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到底指的哪里,真的是河南吗,为什么?九州又到底在哪?_中原属于河南哪里

由网友 北大炉炉 提供的答案:

谢邀,中原和九州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地理概念,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九州"。

九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从北向南分别为冀州、雍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梁州、荆州、扬州。

其实,在中国古代,"九州"实际上指的就是天下,至于各个州的具体范围目前尚没有十分统一的定论,但是上图中对九州的地理划分大致可以看出,冀州主要为现在的河北、山西、辽东以及内蒙南部等地;兖州主要为河北东部,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等地;青州则是山东半岛地区;徐州为现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

那么中原所在地区是哪里呢?从上图也可以看出,豫州所在的区域为中心区域。那么当时的豫州对应现在的位置,大体是河南的大部,以及山西、陕西的一小部分,比如西北角的华阴,现在则归属于陕西。答主之前也曾回答过关于中原地区所在的一个问题,是从新石器角度来阐述的。

苏秉琦先生将早期中国划分为六大区系,如下图。
在以上的这张图片中,我们能明确的看到中原是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那么中原就不仅仅是存在于河南地区。其实,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等不同省份的划分与之前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就比如两个省市相接的地方,方言可能是一样的,之前这个区域可能是一个文化圈,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最为直接的例子,山西大同的广灵县与河北张家口市相邻,据实际调查,两者的方言完全一样。但是,广灵县则和大同市的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应为广灵县属于大同,就否认其与河北张家口方言的相似性,在之前这个地区可能是一个文化系统。早期聚落选址主要是依山川、河流的分布而定,
从下面的中国地图,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黄河的拐角,牵动着现在山西、陕西与河南之间的关系,早期中国人类则地而居很大程度上依赖水源,那么这个地方的文化趋同也无可厚非了。
再加上之前答主曾分析过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时代,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中原龙山文化的分布其主流分布区域则位于河南以及陕西、山西的部分,直到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则集中在河南地区,在山西的东下冯类型也是二里头文化的分区范围。

因此,答主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当时的中原仅包括河南一个省份,应该还要涵盖陕西、山西的一部分。当然,中原的大部分还是位于现在的河南。

由网友 说天说地说3D 提供的答案:

中原是统称,在远古时候的华夏中心的确不是河南,大禹开始才南迁。

唐尧之所以称唐,就是他的都城四方台在山西中部,李唐王朝的国号也因为是从唐地起家,唐是山西的古称。

舜帝的都城妫汭,在妫水旁,在晋南一代。舜帝建妫汭城,目的是联合华夏和东夷,也就是晋南以北以西是华夏,以南以东是东夷。甘、陕、晋、冀西、豫西北是华夏族范围,山西陕北是当时华夏中心。

冀东、鲁、苏、浙一代是东夷。舜帝统一了华夏和东夷。

豫东的有苗氏是三苗联盟的首领,三苗范围最大,河南大部、鄂、湘、黔、川、渝都是三苗联盟势力。

三苗九黎的人称黎民,华夏尧舜封姓众多,称百姓。黎民百姓就是这样来的,南方是黎民,北方是百姓。

舜统一华夏东夷,禹进一步统一三苗,直到禹开始,华夏势力才南迁。

禹之前,黄河隔三差五就泛滥,那时是大洪水末期。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并不宜居,即使后来黄河治理好了,也常会决口。三皇五帝大都在黄河以北的西北和华北一带活动,后来中心移到晋南一带。

当时是大洪水时代,雨水非常多。气候比现在温湿很多,陕北和山西植被非常丰茂,土层厚,又少洪水,水土丰饶,是上佳之地。而黄河中下游,经常有水灾,大禹治水后才改观。在大禹之前,华夏的中原不在今天的河南,那是三苗首领有苗氏的老家。

由网友 豫宛876 提供的答案:

有些人整天出来BB,又是争天府之国,又是争中原,烦死人了,不知丢人为何物?各省有各省的文化,各省有各省的特点,但是你一定要争别人的,那是谁想争都能争得走的吗?那是历史、地理决定的。与河南比历史文化,比历史名人,一句话,不知天高地厚!!!

