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由网友 达文有话说 提供的答案: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

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弘忍禅师在他的道场冯茂山东山寺(湖北省黄梅县)中传法,也就是挑选自己的接班人。

弘忍禅师聚集起所有门人,首先对众人普遍追求获得福报的修行目的表达了不满,提醒大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道悟理,不要在修行的路上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图|五祖弘忍)

而后,弘忍禅师声称要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谁有意向参选就写一首佛偈,比试下谁的佛偈最有见解,谁就接过自己的传法袈裟。

在当时,大家公认"上座"法师神秀为众僧中修为最高之人,大家都自知无法与之相争。因此,一时间竟然无人出来写佛偈。

神秀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心里也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修为不合弘忍禅师之意。所以,他趁着夜间大家都入睡后,悄悄地在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图|神秀画像)

神秀心里盘算着,如果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觉得很好,自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如果弘忍禅师觉得不好,那他就装哑巴。

神秀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高度赞扬了这个佛偈。然后,弘忍将神秀单独留下。

原来,弘忍禅师已经猜到了这首佛偈是神秀所作,便对他说:"你凭借此佛偈的见解,已经有资格传承我的衣钵了。"

听弘忍这么说,神秀虽心中大喜,但还是诚惶诚恐地问:"师傅,您如何评价这首佛偈?弟子的修为到底如何?"

神秀本想再听一听师傅亲口称赞自己的修为,但他没想到弘忍禅师会这么说:"这首佛偈的见解很好,慧根尚浅之人按照此法门修行,应该不会堕落行恶。但是,你的修为离大彻大悟还远,只能算登堂,还没能入室。"

神秀原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胜利,没想到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顿时心底冰凉。

弘忍禅师看出神秀的失落,便说:"要不你回去再重新写一首,我再决定是否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后,不管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一首更高明的佛偈。

这时候,东山寺中一个负责扫地舀米的杂工听人背诵了神秀的佛偈,觉得有些不妥。这个人就是慧能,此时他还不是什么高僧,甚至还没正式剃度,只是个在寺院中打杂的,也不知道这佛偈是弘忍选拔接班人的考题。

慧能来到写有神秀佛偈的墙边,觉得自己并不认同此参禅法门。于是,他也想出了一首佛偈。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便请人将自己的佛偈也写在了墙上。

慧能的佛偈就是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了慧能的佛偈,当众批评了慧能。慧能心里十分委屈,就回去继续干活了。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慧能突然接到了弘忍禅师的传唤。弘忍对慧能说:"你的佛偈见解非凡,白天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怕有人加害于你。"

然后,弘忍将《金刚经》秘密传授给了慧能,又将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交给他,命人保护他下山逃命。

弘忍为何这么做?我们常以为佛门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权和利的纷争。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佛门的权力斗争甚至比凡尘更惨烈。

神秀是"上座"和尚,势力太大了。慧能得到了代表禅宗传承人的袈裟,就意味着他那与神秀截然不同的参禅理论将要成为正统。

理念之争大于一切,这已经不是神秀个人荣辱的问题了。弘忍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才会那么做。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

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道",是最终目的,而"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慧能与神秀辩的就是"悟"这个方法。

即,得道的法门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这就是"渐悟",指的是悟道这个过程是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来显露。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

神秀认为成佛之道,只有渐悟一种法门。而慧能认为渐修和顿修都是成佛之道,资质差的人适合渐悟,资质好的人适合顿悟。这就是慧能与神秀的区别。

由网友 诗词书院 提供的答案:

尽管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还是得先铺垫一下。

佛门五祖弘忍知道自己即将圆寂,便决定以征偈的形式传位,一日,唤齐门人,说道: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数日后,其大弟子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又过数日,墙上多出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是出身贫苦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神秀一偈,认为还未见本性,便托人帮忙将此偈题于墙上。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惠能接受了衣钵成为佛门六祖。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神秀尚未见悟,故未能得到弘忍的肯定,持此观点的多引用《六祖坛经》中的语意。但我觉得这有点过份褒惠能、贬神秀了。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佛法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

