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周王迁入自己的地盘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由网友 真正鳄鱼不哭 提供的答案:

因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你想象中,权臣把天子控制在手里,然后想做什么都可以由天子背书变成"圣旨",一言九鼎,没人敢于违抗,即使明知对自己不利也要捏着鼻子接受下来。对吧?

too young too simple!

董太师手中没有天子吗?他号令了"十八镇诸侯"哪一个?曹孟德袁本初孙文台打他时顾忌这是违抗圣旨了吗?

类似"挟"了天子却没蔦用的事并不少见:北魏末期孝武帝逃往关中投靠宇文泰,然而高欢直接另立新君,把皇帝当回事了吗?最后黑獭自己都觉得孝武帝烦人又没蔦用,毒死拉倒。唐末唐昭宗相继被王行瑜、朱玫、李昌符、韩建、李茂贞挟持过,可朱温把他们当回事吗?照样兵临城下,逼迫对方把皇帝放回来。他们又"令"了谁?

哪怕是"挟天子"的典范曹老板,他又究竟"令"了谁?袁绍跟他兵戎相见时奉了圣旨吗?其他诸如吕布、马超之流,打仗时在乎对方手中有皇帝吗?甚至连标榜忠义的刘皇叔,也是断然不肯奉诏降曹的……

说到底,"挟天子"仅有的作用就是自我催眠,让自己相信我代表着正义……

后世如此,先秦也差不多。且不说战国时代诸侯无不僭越称王,即便是礼乐尚未完全崩坏的春秋前期,也有姬寤生这等竖子敢对打上门来的天子本尊弓箭相向,"挟"的天子又有蔦用啊……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最著名的体现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控制汉献帝,从而号令天下,在东汉末年有很多名人说过类似的话,在关于是否迎立汉献帝的问题上,毛玠对曹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迎奉天子以讨伐不臣服的人。

沮授曾对袁绍说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些话都可以理解为通过控制皇帝(天子)的方式,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从而号令天下,讨伐不臣服的诸侯,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东汉末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潮期,首先是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是李傕与郭汜,最后则是曹操,曹操是东汉唯一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成功的人。

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著名纵横家张仪就说过类似的话:

《史记 张仪传》: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这是张仪与司马错就秦国应该如何发展战略进行争论的一段话,张仪主张东出函谷关攻打韩国,司马错建议南下秦岭攻打蜀国,张仪当时对秦惠文王说道:

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掌握着天下的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各国没有谁敢不听从的。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仪错了,司马错反而对了,秦惠文王选择了先南下灭蜀,后东进攻韩,秦国因为占据了蜀国这个天府之国,就拥有了天然的大粮仓,为秦国灭亡六国提供了粮食保证和稳定的大后方,等到秦国强大起来后,坐拥巴蜀及关中,不断东出,最终统一天下。

为何张仪所说的"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合适,而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能成功呢?

一、春秋战国的时机与东汉末年不同,不适合控制天子。

周朝建立后,以礼乐制度治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与世袭世䘵制,出身决定一切,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有着森严的等级,不同的阶层极难跨越,不是武力强大就可以改变阶层的,也不是诸侯国强大就能肆意妄为的。

强大的诸侯国想要通过武力来控制天子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当时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周朝初年,天子的力量绝对大于任何的诸侯国,诸侯国也不可能控制天子,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周天子的力量开始衰弱,诸侯国开始强大,礼乐制度也渐渐崩坏。

即便如此,在春秋战国初期,周天子也不是可以随便控制的,虽然春秋时期有五霸,但是想要成为五霸的首要条件就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也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蛮夷,这可以理解为地处华夏核心区的诸侯国在一个强大诸侯国的领导下,维护周天子的统治秩序,打击外来蛮夷与敌人。

尊王攘夷的行为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尊王是首要条件,如果不尊王会如何?将会遭到其他所有诸侯国的联合讨伐,在这种政治环境之下,是绝对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就是众之所矢,成为所有诸侯共同攻击的对象,这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环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在他的领导之下,楚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楚庄王带兵从长江流域打到了黄河流域,一度接近了周天子的王城,并且还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轻重,在王满孙的呵斥下,楚庄王只能放弃询问。

虽然楚庄王有野心,但是仍然不敢有对周天子有明确的不恭敬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有强大的诸侯国控制周天子,否则就是众之所矢,轻则国家受到攻击,重则亡国。

二、合纵连横的力量过于强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非常多,周朝初年据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百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诸侯国都是小国家,到了战国末期只有7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强大的诸侯国就是那么几个,而且强弱并不是恒定的,是风水轮流转式的强大。

如此众多的诸侯国中,没有一家是独大,西周时期是周天子独大,春秋时期是五霸主轮流强大,战国时期则是战国七雄轮流强大,到了战国晚期,秦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但也没有一家独大,秦昭襄王时期,六国合纵攻秦,匡章率军攻破函谷关。

