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愚叟钓浅滩 提供的答案:
这是《水浒传》中,宋江醉酒于浔阳楼题诗后两句。既是酒后道真语,又是借酒出狂言。如果果真有凌云之志可以笑黄不丈夫了。可是他的志向根本就不是凌云志而是想当落没腐朽的宋朝廷的官僚,当保皇派,与腐败朽木同流合污。其实,与黄巢无二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哪能遂什么凌云志?又怎笑黄巢呢?一个是不第秀才,一个是县衙小吏,一门心思当大官,发大财,心中没有老百姓,哪来天下?哪来江山?哪来凌云志?纵然有之,岂可遂?痴人说梦!笑什么笑?正中百姓的土语:"乌龟莫笑鳖,都在泥里歇!"
由网友 许科云 提供的答案:
应"悟空小秘书"邀答!
怎么理解: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句话出自《水浒》第39回,因宋江杀惜发配江洲,一次浔阳楼酒后,在白粉墙壁上留的一首《西江月》词:
自幼曾攻经史,
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
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
血染浔阳江口。
怎奈酒多误事,他又乘狂兴续了一首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若不是他发酒疯,还在后面留下了自己的真姓大名:
郓城宋江⋯⋯
后被人举报,他有什么好抵懒的?宋江杀了人,被发配到江洲,这是犯人的心理,他认为对他不公。因为他杀人的动机就是为了拿回婆惜手中与梁山有联系的书信证据,他认为我山东郓城及时雨宋公明落难到此,老天不公,满腔怨气冲天,借着酒兴题写诗词而授人把柄!
末句"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何许人也?黄巢是唐末的农民起义头目,因考进士不及,于881年攻破唐朝的长安,国号称"大齐",败于他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失败告终。
宋江的题诗内容也与黄巢留下的三首诗有相近之意、其一:
因为农民起义失败都被命名为反贼,从上到下都不看好,宋江在诗中写道"敢笑黄巢不丈夫",意思是黄巢失败了,假如他成功了,成了真龙天子人物,看你世人还有谁敢笑黄巢不是正人君子!如今我落难了就是失时凤凰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起,凤是凤来鸡是鸡。
这是落难人的心理状态,免不了会产生宏图霸业之志的幻想。
《水浒》英雄好汉都与女人瓜葛而落难,最后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因为宋江是江湖上闻名的及时雨宋公明,他的落草其实也是被绑架,他一直到最后主张招安,他还是属于保皇派,但社会动荡,政治就敏感,如果宋江在当今写下这首诗,恐怕才没人去理他呢!国家强大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何况一小公民。
什么时代讲什么政治,政治服从于阶级,你站的立场不同,你对宋江的诗理解就不同,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谢谢你的阅读🙏!
由网友 涧底青松sd 提供的答案:
怎么理解: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句诗,乃是宋朝梁山头领宋江所写。
宋江其人,因经常能为朋友解忧解愁,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被人称为及时雨宋公明。他因杀了人,被刺字判刑。又在江州浔阳城楼之上因醉酒一时兴致,写了一首诗。上面这两句就是其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意思是,我的人虽然被拘在吴地浔阳,但是我的心早就飞到山东梁山去了。等到我的凌云壮志得遂之后,敢笑那当年的黄巢,也算不上什么大丈夫。
其实,宋江这个话说大了,也说狂了。比起黄巢来,宋江不算什么。宋江乃一县级之小吏,而黄巢乃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一度占领了皇城长安。只可惜他刚取得政权,便忙于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将剩勇以追穷寇。所以政权得而复失。说到这一点,黄巢的确也该被宋江笑一下。但是,你宋江一介小吏,上梁山也是有不得已的原故。上了梁山一心只反贪官而不反对朝廷。总想着有朝一日被招安了。招安之后,为朝廷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以毒酒赐死,何其悲惨的下场。这能与黄巢比什么呢?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也不过是在模仿黄巢题菊花诗中的句子。黄巢题菊花诗中就有两句诗是这样的,它们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意思是,哪天我当上了皇帝,就让菊花在春天开放。青帝乃春天之帝,主管春天之事,这不过是比喻而已。不管青帝黄帝红帝白帝黑帝,一句话皇帝。所以说,人家黄巢是要当皇帝的,你宋江最多也只是想为宋朝皇帝卖命而已,怎么敢笑黄巢不丈夫呢?
