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香茗史馆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不仅因为孟姜女和范喜良的凄惨爱情,得以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后世抨击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一个侧面证明。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泪水哭塌长城这种故事都太过夸张,那么这个故事的原型到底是什么,秦始皇又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呢?
根据历史学家的追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其实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杞梁之妻"。
根据《左传》的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年),齐国大夫杞梁率兵讨伐卫、晋,次年回师途中,又奉命讨伐突袭莒国,结果不幸战死沙场。
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将杞梁尸身运回临淄,杞梁妻子迎丈夫灵柩于郊外,恰好遇到齐庄公派人前来吊唁,杞梁妻认为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因此予以回绝。齐庄公得知后,于是亲自前往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纵观"杞梁之妻"整个故事,不仅与秦始皇、长城毫无关联,甚至与秦国都毫无关系。那么,今天的"孟姜女哭长城"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哭戏。随着"杞梁之妻"故事的流传,或许是为了增强故事性,更加突出杞梁妻的凄惨,从战国中期(约前350年)开始,人们开始给杞梁妻这位刚烈女子加上了"哭戏"。以至于后来杞梁妻的哭腔都演变成了齐国的"国俗",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例如《孟子·告子下》便记载,"淳于髡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锦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2.西汉时期:哭塌城墙情节。西汉立国之后,随着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学说开始广为流传,人们普遍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在这种背景下,"杞梁之妻"的故事开始逐渐夸张,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说法。例如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中便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3.汉末三国:开始与长城关联。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了痛斥修筑长城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创作了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出于对朝廷的不满,《饮马长城窟行》广为流传。
陈琳的这首乐府诗原本并无具体人物,但因其中有"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几句,于是便有人将之与"杞梁之妻"联系起来,认为其中的"死人骸骨"便是杞梁骸骨,"贱妾"则是杞梁妻,结果杞梁夫妇的故事开始与长城联系在了一起。
4.南北朝末:杞梁身份的转变。南北朝末期,北齐为了防备突厥、契丹和北周,从天宝三年(552年)至承光元年(577年)短短二十余年间,先后八次修筑长城,繁重的劳役让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人充分发挥想象,将北齐的暴政与秦朝修筑长城的苦役相联系,使"杞梁之妻"的故事逐渐带有反筑城徭役的意味,而杞梁的身份开始从为国捐躯的武将,演变为了遭受徭役之苦的民夫;杞梁妻的形象,也开始向着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过渡。
5.唐朝时期:故事基本定型。由于经济繁荣、国势昌盛,百姓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促使了唐朝文化的繁荣。这种背景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唐代《雕玉集》收录的《同贤记》中,记载了着这样一个故事:燕人杞良为逃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至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到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女仲姿,孟仲姿因身体被杞良看见,于是便以身相许。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主典怒其逃走,遂将杞良打死,并将尸体筑于城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终得丈夫遗骸,收回安葬。
故事中,不仅齐国的杞梁变成了燕国的杞良,而且故事情节也更加完善和生动感人,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故事开始真正与秦始皇修长城联系了起来。
到了唐朝末期,僧人贯休创作了诗歌《杞梁妻》,其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的《杞梁妻》可以说是对春秋以来杞梁夫妇的传说来了个大汇总,杞梁正式被塑造为了秦始皇时修筑长城的役夫。唐朝中后期,由于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因为深受战乱和劳役之苦,这个新的故事广泛被百姓们所接受,以此宣泄心中的不满。
6.唐末宋初:"送寒衣"情节。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石室中发现了一大批唐代、五代珍藏书卷,其中说唱文学故事的底本称为"敦煌变文"。在"敦煌变文中",有一篇《敦煌掇琐》,其中描写了"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子不复归。造的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的情节。
