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内蒙古生活是怎样的?_内蒙古人的真实生活

由网友 丽水芳踪 提供的答案:

当大家都淡忘内蒙古的小伙伴怎么生活的时候,每年的新闻联播各种晚会涉及到民族特色这一栏的时候,都会补充一下画面

吃的是手扒肉

穿的是蒙古袍

住的是蒙古包!

交通工具是全靠骑马,冬天爬犁

娱乐只是射箭打猎摔跤,对的就是这么彪悍哈哈哈!

等等还有好多好多大家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但实际上呢,我们也穿普通衣服呀,要知道虽然身处内蒙古,但毕竟汉族占大头,蒙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族满族等等还是少数的、

真正生活在牧区草原上的牧民已经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也穿这样的衣服,跟大家穿衣打扮没有不同

住的是平房楼房,当然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那么繁华,街道也是窄窄空荡荡的,毕竟内蒙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

娱乐活动也是网吧商场KTV!当然依旧走到哪里都空空荡荡,毕竟这个小城全部加起来还不到30万人口!

比较好玩的是我们的牌匾都是加蒙文的,身份证也是带有蒙文的,新疆西藏的小伙伴跟我们一样。

由网友 饶青林 提供的答案:

焙子、烧麦、羊杂碎并称为"呼市早三宝",陕西可以用馍夹一切,呼市人可以用焙子夹一切!

烧麦和砖茶永远都是灵魂搭配。

内蒙古喝茶要放盐,茶无盐就像人没钱。

内蒙古的奶茶、肉是用盆盛的,而且早餐也是这种规格,阵仗有点大呀。

烧麦的"两"指的是烧麦皮的重量,一般吃一两就很饱。

蒙餐的花样不多,东四盟的人主要吃米饭,西部区的人爱吃面。

内蒙的冰煮羊对羊肉的要求很高,第一点肯定是新鲜肉,产地基本上都是锡林郭勒盟的,也不是简单的用冰块来煮,要用苁蓉等名贵药材泡制的药酒,蘸料就更讲究芝麻酱花生酱、韭菜花酱、豆腐等都有自家独特的配方。

很多内蒙人其实并不喜欢烤全羊,很多内蒙人没吃过烤全羊,呼、包挺多年轻一辈的甚至没见过活羊

总之在饮食方面,内蒙地区不宜种植蔬菜,草原是牛羊天然的栖息地,所以饮食就以牛羊肉为主,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比较寒冷,经常喝白酒或者奶酒暖身子。老一辈蒙古人常说"羊肉挂酒,不伤胃,醉得慢",喝酒必吃肉的习惯就让蒙古人代代相传下来。

早餐:许多人觉得早餐应该营养均衡,清淡为主,但是在内蒙的特色早餐有:炒米奶茶手扒肉、羊杂汤、烧麦、蒙古包子、羊肉粥、粉汤饺子、炒傀儡等,听名字就知道内蒙早餐的热量和蛋白有多高了。

一般我们喜欢在清晨来一杯健康的牛奶,而在内蒙早上不只有单一的牛奶,还会把牛奶或者羊奶做成丰富多彩的奶制品,奶酪、奶皮、奶茶、奶片等等,奶制品本身就含脂肪和热量颇高,内蒙人还喜欢加入黄油和奶油。

喝羊杂汤也是蒙古人的最爱,在我国北方的羊杂汤,除了有羊杂外,还会掺点豆腐和粉条,而在内蒙的羊杂汤,一般都是纯羊杂,羊肝、羊肚大炖,将调料炖入味后,再加胡椒粉和辣椒,配上葱花香菜,上一个蒙古的肉包子,在草原寒冷的早晨里可以吃到浑身冒汗。

午餐:内蒙古人的午餐喜欢吃肉制品,一般他们习惯称为"红食",奶制品称为"白食"。由于内蒙古人午餐讲究和朋友分着吃,所以午餐一般吃大盘手抓羊肉或者烤全羊,把羊宰杀好后按各个部位切好,然后再配上香料或者不加调料直接进行炖煮,这样可以很好地保留羊肉的原始味道,羊肚里包上羊肉,炖至软烂后沾上酱料或者盐便可以直接食用了。剩余的羊骨头炖熟后,用蒙古刀剔下骨头上的肉,直接食用。

