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孔子杀少正卯合法吗?孔丘有治国才能吗?_孔子杀了少正卯吗

由网友 风姿卓越晚风mD 提供的答案:

#Html369创作挑战赛#好内容我来评#

谢邀。

(一)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传说中,任鲁国司寇摄刑事的孔子,就任七天就处决了鲁国大夫少正卯。

孔子列举少正卯的五大恶行:

一曰"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二曰"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三曰"记丑而博"(学问渊博,专记丑陋之事);四曰"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来传播谣言);五曰"言伪而辩"(语言明明是错误,站不住立场,还要强行辩解)。

孔子认为五罪有其一,当诛;而少正卯五样俱之,定当伏诛!

其实,少正卯当时没犯法,孔子杀少正卯是以权力压制不同政见者,是排除异己,是党同伐异!

(二)孔丘有治国才能吗?

孔子一生从季氏小吏一路升迁,位至大司寇兼任鲁相,理政经验丰富。

孔子大兴周礼,讲究繁文缛节,崇尚先祖的理念虽然有点不合社会时宜;但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瞻远瞩提出的"仁政德治"的治国主张是深受人民欢迎的。

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和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

网图,侵删。

由网友 飘飘之云 提供的答案:

孔子杀少正卯是比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更可恶的一件事,孔子说:"(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按照这个标准处决人犯,统治者当权者真是高兴死了,他们想杀谁就杀谁,从这一点上讲孔子是发明莫须有罪名的祖宗,比秦桧之坏天壤之别,秦桧不能望其项背。

由网友 冷酷的美年达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道德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孔子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仁爱"。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仁爱"则是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因此,孔子非常重视仁爱,尤其是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普通百姓。

但是,孔子在处理少正卯的事情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少正卯是当时的贵族,被孔子看作是一个"恶"势力的代表。孔子当时的做法是,通过合法的程序,以维护公正和法律的威严为出发点,对少正卯进行了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杀少正卯的行为并不完全合法,因为这并不是出于个人私欲,而是为了维护法律和公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治的表现。在那个时代,法律和秩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至关重要。孔子通过合法程序对少正卯进行处理,实际上维护了法律和秩序,同时也展现了治理的能力。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合法的或者合适的。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仁爱"。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仁爱"则是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因此,孔子非常重视仁爱,尤其是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普通百姓。

但是,孔子在处理少正卯的事情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少正卯是当时的贵族,被孔子看作是一个"恶"势力的代表。孔子当时的做法是,通过合法的程序,以维护公正和法律的威严为出发点,对少正卯进行了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杀少正卯的行为并不完全合法,因为这并不是出于个人私欲,而是为了维护法律和公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治的表现。在那个时代,法律和秩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至关重要。孔子通过合法程序对少正卯进行处理,实际上维护了法律和秩序,同时也展现了治理的能力。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合法的或者合适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孔子的思想和行为

由网友 开涮历史 提供的答案:

孔子杀少正卯是春秋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一桩疑案,后世是非曲直争议很大。

据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以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掌权方七日,诛杀鲁大夫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言辞凿凿,即少正卯有"五恶",但煌煌言辞后面,总结起来却不过四个字:"妖言惑众"。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条罪状

  • 第一,"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
  • 第二,"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
  • 第三,"言伪而辩"(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
  • 第四,"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
  • 第五,"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

这样的理由杀人的确不够堂皇。有人怀疑这是孔子"公报私仇",因为少正卯也在鲁国讲学,跟孔子对门"唱擂台",而且言论太有煽动性,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因此孔子老人家掌握大权后,估计把他当传销头号分子治罪了。

谈到孔子杀少卯合不合法?说实话不好考证,原因很简单。

第一,我们不知道鲁国当时的法律,不确定孔子是不是"依法办事"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刑法还是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秘密武器"。之所以说是"秘密武器",因为它是不公开的,就是民众哪天犯了罪,被砍脑袋砍脚时才知道自己犯罪了,这是那时倡导"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法治理念。

