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_鲁肃是东吴的吗

由网友 爽姐聊球 提供的答案: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之所以能成为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有以下几个原因:

家世背景:鲁肃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东吴开国功臣鲁阳侯。这个家族在东吴政权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这为鲁肃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才干和智谋:鲁肃被誉为"江东之贤",他具备出色的才干和智谋。他善于观察形势、分析局势,并能运筹帷幄,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政策。他在处理内外事务上表现出色,很好地平衡了内部利益和外部压力。

与孙权的关系:鲁肃与东吴君主孙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孙权对鲁肃极为器重,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将重要任务委托给他处理。这种密切合作关系使得鲁肃在东吴政权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战功和军事才能:鲁肃在东吴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战功为他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和尊重。

总体来说,鲁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吴的大都督,是因为他具备出色的才干、智谋和军事才能,并且与孙权有着密切合作关系,在东吴政权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网友 隐士梦言 提供的答案:

鲁肃平庸吗?还是只是你感觉,对比起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吕蒙、陆逊这一类的军事家,鲁肃一生没有自己主持过哪次重大战役,没有过什么重大功绩,因此,就感觉鲁肃的才华太平庸,不配做东吴的三军统帅?

实际,我想说,阅读小说,您得把思想的背景放到小说的背景当中,才能够更深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在东汉末年,由于黄巾军作乱,以及各路诸侯纷争,在一般老百姓的群体中,能做到识文断字、饱读诗书,这已经就不是一般人,而是稀有人才了。

如果还能够懂得六韬三略,可以领兵打仗,那就已经是人中龙凤,是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了。如果还能有治国安邦的战略眼光,那就是当时的顶级人才了。

鲁肃,论文才,知书达理;论武略,熟知兵法韬略;对治国,拥有战略性眼光;再加上为人敦厚诚实,那就是当时一等一的顶级人才了。甚至,在整体治国战略的层面,鲁肃比周瑜的战略眼光更长远,孙权作为君主,也需要参考鲁肃的国家治理思路。

诸葛亮说,东吴打仗,陆战有鲁肃,水战靠周瑜,足见鲁肃的军事战略能力并不弱,至少,对比刘备的智囊团,除了诸葛亮,剩下什么糜竺、简雍、孙乾等人,鲁肃至少是一个人兼顾了他们这些人的所有长处优点。

糜竺简雍在刘备手下都是一等一的文官,那鲁肃在东吴拜帅,一点都不奇怪。乃至于后来,吕蒙拜帅的时候,有孙权劝学的典故,就证明,鲁肃之前的才能,是远远胜过于吕蒙的,吕蒙是在发奋学习之后,才让鲁肃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由网友 丛中笑6603 提供的答案:

鲁肃是东吴的主要谋臣之一,说他平庸,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我举三个例子来讲:

一,当初周瑜起事,兵稀粮缺,鲁肃慷慨打开粮倉,让周瑜度过了艰难时刻,二人从此成为密友。

二,曹操大兵压境,孙权周围谋士都惊慌失措,连托孤老臣张昭也建议孙权降曹。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力排众议,劝说孙权不能降曹,他说,其他人降曹无关紧要,最多弄个什么官职做做,而你孙权是一国之主,一旦降曹,你这个一国之主的尊位就没有了,孙权恍然大悟,立下决心抗曹。

三,诸葛亮在东吴帮助周瑜抗曹,周瑜发现诸葛亮处处比自已高明,认为必须要除掉诸葛亮,为东吴除去后患。鲁肃得知后,非常焦急,认为如果除去诸葛亮,必然要坏抗曹之大计,于东吴刘备结盟不利。另外,如果周瑜弄巧成拙,反而被诸葛亮所害,鲁肃也是很担心的。

于是鲁肃千方百计,一面劝说周瑜不要去那么做,一面又竭力帮诸葛亮解决困难,免得让周瑜找到动手的借口。正是由于鲁肃的机智和识大局,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之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由网友 用户问苍茫大地 提供的答案:

鲁肃是憨厚不是平庸。鲁肃一直坚持联刘抗曹的大旗,由于这个方向对了,所以,鲁肃不但为三国鼎立、也为吴国的自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鲁肃当上东吴的大都督当之无愧。这再一次说明:以貌取人是不对的,主要是看学识和水平。

由网友 闲看秋风999 提供的答案:

文学作品比如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史书《三国志》——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大多都是虚构的、作者的主观愿望就是希望用"虚构"来满足读者对人物形象完美化的追求;