为便于朋友们学习,特将黄巢两首题菊花诗录于下。
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江虽然是比不上黄巢的,但是比起我们一般平常人来,也还是很厉害的。不想推翻朝廷,那是它的理想所决定的。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这个能力。我看水浒传后觉得,如果宋江的志向和其他梁山好汉一个样,是要推翻宋朝,那可不是太难的。从几次战役的情况就可以看得清楚。所以说,宋江这个人能力是很大的,差就差在志向不太高远,这是其忠君思想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再有多大本事,也只能为皇帝服务嘛!
宋江的文笔也不错啊。顺便再把他在浔阳城楼上写的另一首作品录于此,可以学习他的写作技巧。
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其实,不管宋江的文笔再好,都不见得是他的本事。这两首诗词也不过是施耐庵先生借宋江之名为之耳。
20190909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见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来自施耐庵的笔下。记述宋江杀死阎婆惜,被发配江州,酒后在酒楼墙上题诗,发泄心中的冤气怨气不服气。
句中的黄巢是唐朝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唐朝都城长安,自己做了皇帝。可是黄巢未能应对唐军的反扑,最后失败。古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冦。成功了就是正人君子、大丈夫,败了就是贼寇。因此有人就嘲笑黄巢是贼寇,不是大丈夫。这里也能看出宋江对黄巢的嘲笑之意,然而宋江怎能和黄巢相比,必定黄巢做了几天皇帝,宋江哪敢动朝廷一根汗毛。宋江想的是招安,弄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这就是他的理想。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宋江羡慕黄巢的作为,"他年若得报怨仇,血燃浔阳江口",即希望像黄巢那样,血洗浔阳江,那时我胜利了,谁还敢笑我不是大丈夫。其实,这时的宋江只是酒后说大话,至于打上东京,夺了鸟位,更没这个胆。只是羡慕黄巢的作为,上了梁山,也是劫法场,被迫去的,始终是不可能像黄巢那样反朝廷的!
由网友 历史与将来 提供的答案:
这首诗是水浒传中,宋江刺配江州,在浔阳楼上醉酒后所作诗中的一句,抒发平生志向,表露了心迹。宋江竟也敢大胆地落款写下名字,真可谓大胆包天。由此,宋江在江湖上越陷越深,作为死囚打入大牢,要问斩。幸得一帮梁山好汉风闻,劫法场,搭救宋江上梁山入伙,坐了头把交椅,又结交四方豪杰,计108人,树起替天行道大旗,又三败高俅,四败童贯,威名远扬。此时宋江应是已遂青云之志,可以讥笑黄巢了。
但宋江后又力主招安,终于成功,于是受领大宋先锋之职,率领梁山人马北伐辽国,南平方腊,可谓是功德圆满。至此,方知宋江此诗深意,了解宋江真正志向,并非是宋江要造反呀!
宋江之本意,平生也学得一身本事,竟然是报国无门,身陷囹圄。
黄巢又是何如人?
黄巢者,唐未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山东荷泽人,系宋江老乡。少有才学,能文能武,家中贩盐为业,多次科举不弟。随王仙芝起兵,王仙芝受招受,黄巢独自领农民军转战南北,从山东杀到河南,又杀到安徽,又一路南下浙江、福建杀到广东,占广州城,又从广州北上广西、湖南、湖北杀入洛阳,又向西杀向唐首都长安,赶跑唐僖宗,建立大齐,称皇帝,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又不敌唐军的反攻,仓皇出逃,兵败湖南被杀。8年时间,跑遍了唐朝半个江山。
黄巢行军图
黄巢起义规模巨大,空前地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流窜,堪称一绝。
宋江敢嘲笑黄巢不丈夫,确实有胆气。但他私下认为不学黄巢,不做流冦,不伤害百姓,只要为国建功,不学黄巢做草头天子。
由网友 言者青青 提供的答案:
这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宋江浔阳楼上醉酒题的一首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在浔阳楼上醉酒题诗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句诗意思是:我宋江上了梁山,如果实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就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特大号的反贼了。
他这两句诗也是受黄巢的诗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启发而写的吧。
唐朝农民起义首领黄巢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英雄,当时被朝廷认为是"反贼"。黄巢很有才华,只是遭遇不公屡试不第,愤怒地领导受欺压受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史诗。黄巢曾写过一首《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带领农民冲锋陷阵,实现了当初的诺言,杀进了长安城,建立农民集权,国号大齐。他自立为黄王,后来还称帝,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无奈撤出长安,转战山东,公元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尽。
这次农民起义,撼动了唐朝,使唐朝开始走向衰落,是五代十国兴起的转折点。
黄巢起义场景
北宋末年,朝廷昏君当道,各地农民起义事件频发。宋江拥有了强大的势力,但是他的选择是只反臣,不反君,显然是一场假惺惺的农民起义运动。唐末年间,同样的朝廷昏庸,在严重的旱灾之后,还要逼迫百姓交租税,服差役,百姓无奈起义,他们的起义运动是反朝廷,黄巢也是如此。
综合史实背景分析,宋江说自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他后来确实遂了"凌云志",但是,"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本身就很可笑,他有什么资本去嘲笑黄巢呢?
