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晚年为何沦落为无耻恶霸?_董其昌其人

由网友 超哥情感动画 提供的答案:

董其昌是明代晚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他的画风细腻、笔力遒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董其昌晚年却因为一些行为不端而遭受到批评和非议。下面是对他晚年为何沦落为无耻恶霸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和地位让他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权贵"。在明朝晚期,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官本位"思想,即官员的地位和权力高于其他阶层。董其昌作为一名画家和书法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声望,成为了一些权贵们的"座上宾"。这些权贵们为了获得董其昌的帮助和支持,不惜以各种手段来讨好他。

其次,董其昌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不端让他遭受了批评和非议。董其昌的艺术成就是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学习得来的,但他的个人品德却备受争议。据史书记载,董其昌曾经与多名女性有过不正当关系,还曾经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得他在民间口碑极差,被视为无耻恶霸。

第三,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对董其昌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影响。明朝晚期,政治环境逐渐恶化,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董其昌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不端更加引人注目,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他曾经多次遭到政治打压和迫害,甚至被迫流亡海外。这些经历使得他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也让他逐渐走向了无耻恶霸的道路。

综上所述,董其昌晚年沦落为无耻恶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艺术成就和地位让他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权贵",但他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不端让他遭受了批评和非议。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对他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影响,使得他被迫流亡海外并逐渐走向了无耻恶霸的道路。因此,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尽力避免遭受争议和诋毁,尤其是在面临利益和荣誉的诱惑时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网友 古今历史拾遗 提供的答案:

一个人的才和一个人的德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董其昌是不是个恶霸,还有争论,说他是恶霸的人,往往是根据这些野史来的,我来举些例子:

1604年,董其昌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结果他出个什么考题呢?他出个"明日不考文",这就是以愚弄,为难考生为乐趣。

董其昌还和他儿子董祖常养了一堆流氓痞子,专门放高利贷,霸占产业、甚至诱奸民女,1615年董其昌奸淫了陆兆芳家的使女绿英并把她藏起来。绿英乘隙逃回去后,董其昌儿子董祖权竟然带领家奴一百多人前往陆家庄,劫走绿英,地方官府不敢办案。

华亭县学学生范昶将其恶行编撰《黑白传》,还让说书人传唱,结果范昶被董其昌派了一堆恶棍痛殴,不日暴死,这还不算,董其昌逼死人后还对范式家人死死相逼,结果终于逼起民变。

1616年农历三月十五爆发"民抄董宦"一案,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报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董其昌逃往归安避难数月。

但是这些并不是正史,正史《明史》认为董其昌是"为名所累",他被抄家是政敌的鼓动攻击,这些攻击材料哪来的呢,正是来自《民抄董宦事实》和《黑白传》,而这很可能是董其昌的政敌写的。

所以到底是如何,还待调查,不过大部分学者倾向正史的说法。

由网友 历史有妖气 提供的答案: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恰好说到了一桩千古奇冤!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董其昌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击碎了。当时董其昌已62岁。这是一件诡异离奇的事件,是非曲直至今仍然在学界争讼不已。

从当时留下的一些可靠性较强的文献记载来看,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董其昌的次子董祖常喜欢上一个名叫绿英的女子,她是松江诸生陆绍芳的使女,绿英也有意于他,于是董祖常便悄悄把绿英养在仆人陈明家中。有一天,绿英回家探亲,被家主陆绍芳捉住,陈明怕主人怪罪,于是就带着几个兄弟把绿英抢了回来。两家因此争讼,随后私下和解了此事。

按说此事可以到此为止,然后不久之后,松江街头便开始流传一部传奇《黑白传》,讽刺此事,第一章节便是"白公子夜打陆家庄,黑秀才大闹龙门里",因董其昌号"思白",所以称祖常为"白公子"。再后来,传言这部传奇是秀才范昶所做,董家去责问范秀才,范秀才予以否认,并且跑到城隍庙发誓赌咒。

事情至此,也只能不了了之。

然而,最诡异的是,十几天之后,范秀才竟然死了。这下,范家人不干了,跑到董家闹事,两家发生冲突。很快又一则传言飞速传播,说范家的女眷被董家的仆人脱掉裤子,关进寺院示众。

于是,松江府学的秀才们被激怒了,各处飞章投揭,布满街衢,甚至称董其昌为"兽宦","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歌谣也开始传播。不知是何人召集,很快就有上千人聚集在董其昌的宅邸之外。