按照其中所述,秦始皇时期,曾从甘肃、宁夏附近征调了大量民夫去修长城,由于冬天的西北天寒地冻,妻子们便会将做好的厚衣服给丈夫们送去。可见,唐末宋初时期,不仅杞梁妻被称为了孟姜女,而且"送寒衣"的情节也被创造了出来。
7.元朝时期:故事更加完善。由于元代戏曲产业的繁荣,各种民间剧种蓬勃发展,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被创造了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孟姜女的故事也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此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钟嗣成的《录鬼簿》等皆有记载。
出于创作需要,杞梁的名字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出现了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等各种称呼,而且还创造出了包括范郎母亲在内的新人物,整个故事也被改编的一波三折,更加吸引人。
8.明朝时期:故事彻底成型。彼时,朝廷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大肆修缮营建长城,百姓们虽然不堪徭役重负,却也不敢讽刺当朝统治阶层,于是只好将不满发泄在了同样以修长城而闻名的秦始皇身上,这使得"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拥有了广泛市场,得以迅速传播
与此同时,由于戏曲小说的广泛流行,文人墨客们,在对元代以来的各种故事版本进行汇总梳理的同时,又增添了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此终于得以完善。
如上所述,从春秋时期的"杞梁之妻",到明朝的"孟姜女哭长城",整个故事在历经一千余年的流传之中,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和加工,早已被改的面目全非,而原本与故事原型毫无关联的秦始皇,结果最终却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
由网友 遗产君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底层劳苦人民的悲惨故事,孟姜女施展她的绝世哭功,控诉统治者的残暴,那哭声惊天动地,把长城给活生生的哭倒了,那么孟姜女为何要哭长城,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版本是这样的。
孟姜女是陕西人,她与同乡范喜良两情相悦,并结为连理,但在太庙成婚之际,范喜良却被官兵抓到山海关去修长城,范喜良一去多年音讯皆无,孟姜女思夫心切,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孟姜女决定去山海关寻夫,给他捎去寒衣,可当她到达山海关时,却得知范喜良因修长城劳累而死,就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闻讯悲痛欲绝,失声痛哭,那哭声天地为之动容,长城为之倾倒,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重新进行掩埋,然后自己投海自尽。
当然了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历史上的孟姜女和秦始皇毫无关系,据专家考证,历史上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最早见诸于《左传》,里面记述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将军杞梁当先锋,不幸战死沙场,齐庄公在归国途中碰巧遇到了杞梁的妻子,齐庄公本想就地进行吊唁,但杞梁妻子认为不合礼仪而婉言拒绝,齐庄公只得到杞梁家吊唁。
由于《左传》的故事比较简陋,既没有哭,也与长城不沾边,后来经过人们不断地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对这个简单的故事继续不断地丰富和演绎,使得原来的故事变了味,特别是随着历史进程和风俗不断变化,孟姜女的故事也随着变异。
战国时盛行哭调,当时的文献《礼记.檀弓下》对这个故事添盐加醋,其记述为"其妻迎柩于路而哭之哀",首次提到了杞梁的妻子得知丈夫阵亡后嚎啕大哭,令人动容。
西汉时期则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在此时的《说苑.立节》中又有记载"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隅为之崩",这篇文章认为以前杞梁的妻子哭的力度还不够大,哭就要哭狠一点,要惊天动地,要泣鬼神,干脆让她把齐国的城墙给哭倒了,比狮吼功还要厉害。
其后的《烈女传.贞顺》还要继续加码,认为孟姜女哭的质量、效应还不高,在里面描述让她整整哭了十天,眼泪都哭干了,几乎哭出了精华。
到了隋唐,盛行乐府说唱,乐府中有送寒衣一说。隋唐时故事就发生了重大转折,杞梁妻子哭倒城墙的时间往后推了几百年,由春秋时的齐国挪到了秦朝,由哭倒齐城墙到哭倒秦长城,原本无名无姓的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男主人公逐渐演变成了范喜良,可见孟姜女哭长城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富起来的。
唐朝的《同贤记》更是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完善,说范喜良在秦始皇时期在北方修筑长城,因不堪其苦私下逃走了,在逃亡路上误入孟家后园,看见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姜女,看到了不该看的地方,两人又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连理,在当晚就被抓走继续修长城,不料被官兵打死,孟姜女很久不见丈夫归来,就给他去送寒衣,孟姜女得知丈夫死后,在城墙下痛苦,致使城墙崩塌。
这篇文章以此来指责秦始皇的暴政,在指责秦始皇的同时,也是在暗讽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时的劳民伤财。
这样一传就是一千多年,成为最终版本一直传到现在。
元朝时期文艺创作相当的繁荣,艺术家们更是脑洞大开,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了无限的放大,几乎是天马行空,说孟姜女哭倒长城,秦将蒙恬大怒,将孟姜女"悬之百尺长竿,令人射杀",还有说秦始皇想娶孟姜女为妃,孟姜女不从,自杀而死,死后冤魂到阴曹地府告状,历数秦始皇30大罪状。
