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强脾弱?_什么是胃强脾弱证

由网友 中医疑难杂症专家号 提供的答案:

什么是胃强脾弱?

脾胃虚弱是中医的概念,通俗地说就是脾胃功能不足,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的任务是接受食物,食物要经过胃的腐熟之后再进入肠道,由肠道进一步来区分精华和糟粕。精华部分,就由脾来将其升华成为营养输送到全身五脏六腑,就是我们说的运化吸收的过程。

胃是脾的上游,胃太兴奋,胃火过旺,孩子就容易饿,很能吃。这样一来,胃不断地接收食物,把食物进行粗加工之后,就交给了脾。而脾的能力不足,接应不了胃传送那么多的食物,就像生产的流水线出口变小了,很容易就堵住了。

所以孩子会特别容易积食。稍微消食导滞一下,孩子胃口又特别好,一吃多一些,马上又积食,因此积食几乎是常态。

胃强脾弱的典型症状:

食欲旺盛,容易饿,怎么吃都不胖、四肢消瘦、大便不调、头发黄等。

在中医看来,胃是受盛的器官,孩子吃进去的食物,都会装在胃里。脾是运化的器官,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一种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身体所用)。

胃强脾弱是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的情况。孩子胃口特别大,总是容易感觉饿。而偏偏脾的功能较弱,不能把食物运化为有用的物质,供身体所用。

胃强

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了,积在胃里,形成胃火。多有腹胀、口臭、口腔溃疡、胃部不适、等症状。

脾弱

因脾失运化,不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四肢百骸,进而不能荣养四肢,多表现为孩子四肢消瘦、个子小、脸色黄、头发黄、易反复感冒等症。

而我们身体中的消化系统就好比一个工厂,胃是采购员,它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后,需要通过机器(脾)带动生产,但机器马力不足,这些原料就很容易变成废品和半成品。

胃强脾弱的症状有哪些?

胃强脾弱是很典型的脾虚,所以说,脾虚的一些表现,这类孩子都会有。比如:

容易生湿,湿气重,脾胃就会更差;

容易盗汗,即便到了冬天,晚上还会出虚汗;

睡眠比较差,有的孩子会趴着睡,甚至是跪着睡;

体质不好,容易生病;

脸色黄,瘦小;

精神好但很容易累;

容易积食,消积效果不好;

容易上虚火,比如长期口腔溃疡,经常烂嘴角,有口气、眼屎、便秘……

常见的胃强脾弱症状有:

1、胃口好,不挑食,光吃不长肉。

2、容易脾气不好,不给吃就撒泼打滚。

3、大便异常,通常是长期偏黑偏臭,或多天一次,或便秘,或羊屎蛋。

4、睡觉不好,很容易惊醒。

5、可能肚子偏大,摸着不是很柔软。

6、可能容易出汗。

7、舌苔容易偏厚。

胃强脾弱是什么原因?

中医脾胃的生理功能:

1. 受纳水谷: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物的能力,为饮食...

2. 腐熟水谷:水谷食物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食糜,精微物质被吸收,由脾气转输,营养全身;

3. 通利下降:胃有将形成的食糜下传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将营养物质转化为精微物质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的运输功能;

胃的能力强弱,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判断:一是吃东西的意愿强弱,二是量的多少。如果总想吃,过一会儿就饿,而且每次量大,中医称为"消谷善饥",通常是胃里有火的表现,属于胃强。犹如煮饭的锅底下,火太旺,米粒很快被煮成了米糊糊,吃了不解饱,自然还想再吃;

胃接受到的水谷,继续向下传递,是脾气主持转运工作的开始。

脾气把握节奏的凭据,是小肠化物的能力。

所谓"化物",大约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将水谷研磨粉碎,二是将其分为糟粕和精华。

这个消磨的过程,在胃中即已开始,主体在小肠完成。区别精微糟粕,又与下一步的转运密不可分。

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化物,犹如生产线上的两组流程。

吃完饭后,食物一直在胃部堵着,下不去,是因为脾的转化能力差。

不仅如此,上面胃主受纳的过程,往往也会跟着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纳呆、纳少等表现。

不过,胃接受水谷,和小肠的化物,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胃强脾弱"。一方面,觉得很饿,非常想吃东西。但另一方面,真的把美味食物摆在面前,又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下;或者不顾一切狼吞虎咽后,胃里腹中随即感到胀满不适。背后的原因,脾气化物无力的同时,胃里还有邪热。

孩子能吃不胖,胃强脾弱,怎么调理?

