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真的无法破解吗?

由网友 丙润老师 提供的答案:

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推恩令作为史上的最强阳谋,本身就是无解的。

有人可能说不对,凡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情就一定是错误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在中学生物课本上就已经讲过了。

但非常抱歉,从推恩令的历史年代来看汉武帝能够提出这个观点,就是捏准了各个诸侯的心思,就是捏准了这个推恩令,本身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

如果你不信的话,听我把这篇文章讲完,你或许会改变自己的原有思路。

第1点,推恩令是怎么执行的?

我们要做到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那么汉武帝这个推恩令究竟是怎么执行的呢?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讲,汉武帝可能是出于好心,要注意这个"好心"一定要打上引号。

当时汉武帝对于这些诸侯们是这么说的:我体谅到诸位诸侯生的孩子太多了,你们生的孩子这么多,但是只有一个孩子能够拿到整个土地,这公平吗?这肯定不公平,你们之间肯定会闹出矛盾来。

皇帝的孩子是皇子,你们的孩子也和我有着血缘关系,咱们都是亲兄弟,就没有必要算得这么明确了。

就比如隔壁这个刘老三,生出来4个孩子,凭什么把这一大片土地指给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就什么都没有,他们就活活饿死,你作为一个皇叔,你能这么做?你肯定不能,但是你又没有办法。

因为祖宗的规矩就在这摆着。叫做嫡长子继承制,普通家庭里面,王朝贵族家里面,哪怕是皇帝家里面都是这样。

但是我想来想去,必须要做到雨露均沾。

那怎么能够做到雨露均沾呢?按照汉武帝的说法很简单。

比如你刘老三生了4个儿子,那么等你去世的时候,你的整个这一大片领土一分为4,给每一个孩子,将来这些孩子在生孩子,在生了孩子比如说有一个人生了180个孩子,那就把他那一小块土地再分成180分给诸位皇子。

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古代的时候大家就是愿意多生孩子,尤其是王公贵族,他们本身又有多生孩子的条件,自己家里面都不知道有多少个小妾了,生点孩子怎么了。

比如原先有一个地方,它的领土面积能够达到50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其实已经非常大了,但突然之间生了50个孩子,每一个孩子就只有1万平方公里了,这每一个孩子又生了50个孩子,那每一个孩子就只能有200平方公里了。

这样无限制地减下去,最终保证每一个孩子的领土有多少呢?可能就是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平方米。

长时间下去可能过不了50年,这些诸侯们满大街开花,他们的权利也会非常的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可能就跟个小组长一样,自己这一块有那么10个人8个人,好好的皇家贵族,现在竟然变成了小地主。

而且总归会有一些孩子出意外,那个时候孩子的夭折率也很高,如果再当孩子领到这一块土地的时候,突然之间去世了,或者这个孩子绝户了,那么这些土地怎么办呢?收归朝廷所有,朝廷今天拿一点,明天拿一点早早晚晚,能够把给这些皇家贵族的土地全部都拿回来。

第2点,推恩令唯一的破解方法。

那有人就说了推恩令就一点解决办法都没有吗?推恩令到现在为止就进入了死胡同吗?其实也不是。

推恩令,其实是有解决方案的,但是有且只有一个,什么解决方案呢?只生一个孩子。

比如刘老四他是皇家贵族,早些年的时候,刘邦就把这一大片土地都分给了刘老四,那刘老四现在有多少领土呢?有80万平方公里。

刘老四这个时候结婚生孩子只生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就可以拥有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个孩子再结婚再生孩子也只生一个孩子,那么这一个孩子就可以继承父亲的80万平方公里,我只是举一个简单案例,便于大家了解。

这种方式本质上来说没问题,逻辑方面也能够讲得通,最起码大家一听是这个理儿,对不对。

那我们再来讲逻辑方面,古代的儿童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古代的人均寿命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有三点。

医疗技术不高导致老人和孩子夭折率非常的高,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战争,所以才导致人均寿命低。

