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功各种封号,具体代表都有谁,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这个封号了?

由网友 互通lightroom教程网 提供的答案:

古代军功封号是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或士兵所获得的封号,这些封号通常是由皇帝或上级军官颁发的,以表彰他们的勇敢和功绩。这些封号的具体代表因朝代和地区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骠骑将军:指骑兵部队的统帅,代表着骑兵的荣誉和威望。

2. 前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最高荣誉。

3. 前锋将军:指在战争中率领先锋部队,打开战局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先锋精神和勇气。

4. 勇猛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大勇气和决心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勇气和战斗力。

5. 神武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超凡的武艺和战斗技巧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战斗技巧和战斗力。

6. 神威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超凡的威望和统帅才能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统帅才能和威望。

7. 勇冠三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大勇气和决心的士兵,代表着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军事制度的变化,这些封号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逐渐被废除。现代军队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实际表现和成就,而不是封号的荣誉。

由网友 二斤牛肉 提供的答案:

个人认为对将军封号最著名的就要属霍去病了。

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时,他仅仅才17岁。用冠军一词的意思是勇冠三军,冠军这一词也被我们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体育比赛第一名的代名词。冠军侯也是霍去病专属侯爵名称,后世再无人用到。

汉武帝在霍去病19时,又因为他的赫赫战功,给予他的官职为骠骑将军,这是专门为了他设立的一个新官职,后续王朝也都沿用了这个官职。骠骑将军的官职在大将军之下,但是汉武帝丝毫不遮掩他对霍去病的喜爱,于是他又新设立了一个官职,叫做大司马。霍去病即为大司马领骠骑将军,与大将军并列为武官最高职位。

霍去病曾六次袭击匈奴,史记中记载的杀敌数量十一万人。还同时收纳了大量的俘虏,牛羊马匹等物资,收服匈奴浑邪王部共计4万余众归顺大汉,真可谓少年英雄。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仅23岁就因病去世。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劳,给予了无上的荣耀,就是让霍去病陪葬在自己死后会葬在的陵墓——茂陵,谥"景桓侯"。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由网友 李柒夜 提供的答案:

军功是将军进爵、士兵受赏的重要途径,按照军功进行封赏一直存在,只是从古至今封号不相同,但是有军队就有军功存在。

战国时期

战国时,各国的爵有卿、大夫等,像上卿、亚卿、客卿等,都是将相所得的高爵。后来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封君。七国纷争天下,各国为了争霸天下,招揽天下贤士名将,推行不同形式的军功爵制,一时间名将辈出。这些名将很多都是出自布衣,依靠军功获得爵位。

武安君李牧、信平君廉颇、马服君赵奢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是最多的,李牧、廉颇、赵奢,还有庞煖、司马尚等良将。后来又有乐毅、田单投奔到赵国。

李牧前期一直镇守赵国北部边疆,曾率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侵犯赵国。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李牧又率军抵抗秦军,在肥之战大败秦军,李牧也凭借此战获封武安君。李牧是赵国后期唯一的良将,可惜被赵王冤杀,赵国自毁长城也随之被秦国灭亡。

廉颇曾带领赵军攻伐齐国,夺取阳晋,威震诸侯,因功被封为高级爵位上卿。在随后廉颇带领赵军攻打齐国、魏国,大败秦军,长平之战本来是廉颇固守,因为赵王受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才导致惨败。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讲和,廉颇也凭借此战被封为信平君。

赵奢原来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深明用兵之道,在阏与之战率军驰援阏与,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安平君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曾三月复国。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灭齐国。最后,齐国只剩下剩莒和即墨两座城市,田单被推举为将领守城,乐毅多次攻打不下。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乐毅改强攻为包围,这时田单派人离间乐毅和燕王的关系,致使乐毅投奔赵国。随后田单实施火牛阵大败五国联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成功复国。齐国复国后,田单受封为安平君。

昌国君乐毅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乐毅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自尊自大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攻打齐国。乐毅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一举灭齐。在乐毅攻破临淄后,大喜的燕昭亲赴前线犒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

秦国自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奖励军功,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鞅变法后,担任大良造率军队围攻魏国安邑,后又统率秦军收复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依靠军功一步步从左庶长到国尉再到大良造,随后在攻伐楚国中多次大败楚军占领城池,又攻占楚国都城郢,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中最大的功臣,除了韩国,其余五国都是他们父子俩攻下的。秦统一六国后,王翦被封为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

秦国的军功制度非常完善,将领都是依靠军功一步步晋升的。司马错先后担任过国尉、左更、左庶长,樗里疾担任过庶长、右更,因功被封严君,公孙衍因功担任过大良造。

西汉

汉朝时期,也是实行军功爵制,最高封侯,汉初最大爵位是分封的异姓王。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军费,设置武功爵十一等,允许百姓出钱买爵,这时候虽然依然是实行二十等级军功爵,但是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几乎名存实亡。