首先助消化

1、控制饮食。这样的孩子就不能再给他吃鱼、鸡、肉、蛋,让他饮食清淡,让肠胃休息,恢复功能。

2、配合助消化的食疗,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三星汤。

消化好时健脾

1、忌食寒凉的食物。凉茶、冷饮、性寒性凉的食物尽量不给孩子吃或者少吃,慎用抗生素等攻伐很猛的药物。

2、孩子消化好的时候,给孩子吃一些健脾的汤方。太子参、白术都是很好的健脾的药材。

孩子脾胃好了,抵抗力自然就好了,鼻炎、喉咙发炎、便秘等问题也就会有很好的改善。

胃强脾弱怎么调?

1.合理控制饮食

用清淡的、饱腹感较强的食物(如粗粮,薯类,豆类)替代饱腹感低的食物,而不是把干饭改成稀饭。

2.减少不良心理暗示

如果整天把类似"你这孩子,天天吃这么多还不长"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就会给孩子留下一个"我每天要吃更多才能长高"的心理暗示。所以,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啦。

3.转移注意力

有时孩子要吃东西是想获得关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和孩子互动,转移其注意力,孩子自然也就不会继续讨要东西吃啦。

4.调补脾胃

脾运化功能出问题,吃下去的食物没法吸收,就会成为新的负担,所以平时应该以调养脾胃为主,脾胃功能恢复后,病自然也就好了。

饮食宜忌

对于胃强脾弱证,除药物治疗外,必须强调饮食忌宜,做到"七分养三分治",才能刨根治愈。

首先,注意饮食有节,细咀慢咽,多餐少食,加强运动,尤其四肢运动。

其次,需注意院腹保暖,无论冬夏院腹部需用棉胎之类保暖,以温通脾肾,有时胜于药治。

第三,需调节情志,不能紧张或精神一上有刺激,,有时情绪一紧张即可有便意。

第四,选择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食物,如鱼类、豆制品类,少进油腻或煎炒食物以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第五,适时体育锻炼,所谓"脾主四肢",四肢活动可以增加脾胃运化能力。

哪些食物可以调理脾虚(弱)?

1.马铃薯

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怀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4.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可炒菜、做汤,包饺子等。平时消化不良的人经常吃香菇,慢慢即可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5.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6.薏仁

味甘淡,属性微寒。作用:利水渗湿和止泻。对于腹泻、食欲下降等脾虚症状都适用。

7.花生

花生的健脾效果也很好,最好是餐后吃,嚼得碎一些,量也不要太大,这样不至于坚硬划伤脾胃。另外可以和豆浆一起打,既增加了豆浆的口感和香气,还可起到很好的健脾作用,而且吸收好,不会增加脾胃负担。

8.小米

喝小米粥是我们祖辈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食疗健脾的老方法。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最好经常喝些小米粥。在粥里加些莲子,大枣,效果更佳。

9.粳米

又被称为"大米"。性平味甘,对于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改善因脾虚所致身体消瘦、烦闷、泄泻、下痢等症状。

10.糯米

糯米又被称作"江米",性质温和,味甘,适合脾虚胃寒的人食用。作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干渴、改善自汗、治疗便溏和腹泻等功效。

脾虚的人不能吃什么食物?

