军战术等几大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的优势,虽然是德军继续在进攻,但基本是硬着头皮毫无胜算的在打。
尽管个别部队突击到距离莫斯科很近的地方,但于大局已经无补,因为没有后续力量可以投入了,而到了11月30日前后,完全了解局势的朱可夫已经请求反攻,并且于12月6日正式实施,反攻是啥概念?敌我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改变了呗,这里面我们干脆都没有讨论众所周知的天气因素,寒冷也让来自中欧的德国兵浑身不舒服。
正是有朱可夫的判断和保证,斯大林才决定留下来指挥坚守莫斯科,才决定继续举行红场阅兵,然后阅兵部队直接开赴前线。至于说他什么胸有成竹则有些夸张了,因为他也曾对实施反攻的条件半信半疑,所以最准确的诠释应该是:心里大致有谱。
由网友 翻开历史书 提供的答案: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当时的斯大林并没有宣传片以及影视作品里面描写的那样:一开始就有坚守莫斯科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意志,并且从没有动摇过。历史有时候比所有电视和宣传片都要更加的精彩…………
斯大林之所以选择留下来坚守莫斯科与胸有成竹基本上关系不大。刚开始的时候,苏联所有的高层以及斯大林本人都准备放弃莫斯科了。一直到最后一刻,斯大林才最终选择留下来坚守莫斯科的——因为苏联或许还有路可退,斯大林却是无路可跑了。
我们首先把历史倒回到:1941年10月16日这一天。在这一天里苏联高层内部通过了"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
于是乎,很多苏联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这座城不准备守了,打算要放弃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各种谣言满天飞……
此时一些苏联的官员们开始想尽各种办法逃离出城。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带哦官员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
苏联普通市民们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往后的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可是到了10月20日的时候,莫斯科城外已经被德国人围困起来了——想跑也跑不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的斯大林在干什么呢?
在莫斯科极度危险的时间段里面,斯大林不停地给前线的朱可夫和布尔加宁打电话询问战况,斯大林本人也确实做好了与苏联高层一起撤往古比雪夫的准备。
当时苏联方面甚至把撤离斯大林的专列都准备好了,他在莫斯科的火车站来回晃悠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才决定坚守莫斯科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斯大林的犹豫、徘徊以及心里复杂的斗争过程。
不过历史没有假如,在最后一刻斯大林坚定的选择留在了莫斯科、选择了与苏联人民一起抗击德国人的进攻。
其实按照当时德国人进攻的趋势来看:莫斯科到底能不能守住其斯大林心里也没有底的。没办法,当时德军进攻太猛、苏联损失过于惨重了,大家都处在观望的阶段。
我们下面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
一是,莫斯科会战爆发的时候,德国人的进攻到底有多猛烈呢?
二是,斯大林为什么在最后时刻选择坚守莫斯科而自己没有跑路呢?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人势如破竹般的存在,只用了5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合计550万军队以及无数的飞机、坦克、大炮,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进攻。
当时的苏联由于缺乏有效的战前准备,而且在战前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也不轻(集体化、大清洗),导致在苏德战争前期作战中是一溃千里、一败再败。
在开战的前面短短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纵深600公里。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联空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苏联军队当时是成片成片、成建制成建制的被德军围歼。例如:基辅战役中,苏联就有高达66万军队被德军围歼。
在战争开打到九月份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280万人以上,其余的武器装备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了……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莫斯科会战。此时的德军推进速度依然很强悍,只用了一个月零10天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1941年11月7日,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此时的苏联高层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对内对外都表示:苏联一定要与德军在莫斯科决战到底,绝不放弃莫斯科;
二是,苏联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说白了就是:苏联高层觉得万一莫斯科失守的话,还是要保存实力来日再战的。
按我们的话讲,苏联人当时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以上就是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内部当时的情况了。
为什么斯大林在最后时刻选择坚守莫斯科呢?为什么犹豫再三之后,斯大林还是留了下来呢?