后来郑国子产、赵国赵鞅开创先河,铸刑于鼎,公之于众,才使刑法透明化,但此举却遭到孔子严厉批评和反对。这也可以说是"儒法"政见不一的第一次交锋。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第二,孔子以大司寇之职摄相有没有行生杀予夺的大权存在争议

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最早出于《荀子》,后来《史记》《淮南子》《孔子家语》《汉书》等都有相关记载。后世朱熹、钱穆等大师提出质疑,认为孔子在鲁国不过是管祭祀和礼仪的,当时鲁国有季氏等大夫把权,孔子根本没有权力随随便便诛杀大夫少正卯。

当然这种质疑有为孔子辩解的嫌疑。

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件事,足以"黑化"孔子,有损孔子一世"圣名",因此许多人出来辩驳,极力试图为其洗白。

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存疑,但这桩疑案的流弊却是祸害无穷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以后,将孔子奉上神坛,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奉为圭臬,

"请杀少正卯"的理由足可以成为那些用心邪恶的人钳制言论,排除异己,排斥"异端邪说"的最好理由。

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苏轼陷身乌台诗案之时,与苏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当然,如果孔子是鲁国大司寇(摄相),他处在这个位置,考虑的是政治需要,权力制衡。少正卯与孔子不仅仅是学术争锋问题,更多的是政见不和,因此杀他不关乎仁德不仁德的道德标准。

据《史记》记载,这件事之后不久,孔子结束了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从此走上流亡列国求取功名,试图施展报复却始终不得志的艰难历程。

至于孔子有没有治国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可以这么说以孔子的才德和智慧完全能胜任治国理政,但是即便这样,孔子治太平之世或许更好,乱世就很不合时宜。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向往"圣人政治" ,试图恢复西周"礼制",在春秋乱世格格不入。西周礼制到春秋末期已经崩溃,之所以崩溃就足以说明他已经被社会现实,被时代所摒弃 ,但是孔子却试图恢复、重建,这无疑是逆历史滚滚潮流走回头路,当然行不通。

因此,要求孔子作一个治世能臣,倒不如说他更适合做一个明于教化的思想家,为这个社会建立一套理想化的道德标准。

相关资料链接

《荀子·宥坐》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孔子家语》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

《史记·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刘向《说苑·指武》: 昔尧诛四凶以惩恶,周公杀管蔡以弭乱,子产杀邓析以威侈,孔子斩少正卯以变众,佞贼之人而不诛,乱之道也。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

由网友 太行之子刘大海 提供的答案:

不合法,不合情,不仁,不义,无礼,不智,不信。五条罪名,均不属十恶,即: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菲而泽。心行言记四类属言行怪异,属言论不当。且议定者不属司寇职责,司寇,职责是捉拿盗贼。顺菲而泽,是说:讲话顺便而喜欢润色。即巧舌如簧。五大罪名与斩刑不搭界。因此,枉杀了一个年轻人。少正卯连政敌都算不上,充其量是狂妄书生。

由网友 沧水微澜 提供的答案:

从各方面来分析,孔丘当然没有治国才能。鲁国没有成为强国,尊孔历朝没有走出历史宿命,毛伟人批孔的深度思维,可知儒家理论并不能安邦定国,顶多是表面思维,使到当权者甘心受媚,心安而害己而已。可以归类到心灵鸡汤,阿Q的自我安慰。害处是使到道貌岸然者比比皆是,发展到最后必定是道貌者都懒得道貌了,直接了,没人限制了

由网友 鸿玄一 提供的答案:

孔子在诛杀少正卯后,市场上贩卖猪、羊的人都不敢哄抬物价;路不拾遗,四方的宾客来到鲁国的都城,需要办事也不必向管事的官吏送礼行贿,说明少正卯在鲁国时兴的是投机倒把的异端邪说,在那个百家齐鸣的年代,没有任何学派对比事有质疑的记载,反倒到了解放后,一个大多数人连论语都没读过的的社会,竟然出现了比历史以来更多更专业的"专家"来质疑此事,指责圣贤。实属可笑!