古代的皇家贵族就算是由整个皇家医院来帮助自己解决后顾之忧,仍然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能健康成长。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清朝,清朝的这些皇帝,他们上面多少得有几个哥哥,而这些哥哥无一例外出现了问题,夭折了,清朝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汉朝了,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皇子夭折了。

那对于这些皇家贵族来说,他们只生一个孩子,结果孩子夭折了,成了绝户了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成了绝户之后,这片土地无人继承,等这位王爷死的时候,土地上归朝廷所有。

而王爷又无法保证自己这个孩子能不能活到成年,能不能活到再有孩子。

所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王爷们就只能拼了命地去繁衍后代,多生几个孩子,多打几张保票,总归会有几个孩子能够活下去。

而这些孩子再生孩子,孩子的数量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当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能够分到的土地就越来越少。

所以推恩令为什么是阳谋?一来得益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二来是因为这些王爷们都不敢下赌注。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汉武帝已经精准拿捏了这些王爷的孩子们的心思,大家都是王爷的孩子,凭什么他能够分99.99%的土地,我们就只能有一个小院子,这不公平啊。

所以当王爷的孩子们也有这种小心思的时候,推恩令与其说是自上而下的执行,倒不如说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间的双向执行,最终倒霉的就只有那些王爷们。

第3点,推恩令,如果不执行怎么办?

这个问题才算是问到了点子上,推恩令虽然有,而且推恩令要强硬执行,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

推恩令虽然说要遵行,可是我压根就不想执行,或者我压根就不执行会怎么办呢?

很简单,汉武帝在此之前有文景之治,也就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皇帝在早些年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大量的武力镇压,解决了那些刺头的诸侯,这些诸侯手里面的兵都不多了,势力也不强大了。

如果这些诸侯这个时候在反抗朝廷的话,其实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好好的王爷你不做了,突然之间想要造反,接下来能够有好日子过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能不能成功先不说,主要是成功的概率很低。

所以对于这些诸侯来说,汉武帝的推恩令就从之前的给你个台阶下变成了不得不执行,如果你不执行那就是不给汉武帝脸面,你都不给汉武帝脸面了,你觉得汉武帝这个时候会做什么?当然是举兵讨伐。

原本还能给你个台阶,让你逍遥自在个几十年,现在你都不想逍遥自在了,那我就得快刀斩乱麻。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汉武帝又运用了另外一种经典战略战术,那就是温水煮青蛙。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过了10年20年,你突然觉得有问题的时候,刚好是在你和孩子之间交接权利的时候,这个时候有问题已经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汉武帝的推恩令真的就那么简单吗?并没有,他非常精准地拿捏了人性,拿捏了当时的条件,以及结合当时条件给出了一个最优答案。

其实当汉武帝拿出推恩令的时候,周边的这些诸侯就已经意识到大难临头了。

但是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具有长尾效应,所以对当时的诸侯反响并不明显,等诸侯们想反对的时候,就已经错失良机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说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最强阳谋且没有破解方案。

如果你不信的话,你拿出一个破解方案来,咱们一块来看看。

由网友 血染战旗红 提供的答案: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破解推恩令还是有办法的。

有人说只生一个孩子就行。这确实是个办法。可问题是这个办法中间变数太大,比方说要是这孩子养不活呢?或者生的是女儿呢?要知道女人当时是没有继承权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华为学习。华为老总任正非将绝大部分的华为股份全部分给了员工,由员工工会代为持股,自己只保留了不到1%,但并妨碍他对华为的管控。而且华为还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赚的钱越多,大家分的就越多。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汉武帝时代,成为一个王爷,那你可以把你的封地做成一家"华为",然后带领你的儿子和你的手下同心协力将这个"华为"做大做强,你就不用怕他的什么推恩令了。

由网友 风神星 提供的答案:

破解不了,包括论持久战,都是有名的阳谋,是破解不了的,那些站在上帝视角从现在的思维和视角根本出发给的注意基本不靠谱!

