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大海高玲 提供的答案:
一问一答实话实说。
我下乡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村分猪肉,写成同号两个票,例6号, 一个票贴在猪肉上,一个票留着抓龟用,
例,每人分二斤肉,猪肉50份 每分猪肉贴上票,每个人抓龟,你抓六号, 对号入座,你去找六号猪肉上贴六号票, 六号票的二斤猪肉就是你的了。
由网友 好茶胜好酒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过春节彩色最浓的一笔,莫过于宰猪分肉了,这是实打实的福利呀!这猪一宰,肉一分,年味立马就浓了起来。
宰猪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三四,象我们村一个大队800多口人,四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200口人多一点,一般每个小队每年都会养五六头猪,从春天开始养到春节正好吃肉,一般的每头猪都要长到180多斤,社员们确实能过一个肥年,也是这些社员们一年的期盼。
宰猪的搭当是俩个彪形大汉,他们都不是专业干这营生的,我从小就追着看他们给各家各户宰猪,最令我震惊的是,上学了,一看俩个宰猪人中有一个竟然是老师,不由平添几分恐惧,果然上到三四年级他教我的时候,被他那宰猪的手打的终生难忘。
另一个宰猪的是个赶大车的,这俩个人搭当宰出来的猪肉还是真漂亮,别小看宰猪这活,弄不好猪肉会很丑的。
腊月,北方的天气还是很冷的,但宰猪的现场绝对不冷,那时人们会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们是不顾猪的感受的,只想着快要入口的猪肉,现场就在猪圈旁,抓一头宰一头,全然不顾圈里其它猪的感受,生命在别人手里掌握着就是这么悲哀,居生物链顶端的人类主宰着猪的命运,猪的价值也就体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了。
要说猪肉如何分配,我们这里始终就是按人头分配,十来口人的家庭能分半扇猪肉,幸亏那年代冬天是真冷,要是象这些年的暖冬,那年代又没有冰箱,还真是个麻烦,这些肉一般的人家都要吃到正月十五的。
猪是自然生长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就是说猪是长的有肥有瘦的,肉自然也是有肥有瘦,这是很麻烦的,不但肉会有肥有瘦,每扇肉又分为血脖、硬肋、后座,虽然都是猪肉,肥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而那时的人们对猪肉肥瘦的喜欢与今天正好截然相反,五指厚的肥膘是人们的最爱,由于有瘦猪瘦肉的存在,于是每年的分肉就会生出许多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故事来。
为了公平,每年分肉之前都要抓阄排号,现在想来那年代的人还是不那么叫真,分肉的各户排了号,那一扇扇的肉可没排号,全凭这俩宰猪的人拉那扇就分那扇,这其中就会生出一些猫腻来,也给一些拔尖抢上精于算计的那些人可乘之机,他们千方百计总会能分得满意的肉,当然讨好这俩个分肉的是关键。所以这公平无论任何时候只是人们追求的美好。
整扇的肉是这么分,而那些猪头、肘子、上水、下水就会被切割成若干份,当然这份数要与户数相等,摆在地上,每份贴上数字,然后各户还是抓阄,抓到那个数字就把相对应的那份拿走,众目睽睽之下,有人拿走了猪头或肘子,满心欢喜,让人眼热,而捧走一堆肠子的人是垂头丧气,自认手气不行,运气不佳,但是还有一部份人,在分这些头蹄下水的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就是那些成份高的家庭。与他们相比,分到一堆肠子的户还是比较平衡一些的。
分到肥肉,抓阄抓得猪头或肘子这是上上签。分得肥肉,抓阄抓得上水或小水的是中签。最不开心的是既分了瘦肉,又抓到下水的那些户,因为不开心,生闷气者有之,吵架者有之,主要是那年代人们把这事看的太重了,好事也就凭添了烦恼。
村里有个人,绰号叫"倒霉鬼",大家都这么叫,愿不得别人,由于他一次分肉没分好,他老婆不分场合成天骂他"倒霉鬼",这老爷们也是有点窝囊,"倒霉鬼"也就成了他的绰号。
分完肉的第二天,满街筒子就会飘着炖肉的香味,主妇们最高兴,她们终于可为家人端上一盘飘着肉香的佳肴,而伴随着零星的鞭炮声,年味也就一天浓过一天了。
由网友 李增喜3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农民一年四季,很少能吃到猪肉,那时候农民吃不到猪肉的原因一是没有钱,买不起,另一个原因是农民根本买不到猪肉,那时候买猪肉也是需要供肉证的,这个只是非农业户口的专利。