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

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是因为心对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会产生贪嗔痴。这样便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由网友 博书影视 提供的答案:

禅宗五祖弘忍传经的故事

《六祖坛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禅宗五祖弘忍打算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为了试探弟子们的佛性,弘忍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佛偈,类似四句话的禅诗。

夜晚,作为大师兄的神秀禅师,走出禅房,在月光下静静思考,最后提笔在白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一早,有人看到了白墙上的字,大师兄的手笔果然不凡,师弟们纷纷叫好,认为师父的衣钵,一定非神秀莫属。

这时,有一个小师弟慧能,他还不会写字,正在厨房里干活。当他从别的师兄那里听说了大师兄神秀的佛偈后,脱口而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竟然要和大师兄一较高下,众多师兄弟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师傅弘忍看过两人的佛偈后,认为慧能对佛家的禅悟境界更胜一筹,于是授予慧能《金刚经》,慧能也因此而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与神秀谁更胜一筹?

佛教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在北魏的都城洛阳创立佛教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作为宗义。

神秀和慧能的佛偈,其实都有禅宗的"顿悟"在其中。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自己就是菩提树那样安静平稳,我的心就是明镜台那样干净澄澈。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智慧本身,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

所谓"菩提树",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顿悟的那棵树。"菩提"在梵语中本意是"顿悟"的意思,因此佛家讲求"悟",即心有灵犀,领会佛门至高无上的哲理。

神秀心中有树,是佛家的"见心即佛";慧能心中无树,是佛家的"非心非佛"。

神秀: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我要经常反省,严格修行,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世俗所扰动。

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又怎么会被被世俗所扰动呢?

神秀主张"修身";慧能主张"修心"。神秀偏执于"有",慧能偏执于"无",其实都是犯了佛家"执念"。但是"心"无疑高于"身",超然于物外,无牵无挂,显然慧能更符合佛家"四大皆空"的主张。

慧能接受衣钵后,担心神秀一派迫害,逃走南方,创立"南宗一派",而神秀禅师也在北方创立"北宗一派",南北对峙,后来"南宗北渐",影响更大,而神秀的北宗,慢慢地失去了影响。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Html369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由网友 静心匠道 提供的答案:

这首诗偈只有20个字,却包罗万象能传颂千古,在六祖慧能对自己经历讲述中,这首佛偈算是他的毕业论文,同时也是禅宗五祖弘忍对他的根性和智慧肯定,可是六祖慧能提到自己是大字都不认识的一个白丁,怎么会懂做诗偈呢?那这一切都却和他的大师兄神秀有关系!我们应该感恩一个人,就是印宗法师,为何要感谢他呢?因为《六祖坛经》的缘起,就是来自于他。

缘起:

大唐时期在岭南番禺(现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著名的印宗法师开坛讲法,他在上座讲《涅盘经》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忽然外面一阵大风吹来,殿外的旗幡被风吹得哗哗响,大殿外的某甲和某乙二僧,便是开了一个小差,两人讨论起风幡,到底是风在动呢,还是幡在动,两人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导致许多僧人关注他们,这个场景被路过的一个猎户见到。这时猎户打扮的路人,来到两人中间,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禅语: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由此众僧很惊讶,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高深。连忙将猎户留下,通知在说法的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不愧为一代高僧,其慧性很高,知道慧能是高人,连忙请了猎户进殿,在询问之后,知晓了猎户的身份是当年衣钵南渡的六祖慧能。

自己也放下了高僧的尊贵,给慧能行弟子礼,亲自为他剃度。几天后,他召集了众人和一些善功课,来聆听慧能说法,这就是汉地佛门唯一的经典《六祖禅经》的开端,也是这四句诗偈的缘起。

求法因缘

在六祖自我讲述中,本是打柴的他,遇上了一道良缘。一个功德主,给他一些银子,让他放下的负担,北上求法。当时他千辛万苦面见了五祖,弘忍提出一个很著名的问题,

根据记载当五祖弘忍,接见到慧能,见他外地来的人,就问了一句:"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获得什么?