总之,宋江作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表达自己效忠朝廷的思想。自己肯定不会像黄巢一样以颠覆朝廷为目的,暗示自己准备以起义的方式向朝廷发起进攻,目的就是为了朝廷认可自己。
由网友 龙抬头nmr 提供的答案:
这句话是及时雨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中的一句话。
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弄明白黄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真正搞懂黄巢之于反诗的实质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困惑。
那就先来说说黄巢。
黄巢(835-884),唐时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西南),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大唐王朝,也已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而名存实亡。
黄巢本是个盐贩子,家境富足,文武兼备。但他屡次赴试而不第,内心里私存了对于皇家氏族的不满和愤怨。后来王仙之等人纠合民众起义,他也率所众参与其中,并很快因为胆识和才具而锋芒毕露,成为了起义军的优秀将领。王仙之一死,他就接过了义军大旗,继续与唐王庭战斗。义军最浩大的时候,连百万之众,漫无际涯,兵锋所向,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甚至没遭到一丝抵抗就直接进抵了长安,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长安城的那一刻,史书描写当时的盛况是"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可见当时黄巢之盛。
黄巢还自颁任命,奉天承运做起了皇帝,封起了百官,手下林林总总都成为了当朝大员。可谓是一时熏天气焰,溢壮当时。虽然后来被杀,可在史上仍是一次规模盛大的农民起义,对唐王朝的最后灭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巢这个人不仅野心勃勃,文采也十分了得,他在不第后留下的诗句一直被有异心的人们奉为至圣: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一首《题菊花》同样十分有名,也足以彰显黄巢不甘人下的豪横个性: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江自比黄巢,其实真的有些自不量力,别说他的文治武功无法企及黄巢,就是其个性为人也不能和黄巢相提并论,黄巢怎么说也是一代人王地主,上应天宿,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阔大气概,向来睥睨天下,目无天下英豪,胆识气魄都足以令其青史彪名。而宋三郎不过就是一介押司小吏,文不能治世,武不能安邦,不过就是借了一点酒劲儿耍耍酒疯发发牢骚而已,也如我们素常说的,一旦喝大了嘴上就没把门的,胆子也壮了,手脚也不听使唤了,干出一些日常难以想象的阴损勾当,或者过激情节,这就叫酒壮怂人胆。
宋江的浔阳楼反诗,恰是如此。不过是拿黄巢当了个靶子,却恰好成了被告发的原委,这也是他黑三郎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绿野萍踪01 提供的答案:
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反诗",实际上是"预言诗",是施耐庵为七十回书之后故事埋下的大伏笔。因而,如果仅从前七十回书来解读"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肯定不得要领。
更不能以《征四寇》来理解宋江这两句反诗,续书早就反转了《水浒传》,书中很多伏笔都被恶意写丢了。或者,续书作者根本就没有读懂施耐庵的原著,完全是被忠君思想蒙蔽了心智,脱离原著文本与原著思想,一通瞎写。
那么,又当如何理解宋江这两句"反诗"呢?
