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_资本家倒牛奶事件

由网友 平凡的小强 提供的答案:

我讲一个真实的事情或许能更好解释这种现象。

我老家是山西东南部的一个县,我们县是一个蔬菜生产大县,早在1996年前就获得了"中国青尖椒之乡"。我记得小时一到放暑假就跟着爸妈在地时摘青尖椒卖,然后卖给南方的采购客商。人家挑剩下那些品相不好的青椒再低价卖给收次品的那些小商贩。卖次品的钱可以用来买两根雪糕算是对我们的奖励。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就因为土壤重茬问题,青尖椒产量锐减,全县大面积种植青尖椒的盛况没有了。

前年我们县换了个领导。新领导想要有所作为以显示自己的才干,于是又做起了青尖椒种植的文章。鼓励农民大面积青尖椒,还给了优惠政策和补贴,并且给各乡镇下达了任务指标,必须完成。结果今年全县新增了几十万亩青尖椒,恰恰又赶上行情不好。许多青尖椒宁可烂在地里农民也不去采摘,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我在苏州打工这边的青尖椒可是四五块钱一斤呢。

首先青尖椒的地头收购价太低,才几毛钱一斤,甚至低到连雇人采收的钱都挣不过来,要知道采摘一斤都三毛钱呢。更别提租地、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钱了。要是花钱雇人采收的话会钱赔的更多,为了少赔点钱于是只能让青尖椒烂在地里了。也有人找到镇政府去闹,结果被定义是市场行为,人家管不了。

可是我们在城市的超市里看到在农村烂到没人要的农产品,价格为什么又那么高呢。这是农产品从收购、运输、农贸批发市场、二次批发、再到零售各个环节都要把自己的利润加进去。而且农产品的损耗大,烂掉的、水分蒸发这些成本最后都得消费者承担。

这也许就可以解释资本家为什么倒掉也不愿意给穷人。因为将牛奶免费给普通人需要成本呀,比如包装、运输、分发。也就是说免费给别人的话,赔钱赔的更多,而且不利于现行牛奶的价格维持。关键是喝出点问题可能还得承担责任。换谁是牛奶场老板都是选择倒掉。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不是资本家倒牛奶,而是奶农倒掉牛奶。

打个比方,大葱和白菜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菜农种菜不管赚的多少,甚至赔本,菜贩子赚取的利润始终是有保障的。

橘子、香蕉价格再烂,果农就是跳楼了,批发商、零售商该怎么加价就怎么加价。

牛奶价格再低,中间商是不会不赚钱的。如果没有人喝牛奶,我不收就是,怎么会倒掉。

要知道牛奶保质期很短,卖不动的话,大不了不收。再说牛奶是刚性需求品,价格贵贱都要有人喝。

但是牛奶要是低于养殖成本,赔钱的话,奶农就只好忍痛倒掉了。

就像菜农种的蒜薹,他们都是雇佣人去抽蒜薹,每公斤2元报酬,如果市场售价是2元,或者1.5元,那他们宁愿烂掉也不会卖。

但是美国的奶农倒牛奶,除了无奈还有泄愤的成分在里面,或者说是通过倒牛奶,向政府表达一种态度,向政府施压。

"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谁都知道那是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年代,美国也不能幸免。

大萧条的恶果波及各行各业,美国农业首当其冲,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将近一半,而农民们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只下降了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农民们入不敷出,生活水平下降。

在经济危机中,奶农也不能置身事外。

牛奶分为两种,一种奶是高质量的,属于鲜奶,可以直接饮用,但保质期短,只能就地销售,价格低的时候就卖不动;另外一种属于粗加工的,可以制作黄油和奶酪,保质期长,可以送到大城市销售,不愁销路。

所以后一种奶畅销,前一种奶滞销。纽约最大的三家奶制品公司为了得到制作奶酪的奶,纷纷与奶农合作社签约。

这样一来只要加入了奶农合作社,奶农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奶农,日子就非常艰难了,其中很多奶农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1933年,那些没有加入大型合作社的小部分奶农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组织起来,采取暴力手段阻止合作社的牛奶运往大城市,希望以此来提高奶价。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政府对他们的境遇重视。