比如说小说《三国演义》特别是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更是造了一个"神"?"矮化"其他人物,"拔高"诸葛亮!——鲁肃,就是其中"躺枪"的历史人物之一。

以下内容节选自《三国志》;文笔不算高深,基本上可以读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每一段结尾处都有我的解释;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甩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鲁肃人很豪爽,仗义疏财,喜好结交朋友。)

  周瑜为居巢(地名)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拜访鲁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春秋时期历史典故,此处指朋友之交)之分。

(鲁肃与周瑜的交情开始得很早;这也是周瑜后来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原因之一。)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

(鲁肃见袁术缺乏管理能力,没有入伙袁术;后来投入周瑜麾下。)

瑜之东渡,因与同行,【吴书曰: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自古英雄出少年,鲁肃也不例外。鲁肃为吴国打工,吴国的史书当然会夸赞他。)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

(离开袁术以后,鲁肃准备投奔江东,也就是孙策。)

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

(袁术不愿意放走鲁肃,派人追赶;鲁肃的射箭功夫可谓是百发百中;追的人只好作罢。)

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鲁肃在曲阿这个地方住下来;然后安葬抚养他长大成人的祖母;鲁肃显然还是一个大孝子。)

............

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周瑜劝鲁肃入伙,并且说了"双向选择")

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周瑜介绍孙权并且推荐鲁肃。)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孙权自比古代明君,邀请鲁肃加盟,振兴汉室。)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劝孙权自立为王,因为汉室已经不可挽救。这些话其实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对策也是异曲同工。)

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仍然不敢接盘。不敢自立为王。)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有人对鲁肃的能力不屑一顾,认为是少年轻狂。孙权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这一段可以看出鲁肃确实有两把刷子;战略眼光不在诸葛亮之下。)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鲁肃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手抗曹。)

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鲁肃见诸葛亮,介绍自己是周瑜之友。)

【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这一段讲述"联合抗曹"的原创究竟是谁?由于史官都是自己说本国的好话,所以鲁肃和诸葛亮并列第一。)

下面还有不少文字,由于篇幅过长,不得不打住。

仅仅从上面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在战略眼光上根本就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自幼习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只不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及电视剧的编导要突出诸葛亮,神化诸葛亮,鲁肃就成了唯唯诺诺的庸俗之人了。这就是文学作品与历史真相的差别。

由网友 大爱无恨刘成 提供的答案: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平淡无奇,才智平庸,但是却往往身居要职,甚至有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鲁肃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应迟钝、老实厚道,又没有什么心机,被诸葛亮耍的团团乱转,成了一个活宝一样的存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洞若观火,鲁肃却心急火燎地为黄盖求情,并且埋怨诸葛亮不发一言。诸葛亮跟他点破了周瑜之计。

周瑜给诸葛亮一千士兵,派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军的粮道,要借刀杀人,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以"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之言去激周瑜。鲁肃老老实实地把话带到,周瑜立即中计。

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能够识破自己的计谋,鲁肃回来后对周瑜如实汇报。尽管,诸葛亮反复交代,周瑜有嫉妒之心,让鲁肃不可实话实说。我就纳闷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假装不知道。难道在鲁肃面前,有所不知是很丢人的事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都重要吗?

周瑜派诸葛亮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痛痛快快地领命。周瑜派鲁肃去监视诸葛亮,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小船,并且一再要求对周瑜保密。这一次,鲁肃配合了诸葛亮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蔡中、蔡和被曹操派来当卧底。周瑜假装不知道,鲁肃又不识时务地提醒周瑜:

"蔡中、蔡和之降,多应是诈,不可收用。"

周瑜大发雷霆,把鲁肃贬得一文不值,似乎是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周瑜呵斥鲁肃曰:

"彼因曹操杀其兄,欲报仇而来降,何诈之有?你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

鲁肃默然而退,找到孔明哭诉心中的委屈。孔明却笑而不言。鲁肃就问:"孔明何故大笑啊?"孔明曰:

"吾笑子敬不识公瑾用计耳。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中、蔡和诈降,窃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鲁肃恍然大悟。

刘备来三江口会见周瑜,周瑜要趁机暗杀刘备。刘备因为关羽不离左右,周瑜不敢下手。刘备走后,鲁肃大惑不解,问周瑜为什么放弃了暗杀刘备的计划。周瑜一番解释,鲁肃才如梦方醒。而诸葛亮一看到关羽,就立即得知刘备安然无恙了。因为,有关羽在,周瑜怕自己遭到关羽的反击,只好放走了刘备。

诸葛亮立即明白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而鲁肃则是简单地认为:关羽一人而已,有何可怕的?

