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号的战斗力怎么样?_定远号怎么沉的

由网友 行者 提供的答案:

定远号战列舰(Battleship Ting-yuen),是清政府时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由中国清朝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铁甲舰,作为西方先进造舰技术的结合体,吸收了英国和德国两型战舰的优秀设计。它曾被中国近代科学家、企业家徐建寅誉为"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6]

定远号战列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55吨,最高航速14.5节。

1885年回国入役,编作清政府北洋水师旗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 [6]

甲午战争期间1895年2月9日夜,定远号战列舰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 [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 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等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定"、"镇"二舰和"济远"舰为同批建造,本应于1884交付中国,但当时正值中法开战,德国因中立而延缓交舰,直到1885年中法议和后方将交付中国,三舰悬挂德国商船旗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于1885年10月底抵达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国,其中"定远"舰成为北洋水师旗舰。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据推测是为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锈蚀,当时因中国尚无可以容纳铁甲舰的船坞,所以只得前往日本),"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13日、15日中国上岸休假的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崎案"。自此之后日本便下定决心以"定"、"镇"二舰为假想敌,制造了所谓的三景舰(即"松岛"、"严岛"、"桥立")。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战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1898年被定为二等战舰(日语中"战舰"即为战斗舰、Battleship之意),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做为武器靶舰,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指挥舱中的陈设炮、海疆图等交付日海军部纪念馆保存,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

抗战胜利后,日海军部精品陈设均被美军缴获,其中"镇远"舰指挥舱陈设炮、海疆图、日本海军部甲午海战胜利图片以及日本投降签字照片文本等重要文物现均收藏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历史博物馆,其余受尽屈辱的"镇远"舰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飞星"和"隆顺"轮船分两批接回祖国。

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威海港及当地企业威高集团投资5000万人民币,秦皇岛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纪念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行了海祭仪式,纪念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北洋水师。现时这艘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2019年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举行,经专家论证,现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没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文物。 [2]

2020年9月17日,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昔日北洋海军基地东侧海面,经过10多小时的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成功将定远舰上一块重达18.7吨铁甲起吊出水。在考古过程中,确认了定远舰的埋藏位置和整体保存状况,同时发现的这块铁甲片,进一步印证了定远舰的身份。这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3] 。 [4]

性能数据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定远 [1]

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武器装备

主炮

定远号装备有德国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左舷右舷各一座双联装炮塔,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

副炮

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艏、艉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 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 各2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加上主炮总炮数22门,与镇远舰相同。

鱼雷艇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服役动态

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付运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付运。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在甲午战争前,定远号曾出访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等地,日本方面一度为这艘强大战舰所震慑。 在大东沟海战中定远舰开炮时洋员马吉芬回忆曾和丁汝昌一同站在炮口附近突遇冷不防开炮,被炮风震倒,但在翻译时被随意翻成了"与此桥齐飞",长期地造成了定远的飞桥腐朽不堪的错误说法。 [5]

(后来马吉芬还与汉纳根在"飞走的"飞桥上开香槟,而且定远主炮为露天炮罩,飞桥要是飞走,那么火炮必然损坏。)

黄海海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出海巡弋,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战斗舰,北洋舰队从威海基地出发,1894年9月13日,北洋舰队主力来到了旅顺,一路上没有发现日本军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锚泊地停泊。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便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

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战列舰发现有12艘日本军舰正向锚泊地驶来,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雁队形,北洋水师以5节航速向南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这时相距甚远,旗舰定远舰发出抓紧午饭的命令。而日本联合舰队新兵较多,命令士兵可抽烟提神,打消大战来临前的恐惧。

12时50分,中日舰队相距5300米,这时定远舰右主炮塔305mm口径巨炮首发第一炮,可惜第一炮没有命中日本军舰,落在日舰前方不远的海面。史学界曾一度有一种说法,称定远的舰桥因年久失修而被震塌,导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摔下摔伤。其实,这种说法出现在当时定远舰上的洋员戴乐尓《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的回忆录中,因为其人与定远舰舰长刘步蟾有矛盾,故借此污蔑刘步蟾,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事后写给上司李鸿章的报告说自己是烧伤而非摔伤。

在火炮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采用三发试射、修正定位的方法。北洋舰队利用重炮射程远的特点,先发制人,力争战场主动。5分钟后,日旗舰松岛舰320mm口径炮塔被定远150mm口径舰炮击中,两名日军炮手负伤。接着,定远舰又连中松岛舰,北洋其他各舰也以主炮猛轰日本联合舰队本队6舰。