但是政府的采取的措施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所以他们的暴力行动就会继续,还会不断升级。

也就是说奶农倒掉的不是自己家的牛奶,而是奶制品公司从合作社收购运往外地的牛奶。

他们在运奶车经过的路上设置路障,然后爬上车将一桶桶牛奶给倒掉。

这期间,政府曾采取过激手段镇压,但是闹事的奶农针锋相对不向对方屈服。

但是最先挺不住的是政府,因为奶农有选票,他们可以对执政党说不。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时候,对奶农许下承诺,他在1933年上台后,就开始兑现承诺,推动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奶农进行补贴。

奶价格太低的时候,奶农可以减少牛奶,以免牛奶过剩,他们因此受到的损失,政府买单。

再后来,联邦政府出钱高于市场价,收购奶农手里过剩牛奶和奶制品,进行储存,以保证奶农的收入不会减少。

因为政府给的价格,绝对是奶农有利可图的价格。

这样一来,奶农就高枕无忧,养殖奶牛,而不担心自己会赔钱,甚至不用担心自己不赚钱。而市民们也不担心奶牛价格太高,自己喝不起牛奶,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到了二战时牛奶价格上了,政府想取消补贴政策,奶农又不依,只好继续,这帮奶农被惯坏了、宠坏了。

由于政府的乳制品价格支持政策,乳制品收购量直线上升,政府用在这上面的开支也逐年递增。。

七十年代末,美国政府用在乳制品计划上开支只有5000万美元,而到了1983年,美国政府花在乳制品采购和储存上的支出五倍多,达到27亿美元。

按照美国政府乳制品计划的规定,政府不能限量,有多少收多少。

这样一来,奶农再也不用牛奶卖不出去,还不用担心卖牛奶不赚钱,赔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再也不用倒牛奶了。

那么,政府高价收购那么多乳制品怎么处理?

一部分用于慈善,一部分赔钱卖到国外。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当年对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片面的理解。

这其实是生产过剩的一种表现。

其实任何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因为自由市场的一个阶段,就是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

简而言之,市场只需要1万吨牛奶,但因为之前牛奶价格高,利润多,大家都去养奶牛,实际产量是2万吨。

那么,多出来的1万吨,显然就没有办法消化掉。

牛奶生产者就要算一笔账,如果将牛奶运到牛奶工厂,低价卖掉,获利太低。

这个获利尚且抵不上牛奶的运费、加工费用、保存费用。

所以,将牛奶直接倒掉,损失反而会少一些

损失较小就能顶得住,迟于其他奶农倒闭。

而只要一些奶农倒闭以后,总产奶量就会降低,市场又会恢复1万吨的产量,获利就会使坚持下来的一方。

自然,期间会有很多奶农破产,一些工人失业,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现象。

国家要做的是对奶农做一些指导,想办法拓展他们的销售渠道(比如像今天韩国一样,将牛奶出口到中国),对于失业工人给与福利。

这种市场的震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奶农也会比较稳定。

以往以生产过剩来嘲笑资本主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至少人家生产量是很大的,总比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不足要好。

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钢产量最高为3180万吨。

这可是倾全国之力的成绩。

2019年中国钢材产量为10433万吨,这还是钢铁工业受到很大打击以后连续多年减产后的结果,仍然是以前的3倍以上。

由网友 风雨同舟LAOTIAN 提供的答案:

谢邀:

资本家是最讲成本利润的。

很可能存在质量(包括过期,变质,不合格等)的问题。

送给穷人,万一喝出毛病,就面临追责,陪赏等诸多问题。

送给穷人,得用工用力,加工,包装,分发等,增加开支,浪费时间。

担心穷人能免费喝上牛奶,不再花钱去买,影响他奶粉消售。

有的企业生产出其它工业,农业,医药等,残次不合格过期产品也是消毁处理,不会送给普通民众使用。

总之,资本家的首要考虑是成本利益,和以后的商品市场消售为前提的。

穷人也别奢望资本家的一些怜悯与施舍。毕竟扔出去的东西,也难于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健康!