主要是忽略了伟人的智慧,特别是古代帝王从小就接受继任者和帝王接班人的教育,推恩令最牛逼的是看透了人性,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根本无解!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推恩令当然可以破解了,但技术难度很大,基本没人做得到。

要了解如何破解推恩令,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推恩令。

我们都知道,商周时期实施了分封制,就是将王室成员及有功者分封到各地,建立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国家,国王在自己的领土之内拥有军政大权。

但是,商朝和周朝都因为分封制而灭亡了,原因还在于当诸侯国实力过强,中央又无法控制的时候,内乱就产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基于历史教训,没有再继续实施分封制。

然而,汉朝建立之后,刘邦迫于形势,就将异姓功臣分封为诸侯,主要是王爵和侯爵,都有自己的封地,王爵的封地叫王国,侯爵的封地叫侯国。

后来,刘邦采取措施铲除了绝大多数异姓诸侯王,还让自己的子侄取代他们,分封制因此得以继续下去。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酵,诸侯王们的实力逐渐加强,就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都爆发了诸侯王叛乱。

尤其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了,虽然汉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乱,但诸侯王实力过强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汉武帝继位之初,诸侯问题十分凸显,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记录了当时诸侯王究竟有多强:

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

说诸侯王已经强大到可以威胁京城的安全了,这让汉武帝如坐针毡。

事实上,对于诸侯王实力过强这个问题,汉文帝时期的大臣贾谊,其实早就提出过针对性的策略了,他在自己的著作《治安策》中写了这么一句话: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贾谊的削藩建议,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而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也曾提出过一项削藩策略,但与贾谊逐步蚕食诸侯王领土的策略相比,晁错的策略更加直接而迫切,结果造成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继位之后,对诸侯王问题十分关切,他认为攘外(匈奴)必先安内,想要消灭强敌匈奴,就必须先解决诸侯王问题。

为此,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让他们为自己献言献策,一个叫做主父偃的人来到长安,让汉武帝眼前一亮。

当属,主父偃就削藩之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所谓的推恩令,推恩令是建立在贾谊理论基础之上的。

推恩令规定,一个诸侯王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同时还可以指定几个儿子继承一部分领土。

在此之前,汉朝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以及所有土地、财产,其他儿子只能根据爵位领取一部分朝廷的俸禄,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但有了推恩令之后,就不一样了,我举个例子来说。

比如说,某个诸侯王有四个儿子,原本只有嫡长子作为继承人,但推恩令颁布之后,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和财产,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其他三个儿子,并且这三个儿子还可以被封为侯,从而建立自己的侯国。

也就是说,推恩令的颁布,可以让更多的王子享受到继承权了,但在潜移默化当中,随着诸侯国经历一次次分封,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了,实力也越来越弱,对朝廷的威胁也逐渐解除,朝廷就可以很轻易拿捏诸侯王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推恩令看起来很美好,给了诸侯王其他儿子以额外恩典,但诸侯王也不傻,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王国被逐渐肢解吗?

其实,推恩令的精彩之处,正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抓住了人性。

在没有推恩令的时候,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也就没什么意见了,毕竟法律是这么规定的,没什么好说,只能怪自己不走运,晚出生了几天。

但是,在推恩令颁布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除了嫡长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封侯,都能从王国分得一部分土地,所以人人趋之若鹜。

诸侯王虽然不喜欢推恩令,但除了他的嫡长子之外,其他儿子可都是大力支持的,要不然自己只能变得一无所有了。

如果诸侯王不同意,那他的儿子们可就要造反了,兄弟阋墙之事将会发生,外部势力也可能因趁机进入,到那个时候国将不国,就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所以,诸侯王们除了接受推恩令之外,可能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再一个就是,推恩令是国家颁布了,诸侯王如果不接受,难道是要造反吗?我想大多数诸侯王都是聪明人,不会想到要造反,而是只能乖乖选择接受。

诸侯王一旦接受了推恩令,就必须要执行,这个时候朝廷就可以发力了,将诸侯王除了嫡长子之外的所有儿子封为侯爵,要诸侯王分成土地给他们建立侯国。

而诸侯国一旦分裂成众多侯国,那诸侯王的王国就越来越小了。

按照汉朝的法律,王国是相对独立的,但侯国则相当于县,是受郡统辖的,这样侯国实际上就变成朝廷的领土了,侯爵在侯国内的权限很有限,主要享受经济利益,并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军权。