生产队时,我们平时也偶然能够吃一点猪肉,可那是有农户喂养死掉的猪,那时死了的猪是舍不得扔掉的,即使是个猪娃子,农民也会洗干净煮着吃掉。生产队一旦有牲口病了或是死了,那就是农民们吃肉的时刻。
生产队时,如遇过年或是过节,有的生产队如果养的猪长大了,也可能杀猪给队里的农民分一点猪肉吃。可那时候缺粮,生产队喂猪的食物多是谷糠与杂草,猪一般长的不大,一口猪能杀百八十斤就不错了。猪肉是按照队里的人口平均分的,当然也是算钱的。猪头、猪脚、猪骨及猪的五脏(下水)等杂物,也要分成几份,按照抓弹弹(阄)的方法,谁家抓着谁家可购。记得有一年,就因为一个牛肚子,一个生产队的会计作痹,被队里的农民打了,事情闹到公社后,公社干部也难以解决,最后不了了之。
可能你会问,那时候为什么农民自家不养猪呢,我可以告诉你,那时农民连饭都吃不饱,那有粮食可喂猪。即使有个别农民家里养了猪,养大的猪也是按照分配的任务,需要卖给当地的食品供应站,供应那些非农户人员吃肉。农民只能领到一些肉票供应证,然后再凭票购买一定数量的猪肉。有些农民,舍不得花钱吃肉,只好将肉票卖给那些可以吃得起猪肉的市民们。
由网友 百花争春艳满园 提供的答案:
我是生产队时期的过来人,我来回答一下吧。
生产队时期,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会杀猪分肉。这猪肉怎么分?我们队是按每家住户的的走向来决定的。我们这里的住户不象北方人都住在一个大庄子里面,而是每户按河流的方向而散居的。
全队五十几户,分别住在三条自然河的四条河边。每次分粮分草分其它什么东西,都是从东南方向的第一户开始,到最后的西北角最后一户结束。
杀猪分肉也是如此,猪杀好后,两片猪肉抬起来称重,由快计按猪肉的总斤重,除以全队的总人口,一个人口也就几两肉吧,人口多的人家二三斤,人口少的斤把肉。东南角哪家,每次分肉都是槽头肉,但人家也乐意,槽头肉虽然味口差一点,可是没有骨头。那会的人买肉跟现在人的理念不一样,有骨头的没人肯要,瘦肉多的没人肯要,大家都认为,瘦肉没吃头,绕牙缝,肥肉油润润的,吃起来香啊。
再说,那会人的思想很单纯,吃一点亏大家也觉得无所谓。再一个就是队长有绝对的权威,说从哪里开始分就从哪里开始分,集体生产吗,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事情也是办不好的。以上只是我队分东西的具体分法,不知你们那里是怎么分的。
由网友 城市美容 提供的答案:
我们生产队就有个杀猪匝,每逢春节前半个月,每天挨个生产队杀猪,从早忙到黑没有一点闲空,村里十二个生产队,每个队春节最少杀三五头,多的要宰六七头,邻村生产队急着吃猪肉只能排队。
当地村民家家养猪,春节前大部分食品站卖猪换钱,生产队不杀猪的很少,队里有小型养猪圈,母猪最少养两头繁殖,一个猪倌专门饲养,母猪生小猪二十多斤赶集出售,平常挑几头好的留下来春节宰杀分给社员。
那年代,农村农民很少吃猪肉,贪困撩倒沒钱买,红白喜事也只是放几片薄肉当漂汤菜,大人孩子巴望过年,春节吃几顿肉能解馋,当地习惯性春节杀猪分肉,老百姓吃肉过年。
不知其它地方有没有这方面待遇,切听分解。
由网友 三农问题探讨者 提供的答案:
不请自来!
在生产队时期,奉行的是: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所以,每个生产队,都会按排专职的饲养员,养上几头老母猪,下籽后也不外卖,完全是生产队按排的饲养员负责喂养!
成年壮猪在达到出栏的标准后,会出售给公社食品站,然后按照国家调拔计划运往各大城市供应城市居民。
当然,每年生产队考虑到社员生活的困难,也会在每年的春节前一星期左右,根据生产队的社员人数来宰杀一两头壮猪,无偿地分发给本队的社员们改善生活的……。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生活条件的影响,那时候的农民们,吃肉的标准完全与现在相反!
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选肉时都喜欢选择越瘦越好,而且还要越嫩越好的前腿肉,说什么后腿肉虽然瘦肉多,但是吃起来的感觉是又老又材等等!
而在生产队时期,由于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以吃喝等生活物资的供应一切都得凭票!肉类更是一年难得入户,不但凭票,而且当时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所以,当时的农民们一曰三餐多以青菜萝卜和各种咸菜为主,根本没有太多的油水下肚,所以,那时候的农民们选肉的标准是越肥越好!如果,杀猪的卖一刀纯瘦肉的,那么这个人肯定会与卖肉的大吵,说他欺负人……!
