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猪肉都要被'卡脖子'?进口猪席卷中国,本土猪哪去了?_我国进口的猪肉在哪里销售

由网友 未雨绸缪180973058 提供的答案:

吃不到猪肉了,才想到要讨论一下养猪问题。实际上,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此消彼长的问题。为什么要进口外国猪肉?肯定是中国猪肉不足以供应整个市场了,才给外国猪肉有乘可击。只要进口猪肉能售出去,进口商就会进口猪肉。何况进口猪肉,还会換些咱们商品的出口。

进口猪肉席卷中国(也有奌夸张),本土猪哪去了?决不是猪长大了,集体出逃了,也不是养殖场老板将猪赶进海里了,可能是仔猪就沒出生,。请想想以前,全民养猪,就连城市市民也有自己养上一头猪的。所以,充足的标猪供应链多,形成猪肉价格超低,如此一来,我们还要出口猪肉,怎么会有进口猪肉?

由于错误的政策,打击了个人养猪的积极性,使养猪业全部集中化。养猪老板肯定要追求利润了,一旦利润达不到目的,就会减少养猪量,直接淘汰老母猪。缺少了农村私人养猪这个缓冲区,不定哪时,就会使猪肉供应不足,这样,进口猪肉应声而来!

好在现在一旦猪肉供应不足,就有牛、羊、鸡、鱼来补充,就是有猪肉卡脖子加时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

由网友 看消息看货物 提供的答案:

自外来猪进入我国之后,饲养本土猪的农民和企业逐渐减少了,本土猪甚至面临灭绝危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21年5月3日报道,我国特有的90个地方猪种中,8个品种已经灭绝,29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外来猪生长速度快,5个月左右就能出栏,而本土猪则需要8-10个月,别人一年能养2茬,自己一年只能养1茬,收入锐减。

其次是外来猪吃得少,外来猪吃2-3斤饲料就能长1斤肉,而本土猪则需要消耗4-5斤饲料才能长1斤肉,饲养外来猪也能省下不少饲料钱。

还有一点是,外来猪瘦肉率高,本土猪瘦肉率低。外血猪的瘦肉率在60%以上。

不过你不要着急,近年来,我国逐步重视对本土猪种的保护,建设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开展了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实现了应保则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计划》指出,一方面将实施大规模的主导品种联合育种,尽快实现生产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优质种源供给。所谓联合育种,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将优良遗传资源共享。

面对吃猪肉卡脖子问题,我国一直有一些企业和科学家坚持本土猪育种,相信将来不久,你所担心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我们能吃到香喷喷的本土猪肉了。

由网友 乡土大别山 提供的答案:

只要大多数农村人不养猪了,你就很难吃到好吃的中国猪肉了。因为国内那些规模化养猪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吗?那个年代农村人普遍养猪,而且养的都是本地的土猪,猪肉特别好吃,有的人家一年出栏两头,所以在那个年代,猪肉并不是稀缺品,虽然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钱,但是家家户户养猪,所以一年到头还是能吃上猪肉的。

那个年代,中国有七八亿的农民,如果有四分之一的人养猪,一个家庭按照1.5头计算的话,一年也有3亿头猪,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有统计现如今我们国家每年消耗6亿头猪,如今这6亿头猪大多数都是养殖场提供的,如果曾今的那些农民都继续养猪,我们国家怎么会进口猪?进口的猪又是些什么猪?从这几年的速成鸡,速成鸭不难发现端倪。为了解决市场需求,获取更多的利润,很多养殖企业都开始动脑筋,其目的无非就是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这样养殖出来的猪远远没有过去农村人自己养的猪好吃。

所以这些年很多农村人都反应,买的猪肉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一切都市场化了,市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着利润,当农民不再养猪了,资本的力量就更加疯狂了。

由网友 全叔迷津 提供的答案:

以前中国还有很多散养的家猪是本地猪,有花色的,有两头乌,有黑色的。家猪都是一年养一茬,养的时间相对很长,猪肉就比较好吃。原来中国的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个子小,生长缓慢,产量很低。

现在应该说猪场养的猪全部都是"洋"猪,就是那种个子高高大大,全身白色毛的猪,本地黑猪根本没有猪场会去养,因为那些猪产量太低了,会赔本。

以前我在农村的时候,我家里就是养母猪的,母猪一年产两次仔,每次都有十来个小猪,40几年前都已经有"洋"猪了,那时候经常是采取杂交的办法,提高猪的品质,也就是提高猪的重量,让猪能够更好更快的生长。