到最后,诸侯王的领土不断缩小,小到无法再分封了,那它的终点也就到来了,朝廷可以轻易决定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

就这样,推恩令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诸侯王实力过强的问题了,只不过这个过程很慢,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

当然了,我们现在是知道推恩令的最终结果的,史书说到汉武帝末期,最强的藩王也不过只有几个县的封地,大致相当于郡,对朝廷的威胁及其有限。

而到了汉昭帝、汉宣帝时期,诸侯王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了。

当然了,这里还要交代一下侯国问题,因为侯国如果太多了,对朝廷财政收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非常不利于国家发展。

汉武帝发起对匈奴的战争之后,又册封了众多侯爵,并且这些侯爵都是可以继承的,也都有各自的侯国。

再加上因为推恩令产生了侯国,那时候整个汉朝的侯国其实是非常多的,最巅峰的时候多达几百个,有些侯爵的封地实际山还不止一个县,这严重阻扰了汉朝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地得到了解决,因为侯国与王国相比,实在是太弱小了。

汉武帝晚年,鉴于侯国数量太多,又不愿意为朝廷出力,就以酎金(诸侯向朝廷上贡的用于祭祀的黄金)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削去了106位侯爵的爵位,包括众多宗室成员和功臣在内。

后来,汉武帝又里陆陆续续削去了一些侯爵爵位,最后只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侯爵,从而一举解决了侯爵过多问题。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推恩令究竟该如何破解呢?

读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推恩令实际上是抓住了诸侯王儿子太多这一点,才得以推行下去的。

这一点,主父偃在上书汉武帝的时候也说过: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说诸侯王们都有几十个儿子,所以推恩令可以很好地推行下去。

实际上,汉朝的诸侯王确实非常能生,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个个富得流油,在享受富贵生活的同时,自然要娶一大群老婆了,老婆多了生的孩子自然就多了。

就拿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来说,他作为汉武帝的兄弟,地位非常崇高,也很有钱,一生娶妻无数,在世时就有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子孙。

我们其实很难从汉朝的诸侯王当中,找到儿子数量少于五个的,实际上大多数诸侯王的儿子都在十个以上,这个数字是很恐怖的。

想要破解推恩令,其实跟诸侯王儿子的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诸侯王只有一个儿子,那他是不是只有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呢,这样诸侯国不久不用分封给其他儿子了吗?

从理论上来说,只生一个儿子是破解推恩令的唯一办法,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没有哪个诸侯王能够保证自己只生一个儿子。

试想,一个诸侯王坐拥偌大的王国,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生之年尽情享乐,在吃喝玩乐之余,最能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就是娶一大群美女当老婆了。

一个人一旦老婆多了,生育子女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很难做到只生一个儿子。

如果一个诸侯王想要刻意只生一个儿子,那他就不能拥有太多妃子,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生下两个以上的儿子,那就无法破解推恩令了。

但是,又有哪个诸侯王,能够忍受得了妃子数量太少呢?

汉朝的诸侯王,从出生那天起,就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让他们管住下半身,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其次,只生一个儿子,有很大的风险。

如果一个诸侯王只生一个儿子,谁能保证这个儿子能够顺利长大,万一这个儿子没了,谁来继承王位呢?

说到底,诸侯王生那么多儿子,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王位多几个继承人人选,毕竟那时候婴儿的夭折率很高,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所以说,只生一个儿子就等同于赌博,赌输了啥也落不下,赌赢了也不过是王国得以保全,并没有额外得到什么好处。

与其这样,还不容易多生几个儿子,虽然封国会被变小,但至少是保存下来了,况且王国也是自己的儿子们继承,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朝廷也不允许诸侯王只生一个儿子。

汉朝时期,诸侯王虽然有自己的独立王国,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皇帝的臣子,是要听从皇帝的命令的。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就是基于诸侯王儿子众多这一事实的,如果哪个诸侯王说,我只生一个儿子就够了,你看汉武帝是什么反应?