由网友 华强部落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一直是个有所论,百家争鸣!最早的大禹化分九州,神州大地;华夏九州,指中国。随着时代不同,中国版图不同,现在的中国都是神州大地,华夏中国!何为中原,自古早有化分,必在五岳之内。东岳泰山以西,西岳华山以东;南岳衡山以北,北岳恒山以南;以中岳嵩山为中心,才是中原!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盖房子,正堂屋房子都写字的,东山墙写泰山,西山墙写华山;偏房南山墙写衡山,北山墙写恒山。这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传统!出了五岳外盖房子不知道有这传统吗?如果有疑问的专家教授回中原地区的农村看看,得看老瓦房,几十年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都有。我的回答不知道专家教授有何疑意?欢迎大家留言谈讨指点!

由网友 白色小熊熊 提供的答案:

广义指整个 黄河 流域,狭义指今 河南 一带。中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影响直到如今,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骨子里!老家河南,多么温馨的句子,每一位华夏血脉的国人,中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可如今,在网上兴起一股歪风邪气,河南陕西的网友去争论历史的同时互相去贬低甚至诋毁对方,说什么对方是蛮夷的后代,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的同胞,这种心态就不可取了,陕西河南,同为中华古文明起源地,都曾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不忘历史的荣耀,开拓进取,把经济和个人素质搞上去,不要给自己的故乡摸黑,这样不挺好吗?整天素质低劣,活在历史里,说自己"祖上"多阔气,这样不可取。

由网友 莮勃萬 提供的答案:

中原,中州是河南的古称。最早秦朝的尚书禹贡记载,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豫州在九州的中心,又称中州。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把河南叫中州,或者叫中原。河南人自古把好,行,对,是等确定词说,中。所以诸侯各国把说中的地方(河南),称为中国。

由网友 太初有道007 提供的答案:

1.五岳之中为嵩山。

2.周朝时定义天地之中为登封设观影台准确24节气。后审遗成功。

3.定鼎中原的鼎在洛邑,现在的洛阳。

4.河图"、 "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出自洛阳,龙马负图寺在洛阳孟津。

不要以为现在西安是省会话语权大于地级市的洛阳就可以异想天开,歪曲事实。谁能把那些遗址和事实都搬走挪到别处。尊重历史,西安洛阳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网友 211沧海一粟985 提供的答案:

最早的中原是指关中地区,西周天子将王幾四周的地区叫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中间就是周天子的王幾就是首都镐京(西安),当时的镐京的平民也特称"国人",而其他地区的平民称为"野人"。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就发生在镐京,镐京的平民攻入王宫赶走周厉王。所以最早的中国就是镐京一带。而在宝鸡出土的何尊上又写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这里两次出现雍州,就是关中的古名,而位于关中西部的周人老家岐山周塬就是周人的祖宗之地,周人从这里发展,周塬就是宗周,而武王建立镐京后就灭了殷商,这里就是周朝成功的地方,所以镐京就是成周。所以"宅兹中国"就是指的镐京。天下中央,只有镐京的百姓叫国人。中国就是镐京。而后来三监之乱后,周公平叛,三监的地盘河南那一代的旧商顽民就成了周王的心腹大患,所以让周公修建洛邑城并迁商顽民于洛邑,并驻守殷八师监视这些顽民。而留精锐的周六师拱卫镐京。而当时只有丰京和镐京称为京,而何尊中有"王诰宗小子于京室"这里的京自然是指镐京。而当时周公去修建洛邑时所见伊洛地区野人,披头散发身披兽皮,可见此地当时是荒蛮部落,而后来此地为建城为洛邑,何为邑,就是公社,不过后来洛邑在西周晚期发展到了类似陪都的规模,这里作为周朝对外殖民的一个权利象征,类似于欧洲在殖民地设置的总督府。而镐京的京就是国都首都。所以最早的中国就是关中,最早的中原也是关中。在历史古籍中关于关中为中原龙首的描写数不胜数,今天说个有兴趣的,就不说在关中建立政权的"周、秦、汉、隋、唐",咱说说宋朝,记得武侠小说中,说到中原武林门派少不了"华山派、终南山全真派"郭靖从蒙古回中原武林,来的就是终南山,参加的就是华山论剑。而近几年由于大意竟然被其他地方独吞了中原,蚕食了不少历史文化。有反对请辩论,拒绝无脑黑。