如果吃得口渴了,和朋友及家人一起喝马奶酒解渴,马奶酒是利用马奶制作成的酒,酒精含量还没有啤酒度数高,入口不冲,有酸甜味,可以当成是饮料喝很不错。由于马奶酒含有少量的酒精,可以驱寒,对脾胃很好,常饮也对身体没有伤害,还具有治疗风湿的功效,非常适合蒙古大草原上的气候。

烤全羊一般不是日常的午餐,其实制作烤全羊比较费时费工夫,内蒙人在重大节假日或者贵宾到来时才会吃。在草原上架起烤架,先将整只羊煺净毛并清洗干净后,羊身上划开若干小口,塞入葱段、姜片、花椒、大料、小茴香末,并用精盐搓擦入味,再架到准备好的烤架上烤制,中途刷上酱油、稍晾凉,再刷上香油,直到完全烤熟烤香,最后切成厚片伴着葱段、蒜泥、荷叶饼便可以食用,着实非常好吃。

晚餐:内蒙古人晚餐一般会吃蒙古馅饼和蒙古大包子,大多数馅是羊肉的,而且皮薄馅大,吃起来很过瘾。有时也会吃烤全羊或者"红食",不过早中晚餐,马奶酒或者奶茶是必须的,炒米和炒傀儡在内蒙人的晚餐桌上也很常见。总之晚餐没有固定的吃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以羊肉和奶制品为主,以补充足量的蛋白质、脂肪。

到了秋天以后,内蒙人也有"贴秋膘"的习惯,由于草原的冬天缺少新鲜的蔬菜和粮食,而且气候干冷,所以秋冬的时候要吃非常多羊肉、奶制品,让自身的肥膘足够的厚,可以顺利的度过草原寒冷的冬天。

在内蒙,几乎所有盟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

内蒙喝酒是成为酒文化了,从早晨喝到中午,从中午喝到晚上,再喝到半夜

不要在酒桌上跟内蒙人拼酒,一个小姑娘也许能团灭一桌,一个阿姨的战斗力也很强,更别提内蒙小伙了。

草原的酒和内地的酒,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也拿数字标明酒精浓度,但基本就是个"虚数"。同样写56度,跟内地的56度绝不是一个烈度。

在内蒙,蒙语和汉语方言的种类是多样化的,日常使用语言分为汉语和蒙古语两大类。其中以正蓝旗代表的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蒙语,最西边的是额济纳土话,最东边是巴尔虎土话,基本不互通。最西边的汉话是宁夏甘肃话,最东边的汉话是东北话,完全不互通。

呼和浩特的暖气供暖时间有半年,从10月15号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15号。而呼伦贝尔的供暖时间更是长达8个月,从9月到第二年的5月。

内蒙除了牛奶羊肉多,向日葵也是全国最多,有570万亩,占2成以上。

说起摔跤的蒙古汉子,有人想问为什么蒙古的汉子都高大威猛,肌肉发达而且"强悍",因为需要每天放牧或者打猎,这就让蒙古汉子在力量方面不输其他地方的人。

加上内蒙人喜欢骑射和摔跤,摄入足够多油脂和蛋白质后,奔驰在大草原上,将多余的脂肪转换为肌肉,从而让每个蒙古小伙都非常有力量,饮食和运动双重作用让蒙古的人变得强悍。

富饶美丽的内蒙古有着悠久、灿烂的群众文化传统,有着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素有"歌海舞乡"的美誉;

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服饰上大致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头饰、蒙古袍、腰带和靴。 他们爱用玛瑙、珊瑚、玉器及松石等来造头饰,而各人有不同的头饰,也代表了他们不同的地位。

除此之外,头饰亦是蒙古婚礼中新娘必配饰物。而蒙古袍则大多设计成宽大、袖长、衣领高且窄,能够方便他们日常游牧的生活和骑马。袍子衣领设计得高而窄是为了防止风沙和蚊虫的侵入,下䙓大多都不开叉,防止骑马时发生意外。