汉武帝最有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宫中找一批美貌的宫女送给诸侯王,就看诸侯王把不把持得住。

如果诸侯王把持住了,坚持只要一个孩子,也没有关系,汉武帝有的是办法对付他,比如派人搜集他的罪证,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就等着被废吧。

再比如说,等诸侯王的儿子长大了,虽然找个借口不册封他的儿子为王太子,这样他的王国也没人继承,最后被朝廷削掉或者封给其他人。

总之,朝廷既然要执行推恩令,肯定不允许诸侯王只生一个儿子,那样推恩令就没有意义了。

通过以上内容,们基本可以知道,诸侯王想要破解推恩令,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汉朝也没有哪位诸侯王将推恩令破解了。

最后说一下,推恩令的核心是什么。

推恩令,看似是朝廷给诸侯王的恩典,其实是给诸侯王吃下的毒药,诸侯王还无法拒绝,它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第一,精准地拿捏了人性。

人都是贪婪的,诸侯王虽然不愿意王国被削弱,但又无法做到只生一个儿子,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了。

推恩令还在诸侯王的儿子们当中埋下了一颗雷,让诸侯王无法拒绝推恩令,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搞定诸侯王问题的办法,简直就是史上最强阳谋。

第二,推恩令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是诸侯王儿子众多这个事实;

地利,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朝廷军队强大,国库里也有钱,对诸侯王存在优势;

人和,指的是汉武帝想要削藩,刚好又遇到了主父偃这种人才,再加上嫡长子继承制的不合理之处,是有违道义的。

推恩令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它的推行并未遇到太大阻力,只需要时间慢慢发酵,威力就可以在一瞬间迸发了。

第三,推恩令的完美布局。

推恩令,只字不提削藩,却字字都是削藩,为了达到削藩目的,他在诸侯王内部造成矛盾,让其从内部瓦解,这种布局是很完美的。

再者,为了配合推恩令的实施,朝廷一方面展示出了极大诚意,用侯爵当做诱饵;另一方面又使用强权作为推动力,起到了朝廷不怒自威、诸侯闻之胆寒的目的。

总的来说,推恩令是结合人性和当时的条件,对诸侯王问题给出了最佳答案,而它最终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一举解决了诸侯王过强的问题,为汉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网友 阿豪97557091 提供的答案:

推恩令的破解办法,有两个,1是直接拒绝,理由是尊重高祖(刘邦)遗法。2,实在不敢跟朝廷对抗,就只能变通,封地类似于现代公司股份制,嫡子庶子,都是股东,大家只有分红权(税收),除了嫡长子,其他人没有经营权和决策权。

想起有一次我老姐请同事,我作陪,席上有些人不爱喝酒,轮到我说话,我说我通关(每人敬一杯),没意见吧?不爱喝酒的人不敢发表反对意见了,因为他一拒绝,变成一人扫了大家的兴了

由网友 红金01 提供的答案:

"推恩令"是非常容易破解的,用心看后面的历史就知道答案了,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用过"推恩令",答案就在这里。

三国军阀,西晋八王,唐朝藩镇,"推恩令"有用吗?有用的话,后来的历史就不会出现分裂了。

所以,"推恩令"只不过是被现代网友神化了,其实没有太大作用,适用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汉武帝之所以成功推行"推恩令",是有原因的。

一、汉初历经刘邦平定异姓王,又再历经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有野心和有实力的诸侯已经被消灭了,剩下的不敢,也没有实力,无法违抗汉朝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诸侯王都是刘姓皇族,相比异姓王与异姓军阀,对中央的戒备心理很低。

历史事实显示,破解推恩令的方法就是一个:不执行,战场上见。

所以宋朝不用推恩令,推恩令明显不靠谱,宋朝直接把军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地方军事权力。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至少在汉武帝时代,推恩令确实是无法破解的。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的一项政策,其主旨是为了分解和弱化诸侯们的权力,从而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而在历史上,推恩令还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做"无解阳谋"。

所谓"无解阳谋",意思就是摆明了是要算计对方,并且对方也知道这是在算计他,但就是没有任何破解的办法,并且最终还不得不跳进去受人所制。

那么,这个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就无法破解吗?它究竟难在哪里呢?