前面分析过了,当德国人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莫斯科内部出现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一些苏联的领导们开始打包东西、开始想尽办法的跑路了。
当时莫斯科城里是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的,大街上甚至出现了打砸商店、抢劫物资的情况。
此时苏联高层甚至都制定了完善的迁都计划,当时让斯大林撤退的飞机和火车都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在最后时刻,斯大林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来与苏联人民一起抗击德国人的侵略、与苏联人民一起坚守自己的首都莫斯科。
大家试想一下,此时莫斯科城里一片混乱、士气极度低落,如果斯大林这个时候又"战略转移"了,那么莫斯科估计一定会被德国人攻占下来的。
我想说的是:尽管斯大林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太好,但是此时斯大林决定坚守莫斯科也说明了——斯大林在苏联历史最艰难时的刻还是敢作敢当、是有大国领导人的气魄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斯大林为什么在最后时刻选择坚守莫斯科呢?
原因一:莫斯科实在是太重要了,不单单是一座城市更是苏联的象征
作为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应该比谁都清楚莫斯科的重要性了: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是苏联的象征、莫斯科这座城市不容有失。
斯大林如果此时选择撤退的话,本来就无比混乱、士气低落的莫斯科一定会更加的混乱了。大家都会觉得:既然斯大林都走了,那么莫斯科也就没有坚守下去的必要了。广大苏军士兵们的作战意志力也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的。
如果德国人占领了莫斯科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苏联的"中枢神经"被德国人占领了。自从德国人进攻苏联以来,苏军几乎是处于全面溃败的状态。此时如果莫斯科再失守的话,估计苏联真的就有"亡国"的危险了。
我记得苏联卫国战争的时候有一句名言:"苏联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因为背后就是莫斯科"。
原因二:斯大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也不得不选择坚守莫斯科
很多人会有一个重要的疑问:为啥都是工业强国,德国人一上来就能吊打苏联人呢?其实原因除了斯大林在开战前有自废武功之举以外——大清洗。
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斯大林在战前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的是,苏联在德国人进攻自己以前与德国的关系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战前两国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战前两国还携手瓜分了波兰等等。
希特勒一直到最后发起进攻苏联之前还在摆迷魂阵,他不断地给斯大林发送消息。这些消息的本质内容只有一个:德国是不会选择进攻苏联的、德国和苏联还是好朋友等等。
这样一来导致:斯大林本人对德国人进攻苏联的意图始终抱着绝不相信、绝无可能的思维。一直到德国人的军队踏上苏联领土的那一刻,苏联和斯大林才如梦初醒、不过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斯大林的这一判断失误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让自己的威信和领导力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国人大举进攻苏联并在前期吊打苏军的时候,作为全苏联的领导者、决策者、一言九鼎的斯大林却消失了两周之久。
为什么斯大林要消失两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为了冷静一下,为了想下一步的对策;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当时苏联的高层里面已经有好多人对斯大林的误判产生了严重不满的情绪。万一反对者们群起而攻之的话,斯大林的地位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了。
斯大林觉得自己消失一段时间,当所有人都缓过神来、气消停了之后,他们依然会跟着自己走的。因为当时苏联最迫切的事情不是追究斯大林的责任,而是同仇敌忾的去抗击德军的侵略。
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如果选择撤退了的话。苏联高层们本来就看斯大林不太爽了,这下首都又丢了,后面斯大林的江湖地位就有点危险了。
万一德国人在莫斯科又扶植起一个政权的话,斯大林的地位那就更加危险了。于是乎,为了自己的地位、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斯大林也必须选择死守莫斯科。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莫斯科会战的最后胜利又让斯大林重新奠定了自己在苏联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原因三:斯大林之所以选择坚守莫斯科,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底气的
当时斯大林之所以坚定地留在莫斯科也不完全是盲目之举。在德国进攻莫斯科之前,苏联人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以及有一个对战场局势清晰地判断的。
苏军利用德国在斯摩棱斯克停留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公里正面、300多公里的纵深里,构筑了三道防线和九道防御阵地。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当时莫斯科城里也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还组织了20只契卡战斗小组来守卫莫斯科的关键地域,例如:克里姆林宫等等。
除此以外苏联还在莫斯科集结了125万人的军队,拥有坦克上千辆、火炮7600门以上、飞机也有700架以上,这样可以看出苏联守卫莫斯科的兵力和实力并不差。
除了兵力部署、防御攻势比较完善以外,苏联还有三个秘密武器:
一是,莫斯科会战必然不会很快结束的,可是德国人已经拖不起了。苏联的严寒天气已经到来了,德国人劳师远征后勤物资必然会出现问题的。
事后也证明了苏联人的判断是对的,严寒的天气让德国人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是,斯大林当时安排了自己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将军朱可夫来守卫莫斯科。另外苏联方面还通过情报判断:日本人没有配合德国夹击苏联的打算,所以从远东抽调几十万的军队回来防守莫斯科。