由网友 青陽帝君 提供的答案:

中原定义: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的"中原"则包括河南省大部、苏皖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若词意扩大或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整个北方地区或中国

《中国通史》:原来古代所谓中原之地,不过自泰岱以西,华岳以东,太行以南,淮汉以北,为今河南、山东的大部分,河北、山西的小部分

中原地区的演变:

中原,先秦之时被称为"中国",秦汉后逐渐形成地理文化概念;历史上,河东(晋南)、河内(安阳周边)、河南(洛阳、嵩山地区)、山东定陶(陶丘)都有"天下之中"的说法,这四地中间就是早期"中国(中原)"的大致范围

《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平阳),殷人都河内(安阳),周人都河南(洛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定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

《战国策·秦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史记》:"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此处指鲁国

《春秋繁露》:"先卒四五年,中国内乖,齐、晋、鲁、卫之兵分守,大国袭小。诸夏再会陈仪(今山东聊城),齐不肯往。吴在其南,而二君杀,中国在其北,而齐卫杀其君。"

宋《容斋随笔·周世中国地》: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地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夷。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历史记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二卷》:"秦苻坚之兴,秦王猛之功也。虽取洛阳、平关东,以据中原之地,然肥水既败之后,遂分裂于慕容垂,姚苌之徒而不可禁。"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僭号部汇考十五》:(苻)洪将死,谓健曰:所以未入关者,言中州可指时而定。今见困竖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办。关中形胜,吾亡后便可鼓行而西。言终而死,年六十六。健僭位,伪谥惠武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总论二》:后哀帝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略中原,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知之,莫敢先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汇考三·北魏》:高祖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罴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举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总部汇考》:宋文帝绍刘裕之遗业,虽有争战之意,而无规恢之大志。观王、元谟之徒,率师进取,以经略中原而止,欲图河洛之地刘兴祖径取河北之策,则置而不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舆图部总论三》:愚观三国六朝之间,争战攻守,尝从事于此矣。恨其未知所以用之也。吴氏自孙策驻足江东,而于淮则又有庐江之守。故魏氏虽窃取中土而不能以得吴,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也。而不知用淮之利以图进取,此吴氏之失也刘宋自刘裕立国于建邺,而于淮则有盱眙之蔽。故元魏虽有虎视之意,而终不能以窥宋,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也。而不知用淮之利以争中原,此刘宋之失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总部艺文》:关中之地,北控河朔,南挈荆楚,东面足以临中原,四塞以为固,天府之国者也。中原以四达之郊,坐九围之冲。春秋之盟会聚于此,列国之战争聚于此,鸿沟之画界,刘项之遗迹也。官渡之相持,袁曹之已事也。雍丘之镇,滑台之争,南北视为胜负焉。虽守则险要之无凭,而战则搏击之最便者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总部艺文》:于元符封域之表,迄于重和,既立靖夏、制、羌三城。虽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西事甫定,北事旋起,中原板荡,故府沦没。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吴会,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画长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关为界,其所存者,两浙、两淮、东西、湖南北属、福建、广东、西十五路而已,建国江左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帝纪部汇考一百三十六》:当并驱时,张士诚称王于姑苏,陈友定扼险于八闽,方国珍擅命于瓯越,杜遵道、刘太保(刘福通)僭乱于中原,徐寿辉、陈友谅相继僭号于江汉,元义兵李察罕辈奋起河洛,刘太保(刘福通)莫能与敌,梁地遂平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将帅部名臣列传九十》:先是,中原乱,江南海漕不复通,京师屡苦饥。至是,河南既定,檄书达江浙,海漕乃复至察罕帖木儿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乃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谋大举以复山东。