西汉开国后,刘邦大封功臣,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拜过大将军,担任过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武将中樊哙为舞阳侯,曹参为平阳侯,周勃为威武侯后改封为绛侯。

卫青是西汉名将,曾多次攻打匈奴立下大功。龙城之战,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讨伐匈奴,只有卫青一路获胜,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这是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卫青也因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随后卫青先后担任车骑将军,被封长平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匈奴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卫青因功受封大司马,长平侯爵位又两次加封邑。

霍去病17岁就两次随卫青追击匈奴,两次杀敌、俘虏匈奴功盖全军,被封为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因功和大将军卫青一起拜为大司马,汉武帝还下令霍去病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霍去病成为新的权贵。

李敢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时,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杀敌多,被封为关内侯。

陈汤曾攻杀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安定西域,因功受封关内侯。

东汉

东汉开国功臣最出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都是有侯爵的封号。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跟随刘秀后平定陇西立下大功,东汉建立后又抚平羌乱安定陇右,南征交趾,平定岭南,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

三国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功劳大的食县,小的食乡、亭。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后期,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为十八级,关中侯为十七级,关内外侯为十六级,五大夫为十五级,用来赏赐军功,全部都是不食租的虚封。

曹魏的武将基本都有侯爵的称号,夏侯惇是高安乡侯,夏侯渊是博昌亭侯。张辽归降后被赐为赐爵关内侯,后又先后为都亭侯都乡侯,最后为晋阳侯。

蜀汉也是采用的这种爵位制,五虎将中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朝册封。刘备称帝后,张飞被封西乡侯,马超被封为斄乡侯。赵云直到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才被封为永昌亭侯,诸葛亮也是刘禅即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而黄忠在被封为后将军时就被赐爵为关内侯。

东吴孙坚因为讨伐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乌程侯,孙坚去世后,孙策承袭爵位乌程侯,后又被封为吴侯。孙策死后,孙权又承袭了吴侯。东吴武将中吕蒙攻取荆州后被封为孱陵侯,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后被封为江陵侯。江东十二虎臣中,韩当是石城侯,周泰是陵阳侯,徐盛是芜湖侯,潘璋是溧阳侯,丁奉是安丰侯。

两晋南北朝

自曹魏魏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曹魏设置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九等爵位,以后历朝历代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只是稍有变动。

晋朝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但是非皇子不得封王。西晋名将杜预先是司马昭的幕僚爵位是丰乐亭侯,在他灭亡东吴后,因功晋封为当阳县侯。文鸯归降司马昭后被赐为关内侯,其后一直是关内侯。

南北朝实行的也是王、公、侯、伯等这些爵位制,只是有些变动。刘宋名将檀道济先后担任吴兴县五等侯、唐县男、永脩县开国公。北齐时期名将斛律光先后为伯、西安县子、巨鹿郡公、长乐郡公、咸阳王。北周名将韦孝宽爵位先后为山北县男、建忠郡公、穰县公、穰县公。

隋唐宋辽金元明

自魏晋时期,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开始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此后历朝全部采用这种制度。到隋唐宋明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

隋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名将韩擒虎是寿光县公,贺若弼是宋国公,史万岁是太平县公

唐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唐最出名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除了一个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永兴县公虞世南,其余的都是国公,像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等。

宋朝爵位分十二等,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宋朝名将中,曹彬是鲁国公,名将韩世忠是谭国公后又进封咸安郡王,岳飞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才追赠的鄂王。

辽金承袭唐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等爵位。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爵位是宋国王,耶律斜轸爵位是魏王。金朝名将完颜宗望担任过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完颜宗弼担任过梁王、越国王。

元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元朝名将王保保爵位先是河南王,后为齐王。

明朝只留公、侯、伯,开国名将中,徐达是魏国公,常遇春是鄂国公,汤和的爵位先是中山侯后又进封为信国公,刘伯温就是诚意伯。

清朝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左宗棠先是二等恪靖伯,收复新疆后晋升为二等恪靖侯,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

近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授衔是1955年,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后来元帅、大将取消,军衔还有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

现代军队也会依据军功给立功人员设立授予军功章,军功章有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还有荣誉称号二级战斗英雄、二级模范、一级模范、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级战斗英雄。

这些封号一直在改变,但是却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军队军功和军功封号就会一直存在的。

由网友 知I简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太过宽泛,中国古时军功制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从秦帝国开始到现代,军功制并没有消失。而封号也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在称呼上有所不同,也并未退出历史。