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王政元年,五国合纵攻秦,魏国大将魏无忌率五国联军打败秦国名将蒙骜,并攻破函谷关,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秦国可是很强的,但仍然不能一家独大,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强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想要控制天子,一定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围攻,那个时候的政治非常复杂,合纵连横非常有市场,张仪和苏秦都曾经佩带五国相印,因为国力与武力强大并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举个齐国的例子,齐闵王时期,国力强大,吞并了宋国,却在政治上并没有安抚其他诸侯国,于是引发了秦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五国联合的围攻,齐国尽管很强大,却被乐毅指挥的五国联军打败。

最后齐国只剩下2座城池,要不是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军,齐国就真的灭亡了,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任何诸侯国都不能一家独大,连秦国都不能,更不用说其他诸侯国想控制天子。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把双刃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够成功,只是借用了天子的名义,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靠的依然是自己的实力,曹操如果没有对抗其他诸侯的实力,光能控制天子是没用的,依然要失败,否则就跟董卓一样的下场。

实际上曹操并未真正成功,至少他没有统一整个天下,只是占据了天下九州而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曹操控制天子的方式是异地控制,他本人并不在皇帝身边,而是通过自己的亲信来控制皇帝,曹操在背后操纵这一切,这是很讲究的,要有很高深的政治能力。

曹操在表面仍然要对天子毕恭毕敬,一切都要通过天子的名义来发号施令,比如召集天下人才,曹操发过求贤令,广泛招揽人才,由于曹操招揽人才是用皇帝的名义,那这些人才来了之后是效忠皇帝还是效忠曹操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弄不好会颠覆曹操的政权,曹操政权内部多次发生叛乱就证明了这一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好处,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会带来内部的不稳定,曹操只能以高超的手段来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曹操也是如履薄冰。

而在春秋时期,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别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很难实现,就算实现了,也不能稳定,除非有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比如战国晚期的秦国,还得依靠不断的政治手段来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支持,众口难调,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利益又不尽相同,这是非常复杂的事。

张仪虽然很有才能,是当时著名的谋士与纵横家,但他提出"挟天子以令於天下"的战略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把周天子的九鼎运到秦国,独吞周王室的传世之宝,其他诸侯国绝对不会同意的,毕竟会引发群起而攻之。

就算成功控制周天子,依然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周天子已经存在数百年了,是春秋战国的精神支柱,虽然王室衰弱,但名义还在,在政治上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周朝残存的各项政治制度依然在诸侯国之间流传,会给秦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果。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与周王室接壤,想把周王室迁到自己的国土上,就得问这些诸侯国同意不,秦国曾经避开晋国去攻打其他诸侯国,在路过晋国时被伏击,被打得全军覆没,这就是后果,而韩国、赵国、魏国本身实力不强,他们不敢出头控制天子,更不敢把天子迁到自己的国土上。

由网友 大东北的小豆包 提供的答案:

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获得巨大的政治成功的只有曹操。其余的无论是枭雄还是英雄都不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不行,豆包认为有这样几点。

首先,春秋战国时代,东周的天子周王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仅仅是名义上的,其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实际号召力。

周朝采取的分封制,周王直接统治着自己的关中以及后来新修建的陪都洛阳。而天下诸侯国则被周朝分封整个中原,西周王朝时期,周王本身有着强大的实力,依靠着实力和威望,周王能够号令天下,各诸侯国平时能够按时觐见周王,遇有战事周王号令一出,各诸侯率军陪同周王出征作战。但是在分封制的情况下,各国实际有着极大的自治权,可以说除了作战之外,各诸侯完全可以自行管理本国的事务,周王一般不插手。西周时期周王的权力较大,周夷王时期有一次看齐国国君齐哀公不爽,直接将齐国国君给煮了,而齐国上下都没有敢说什么。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的天子招牌影响力逐渐下降

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历史开始,此时的周王朝失去了关中之地,仅剩下洛阳附近的狭窄的土地,此后的东周王朝实力完全是比不上一个中等的诸侯国,没有实力的周王仅仅凭借着天下共主的身份,在艰难的维持,而到战国时期以后,周王的影响力继续下降,用来号召有着较大自主性的各诸侯国,越来越吃力,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意义不大。

其次,相比较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代流行的是"尊王攘夷"