就这样原本发生在公元前549年的事被活生生的加在了300年后的秦始皇身上,在历代的演变过程中张冠李戴嫁祸到秦始皇头上,比秦始皇大300多岁的孟姜女成了反抗秦始皇暴政的英雄,秦始皇真是躺着也中枪。
由网友 亮仔学史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作中国的四大爱情故事,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而被人们口口相传,虽说是人们对伟大爱情的向往而神话了这些传说,但也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据。
孟姜女为何哭长城?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卫北方匈奴的入侵,以蒙恬收复河套地区的驻军为基础,又从天下征调了80万民夫修筑长城,当时几乎只要是成年男子都逃脱不了服徭役的命运,不是修筑长城就是建造秦始皇陵与阿房宫。
而陕西人孟姜女结婚仅仅三天的新婚丈夫范喜良也在被征召之列,在送别丈夫之后,每天守在村口等着丈夫回家,可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过去了,孟姜女都差点变成"望夫石"了也不见丈夫的踪影。
于是孟姜女心急如焚,她不在苦苦守候,而是身着单衣千里到了河北寻找丈夫,可到了长城边上,听到"工友"一说,才知道丈夫早就去世了,并且尸骨就埋在长城脚下。
孟姜女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磨灭了,他不禁放声痛哭,一边哭着丈夫,一边痛骂朝廷的暴政。她哭的感天动地,哭了三天三夜后,长城竟然奇迹的崩塌了,这才漏出了丈夫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捧着丈夫的尸骨,绝望的投海自尽,留给人们无限伤感与哀愁。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其实,这件事是一个大大的乌龙,孟姜女确有其人,但她并非陕西人,而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我们看名字其实也能猜出个大概,由于齐国乃姜氏封地,常见于历史的女性名字多以孟姜、文姜、齐姜等为人熟知。
《左传》中曾有这样一条记载:齐庄公四年,齐国攻打晋国、卫国,回师途中攻打莒国时大夫杞梁战死,其妻孟姜在城门迎接丈夫遗体,哭了十天十夜,把城墙都哭倒了。
而后世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也都记载了孟姜女哭倒的是齐地的莒城,而并非是万里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为何安在秦始皇身上?
这与后来民间演义和戏剧密不可分,从唐代开始,开始就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戏剧,而在元代戏剧蓬勃发展的时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曲目更是深入人心,而杞梁也被传成了喜良。
相比于正史,显然民间传说在老百姓心中更有地位,于是慢慢的把齐地的孟姜女逐渐演化成河北哭长城,虽然是真人真事,但张冠李戴,把这件事安在了秦始皇的身上。
正是由于秦始皇在古代的"暴君"形象以及秦朝的暴政,让人们也愿意相信孟姜女哭长城乃是真人真事,每次看到这心里都会痛骂一遍秦始皇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由网友 D东哥 提供的答案: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大人讲过这个故事,说秦始皇为修长城,抓了很多民工,其中就有孟姜女的丈夫,后来,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劳累而死后,伤心不已,痛哭不止,竟把长城给哭倒了,自己也投海而死。
今天我们知道了孟姜女哭长城,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孟姜女之所以哭长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抓过去修长城,后来在长城这边由于操劳过度死掉了,梦佳你得知这个信息以后,自然是特别的伤心,于是就在长城附近大哭了三天三夜,最终把长城都给哭倒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不满与反抗。
那么,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就是说在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事件。或者是说孟姜女哭长城有没有真实的来源?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是秦始皇修山海关长城时发生的事,其实错怪了秦始皇。孟姜女是在山海关把长城哭倒的,但真的历史是山海关长城却是秦始皇以后才修建的,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地点就与历史不符合。
在历史上,有没有孟姜女这个人和哭长城这个事实呢?应该是没有的,但历史上有哭倒城墙的事,据记载还是另有其人的,这是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事,也不是长城。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一些真实事件加以整理而来的。
那历史上哭倒城墙的人是谁呢?《左传》中就记载了历史上最早哭倒城墙的人,也是一个女人。
春秋时期,齐庄公要攻打莒国,他的手下有两个猛将,一个叫华周,另一个叫杞梁。两人在作战中英勇无畏,驾驶着战车勇猛冲杀,打得莒国招架不住,只得退入城去。
虽然莒国的城外是深深的壕沟,但两人也不在乎,这时有个叫隰侯重的勇士以自己的肉体当桥梁,背了两根长栏杆木,然后爬在壕沟上,让华周和杞梁两位猛士冲过了壕沟。
莒国人见状,就拼命放箭,不幸的是这三位勇士,中箭倒在了莒国城下。
勇士杞梁没有子女,他那没有了依靠的妻子悲痛欲绝,就爬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整整七天七夜后,城墙就被她的痛哭而倒塌了。
虽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是真事,但明显进行了人为加工,后来就广为流传,还出现了许多版本,到了北宋时期,才出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就是由杞梁之妻哭倒城墙的故事演变过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欣赏一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他种的葫芦长得很好,有一棵爬墙到了邻居姜家院里。