实际上,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是利用并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以此来激化诸侯王内部的矛盾,从而达到其分解弱化诸侯们目的。

而这还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其最深层的目的,才是推恩令的真正狠辣之处。

推恩令的产生,与当时的分封制有关。

分封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封王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大封天下诸侯,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来是犒劳有功之臣,二来则是分权,让诸侯们为周天子分担部分压力。

但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随着周王室对诸侯们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同时诸侯们的实力也越来越强,这就形成了一种"尾大不掉"的势头。

换句话说,到了周朝后期,诸侯们根本不吃周天子那一套了。

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他甚至这种分封制会带来什么后果,因此一声令下,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自此,皇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不过,秦朝二世便亡,汉高祖刘邦取而代之,而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也实行了分封制。

比如韩信,比如彭越,还有英布、臧荼等,原先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一帮老伙计,个个都被封为诸侯王。

但不久后,刘邦意识到,这些人将来怕是会有二心,于是设下计策,一个接一个地除掉了这些异姓王,并且,还煞有其事的来了个"白马之盟",规定自此之后,"非刘姓不得封王"。

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便只封刘家人为诸侯王。

刘邦这样的设计和布置,本质确实没什么问题,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毕竟都是刘家自己的人,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那些被封为诸侯王的后辈儿孙们,由于没了制约,因此一个个开始横向发展,实力也越来越强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并且高度自治,宛如一个个国中之国。

这样一来,就明显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朝廷最终就会被彻底架空。

所以,在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意识到,诸侯王做大,早晚对朝廷是个威胁,并且当时还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因此,大臣贾谊就向汉文帝提出,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封诸侯,从而避免某个诸侯过于强势。

贾谊的这个建议,可以算是推恩令的雏形,只不过,当时汉文帝并没有完全听进去,执行起来也是虎头蛇尾,所以最终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而到了汉景帝继位之后,同样诸侯过大的问题,他的老师晁错就建议,必须马上进行削藩,不然的话,江山怕是要不保了。

对此,汉景帝也是深以为然,因此,在公元前155年,正式颁布了《削藩令》。

不过,汉景帝的削藩指令,却被诸侯王们顶了回来,并且为了不被削藩,诸侯王们还联合在一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为了平息七国之乱,汉景帝不得不忍痛诛杀了老师晁错,但众诸侯们却不依不饶,甚至还加大攻势,大有取代汉景帝的势头。

最终,汉景帝派出了大将周亚夫,才总算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下来。

七国之乱是被平定了,但诸侯王们对于朝廷的威胁还未消除,而到了汉武帝继位之初,一些诸侯国再度强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同时部分诸侯王骄奢淫逸,违抗中央法令是常有的事情,这无疑就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汉武帝就认为,削藩这个工作,必定还得要进行下去,只不过,有了七国之乱这个前车之鉴,如何削,怎么削,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要是还照着老办法强行削藩的话,那极有可能还会再次引发叛乱。

因此,在"刚性削藩"这种方式不可取的情况下,就必须转换思路,来一个"柔性削藩",所以,在汉武帝接受并听从了大臣主父偃建议,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

这便是推恩令产生的背景和来源,那么推恩令是如何进行"柔性削藩"的呢?

