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山水自渡 提供的答案:
在三国历史中,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重和敬爱的谋略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卧龙",在三国时期为蜀汉主政者刘备效力,被推崇为一代奇才。然而,对于诸葛亮是否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下面将从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一些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和互动。据《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刘备逝世后,一直为蜀汉辅政,直到自己去世。而在此期间,他对刘禅的态度一直是尊重和忠诚的。他曾多次向刘禅提出建议,帮助他处理政务,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此外,诸葛亮还在刘禅即位前多次向刘备提出过关于继承问题的建议,主张由刘禅继位。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表明,诸葛亮是一位忠诚的臣子,对刘禅的继承和执政没有任何异议。
然而,也有一些历史文献中存在一些关于诸葛亮野心的记载。例如,《三国志》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亮以为备之子幼弱,不可以居尊位,欲因机事奉其宗室,以成其志。而既不幸薨,是以志未遂也。"这段记载表明,诸葛亮曾经有过取代刘禅的想法,但是因为刘备去世而未能实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在位期间实际上是在代理皇帝的职权,而不是真正的辅政。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他野心的控诉。
然而,现代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这些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不能完全证明诸葛亮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首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存在许多误解和夸张的成分。《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描写往往是夸大和虚构的,不能作为真实历史的准确反映。其次,历史文献的记载多少带有主观性,史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需要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文献,而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文献,以及现代研究的成果。
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并没有野心,他是一位忠诚的臣子,对刘备和刘禅都非常尊重和忠诚。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和发展,而不是为了自己谋求权力和地位。此外,诸葛亮在位期间的政绩和治国理念也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肯定和赞扬。他提出了"以德服人,以智治国"的理念,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蜀汉和民众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表明,诸葛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谋略家,而不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否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虽然历史文献中存在一些关于他野心的记载,但是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记载并不能完全证明他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以免因为主观臆断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由网友 净水如心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即使有,也不会实施。至于实力,有,但也不充分。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先说诸葛亮的野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后随叔父移居河南南阳。按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辞,说他虚伪也不无道理。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
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做不得。
凡是熟读《三国演义》或者通晓三国历史、《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起家的根本依据,就是"汉室宗亲"。蜀国之所以能够立国,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延续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王朝的正统,这是有金口玉言的汉献帝亲口称刘备为"皇叔"决定了的事。这就是蜀国的立国根本和依据。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有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都相信"皇权神授"。
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这么聪明绝顶的一个人,这些道理他不会不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地位,尽管有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在内,但更大程度上说,那都是先主刘备赋予他的。假如诸葛亮学曹操故事,行篡权之实,那么,很可能诸葛亮先前在为蜀国服务的一切努力顿时会被否定殆尽。因此,诸葛亮即使有这种野心,也不会真的篡权。