孟、姜两家非常交好,就约定结了葫芦一家一半。秋天到了,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摘下来要分享。突然间葫芦里传出一小孩的哭声,孟老汉把葫芦切开一看,原来有个小女孩坐在葫芦里,很是惹人喜爱。
姜家婆婆看见就很喜欢,说:"把这孩子就给我吧!"孟老汉是无儿无女,也想要,于是,两家争了起来。后来决定一家一半,两家合养。
就这样,小姑娘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由于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了,她美丽动人,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时候,秦始皇要修长城,就到处抓民夫。一天,一个叫范喜良的书生,从家里出来,路上累了,想歇一下,找点水喝。突然官兵过来抓人,他想跑但来不及了,就纵身一跃,跳过一堵墙,没想到这里正是孟家的园子。
这时,碰巧孟姜女和丫环来到花园玩。一回头她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刚想喊,范喜良一下子钻出来,哀求说:"小姐,小姐,不要喊,我是来逃难的,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原来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还俊秀,就赶紧回去报给家人。孟老汉盘问范喜良的家住何处,姓甚名谁,藏此贵干。范喜良一一作了回答。见他特别老实,又知书达礼,孟老汉答应先把他藏在家中。
过了些日子,孟家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就想着招他为婿。孟姜女也表示同意。范喜良当然也愿意,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定了亲事后,老两口一商量,就选了个良辰吉日,邀请亲戚朋友,摆上酒席,热热闹闹,俩人就拜堂成亲了。
但小俩口成亲不到三天,突然来了一伙官兵抓人修长城,就硬扯地把范公子抓走了。
范公子这一去就没了音讯,孟姜女在家盼啊昐,一年过去了,也没有盼来人和信。孟姜女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天为丈夫赶做寒衣,她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老两口想拦也拦不住,也只好答应了。
孟姜女收拾如行李,告别了父母,一直向正北走去,她翻过了一座座山、跨过了一道道河不停地走。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累了,就在路边歇会儿。
一天,她向一位打柴的老伯伯问路:"到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长城在很远很远的北面。"孟姜女想:"就是远在天边,我也要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走啊走,这一天,她来到了荒郊野外,天黑了,她也乏了,就去一座破庙。庙挺大,里面是荒草和吓人的神像。她一个年轻女子,虽然害怕,但也顾不上了,就找了个地方睡了。第二天天色将亮,她又上路了。
就这样,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吃了多少苦,孟姜女终于来到了修长城的地方。
她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干话吗?人家说不知道,她就再打听,不知打听了多少人;她才打听到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急切地问:"各位大哥,范喜良是和你们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的","范喜良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低着头谁也不说话。孟姜女一见,急切又问:"我丈夫范喜良呢?"不得已,大家才低声说:"范喜良上个月就死了!"孟姜女又问:"尸首呢?"大家说:"由于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叫都埋到长城里头了!"
于是,孟姜女拍着长城,喊着丈夫的名字,大声痛哭。她不停地哭,哭得工地上的民工,一个个低头垂泪,哭得天昏地暗,秋风怒号,海水扬波。
突然间,"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就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段。倒塌处显露出一堆堆白骨。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丈夫呢?孟姜女想起了以前母亲讲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于是她咬破指头,滴血认骨。
她收拾了丈夫的尸骨,又哭得死去活来,这时,秦始皇带领着人马,来巡察城墙,刚好从这里经过。当他听说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就暴跳如雷,要亲自处置孟姜女。
可当他见到孟姜女长得年轻漂亮,如花似玉,就想霸占孟姜女。孟姜女是坚决不依的,秦始皇于是又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她,还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来劝说,但孟姜女宁死不从。
没办法,秦始皇亲自出马。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能与这个千古罪人拼上一死,但为了替丈夫报仇,她强忍着愤怒不说话。秦始皇见她不说话,就以她想开了,就更加高兴了说:"你说吧!只要跟了我,要什么给你什么,金山银山也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不要,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一听就说:"别说三件,就是三百件也依你。"
孟姜女说:"弟一件,给我丈夫立块碑、修个坟,用上好棺椁装殓。"
秦始皇说:"好说,说记第二件!"
"第二件,你要率领文武百官哭着送葬,还要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
秦始皇一听,心想这可不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去给一个小民送葬!"这一件不行,说说第三件!"
孟姜女说:"第二件不行,也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想,怎么办?答应吧,会让天下人耻笑,但不答应,又得不到孟姜女,管它笑不笑呢,谁耻笑我,我就杀了他。他接着说:"好!我第二件我也答应,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秦始皇说:"这个好办,这三件我都依你!"