三是,其实早在1941年3月,美国人就通过了第1776号法案,授权美国总统,给予其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的国家以帮助。
从1941年8月开始美国就已经向苏联援助武器和物资了,这些武器和物资源源不断的到来也为斯大林的坚守提供了信心和保障。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在极度困难和不利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死守莫斯科、选择留下来与苏联人一起抗击德军的进攻呢?其实原因无非有三点:
一是,莫斯科实在是太重要了,万一斯大林撤了莫斯科大概率会守不住。这样一来,苏联真的有被灭国的危险。
二是,斯大林如果撤离了莫斯科的话,对于他本人的威信和权力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的。斯大林不为别的考虑,就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考虑也必须要留下来。
三是,斯大林也是经过了周密的部署以及各方面研判过了以后才选择坚守莫斯科的。说白了就是:斯大林通过判断以后认为——莫斯科是可以守得住的。
由网友 静夜史(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静夜史看来,斯大林在苏联濒临亡国时期死守莫斯科,谈不上盲目自信或者胸有成竹。就和我们行走在街上突然被一群流氓袭击时,这时候的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被打死就要奋起反抗。
从波兰东部到莫斯科,苏联不是和少帅一样不抵抗让德军长驱直入,而是不断抵抗但抵抗不过最后不断溃败下来,所以莫斯科的抵抗对于苏德双方而言并不意外。这对于苏联而言,就是本能的反抗!
但是相比于前期打不过就退的抵抗,苏军莫斯科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斯大林死战不退,最终用巨大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战役。
那么,斯大林为何死战不退?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亡国边缘,无路可走
从1941年6月22日遭到德国的闪击开始,苏联军队一溃千里,损失惨重。短短四个月时间,苏联损失军队超过300万,火炮坦克等装备的损失不计其数,国土损失超过1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了四分之一。
由于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时,苏联很默契地占据了波兰的东部,由于战线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导致苏联不得不将大量的军队向西布置在波兰东部。
瓜分波兰后,苏德成为邻国,苏军的布置刚好处于德国的闪击战打击范围之内,这导致德国突然发起攻击时,苏军猝不及防。
由于从沙俄到苏联,始终以西线为主要进取方向,因此这里布置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而这些精锐部队在开战四个月伤亡惨重。
待到莫斯科保卫战前夕,苏联已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苏军总司令朱可夫动员起莫斯科市民修建战壕等工事,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虽然此时的美国已经通过《租借法案》,但是莫斯科战役的前夕,苏联战场上的外援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已经在德国的打击下元气大伤,根本无法大规模提供军事援助。
而一旦莫斯科被占领,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意味着南北方战场被撕裂,很可能陷入被包围歼灭的风险中,而作为苏联乃至全世界共产主义的中心,一旦莫斯科被占领,其造成的心理阴影将是无比巨大的。
最要命的是,一旦莫斯科失守,虽然身后还有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以作为纵深,但是因为人烟稀少,物资奇缺,苏联将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对抗德国法西斯。游击战可以战胜德国,但是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很长。
而如果兵败如山倒,且人口资源稀少难以进行游击战时,斯大林就不得不到印度去建立流亡政府了。
2、独裁特色,非胜即亡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上台后,废除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道路,将苏联带向了"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
斯大林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是以斯大林为首的独裁领导形式,在行政管理上则剥夺加盟国的自主权,强调对苏联的拥护。
在斯大林的治理下,斯大林称为苏联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个人崇拜风气越发严重,斯大林称为苏联神一样的存在。
将个人神化的后果是可怕的,因为神不会失败。
所以在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面临这一艰难抉择。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后撤,或者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固然可以暂时保全身家性命,但是时间一长,斯大林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
-
首先,由于斯大林已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如同秦始皇创立皇权专制制度一般,如果斯大林退走,就表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斯大林的个人权威将受到空前的挑战。一旦民众的信仰崩塌,那么将会给苏联带来深重的灾难!届时斯大林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
再者,如果斯大林离开莫斯科,纳粹德国也和在法国一样,扶持一个亲德的傀儡政权,届时这个傀儡政权势必全面取代斯大林,斯大林就会沦为丧家之犬。
-
最后,斯大林如果放弃莫斯科,那么整个苏联将可能被彻底打垮,失去莫斯科的斯大林也意味着失去权威,即失去对各地绝对的领导权,届时苏联各地望风投降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这时的斯大林,即使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英国即使接纳,又会给什么好脸色呢?骨子里反俄的丘吉尔会将斯大林当成好用的工具,共产主义运动很可能彻底失败。
于是斯大林面临和崇祯一样的选择,那就是死守都城!幸运的是,他守住了莫斯科,于是一切开始柳暗花明!