日本联合舰队由于射程比北洋舰队短,冒着弹雨向前迫近。12时52分,松岛舰在离北洋舰队3500米处开炮迎击。12时55分,日舰严岛舰开炮,第一游击舰队吉野舰开炮射击右翼最弱的超勇舰和扬威舰,12时58分,日舰桥立开炮。13时日舰千代田开炮。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日舰摧毁了定远舰的信号装置,破坏了旗舰与其他军舰的联络手段。然后北洋舰队信号手人数不足,加上各舰信号理解能力不可靠,各舰行动不能一致。由于北洋舰队中的超勇舰和扬威舰是旧式巡洋舰,非铁甲舰,航速慢,火力弱,在日舰第一游击舰队猛攻下,燃起大火。由于这两艘舰内部隔舱俱为木结构,难以扼制火势蔓延。13时30分,超勇舰沉没,其姊妹舰扬威重伤。扬威舰在前往浅水区自救时,被高速逃跑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不久后沉没,其舰长林履中悲愤自杀(对济远是否撞沉扬威,史学界曾有过争论,经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先生的考证,证实了这种说法)。14时40,清朝军舰平远舰,广丙舰和4艘鱼雷舰前来参战。

左翼,北洋舰队猛攻日本弱舰赤城,13时25分该日舰舰长被炸毙。14时日舰比睿、赤城陷于北洋水师的合围之中,分别起了大火。随后又猛攻日舰西京丸。期间前来参战的鱼雷舰福龙号先后近距离向西京丸发射3枚鱼雷,由于当时鱼雷武器尚不成熟(那时海军所使用的鱼雷定深是在基地工厂完成,鱼雷艇不具备临时调整定深的可能性,所以鱼雷入水过深没有命中日舰。),未能击中西京丸。随后西京丸得以逃脱,单独返回日军锚地。其间,清朝自造的平远舰先后击中日旗舰松岛。15时5分,定远舰中弹舰腹起火,致远舰为了保护旗舰在旗舰前方迎敌,造成被日舰围攻。定远舰得以顺利灭火,而致远舰受到重创。15时30分,致远舰下水线左右弦各有10英寸和12英寸大洞,军舰随时可能沉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沉日主力舰吉野舰(吉野舰航速可能超过23节,而致远航速仅仅18节,而这点邓世昌是清楚的,所以他不太可能做出这种愚蠢的决定,致远舰沉没是因为军舰在前进时,被吉野舰命中鱼雷管,引起鱼雷爆炸,而导致沉没的)。15时30分,镇远舰2发炮弹命中日旗舰松岛4号炮位,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大爆炸,松岛舰一片火海,失去作战能力,旗舰移至日本自造的桥立舰。随后济远舰自行驶出战场,广甲舰效仿。然后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因火势而退去。16时16分,平远,广丙因伤退出战场。日本第一游击舰队由于航速很快,追击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17时30分,经远舰被击沉。在经远舰与敌相持时,靖远舰、来远舰得以灭火堵漏,向定远舰、镇远舰靠近,随后平远舰,广丙舰也归附过来。17时45分,所剩的日本联合舰队本队5艘战舰撤退,北洋残余6舰追击一阵,就退回旅顺港,激烈了5个多小时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海战----海战史上铁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战舰结局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在后来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成重伤搁浅,定远舰只能充当浮动炮台,同时被击沉的还有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和北洋水师练习舰威远号,在被偷袭后,定远舰用舰艉150毫米克虏伯副炮还击,击毁了日军前来偷袭的"第九号"鱼雷艇,这也是甲午海战中唯一被北洋水师击沉的日军军舰。最后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师自行炸毁定远舰(注意,并非有些版本中的自沉),以免资敌,最终定远舰的残骸被攻占了威海卫的日军拆卸带回日本。在福冈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佐世保海军公墓中保存有一枚定远舰305毫米主炮的炮弹。而定远舰的同级姊妹舰镇远舰于1894年11月14日进港时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因此引咎自杀 。镇远舰之后在刘公岛被原先的大副后来的管带杨用霖修复好,于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缴获,屈辱地编入了日本海军,之前孤守刘公岛时在北洋水师主要将领都自杀前曾计划将镇远舰自沉,但是怕迁怒日本人而最终没有这样做。

总体评价

日本防卫省至今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以下史实或可说明原因: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10~20倍于北洋水师。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射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射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