接着,秦始皇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买棺椁、孝服和招魄的白幡。等到出殡那天,前面是范喜良的灵车,秦始皇披麻,戴孝跟在后面。埋葬好丈夫,孟姜女对秦始皇说:"咱们一起游海吧,游完就成亲。"秦始皇一听可真乐坏了。正乐着呢,突然听见"扑通"一声,孟姜女跳海了!
秦始皇急了喊到:"快,快,都给我下海去打捞。"
秦始皇派的人一下海,海里就哗就翻起了大浪。人们一见,立即上船。原来,龙王爷和龙女对孟姜女十分同情,她一跳下海,他们就立即把她接到了龙宫。然后就掀起了狂风大浪。秦始皇仓皇逃走,否则就要葬身大海了。
由网友 上弦月A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姓姜,无名,家中庶出长女称孟,故世人称☞ 孟姜女。孟姜女意思是"姜大妮",只是先秦习惯称"大妮姜"。
先秦女子,姓后置,名字在前,如妲己,姓己名妲。普通女子一般无名字,二丫、三妮而已。
孟姜女☞ 姜姓人家小妾生的长女。孟姜女老公是范杞梁(又范喜良)。
故事开始……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大秦帝国动用几十万人筑长城,范杞梁也在列。
杞梁君这一走,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长城悲歌。妻子孟姜女牵肠挂肚子,寝食不安,就去寻夫,好歹远远望上一眼也好。
孟姜女啊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城工地。夫君工友告诉她: 男人已死,君埋城墙。
孟姜女一听,简直晴天霹雳,肝胆俱裂,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就趴在埋丈夫的城墙边,喊着夫君名字,哭了三天又三夜,哭的惊天动地泣鬼神。
正所谓,长城未成夫先死,姜家烈女泪满襟。
这个图看着好悲伤啊
话说,这女人要是哭起来确实厉害,传说中不是墙塌就是地陷。果不其然,长城竟然真被哭塌了……范喜良尸体露了出来。
孟姜女一哭墙就倒,再这样哭下去,长城垒不够她哭的。秦始皇吓坏了,后来就把她带走了。后续秦始皇和孟姜女传的更离谱,就不多扯了。
当然,世人皆知孟姜女哭长城为假,传说只能是传说。真假已不重要,后人需要借助它填补心理上的慰藉,它作用重要,所以一直流传。
孟姜女哭长城相关历史
大凡广为流传的故事和传说,必有雏形蓝本。这个故事的影子可见于春秋《左传》。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丨左传
这段是更早的记载。春秋战国时,齐国有男子叫杞梁,死于莒城前线战场。杞梁之妻从齐侯那得知噩耗,悲痛欲绝,哭吊于莒城之下。
左传这段故事,到此已经结束。但后来,人们开始加戏了,传出城墙被哭塌的故事。
小编很理解这种传说。任何战争为赢得更美好未来的同时,必是对另一种美好的摧残。于国家之战,妻离子散的个人牺牲是最渺小的代价,但它对世人心灵冲击却最持久,因为离普通人最近。
小编认为《左传》记载当为孟姜女历史背景。
它提到"齐侯告诉杞梁之妻…","齐侯前去吊唁…"这不但涉及国君齐侯,看来杞梁也非无名小卒。从杞梁之妻和齐侯对话看,她非普通女子。
这段记录仨主角: 一个国君,一个将军(推测),一个大家庭女子。按史官习惯,三位有头有脸人物 + 这种严肃的事,《左传》当可信。
再看孟姜女。"孟"☞ 说明她是姜姓人家偏房的长女,可见孟姜女之父有妻有妾,这不是一般人家。按古代门当户对,范杞梁也不会很差。
如此,范姜夫妻和《左传》里杞梁夫妻,四人身份对上号了。再加故事情节也符合。所以《左传》的记载值得参考。
秦始皇灭诸雄一统天下,必遭无数亡国故人抹黑。后人借修长城,移花接木,嫁入《左传》杞梁的资料,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水到渠成。
至于《烈女传》记载,那是汉朝了,是在最早的《左传》基础上的演绎。后面更晚的记载,都属文学艺术。于题主问的历史而言,根本不值借鉴。
小编陈词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当是世人借助《左传》杞梁故事演绎出来,目的是反抗秦始皇的B政。
孟姜女之哭,是对古代统治阶级的控诉,然而悲痛绝望、哭天抢地的孟姜女,在强大帝国面前是如此渺小无力,因此人们借用"神助攻"来抚慰穷苦老百姓的心灵创伤。
至于历史,《左传》杞梁的记载当比较可信。
由网友 小司马说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哭长城是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四大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至今日,这个传说一直以口头禅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故事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对中原汉族构成威胁,故而强征数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为背景。
出身贫穷之家的青年范喜良(亦称范杞梁)就是被征召北上修筑长城的民工之一。而此时范喜良与新婚妻子孟姜女刚成亲仅三天,便就此踏上了远走他乡修筑长城之路。
(孟姜女千里寻夫)
孟姜女因思念丈夫心切,遂携带丈夫穿过的寒衣,跋山涉水,昼夜兼程朝丈夫离家的方向,踏上了茫茫的寻夫之路。
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时,却不见丈夫身影,几经询问,才得知丈夫早已去世。
听闻噩耗,孟姜女悲痛不已,在长城脚下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声震天动地,其脚下的一段长城因此坍塌,露出了亡夫的骸骨。
