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给出的管理四境界都是什么?_道德经管理人的最高境界

由网友 润泽园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看似深不可测,实则大道至简、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原文81章,如同81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道德经》呈现的哲学思想,为企业家打开了一扇大门。将《道德经》精髓注入企业经营哲学之中,我们初步形成了10条战略创新的路径,以下简要分享前3条:

01

减法战略

《道德经》第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虽然《道德经》的语言体系以及时代背景,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商业环境几乎毫不相干,但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体会这一章中蕴含的加减乘除的道理,体会这一章背后老子的心意。

这一章讲的是,古代一些诸侯王,忘记了以民为本,对民众要求得太多、索取得太多,使得民众生活在疾苦之中,自身的领导力也受到损伤。

以上这一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要站在客户和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是否给予了对方一份过重的负担。

有一位医疗美容机构的董事长,发现自己的企业内存在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客户转介绍率很低。这意味着,客户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服务达不到客户所期望的标准。再进一步追问,他发现,是在面对客户的需求时,员工天然倾向于夸大其词、过度承诺。

比如,客户带了5万元来,想要做5个项目,为了自己的业绩,员工可能会推荐客户做7、8个项目,客户心动之下,又多花了2、3万元。

看起来对客户好,对公司的业绩也好,但事实上,满意度=价值÷期望值。也就是说,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期望值越高,满意度越低。

而对企业本身而言,首先,技术是有边界的,客户额外做的那几个项目,难度或许已经超出了目前熟练掌握的领域;其次,员工在推荐项目时向客户过度承诺:多做几项,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效果。所以,客户抱着很高的期待,体验却不够好,结果带着一堆抱怨离开,自然不会转介绍,甚至回头客都很少。

所以,这位董事长在学习《道德经》之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为企业做一份减法——减少项目,降低费用,成倍提升性价比。

原本可能推荐客户做7个项目,现在反而劝告客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还是尽量少动它。您这5个项目,其实只做3个就可以。"

表面看来,做了一份减法,会导致企业营收下降。但事实上,客户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的医美服务,满意度提升了,转介绍率随之提升。

同时,员工也更加坦然和从容,关键是内心升起了一份崇高感,产生了这样的共识:"我们是一家真诚对客户好的美容机构,我们是一群不忍心伤害顾客利益的人,不会做一些想方设法从客户口袋里掏钱的事情。"

如此,当团队的崇高感升起之时,创造力就会涌出。从员工眼神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份温暖,也一定会温暖到顾客。

这就是减法战略。

当企业不再盯着客户的钱包,而是真的关注、呵护每一个来到门前的客户,这个细微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就为企业敞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02

存人战略

《道德经》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真正的"大",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价值,是无形的;真正的力量,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知的。

有这样一个性价比公式:

相对而言,有形价值和有形成本是比较稳定的。一般而言,有形价值提升,必然意味着有形成本提升;有形成本降低,意味着有形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这两种情况下,性价比基本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想从有形的层面入手提升性价比,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真正的机会,在于无形价值、无形成本。

有一家零售加盟连锁机构,调研之后发现,自身客户的忠诚度很低。顾客来到店里看两眼,转身就走了,想跟他多说两句话都不行。

原因在于,面对顾客,销售员的念头基本都是:尽可能地把顾客的口袋掏空。而客户一进门,就感受到一个让他坐卧不宁的眼神,他知道自己在被盯着,乃至于被算计着。在这样一个负能量场中,自然不会产生心与心的链接。

所以,顾客与门店之间建立了强烈的不信任关系。其结果自然是,顾客买不到想要的产品,而商家也无法让产品抵达更多的顾客。

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启示下,这家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功,增加无形价值?于是,他们创新了一个战略路径:建立一个百万级的非商业会员社群,与客户建立心与心的链接。

当企业不再想着从客户的口袋里掏钱,而是成为一个真正关怀客户的品牌,企业就打开了一片无垠的蓝海。

真正的价值,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真正地去关爱你的客户,建立心与心的链接,存人存地,人地皆存,企业可以行稳致远。

03

格局战略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要让企业行稳致远,做得又大又强,需要有足够大的格局。境界是高度,而格局代表着宽度。有些企业家,他的境界已经够高,但是格局不够大,因而事业始终打不开局面。

有一家四代传承的月饼加工制作企业,产品品质很好,价格也很厚道,却始终打不开局面。打不开局面的原因,就是由于是四代传承的家族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家族的兴旺发达。

所以,原本可以是很恢宏的事业,但因为经营企业的目的太小,所以将偌大的企业变成了自己家族的一件小事。

这正是格局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即打开经营者的胸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企业之所以能够天长地久,就是因为企业可以利益到更多的人,可以替老天爷打一份工。

所以,借此,企业家完成了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在自己家族的舞台上做自己的小生意,变为为老天爷打一份工,去利益更多的客户,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自己的事业。

把格局打开的时候,突围的机会就在身边。

由网友 无忧谷逍遥子 提供的答案:

老子《道德经》是政治谋略,没有具体管理方式

老子《道德经》是老子李耳离开周室西行,即将归隐山林,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强求老子传授大道,老子不得已授予尹喜《老子五千言》。

老子《道德经》在千古流传中,排列顺序及内容已经被篡改,原文已不可考证,仅保留了老子大道的要旨。

目前流传的《道德经》,被后世强行分解为81章,主要阐述了《帝王之道》及《治世哲学》,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普通人的处世之道,没有《荀子》、《孙子兵法》的具体管理实战法则,只有政治原则!