海战的核心是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炮战,尽管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总吨位之比是14784吨对14136吨,双方的100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之比是38门对28门,数量比为1.4︰1,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经过详细计算发现,双方在关键的一个小时里"抡圆了打",理论上的发射数量之比却是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

当天的14点22分左右,北洋舰队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赶到时,"超勇"、"扬威"两舰已经被击沉,以后一小时内双方火力射速的理论数据为:日方可发射46242颗炮弹,中方可发射4080颗炮弹,火力射速比是10.89︰1,日方的军事火力依然是中方的10倍有余。尽管实战过程中双方的发射数量小于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悬殊的状况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两舰沉没后,日军的"第一游击纵队"4舰又先后同北洋舰队的"致远"、"济远"、"经远"、"来远"、"靖远"、"广甲"6舰缠斗。结果,北洋舰队两艘被击沉、两艘逃逸、两艘重创搁浅。

2、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北洋舰队的炮弹炸药的100倍。

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代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 ),而即使是这种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备也极少,大部分是当年购舰时英德船厂所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

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

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大跃进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现代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铁甲舰该如何用于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满清视北洋水师为李鸿章这个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联合舰队,这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体制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参考资料:《甲午海战.陈悦》《北洋水师舰船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日清战争》《中日战争》《廿七八年海战史》《冤海速闻·大东沟战事记实》《中日战辑》《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甲午黄海海战队形考》《李鸿章全集》《清末海军史料》等等)

由网友 陈悦漫步海边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清末中国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按照建造当时的情况来说,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铁甲舰中属于战斗力非常优秀的一型,设计方案刚刚完成时,时任北洋炮船督操刘步蟾经过评审,曾评价道:"该船果能重心算准、如单配制,炮台上复设法添盖,已尽一时铁甲船之胜,与各国中号铁甲船纵横,可以操券以待矣。"

(建成后停泊在伏尔铿公司码头的"定远")

具体到战斗力这个问题,当时的军舰战斗力所集中体现的就是火炮、鱼雷等兵器的威力。

"定远"舰的战斗武器,根据设计,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

("定远"舰主炮侧视图及主炮火力射界示意图。制图:顾伟欣)

用于远射程的,是该舰的主炮,即德国克虏伯公司专门定制的4门305毫米口径短管克虏伯炮,订造当时是亚洲国家海军中口径最大的舰炮,至今也仍然保持着中国海军舰炮最大口径的记录。这种火炮的有效射程7800米,主要使用弹头重量292公斤的开花弹或325公斤的穿甲弹,其穿甲威力据说可以在3000米距离击穿305毫米厚的装甲。是"定远"舰最具威力的主要武器,设计时用于专门PK铁甲舰,当时被认为威力不弱于"英弗莱息白"装备的16英寸口径前膛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4门巨炮安装的形式比较特别,布置在军舰中部的斜连炮台上,4门炮射界很大,可以同时朝向军舰的前后左右方向射击。

中射程上,"定远"的主要武器是安装在军舰首尾的2门150毫米口径35倍径克虏伯炮,有效射程11000米,使用弹头重量51公斤的开花弹或穿甲弹,设计用于专门对付敌方的巡洋舰。

在近程,"定远"舰安装有8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后又添加2门5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炮、2门47毫米口径马克沁·诺登飞机关炮、2门53毫米口径格鲁森炮、1门47毫米口径五管哈乞开司炮,另有作为备用火力的4门75毫米口径克虏伯舢板炮),专门用于攻击逼近的敌方鱼雷艇。另外"定远"舰自身安装有撞角,以及3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可以在近战时攻击敌方。

为了配合夜战所需,根据刘步蟾的要求,"定远"舰安装了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探照灯,"定远"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安装探照灯的铁甲舰。

综上可以看到,"定远"的武备配置完整,火力覆盖范围全面,且主炮威力大,在当时是颇具战斗力的一型铁甲舰。需要说明的是,"定远"舰从德国建造完成回国时,曾被记载有2艘搭载在军舰上的鱼雷艇,即"定远一号""定远二号"。但实际上这两艘鱼雷艇不是"定远"舰的常备武器,只是在购买"定远"舰时搭车购买,花费藏在"定远"的报销项下一起报销,"定远"回国时刚好装在"定远"上一起运输回国,等到回国之后就拆运下船,编入旅顺鱼雷营,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到"定远"舰上。