3、对手助攻,抵抗有戏
在二战期间,德国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是想想自己的队友意大利和日本,希特勒表示,我一个人能行!
因为自从1939年诺门坎之战失败后,日本就彻底怂了,即使德国在东欧将苏联打得只剩半条命,日本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日本,因为被美国冻结资产,进而石油禁运,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必须有所作为。
因为诺门坎失败的巨大阴影,日本对进攻苏联远东信心不足。再者,相比于穿过西伯利亚从里海获得石油,东南亚的油田日本显然更有兴趣,所以日本将目标指向太平洋,准备和美国一决高下。
所以在德国和苏联鏖战正酣时,传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好消息。于是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丘吉尔:"美国终于参战了,我们赢定了";
蒋介石:"美国终于参战了,我们的援助更多了";
罗斯福:"美国终于可以参战了,我有合适理由加入而战攫取更多利益了";
希特勒:"美国终于参战了,早知道日本人靠不住";
斯大林:"美国终于参战了,莫斯科战役有戏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味着日本主力南下,从而放弃了北进的道路,潜伏在日本东京的盟军间谍佐尔格也带来了日本即将对美国开战的消息。
鉴于此,斯大林终于敢将远东军区防御日本进攻的数十万西伯利亚师调到莫斯科战场。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虽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苏军终于击溃了德军进攻,迫使其后退数十公里,莫斯科保卫战取得空前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有斯大林的坚强意志,苏军总司令朱可夫的鼓励也同样重要。正是由于这位元帅带给斯大林数次的信心,才让斯大林在极端危险的时刻选择留在莫斯科。从而成就了斯大林,也成就了朱可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由网友 老威观史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最为危机的时刻死守莫斯科,既不是胸有成竹,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一旦失去了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结束,苏联就战败了。
兵临城下,不得不背水一战
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与德国一起进攻并瓜分了波兰,按照苏联当时的计划,估计德国会在西线与英法死磕,而按照一战时期的情况来说,英法应该能与德国死磕很久,苏联完全可以乘着德国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的时候在东线发动进攻攻占德国,运气好的话也能连着英法也一起收拾了,这便是苏联当时的"大雷雨"计划。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当时所有人的预料,没想到法国竟然在短时间内就被德国击败,德国在六个星期内就占领了法国,逼得大英帝国不得不死守英伦本土。
鉴于形势的变化,斯大林当时将苏军主力基本都布置在了德国边境,这也是当时苏联高层的思维基本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认为可以利用苏联广阔的空间,如果德国发动进攻就可以不断地组织阵地防御,通过层层防御逐渐拖垮德军。
但是德国人在二战时期使用了之前所有国家都未使用过的闪电战,而闪电战就是喜欢对方把重兵都集中在一起,这样就有利于其展开围歼战。于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以后不久,苏军便被德军的闪电战打的节节败退,军队损失极大,仅在1941年苏联就损失了大约447万人,其中被俘就不下200万人。
在1941年7月份德军拿下明斯克后,莫斯科便暴露在了德军面前,而此时的莫斯科其实没有多少兵力驻守,如果古德里安带领他的装甲部队长驱直入的话,那么战争恐怕在1941年就会结束了。不过这个时候正好爆发了基辅会战,德军在基辅地区遭遇了苏联的重兵集团。希特勒不顾古德里安要求直接进攻莫斯科的请求,强令他的装甲部队南下参与基辅会战,莫斯科这才逃过了一劫。虽然到了9月份的时候德国顺利地拿下了基辅,并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一举消灭了大约80多万苏军,其中仅俘虏的苏军就达到了65万人,但基辅会战也为莫斯科加强防御争取到了时间。
当时来说,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打到了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打到了莫斯科附近,而南方集团军群在拿下了基辅后,便可以在西南方向长驱直入,进攻苏联西南部的广大区域,而莫斯科即处在整个苏联战场的中心位置,又是苏联的首都,一旦被德军占领,那么苏联战场便会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德军将会对各处的苏军各个击破。同时首都丢了,在政治上来说,在对于苏军的士气上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打击,当时由于连续的溃败,苏军的士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降到了极点,如果莫斯科没守住,那么士气会面临崩溃的局面。
当然对于苏联来说,最重要的区域是欧洲部分,莫斯科后面的亚洲地区虽然土地更为广袤,但基本都是渺无人烟的地方,物资奇缺,苏联也很难有效地抵抗德国的进攻了。因此莫斯科在当时来说是必须要守住的,而且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的。
苏联的高度集权模式也注定了不能丢掉莫斯科
苏联在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将所有的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了苏联中央,而苏联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在了斯大林的手上,可以说斯大林是整个苏联的精神领袖,是苏军得以继续抵抗德军的精神所在。
所以斯大林是绝不能撤出莫斯科的,一旦斯大林撤出了莫斯科就意味着斯大林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也没有坚强的能力领导苏联,他便会成为丧家之犬,遭到苏联全体军民的唾弃,同时苏联的政权也会面临瓦解的形势,各地的政府便会由于失去中央的权威而陷入崩溃。
因此对于斯大林来说,撤出莫斯科的最终结局是一条死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放手一搏,集中全部的力量守住莫斯科,而且如果能够守住莫斯科,那么就能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士气上鼓舞全体苏军将士。
因此斯大林在当时那样危机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莫斯科,而是坐镇莫斯科组织对德军的防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场发生在1941年11月7日的著名阅兵式,参加阅兵仪式的部队在参加完阅兵式后便马上投入了战场,为保卫祖国而奋勇作战。
