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由网友 南岸小妖 提供的答案:

《唐诗三百首》是由清人蘅塘退士选编的一本唐诗选集,其中收录了众多唐代优秀诗人的作品,包括杜甫的诗作。然而,为什么杜诗在唐代并不受推崇呢?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时代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打击,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与盛唐时期那种豪迈、乐观、风流倜傥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因此,可能在当时并不符合主流审美需求。

2. 风格差异: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细腻、深刻等特点著称,这种风格与唐代的另一位伟大诗人李白诗歌的豪放、自然、奔放等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因此在当时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认可。

3. 政治因素: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而这一时期唐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杜甫的诗歌在当时可能被认为对统治者或权贵有所批评或挑衅,因此可能在当时并不被推崇。

总之,杜甫的诗歌在唐代不受推崇可能与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政治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关。但无论如何,杜甫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在历史上是无可争议的。

由网友 诗与远方的结合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前唐朝繁盛,安吏之乱后,唐朝逐渐衰败。杜甫正好生活在唐由盛到衰的年代。我个人认为杜诗不受推荐有以下原因。一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杜诗不受推崇。他写的诗一方面写实,与当时浪漫、夸张不合适宜,另一方面更重要原因其诗作反映底层农民生活因战争、税赋等带来的艰难困苦,不受朝庭推崇。二是杜甫定居成都偏安一隅,与其他诗友、达官贵人交往不多。三是他当时所处的阶级地位有关。

由网友 禅悟净慧 提供的答案:

谢谢。

唐朝是中国诗歌走上巅峰时刻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将中华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华庭里,思想是开放的,生活是优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即将没落的时候。唐人的心目中还幻想着大唐再度崛起,可是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诗为什么在唐朝没受到重视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诗歌是写实派的,把现实中事实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试想唐朝统治阶级是喜什么样的诗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当然杜甫这样的诗歌很多很多,感谢杜工部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们思想陈旧,封建主义根深蒂固。他们喜欢安逸潇洒的田园诗歌,爱情诗歌,边塞的,友情的,誉文的诗歌。尽力维护统治阶级的脸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三。杜甫之所以不招待见,是因为他说了实话。在一个问题就当时乱世,百姓能有几个静下来读诗歌啊!忙于顾命还不及呢。所以杜甫失去了当局的支持,民众读者。他的诗歌沉睡在诗海里了,没多少知道他的存在。

可惜一代诗史大家,命运交错颠沛流离。一生诗歌大约1500多首,汇集在(杜工部集)中。以致后人发现了这颗明珠,将他大部诗歌发表出来,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如此的伟大啊。

由网友 岳明阔讲文史 提供的答案:

因为唐朝把诗写的好不好,作为考取进士的一项主要科目进行测试的,这就极大促进了学人士子们学诗、作诗的积极性。最终使得唐代写诗的高手如云。杜甫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在当时不受推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官员诗人多,把杜甫的诗才、诗名遮盖了。

比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等很多人都是进士出身,官员诗人。作为官员,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加上诗写的好,影响就很大;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维持生计,要考取功名,自然被纷纭的人事所淹没和缠绕,就不太出名;

二是杜甫的诗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才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是安史之乱丰富了杜甫创作的素材;另外他到成都定居时间较长,生活上有好友严武资助。相对安定的生活,给杜甫提供了较为宽裕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后来到湖南,杜甫诗的质量数量才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杜甫诗在他生前,已经开始在江南流传了。

但因为他诗作体现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当时不是很受欢迎;加之没有人推崇他,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比后世就小多了。

这三点是杜诗在唐时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由网友 杨柳岸晓风残月fhx 提供的答案:

杜甫的诗以沉郁雄浑见长,奔放灵动,风流婉转不是他的特色。比方李白的"何处玉笛暗飞声,吹入春风满洛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在盛唐人眼里,杜甫的诗自然占不到便宜。😊但杜诗中偶尔也是灵光一闪,只是在厚重的作品中湮没了。(其实杜诗我读的最多)