周王朝的都城只有镐京和陪都洛阳,西周时代洛阳仅仅是陪都,而到了东周时代镐京成为秦国的领土,而洛阳则转正成为都城。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纷纷互相攻伐,但是出了春秋初期的小霸王郑国,没有一个其他的诸侯国敢于直接进攻周王,这也是周王在洛阳能够维持数百年的原因。贸然的进攻周王,将周王带到自己的诸侯国,然后用周王的招牌号令天下,这样的做法,必然会成为天下的公敌,没有人敢做的。而春秋时期,想要争霸的大国诸侯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尊王攘夷",齐桓公最先用的就是找个招牌,把周天子的招牌亮出来,去讨伐那些对周天子不尊重的诸侯和犬戎等蛮夷,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个霸主,而后晋文公也如法炮制,成为了第二个霸主。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踢出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

2000多年后的19世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大名们,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们一起把日本天蝗的亮了出来,然后将矛头对准了日本的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结束了日本一千多年的幕府统治,然后完成了明治维新的改革,一举走上改革自强的道路。

战国时期,有人确实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

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牌子越来越不灵了。可是还是有人想要一举攻占东周为数不多的地盘,然后姐周王的牌子用用,提出这个想法就是战国时期连横的著名人物张仪,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在秦国为相,围绕着秦国对外发展方向问题,张仪曾经建议秦惠文王向东进攻韩国,然后攻占洛阳,将洛阳城内的周王抓在手中号令天下,张仪的建议遭到当时秦国将领司马错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攻占洛阳,将会成为天下公敌,而秦国应该向西南发展,攻占蜀国和巴国,继而占领汉中,这样可以闷声发大财,而不会引起各国的注意。

秦惠文王没有听取张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而是夺取蜀中、汉中,实力大增

秦惠文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而后司马错和张仪一起夺取蜀中和汉中,秦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蜀中的粮食可以凭借水路直接运到秦国关中之地,这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事实上张仪给秦惠文王出的绝对是昏招,如果秦国当时攻占东周一定会承受非常严重的后果,别说进攻东周,就是后来齐国攻灭宋国,就遭到各国的强烈反弹,秦、赵、韩、魏、燕五国出动联军,一起讨伐齐国,将偌大的齐国打得仅仅剩下两个城池,灭掉宋国的齐闵王也被杀死。

由网友 用户杰 提供的答案:

有句话说"天高皇帝远"是讲没有管束的可尽情发挥,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各國独立发展,有能力便灭它國而不遗余力。强國有实力有军队对弱國虎视眈眈,要周王有何用,取而代之才是强國的想法。

"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属权宜之计,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國时曹操而己。周王东迁后实已经名存实亡了,诸候各國自立为王,你征我伐大打出手。不管春秋五霸还是战國七雄,那一个把周天子放在眼中。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几百年的战乱塑造了无数英雄豪杰。孔子,老子,墨子,鬼谷子,等传承千古的历史巨人,确定了中华民族发的大方向而流传百世,令世界刮目相看。

春秋战國时代强國依靠周天子似"挟天子似令诸候"数无稽之谈,爭霸天下是各國首要目标,何来要有名无实的周天子作甚,最终还是秦灭周而迁九鼎,致此周王朝走到历史的尽头。

由网友 浮沉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不同时期的强国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进行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行动,因为"携周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个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合适的条件进行。

要知道历史上最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功案例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我们就从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在经历了因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的影响,各地的地方势力趁机崛起,导致当时的汉王朝对于地方已经彻底失去控制力,同时其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曹操把讲一个无权无势的汉献帝迎回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作。

周王室的情况和汉献帝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权威:土地和军队

周王室虽然退出了起家的关中地区,但是在东迁洛邑的时候,还有一定的军队和地盘,其威信此时也并没有彻底的丧失。洛邑可以说是周王室的第二个首都,其中有完备的军队和行政系统。尤其是军队和土地对于周王室最为重要,周常驻成周的有八师(每师5000人),经历战争人数虽然大大削弱,但实力还有一点的。还有以洛邑为中心的方圆六百余里大小的地盘。这些军队和地盘决定周王室到了春秋时期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并不是光杆司令一个。

存亡之理

随着历史的推进,周王室权威在东周时期不断的减少,地方诸侯的权力越来越多。在公元前707年,东周联军和郑国发生了繻葛之战,此战周王中箭败亡,属于周王室的军队也损失殆尽,这次失败彻底宣告了周王室的没落。春秋时期的五霸相继崛起,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敢携天子以令天下,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地方诸侯还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各国的相互制衡使得周王室得以苟活。

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仍旧顽强的存在在这个大争之世,其国土仅剩下以洛邑为中心的统治三、四十座城池,一共三万多人口,军事实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周边的秦、韩、魏等大国如果去"携周天子以令诸侯"根本就是得补偿失的,谁要是这么做就要背负其他各国道义上的谴责或是直接到军事干预。

由网友 云儿票飘飘2 提供的答案:

1、战国时期周天子只有虚名,只是个象征性的东西,由春秋到战国在我看来,就是人类不断追求实际,逐渐摆脱神的统治,不断追求真理于自我的过程,挟他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