二,再说说诸葛亮的实力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个人魅力、能力、实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如果他真那么做了,蜀国必然马上大乱。你别看当初刘备夺刘璋的蜀地,蜀地人民会接受,人家刘璋和刘备毕竟是兄弟,又都是汉室宗亲,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没有意见。但是,假如诸葛亮篡权,取刘禅而代之,不要说全蜀地老百姓不干,就是刘备手下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将都不会认可。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真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也不会这么干,更没有那个客观因素。假如真那么干了,他的实力也会立刻大打折扣,遭人唾弃。
另外,历史上的刘禅也并不像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傻,尽管每天尊敬地称呼诸葛亮为"亚父",但对先父给自己留下的这位托孤老臣,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范措施。
由网友 归樵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不可能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他有治国安邦的实为。
从《隆中对》中,可看出他的远见卓识,韬略权谋;读《出师表》,可了解他的忠肝义胆和良苦用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座右铭,一生中始终如一,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不然,不可能被后人奉若神明。
评论历史人物,不可能作过多的假设,不然,什么都可以否定。
由网友 春哥思考 提供的答案:
儒家的道德观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想法,诸葛亮有着崇高的儒家道德理想,在江山皇位跟名节上,诸葛亮更看重后者,留下骂名是诸葛亮最忌讳的,要不然以当时的形势,投靠曹操可能更有发展前途,毕竟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是实力最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魏集团的发展前景明显要好于刘备,虽然曹操那里人才很多,诸葛亮未必能身为国相,但毕竟最有希望统一中国,做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功臣封妻荫子当然好于割据政权的短暂武乡侯,可是诸葛亮没那么做,因为他早就看出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必将取汉而代之,跟着曹操迟早会落下二臣贼子的骂名,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更看重名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实力取刘禅而代之的实力,毋庸置疑他肯定有。刘备在世,诸葛亮基本上就是二把手,威信上足以服众,同时军政大权独揽,武能打仗,文能治国,刘禅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蜀中大臣也没有人能够制衡诸葛亮,他若有野心,即使有人反对,他完全有能力铲除异己,可他就是没有这个野心,这也是刘备敢于托孤与他的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下一统之后,刘禅跟诸葛亮一山不容二虎,刘禅肯定会除掉诸葛亮的,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诸葛亮不忍心背叛蜀汉,必将因为自己的忠心妥协退让而不得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网友 永恒回望 提供的答案:
有野心,就会培植实力,诸葛亮是具备培植自己个人势力这个能力的。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就不会去刻意培植自己的实力。
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也知道自己儿子的斤两,所以又嘱咐自己这位可以信赖的军师说:君可自取!也就是说,刘备考虑到若自己的儿子实在不堪坐龙椅,甚至危及蜀汉政治延续时,为了自己及一班老臣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被虎视眈眈的曹操孙权们掠走,交待诸葛亮可以自己为主,撑起蜀汉集团的旗帜。如此,自己的儿子总可以在乱世中有口饱饭吃。
刘备的遗嘱中的:君可自取!虽仅四字,却事关重大字字千钧。它意味着从法理上诸葛亮若成为掌门人,是皇帝的遗嘱,蜀汉一干人马是理该服从于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当即表明心迹: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已表明绝对不干"自取"这种事,愿意象辅助刘备一样帮助小皇帝刘禅守住蜀汉江山,忠心耿耿,一直到死。
刘备死时,蜀汉集团中的关张马黄四大将军,也已过世。诸葛亮在蜀汉集团中,已是老资格(老一代革命家)了。
诸葛亮是一个读书人,讲究的是儒家思想,信守君君臣臣这一套。既然在刘备面前已信誓旦旦,就不会去干野心家的勾当。
更何况,诸葛亮一生都十分地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深深感受到临死时的刘备,那份心中沉甸甸的忧虑的。
刘备死前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看待。
知恩图报聪明如诸葛亮,所以他巳下決心信守承诺,甘愿为刘氏两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真还没有抢夺刘禅"龙椅"这个野心的。
至于说到实力,后期的诸葛亮已是军政权利在手,在蜀汉集团中已是威望极高的人物。
也许诸葛亮很有知足感:蜀汉中已是位极人臣,掌握着蜀汉国的实权,没有理由再去干些破坏自己名声的烂事!
历史如一盏不灭的灯,闪亮在远方。它给后人以启迪:一个讲忠诚的诸葛亮,千年来备受后人推崇。
忠诚,是立身为人的一种规范。
你同意这观点吗?