由网友 卜甲院人 提供的答案:

唐代有很多的歌姬酒楼,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消遣,这也催生了诗歌的创新繁荣。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因反映盛唐气象而被乐工歌唱,远播四夷。又如王维写成昂扬乐观的《阳关三叠》,被当时的音乐家谱曲演唱,都扩大了诗人的名声和影响,作品引人瞩目,被广泛传播。

反观杜甫的诗歌,不少是反映统治者的丑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如《丽人行》对于统治者的腐败恶行有所揭露和讽刺;《三吏》《三别》》写战争的残酷,安史之乱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由于不合时宜,不合统治者的口味,所以,当时选本不收,歌姬不唱,社会影响力自然要小多了。

杜甫的诗歌是"史诗",无论思想境界还是文学艺术性,都达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是珍珠总会发光。杜诗到了宋朝,受到广泛重视。先被寇准誉为"文章冠天下",接着是受诗人王禹偁的推崇。宰相王安石作诗极力称美,黄庭坚称颂,秦少游称杜浦是"集诗之大成者"。还有不少诗人学者,搜集杜诗,评点,校注,形成了研究杜诗的第一次高潮。元明清时再次形成研究杜甫的高潮,其中论著不下二三百种。以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今人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为著名。

杜甫的诗之所以受到极大重视,是因为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严重对立时刻,杜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人们极大鼓舞。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给人們深刻启发与借鉴。

由网友 山中月2 提供的答案:

唐时杜诗-颇受推崇

"杜诗在唐时并不受推崇",是真的吗?不知提问者依据何在,得出此结论。依我看杜诗在唐时就很受"推崇",不论是与杜甫同时代的,还是晚于杜甫时代的唐朝诗人,对他的诗都是极推崇的。下面开始举证,有请证人上场。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这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一首很出名的诗,题目是《调张籍》,探讨作诗要领,互勉共进。当时诗界有两种倾向:有扬李抑杜的,有扬杜抑李的。韩愈的态度鲜明,对李白、杜甫的诗文都赞许,不偏不倚,不分伯仲。实事上也应该如此。李白、杜甫是盛唐诗人,他二人是同一时代(李白长杜甫十一岁)。韩愈和张籍是同一时代的,算是晚辈(杜甫卒于770年。韩愈生于768年)。韩愈在诗中也明白地告之:我辈后生,对李、杜的诗文只能望其后背。并对那些妄议李杜的"愚儿"们喻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诗文大家韩愈都这么说,这就表明他对李、杜都很推崇。这是不是"木板上订钉子----明摆着"?

白居易说:"旧语相传聊息慰,世间七十老人稀。"这是白居易《感秋咏意》中的诗句。白居易(772----846)也算是后生晚辈。他没有读过杜诗吗?他不知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杜甫《曲江二首》诗中的名句吗?哪可能没读呢!哪可能不知道啊!白居易的"世间七十老人稀"是不是对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翻版使用?

杜甫在《漫城二首》中说:"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白居易就在《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中说:"眼前无俗物,身外即僧居."。

白居易为什么要把杜诗"眼前无俗物"引用到自己的诗中呢?至少也能说明白诗的意境用这句杜诗来表述是恰到好处。因此,"杜诗在唐时并不受推崇"之说是否太随意呢?