所谓卡脖子,就是国外种猪引进的问题,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种猪,防止猪群退化,其实就是血统的问题,国外进行选种配种,甚至基因人工干预,让种族达到最优状态。应该说,这些种猪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每年都需要去购买,而不能够自己培育,自己培育就侵犯了人家的知识产权。

哪一天,中国能生产出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高产能高品质的猪?只有到那个时候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现在要引起重视的是,不光是猪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他粮食种子问题,如果中国粮食种子被国外控制,那就真正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由网友 一坛美酒天天醉 提供的答案:

国产猪肉价格多次被看不见的黑手操纵,或涨价或降价,特别是大降价,给中国养猪业伤害特别大,很多养猪专业户一次赔本,就直接破产。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养猪业元气大伤。这种结果,恰恰让我们的敌国高兴了,他们就顺理成章的把那些似乎有问题的猪肉,就高价卖到国内来了。

由网友 坤仔在路上 提供的答案:

近年来,进口猪肉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定比例。尤其在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肆虐后,国内生猪存栏锐减,导致生猪肉供应量大幅下降。由此,进口猪肉成为国内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补给。

与此同时,由于国外的生猪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进口猪肉相对于本土猪肉而言更符合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和健康要求。而在国内生猪养殖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饲料安全、疫病防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对猪肉的品质和安全性产生影响,也是一些消费者选择进口猪肉的原因之一。

同时,国外的生猪养殖业存在规模化和链式化生产的优势,能够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更容易实现全程可追溯的要求。

然而,进口猪肉的价格普遍较高,且进口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此外,对国内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保障,也应该加强政策和市场的支持和保护。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本土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促进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猪肉质量和安全性。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疫病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推进"国产化替代"等措施,以缓解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由网友 味哎儿 提供的答案:

1960年以后,追求高产量,留洋学生返回中国,就被提升为人才精英天才,对中国的一切进行改造,至今除语言文字与烹饪外,基本完成了全盘西化。

理念上,五四运动时提出的全盘西化,代表的意义就是先进发达。

然而,真实的现实里,并不是欧洲就先进发达,而是商品化一切中,追求高产量,生产出无数的巨量垃圾,不可能生产出丰厚历史积淀的精美文物物品的。

因此,工业化的产品,都是购买时可称宝贝,因为不是宝贝不会买的,买到手交完钱立刻变成垃圾,因为刚到手后悔了,人没离开购物处,要卖出,包装都没拆开,就贬值30%未必有人买的,如果返回家才后悔,要卖出降价40%未必有人要,更多的可能是被收破烂的几分几角几元钱收走的。

可见工业产品是靠垄断,抬高垃圾的物价,赚取高额利润,从而购买者买到手时,失去垄断权,立刻还原垃圾的本来面貌。

所以,工业品污染着地球,甚至开始污染宇宙了。

污染宇宙的工业产品特别突出,发射入太空前价格都在几百亿元以上,入太空以后,不用了就成宇宙中的垃圾了。

欧洲人不生产历史积淀丰厚的文物,从而仅石雕像与绘画充当历史文物。其他地区的人们人造物都是历史积淀丰富的文物。特别是中国,锅.碗.勺.衣.帽.鞋.房.车.桥.舟等等,甚至面条,都可摆入博物馆成文物的。

中国人历几万年的连续积累,使农产品品味极佳,追求味道就丧失了产量。所以中国人注重各地特有的土特产,并列出全国范围内地道产品名录。

在1970年以前每个乡,都有几个自区域内,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土特产。学术上写成:不同风味的产品。

1980年以后留洋的学生小孩子,返回中国成权威专家,用欧洲高产品种,对中国本土品种改良,消除风味达产量高了。新疆哈密瓜原有800个品种,经改良后仅有四个品种了,特别是被垄断了种源,瓜农必须购买科学家育出的种子,才能种植只甜无味高产的哈密瓜,瓜农自己不能留种种植哈密瓜了,因为留下的瓜种只长秧,不结瓜的。

农业育种科学家,育出的是不育种子。只能现种得高产,不能再种的。第二年再买种,才可种出高产瓜的。

猪羊鸡也如此的。

因而,2000年以后,有巨量钱的人,不吃中国农产品,吃某国某进口产品了。稍少些者,比一般人多几十倍钱的人,自找农户定农产品吃了。钱再略少一点的人,自己收集笨中国原品种养殖起来,供自家人与朋友享用了。名曰,不食农业科学家育出的,垃圾品种的农产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