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景之治?_如何看待文景之治的发展

由网友 风趣的泛舟江上 提供的答案:

汉初的统治者汲取了前朝历史的经验教训,积极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推行了许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尤其是到了汉文帝时,更是强调了"以德化民"。汉文帝认为:"法律是治国的指标,所用以禁止残暴而表率好人"。在他的建议下取消了连坐的严苛法律,鼓励人民积极向善远恶。

汉文帝也很重视农业生产。他说:"耕农是国家的根本,事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他还提倡废除田地的租税。在他的鼓励下,汉朝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免除了农民的租税。国家、社会的财富进一步增长 。司马迁评价说:"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四十余年,德治极盛。"

孝景帝继位后,继续沿袭文帝的好做法,积极引导人民向善远恶。通过这种做法,进一步强化了西汉统治者在人民心目中的高度合法地位,将文景之治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尤其是到了汉景帝统治的后期,社会更加稳定繁荣,人民更加富裕,国家仓库存粮充足,府库中的钱更加充实,由于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落的钱多的更是数不清。司马迁评价景帝的统治是"国家安定"。

由于汉文帝和汉景帝顺应了民心趋向,以德化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西汉经济得以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得以持续繁荣。文景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为汉武大帝的大有作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网友 野叟杂谈 提供的答案:

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政府采取了以休养生息为主的治国策略,使得西汉国家的综合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百姓逐渐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

对于文景之治,我们当然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先来讲一讲那个时代积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首先体现在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善。经历了秦末的大规模战争之后,天下的经济遭到极度摧残,百姓生活极其困苦,号称达到了"人相食"的程度。司马迁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均驷,将相或乘牛车"。连天子想找到合适的四匹马来拉车都是困难的,将相等高官有人甚至只能坐个牛车去上朝。至于一般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生产做为第一要务。汉文帝、汉景帝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诏要求地方官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汉文帝还亲自给天下的百官和百姓做表率。汉文帝前元二年春天,汉文帝下诏说道:"夫弄,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廟粢盛。"亲自耕种的收获用于宗庙的祭祀。对于一些穷苦百姓,政府也会尽力进行赈济。比如汉文帝元年春天,汉文帝下诏说:"方春和時,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鰥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為民父母將何如?其议所以振貸之。"汉文帝还一再下诏减免天下的钱粮,节约政府的开支。有一次,他准备修建一个台子。找人过来做了个预算,结果发现修建这个台子竟然需要普通百姓十户人家的家产。于是汉文帝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后妃也都衣着朴素。西汉的田租也一再减低,最初的税率是十一而税,百分之十。后来降低为三十税一。甚至汉文帝曾经有两年下诏彻底免除天下的田租。这些无疑都是对发展生产有利,对改善民生有利。也正因为如此,到了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的财政局面有了根本性改善,司马迁记载:"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从而为汉武帝时期的种种施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法治领域内,汉文帝改变了秦代以后严刑峻法的局面。汉文帝下令废除了肉刑,废除了连坐制度,废除了谣言诽谤令。这些都是应该高度肯定的。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号称是约法三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代的刑罚制度。比如韩信等人都是被灭族了的。而在汉文帝时期,这些严酷的刑罚都被废除了。

在国家的制度建设方面,经过了文景两代帝王的努力,国家制度逐渐健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根本没有精力进行制度建设。他从即位到去世,始终把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放在首位。而到了汉惠帝和吕后时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也没有进行制度建设。而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几十年间,国家机器逐渐走向正轨。

文景两代,西汉政权进一步巩固,统一得到了加强。这就要说到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却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这当然有刘邦不得已的苦衷,在刘邦当时,也是必要的。但到了后来,同姓诸侯王也是中央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汉景帝初年吴楚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汉帝国更加稳固。

在文化领域内,虽然西汉前期号称黄老无为而治,尤其是窦太后非常痴迷于黄老之学。但是,事实上政府并没有对其他的学术进行打击。相反,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其他的各个学派也都出现了恢复性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儒家在西汉前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重量级的学者,比如贾谊、董仲舒等人。

当然,文景之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文景两代帝王并没有能够解决匈奴问题。当然匈奴问题由来已久,也非常复杂。这并不单纯是一个军事的问题。客观地说,在西汉前期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并不成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景两代帝王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汉景帝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锐气顿消。而且汉景帝受制于母亲窦太后,也难于有所作为。

其次,虽然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西汉国家的统一问题也还存在着一些隐忧。到了汉武帝时期,施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等,进一步打击地方的分裂势力,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的统一问题。

再次,国家礼制建设缺失。汉文帝时期,汉文帝一度动过这方面的心思,先是有贾谊的劝导。后来又有新垣平的主张。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付诸阙如。而汉景帝也没有能够做这方面的建设工作。国家礼制建设,不仅意味着彰显统治者的尊严,也还在于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凝聚人心等等。