慧能回复:弟子是岭南的老百姓,在远道只想成佛。

五祖继续说:岭南人地方边远,都是蛮夷人居多,怎么可以成佛呢?

慧能答:人有南北之分,可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我们外貌不同,但是佛性有何不同?这一句回复,让弘忍知道他根器大利。但是怕他受到嫉妒,就让他去舂米,看他的品德,后来看到了慧能毫无怨言,也就想自己年纪已经大了,需要找一个传法的人。

就想到了一个方法,通过考试来让大家交一份答卷,谁回答的最好,那么他就是禅宗的六祖。而当时慧能的大师兄神秀,已经跟了弘忍多年,已经是当时首座讲师,神秀可不是被许多民间故事和野史说的那样子,他后来成为了武则天的帝师,武则天据说是观音再世,自己还是开经偈作者,也足见武则天佛理懂得很深很透,成为她的帝师,可见神秀也有他独到之处。

神秀知道老师要考弟子,自己还是当时的学霸,见许多同学都不回答,知道大家的想法,思来想去的考虑了很久,据说是汗水都打湿了衣服几次,辗转难眠。一来怕自己说的不好,辜负了老师的教导,二来是也担忧自己那么多年真的没把握禅宗的精髓。后来灵机一动,想到了夜间到了一个画壁上写下了那首很著名的诗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诗偈第二天被弘忍看到了,他就懂得神秀毕竟还没见性,当然也肯定了神秀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让大家传抄背诵学习。刚好慧能在舂米的时候,听到一个师兄在背这首诗偈,一听他知道了不究竟,这时听说了弘忍要大家写首诗偈来证明自己的对佛法的理解,就让师兄带着自己走到了画璧下。

正好有个文人来到此处游玩,慧能因为不会写字,就求着那人帮自己写一首诗偈在上面,这里可以见到慧能比一般人都要根性深厚,起码他没考虑那么多,想做就做,一切随心而动,比起许多等待神秀的师兄弟确实是云泥之别。

不过那个姓张的游客,也很好奇,小师父你也懂做诗偈,慧能说的一句,现在我们都需要记得的,就是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视初学者,如何能学得无上菩提之道?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无论是学习和工作,还是人生都十分的有用的名言。张日用见他出口不凡,也就答应了他,代慧能写下了千古名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也是这首后世命名为《菩提偈》的缘起。

诗偈引发的传承之争

这首诗偈引发了中国佛教最大的一次争端,就是禅宗的传承问题,到了六祖以后,禅宗七祖是谁,在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定论的,因为当时的北方神秀一系在唐朝的支持下崛起和兴盛,而岭南的六祖一系只影响一地,两者的徒弟出现了禅宗衣钵归属的争论。

而这一切于禅宗的传承有极大的关系,当然需要先简单地说一下禅宗的起源和传到中国的姻缘。

据说禅宗起源于一次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摩迦叶微笑,以此来传递无上的禅宗心地法门。当时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讨迦叶。善自护持,递相授受,无令断绝"。

后来经历了千年后,佛法传到中国,由小乘而到大乘、密乘。中国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佛经,在汉明帝(公元67年)遣中郎蔡谙等十八人西行取回之《四十二章经》,后由同返中土之沙门迦业摩腾和竺法兰负责口译。

在公元400年即魏晋时期之前翻译的佛经多以小乘为主,间有大乘者也未能推广,及至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大译师来到中土,中国的佛法才开始具有佛教其本有的思辩哲学内涵。

公元527年,达摩由印度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广州,他就是西方初祖摩迦叶尊者后佛教的第28代掌门人,公称他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将世尊的佛法心髓带到中国。可是连当时深信佛教的梁武帝也未能理解他,以后甚至被人多次下毒。

而达摩在少林寺后山面壁禅观九年后,预知300年后所发生的事,并留下有名的四句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到了六祖以后,禅宗一花开五叶——曹洞、临济、 为仰、云门、法眼,五宗相继在公元800年到900年内奠基。