以秦帝国为例,在《商君书·境内》中记载的秦军功爵是18级,这是最初商鞅所建立的爵制。从一级公士到十七级大良造,再加上小夫一级。

其爵称,九级以前,基本上与秦以后20级爵制相同,只是个别爵称有异。

至秦始皇时,爵级变成20级,在原爵制的十七级之后,加上列侯、关内侯、驷车庶长三级,公士之下又去了小夫爵,才成为20级。

到汉朝,军功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刘劭的《爵制》中保留了这一信息。汉初《二年律令》也保存有军功爵制的继承制度信息。军功爵的继承制与军功爵制分为四大等级,都是汉初的产品。

自惠帝以后非军功赐爵增多。官府可以卖爵,平民可以买爵,就连中央政府都以卖爵为经济来源。于是军功爵制就陷于轻滥。

到汉武帝时,开展对外战争,知道军功爵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改创武功爵。其实也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武功爵推行不久就自然熄灭了。

到东汉时期,虽然刘秀在建国后封功臣为列侯、关内侯,但不见封赏其他高爵,这说明其他高爵已被架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中原经济已被破坏,社会凋残,被曹操控制的汉政权无力封赏众多的高级爵位,所以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进行爵制改革。

他把二十等军功爵分成两大段,把九级至二十级的高级爵位,只留五大夫、关内侯、列侯三级,其他高爵一律取消。而建立的新爵制等级是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四等,"皆不食租",再加列侯、关内侯共六等。其中列侯有封国。

而唐代军功晋升体系,比汉朝复杂得多。既有秦汉时代的授爵,也有南北朝时期的散官制度和勋官制度。

而最贴近军功的,则是勋官制度,按照军功的标准单位——"转"来授勋。比如"策勋十二转",就是十二个"转",为最高功勋,授上柱国。

勋官表如下:

其他时期也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军功封号制度逐渐演变为军衔制度,封号也随之演变。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封号所附带的实惠,也随之消失。

由网友 文娱史之苑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至于爵位名号,历代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隋唐至明、清朝第一阶段爵位分为两种,一是军功爵位,一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先秦时期,本来只有贵族有爵位。但秦国商鞅变法,出现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普通将士只要上阵杀敌,立功就能得到爵位。并且通过功劳的大小,分为二十个军功的等级。

汉随秦制,基本延续这样的军功等级制度。不过略有改变。西汉开国的功臣将军们,有十八功侯。汉代的军功顶级是封侯。到汉武帝时期,卫青的长平侯,霍去病的冠军侯,都是靠军功获得。名言"李广难封",所要封的也是指军功侯爵。到了东汉,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也都是侯爵。侯爵就是最高的军功称号了。大体上是在开国期间出现。国家稳定之后,战争少了,也就没有多少新的军功侯爵出现了。第二阶段隋唐时期的军功,出现了另一种封号——勋位。这源自西魏时期的柱国将军。最初是有实权的,但之后逐渐演变成军功荣誉称号和相对应的待遇。到了唐代逐渐定型,分为十二阶。

每晋升一阶称为一转。军功十二转,便是顶级的上柱国勋位。有品级无实职。唐朝以后,历代相沿袭,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来。有时名称不同,有时又有增减。元朝又增设了文官的勋衔。勋官有品级,有待遇,但无实权。与爵位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勋官不能世袭。尽管有些战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但是毕竟只有勋官才是真正的战功的体现。所以,自隋唐之下,官员可以同时拥有三种品级或职称:实职、爵位、勋衔。例如,上柱国(勋位)鄂国公(爵位)兵部尚书(实职)尉迟敬德。第三阶段清乾隆十六年,又废除了勋官制,与爵位再次合并。虽然是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但这种新的爵位可以世袭。

又类似秦汉时期的军功侯爵。并且将女真官爵名称,改变为汉语名称,形成定制,称为有别于宗室爵位体系的世爵制度。军衔称号如果理解成军衔称号,基本上也是从汉代说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也是军衔称号与实职统一之后,变为军衔称号及实职保留,但临时授予相关人员充任。等到作战任务完成,再收回这个称号。包括征伐将军(临时征战领兵的将军)、中朝将军(禁军统领、军事顾问、皇帝的军事参谋)最后,彻底将军衔称号与实际职务脱离,成为纯粹的称号。称为大将军、上将军的,都是全军的最高统帅。骠骑将军(骑兵部队)最早是霍去病的职位。

车骑将军(战车部队)卫将军(警卫部队)这是最高阶的将军称号,其下还有以方位为名称的将军、以攻打某个地点而设置的将军,如攻打贰师城,而设置贰师将军。防卫辽东,而设置度辽将军。以及祁连将军、破羌将军。有因为作用不同而设置的将军:游击将军、护军将军、步兵将军、强弩将军、轻车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有驻防各地的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最后就是杂号将军,也没什么目的和作用,只是取个好听的名字,如建威将军、奋威将军。不过杂号将军也不是不好,比如破虏将军。先后得到过这个名号,就有刘秀、董卓、孙坚、吕光等。