另一方面,对于德军来说,莫斯科战役也是他们在苏德战争中的第一次大溃败。当德军结束基辅战役,集中兵力全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1941年的11月份。而当时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苏联得以从远东地区调回大量的生力军参与到了莫斯科战役。又正好在当年的冬天莫斯科地区爆发了罕见的寒冬,气温在当时一度降到了零下40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德国人的轻重武器基本全部失效,再加上当时莫斯科附近下了一场秋雨,使得德军走在了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行动非常困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苏军的顽强抵抗,最终才瓦解了德军的进攻并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可以说斯大林死守莫斯科也是一场赌局,在这场赌局中,斯大林完胜。
外部环境助攻斯大林
在德军发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希特勒的盟友日本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是无法在东线对苏军造成任何威胁了。而他的另一个盟友意呆利,向来是战场上的常败军队,在整个二战中不是战败就是走在了战败的路上,意呆利是没有任何指望了,所以进攻莫斯科就只能靠德国一家了。
而当时的苏联来说,在苏德战争中就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虽然双方意识形态不同,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德国,便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而莫斯科战役在进行到12月份的时候,日本又给希特勒来了个"神助攻",主动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使得苏联又多了一个极为强大的盟友美国。希特勒在日本进攻美国的情况下,也无奈地对美国宣战,这个时候的希特勒恐怕面前也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了,日本忙是没帮上,倒忙倒是帮上了。
在美英的支持下,苏联在对抗德国的时候得到了相当的援助,此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同盟也迅速建立,以美、苏、中、英为首的同盟国体系开始建立,而轴心国的德意日则各自为战,彼此之间没有战略配合,与之相反的是,同盟国在各大战场遥相呼应,战局便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同盟国而展开了。
由网友 石头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因为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的重庆。蒋介石可以丢掉南京、武汉,但他绝对不能再丢掉重庆。一旦丢了重庆,蒋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继续抵抗,但蒋介石在那里毫无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区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蒋介石拿什么资本安身立命,继续和日本人抗争?所以蒋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溃退,但重庆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
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苏联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但这里基本已经沦陷。苏联工业的3/4集中在欧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莫斯科后面还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供斯大林继续周旋,但那里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很难支持苏联继续抵抗。即便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也将十分漫长艰难。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军队将士气瓦解,全线崩盘。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许多优秀的指战员被处决,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一路溃退,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损失了300多万人和无数装备。
这时苏联红军的士气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那么苏联红军的士气必将瓦解,全线崩盘,兵败如山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现成的例子。
与莫斯科保卫战几乎同时开打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就是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最后时刻选择撤退,导致仍然在前线抵抗的苏联红军士气瓦解,最终成片投降德军。可以预见,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是个什么后果。
第三,如果放弃莫斯科,斯大林的个人统治将宣告瓦解。斯大林上台后通过残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个人崇拜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如果莫斯科丢了,那么斯大林在苏联军民中的形象将一落千丈,个人威信扫地。
不仅德国人会扶植傀儡政权,肢解苏联,而且苏联内部的政见不同者也会对斯大林发起攻击,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独裁统治将宣告瓦解。这是斯大林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无路可退,成败在此一举。
由网友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胸有成竹
已下令将古比雪夫作为临时首都
许多部门逐步搬迁
后手已经准备妥当
但斯大林还坚守在莫斯科
向苏联军民昭示
拚死抵抗纳粹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进一步鼓舞苏军与德国血战的勇气
同时斯大林急调朱可夫元帅回莫斯科
主持莫斯科会战
朱可夫到莫斯科后
斯大林立马召见
并严肃😠询问朱可夫:朱可夫同志,以布尔什维克的名义问你,莫斯科守得住吗?