下面简略地对"定远"号铁甲舰的技术状况做个说明。

"定远"号铁甲舰是1881年1月8日北洋海防委托中国驻德公使馆经手,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其假想敌是日本海军的"扶桑"级铁甲舰。按照当时通行的铁甲舰分类标准(5000吨以上为一级,之下为二级),"定远"属于铁甲舰家族中规模最大的一级铁甲舰。虽然因为受中国港口水深条件的限制,这艘军舰从选型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即制定了吃水不可深过6米的设计要求,以至于"定远"的排水量实际只有7000余吨,在欧洲列强动辄万吨级的铁甲舰群里,只是个小兄弟,但是在当时的亚洲则是绝对的王者。

(北洋海军时代的"定远"舰)

"定远"舰的设计由鲁道夫·哈克领导的伏尔铿船厂设计部承担,以德国海军当时最新型的铁甲舰"萨克森"为原型进行修改调整,中间参考了英国当时最新型的铁甲舰"英弗莱息白"的主炮布局方案,也由此被参加军舰设计、监造工作的中国驻德使馆参战徐建寅评价为是"去二者之弊,取二者之长"。

主要参数

排水量:7335吨

主尺度:全长94.5米、水线长91米、最大宽18.3米、吃水6.05米、舱深7.4米

动 力:2座三缸三胀复合式蒸汽机、8座火管燃煤锅炉

功 率:6000马力

航 速:14.5节(航试速度),13节(常行速度)

武 备:305毫米口径25倍径克虏伯后膛炮4门(两两分装在两座炮台上),150毫米口径35倍径克虏伯后膛炮2门(军舰首尾),75毫米口径克虏伯舢板炮4门,5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炮2门,53毫米格鲁森炮2门,47毫米口径马克沁·诺登飞炮2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1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8门,14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3具(甲午战争时状态)

装 甲:铁甲堡装甲厚305至355毫米,装甲甲板厚76毫米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不沉的战舰还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萨沙带你看北洋水师定远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八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42讲)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萨沙也是北洋水师历史的爱好者(不敢说研究者)。上个月去威海旅游,游览了著名的刘公岛和定远铁甲舰很有感触。不觉联想起今天的辽宁号。听萨沙说一说吧。

  

  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北洋水师的2艘主力舰,也是整个亚洲绝无仅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在1877年购买的扶桑号才是亚洲第一艘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什么是铁甲舰?就是战列舰或者说重型巡洋舰的前身。

  在19世纪中后期来说,铁甲舰是欧美列强的主要作战力量,是一支世界级海军必不可少的装备。

  

  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975年就下令装备铁甲舰,讨论购买铁甲舰就更早了。

  甚至著名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去世时,还念念不忘购买铁甲舰,留下无论如何也要买的遗言(怎么似曾相识?)。

  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对铁甲舰有较深的认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基本是跟风。

  这就像今天装备航母一样,很多人绝对有了航母的海军就是世界第一流海军了。

  至少满清从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铁甲舰,对于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好事。他可以顺理成章的花费巨资购买巨舰,扩充自己半私有部队的北洋水师了。

  客观来说,造价140万两白银的定远号,性价比非常高,并不算贵。

  这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是德国海军建军思想的一个杰作。

  

  最初李鸿章自然是想在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购买铁甲舰。

  英国人店大欺客,将土耳其等国因故不要的二三流铁甲舰转卖给中国。

  这些铁甲舰便宜是便宜,性能太差,设计上还有严重缺陷。

  李鸿章又不傻(其实他很傻),不会连续被英国人骗(之前已经上当买过几艘垃圾船)。

  于是,李鸿章将眼光转向另一个对华军售大国:德国。

  德国在欧洲属于后起之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法国建立国家至今,也还没有多少年。

  就海军上,德国并不强大,造舰业也是起步不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厂。

  如出售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在欧洲属于二流工厂,1851年刚刚成立。

  就欧洲海军战略上,德国很不利。它处于腹背受敌,被封锁的情况。

  就实力来说,德国海军无论如何加速建设,也不可能压垮英法俄三国。

  即便是和英国单挑,德国也没有什么把握获胜。

  鉴于这种严酷的情况,德国海军确定了造舰的基本战略:防御力优先。

  

  舰长刘步蟾

  没学打人,先学挨打。

  既然敌人数量远远多于我们,我又被压缩在狭小的海域无发高速机动,那么必须建立防御力超强的军舰。

  这样一来,我首先保证我的军舰不会被击沉,然后发挥火炮和训练的优势,争取超水平发挥。积累小胜为大胜,最终就有可能获得制海权。

  对于德国来说,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反应在定远号上,就是该舰的防御能力非常惊人。

  定远号的装甲重量,高达1500吨。换句话说,定远号装甲的重量,比参加海战的超勇撞击巡洋舰还要重(1300吨)。

  大家说,这夸张不夸张。

  

  定远号的装甲最大厚度高达355毫米,水线以上全部是德国的优质钢板制成。

  0.355米,也就是和瘦小女士的厚度一样。

  装甲和人一样厚,这是什么概念!