2、正真了解战国初期版图结构的就会知道,任何一国不能成为众矢之的,不然就会很危险,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强国可以有压倒性的优势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时期,就算是秦国强大后,纵横攻秦,秦国不是硬拼,而是由张仪逐个击破。只到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到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资质,才有了武王举鼎而死,要不是谁都不怕,谁敢去问鼎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九鼎呢。

由网友 廿享 提供的答案:

因为从利益角度考虑不合算。

周王的号召力很弱,挟持在手上令不了诸侯。

周王在礼仪上是天下共主,挟持他会引起公愤,给其他国家联合攻击自己的理由。

百害而无一利。因而有理智的国家都不会去打这个主意。历史也证明没有那个国家去实施挟周王以令诸侯。

由网友 大漠古今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虽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但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候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臣之礼仍在,谁也无法更不能问鼎中原,大一统思想仍是主流,东周还是名义上的王朝。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真正地改朝换代了。

由网友 奚譽賢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与战国为两个不同的时代哟!一般是将"春秋战国"四个字前后两名并称,准确的来说应该加上一标点符号,即该为:"春秋、战国"时代,这样就能分清先后顺序,春秋在前,战国在后,为两个时期。大众均认为春秋与战国就是一个时期,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嘞?因为没有用年限中的时间概念来区分先后,即前后顺序。

左丘明撰著的《左传》中的春秋时代启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约722年至公元前约481年,历242年时间,这242就称为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启于秦、齐、楚、燕、韩、赵、魏,最后止于秦。秦先灭蜀,再灭巴、戎、狄、羌等,后灭西周君,其后再灭东周君。七大公侯国各自以大欺小,逐一吞并附近,及周围小封国,壮大自己,后形成七国争霸赛称雄时代,这一时期就是历史中的战国时代。

强国为什么不把周王迁入进自己的地盘上,胁天子以令诸侯。

强国将周天子迁入自己的地盘上,胁天子以令诸侯?事实证明是,这只是一个笑话哈~!问题会非常严重哟,严重到最强之国将被七国所分哈!这时的周天子之国虽小,但天子号还在。虽实力不足七强任何一国强,但五脏俱全,也称国,为天子之国。而周天子也本就是一烫手山芋,谁捧在手里都得汤手,一汤手掉地,就得遭到七国群殴,被群殴的最后结局就是最强国灭亡,形成七家分一的真实历史事实。呐,现实版的三家分晋就是前车之鉴。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赵、韩、魏三家分晋,晋为实力最强的姬姓之国。春秋后期七十姬姓封国基本被灭,导致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姬姓封国血亲互不相认,互相吞并,这才有了其他公侯有机可乘的机会。后周春秋时代七强国,其公侯背地里谁都想称王,虽然各自都强国,但没有同时击败七国的实力。除天子之国外,七强本就互相猜忌,甚至怀疑胁君篡位,所以七国均与周天子保持一定距离,再其后相互以人质质子互换作为条件,相互牵制。这就是真实历史事实。秦灭六国采用的战术就是挑拨离间逐一击破。秦能灭蜀,再灭巴也是看见巴蜀二国不和世战。秦和巴灭蜀,其后再灭巴,这就断了周的后路。

最后想说几句:夏、商、周、秦而王,靠的就是巴、蜀、戎、狄、矛、羌、氐等,所以有些历史并不是有些人认知的那样。还有我国上古、中古、古代最发达的交通工具是"舟",大小不等。为什么我国上古、中古、古代,城市依江河而建?为什么嘞?想过了吗?长江、黄河,及各水支系都是相连相通,所以劝君莫乱猜说史文记载,及考古中的无实认知,它们并不是你认知,你考古所知的那样。我本姓奚,亦姓徯!奚与徯能一样吗?字肯定不一样,一为简,而为繁,唯一一样的是读音,"希"一样。黄⇔皇古同。

由网友 人间王富贵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当时周天子式微,不能再号令各诸侯国,诸侯各自攻伐,战乱频仍,才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周王其实并不抢手,更像个烫手山芋,各诸侯应该避之唯恐不及,他独立的待在那里,还可以当做一个工具,一旦有人把他搞回自己国内,做出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只会给其他诸侯留下把柄,促使其他诸侯以此名义联合灭之。

还有个原因就是当时无论春秋五强国还是战国七雄,并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能够完全抵御其他国家的进攻,一旦在道德上被占领制高点是很难完存的,即使是后来的强秦,在同一六国的时候也是采取远交近攻,逐步蚕食的策略才得以统一六国。

其实诸侯国本身有足够的实力,无论齐桓公、晋文公等根本也不需要挟天子,天子独立反而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而如果实力不是很足,也不足以挟天子。而且,本身,挟天子也真是没啥用处,因为周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大帝国,天子话语权也不足。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