由网友 梧桐树边羽 提供的答案:

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事,不是合不合法的问题。

荀子说有这事,韩非子说有这事,实际上都是为了给法家寻找圣人也严刑酷法的证据。我们知道荀子名义上是个儒家,实际上是儒家里面另开一枝创立法家,但是在当时非儒即墨的文化坏境下,法家要迅速壮大,利用孔子的名声和模糊的事情为自己的观点论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荀子如此,韩非子也是如此。

因为时代久远,很多附会在圣人身上的事情因为圣人形象的不可动摇,变成了"事实"。

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孔子诛杀了少正卯,甚至根本没有证据证明有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

按有关的记载,"少正卯"是当时的学问家,是鲁国的闻人,甚至后来附会到姓"闻"的是他的后人。少正是官名,卯才是他的名。他和孔子一样开办私学,其学术影响远大于孔子,他讲课的时候孔子那边就没人了,让孔子的学校"三盈三虚"。

与这么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不相称的是,先秦典籍里关于少正卯的文字少之又少,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那少正卯的弟子只能比孔子多,有成就的弟子也不会少,但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少正卯弟子活动的任何记载。作为一个教育家,有影响的思想家,少正卯的思想、言论,没有被诸子百家的任何一家所引用。

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好像是专门为了被孔子七日而诛存在的。

孔子的儒家之学是以"仁"为中心的,就算他不得已诛杀了少正卯,还能把他的整个学术流派都剿灭?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

我们退一步讲,少正卯真的存在,并且因为讲学或者因为"五恶"(孔子给门人讲诛杀少正卯的理由)让孔子下了狠心要除掉,孔子能不能做到?这也是题主的问题,孔子有没有权利清除他,合不合法?

孔子在鲁国当的官有各种说法,司空,大司寇,还有说是"相"。不过我们了解史籍的话,就知道,他的官越当越大,是后人给加封的。最初是"司空",这个相当于建设部长,"七日而诛少正卯"?开玩笑了吧。后世编书者也觉得不大合理,就加封他为"大司寇",后来觉得还是不够,干脆封"相",反正已经是孔圣人了,除了僭越王位,多大的官不敢当?

但是附会者忽略了一点,司空、司寇,都是宗法制度下的小官儿,是为以血统为标志的统治者打工的。而"相",更不是秦国和秦汉时期的"宰相",仅仅是"傧相",打杂而已。春秋时期,还是以血统为主的封建宗主模式,是以宗法制度为主干的行政管理模式,无论是周王朝还是诸侯王廷,都是以血统为主的合议模式。孔子作为一个布衣,跻身鲁国官僚系统,地位和根基未必高,影响力成疑。

而"少正"是郑国的官职,记录中鲁国并没有这个官职。就算是有,那么也是个士大夫,大家都是同事,你咋地就能上来就把人家诛杀?短短七日,要进行合议,取得所有人的同意,没有明确罪名,痛下杀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事情哪怕是到了后来集权王朝,都不现实。

再退一步讲,少正卯不是少正,只是姓"少正",布衣之身办私学,那更不能杀了,姓"少正"就直接证明了他是世卿之后,哪里可能说杀就杀?

所以说,孔子杀少正卯根本不合当时的法,甚至是没有的事。

法家作为儒家衍生支流,既要尊重孔子,又要突出论证自己观点,所以荀子让孔子也出来杀个人,以体现圣人也是主张杀伐的。韩非子更是大肆渲染。《孔子家语》在编撰的时候,也在众口铄金中加入了这些杂言。

《史记》的记述原则是必须有文献参考,而司马迁的文字与《孔子家语》接近,虽不能说司马迁就是采用《孔子家语》的文献,至少说明与《孔子家语》同源。他很可能借鉴参考的本身就已经是伪文献了。一旦入了《史记》,便基本"坐实",而汉儒以后的儒家,更是喜欢儒家圣人手握生杀大权的故事,把这事作为正能量来宣传。比如《淮南子》:"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这就是杀得好,该杀。至于杀没杀过,都不重要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孔丘应该是有治国才能的,但是当时周室不兴,诸侯不臣,他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的治国才能是没有发挥空间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