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为什么每到秋后要派几个人看庄稼?

由网友 南沙群岛韩 提供的答案:

那个年代,有路不拾遗,也有偷盗现象。因为上级整天对大家进行"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热爱集体。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等"红色"教育。所以整个社会风气是正的、好的、清的。但是,人们很穷,生活很苦。在我们河南老家,农民的生活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以吃红薯及红薯面粉为主,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偶而吃一顿纯麦子面馍馍及肉……。常言道:贫穷出盗贼。小偷小摸时有发生。如:偷鸡摸狗的,偷农作物的,偷粮食的,偷衣服的,在集市上偷钱的等。在当时,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丢人及耻辱的事情,一旦被发现将颜面扫地、无地自容,若偷了集体的东西,很可能召开群众大会受到批判。记得:当时我们村有一个非常贫穷的贫农家庭,全家六口人,夫妇二人加四个孩子,媳妇是一位傻子,孩子当时最大的只有八、九岁,几乎每天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刚收罢麦子的一天晚上,他在偷生产队的麦子时被抓。第二天在召开的人民群众大会上受到批判。

由网友 快乐暖阳ud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是事实,每到秋后派几个人看庄稼也是实事求是,因为秋后收割后会被提问者伙同一小撮人偷窃。任何年代都有懒汉和不劳而获者,就是现在富的流油还有监控摄像头。

路不拾遗历史上遗留下的美好愿望,经历了一代代人的选择和比较,人民对风清气正的年代加以颂扬无可厚非,网络配图现在还有人光天化日之下窃抢菜农蔬菜呢。任何时代都必须防范奸诈和窃贼,六七十年代更应该防范居心不良小心。

由网友 灵敏芒果D0 提供的答案: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形容某个年代社会风气好,如果执意按此要求,从中国历史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是说当年的社会风气比较好,这点年轻人是不知道的,年纪大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认同的,因为一对比就知道了!最明显的一点,黄赌毒!

由网友 莫言研究院 提供的答案:

我亲历过六七十时代,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人偷庄稼,根本不用派人看庄稼,即使看庄稼也是防鸡鸭偷吃,不是怕人偷,夜间不用看。莫言说的守田人是收割粮食时为保证粮食粿粒归仓而临时安排的,主要是看望收割过的麦田不要被社员私自乱捡麦穗,并不是看守没收割的麦田。小编提这个问题不是不懂那个时代就是别有用心

由网友 缤纷橘子糖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过来人都知道,路不拾遗是因没东西可丢,别说个人丢东西,大路小路、犄角旮旯连根草都看不见,到处净光光(一直纳闷那时候为什么不长草,如今路边、墙角的草锄不完)。

到了秋天,地里的庄稼熟了,粮食是集体的,每家每户分到的口粮不够吃,谁都想夹带点,所以,村里要派人看青(看庄稼)。

由网友 钱德铸 提供的答案:

题中的矛盾现象确实存在。我是过来人,可以证明:两种情况都是事实。

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教育都简单、纯正,一心为公的精神较浓厚。个人家里的东西本是平常物,大家都熟悉,没有什么强烈想要的;如有什么稀罕物,拿去也不敢拿出来消化和使用,臭了乡里乡亲或街坊四邻,难于做人。

公家的粮食可不同,那时吃饭可要凭供应,一是粮食不充足很多人有需要;二是有少数个别人蚕食公家的,只要不被现场抓住,"背后吃饱肚子"1是别人看不见,2是有嫌疑你不说我脚大我不说你脸麻,反正是大家的与我关系不大,不会太在意,也就出现拿公家的没有拿私人的那么可恶、可耻。当然秋收时有的队里就要派人守庄稼啦。

实事求是说,那时大锅饭的主流是集体制的热火朝天干劲、共富同享精神,但也存在有人上工偷机耍滑、暗地里蚕食公物以资个人之需的现象。

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真正要区别的在于:我们看事看问题,是看主流,还是支流?

由网友 雄哥14505 提供的答案:

当时贫富差距小,城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收入差别不大,每级才六至八元。物质供应无论职务高低(包括居民),都凭票购买。

农村是集体经济,粮食按人口分配(强劳力会多一点),工分值差距也小。

由于社会平等,人们又有觉悟,所以治安状况良好。路不拾遗,只是一个比喻,仍然有很少的盗窃行为。

为了防止集体财产损失,巩固良好治安环境,当时时发动群众或民兵夜晚巡逻。所以,有护粮(看庄稼),一点也不奇怪,一则防野兽糟塌庄稼,二则防个别人偷窃……

由网友 清香益远5 提供的答案: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简要回答下这个问题:

路不拾遗只是形容社会风清气正,人们政治思想觉悟高,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偷盗、抢劫很少。那时偷东西是很丢人的,大人孩子抬不起头来。并不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极个手脚不干净的人。

为什么每到秋收季节要派几个社员看庄稼,原因:一是收获粮食要颗粒归仓。庄稼成熟后要及时收割,有时收割下来的粮食作物运不完,堆放在地里,要派社员看管。收割运完粮食作物后,还要复收,不无辜浪费一粒粮。二是也有极个别私心严重的人,夜间偷剪谷穗或偷豆棵,有的不偷本生产队的,偷邻生产队的。因此各生产队要派几个社员看坡。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