事情顿时一发不可收拾,僵持到夜里,突然有人爬上屋顶,放起火来。明人所著《民抄董宦事实》记载火起之后,"是夜西北风微微,火尚漫缓,约烧至茶厅,火稍烈而风比前加大,延及大厅,火趁风威,回环缭绕,无不炽焰。数百馀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园亭台榭,密室幽房,尽付之一焰中矣"。当地的县令担心激起民变,也不敢派兵弹压、救火。

于是,董其昌毕生积聚也从此大半灰飞烟灭。甚至松江城里有董其昌题词的建筑也因此遭殃,白龙潭的一座书园楼的匾额"抱珠阁"三字是董所题,被人扔到河里,围观者欢呼"董其昌直沉水底矣"。一座名叫坐化庵的寺庙正殿上匾额 "大雄宝殿"四字也是董所题写,僧人慌忙取下藏起来,却被人翻出来用刀打碎,欢呼"碎杀董其昌也" 。

这本书还记载了两个恐怖的场景,一是董家仆人妻子的棺木"被多人舁至火中,破而焚其尸",二是"有一带巾穿月白绸衣者年可五十许,手持扇遮日,扇乃董其昌写者,被一人扯破之,其人犹争嚷不已,立被四五十人痛打,扯破巾服而去。"如果说焚烧棺木还有泄愤的原因,那么一个路过的行人,仅仅因为拿了一把写有董其昌的书法的扇子,就被四五十人痛打,则是匪夷所思、细思恐极。

董其昌一生追求的书法艺术,此刻成了惹祸的灾星。

家被抄后,董其昌带着家人逃了出来,躲在小船上度过了一生最为痛苦的日子——身与名俱裂!

官府后来惩治了几个借机抢掠财物的江湖流氓,此事也就作罢。御史杨鹤上了一道奏折,为董其昌鸣不平,并且说"一时汹汹不靖,通国若狂,放火故烧官民房屋者,律有明条,不知当事何以处此?"对当地官府的作为,明显不满意,杨鹤还警告说"今三吴世家大族,人人自危,恐东南之变,将在旦夕"。杨鹤的预言后来变成了现实。二十年之后,江南奴变爆发,数千人聚啸,杀人放火,江南士绅血流成河。

真正要给董其昌平反的,却是易代之后清朝的史官,他们在修《明史》的时候,透露出此事的根源还在于"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

就在这一年,董其昌躲在流亡的小舟上,路过太湖竟然还画了一幅画——《高逸图》,画的是湖山草木之景,模仿的是倪云林(倪瓒)的笔法。

或许,那一刻,他想到了倪云林弃家隐居太湖的往事?

不知道,他画画的时候,是否断灭了所有烦恼。

所以,所谓"恶霸",真的是无稽之谈。

由网友 科坛春秋精选 提供的答案: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董其昌这个人,他是明末江南地区非常有名的文人,他的故居在今天上海松江区的醉白池公园,离我家的祖宅非常近。

董其昌这个人才华横溢,不仅有政治智慧,还是明末著名的画家。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仕途非常顺利,一路做到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万历朝后期的国本之争中,董其昌巧妙地退出了京城的是非圈,以生病为名义辞官回家。朱常洛登基后,69岁的董其昌本来打算大干一场,没想到朱常洛登基1个月就去世了。董其昌回到了故乡,一呆就是8年。后来又被崇祯皇帝启用回到了京城,干了三年后,80岁的董其昌告老还乡。

一个人脑子再清醒,也很难承受很多年大量读书人的仰慕和追捧,再加上仕途顺畅,知名度很高,董其昌的人格就发生了蜕变。晚年的董其昌凭借其政治资源,在松江地区称霸一方,是第一大财主,骄奢淫逸,妻妾成群,还专情于房中术。有一次他看中一个叫做陆绍芳佃户的女儿,这女子生得非常美貌,董其昌的二儿子就使坏开始带人强抢民女,供他父亲淫乐。当地民众编了故事,来影射此事,董其昌勃然大怒,将莫须有的罪名按在一个叫做范昶的人身上,把他活活逼死,当他们家人在董府上讨说法时,他又恶心之至,让几个恶奴把人家的女眷脱光了裤子,把棍子戳到人家阴道里。这件事引起了巨大民愤,大街小巷都在传董家惨无人道的恶劣行径,终于有一天,民间审判开始了,董家被人放了一把火,烧毁了百余间房屋,大量的藏品和珍宝被付之一炬。当然凭借董其昌的人脉关系和官场的势力,再多的人告状也无法扳倒这个著名人物,反而是很多人因此掉了脑袋,董其昌还是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董其昌的人生污点也是永远毁灭不去的,在当时的松江府的老百姓心中,董其昌这个人就是彻头彻尾,十恶不赦的坏人。