改革开放时期,邓公提出了外交"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个方针非常契合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了中国前进道路。

由网友 马振廷1 提供的答案:

给睡不醒的人讲道是愚蠢的,给装睡着的人讲道理争论更愚蠢。
大道无名:大象无形:有数字吗?发现的多,多到(道)虽有数但存在无法统计之数,简称无数。未知呢?也是无数。同時两个无一是过之,一是不及,皆虚拟世界,中庸之道,有只存在秒时瞬间。
細说秒间地球己运转五六百米可称得上千分之一秒,所以见过的,知道的,感觉到的都不是真实的。己远矣。第一感觉就是道,道德经所有感觉都不是道。所有出现的存在的都不是正道。正道○守统一也。无也。
用道德经找管理?笑话,老子,尹喜,自己的家老小妻儿子女朋友都不管理了,还会去管理别的什么?要说管理也只有一个,全神贯住,息息向关,精力充配,管理他自己健康长寿。四管理,一清,二静,三混球,四无牵挂没喜忧。

由网友 魏永臣550 提供的答案:

不知是谁给道德经概括的四境界,如果硬要概括道德经四境界,我认为道德经首先明确了治理国家,壮大民族的总纲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动激发国民探索未知自然内在最关键的属性"非常道"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民创新制造的积极性;创新制造的前所末有的新产品的名称就是"非常名"。概括起来就是激发囯民探索创新制造技术的积极性。二是国家民族投入强大精力和优质资源用于探索创新,因为民间不具备强大的实力和优质资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言把最好的技术或资源"上德"用于探索创新研究的"无为"中和用于能够战胜强敌的国防军事建设上。
二是阐明了自然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道法自然",就是言外无形而却决定成物的内在机质(即道或自然之道)是顺应每个自然物的特殊性而成物,因此,自然界的万物千差万别虽有共性,但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为探索研究者,也即"为道者"指明了方向。即研究事物的特殊性,要逆向于道成物的方向进行剖判,剖判就是"损",通过损才能逐渐精选查取出关键内在,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原因。人的特殊性就是人的本质本性或自在本性,就是人类突出的探索未知自然和技术制造创新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突出表现在人手能力或人手与大脑结合的能力上,人手起主导,大脑思维是对人手的辅助。人类的发展进化提升必须紧紧围绕自己的特殊性或特长本性而充分展开。"我自然"就是指的人的特殊本性,"人人皆谓我自然",就是言人人坚守自己所独有的潜能本质争先探索创新。
三是紧紧抓住主纲和主要矛盾的原则,,"道生一",即非常道、非常名就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发展提高的主纲,所以要集中引导人类精力"载营魄抱一"。"一",技术创新就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就是"此",这就是"去彼取此"的舍取原则。什么是"彼"?外在外皮,与道生一、与技术创新毫无关连的文化或作为就是"彼"。

四是指明了无为和无为而治的最大障碍,也即最大的最顽固最难抛弃的"彼"。就是"宠辱若惊"的情感,五色、五音、五味和"令人心狂"的外感,也即唯心狂想症;最大的敌人就是"九"和"仁义""礼义"、"孝悌",这些都是远离"一"千里之行,都是"足下"不敬手的文化理念。因为人手是人类最突出的特长体现,"足"是与动物共性的东西,不是人的特长。人手所要坚守的是"一里之行","千里之行"远远偏离了"一"。"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土"是世俗多见的作用不大的东西,"始于垒土"就是言开始就不谨慎,不注意抛弃无用的"彼",等到积累成"九层"高台,就会形成无法撼动的顽固势力,这就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原因。

五是指出了无为而治的最佳时期,即"治之于未乱"。未乱,就是国际国内的和平稳定时期最适于投入精力无为,也即最适于投入精力探索创新,如果错过或耽误了,就等于浪费了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期。清朝的康、雍、乾时期就是浪费大好时机的,竟有许多人为其歌功颂德!

由网友 王阳明心学智慧 提供的答案:

在《老子·道经·第十七章》中隐藏了管理的四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 最好的管理者,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2. 其次的管理者,人们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3. 再次的管理者,人们畏惧他;
  4. 更次的管理者,人们轻蔑他。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领导,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甚至拿个鸡毛当令箭,作威作福,动辄批评和处罚他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知道他是管理者。

这样的人其实都是不懂管理的人,至少是没有掌握管理真正内涵的人。真正的管理大师都是举重若轻,他在与不在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音希声。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高级的,你觉得呢?