  定远号的弹药库、动力舱、主炮,全部在厚重装甲的保护下!

  在当年的亚洲来说,根本没有一种炮,能够击穿定远号的主要装甲。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被日军中大口径炮弹击中高达160发。全舰多次燃起大火,火炮和设备有一定损伤,官兵伤亡也不轻,可就是打不沉。

  此战后,定远号还是自己航行回到港口的。

  如果不是满清海军修理能力太烂,定远号还是完全可以紧急修理后,继续出海和敌人决战的。

  德国人对定远号也是肯定的。德国始终坚持该舰的设计思路,一直到二战也没有改变。

  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北洋水师被没有先进铁甲舰的联合舰队打挂后,各国不但没有停止装备铁甲舰,反而加速了建造。

  

  当然,光靠防御而不强调进攻,肯定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钢铁侠,被人24小时按着打,迟早也打残了。

  定远号装甲厚归厚,并不是无敌的。

  作为早期铁甲舰,定远号没有考虑到水下防止鱼雷的问题(当时鱼雷还是新事物),水下没有安装装甲。

  同时,定远号的火炮大部分没有防护装置。

  以305毫米主炮为例,炮塔装甲厚达305毫米,顶部没有防御能力,仅有一层25毫米厚度薄钢板。

  150毫米火炮的炮塔防御能力更弱,至于大量的机关炮是露天放置的。

  换句话说,即便定远号不会被击沉,把火炮都打掉了,你也就是活靶子。

  

  强调防御的同时,德国人特别强调火炮的强大。

  定远号的主炮威力强大,至少在制造的10年内,绝对是世界第一流。

  它有2个主炮炮塔,分别配备双联装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重炮,一共4门。

  火炮极为沉重,单炮就重达32吨。

  火炮有效射程7800米,炮弹分为实心弹和开花弹,重量为二三百公斤,威力惊人。

  这种火炮在当年绝对是巨炮,可以击沉所有同级别铁甲舰。

  

  黄海海战中,305毫米巨炮击中日本比睿号。比睿号因为失控,冒险从定远号附近穿越,在很近距离被305毫米巨炮击中。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军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成碎粉而死"。"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军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负伤"。比睿号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舰射出的1颗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了"西京丸",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只是,除了很近距离的这2炮以外,定远号再也没有305毫米主炮击中敌人的记录。

  该炮在黄海海战中已经过时,最大的问题是射速慢。

  该炮依靠人力和蒸汽动力辅助转动,理论射速每分钟3发,实际上绝对不可能。

  因为火炮过重,转动速度极慢,炮的瞄准速度非常慢。实战中,往往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打一发。这种火炮弹药只有每门50发,理论上10几分钟就可以打光。

  黄海海战打了几个小时,直到海战结束之前,主炮才没有炮弹,可见射速之慢。

  这种巨炮不适合对付中小型军舰(尤其是航速很高的军舰),适合对付同样行动缓慢的巨型铁甲舰。

  客观来说,这也不是定远号自己的问题。

  日本包括松岛号在内的多艘日本军舰,也装备320毫米重炮。实战中,这些重炮比定远号的主炮还烂,命中率基本是0,射速非常慢(30分钟1到2发)。

  其实,定远号的主炮在建造之时,已经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定远号之前,300毫米以上大口径主炮通常是炮不动,整个炮塔移动。

  大家想想看,整个炮塔有多种。这样的设计让射速更慢,几乎就不可用。

  

  除了重炮以外,定远号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同样是1888型号。

  这种火炮有效射程11000米,比305毫米火炮远得多。炮弹重50公斤,威力相对较弱,但仍然有很大的破坏力

  该火炮采用老式的架退技术。也就是火炮开炮以后,连同炮架一起后座,然后缓慢的还原到炮击位置。整炮重量高达10吨,实际射速很慢,每分钟不超过1发。

  即便如此,150毫米副炮也远远强于305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容易瞄准、射速较快,实战中更容易击中敌舰。

  

  305毫米主炮貌似很牛,但击不中敌舰不就等于0吗?