在明末,董其昌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自我感觉很好,拼命搜刮钱财,注重自我享受,公开和百姓为敌,造成百姓对于官员的极大反感,这也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网友 Zh1124 提供的答案:

董其昌晚年为什么成为恶霸,主要是晚年人老了,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倚老卖老,无人监督,抓住下台前捞一票,人走茶凉心理,最终导致晚节不保!明朝的衰败,董其昌就是写照,共产党一心为民,高举反腐大旗为什么?腐败是权力的本性,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使其不敢腐,不能腐!鱼肉人民是一切官僚腐败分子的通病,但是恶劣的官场环境,随波逐流的心态,是董其昌最终变成恶魔的的核心原因!愚人陋见,见笑!

由网友 九龙王龙九 提供的答案:

人性复杂。董其昌在书画上造诣很高,但为人迷信,喜好炼丹釆补(男女性事)之事,作为一个大官僚大地主,他本来就和佃农阶层有着很深的矛盾!

他的二儿子以无法付租为由强抢佃农之女,这件事本来就不对,人们也惯于同情弱小!加上市井阶层的添油加醋和他自己的处理不当,最终演变成了民抄董宦的重大事件,这里面固然有董家的不对,也反映出明末整个士大夫阶级的腐朽,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官场的勾心斗角(整个事件中有很多地方可见有人挑拔教唆)

由网友 李满 提供的答案:

人说"撒一个谎得用一百个谎来圆",实际上,这话放在做恶上同样适用:"做一件恶事得用一百件恶事来掩盖"。晚年董其昌沦为无耻恶霸,便是如此。

董其昌做过太子太保,即皇帝的老师。他还曾任礼部尚书,即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而文化部长那是参与管理全国文化、教育的,如此的一个人,晚年却沦为"恶霸"致晚节不保,真真令人扼腕长叹!

人说"字如其人",董其昌的书法平淡天真、结体内敛、章法虚空,按理,如此位高权重且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其人品应该也不差,可他偏偏却落下这千古骂名了,为何?

这事,还得从董其昌60多岁那年的一桩事说起。

万历四十三年秋天,赋闲在家的董其昌已经是六十岁的老头子了,一次,闲来无事到处晃荡的他,竟看上了一个叫绿英的民间小姑娘。

话说这名叫绿英的小姑娘,从年龄上讲,他真真是可以做她爷爷了。

看上以后呢,董其昌也并未动什么歪心思,可他那专横的儿子看了,却替父亲动了歪心思。于是,为了"孝顺"父亲,他专横的儿子强行把绿英抢回家中给自己的老爹做小妾。

思春心切的董其昌,哪经得起这种诱惑,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老了的董其昌也是如此。

俗话讲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此强枪民女的行为,要想瞒天过海,岂是易事?

很快,老百姓中就流传开了,不满的民众中,还有人干脆编出了一部《黑白传》的评书,以此揭露影射董其昌的恶行,并广为流传。

这个评书不用说,基本就类似于今天的传媒了,不久后,董其昌的这桩丑事,便闹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

人啊,终究还是要爱惜羽毛的,不然,多不好看。

自觉颜面无光的董其昌悔不当初,怎么办呢?董其昌想到的法子相当地简单粗暴,为了掩盖这桩丑事,他做了一桩更大的丑事。

董其昌命家奴将写这部评书的书生范昶抓回家中凌辱逼问,这范昶自然是不承认啊,这要承认了还了得,于是,他开始赌咒发誓,但董其昌却并不肯罢休。明朝强抢民女画像

书生啊,一般都是清高孤傲的,受尽凌辱回家后的范昶归家后,整日郁结于心。

从心理学上将,郁结于心是最容易滋生病症的,所谓"病由心生",不多时后,范昶便暴病而死了。

想想,这董其昌为了掩盖强抢民女的罪行,竟搭上一条性命,哎!

如果发展到此,董其昌能够认清自己的罪行,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这书生是自己抑郁死的,对吧。

但人都有执迷不悟的时候,董其昌依旧心存侥幸,想用自己的余威将一切通通抹干净,只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从来没想过,即便一切都抹干净了,老天和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如此,又有何用?

此时,他真正该做的是退还民女,重金安置;同时向秀才家属发去慰问表达歉意并精神赔偿。

董其昌没有选这条通往阳光的路途,他选了一条通向地狱的路:继续掩盖事实。

董其昌显然不知,掩盖的结果,通常是让罪行进一步扩大,直至无法收拾。

范昶死后,伤心的范母便带着自己儿媳及女仆前往董其昌的豪宅讨要说法。

董府家大业大, 还怕这等"刁民"?