《洪武元年诏》明·太祖: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规模固重,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朕以春秋往来,巡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舆图部总论三》:高祖创基,实首造焉。江限南北,为古今天险,故守禦舟师为最急。江北则徐、颍二州,地跨中原,瓜连数省徐邳俗悍,业盐多盐徒,而淮安建兵府称雄镇,守以文武重臣。虽职司转运,亦示控扼之势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兵制部汇考二十四》:按《大政纪》:(明)景泰二年五月,命直内阁侍郎江渊巡视淮、徐诸郡。渊条陈三事:一,淮之常盈,徐之广运诸仓,俱在城外,宜筑月城以守之。一,天津为河北之会,凤阳为中都之会,宜放操军以守之。一,河南为中原之要地,北平为京师之巨甸,宜选民兵以守之。疏上,命所司议行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开封府部艺文一》:《入梁》黄宪(东汉):大梁,天下之冲也。地盘乎中原,势临乎四鄙,虎牢以为关,河洛以为渠。嵩山龙蟠,二崤虎踞,名山巨川,高台丽苑,不可胜数。四民之务,悉会于此。诚哉帝王之业也周以此营,汉以此兴。诸侯虽强,可以四面而制。故大梁之国,天下莫盛焉

《游梁书院碑记》方大美:观风之命,揽辔中原。顾瞻嵩河之遗,首莅大梁,喟然叹曰:此孟轲氏远应惠王币聘之邦也。庶几哉,仁义之风犹有存焉者乎

中原地区四至边界:

中原地区范围,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核心,以华山(或潼关)为其西界,向东包含鲁西(泰山以西)地区,向北包含晋南、河北南部,向南则囊括宛(南阳)、申(信阳)及淮河以北的苏皖北部

东界:

《图书编》《总论中国之水》:三盘以东,则南为闽浙,北为震泽,此南络也。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以障中原,此所以为异与又曰泰山特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镇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第一百六卷·舆图部总论三》:山东,古青州。济南,齐临淄地。今界两都之间,外引江淮内包辽海,西面以临中原。德州,水陆毕会,自海运废,遂以其西境为馈运通衢。南尽邳徐,北溯天津,岁被河患。

南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襄阳府部汇考一》:宋汪澈论: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欲退守江左,则襄阳不如建业;欲进图中原,则建业不如襄阳。欲禦强寇,则建业襄阳为左右臂也。

襄阳重地,为荆楚之门户

林氏说:襄阳鄢地,自江陵而图北方,必经襄阳。襄阳,楚之北津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部汇考一》:南阳用武之地,四达之区也。其势据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故自滇黔上达。神京属在冲要,而秦晋燕赵川湖行旅率必由之,舆马贵游,络绎不绝者,皇华之所临也。宋熊刚大云: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粤,故诸葛亮以为用武之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汝宁府部汇考一》:光州:《舆地志》:襟带长淮控扼颍蔡。《河南通志》:车谷南蹲,而接岭潢河,东注而汇淮州。《旧志》:面山负野限,淮为圻襟带,汝淮控扼颍蔡。《州新志》:两城对峙一水中,流道平野阔,川秀地灵。金台镇其左,浮弋卫其右,仙居拱其前,淮水潆其后。由潢而淮,舳舻可以通吴,会自汝而汴车辙可以觐燕都,按淮右诸郡,浮光近蔡息之境,则浮光不可不为之固守守浮光则黄陂无奔冲之患,无光潢则淮之右臂失矣。诚一方之巨镇,中原之要壤也

确山县:《河南通志》:群山列障,众水环流。《邑志》:南临中州,北达吴房,西通泌阳,东接郡治。朗山崔嵬淮水潆洄亦中原咽喉重地也。邑东北皆平原旷野,西南则万山环抱,棠溪冥阨,诸险皆在百馀里间,控荆襄达,嵩洛通宛,叶八方辐辏之地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徐州部汇考一》:沛县:《广舆记》东接齐鲁,北联赵魏,南通江淮,西控梁楚,中原要害之地

徐州:《周礼》及汉《天文志》:奎、娄、胃,属徐州。晋《天文志》: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属徐州。徐之辰在戌。名阉茂律中夹:钟斗在卯,北连太室,西达阳城,天之巽维也。夫河汉自坤抵艮曰地纪。北斗自乾扺巽曰天纲。徐鲁分野与帝车相直,在微宫为五帝之墟在东海为岱宗所辖,岁星位焉。其行木,其德仁,躔次奎、娄、胃,主所分之野。兵革不入,犯之者先受其殃。则睢丽徐鲁不特礼义文学之乡,且为中原形胜之区矣