  定远号区区2门150毫米火炮,在黄海海战中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它先是击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将第7号炮位掀掉,炸死了4名炮兵。

  随后,该炮又击中日军老式军舰赤城号,当场击毙舰长阪元八郎。

  日本战史中这么写道:安装在飞桥右翼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的炮盾被击穿,1号机关炮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2号机关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当场死亡,正在飞桥上设法指挥自己的军舰摆脱追击的"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头部被弹片击碎,身躯随着炮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丢到了海中。

  定远号又1发150毫米炮弹,打穿了最弱的西京丸号。

  日本战史又写道: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这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遗憾的是,该炮的战绩就仅此而已。

  

  150毫米火炮,恰恰是北洋水师的弱点。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以7000多吨的定远号来说,竟然只有2门150毫米火炮。

  而日军4000多吨桥立号、吉野号各有10门以上,甚至比较烂的2000多吨老军舰比睿号都有8门。

  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进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左右,是北洋水师3倍有余。

  射速具有极大劣势加上敌炮的数量又多了几倍,最终就是北洋水师在中距离炮战中吃了大亏。

  定远号、镇远号这2艘铁甲舰确实是打不沉,却也逐步失去作战能力。

  

  定远号还有4门75毫米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太小,对于大中型军舰其实没什么用,打打小型炮舰还凑合。

  

  定远号也没有正规部署这种炮,只是作为掩护登陆部队的野炮。在海战中,定远号自然也可以将炮放在甲板上开炮,以增强火力。只是,该炮就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敌人机枪也可以将它们打掉,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另外就是57、47毫米口径火炮4门,都是对付迫近的小型舰艇,如炮艇之内。

  这4门火炮射程4000多米,射速很高(每分钟高达20发)。

  日本战史写到被机关炮扫射的情况:比睿号陷入一片硝烟中。各炮位的水兵抱头鼠窜,纷纷寻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溅纷飞。

  可惜弹药威力有限,只能在近距离击穿100毫米左右装甲板,对敌方主力舰无效。

  

  37毫米机关炮8门,这就是对付鱼雷艇和其他小艇的的。

  它的射速更高(每分钟60发),但威力小,只能200米距离只能击穿24毫米钢板,射程也只有2000米。

  

  军舰还配有3具鱼雷发射器。这玩意的意义不大,因为铁甲舰不可能随便进入几百米内和敌人交火,当年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所以根本用不上。

  

  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分名为"定一""定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毫米机关炮。

  鱼雷艇,倒是有一定作用。

  当年军舰都没有做防鱼雷设计,中了鱼雷就挂。

  鱼雷艇不值几个钱,突袭中万一击中就赚了;就算没击中,不过损失一艘小艇而已。

  16吨的鱼雷艇不能驶到远洋,必须放在庞大的定远舰上。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还有旧式军舰的撞角,估计是受利萨海战的启发。

  大家看到这种撞角非常锐利,一旦撞到可能会对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只是,前提是你能撞到敌舰。

  在现代海战中,军舰普遍航速超过10节,甚至15节。

  这么高的航速,除非一方操作军舰出现重大失误,不然是极难撞到对方的。

  这个撞角压根没用。

  

  定远号差的,就是航速了,只有14节。

  一艘军舰综合性能是固定的,突出一些性能,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终放弃的就是航速。

  定远号的航速较慢,日本联合舰队航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为什么?就算打不赢,联合舰队大不了开溜就是了,北洋水师是追不上的。以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为例,它的航速高达23节。

  14节对23节什么概念?等于是别人跑的,比你快一倍呢。

  在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凭借航速的优势,轻松获得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邓世昌的致远号,曾经试图撞沉吉野号。想法很勇敢,但不具备可行性。

  致远号航速18节,吉野号23节,前者根本就追不上,也就谈不上撞击。

  

  7000多吨的定远号很庞大,有官兵329人。

  传承欧洲海军的特点,军舰尾部是军官们宽阔的生活区。

  

  其中舰长刘步蟾一个人就有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会客室等等,装饰相当豪华。其他军官按照职务不同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和舱室。大副、轮机长、水手长等高级军官为1人独住,其他军官多为几人合住。

  