由网友 弯月钩玉楼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是不是具备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与司马懿相比较而言最容易得出答案。
取而代之,需背千古骂名,面对天下讨伐
有很多关于诸葛亮晚年想要拥兵自重取而代之的谬论。这可能和刘备晚年托孤时说"他若无力治国,丞相可取而代之"有关吧。
取而代之,说起来容易,谁敢为之。大枭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临死也没有对汉家天下取而代之。古人的敬畏之心,忠义廉耻的观念深入骨髓。司马懿到了晚年也有将曹魏的天下取而代之的实力。他和曹操一样没有再进一步。
谋朝篡位,取而代之面临的风险是身败名裂,遗臭青史。失败了改要诛九族。成功了要背上千古骂名。李世民,朱棣那样本是皇族子弟的治世名皇都免不了被指指点点,更何况不忠不义的逆臣。
不忠不义,天下共逐。袁术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死的多凄凉?因此,袁绍不称帝,曹操不称帝,司马懿不称帝
权臣要取而代之,明智的做法先加九锡
加九锡,剑履上朝是权臣的最高荣誉。要反叛的权臣,也借以试探朝中臣下,是否全都听他的,或者还有没有没有显露出来的潜在的危险。司马懿加九锡不受,司马昭三次加九锡不受,后来接受,紧接着就是篡位。桓温有谋逆之心,被谢安用加九锡的方法拖死。桓玄加九锡尔后建桓楚。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谨慎,他如果有谋逆之心可以用加九锡的方法试探。
诸葛亮有实力谋朝,却无心篡位
刘备的大将前前后后都去世了,刘备死后,蜀汉仅存的几个厉害的大将廖化,姜维都听诸葛亮派遣。他可以说大权独揽。而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安逸,而是不辞辛苦想为蜀汉打开局面而战。有人说他北伐拖死了蜀汉,简直就是个笑话。如狼似虎的魏国不断的开疆扩土,蜀汉拥着弹丸小地已经被包围成一个小圈了,再不打出去,被吞并做阶下囚是迟早的事。谁听过权臣要谋朝篡位还带兵出去打仗的,要篡位应该是赶都赶不出去。
一篇出师表,忠义感天下。
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天下尽是英豪。唯独诸葛亮留下了贤德忠义的千古美名,后世杜甫,林则徐,纳兰性德拜武侯墓而留下感慨诗篇。因为世人敬重他的忠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耗尽生命,在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死,当时年仅54岁。后世尊他为忠武候。他用生命兑现了他在出师表中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的野心,不然不会得到"鞠躬尽醉死而后已"的美名,在他的《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足见诸葛亮淡薄名利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对于刘备来说,有没有担心就不好说了。在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吾子不才,可取而代之。又告诉刘禅,如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这里面就包含着两层意思,既表现出对没有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无奈,寄诸葛亮于厚望,又包含着对诸葛亮取而代之的预防,说明刘备知识自己的儿子不才,生怕诸葛亮取而代之,提前打个预防针!
对于诸葛亮有没有取代后主的能力,似乎没有!因为一些文武大臣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几十年,一向对刘备忠诚,刘备死后,虽然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可这些文武大臣,对后主刘禅还是忠心的,诸葛亮的人马,当然没有刘备的人马多,若提出取代刘禅,似乎不好办。说句实实在在的话,诸葛亮没有这个心,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网友 sunjin6278 提供的答案:
权力这个东西,人一旦得到,就不愿放弃,大权在握,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宗亲家族也为之显耀,可一旦失去,不但地位一落千丈,有时甚至有亡家灭族的危险。因此在得权失权的问题上,只有忠贞智慧之士方能善始善终。三国时候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后,军政大权尽握,成了名符其实的权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后世,他是否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诸葛亮的志向是克复汉室,还于旧都。既然是恢复汉室的统治,诸葛亮就只能扶保汉室宗亲做皇帝,他自己只想做管仲乐毅那样的将相,成就一翻功业,然后功成身退,因此他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助刘备时,就对他弟弟诸葛均说,在家好好看护,等他帮刘皇叔完成一统汉室后,就辞官归家,继续他的躬耕陇亩。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他是淡薄名利的,更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去称王称帝。刘备的道德绑架,把诸葛亮捆在了忠义的战车,再也下不来了。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一心跟随刘备。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诸葛亮,其读书求学的志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满腹经纶的诸葛亮,自然十分想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建功立业,但他又是一个"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有自尊的高洁之士。曹操曾欲招诸葛亮,但从没亲自登门拜访;孙权闻听诸葛亮是贤才,也想征辟诸葛亮为江东效力,但也没亲自登门拜访。只有大耳刘备,不嫌诸葛亮地位寒微,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刘备的行为深深感动了诸葛亮,也让诸葛亮暗暗立下了跟定刘备的决心。刘备的白帝托孤,让诸葛亮只有终生尽忠蜀汉。