所以,每年生产队杀年猪,虽然是全队社员,无论男女老幼都高兴的事,但是,为了公平合理,无矛盾地分肉,也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还是一人难满百人意!最后实在没办法了,采取了抓阄的形式来避免社员们闹矛盾!
但在抓阄之前,屠夫还是会尽量把肥瘦搭配好了,至于猪下水则是分成若干小份,尽量公平地每户社员都能分到一小份!猪头则一分为二,参与到抓阄活动中……!
接下来,整个村子中,到处都散发着浓浓的猪肉那特有的香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杀年猪是农村人最开心和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只要一杀年猪,就代表着春节不远了,不但有很多平时无法享受到的美味佳肴,更有新衣服和压岁红包在等待着我们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特别年代的知青 提供的答案:
我插队当知青五年半,从未分到过一两猪肉,因为生产队从不养猪。那时食物短缺,人吃的口粮也难以为继。只有少数农户养一条,养二条算大户了。多养要割尾巴的!
五年半没吃过生产队一两猪肉![我想静静][捂脸][what]
由网友 笨笨潮爷1 提供的答案:
我的印象中,我们生产队没有饲养场。没有专门养猪的场,也没有养鸡场。我63年5月回到老家农村,一直没有离开这儿。我所回答的,仅代表我们这儿的情况。国家这么大,各地的情况很不相同,凑合着看。至少了解一下还有个别地区不是这样的。
我们这儿,农村人是不发肉票的,城里人发肉票,尽管不多,但比没有好。有点特别的,那时候可以买猪头肉,只能买猪头肉。卤的,家里来客,去买个斤把,我就是觉得奇怪。农村人可以养猪,但是猪长不大。捉来小猪崽,一年多,都长不了100斤。猪没有的吃,怎么长肉。我家也养猪,就是吃野菜,吃淘米水,洗锅碗水。猪吃这个泔水,上面撤一层糠,猪只喝水,怎么能长肉?
只有到下半年挖山芋(红薯)时,猪饲料开始充足起来。山芋藤,叶,山芋皮。焖山芋,吃时剥去皮。小山芋,有虫眼的,坏山芋。放大锅里加水煮熟,放入猪食缸里。采回的野菜,也放锅里煮。熟了,也放入猪食缸。粮食紧张,不多。糠也少,就是这些,猪就是半饥半饱。这才一年多长不了100斤。过年家里杀年猪,宰杀它,肉只有70斤,油少,干巴巴的。一头猪,板油花油总共才十来斤。因为生产队分菜籽少,没油吃。猪油全部留下。
每次杀年猪,大部分卖了。弄点整钱,一年到头喂猪,零头聚个整头。那就是,请邻居吃个"杀猪汤"(我们这儿都这么叫),现在,有饭店有"杀猪汤"的报牌菜。其实就是肠肚心肺杂烩莱,大家都这么互相请。人家家里杀年猪,也请你去吃"杀猪汤"。很是热闹,兴高采烈,弄点老八毛的白酒,喝个半醉。一年到头,难得这一天。
由网友 雪白的小天鹅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我们这里的农村抓革命,促生产。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建有养猪场,养鸡养鸭场,筑有十多口鱼塘养鱼。
我们这里农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至节,过大年都杀猪分肉,捕鱼分鱼,让社员高高兴兴过节。端午,清明,中秋,冬至,这些节日的那一天早上,生产队长按排几个人杀猪,安排十几人捕鱼。待杀了猪切好肉,捕鱼的捕好鱼,都抬到生产队称重量。会计根据重量打出分配方案,各户派一个大人到队部领鱼领肉。一般肉和鱼按三七分,百分之七十按人头分,百分之三十按劳动力工分来分。既保证人人有份吃到肉和鱼,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工分多的分得的肉和鱼就多。
过大年的时候,生产队长在腊月二十六七就安排十多个人杀猪。因为过大年吃肉多,生产队要多杀猪才能多分肉,所以要安排十多个人。在腊月二十六七的清晨,生产队养猪场连续响起大猪的叫声。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大家纷纷湧向养猪场,看十几个人杀猪,退毛,开膛,理内脏,切肉,称重量。有的人忍不住动手帮助杀猪的人干活,人们都喜气洋洋,有说有笑,非常热闹。
肉切好,内脏切好,大家动手抬到生产队部。这时已近中午,生产队会计把分配的方案打出来,生产队长撑称,根据会计打出的分配方案,一户户的根据肥瘦搭配过称,由大人们拿回家。五保户一个人的光棍汉都能分到四五斤肉和内脏,多人户的分到几十斤肉和内脏。按三七分成,百分之七十按人头分,百分之三十按劳力工分来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劳动力多,工分多的得到的更多。
分到肉的当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吃上香喷喷臼猪肉,大人和孩子都乐开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