孟姜女收敛了丈夫的遗骨并将其择地埋葬。自此孟姜女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不久即追随丈夫投海而去。
孟姜女哭长城这段故事痛斥了秦始皇的暴政,反应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强加给劳苦大众的残酷奴役。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为服徭役,以至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更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事实上,修筑长城是历代中原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时期,各国为防止边患,保卫疆土不受外人入侵均修筑了各自的长城(如山东境内的齐长城)。
这些长城短则几里,长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里,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长城无论是从长度还是修造难度及规模都堪称世界第一,人类奇迹!
自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为防御北方草原民族南下都对长城屡修屡补,这种状况一共持续了二千余年。
这期间无数像范杞梁一样的民夫被强征去修造长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始终没有中断。
故事讲的充满悲凉,且充满神话色彩,但检索相关历史记载,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并不是事实的历史真相。而是移花接木,是以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演绎的一段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目前史学家普遍认为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而杞梁也刚好对应传说中的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据先秦古书《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勇士杞梁在一次同外邦的战争中不幸战死,其尸体被运回齐国,暂安放在城外。
其妻子孟姜见到丈夫尸首哀后恸不已,抚着丈夫的棺材痛哭了三天三夜,到最后眼泪流尽,竟流出鲜血。
《左传》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褒扬杞梁之妻对于爱情的坚贞。
而到了西汉时期,刘向在所著的《说苑》、《烈女传》当中,则是在《左传》叙述这一故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崩城"、"投水"等内容。
说杞梁之妻孟姜因三天三夜大哭,十天之后,城墙竟然为之坍塌。最后孟姜绝望投水而死。
而到了唐代。杞梁和妻子孟姜女这段故事则被人为改编的更加面目全非。
贯休在诗作《杞梁妻》中,直接将杞梁生活的年代由春秋时期的齐国,改成了秦始皇时期的秦朝。杞梁也有春秋时期的齐人摇身一变成为秦朝时的燕人。
这次杞梁不再是战死沙场而是因逃避兵役被抓,然后被筑在城墙之内。而妻子孟姜为找到丈夫尸体便向城墙大哭,最终城墙倒塌。
到了元代,由于元朝戏曲发达,像杞梁和孟姜女这样的的凄美故事自然成为创作者获取灵感的来源。
于是人们再次对原来杞梁的历史故事进行该编,由原来的城墙崩,变成长城崩。杞梁也有原来战场上的战死将士成为被强征修造长城的民工,最终形成了孟姜女哭长城的这段凄惨爱情故事。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阻止北方瓦剌南下,遂又大规模开始修造长城。这一决定导致民怨四起,老百姓为了表达心中不满,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又被加入新的元素,说孟姜女乃一葫芦所生……
经过秦末到明清,2000年多年的时间。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随着朝代更迭,风俗迁移变化而被后人不断演绎改编。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改编,逐步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
将最初春秋时期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嫁接到了秦始皇强征民工修长城这件事上。借此痛斥始皇的暴政,进而演绎出了一段传承两千多年的孟姜女哭长城。
由网友 看遍山川 提供的答案:
很多民间故事在历史上总能找到影影绰绰的人物事件原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转换了时空,丰富了情节,让后人看到一幕幕跌宕的人间悲喜剧。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故事也不例外,长城无论如何是哭不倒的,孟姜女历史上是有其人,但准确地讲不能叫"孟姜女",只能叫"孟姜",她哭倒长城的故事是后人附会的。