刘备在白帝城,因夷陵之败,整日羞愧愤恚,以致病重将死,临终将荷国之重托付给了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能说出如此之言,也足见刘备内心的无奈,和对诸葛亮寄与的厚望,诸葛亮感激涕零,只有发誓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回头又对床前的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父为子纲,这就等于让刘禅以后事事都要听诸葛亮的。面对如此的重托,向以忠贞面世的诸葛亮,从此也只有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同时呢,诸葛亮即使有篡逆之心,也无力实施。虽说蜀汉是在诸葛亮一手策划下建立的,但领导创建蜀汉的是刘备,留下的班底都是刘备的人,都是忠于刘备的。这和曹操不一样,曹魏的基业都是曹操一手打出来的,手下有一批甘为其生甘为其死的忠勇之士,汉献帝只是个傀儡,是迎合政治的需要,曹操半路劫持过来的,可以说曹操的功业完全是靠曹操自己打拼出来的,只是借用了汉家的名号,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汉献帝没有什么势力能和曹操对抗,曹操想做什么,汉献帝根本无力干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因此在蜀汉阵营,真正一心效忠跟随诸葛亮的人很少,诸葛亮如果行篡逆,马上不得人心,被众人弃之。再者蜀汉的立国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诸葛亮服务的是刘备创建的蜀汉,是标榜的汉室正宗,没有足够效忠自己的势力,诸葛亮冒然行篡逆,马上不得人心,马上就会被蜀汉作为乱臣贼子进行讨伐。
因此,忠贞智慧的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取代刘禅的想法,即使有这种野心,他也不会去实施,因为自己的实力和蜀汉的形势,根本就不允许他代蜀汉自立。都说历史上的权臣不行篡逆很难善终,霍光如此,张居正如此,多尔衮如此,但诸葛亮却能很好善后,不但保持了自己没有被清算,还在千秋万载留下了自己忠贤智慧的美名,不能不说诸葛亮才是历史上最精明的智者。
由网友 8090回忆驿站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首先回答问题之前咱们做一下问题分析,第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是否有取刘婵而代之的实力。第二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是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这两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有先后顺序,我认为先确定诸葛亮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实力,如果没有就算有野心也白扯,如果有取而代之的实力,就要分析他是否有野心么。
一、分析诸葛亮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实力
首先对诸葛亮的实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这个我觉得诸葛亮的实力毋庸置疑的,刘备活着的时候都是听诸葛亮的,而且诸葛亮是建立蜀国的元老之一,就算赵云都听诸葛亮的话,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是崇高的。在加上蜀国的所有官员都经过诸葛亮的任免。也就是说都是诸葛亮手底下的官员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在加上五虎上将,刘备赵云的去世,诸葛亮已然成为蜀国最后的精神支柱。诸葛亮的不光硬实力雄厚,也是在蜀国所有人心中不可逾越的大山。所以说诸葛亮想要取代刘婵根本就不用费什么功夫,一句话的事。所以刘备在临终前托孤就是怕这个。诸葛亮的权势太大了。
二、诸葛亮是否有取代刘婵的野心
很多人都会认为诸葛亮没有野心,说刘备临死前坑了他一次,也有人说诸葛亮有野心但是不敢,不敢就等于没有野心么。不是的,其实野心这个东西是看人主观思想的,分析诸葛亮的内心活动。看诸葛亮本身有没有野心,然后再客观分析,因为自古以来也有被逼迫黄袍加身的。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诸葛亮本身并非注重权势,他想要的权势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隆中对以前只在南阳草屋之中并未出山,如果真的注重权势而不会选择刘备,也不会那么晚出山,黄巾之乱之时,岂不是争夺名利权势的最好机会。所以说诸葛亮只为实现梦想,不注重权势。
2.报刘备知遇之恩,忠于自己的事业,刘备与诸葛亮有共同的目标,同时刘备对他有伯乐之恩,所以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绝无野心。
3.社会背景影响,纵观三国可曾见过取而代之的实例,董卓乱政,权倾朝野,也没说废掉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未曾动过废掉皇帝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朝讲究孔孟之道,而且当时都是看名气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才华,人品很重要。废君耐大逆不道。何人敢做。不怕天下人骂死。
4.诸葛亮已然位及权臣,在朝中说一不二,就算废掉刘婵自己上位,也不过如此,为什么还要背负骂名呢。
5.刘备死之时,曾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直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意思就是刘备跟诸葛亮说:"你才华横溢,能够管理好国家,最后统一天下后,如果我子嗣是那块料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是,你当也行。"诸葛亮说:"我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直到死为止。"有的人认为这是刘备试探他,觉得诸葛亮不敢。其实我觉得诸葛亮说的那句话未尝不是一句心里话,如果真有野心,这一句话根本挡不住。
综上,我认为诸葛亮本身就没有什么野心,他的所有的心思都是放在当初跟刘备建立的事业上了,而且诸葛亮已经位及权臣没必要取而代之,最后就是社会背景的影响,注重名声,爱惜羽毛。诸葛亮可能会做权臣,但绝不会刘婵而代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