黄巢是帝王级别的造反
山东曹州冤句黄巢,曾经写过一首反诗,叫做《不第后赋菊》,就是那首非常著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76年,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被擒杀后,黄巢接着造大唐的反。公元880年,黄巢攻占唐都长安,随之登基称帝,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宋江是黄巢的老乡,梁山造反的级别,绝对达不到黄巢的规模。宋江在宣和三年的时候,便被张叔夜击败,因副将被擒,被迫投降招安了。宋江根本就没有实现自己的"预言",算不得帝王级别的造反,黄巢可是做了皇帝的。
即便是施耐庵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流传至今,恐怕文本中也不能轻易解读出这两句反诗。因为,浔阳楼上藏着造反之意的内容,都不是说的宋江,而是指的皇帝级别的人谋反。
《水浒传》中不但读不出皇帝造反,同样看不到"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的场面,宋江的这句反诗,也是找不到故事支撑的。
本回答开头就说了,宋江题写的反诗是"预言诗",小说中的预言,都是故事的伏笔或者设置悬念的一种手法。比如,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的四句偈子,从花和尚一出五台山,便开始"应验"了。
智真长老说,鲁智深后来的正果之途将按照"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以实现。赤松林遇史进火烧瓦罐寺,就是"遇林而起"。书中但凡是遇到"林",不管是人或者是树林,乃至于"杨柳"这个重复的树,都是"林"。没一次"遇林",鲁智深都将在"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之途前进一步。
那么,宋江自己写的预言诗,又为何没有文本故事照应呢?是不是施耐庵顾头不顾尾,自己把自己设置的悬念伏笔写丢了呢?
完全不会,宋江这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从黄文炳出现时,就开始"应验"了。
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中的江州指的是哪里
要解读"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句诗,就得先搞清楚《水浒传》中的江州究竟写的是什么地方。
很多朋友说,施耐庵地理知识不行,写了很多错误的地名,比如,江州就是一处。书中说,江州边上有浔阳江,城里还有浔阳楼、琵琶亭,肯定就是写的江西九江了。
但是,九江对岸并无揭阳镇,更没有无为军,无为军是在安徽境内。同时,还提到了张横住在了小孤山,这也是安徽境内的一处风景。
如此乱七八糟的,施耐庵当真是地理常识成问题。但是,即便是地理知识再差,也不至于如此混乱吧。
其实,施耐庵这是以移花接木的手法,故意隐藏起真实意图,《水浒传》中的江州不是实写的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
这不是我脑洞大开得出的结论,而是宋江自己说的,也就是题主问到的这首反诗的第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九江肯定不是在"吴",而是在"赣"。
即便是江州在吴而不在赣,又凭什么判定《水浒传》中的江州写的就是镇江呢?
这段故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蔡九知府。这个人是有历史原型的,他就是蔡京的儿子,曾经做过镇江留守的蔡翛。
蔡九知府曾对黄文炳说:"罡星照临吴、楚",假如《水浒传》中的江州写的是九江,为何不说"罡星照临赣、楚"呢?
这些个信息连起来解读,《水浒传》中的江州便是实写的江苏镇江了。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这样隐喻江州呢?是不是说,以蔡九知府这个人物,来隐写北宋的事情呢?
宋徽宗便是"敢笑黄巢不丈夫"之人
没错,施耐庵在江州要隐写的历史,其中就有宋徽宗的事。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便是照应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的故事。书中以"龙墀"这个词暗指皇帝,宋江去的是皇宫,见到了"二龙"。《水浒传》中的"二龙"有好几说,之于北宋而言,一是宋真宗、宋徽宗,二是宋徽宗、宋钦宗。具体是怎么回事,下文再来解读,此处要说的是,宋江在玄女庙见到了两个与"二龙"有关的场景,其中之一就是"二龙相戏"。也就是两条龙戏耍或者戏斗。
很明显,"二龙相戏"是有隐喻的。那么,这个隐喻又是怎么回事呢?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害怕背负亡国罪名,便匆忙的"内禅",让儿子赵桓做了皇帝,这就是宋钦宗。
宋钦宗做了皇帝,先前那帮靠宋徽宗撑腰的奸臣就失去了靠山。首先,便是童贯从太原抗金前线逃回。宋钦宗并没有追究童贯逃兵的责任,而是让他出任汴京留守,打算御驾亲征。但是,童贯仗着宋徽宗撑腰,拒不受命。但是,毕竟是违抗皇帝的诏令,童贯还是很有点害怕的。
除童贯外,最紧张的就是蔡京的儿子们。老大蔡攸知道父亲必败,便预先动手,假传太上皇谕旨,把自己的弟弟礼部尚书蔡翛调任镇江留守。
宋钦宗抗金不利,便与金人议和。金国主帅之一,也就是《水浒传》中隐写的照夜玉狮子的主人斡离不主张暂缓进攻北宋。战事得到缓和,此时,宋徽宗便想着复辟了。
宋徽宗有此想法,正是童贯、蔡氏兄弟想要的。于是,宋徽宗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幸镇江府"。
宋徽宗到了镇江,大封随之南下的功臣,阻断南北通讯,截留北运粮草,阻止北上勤王部队。宋徽宗在大敌当前,面临亡国危机的家国之难时,竟然分裂朝廷,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呢?