第四,黄老无为而治的表象下,也积累了许多的矛盾。这里我就不再展开说了。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明确,国家的正常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制度还不完善。国家教育机构还没有成立。等等。这都是文景之治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不过从整体上看,文景之治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一个历史时期。

由网友 苦茶庵 提供的答案:

在汉初大约70年的时间内,是国家力量的增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确立时期。在这几十年中,统治者集中力量强化中央集权在对外问题上一直保持无为的政策,希望尽快使国家从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恢复过来。刘邦死后,西汉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后,迎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之子。高帝十一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吕氏家族谋划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共同平定了这次叛乱,汉文帝被迎立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太子,公元171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文、景在位期间的40年时间,是西汉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与奖励农耕。文景时期,仍以黄老之说为治国思想提倡与民休息。在经历秦末大动乱后,汉高祖和惠帝时期,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极为凋敝。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也因此迅速发展。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在乡里按照单位户数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对民间德高望重以及耕田成就突出的人频繁奖赏,借此以鼓励发展生产。同时又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许多措施。汉朝的农业税采用收取分成租的方式,汉初至文帝前一直按照十五税一的租率收取地租。文帝二年和十二年,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即将租率改为三十税一,十三年甚至免除全额地租。从此以后三十税一的租率遂成为汉代定制。在人头税方面,文帝时,算赋由每人120钱减为40钱,徭役则减为每3年服役1次,服役的时间并未因此延长。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国家所有的山川湖泊,允许平民进入樵采渔猎。这一方面便利了农民生活,推动了农副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废除了通过关隘使用文书的制度,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间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秦以来男子均为17岁为成年,即自17岁开始承担国家赋税徭役。汉景帝二年,这一制度被改为20岁,即推迟了3年,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且成丁年龄在此后仍被不断推迟,著于汉律的附籍年龄被推迟到23岁。

轻刑慎罚。秦代法律的严酷直接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的举动正是为了减轻刑罚,然而在汉初很长时期内,由于政治的多变,完整的法律并未确立。到汉文帝时方才设立完整的汉律,其指导思想仍延续刘邦的举措,以减轻刑罚为主。相对于秦代法律,汉律具有以下特点:(1)秦代罪人,一旦被判为劣等民如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即为终身制,一生服役而无解脱之日。汉文帝新律废除这一条文,规定服刑期限依据犯罪情节轻重;罪人服刑期满以后,免为庶人,即获得平民待遇。(2)废除了秦律中连坐这一极不合理的规定。(3)废除秦律肉刑,而改用笞刑。秦代肉刑有黥、劓、刖、宫四种,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为笞刑取代,减轻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到景帝时又进一步减轻了刑罚。后两项的改革在此后虽然并未得到严格执行,但文帝时期官吏在执法断狱过程中,均采取从轻发落的精神,执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汉代刑狱相对于秦朝颇为精简抛弃了秦朝酷法的思想,使平民日常生活得到保障。

相对于汉高祖、惠帝、吕后时期,以及后来的汉武帝时代,文景两代的军事活动相对较少,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也极少诉诸武力,秉承黄老治国思想,以不妄兴民力为出发点。吕后时,汉朝内乱,南越王赵佗乘机自立为帝,对周边闽越、西瓯、骆等民族展开攻势,又僭越礼制,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西汉政治回归正轨,为了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使南越臣服,其派陆贾再次出使,赐书赵佗,赵佗因此心悦诚服,撤去帝号,并废除所有不符合礼制的体制,归附汉王朝,使汉王朝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文帝后元二年,汉朝继续坚持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派遣宗室之女出嫁匈奴,此后匈奴虽有扰边行为,却一直没有大规模侵犯汉朝边境的行动,从总体上看基本保持了与匈奴的相安无事。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与文帝、景帝个人的励精图治息息相关。在经历了秦末战火,汉代国力尚处凋敝的情况下,他们从政治、经济、法律、官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这些都为汉朝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基础。秦代以来一直设有"秘祝"之官,一旦出现灾异,均归罪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此官,并明确指出:皇帝要为百官的过错负责,身体力行地贯彻了古代"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思想。

躬行节俭的生活方式在这两代皇帝期间得到贯彻。汉文帝私人生活极为节俭,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均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断减省,而没有丝毫添加,并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避免增添平民负担。其后宫宠妃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这些固然是一些生活小节,但对社会风气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汉文帝曾试图建造一座露台,得知耗费大约相当于十户中等家庭的财产时,遂打消了念头。在文帝提倡俭约的引领下,国家的财政开支在维护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文武百官均在此风气下贯彻节俭,不敢稍有僭越。这些生活小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及官僚群体的各个方面,由此引起对平民的临时性征发也降到了最低对社会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景两代推行的上述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政权的统治基础也日趋稳固。农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粮食价格大幅度降低,史书上形容当时夜不闭户、余粮栖野固然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夸大,但人民生活相对此前和以后更为富足则是真实的。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社会稳定,在不遇灾荒之年时,百姓富足,仓廪充盈,都城的太仓因年年粮食积压,导致腐烂情况严重。