1.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会使肝气更盛,而肝木又是克脾土的,这样就会使弱者愈弱。 所以平时有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说话声音低微等脾虚症状的人要少食。如果患有胃溃疡、胃酸过多,也不宜吃,否则可能会使症状加重。

2.脾虚的人还当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 如苦瓜、黄瓜、茄子、空心菜、笕莱、茭白、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苦荞麦等,人们还应该注意少食用生猛海鲜和冷饮,如生鱼、生虾、螃蟹、甲鱼、冰激凌、冰啤酒等。

3.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有鸭肉、猪甲、鱼肉、螃蟹、牛奶等。

4.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白萝卜、酸橘子、柚子,山楂等。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由网友 带娃的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胃强脾弱是脾胃不和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症状就是孩子很能吃,就是不长肉,甚至体重还减少,脸色发黄,睡觉容易惊醒,精神不好,容易积食,大便不正常等等。

我们经常说,脾胃、脾胃,都知道脾和胃是两个不同的器官,但并不知道脾和胃的具体作用,只知道是消化系统的。脾和胃到底各自有什么分工?在消化过程中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胃强脾弱呢?

首先,在消化功能的区分上,胃主纳腐,脾主运化。

胃负责收纳腐熟食物,而脾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输送到全身各处。简单的说,胃负责消化,脾负责吸收。功能细分上虽然有区别,但在人体获取营养的过程中,两者密不可分!

其次,在消化过程中,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食物经过胃的腐熟之后,通过胃气的通降,下行至小肠,由小肠负责辨别清浊。清者就交给脾,通过脾气的升发,输送到全身各处;浊者则下注大肠或膀胱,通过大小便排出。

可以说,脾和胃的一升一降,完成了食物从消化到排泄的全过程。

但是,要注意,脾和胃只是"工作搭档",它俩特性几乎完全相反!

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而脾为阴脏,喜燥恶湿。如果平时饮食规律,营养摄入均衡,那么脾胃就是一对儿"好搭档",相互协调,相互分担。脾可以为胃受热燥,胃也能为脾受水湿。皮可以输补津液滋养胃,胃又可以利用通降作用帮脾去湿。

但如果脾胃失去协调,脾会受到湿的影响,而胃也会受到燥的危害。脾胃功能减弱,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胃强脾弱的孩子,该怎么调理?

胃强脾弱的孩子,胃口好,有食欲,但是因为脾虚弱,吃进去吸收不了,所以,越能吃,越容易生病,体重不增反减。

对于胃强脾弱的孩子,首先要控制饮食,一定要规律饮食,改正偏食、挑食的习惯,干稀搭配、荤素搭配。同时,爸妈坚持给孩子每天做补脾经、清胃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每天坚持20-30分钟,全部揉完。(具体按揉手法我Html369文章里有,大家可以查阅一下。也可以直接私信我。)

总之,孩子积食、生病、感冒、发烧等等,只是一种表象,如果希望孩子能健康,增强自身免疫力,还是要做好平时的饮食、睡眠,坚持给孩子做好日常小儿推拿,这样,机体功能协调了,孩子免疫力增强了,也就自然不容易得病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我是多宝妈,国家健康管理师。专注健康育儿、实用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由网友 梧净天择 提供的答案:

胃强脾弱,有的人解释为:胃的功能亢进,而脾的功能虚弱

对吗?其实跟没说一样!

胃强脾弱,还有的人解释为:胃强,说明能吃想吃、吃嘛嘛香;而脾弱,说明消化吸收出了问题

对吗?理解的没错,通俗易懂,但是只答对了一半。

一、胃强脾弱的概念解读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而"胃+脾"合在一起被认为是"后天之本",其中胃主"受纳",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粥状的食糜;脾主"运化",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然后再运送到全身各组织。

这就相当于现代医学里提到的"将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将蛋白质消化分解为氨基酸,然后再经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提出疑问:中医的观点太荒谬了!脾的功能应该是造血和免疫,怎么可能负责消化吸收呢?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自然科学背景下,中医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实属不易。

胃强脾弱,其实就是脾胃不合的一种表现,暗示脾胃已伤,脾胃伤则正气不足。

脾和胃在中医眼里并不是孤立的,它俩是一对好搭档,共同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过程,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
一个恰当的比喻就是"相声",捧哏和逗哏相互吹捧才能产生娱乐效果。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后天之本的脾胃损伤,必将影响先天之本的肾对生命活动的维系作用。