所以,"敢笑黄巢不丈夫",指的就是宋徽宗的"镇江复辟"。
宋徽宗、宋钦宗为了争夺帝权,"二龙相戏",结果,便是"二龙戏水",父子俩都到五国城坐井观天去了。
所以说,宋江的这首"预言诗"早就在书中有故事交代了。
问题是,施耐庵是明朝人(不是元末明初人),写宋朝的历史,犯得着这么隐涩吗?
朱棣才是真正的"敢笑黄巢不丈夫"
《水浒传》怎么扯到朱棣了,施耐庵不是在洪武三年就去世了吗?
说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原本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此"人"叫做"王道生"。不知是谁,杜撰了一个"施耐庵墓志"按在了一个虚幻人物的头上,因而,让施耐庵死在了洪武三年(1370年)。
这个弥天大谎根本就不值一驳,只要稍微读一读"施耐庵墓志",就知道这个《水浒传》的作者假得不能再假了。
关于"王道生"的造假,我已经写过很多文章了,也跟很多朋友交流过这方面的问题,此处便不再啰嗦。
《水浒传》中以"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开篇,这是一个所有读过原著的读者都知道的,也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但是,五百年以来,却没有人知道,洪太尉误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妖魔。
说简单点吧。洪太尉在书中主要是隐喻朱洪武的,张天师骑牛,朱武是"地魁星",等等符码,都是在影射朱元璋。所以,《水浒传》中误走的妖魔,也有大明朝的份,这就是"孙立"。
书中写道,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蛇,猛虎指的是燕顺。清风山三大头领都是裹着红色头巾的"红巾军二代",是应当继承皇位的这一代。所以,施耐庵说"燕王英武真天授"。
那条雪花大蛇,隐喻的是出生于1377年12月5日的朱允炆。朱允炆出生后的第三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因而,"孙立"指的是立孙子做皇帝。于是,导致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就是从镇江发起的。朱棣打败最后一支朝廷军队,在镇江龙潭做短暂休整后,很快就占领了帝都,夺位成功。
靖难之役总共打了四年,难道不是"血染浔阳江口"吗?朱棣夺位成功,做了皇帝,这才称得上"敢笑黄巢不丈夫"。
尾声
最后再说一点,以证实宋江题写反诗是"预言"的历史大事件。
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因为"三月初三"这天的早朝。"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这个几乎精准到古代计时的极致时间,是大有深意的。此处,只说"三月初三"。
这个时间在书中出现过两次,另一次就是在九天玄女殿,也就是玄女赐个宋江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以及天书的尺寸。
上文提到,这件事与宋真宗有关。因为,"三月初三"就是宋真宗所封的真武真君的诞辰。其实,宋真宗也是一个隐写的"妖魔",这事隐藏在"杜迁"这个密码之中。这件事,我也曾经解读过多次了。
宋真宗以及后来的宋徽宗、宋钦宗都给真武真君上过尊号,但历代皇帝都没有朱棣那样,把真武真君抬高到几乎与玉皇大帝并驾齐驱的高度。朱棣给真武真君加的尊号是"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水浒传》中的宋徽宗给玉皇大帝上徽号,不过也是"昊天上帝"。
所以,《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中所讲的"天"有很多重含义,之于宋徽宗而言,"天"就是玉皇大帝,之于朱棣而言,那就是玄武大帝。
玄武大帝诞辰这天引发了"误走"妖魔,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难道不就是玄武大帝所降服的妖魔吗?所以,那块"遇洪而开"的石碣,就是一只乌龟驮着的。
引而申之,梁山好汉岂不就是玄武大帝的战将吗?原本就是,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紫府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而管着紫府的,就是玄武大帝的顶头上司紫薇大帝。
所以,宋江题写反诗后装疯,实际上隐写的就是朱棣装病装疯。
"孙立"引发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其实就是一场皇位争夺战,是后来做了皇帝的人造反——"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就是这个意思。
写了这样一件大事,施耐庵能不想尽办法隐藏真意吗?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