试图进一步掩盖事实真相的董其昌,命家丁将她们抓住,关上门后便是一顿毒打。

为了让她们闭嘴,董家家丁还遵照指示给了她们点"颜色"瞧瞧:

"董家的家丁还把范家的几个女人扒掉裤子,用棍子捣戳她们的阴户。更恶毒的是,董其昌命人打开大门,让围观的群众观赏她们被凌辱的惨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淫威。"

董其昌此举,是想告诉范昶家人和所有人:你们看好了,跟我作对就这下场,小心着点。

发展到此,董其昌的罪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范昶若还只算侮辱毒打的话,到这里已经上升到了性虐待的地步了。

如此暴行,百姓岂能忍。

很快,官府迫于压力,只得抓了个董家的家奴做做样子了事了。

这以后,董其昌便开始意识到:权力、钱财这东西在手,还真真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啊。

于是,在这次事件中冲破了底线的董其昌便全无了以前的谦和恭让,这很简单,一个人作恶如果没有尝到恶果,一定是会继续作恶的。

自这以后,董其昌在当地更加为所欲为了。

雪球越滚越大以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民怨持续积累,各处都出现了声讨董其昌恶行的大字报和漫画、童谣。民众纷纷加入到揭露、批判董其昌的大军中,连娼妓嫖客也在传播董其昌的斑斑劣迹。

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一定会引发质变。

民怨到了一定程度后,终于爆发了。

任何时候,即便是统治者,也不能忽略人民的力量,何况这区区的董其昌。

关于董其昌这场经由民怨引发的暴乱,《明史董其昌传》是这样记载的:

" 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因为不满董其昌的暴行,老百姓聚集董府,把董家的奇珍异宝、金银玉器洗劫一空。临走前,百姓们还用芦席泼油点燃,把董家数百间亭台楼阁毁之一炬。

到此,董家便总算来了一次"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吓破胆的董其昌只好四处逃难,直到半年后,这位老人才敢返回家中。

最终,事情虽然平息了,但董其昌的名声也彻底臭了。想想,原本是一个集书法家、画家、权贵于一身的人,最终却落到人人喊打,所谓"做作孽不可活",大抵如此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有才无德的顶着大师光环,私底下却是不折不扣人渣之辈!当今社会,有之乎?

由网友 小姐姐讲史 提供的答案: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在书法、绘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画史绘要》中写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但现如今提起这位文人我们却要为他冠上"恶霸"的称呼,一代文人墨客又怎会沦为无耻之徒了呢?

董其昌早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为了改变命运他立志好好读书,期盼有朝一日能够高中。万历十七年,得偿所愿,中进士。但官场险恶,为明哲保身他毅然决然辞去官职,隐退回乡。这让他在仕宦阶层中营造出了谦逊豪迈的形象,但也因此让他攀上了世俗权势的巅峰。

凭借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董其昌在当地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大家都慕名而来为亲眼目睹他的风采,那些豪门贵族不信重金购买他的画作,这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刻,可能也正因此竟有些忘乎所以飘飘而然了。

金钱似乎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坐收名利的他,贪婪和欲望表现的更加强烈,为了揽财用尽手段,私自霸占乡民的良田,四处招揽方士,包揽诉讼。在生活方面他也变得骄奢淫逸,妻妾成群,还专门招纳术士学习房中之术。不过最终使他名声扫地的,还当属《民抄董宦事实》这一事件。

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晚年辞官在家,他的儿子董祖常对佃户之女绿英新生爱意但却使用非常之手段,将绿英强行抢回。

不久,这一事件就被说书艺人改编为《黑白转》,人们为了表达愤怒将此故事进行传唱。于是这一事件迅速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对说书人进行追究。最终把目光放在了范昶身上,可范昶并不承认并发毒誓为证清白。但不久后范昶暴病而死,范母就认为儿子的死都是由董其昌造成的,于是就带人到董家门上哭闹。这场闹剧就由此而展开了。

再加上平日里董家人做出的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乡亲们都纷纷站出来了指责董家的所作所为。万历四十四年,被人煽动的读书人把董府围住,最终一把火烧了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自此,董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董其昌也就成了人人口中喊打的"无耻恶霸"。

(董其昌画像)

自此,人们对董其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一代文人墨客沦落至此,也实属可悲可叹。

由网友 风声浪子84 提供的答案:

董其昌在一干文人堆里地位当属显赫,在朝堂上不低但绝非权顷朝野!此人性情傲慢,所以在文化特别书画界中排斥别派,妄自尊大是有存在的,但他的书画功底的确非同一般很有造诣,水平的确不是一般书画界人氏可比,他的文章诗词也十分了得,是个大才,他真有些有才失德,至于横行乡里评价对他似有不公啊!