二、胃强脾弱的主要表现

食欲旺盛、大便不易成形、腹部胀满、胃酸过多、反酸烧心、胃中嘈杂、肥胖肉松或者形体消瘦。

三、胃强脾弱的疾病演变方向

[1] 黄疸

[2] 小儿疳症

[3] 糖尿病

四、胃强脾弱的自我调理

[1] 切忌空腹吃甜食、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浓茶;

[2] 作息正常、按时就餐(早上5-7点喝杯温水、7-9点吃早餐);

[3] 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由网友 涂点清创安呗 提供的答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讲下中医五行理论。


1、: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把氧和血运往全身各处。

2、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的营养和有毒物质,相当于人体的化工厂。

3、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将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血输送致全身。

4、:五行属金,主管呼吸中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并将氧送至心脏。

5、:五行属水,主管人体的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

胃强"一般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其含义就是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也就是能吃而不能消化。

脾弱"指脾的功能减弱而不能运化养分来充养机体。其含义就是虽然我们吃了很多食物,但脾的运化能力弱,无力将养分输送补充人体血气。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搪塞。

由网友 羊爸爸育儿 提供的答案:

胃强脾弱:通俗地来说就是吃的很多但不长肉。主要表现是饭量很大,吃东西非常快,很少咀嚼,总觉得饿,也不挑食。伴随的情况可能有肚子比较大,肋骨外翻,瘦!身体的肌肉较少,吃的多,但拉的比较少,大便可能比较硬。情绪上容易烦躁,容易哭闹。睡眠不好,容易翻身,容易跪睡,容易夜醒。

胃强脾弱的宝宝,有吃货的胃,却没有吃货该有的脾。照顾好小吃货爱吃的心,也就是情绪问题,还有妈妈们作为饮食控制者的焦虑,都是是养护的重点。调养身体,是长期螺旋式上升的的一个动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变化中,耐心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帮助孩子找到舒适状态。

前阵子陪大女儿去上国学课,一位讲易经的老师问,小孩子都喜欢坐摇摇车,知道为什么吗?大人却很少有喜欢的。

老师说,摇摇车摇过来摇过去,就像钟摆一样的规律,有个频率,而这个频率,化成函数曲线是正弦曲线,s波频率,跟宇宙的频率是一致的,跟宇宙相通。小孩子真气足,体内有太极S线。喜欢跳动的孩子也一样,跳动的时候也是有规律。我们的孩子,是宇宙的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他们比起大人,更加接近宇宙和自然,他们是比我们更高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更高灵性更高维度的生命。

听完老师的课,我就有点明白了,为什么我抱着娃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满足,为什么抱着她们好像抱着全世界。也明白了,为什么要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去养孩子。而我们经常却经常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难姐"名字由来,是因为那时她实在是太难带了。搞到作为新手妈妈的我完全崩溃。出生于2014年夏天,因出生吃了退黄散,满六个月后严格"照书养",从不看她的实际情况,导致频繁积食感冒发烧等等,出现胃强脾弱,后经中医正养,才开始好转。

现在的难姐睡眠基本上一夜到天亮。已经很少趴睡了,跪睡没再出现过。大便基本一天一次,颜色和状态改善。仍然有时会小感冒咳嗽等等。脸色有时红润,但有时嘴唇鼻眼下周围仍然会出现青色。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哭闹也容易被安抚。

调养两年了,能知饥知饱。饱了会自己停下来不吃,大部分时间我不再担心他吃撑了。

随着她的成长,她的状态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方向。用杨爸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大方向是对的。当我们有了对的方向,我们还在怕什么呢?