赤壁之战后,周瑜派鲁肃到刘备处索要荆州。鲁肃带回来的是刘备打的借条。

我们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表现:

基本上就是:周瑜在支使鲁肃;诸葛亮在调侃鲁肃;刘备在糊弄鲁肃。

怎么看,鲁肃似乎都是一个调节气氛的凡人,而不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干将。其实不然。

因为鲁肃的存在,并且穿梭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才使得诸葛亮多次化险为夷,确保了孙刘联盟的牢固不破。鲁肃也对周瑜不断地劝解和提醒,才使得周瑜的决策准确无误。另外,鲁肃要回来刘备的借条,才使得东吴合法地占有荆州。

试想,如果不是鲁肃大巧若拙般地斡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这两大盖世智者的较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所以说,鲁肃是一个忠厚的君子,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诸葛亮衣冠楚楚,处处显得算无遗策而又深不可测;周瑜道貌岸然,风流儒雅必须表现的无所不能。如果没有鲁肃呆头呆脑地夹在中间,润滑和协调,诸葛亮和周瑜的心里几时能够平衡?

鲁肃的慷慨大方也是不同凡响的。鲁肃家境不错。有一次,孙策带兵经过鲁肃的家乡,士兵缺粮,嗷嗷待哺。周瑜就去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自己的粮仓,让周瑜随便搬取就是。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指囷济困。鲁肃的慷慨大方令周瑜一见倾心,从此以后视为知己。周瑜临终之际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之职。

周瑜死后,孙刘之争告一段落。和平和修复是东吴和刘备关系的主题。鲁肃是联刘抗曹的积极推动者。此时,德高望重、慷慨无私;而又和诸葛亮、刘备容易沟通的鲁肃毫无疑问是大都督的第一人选。这一点,周瑜和孙权不谋而合。

关羽单刀赴会,如果不是鲁肃的暗中配合,东吴甘宁周泰等大将岂不将关羽碎尸万段?鲁肃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

一个团队要兴旺发达,不仅仅需要有雄才大略、通天彻底的能人,也需要温良谦让、淡泊名利的老实人。

孙权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对这个道理自然领会很深。

由网友 黑水布衣 提供的答案:

一部《三国演义》,让多少人低估了鲁肃?看看他前面的周瑜和后面的吕蒙和陆逊,鲁肃似乎黯然失色,一个"单刀赴会"让他灰头土脸。难道孙权是傻子吗?让一个唯唯诺诺的书生成了孙吴集团的军队领袖?鲁肃是三国史上最被低估的人之一!

如果读过史料,就会发现鲁肃是一个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人。

能文能武的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出生于士族家庭,但自幼丧父。他自幼好读书,而且善骑射,绝对的文武双全。早年间,鲁肃见社会动荡,于是召集乡里的青壮年练兵习武,保卫家乡。其为人豪爽,喜欢仗义疏财,因而结识周瑜,两人成为至交。孙氏集团入主江东时,鲁肃经周瑜引荐,率部属加入。所以鲁肃是以加盟商的身份进入孙氏集团的。

尤其在赤壁之战之后,鲁肃一直是主战派,力主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孙权将鲁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邓禹是何许人也?他可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啊,足见孙权对于鲁肃的器重!这样的人难道还承担不起大都督的职位吗?

有勇有谋的鲁肃

在我看来,鲁肃在孙氏集团中,就是他们的诸葛亮!

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十月,那时,官渡之战刚刚结束。鲁肃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为孙权设计出与群雄角逐的整套战略方案: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这不就是东吴版的《隆中对》吗?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肃的建议非常正确,可惜孙权当时对于称霸天下似乎兴趣不大,只想着经营好父兄的基业。

鲁肃为孙权提出统一全国的战略方案之后七年,即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才三顾茅庐,立邀诸葛亮出山。刘备是真正执行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见鲁肃之谋!

而大家所熟知的"单刀赴会",其实是鲁肃的勇气展现。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三国志》

周瑜的力荐

当然,鲁肃能够接任大都督,周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三国志》

这就是周瑜遗言中最后的部分。事实也证明,鲁肃是孙吴集团当时重要的过渡者,他依然以联合刘备为主,对抗曹操,稳定了当时的中国东南,基本实现了天下三分的鼎足之势。

历史也评价鲁肃: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吴书》

可见,周瑜之后,鲁肃是最合格的接班人,名至实归!