由网友 常去海边散步的人 提供的答案:

当年倒掉牛奶的农场主很显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牛奶过剩,卖牛奶赔钱,赠送也会有包装费和运费。众害并存取其轻,这是常理。现在,农民种的菜、水果卖不了的话也得扔掉,他们也绝不会自出运费、人工费把菜和水果运到市里白送给市民。保存也要产生费用,赔的钱会更多,无异于雪上加霜。农产品是天天长,季季长,年年长,没有保存的必要。

从经济学原理说,市场供大于求了,商品价格就要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计划的生产,要有宏观调控。商品在局部地区过剩时,可以被调配到有需求的地区。要对生产商品做科学引导,有市场预测,尤其是对保质期短暂的农产品更要加倍关注。

我国农业要实现集体化经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绝不会出现类似"把牛奶倒掉"的事件。我国有牢固的供销社体系,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由网友 栖鸿看红楼 提供的答案:

张爱玲的小说《小艾》里有一个情节:

每天吃剩下的鸡鱼鸭肉,她宁可倒了也不给佣人吃,说道:"给他们吃惯了荤的,哪天要是没有荤菜吃就要叽咕了!索性一年到头给他们吃素,倒也一声不响。"有时候骂烧饭的这碗菜做得不好,拿起来就往痰盂里一倒,道:"当是烧坏了就给你们吃了?偏不给你吃!"

资本家的想法,跟小说里这位刻薄的太太如出一辙。

由网友 宜昌屈工 提供的答案:

多余的牛奶当然要倒掉呀,就如同多余的房子要空置着,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作为后人,我们对他们的行为只能进行相关的猜测,希望我的这一种推理是合情合理的:

一、说资本家倒掉牛奶,这其实只是一种宣传的需要。

为什么要这么宣传呢?我不做展开 ,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对比都没有吸引力,就不能突出自己的好,如此而已!

二、把牛奶倒掉 ,和把房子空着,从本质上来讲,它所体现的意义是一样的。

资源过剩,卖不出去,那就只能把它倒掉和空着,这么做无可厚非呀。

三、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多余的东西只能别样处理。

商品因产能过剩才会出现卖不动的情况?为什么宁愿倒掉或者说空着也不愿降价处理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降价也可能处理不了。

产能过剩造成市场上已没有了需求;

2、降价会造成商品价格体系的混乱,不利于公司产品价格的稳定和今后的发展。

3、倒掉或空着,在所有的处理方式中是z合理的,处理成本是z低的。

咱们有句古话:无利不起早,不管是商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都是无可厚非的。

回答完毕,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留言交流。

由网友 捌肆大雪 提供的答案:

原因就是资本家认为穷人的奴性,不配拥有免费的牛奶喝,更不配让资本家亲手赠予他们。

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对劳苦大众无休止的剥削。私有制的概念根深蒂固,他们处理事情潜意识里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剥削和压迫。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

经济的衰退,导致牛奶销售停滞。大量的牛奶保存的成本极高,资本家自己又消化不掉。但是即便倒进河中也不会分发给穷人喝,资本家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泯灭人性的剥削者看到了金钱,你才有资格喝到牛奶。甚至资本家会认为,免费的牛奶一旦发放,今后再也无人用金钱购买他的牛奶。

资本家的心理:"我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资本家的善举,前提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利益的驱使,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自认倒霉。想要得到资本家的慈悲心,除非你手里有枪!牛奶倒进河里,资本家的心在滴血,被奴役的劳苦大众让这一幕刺激的更加相信,自己就是奴隶。从心理上来说:"这是资本家利用牛奶在给劳苦大众洗脑。"我的东西我随便处置,我不要的东西,也不会施舍你们这帮奴隶。

跳出牛奶事件,资本主义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一个道理。资本家把自己的剥削看作是理所当然,哪怕是一粒瓜子,在资本家眼里也能压榨出一桶色拉油。如若资本家有善心,那他的背后会有更大的阴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