朱可夫坚定回答:守得住
朱可夫科学分析德军现状
德军劳师奔袭久矣
老天也不愿亡苏联
这年秋雨绵绵
道路泥泞不堪
严重制约德装甲集群的突击速度
紧接着
严冬突袭
一日间气温下降数十度
天寒地冬
德军准备不及
冬得呼天抢地
反观苏军
早已换上冬装
朱可夫曾在诺门坎战役中
打扁日军
彻底触痛日军
从此日军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下关键时刻
数十万西伯利亚苏军
齐装满员
严寒装备
气势正盛
朱可夫下令这些部队
急行军赶赴莫斯科参战
这是一张绝妙黄牌
反观德军的攻势
已不能穿鲁缟者也
朱可夫敏锐捕促战机
斯大林放宽了心❤️
德军行动如朱可夫所预判一样
虽然攻至能看到克里姆林宫塔尖红星的地方
随即再也攻不动了
朱可夫果敢下令
数十万赶来的苏联西伯利亚生力军打头阵猛烈反攻
德军促不及防
退潮似的败退
此次莫斯科会战
德军死伤一百伍拾万人
彻底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故,朱可夫功高彪柄史册
斯大林的正确决策
让他不离莫斯科半步
#凌远长著#
由网友 鬼雨斋主人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并不是敢于死守莫斯科,而是迫不得已留在了莫斯科。
根据现在已经披露出的苏联时期文件来看,当德军攻下斯摩棱斯克时,斯大林就准备放弃莫斯科迁往叶卡捷琳堡或阿尔泰地区。但戒于托洛斯基本人和托洛斯基派残余势力的影响,斯大林害怕放弃莫斯科会导致自身权力不保,所以一方面死守莫斯科,另一方面让贝利亚委派杀手去美国杀死托洛斯基,为后期转移做准备。
同时,以朱可夫为首的主战派将领也反对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斯大林害怕前线哗变,也不得不留在莫斯科。但同时也抓紧了和日本的谈判,并以出卖中国主权承认满洲国独立为条件,换取了自身东部安全。
也正是如此,斯大林才敢于在西部战线几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紧急抽调远东部队到西线作战。加上百年难遇的寒冬助阵和德军后勤补给的不羁,种种因素缔造了斯大林敢于死守莫斯科的假象。
由网友 鸢飞九天2018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死守苏联首都莫斯科,不是盲目自信,也跟胸有成竹没什么关系,而是斯大林深知莫斯科对苏联的重要性,同时也别无选择。守住莫斯科,是苏联最后、也是最好的选择。在莫斯科战场上,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也也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首先,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一旦莫斯科沦陷,就可以视为苏联大部被德国占领,德国也基本取得对苏联进攻的胜利。如果莫斯科真的被德国占领,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苏联国内的军心、民心士气,还是国外对苏联抵抗德国能力的信任,都是极为巨大的伤害。
因此,如果苏联想在德国的进攻之下有抵抗之力,他们必须保住苏联最后的工业基地——位于莫斯科后方乌拉尔山的工业区。因为面对德国完全机械化的部队,一旦没有工业基地,苏联将再无还手之力,苏联的灭亡也就近在眼前。
虽然前期苏联军队损失极为惨重,但斯大林依然敏锐的察觉到了莫斯科战场对于苏德战争的重要性。已深入苏联境内上千公里的德军,虽然士气高涨,但持续的进攻和莫斯科冬天无与伦比的寒冷气候,也使得德军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