由网友 学富半车985(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17章,阐述了老子眼中治国者的四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最推崇的是不知有之,即圣人之治,民众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当然,老子设想的这种"自然之治"过于理想而"乌托邦",只限于"小国寡民"中的想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治大国果能"如烹小鲜"吗?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成功的例子。

所以,退而求其次,"亲而誉之"就成为治国、治企者最现实的追求目标。

至于"畏之",更多的管理者在追求,因为格局、眼界、识见限制了他们的想像,局限了他们的追求。

至于"侮之",相信不是任何管理者的期盼,而是他们"罪恶"管理的应得报应。

由网友 祁华胜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给出是管理四境界都是什么?

管理,顾名思义是管的意思管控、掌管、掌控、控制。理的意思是规则、秩序、条律、规范和标准。那么管理的叫法在以前叫做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后符合客观规律。

管理分为很多垂直领域,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文化管理和工商管理、税务管理,等等。

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和物,事件和内容。

当然《道德经》被我们观念认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定存在一个管理者,我们把这个管理者抽象成道,而不同的管理角色和身份,又有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大道等等。

《道德经》整体来说,关于天地宇宙星辰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地球本身,天地人三才,以及自身的精气神儿,还有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其他垂直领域的规律。

当然,主要讲的还是无为不争,无为而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无招人有招,天人合一,诸如小米、360、华为,管理层和员工都有自家公司的股份,作为主人翁,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才是企业强大的核心动力。

有为法,无为法,出世和入世。人人皆在学管理,人人皆备管理着,工业生产体系和文化让我们离管理更近。

其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西方的管理,在于泰勒科学管理主义,配套的是柏拉图的理性世界和苏格拉底以太概念,结合逻辑思辨,客观唯物,旨在提高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效率和标准。

当然,科学管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团队来说,科学管理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老祖宗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以及用文化认同、情绪价值,以及影响力制约的智慧几乎是不可思议。

当然,无论主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两个方向的内容,因为,缺一不可,人性既需要制度和绩效的考核机制,也需要柔情,包括情绪的延伸,毕竟人需要像机器一样精准,但同时还要保证精神压力不能过高。从而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道德经》与无为管理,事实上,帝王心术和人君南面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强势文化的文化逻辑,顺天应人,顺势而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道法自然。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前看一个厨师爸爸,把高考的孩子领到厨房,让孩子颠勺,看拿着笔重还是锅重,想要不和父亲一样,靠苦力赚钱,就要知识改变命运。

老子要告诫君王,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老子认为,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而君王不仅是唯一的,能够让社会正相关的趋向发展,一定不能把自己霸道,占据事物发展规律的头牌,更多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无为不争不是无为不是不争,而是实事求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境界一、太上,不止有知。

翻译,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制度就是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个人欲望不能冲破规矩,而影响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对于偏离制度的人和群体要矫正和监督。即便是大功告成,也不会因为是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底层的人应该知道领袖是谁,上面有个君王,能够体察民情,能够和人民的利益站在同一个立场,但是,距离产生美,产生信仰,神秘感和敬畏之心。

普通老百姓和领袖的关系密切但具体没有联系,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君王也是,个个实事求是,依道而行,自然稳定向前推进。

历史上,汉朝初期,不光是萧规曹随,文景之治都是这样的典范,即便是现代管理学,也一样按照这样的逻辑布局企业文化和团队管理。

境界二、其次,亲而誉之

翻译,第二阶梯的统治者,管理者,人们亲近并且称赞他。

这个里面不存在讨好管理者,讨好股东,职业经理人只对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站在公司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

管理者需要激发雇员的积极性,让雇员有绩效考核和股权激励,既保证上升通道,也要保证下属学习路径选择自由。

下属按照管理者意愿去办事,效率即便很高,也不漂亮,因为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创造力,事实上,每个人处理事物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为导向,我们看到的管理者和下属,忠诚度和效忠站队那是政治斗争,正儿八经干活的效率和质量,人人不同,未必按照管理者的主观意愿就可以交上完美的答卷。

境界三、其次,畏之!

翻译,再不济的管理者,人们畏惧他。

就像商鞅一样,畏惧的是商鞅的法,而不是管理者的道德和修养,气质和修行。

一般现代企业,很多家族企业就是这种模式,大家长制度和族老制度,一般小说里面通常的套路都是这种治理结构。虽然短期很稳定,雇员忠诚度不高,猎头容易挖走核心管理人员。

境界四、其下,侮之。

最差劲的管理者,雇员轻蔑他。

道术法势器,道法自然。

有道无术,道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如何说,就是管理者需要一个高深的修行,道德水准,人们对于自己的头领一样有道德约束,和基本范畴的认知。

当然制度必不可少,赏善罚恶,但是仅仅依靠法,积怨很重,而靠自己淫威,短期能让人沉浮,事实上,隐患很多。

管理是一种情怀,发心很重要。

记得《大江大河》雷东宝初心是让小雷家,走出穷困的泥潭,然后走的风风火火,后面雷东宝受贿和制度改革,导火索爆炸,是因为属性变更,以及为公和为私立场的变化。

《大明1566》黄河水浊也养人,长江水清也养人,不能偏废,说明,泛滥需要治理,总的来说,天下一盘棋。

当然更多的则是经营企业的价值观,道境,意味着讲究的是养育而不是主宰,无为而不是占有和控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