传统的削藩,是皇帝直接下令,以强制性的方式,将藩王们原有的权力、土地进行回收,说得直白点,就等同于把藩王直接废除掉。

这么做的坏处,就让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藩王产生强烈抵触,毕竟谁都不愿意把原本就属于自己手里的东西就这么交出去。

所以,抵触之后就是造反,这样就会对朝廷造成威胁。

而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不再采取强制性手段,而是换成迂回的方式,逐渐瓦解和削弱藩王们的土地和权力。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改变了原有的继承制度。

在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藩王的继承方式,通常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老诸侯王死后,家业将会全部由嫡长子一人继承。

至于老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只能是眼巴巴地靠边站了。

而推恩令针对在这一点,则是把藩王们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了由嫡长子、次子以及三子共同继承家业。

也就是说,原本一人全部继承的家业,如今变成了三人继承。

这样一来,一个庞大的诸侯国,就会一分为三,而在到了下一代之后,就接着一分为三,在这种一代又一代的分割继承中,这个诸侯国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而诸侯国一旦变小,自然就没有了威胁朝廷的能力。

这就是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分解和弱化诸侯王,从而最终达到中央集权的这个终极目的。

当然,作为诸侯王们,自然也明白这道所谓的推恩令是分解和弱化他们的,但为何他们就不得不执行呢?

这就要说到推恩令的高明之处了。

首先,在推恩令颁布之初,主父偃和汉武帝就打出了一张牌,正是这张牌,让推恩令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

"今诸侯子弟或数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却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主父偃

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侯王的其他儿子都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地,这不符合仁孝之道。

可别小看这句话,其背后的意思极为高明。

我们都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由来已久,但不管存在有多长时间,对于那些不是嫡长子的诸侯王之子来说,难免有些不公平。

不公平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晚出生了点儿,家产什么的统统与其无关。

不过,纵然都知道有些不公平,但毕竟这是惯例,所以即便是没有分到家产,诸侯王其他非嫡长子的儿子,也不能多说什么。

但如今,朝廷却提出,这种现象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符合仁孝之道的,作为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是可以分家产的。

而这么一说,会带来什么后果?自然是引发了诸侯王其他儿子的同理心。

谁都想分点家产,谁都想拥有大片土地,凭什么嫡长子就是比自己早出生了点,就能继承所有的家业?

而如此一来,这些非嫡长子的诸侯王之子,无形之中就和朝廷站在了同一阵营,他们为了自己能分到家产,必然会全力支持推恩令的执行。

有了支持者,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其次,推恩令的精髓,在于激化诸侯王内部的矛盾。

也许有人会说,朝廷就算颁布了推恩令,但作为诸侯王的我,就是不执行,依旧还是选择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话,你朝廷又能拿我怎么样?

理论是是可以,作为藩王也确实能继续在内部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你个人不同意,能保证你的儿子们也不同意吗?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诸侯王,几乎很少有独生子的,大部分都有好几个儿子。

而要是继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话,这就无疑让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们,与自己的父亲老诸侯王站到了对立面。

毕竟封地这东西,是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况且人性中原本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弱点,如果朝廷没有这个推恩令,一切都还好说,但如今有了这道指令,你老诸侯王却想强制不分给他们,你觉得你的儿子们会同意吗?

到时候,没等朝廷动手,光是诸侯王内部,就闹得天翻地覆了。

所以,推恩令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那些原本没有继承权的诸侯王之子,如今,你们都有了继承的资格,至于能不能拿到,自己想办法争取吧。

因此,要是诸侯王们想靠着强行压制的方式,抵制推恩令的执行,是根本行不通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觉得,那我生一个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当然可以,在你这一代,你可以生一个儿子,然后把家业全部交给他。

但是,你能保证你的儿子,或者你的孙子等后代,也只生一个儿子吗?恐怕保证不了吧。

只要这个诸侯王的某一代有了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么推恩令就会是生效,儿子越多,生效得越快。

还有人会说,那我干脆不生,来个绝后,这样总行了吧。

别忘了,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之初就说了,如果某个诸侯王出现绝嗣,也就是没有一个继承人的话,那不好意思,所有封地全部收归国有。

要真是到了这一步,这个诸侯王,还当得有什么劲呢?