由网友 镜鉴青年 提供的答案:

身为一位闪耀中国美术史的绘画大师,董其昌晚年的恶霸表现,叫多少后世铁杆粉丝们连呼不可能。但放在晚明社会环境下,他这些恶劣事迹,都只能算正常现象。甚至不夸张时说,只要瞧瞧董其昌沦为恶霸的过程,就能看到导致明朝灭亡的致命毛病。

以明代史料《民抄董宦事实》等文献记载,万历中后期退休回家的董其昌,起初也没办什么大坏事。但过了九年鱼肉乡里的生活后,却终于在万历四十三年闹出丑陋恶行:董其昌的儿子强抢秀才陆兆芳家的使女,遭拒后竟派恶奴打上门来,把陆兆芳家砸了个稀巴烂。这下惹得当地哗然,好些愤怒的围观群众把这事编成唱曲,在当地广为传唱。这下大画家董其昌,名声一下臭大街。

按理说,这事的肇事者是董其昌的儿子,董其昌至多是个连带责任。但被儿子坑爹的董其昌呢?却是再接再厉继续作恶。先把被他怀疑传播此事的秀才范昶抓来,在府里一顿拷打羞辱,竟害得范秀才回家后活活暴死。范秀才的老母亡妻跑来理论,竟又被董家恶奴抓进庵堂里脱裤羞辱。愤怒的董家一执状纸告到衙门,不料董其昌又动用关系网,迫使地方官将这桩案子连压带拖,妄图不了了之。

但得意洋洋的董其昌哪里想得到,这一连串恶劣事件,终于成了一场大祸的导火索。松江各地秀才纷纷站出来声援,忍够了的松江百姓们群起响应,愤怒的乡民们抄家伙向董家扑去。饶是董其昌花钱雇了恶奴们看家护院,但在怒火中烧的百姓面前,到底被打的抱头鼠窜。董家的宅院被一把火焚毁,耀武扬威多年的董其昌仓皇逃亡他处,他半生的心血字画,更全在这场大火中灰飞烟灭。事后官府各打五十大板,对双方责任都不与追究,才算草草结案。是为明末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

纵观整个事件里,大画家董其昌做事之嚣张跋扈,手段之令人发指,着实不负"恶霸"称号。但恶劣到这地步,为何还要说"正常现象"?因为在明末恶劣的士风下,如董其昌这般身份的江南士绅,基本都是如此恶霸。

明朝中后期起,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当地士大夫的势力,也是高速膨胀。到了万历皇帝在位中后期,江南士大夫们早已盘根错节,从江南到京城形成了严密权力网。他们一边只手遮天,在当地横行霸道,一边又互相串联,享尽明朝的特权优惠。如董其昌这般的江南退休高官,基本就是当地无人敢惹的存在。如此肆无忌惮,外加明代此时高速败坏的士风,浸泡在这般染缸里的董其昌,就算早年没变坏,此时变坏,也是毫不奇怪。

《南陆志》里记载:当时江南的退休高官们,家家都是豪宅大院,哪怕是退休的言官,都住在豪华高楼上,宅院的规模比北方的藩王们都拉风。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平日里"收壮健为奴,便弓马,喜斗杀,多者百人,名曰家将"。而且享受特权的他们,想方设法兼并土地逃避赋税,甚至还放高利贷谋取暴利。地方官在他们跟前,基本就和亲儿子一样。

看过这类"清流"们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堂堂画家董其昌,为什么会沦为如此衣冠禽兽。在这些人中间,董其昌的"禽兽"表现,确实是初级水平。

偏偏这期间明朝的帝王们,从歇班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到昏聩瞎指挥的崇祯皇帝,都对这些江南士绅们,无形中做出了纵容。于是明代的江南士风,自然越演越烈。所以江南各路政治团体,晚明时各种坑国的行为,穷困的明王朝,无法从富庶江南合理收取国家赋税的奇特现象,乃至明清易代时,各路满嘴仁义道德的江南士大夫们,纷纷变节投敌的雷人景象,参考这士风也就可以理解——都是以此为温床。

本该成为大明王朝柱石的官僚阶层,就这样变成了晚明王朝越发积重难返的毒瘤,直至以恶劣的表现,彻底拖死风雨飘摇的明朝。董其昌沦为恶霸的奇特历史,就是这场悲剧的缩影。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700.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4.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