说说如何养

如果能吃能睡能拉,精神不错,胃强脾弱可以认为是一种身体的性格,不一定是病态。

除了严重的胃强脾弱需要中医中药帮助外,大多数小孩子的胃强脾弱能自行得到改善。小孩子脾胃功能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消化吸收功能还在完善,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改善是很有可能的。

自己调理的方向,一是饮食,二是运动。

最需要的是食物是:要能咀嚼但又好消化。咀嚼的过程一是帮助孩子增强饱腹感,一是增加津液的分泌。主食比如米饭包子面条,饼,馒头干,蔬菜瓜果也煮得软绵易消化些。每一餐主食吃多些,瓜果肉蛋水果大的方向肯定是要少,具体每个孩子能接受的量,可以用反馈式喂养方法给。

过年过节,比较怕和亲戚朋友们一起吃饭,他们总会好心地喂孩子繁杂的食物。所以我尽量在家吃饭,然后才带去拜访亲戚。回农村家庭聚餐的时候,我煮一大锅蔬菜粥,用的农家有机蔬菜,把其他亲戚的孩子也一起喂了。

如何面对"吃饱还要吃"?

我的原则:不吃饭的时候不给吃的东西。如果觉得超过她的消化能力但还要求吃的时候,就跟她商量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吃完还在闹的话,就商量着换成她喜欢的零食,但是只有一点点。和孩子制定原则,我们满足一点,但也需要遵守这个范围之内的规则。

幼儿园吃的荤怎么办?

去年九月份姐姐开始上幼儿园。幼儿园两餐一点心,肉蛋丰富,姐姐对于蛋的消化能力很差。所以在姐姐咳嗽期间,我就只能采取迂回战术,找个理由让姐姐请假在家,避开吃蛋。

有时幼儿园点心吃过后,在晚餐她会说:

【妈妈,我还饱。】

【好、那就不用吃了,去玩吧。】

【可是饭怎么办?】她在担心她的饭会浪费掉。

【不怕,给妈妈吃。】

长大一些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吃,会要求给什么菜,如果我觉得不合适她当时的情况,我会告诉她:

【吃多些白饭的小朋友更漂亮。】

然后她把白饭吃完,很认真地问:

【妈妈,你看我漂亮吗?】

遇到些妈妈说自己孩子爱吃米饭或者包子多,但不爱吃菜在发愁。可以理解为孩子知道自己身体的需求,所以自动选择适合的食物。也可以换着方法来烹饪蔬菜,比如说做成菜包或者饺子。

零食

小孩子不吃零食,几乎也不太可能。

我家里的经常吃的零食分为补养类的:葡萄干、核桃、芝麻丸、红糖块、杏干;还有消食类的:麦芽糖、山楂条等。零食的原则,天然,没有添加,容易消化又需要咀嚼才能吞下去的食物。

水果不能作为经常吃的范围里。

晚上我都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睡觉,当她们处于静音状态下的睡眠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安心与幸福。这跟平时的喂养有密切关系。肚子里没有负担,睡眠就会很好。

有个晚上我去听课,外公外婆带着姐妹俩,买了雪糕。广东的夏天现在高温到不行,很多小孩都在吃雪糕。外公外婆听到姐姐想吃,就给买了。两姐妹非常开心,来接我下课的时候兴奋地跟我汇报。

当天夜里入睡前,两姐妹一起拉屎。分析应该是凉了胃肠,艾灸了一下,然后贴上艾绒,夜里也睡的挺好的。

吃东西如果开心,气机通畅,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偶尔吃多了点,先不做预判,观察即可。如果担心会积食,那就下一餐清淡易消化些,多运动。

睡觉

睡觉前,两姐妹有一个打坐收能量的小仪式。打坐由于太小了,坐不住。坐个几秒就在那玩。但是她们都喜欢收能量的方法。我会念叨,现在,我们来收能量,把今天散出去的能量全部收回来,先放在手上,放在头上,脸上,脖子,胸部,肚脐,最后藏在肚脐下面。小孩子很喜欢藏东西,说到藏起来的时候,她们会好开心。