东南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淮安府部汇考一》: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东跨沧海,西枕石鳖,南襟射阳,北倚河渎。雄峙半壁,扼吭中原实东南之锁钥,固西北之金汤

西界: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九》:夫雍州四面山回,而东面临中原,险处正在华岳与黄河交会虽在潼关,然河之南若无新安,则由沙涧可渡河至蒲州,河之北若无平阳,则由乌岭冷泉入平阳至蒲州,自蒲州至龙门两岸平广可渡者百里,秦据函关陜西统平阳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坤舆总部汇考二》:黄河大势如覆斗之状,而关中正在斗间,而中原适当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

《钦定四库全书·识遗卷三》:黏罕叹曰:关险如此,而我过之南朝可谓无人,由此观之,居庸诸关实河北屏蔽也,越河而南黄河潼关乃中原之蔽,宋失汴保江,关河治而不问。双夷录载:金有蒙患南徙都汴,保关守河,黄河自洛阳三门积津东至邳州桃园崔镇,东西长二千馀里,设四行院,每行院管五百里,以精兵二十万守之,夜则傅更,冬则敲冰,潼关边西南大小关口三十六约千馀里,亦设四行省分兵十万守之,布置周密水泄不通,如是垂十五年,北兵渡河不可越关,不能乃谋闯山东假道,宋由蜀出襄邓,金坐此不支,由此观之,黄河潼关,中原屏蔽也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洪武元年,从达取中原,克汴梁,守御河南。冯胜取陕州,请益兵守潼关。达曰:「无如兴者。」遂调守之。潼关,三秦门户,时哈麻图据奉元,李思齐、张思道等与为犄角,日窥伺欲东向。

《刘壮肃公奏议·卷一》:其守潼关李成先一军,论目前地势贼情,似可调归北路。潼关尚有马德昭六营,堪资扼守。如当紧急,臣必随时派兵策应,以保中原门户。河南抚臣李鹤年久镇中州,素关大局,应请饬下李鹤年,仍将李成先一军调回北地,照旧归宋庆统领节制,以厚兵力。

《春明梦馀录》:其后,既定中原,复以汴梁为北京,以临濠为中都;逮平陕西,欲置都关中,后以西北重地,非自将不可,议建都于燕,以鲍频力谏而止。

《清史列传选·左宗棠》:初意南人用之西北非宜,祗可多挑营官、哨长之才。入秦后,将陜、甘见存兵勇分别汰留,而匀拨胆技稍优弁勇充当亲兵护哨,编列成营,以倡其勇敢之气;庶臣粮可资节省,陜、甘饥军渐有位置。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先清腹地

北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建都部总论一》:若以形胜论之,则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钜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又云: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桂文襄萼谓形势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盖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阨尤著。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世帝王之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顺天府部汇考二》:《河图括地象》: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军都,东至於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历代名臣奏议富弼上仁宗封事云: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又河朔士卒精悍,与他道不类。得其心可以为用,失其心则大可以为患,安得不留意於此而轻视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大同府部汇考一》:《史记》:西有云中,南有雁门,所谓天府也。《战国策》:恒山为天下之脊。《寰宇记》:北临广野封略之内,南北错居。大同以西紫河以东,横亘而来,绵亘三千里。通鉴前代用武之地,寄任必文武兼资。《广舆记》:三面临边西北巨镇。《舆图备考》:北临旷野,绵亘千里,柏梯凌峙,层崖刺天,胜概所聚。京师藩屏三面临边用武之地最为要害。王琼云兔毛河口最为要冲。连上谷达并恒界黄河实内地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平阳府部纪事二》:时河东郡县沦没,遗民日徯王师之至。徽言阴结汾、晋土豪数十万,约复故地则奏官为守长,听世袭条其事以闻,俟报可。即身率精甲捣太原,径取雁门,留兵戍守;且曰:定全晋则形胜为我有,中原当指期克复。奏上诏徽言听王庶节制,议遂格。金人忌徽言,欲速拔晋宁以除患。

至于古代九州,乃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划,·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而无青、梁;《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而无徐、梁,后以"九州"泛指天下、中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