夏天时,蒙古族会穿单层的蒙古袍;到冬天时,则会穿由多层衣料制成的蒙古袍,通常蒙古袍会由五种有意义的颜色组成:红色-代表血液、白色-代表养育蒙古人成长的乳汁、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蒙古人生活的草原、黄色-代表土地。

男士们的腰带束得较宽松,令他们看起来慓悍、强壮一些;而女士们则会把腰带束得紧一些,令她们显得比较苗条。

蒙古人靴的质料多是利用牛皮和棉,以人手制成。 现在城市中的蒙古人已很少会穿蒙古的传统服饰,但当他们节日回到家乡时,仍是会穿着传统服饰的。

蒙古包外形是圆的,可以分散风力;而顶部则成尖状,避免雨水积聚。蒙古包的门比较矮,令人出门时可以低头鞠躬,以示敬天;宾客进门时亦低头鞠躬,以示对主人家的尊敬。蒙古包的门大部分都面向东南或南面,令他们可以一出门就看见太阳,而且有窗子,可以通风和透光。蒙古包大多都是以白色为主,因为白色可以令蒙古包在草原上容易辨认,而且白色亦代表了他们的心意纯洁。

在大草原上,除了蒙古包外,还会有一个个的敖包。敖包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用小石堆成的小山,它最初的用途是作为路标,所以每个敖包都会有自己的名字。另外,敖包前常有一块石牌指向南方,可以让蒙古人辨别方向。但是,发展到后来,这些敖包已成为了年轻人约会的地点,甚至成为一个许愿的地方。

如果你想激怒一个内蒙人的方法很简单,靠近他的耳朵说最好吃的羊肉在新疆。

由网友 达人老岳 提供的答案:

首先说我国最热情好客的省份,很多朋友都会说是山东、河南,原因山东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祥之地,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而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

而内蒙人好客的热情度丝毫不逊于山东和河南人。内蒙人自古以来就豪爽,有各种好客的礼节,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接相迎以礼待客。

现在内蒙人的真实生活跟我们内地没多大差别,在城市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家家住楼房开汽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其他省市的大都市差不多。

有些土生土长的内蒙人,还保留着爱喝奶茶、爱吃手把肉和奶食的习惯,特别是牧民自己做的奶食和黄油,味道纯正,非常好吃。

内蒙人从来都是感性的,喜欢自然,喜欢无拘无束,喜欢走遍天涯。现在的内蒙人都是定居生活,很少游牧,很多地方都是城市化,都是现代的生活气息。

我们能见到的,那里也可以见到,见不到的那里也可以见到。没有人们所想象的落后,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烟火气,更富足。

无论是内蒙外蒙,生活压力都没有内地大,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虽然不算特别的富裕,但是绝不贫困。

真实的内蒙古生活是怎样的?_内蒙古人的真实生活

由网友 随遇而安1602 提供的答案:

真实的内蒙古是春夏两重天,春天风大,刮的到处尘土飞扬,夏天气温较高,秋天一片繁忙,树叶泛黄,到了冬季则是漫天大雪、满地积雪。西部和东部时差较大,气温也有很大差别。风土人情也各有所长,不尽相同,口音也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就是内蒙古到处是山川河流湖泊、到处是森林、到处是草原、到处是蓝天白云、到处是牛马羊、到处是矿产资源等,到了内蒙古,那就是到了自己家。

由网友 愿国泰民安 提供的答案:

(我的内蒙古)

天如巨幅屏幕,蓝的让人震撼,白云如花朵竞相盛开,上演着纯净多姿。

大地如绿色的锦缎,铺向天边,野花争奇斗艳,朵朵都是笑脸,草浪如水静静的流淌。

微风裹着草香丝丝滑滑,如丝绸抚摸着你的肌肤,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儿的手,你只想就这样看着蓝天,躺在草地上,静静的发呆,你会发现你的灵魂安静如初。

极目远望,你会第一次发现;其实,你的心很辽阔很遥远也很纯净。

毡房里传出蒙古汉子爽朗的笑声,与草地上挥着套马杆的汉子相得宜章,不用言语你能感受到,那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豪爽与热情。