无可否认,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成效承汉初政治、社会动荡之余,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因为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朝国力迅速增强,到汉武帝即位以后,汉朝方能举全国之力与在蓬勃发展的匈奴一较高低,最终将蒸蒸日上的匈奴国势全面压制下去,使其由盛转衰解决了匈奴长期以来对汉王朝的威胁。可以没有文景时期的文治即不存在汉武帝时期的军事胜利。

如何看待文景之治?_如何看待文景之治的发展

由网友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提供的答案:

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1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这段时期的历史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是天下实现一统后第一次带给了人民安定富足的稳定生活,使得万众一心,期间吏治清明,人们可以各司其职,边境安稳,对外无战事。在经过了暴秦十四年的压迫和七年抗秦灭楚的战乱后,全国的经济文化首次得到了复兴。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人们抚平了战乱带给的痛苦,家园得到了修缮,仓库有了多余的粮食,这是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心里坚定的认可了自己是一名汉朝的子民—汉人!

文帝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勤勉敬业、有仁爱的君主,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有连坐责任的刑法。对内在朝政上礼遇对待功勋老臣,善听忠言,修改不合理的法律条文,把臣下的过错归咎于自己,他认为这是作为君主的德行修养还做的不够好,并祭祀天地造福子民。对外与匈奴修好,用自己仁义宽厚的胸怀至信与南越王赵佗,严辞诚恳真切的劝慰使得放弃了称帝的做法。对于人民他鼓励耕种养殖,亲自下地耕种为万民做表率,实行奖励免税、朝廷资助的办法吸引人们自愿到边垂生活戌守疆土以防匈奴。宫内上下勤俭朴素,一切用度自给自足,皇后种桑养蚕,文帝自己穿的是粗纱布衣。又立遗言嘱咐霸陵的用品全以瓦器为主,不搞铺张浪费,服丧期间废除禁止民间饮酒宴请的规定。

景帝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励精图治,在原来刑法的基础上更改了笞刑的数量,使犯法的人既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不至于丧命或变成伤残,对于犯罪能有悔改之心的人能给予适当的变通。实行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各级官员做到执政为民,廉洁奉公。在吴楚之乱期间那些受到蛊惑和逃跑投降的人一律免责。吴楚之乱的平定消除了诸侯王对朝廷的潜在威胁,巩固了皇帝的绝对权利。

文景之治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力,摄服了四夷,收拢了人心,为即将到来的武帝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作出了榜样。

由网友 中上行 提供的答案:

文景之治,是一种历史现象,刚建立一个王朝。前面经历过战争,人民贫瘠,只需无为而治,老百姓为了生存会自己想办法发展经济,当官的也多为历史见证者,比较务实。随着财富与权力的矛盾矛出现。高热量的东西吃多了。人慢慢在安逸中脱离现实。而出现矛盾,文景之治,包括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都这样从第一个皇帝至三,四个皇帝,刚建立的前段很好,慢慢减弱至消亡,这里有一个物质大量拥有后量变方向,如同跨一个坎,跨过去就对了。跨得不对,或自己不知有这么一个坎就危险了。

由网友 蚂蚁的约会 提供的答案: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朝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被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推崇为"治世之典范"。

从政治方面来看,文景之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采用了缓刑制度、平免政策等方式,降低了赋税负担,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为后来的统治打下了基础。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推行"循吏之任,必教以职"、"三公九卿皆上书自陈其失,无所避事"等政策,使官员们更加规范和自律,有效地避免了腐败和滥权的发生。同时,汉武帝还建立了校尉制度和武帝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在经济方面,文景之治通过改革制度和调整政策,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汉景帝时期加强了疆域管理,实行了宽政、减税、减租、平赋等政策,降低了百姓的负担,加强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继续加强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大力推广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大量灌溉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同时鼓励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兴建了道路和运河,方便了交通和物流,促进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文化方面,文景之治充分发扬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汉景帝时期提倡文化修身,鼓励学习儒家经典,开设太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同时,汉景帝还提倡礼仪之邦,注重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的建立,加强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还全免田租。 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 这说明官府掌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农民的处境也暂时得到改善。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

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由网友 古耐豆哥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汉朝初年,尤其是到文帝景帝时期,推崇黄老之治,无为而治,但是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有为"。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从文帝十三年(前167)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君主专制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农民负担轻了,进而使得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国家财力因此得到了大幅的增长,巩固了封建统治

但在此期间,也因为无为而治,而导致国家对诸侯的管理基本采取姑息的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日益加深,并出现了吴楚合谋的七国之乱。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