由网友 龙之传说legend 提供的答案:

鲁肃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年轻时候的鲁肃是个有才又有财的人。而且鲁肃又是个仗义疏财,急公好义之人,所以受到家乡人的爱戴,并且结交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周瑜。

周瑜还在做县长小官的时候,听说鲁肃的名气,带了几百人到鲁肃这里"打秋风"。结果鲁肃二话不说,将家中二仓米,每仓约三千斛,十斗曰斛,分了一仓给周瑜,当时就惊到了周瑜,认为鲁肃非同寻常,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鲁肃的名声被袁术知道后,袁术封官许愿,希望鲁肃为他效力。鲁肃深知袁术为人,拒绝了袁术的邀请,但又怕遭到袁术的迫害,就举家搬迁,投奔周瑜。后来周瑜在江东征战,鲁肃也一同跟随。

这时候鲁肃的另一个好友刘晔,写信给鲁肃道:"如今天下大乱,豪杰纷纷崛起,你的旷世之才,正好发挥作用,巢湖有个叫郑宝的,拥兵万余,占据的又是扬州富饶之地,很多人都去投奔他,看他的势头,会不断发展壮大,机不可失,你速去投奔于他,建功立业。"

这个郑宝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实在没什么存在感。鲁肃竟然同意了刘晔的意见,在准备投奔郑宝之前,鲁肃去见了周瑜。

周瑜此时江东还未完全平定,孙策又刚去世,孙权刚刚上位,周瑜也忽略鲁肃的情况,赶紧劝说:不可。并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匡时佐世之才。

孙权接见了鲁肃,交谈甚欢,并且与他单独同席对饮,促膝长谈。而这次的谈话内容竟是丝毫不逊色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被称之为《榻上策》。

孙权与鲁肃秘密商议:"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风起云涌,我继承了父兄创立的基业,想要建成齐桓、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看得起我,你会怎么帮我呢?"

鲁肃回答说:"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曹操犹如项羽,加害义帝。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虽然孙权没有表露出全部的野心,但也知道鲁肃就是他需要的那种能帮他成功的人,更加的器重他。

荆州刘表死后,鲁肃向孙权进言:"拿下荆楚之地,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曹操已看上了这块地盘。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荆州内部混乱。并且委身荆州的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不对付,在刘表那里,又不受到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请求前往荆州吊唁,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共同对付曹操。"

孙权当即派鲁肃前往,可是这时候曹操用荀彧之策,快速攻占荆州,荆州立马投降,刘备也仓皇逃跑。

鲁肃在当阳与刘备相会,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希望刘备在长江北岸牵制曹操,刘备得到助力,十分高兴,当即就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鲁肃回到江东,曹操的大军也杀到长江边,大战一触即发。孙权的手下都劝孙权迎接曹操,就是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不说话。

孙权心中烦闷,鲁肃单独开解孙权道:"所有人投降,都能活,只有将军您,必死。这些人不足以与之共商大计。"并劝孙权赶快召回周瑜。

孙权感慨道:"只有你才是真正想的和我相同,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呀。"

所以孙权是非常相信鲁肃的,后来让他掌管军事大权也是理所应当的。

周瑜为大都督,鲁肃为辅,在赤壁大败曹军。击败曹军之后,又力主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暂住,结成同盟,让曹操再也不能南下,保证江东沃土平安。

周瑜在赢得赤壁胜利后不久,就病故了。弥留之际还上表推举鲁肃继任大都督一职,孙权随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统领军队。周瑜死后,周瑜的部属都归属鲁肃,鲁肃任横江将军,总领军事。

孙权想得西川之地,去询问刘备的意见,刘备自己却取了西川,把孙权气得够呛,并且荆州边界,摩擦不断。鲁肃此时驻扎益阳,与关羽对峙。

为解决荆州问题,鲁肃与关羽相见会谈,并且双方的士兵都在百步开外,只有鲁肃和关羽会面协商,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单刀赴会"。

最终,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东边的土地归还东吴。孙刘两家在鲁肃斡旋经营下,维持的很好的联盟关系,而曹操在两家面前,也讨不到任何便宜。

可惜鲁肃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三国志》评价"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这样的一个人无论从战略眼光,还是外交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并且性情忠烈,临事不苟,并且了解主公心思,想主公之所想,这样的人当东吴的大都督是实至名归。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