走进毡房,老额吉熬了又熬的炒米奶茶香气四溢,手把肉,马奶子酒,蒙汉王,醉了天,醉了地,在这里没有绵言细语,更没有南国的精致,有的是豪放与爽朗,草原特有的文化从我出生那一刻起,就融入了我的胃,我的灵魂,草原文化,就像粗犷豪放又温婉简约的马头琴声,以其特有的奔放,独立于天地之间。

由网友 愉悦的苹果vV 提供的答案:

我就是在内蒙古出生成长的真正的蒙古族人,今年56岁了。真实的内蒙古生活并不是住蒙古包、出门就骑马、每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做饭要烧牛粪马粪,现在的内蒙古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家家住楼房开汽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其他省市的大都市差不多,但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还是保留着爱喝奶茶爱吃手把肉和奶食的习惯,特别是牧民自己做的奶食和黄油,味道纯正,没有任何添加剂,我平时做面包就用这种黄油,非常好吃。一些边远地区的苏木嘎查的牧民基本都在城市里买了楼房,只是在苏木嘎查还有自己的牧场用来养牛养羊,这些牧民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出售长大的牛和羊,其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很富裕的,比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收入高多了。还有一些旗县周边的农村还是比较穷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城里买房或者租房生活,种地的人很少了,村里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守着。

由网友 静看云卷云舒W 提供的答案:

真实内蒙古并不都是茫茫大草原和沙漠,地道的蒙古族人都生活在草原深处,有固定的草场放牧牛羊,养马的很少!都还保持着蒙古族传统习惯!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富裕!而住在农业地区的旗县,周边都有广阔的土地,一望无际。都是机械化种地不需要太多人!村落也很稀疏零散,牛羊也都圈养,年轻人也都出去打工!也都是年纪大的留在村里!生活比以前富裕很多!

由网友 圻键 提供的答案:

前年去过内蒙古的乌拉盖,在亲戚家住了一周的时候,对那里的生活有一些了解。

表弟家就住在草原上,盖了一个草原别墅,大概在一百七八十平方米的样子,带一个院子。说是草原别墅,在我看来就是个大平层,有三房一厅一厨一卫。用的水是地下打的水,流出来的时候都是黄色的,考虑到我会不太习惯用这种水的,所以我去了之后,他们是特意去外面打了几桶生活用水的,而他们自己就吃沉淀了几天的这种水。

去了之后,特意去考查了一下他们当地的超市,当地有两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超市,不算很大,有近两百平方米的样子,里面的东西比较全,但并不是什么都有,比如当时我想买一种在家经常吃的酱油,这里就没有,我还想买点低筋面粉给他们烤蛋糕或者饼干,这里的超市也没有。

在这两家超市,我还看了一下面粉的价格,成袋的算了下价格,基本就都在三块钱一斤,比北京的要贵一些。基本是外地运来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运输的原因,价格贵了不少。

除了这两个大一些的超市外,还有一些个人开的小店,卖些油盐酱醋,蔬菜水果之类的,此外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农民自己家种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卖。

因为这里主要吃牛羊肉,猪肉有卖的,但卖鱼虾等海鲜的特别少,我只见到了一个小门脸卖鱼的,只有鲤鱼、草鱼、带鱼,其他没有看到。

这里的牧民大多养羊,有些有条件的城市居民也会买些羊让亲戚帮着养,一只羊大概能卖到1000多块钱,表弟家主要靠养羊,据说一年有40多万的收入。

这里的空气好是真的,雨后的草原上还会长出许多蘑菇,我虽然只住了几天,但还是去采过两次蘑菇,觉得挺好玩的。

这里大概是因为《狼图腾》的电影是在这里拍的,一下子就有了点名气,因为那次去发生了点意外,我妈妈摔了一跤,所以我们就提前回来了,该去的景点一个都没有去,有点小遗憾。

说实话,我去这样的地方,还是不太习惯,因为我不吃羊肉,另外水的质量不好,也影响了我的居住时间,假如是住在酒店,可能会好一些。我个人的感觉是,没见过草原,去见见可以,但也就适合住几天,时间长了,还是会有些不习惯的。

像我家亲戚,几乎一出生就在这里,所以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十几年前比,这里确实发生了变化,但对从大城市去的人来说,还是有些落后,而对当地的人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所以他们挺知足。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