元稹(779--831)与白居易是同时代的诗家,因二人诗风相近,故合称"元白体"。元稹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人能像子美这样的。("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新唐书-杜甫传》)"这样的"具体所指是什么意思?《杜甫传》是这样记载的:杜诗广大深沉,千态万状,兼有古今各种体势……又擅长陈述时事,格律切合,精密深远,长的至于上千言而笔力不稍衰减,世人称为"诗史"。从元稹的评话中也表明杜诗在唐时是很受推崇的。

高适(702--765)与杜甫是同一时代的又一大诗家。他在《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说: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创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兆人。

杜甫排行二,唐肃宗时授左拾遗,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高适也曾经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等职,所以在诗中说"遥怜故人思故乡"。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给杜甫。对杜甫流落蜀中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对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给予褒扬("心怀百忧复千虑")。如果杜甫不在诗中流露出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愫,高适怎么会褒扬杜甫这种精神!这不是正好说明杜诗在唐时就很受推崇的又一例证吗?

李白(701--762)是怎样思念杜甫的,仍然有诗为证,《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寓居沙丘(今山东临清)时怀念杜甫而作此诗。因为李杜二人曾在此前结伴畅游山东等地。知己相随,好友相伴,游齐鲁名胜地,这是李杜二人的共同爱好。一旦有谁不在一起,不免有空荡失落之感。所以诗末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世间交明结友,谁愿意与庸人、"宝器"搅和在一起呢!如果大诗人李白从内心就瞧不起杜甫,不欣赏杜诗,他还能写诗寄诗给杜甫吗?所以"杜诗在唐时并不受推崇"之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综上所述,当庭宣布:驳回"杜诗在唐时并不受推崇"之论,支持"杜诗在唐时受推崇"之观点。闭庭。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问题: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前言

说杜甫在唐时不受推崇并不太准确。

杜甫在中唐时,已经颇有名声了。在中唐时期,最负有盛名的三位诗人都对杜甫有过极高的评价。

这三位诗人是元稹、白居易、韩愈。

一、元稹认为,杜甫强于李白

无论生前身后,李白都是唐朝诗人中的天皇巨星。但是杜甫的地位提高,元稹功不可没。

程千帆先生说过: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杜甫的是一匹千里马,可惜伯乐来的比较晚。《旧唐书·文苑传》中记载了元稹的一段评价: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元稹的这一段话出自于他为杜甫撰写的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元稹认为,综合来说,李白高处与杜甫差不多, 杜甫高处,李白不及。

元稹是第一个对杜甫做出高度评价的人, 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词中的"诗圣"的地位。

二、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宋代大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说 :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籓蓠,况堂奥乎?唐人未尝有此论,而稹始为之。至退之云:"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谤伤",则不复为优劣矣。

周紫芝说韩愈对元稹尊杜贬李很不满,但是韩愈并没有说杜甫不如李白,反而说到: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不满的是,大家任意臧否李杜,因此韩愈刻薄的嘲讽道: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把李杜并称,其实也肯定了杜甫的诗坛地位。好比一个无名的歌手,元稹说她唱歌比王菲强,韩愈说她和王菲一样强。

三、白居易 把杜甫和李白一起贬低

白居易也罢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比较,从侧面也肯定了杜甫的地位。他在《与元九书》中写到: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白居易最爱自己的讽喻诗,这类诗多反应现实社会,因此他说李白的风雅比兴作品:

十无一焉。(十篇挑不出一篇)

说杜甫的作品:

亦不过十三四。(十分三四)

杜甫虽然被后人认为是现实主义诗人,但是在白居易眼里,做的似乎还不太够。

白居易还有一句话:

杜诗.......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杜甫规规矩矩的五律、七律、排律等近体诗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确实有些强于李白,不过李白的近体绝句要强于杜甫。

结束语

白居易评价"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既然有"世称"李杜之说,看来在他们评价之前,其实杜甫已经名声甚广了。韩愈直接说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能看出这一点。

无论之前如何,在中唐这三位大诗人一起打call的情况下,杜甫应该在当时的热搜上占据不短的时间。从此真正奠定了他的诗坛地位。

@老街味道

由网友 白塔寺里的光明楼 提供的答案:

第一他的人脉不行杜甫好友严武本身就不具备直接与皇帝说话的条件和机会。另一个好友李白太不靠谱,一副六亲不认的嘴脸,再加上不知天高地厚的才能。这样的人如何在官场站的住 你自己都站不住,如何能引荐别人呢?自己还需要别人推荐呢。

第二杜甫处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上。受安史之乱影响,战乱之中,从上到下谁顾得上一个颠沛流离的诗人。大家都关注平安生存和平定叛乱。所以杜甫就被人们忘记。如果说被战乱时局淹没更能准确地说明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反观李白有贺知章的引荐,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首脑。贺知章的话一句顶一千句呀。还有什么公主的关系 。这是里应外合的节奏。李白想不不出名都不行。再有王维也是因为那个公主的欣赏,才一路开挂的登上大唐诗坛的。就连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老孟同志,也是搭上王维同志的便车,得以面见圣上。本来可以就此开启阳光灿烂人生轨迹,没想到老孟同志命里注定在官场上无缘无份。因紧张尿了裤子。从此隐身山野。

和孟浩然嗯一样,杜甫失去了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机会,时代又送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由于战乱之中的填沛流离生活让杜甫对战争和生活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成就了他现实主义创作的积淀。写出了三吏三别那样史诗级的作品,写出了饱含悲悯之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写出登峰造极的封神之作《登高》等成就了诗圣的伟大封号。现实告诉我们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人,只要你不内卷躺平,阳光总在风雨后。

由网友 快乐阳光nh 提供的答案:

老朽以为这是个大专家不肯开口,普通读者又绝对说不周全的复杂客题。碰到了,姑妄言之吧。

首先,杜诗学不了。他的德才学识皆非一般人可及。唐朝沒几个真心忠君报国的傻儒生,杜屠一,韩愈第二,后世说他每饭不能忘君,这样人不多。再看他的诗才,中唐的元稹为他写墓铭,序中先历数汉晋六朝诗歌历史,至齐梁开始滑坡,虽经初唐一番拔乱返正,体势仍不齐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呑曹刘,掩颜谢之孤髙,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这未免夸张,但也不能说虚美,总之杜在诗坛上的成就是很难与之齐肩的,这也是后世不敢以李杜相号召的原因。

其二丶任谁也不愿戴上个诗圣的光环,领妻儿飘泊后半辈,客死岳阳,无力归葬。四十岁前骑个毛驴跟大官的车马在长安混吃喝二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羮与冷炙,并入鼻中辛。"什么好日子?遭安史乱,豁出性命投到灵武肃宗驾前,赏了个左拾遗,可是太平日子不到三年,还是他那片忠君之心,关于房琯说了几句实话,马上被开了!从此,领老婆孩子,逃亡秦州天水,再到两当,饥寒交迫,只好流入四川,在成都安顿下来,特别入严武幕,好了几天。不幸严武又早世,川北形势动荡,老人家携妻儿沿江东北,梓州丶夔州都住过。最后出川,漂到岳州,以五十九岁病逝耒阳。说一通杜甫遭际,我是说,不会有人像杜甫那么傻,顶个诗人名号,过这个朝不保夕,流离失听的日子。

第三,运会。杜甫说"酖酒须微禄"得挣点工资好喝小酒。又说"狂歌托圣朝",发点牢骚,那得是"圣朝"的宽容。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说三道四,进去了吧?《苕溪渔隐丛话》有专辑,还附有苏的自我检讨哩。所以,能不能把杜诗捧起来,还有个时事背景问题。

最后是审美趣味。熟悉西方艺术批评史的朋友都知道,他们几乎都懂得,艺术趣味是久则生厌,再好也要变。元稹盛赞杜甫,但元白诗都不学杜之古奥,而是走向浅白。以后郊寒岛瘦,小李杜之冷峻,李贺之鬼癖,聂陆之衰飒……至元人编《唐诗鼓吹》,当时社会认为睌唐即唐之正宗,把盛唐抛的远远的,何况又隔了个反唐的有守一代!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