孟姜女并非秦始皇时代的人,而是比秦代早300多年春秋时期齐国人,她的丈夫也不是范喜良,而是齐国的一名军官叫杞梁。据《左传》中记载,齐庄公时齐国派杞梁率领部队偷袭邻邦莒国,因战争失败不幸身亡。当杞梁的尸体被运回本国归葬时,杞梁的妻子在路边对着丈夫的灵柩痛苦不止,令旁人不禁流涕感动。
西汉末年,刘向的《烈女传-杞梁妻》对这件事进行了大肆渲染。杞梁没有儿子,也没有其他亲属,只有杞梁妻迎接他的尸首,杞梁妻抚尸整整哭了十天,突然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杞梁妻所在地方的城墙倒塌了,人们都说是被杞梁妻哭倒的。
杞梁妻埋葬了丈夫后,她也投水自尽了,因此孟江女的最初人物原型是杞梁妻,尽管她哭倒城墙的事子虚乌有,是刘向在写《烈女传》时添加进去的,但刘向也没说哭倒的是秦始皇的长城。
把秦长城、杞梁妻和孟姜女三者牵扯到一起是在晚唐五代之后,期间的诗歌里第一次出现了孟姜女的名字,"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更不归…………",但这时候还没有提及哭倒的是长城。
直到五代十国时诗人贯休的作品《杞梁妻》里才将故事赋予了一个完整的结局。"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孟姜女恸哭亡夫使长城崩塌,丈夫尸首出现,两人魂魄回乡。这样杞梁从春秋齐庄公时代的军官,演变成了300多年后秦始皇时代修长城的民夫,杞梁妻哭倒的城墙成了秦长城。
那孟姜女的名字是如何演化替代杞梁妻的呢,其实这也有来头。首先孟姜女不姓孟 ,故事原型出自春秋齐国,姜是齐国的国姓,"孟姜"中的"姜"正是杞梁妻的姓氏,可以这么认为,杞梁妻当时至少是齐国贵族的后裔。
至于"孟",这和春秋时代家里兄弟姊妹排序有关,名字中的"伯仲叔季"代表老大到老幺,如果不是正妻所生的,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就叫作"孟"。因此"孟姜"是指姜家庶出(小老婆生的)的大小姐,"孟"是起到对后面"姜"修饰作用。
"孟"是排行,"姜"是姓,"女"是后人的画足,古代妇女的名字极少被记载流传,杞梁夫人具体真实名字无从考证,"孟姜"应该是后人在她去世之后对她的一种敬称。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由网友 蔡林228536002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为何哭长城:
因为她的未婚夫范喜良为修长城死在了长城脚下。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当时,秦始皇为了固守边防,征派了大量劳力去边疆修筑长城,号称40万,孟姜女的未婚夫范喜良也在其中,那时条件十分艰苦,环境非常恶劣,又有监工,所以,累死、病死、饿死、打死、饥寒交迫而死的劳工不计其数,尸骨如山,范喜良也累死在长城脚下。姜女在家久等喜良不归,就爬山涉水前往长城探寻,才知喜良已不在人世,于是,和许多姐妹跪在长城脚下痛哭,适逢天降暴雨,所以,刚修的长城才被哭倒了。
后续:秦始皇召见姜女,见其美貌,欲纳为妃,姜女假从,要求建秦皇岛栈桥,之后,姜女在栈桥投海自尽!
由网友 莲8G7M 提供的答案: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不管是那个版本。都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筑万里长城。因此需要大量的民工。人数不够怎么办?那就到处抓人吧!
有一书生范喜郎,路途遇见官差正在抓人,急忙翻墙跳进一小院,藏在丝瓜棚下。
孟姜女和丫鬟正好经过,范喜郎告诉说:"外面有官兵,小姐救救我"。善良的孟姜女搭救了他。
在父母的安排下一对新人喜结连理。结婚当天范喜郎被官差抓走,押往长城做工。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也没有范喜郎的消息。寒冬之季,孟姜女做好棉服,千里送寒衣。
在那个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年代,(从湖南嘉山到长城2000公里左右)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孟姜女来到长城却不见范喜郎。工友们告诉她,范喜郎一个月前因劳累过度已经死亡,因为死人太多,尸首大都筑在城墙里。
孟姜女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在此痛哭了三天三夜。也许是感动了天地。这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长城一截接着一截地倒塌。露出了范喜郎的尸骨。孟姜女用包袱包好。
秦始皇听说有人哭塌了长城,火冒三丈。当看到孟姜女的美貌,当下就想纳她为妃。孟姜女提出了三个要求:1:给范喜郎装棺修坟立碑。 2:给范喜郎举办葬事,披麻戴孝。3:孟姜女和秦始皇游海。秦始皇一一答应。 等到二人游海时,孟姜女纵身一跃,跳入大海。官兵数人一起救人,无奈瞬间海浪滔天,汹涌澎湃。现在山海关还有孟姜女的塑像呢!人们颂扬着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人格的善良。
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惋惜。现在听来,这个故事有些神话色彩。但不论古今,不管君王还是百姓,善良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不是迷信,它能引导人们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2022年2月25日
由网友 西游梦红楼 提供的答案:
孟姜女哭长城,这事儿有点搞笑,说穿了就是后人的艺术加工,拿来埋汰秦始皇暴政的,借机讽刺各朝隔代的横征暴敛的现象,其实就是对皇帝的吐槽!