收起能量之后,就会念,妈妈爱姐姐,妈妈爱妹妹,妈妈爱爸爸.两姐妹会童言童语地跟着念自己的,我爱妈妈,我爱姐姐,我爱爸爸,我爱爷爷奶奶等等……

睡觉前的这个小仪式,我们经常会躺着念。目的是想让她们从白天的兴奋中收敛,能够安静下来。

运动

接近自然的,有山有草地有水,空气好的地方,安静的地方,都是我周末带娃常去的。平时白天我上班,晚饭后会带娃出去散步。我可能会问:

【今天月亮怎么样,是月牙还是圆月】

【有没有星星】。或者念客家童谣《月光光》或者一起唱唱儿歌。

做什么样的运动合适?有医生认为,所有让你非常享受的运动,都是养你的。选择哪一种运动,依据不在于外界的固定标准,在于你自己与它的相应。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动起来,也是在健脾。一家人的轻松愉快的亲子运动,补脾补神,家庭的能量会整体提升。

花式按摩大法

入睡前哄睡的时候,我的手会抚摸她们。妈妈的手抚摸的时候也能对宝宝的经络能量有加强的作用。这个原理在国外推崇的婴儿抚触也是有科学解释的:促进末端神经发育,提高免疫力。

睡着之后,如果平躺,会做做太极按摩,或者揉中脘和关元。侧睡的话,用手穴的补脾手法,或者揉足三里,大都,涌泉。趴睡的时候,搓搓腰,或者工字搓背。

做着做着,他们可能会变换另一种睡姿的时候,那就换按摩手法,没有刻意追求时间和特定的穴位。在姐姐刚开始调整的时候,我会要求太极按摩一定要30分钟以上,天天夜里爬起来在那给她按摩,也是够累的。后来发现自己放松下来,按摩效果更好些。

立夏之后,是养阳的好时机,排寒排湿的好节气到了。我会给姐姐贴艾绒脐贴,或者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焦虑是必经的,学会以后就能放下了。

妈妈与孩子能量几乎是一体的,特别是三岁以内的小孩。焦虑的妈妈比孩子更难治疗。妈妈们都爱孩子,但是孩子好治疗,焦虑难治。

很多妈妈跟我反馈,学习中医后,紧张会多一些。说帮我看看我孩子大便是不是不正常?最近都是两天拉一次大便怎么办啊?是不是脾胃不好?

甚至有个完美生物钟的宝宝,妈妈也还是会焦虑。有个妈妈问为什么孩子不论前一天晚上几点睡,第二天早上总是五点醒,要怎么来处理。

早上醒的早,是阳气充沛的表现。五点开始大肠经当令。阳气生发开始的时间。有中医会建议病人改善身体从早起开始,或者五点先起床活动一下,这是健康的表现。

隔着手机屏幕能感受到妈妈们的担忧,但这个过程可能是必经的。

学习舌诊时的时候我会天天让孩子看自己的舌苔。后来有一次,一个学了好几年的同学,和杨爸讨论问题,羊爸问舌苔照有吗,她说没,很久没有观察过舌苔了。杨爸说,挺好。杨爸的意思是:学习了,会运用了,然后就能放下了。

学会觉察

胃强脾弱的孩子,和父母的情绪有一部分关系。到现在,我也会经常焦虑。姐姐生病或吵闹的时候,我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焦虑和烦躁。

有些时候,我会想办法找个地方先避开孩子,然后和自己有个对话。然后再去面对孩子。当我们越平静,孩子也是会随着快速地平静下来。就像大湖起的涟漪,大涟漪消失了,小涟漪也很快会不见。

胃强脾弱的孩子,会用他们的方式来提醒父母学习,提醒父母要给他们专注的爱。孩子渡我们学习中医,学习中医育儿。

李辛老师说: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就从今天开始做起。就从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开始做起,其他东西会慢慢跟着改善,未来就会很不一样。

什么是胃强脾弱?_什么是胃强脾弱证

由网友 山西福幼堂杜文换 提供的答案:

胃强脾弱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脾胃不和现象,也就是能吃不能消化。小儿不知饥饱,能吃,但脾弱,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物质的功能差,所以此类小儿常常个子低、身体瘦、肌肉不瓷实、头发稀少而黄、面色发黄、光吃不长肉、少气懒言、大便初头硬后便溏、舌苔中后部厚腻等。

采用小儿推拿或食疗调理胃强脾弱的小儿效果非常好。调理胃强脾弱主要在"通",脾贵在健运而不在腻补。

推拿常用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逆运内八卦,分腹阳阳等。

胃强脾弱小儿食疗调理方:焦三仙,怀山药,麦冬共同煮水,加适量冰糖让宝宝喝,效果非常好。

想了解更多小儿推拿、食疗、药浴知识,请关注Html369号"山西福幼堂杜文换"的后续文章,欢迎积极评论、关注并转发。

由网友 张沐辰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我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回答!

胃强脾弱"一般是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脾的功能减弱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机体,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多食易饥,反见消瘦,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易发口腔溃疡,此时多有便秘症状!中医里有个专有名词叫"胃强脾弱",其含义显而易见,就是能吃而不能消化。胃是受纳器官,脾是运化器官。运化包含"运"和"化"两层含义,"化"是将胃肠中的饮食化成营养精微物质,"运"是把这些营养精微运输到全身各处,成为人体的气血。有时我们虽然吃了很多东西,但脾"化"的能力太弱,无力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精微。

这就像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大批原料,但是工厂的机器设备太差,加工出来的东西不是半成品就是残次品,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你以为你身上的那些赘肉是营养过剩吗?不是,它们就是一堆运不出去的废品,当你身体需要能量时,它们不是储备,它们不会转化成气血来供你使用;反之,它们却阻碍你生成新的气血,就像工厂的成品仓库本是用来储备成品的,现在却堆满了半成品、残次品。这些半成品、残次品不会变成工厂的有效资金,却长年占据着成品库,使成品无法储存,无法实现价值。身体也是一样,赘肉占据了正常肌肉的位置,痰浊瘀血占据了新鲜气血的空间,使人体的气血能量无法生成。

欢迎关注Html369号点赞互动!

由网友 儿科专家郑三霞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医生郑三霞,到现在从医30多年了,在门诊上,很多家长都跟我抱怨过这个问题:孩子能吃能喝,但为什么就是不长个不长肉?家长们注意,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胃强脾弱。

胃强脾弱的2大表现:

一是吃的多,易积食;

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经常便秘(通常前硬后稀)。

除了这2大表现,孩子还可能会伴随以下情况:如喜欢吃凉的、甜的,爱喝饮料;孩子脾气比较大;睡觉不踏实,喜趴睡,手脚心出汗;口气酸臭,舌苔厚腻,舌质偏红;面色发黄,没有光泽等。

其实,胃强脾弱的本质是脾胃受损,"胃强脾弱"的"强"不是真的胃"强",反而是因为孩子的脾太弱了!

在中医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食物停滞于胃,郁而化热致胃气虚性亢奋,孩子就会表现为能吃。孩子的脾运化功能差,摄入的食物无法转变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样一来孩子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

我之前就看诊过一个6岁的男孩,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不达标,光吃不长肉,大便干,经常生病,感冒咳嗽,典型的"胃强脾弱",后来家长找我给孩子调理。

★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会按照"四步"调理:

1、控制孩子的食量,不要饮食过度,三餐规律,饮食有节,7分饱为宜,少荤多素。

2、中医辨证施治,做好攻补兼施,健脾和胃是关键。

3、调整不良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适当运动。

4、可辅助中医推拿理疗,帮助"健脾",比如清胃经、补脾经、按揉足三里、合谷穴等。

为孩子辨证后,给予中药内调脾胃,外用药物疏通经络,助长高,同时配合饮食、运动和睡眠等综合干预调理。调理了一段时间,孩子消化吸收好了,体质也改善了,很少生病了,长速稳步提升。

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说,家长一定要注意养护好孩子的脾胃,千万别过度喂养,如果孩子有胃强脾弱的情况,应尽快解决,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