秦汉改成二十等爵制、三国曹魏又改成了九等制等知等。隋朝,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后道建国大唐,李密是世袭的是蒲国公等等。这些爵位有世袭也有不世袭的很复杂,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中国是皇权至上的,所以爵位很容易被虏掉,皇亲国戚也是说杀就杀的。清朝的爵位管理很有特色,分铁帽子王爷(世袭专不降级)和普通爵位。普通爵位也世袭但降级。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属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由网友 余不可恋 提供的答案:

一字并肩王薛仁贵。

历史的薛仁贵因为平定渤辽叛役,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王,而薛仁贵也因军功受封王爵。后来一字并肩王在也没有出现过了唐朝历史上了。可能古代封建礼制比较看重这个封号。像唐太宗未当皇帝时是秦王,后来当皇帝后,这个秦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因为别人一提到这个封爵就会想到唐太宗皇帝,这代表了他。薛仁贵也是。以及后来的郭子仪也是。

由网友 付贵宝1D5K 提供的答案:

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功劳成就很大的将军的封号,伏波就是降伏波涛。

各朝各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

战国时,各国多以卿、大夫领军。

秦朝设将军一职,领兵征伐战斗,战争结束就取消。

汉初继承秦朝制度,虽然设将军,但不是常置。汉武帝时,战事频繁,大量设置将军。

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将军。

还有名目众多的封号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橫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

伏波将军即是这众多封号将军中之一号。

伏波将军代表人物有:路博德、马援、夏侯惇、孙秀。

第一个伏波将军路博德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发生叛乱,杀害汉朝使节和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

武帝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率船队十万人会师番禺,次年冬,叛乱平息。

汉朝在南越地区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等九郡。

最著名伏波将军马援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阯郡雒将之女徵则、徵贰聚众造反,攻取郡县,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响应。徵则等占据六十余城自立为王。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段志为楼船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兵一万多人南平交阯。

军队到了合浦,段志病亡。马援统领全军,经过一年多浴血奋战,至十九年春,全歼徵则、微贰。

捷报传京城,朝廷封马援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成语马革裹尸出自马援,男子汉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第三任伏波将军是汉末建安的陈登

陈登是广陵一带的豪强,其父亲为东汉名士陈圭。曹操为对付吕布,任陈登为广陵太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被杀,陈登因功加拜伏波将军。

建安时期曹魏的夏候惇也是伏波将军。

建安九年,曹操扫平河北,夏候惇以功迁伏波将军,并继续担任河南太守。至建安二十四年拜为前将军止,夏侯惇连任伏波将军十五年。

曹魏立国后,还有四位伏波将军:满宠、甄象、孙礼、户钦。

晋朝伏波将军孙秀

孙秀是吴王孙权四弟孙匡的嫡孙,时任东吴前将军。

孙皓执政后,猜忌宗室,残害忠良。孙秀既是宗室至亲,又手握重兵,驻守夏口重镇。孙皓想除掉孙秀。

孙秀叛逃晋朝,晋以孙秀为骠骑将军,封会稽公。

东吴亡国后,孙皓成了晋朝阶下囚,孙秀以亡国支庶,降为伏波将军。实际空有其名,己无军可领。

晋代另有伏波将军三人。

著名炼丹术士葛洪,年轻时参与平定石冰之乱,胜了一场小战,便得个伏波将军封号。

葛洪没有把伏波将军当回事,弃印寻师学炼丹去了,著有《抱朴子》等书,宣传他的神仙导养之法和炼制金丹之术。

另外两位是晋军都督陶侃手下属将,不知名。

南北朝时期乱了套。伏波将军的任命也是乱七八糟。史料所载,有姓名可考的,领受过伏波将军称号的多达四十多人。

最后的伏波将军是南朝陈代的王飞禽。

陈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陈宣帝病故。

太子的弟弟陈叔陵在宫中发难,袭击太子,企图取而代之。

未能得逞,仓惶逃窜。众人追至街上,将其刺倒在地。太监王飞禽也冲上前,朝陈叔陵连砍数十刀。

事后论功行赏,王飞禽被封为伏波将军。

为什么后来没有了伏波将军名号?

伏波将军名号逐渐贬损,以至名不符实。

夏候惇晚年屡恨伏波名号为汉官,多次请求撤换,后终如愿,伏波声威销去许多。

孙秀由骠骑将军降格为伏波将军,加上他亡国支庶的身份和贰臣形象,使伏波名号再度受损。

葛洪得之太易,又弃之不顾,使伏波名声损之又损。

北魏王朝拿来当宝贝,大封特封,由于太多太滥,其名号己不成样子。

陈代王飞禽以一太监身份举一小功而得封,则为世人所不齿。

自陈代以后,再也没有伏波将军踪影了。

伏波将军封号由于世人的不珍惜,南北朝时期的滥用没有保留下来。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