1、
秦始皇这会儿还没当皇上,走得累了,靠在长城脚下睡着了,结果秦时明月就照到了汉时的关上,秦始皇还没醒。
一阵哭声把老秦吵醒了,老秦憋着一肚子火,刚想骂几句,但看到哭的梨花带雨的女子就收住了口。
"那谁呢,你哭个啥?"
"妾身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杞梁之妻,夫同外邦之战中不幸而亡,悲上心来,是以痛苦失声,不想扰了官人清梦!"
"哦,外邦呀,不好办!这长城不够长,很难防御他们的侵袭。"
"那你就把长城修得足够长,让长城内不见泪水,民安乐而居!"
"有道理!"秦始皇回过神来,吓出一身冷汗说:"春秋战国人?你不是蒲松龄那老头书中跑出来的吧?"
这一急,醒了过来,忆起那女子的哭声,再望望长城,防御外族,就让我来修这长城吧!
2、
秦长城,如果放到秦朝来看,并不是一处风景景观,也不会小长假挤得跟菜市场似的,当时具有战略的意义。
北方匈奴,以骑兵侵袭中原腹地,劫掠了就跑,中原的兵力难以防御边关这些机灵性、灵活性一流并且作战的骑兵。
最好方式就是修筑长城,以逸代劳保卫中原,但为了尽快实现长城的战略目的,长城的确是用血泪浇瀼出来的万里长城。
修长城,八十万民夫,成年男子必须服徭役,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也就成为了后人攻诘的对象。
丑化前朝的君王,强调本朝的太平,来换取民心,巩固统治,历朝皆是如此。
3、
故事中的事,根本不是事,古人拿着笔一阵乱编,剧情越来越丰富,情节越来越激烈。
先秦古书《左传》
杞梁战死,运尸回齐陈于城外。其妻哀痛不已,痛哭三日,泪尽血出,是为血泪,赞的是其妻的忠贞之心。
战国《礼记.檀弓下》
杞妻听说老公没了,半路上跑去,连拖鞋跑掉都不自知,搂着棺材号陶大哭道:"你个没良心的,扔下我一个人可怎么活呀!"
西汉《烈女传》
杞妻哭呀哭呀,当官用泥沙抹了一层皮的城墙被浸润了,先是开裂,后来轰然倒塌。
杞妻一看,丈夫刚死,城墙又塌了,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修得起这段城墙呀?早晚是死,干脆投河算了!
隋唐时期
连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神功都出来了,齐城墙变成了秦长城,杞妻有名有姓为孟姜女,杞梁换了个身份证,叫范良喜。差不多了,编故事留给后人吧。
唐朝《同贤记》
范良喜被征召修长城,累得不行,找个机会跑了。逃亡路上闯进了一户人家,孟姜正在洗澡,大眼瞪小眼一阵。
"你娶我?"
"好!"
两人幸福地燃红烛拜了堂入了洞房,结果追捕的官兵半夜还来逮人,这下子新的不能再新的新婚结束了。
孟姜见天气冷了,怕把自己老公冷坏了,就做了棉衣送到工地上去,哪知老公被官兵给打死了,尸体还埋在长城下。
孟姜女哭呀哭呀,声音跟城墙共振,哗啦一声倒了,把自己也埋了。
众人正在挖土救人,哪知飞出两只蝴蝶,绕众上飞了三圈才去。
后人为两人的爱情所打动,又不敢触动秦始皇的尊严,所以把两人一个改名叫梁山伯,一个叫祝英台,把他们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曹雪芹也感动不已,觉得这两人的爱太令人同情,所以就写了首歌来表达敬意。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题外话
秦始皇听得津津有味,笑着对西游梦红楼说:"还是你懂我,这孟姜真跟我没关系,等空了,到长城来玩,我给你免费!"
西游梦红楼倒是想去,可惜没路费,难呀!老秦你睡在水银河中,我可是还在为生活码字动脑,何时凑够路费就去长城看看你指点江山的样子吧!
各位看官,不打赏也点个赞再走吧,西游梦红楼先给你道谢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