总之,推恩令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自私,以及不管寡而患不均的弱点,引发和激化诸侯王与自己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原本实力强横诸侯王们,在明知道朝廷想要弱化他们的情况下,却又不得不照着去执行,最终达到了瓦解这些诸侯们的目的。

而这,还不是推恩令的最毒辣之初,其深层的核心思想,则是为了分裂原本可能会结成联盟的众多诸侯。

什么意思呢?在说明白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汉景帝强行削藩所致,当时他的削藩之策,引起了吴王刘濞的不安,最终刘濞联合其他几个诸侯,共同发起了叛乱。

也就是说,这些叛乱的诸侯,都是因为朝廷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促使他们抱成了团,形成了联盟,从而才给朝廷带来了诸多麻烦。

而推恩令的深层核心思想,就是为了防备这一点。

举个例子,某一个刘姓诸侯王,手段十分了得,能在家庭内部形成铁板一块,让所有儿子上下一心,然后去坚定不移的抵制推恩令的执行。

但即便是这个诸侯王能做到这一点,其他诸侯王呢?也能和他一样,在家庭内部形成铁板一块吗?

答案是恐怕不能,就算有两三个诸侯王做到了这一点,但也不可能所有的诸侯王都会做到这一点。

肯定会有几个,甚至更多的诸侯王,家里形不成铁板一块,不得不执行推恩令。

而一旦如此,这些执行推恩令的诸侯王,与不执行的诸侯王,就站到了对立面,而既然站到了对立面,自然就无法抱团,更无法联盟了。

古代朝廷削藩,最怕的就是诸侯抱团,七国之乱就是例子,而只要没法抱团,朝廷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实在太顽固的,武力压制即可。

毕竟一两个诸侯王,就算他再有实力,也做不到与朝廷抗衡。

也就是说,推恩令的深层核心思想,是在诸侯们之间种下分裂的种子,分解弱化只是目的之一,更进一步的目标,是让他们产生间隙,无法抱团联盟。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是不是真的无法破解?

正如本文开头时所说,推恩令在汉武帝时代,确实是无法破解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推恩令的雏形,最早形成于汉文帝时代,又经历了汉景帝削藩策的推动,真正执行,是在汉武帝时代。

而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汉朝的诸侯们是个什么情况呢?虽说还有部分诸侯势大,但在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基本上是朝廷强,诸侯弱的局面。

换句话说,当时的朝廷,有实力拿捏住大部分诸侯。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才得以大胆的颁布推恩令,因为他有这个底气,朝廷也有相应的应付手段。

但换一种情况,比如朝廷站在弱势一方的话,那么推恩令就基本上等于一纸空谈了。

所以,汉武帝能将推恩令执行成功,是处在了合适的时期,也就是朝廷强诸侯弱的时代,因此才会顺利推行下去,并且推恩令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来放大和激发诸侯王内部的矛盾,让诸侯王明知道是个坑,却不得不执行,因此,推恩令确实称得上无解阳谋。

由网友 无风不起浪156160745 提供的答案:

可以破解的。推恩令,就是将诸侯的土地分给几个儿子。诸侯可以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让几个儿子分别执掌军队,土地,司法,行政这些权利,而放弃其他权利。诸侯之间可以联合。大诸侯联合可以起来吞并小诸侯,获取更多土地。小诸侯可以联合起来对抗大诸侯。实力有了,就能改写规则

推恩令真的无法破解吗?

由网友 图拉丁赛扬 提供的答案:

在武帝时期确实没法破解,因为经历过七国之乱后,中央实力已经远强于地方,地方诸侯面对推恩令只能无奈接受。

但是放在文帝、景帝时期就不行,推恩令的雏形早在文帝时期就由贾谊提出过,可惜然并卵,文帝是被功臣集团强推上位的,当时地方诸侯实力相当强悍,推恩令只会让诸侯更快造反,所以文帝一直在隐忍。

推恩令能不能破解是实力说了算,诸侯实力强,根本不鸟中央的政策。诸侯王在位的时候诸侯王一人独断,小儿子们何德何能,敢和诸侯王、王储谈条件?站在诸侯王本身的立场上看,诸侯王肯定是不同意推恩令的,推恩令一出,王国越分越小,内乱几乎不可避免,灭国就是早晚的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