  军官们有专门的餐厅、娱乐室,设有各种美食、酒水和钢琴之类。

  水兵们则惨得多。

  他们没有自己的卧室,只能用吊床睡在自己的战斗岗位附近。不睡觉的时候,水兵们还要将吊床收起来,以节省空间。

  

  大家觉得水兵待遇差吗?其实他们的薪饷很高,一等水兵每月有10两白银,是普通陆军士兵的一倍。同时只要出海,水兵一律有很高的津贴。可以说,定远号的水兵是清军收入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将供奉上帝像的神龛换成了关公,这是中国的战神。

  

  黄海海战爆发之时,定远号已经服役14年的军舰。

  这么多年来,该舰基本没有经过升级过,这是很反常的现象。

  当年,海军技术每隔五六年就有很大进步,各国海军都在不断打升级,不惜花费巨资。

  以日军为例,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升级了新式中口径速射火炮。

  此次大战中,定远号的防御力是可靠的,火力却明显不如人,被压制的很惨。

  双方300毫米大口径火炮,实际都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150毫米火炮。

  

  定远号的150毫米无论射速、数量,还有炮弹的威力都无法和日军相比。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100毫米以上火炮发射了2000多发。日本人发射了多少炮弹?4万多发!也就是说,日军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之多,这怎么不能不赢呢?

  客观来说,定远号官兵还是不错的,无论训练和战斗意志都很强。无奈装备和战术不是敌人对手,最终惨败。

  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说: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

  

  可以这么说,黄海海战时期,定远号已经过时,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了。

  只是因德国人牛叉的制造工艺,突出了太空堡垒一般的铁甲防御力,才让定远号没沉而已。

  联合舰队的松岛、桥立、严岛号三艘主力舰,综合战斗力已经和定远号相当,只是略逊一点而已。

  但日军4000吨以上排水量的军舰有一堆,北洋水师只有定远和镇远。恶虎斗不过群狼,战败也就是必然的。

  实际上,即便北洋水师打赢了也没有用。

  日本已从英国订购了2艘远远强于定远号的新式铁甲舰,一时没有运到而已。

  更有甚者,在战争期间,日本又最佳订购了3艘更先进更强大的铁甲舰,没有多久也会服役。

  相比14年内没有买1艘新军舰,基本维护资金都年年拖欠的北洋水师,萨沙要问你拿什么和日本去拼?迟早还是完蛋。

  

  更可悲的是,以保存实力为理由,让定远号困守刘公岛。自然, 大战后的北洋水师实力已经大不如日军。只是已经被人搞成这样,横竖是死,还不如冲出拼了。拼一个够本,拼两个有赚。把日军打惨了,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结果呢?海战中被击中上百发,都没有沉没的定远号,只是龟缩在海港中等死。被日本鱼雷艇打成重伤后搁浅,巨舰只能作为固定炮台使用。

  随后日军占领炮台,使用重炮轰击港口,定远号也就只能自毁,舰长刘步蟾自杀。

  定远号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完了。

  

  客观来说,定远号在服役的头10年,是同类军舰中顶尖的,也是亚洲最强的。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包括全舰官兵也算拼尽全力,发挥了军舰最大的威力。只是,任何一场战争均是体系之间的碾压,绝非某种武器的单挑。

  就算把定远号换成大和舰,日本和满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也肯定是满清战败。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来用。

由网友 imex 提供的答案:

战斗力和当时的日本军舰比是有很大优势的,一些脑残总是说当时日本军舰先进,如果长点脑子想一下,日本当时也是买来的军舰,日本也没钱,全国攒钱买的,人家是按钱卖货,怎么可能买到比定远厉害的军舰?那么定远的优势在哪里呢!就是装甲厚,火炮口径大,也就是打的远,日本军舰的优势是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那么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日本军舰从数据上看根本没有胜算,日舰打定远炮弹打不穿,你打中十发被定远一炮就可击沉,这个战斗与自杀无异。那么为什么会是相反的结果呢?主要原因在于北洋水师已经腐败到根了,烂透了,军人走私,抽大烟,养妓女,根本没有操练,虽先敌开炮,但是根本打不到日舰,水师提督在中日已经宣战,在执行战争任务的情况下,竟然携带的是演习弹药,也就是电视剧里那些没炸的弹药,这真是匪夷所思!可见军备蘼废到了何种境地,所以说中日甲午海战,在当年北洋水师驱逐英国管带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日后的悲剧,这个悲剧不是日本人谱写的,是中国人自己一手谱写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由网友 昼冕 提供的答案:

北洋除了定、镇,最大的经、来,才2900吨,日本4000吨和3000吨各四艘,这种情况下被集火的定镇还是不沉已经很厉害了,北洋差在炮不行,1881年下水的舰确实老了点,305的炮没发挥出预期的威力,至于战斗力如何,看之后各国都去全力发展装甲巡洋舰、战列舰就知道了,日德兰时德国施佩舰队都还吃防御高的便宜。

定远号的战斗力怎么样?_定远号怎么沉的

由网友 我辈不存在 提供的答案:

出厂的时候,牛逼大了,甲午海战的时候,人家英国君权级都下水了。前无畏舰时代了。定远的设计,跟作战方式有代差。定远主炮两侧布置,必须舰首迎敌才能发挥全部火力。北洋水师平时的训练,作战都围绕定镇两舰。所以才会摆出雁型镇,也只能摆雁型镇。如果慈禧不修颐和园,颐和园造价600万,日本的富士级已庄严级为蓝本建造,订购的时候就是为了对付定远的,售价换成白银500万左右,加上船员炮弹啥的能作战基本也就一个颐和园的钱,就是不修买来了,前无畏级的作战样式跟定远不一样,能发挥多少还不好说。如果你去过刘公岛,你会发现好多船是沉在港内,日本陆军从陆地攻入威海。北洋水师的失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让炮弹背,让李鸿章背,让慈禧背,让电视剧里丑化的刘步蟾背,是不对的。

由网友 当狗容易做人难 提供的答案:

定远号战列舰,清朝北洋水师旗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生产,重达7000吨堪称"亚洲第一巨舰",在当年战斗力是极强的,曾经引起日本举国惊恐。

19世纪后期的欧洲传统的海军大国主要是英、法两国,清朝北洋水师初建的时候因为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关系大多数订购英国军舰。但是赫德实际上坑了李鸿章一把,英国自视是世界第一强国、海军威震全球,因此外卖的军舰都是价高、质量次的产品,卖给北洋水师的军舰战斗力很一般,还贵的离谱。

后来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在欧洲时间长了就明白李鸿章被骗了,因此写信建议北洋水师从德国订购军舰获得李鸿章同意。而当时的德国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国家,急需证明自己的造船能力,打开国际军舰交易市场,非常重视和清朝的这次交易,因此在定远号的设计中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实际上定远号就是当时德国海军自用主力舰标准,战斗力极强。而且德国给了清朝良心价仅37万英镑,就是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都酸溜溜的说真便宜。

定远号战列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满载排水量7670吨;使用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航速14.5节;水线上装甲厚365mm,水线下装甲厚30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武器是4门克虏伯305mm后膛炮,2门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4门75mm克虏伯炮,8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3具鱼雷发射管。1885年10月定远号交付清朝使用,以"定远"、"镇远"为核心组建的北洋舰队就连西方列强都刮目相看。

定远号战列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不佳真不能怨战舰本身。首先当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跃进的时代,技术更新非常快,军舰基本上是造出来就落后,而清政府不肯花钱更新;其次再好的军舰也要靠人使用,北洋水师太缺乏专业的海军人才;最后清廷死卡海军经费,北洋水师连平常的训练、军舰维护都难以进行,打仗哪有战斗力。清朝北洋水师的覆灭证明了一个道理,花钱能买到强大的武器,买不到强大的军队。

由网友 小鞋163082961 提供的答案:

当时来看,出厂的时候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十年后甲午战争中相对来说老了点,但还是中等偏上。优势还在于主炮和装甲。一发主炮让松岛退出战斗。全场身中两千多弹丝毫无损。

缺点是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不可避免的航速。还有就是新兴的速射炮,虽然对战铁甲没多大用,但是如果黄海海战中定镇能有几门速射炮的话,对方一堆巡洋舰,战局说不定能扭转。

由网友 逝蓦然 提供的答案:

管他战斗力怎么样

网上吹嘘的德意志制造也好,德国人严谨的性格啥啥啥的

但是我要说,用德意志制造的

清朝输了甲午海战,丧权辱国自己也没了

德国自己更是输了一战!差点也没了

后来秃子的德械师更是被打出了翔,早早退出抗日战场,更是沾了霉运最后被赶到了岛上

德国的盟友一个被绞死,一个被种了蘑菇,自己更是被反推了老家输了二战!

细数一下,用德械的哪个落了好?[捂脸]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