他将佛祖的衣钵、法脉,经由中土二祖慧可传至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直至六相圆寂后数十年,代表世尊圆满佛法的《六祖坛经》,及六祖的南宗禅法才被佛教界的主流肯定,中国人写的《坛经》成为一部佛经,代表佛法心髓的顿悟禅宗从此才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时慧能获得了衣钵传承,还是经历了一段经历了一段生死危机,根据历史六祖坛经记载,他得到了衣钵尽快的南渡后,却被后来师兄弟没发现,就追了过来,当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拿回衣钵传承,因为这是达摩传下来的证物,也类似于是一个身份认证。

而慧能先后躲避了数次的追杀,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新会的一座山上,当时由于大家找不大他,就放了一把火,而这时在山顶上的慧能没有办法,只好夹在两块石头中间,非常幸运地躲避了这一次危机,至今这山还有他这个遗迹存在。

后来他遇上了一队猎人,就想到了隐藏的方法,他藏入了猎人的群落中,每天帮猎人们干点活,做点杂物,并且自己种菜采集野菜吃,而猎人吃肉食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菜,寄煮在旁边,有时候看到小鸟被网捕了,他就悄悄地放走,这样经历了出许多年后,他终于完全参悟弘忍传给他的禅法,一天他忽然心动,想起自己需要去弘法了,就告别了猎人去了当时的番禺,也就是现在广州。

那么这一句诗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的这首诗偈至今领悟其意者,或廓然开朗或痛哭大笑,稍学其诗者,也能出口成章。这首诗如《侠客行》中的天书一样,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学识,在人生的到道路上领悟,都不尽相同。可是最终诗偈中说的道理,对于每个人都是殊途同归。

我将此诗偈分为了三重的意思?

第一重:诗意

第二重:禅意

第三重:空意

而这个归纳是最接近此诗偈意思的汇总了,当然要明白后面的几重,需要人生阅历的增长,必须经历过一些人或者事,大家会慢慢明白它的含义。

第一重:诗意

要理解诗意,需要知道一些典故,首先菩提树,说的是释迦摩尼在觉悟前,在菩提树下冥思的地方,这里也比喻人的自身。明镜和台,其代表的除了是的铜镜和放铜镜的架子,这个铜镜的作用其实就是用来观照自己,看着自己又没不端正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用镜子照自己可以鉴衣冠,但是这句以内心为主。后来两句就是什么都没有,哪里去让尘埃落下,意思就是空无一物,尘埃也无处可堆积。

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就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什么都没有,尘埃落在哪里?那么以诗词的角度看来,这首诗词算不算佳作。确实算佳作,因为他不但韵律上非常好,更重要的简单明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最深奥的道理,还不算诗词中的绝唱吗?

但是说一句题外话,此诗要配合神秀的一起去解读,才能更加明白,毕竟首创作者是神秀,六祖是在其基础上升华。

第二重:禅意

禅宗最重禅意,而这首诗词将禅宗最精华的容纳了进去,简单的说,就是四步,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禅意是近几千年来一直提到的,特别是艺术和文学上,禅意是一直被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别是东方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种禅意,可是禅意到底是什么呢?没人说的明白和透彻,

禅是理性又非理性,但又不排斥理性?

禅是没有法则的法则,是神秘的经验,不落经验的经验?

禅是对立中的超升,是无心一念?

禅是哲学?

当代有些大德也曾肯定地作出多过一个以上的答案: 禅是人之本来面目,是无心、真如、真我、自性。 禅是色,是大自然、艺术、生活。 禅如桌上的花,厅中的画,美女的脂粉,菜中的味精,有色有味。 禅在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是宇宙。 禅的世界不寂寞,人生就有意义。 禅是顶天立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是秩序,是无心,自然就是禅。 无疑就是禅,当下就是禅。 禅是破、立,是一切非一切。 禅是否定现实,实际是肯定现实。

而这首诗偈一出来,就惊艳了数千年,其禅意自然淳朴,却有耐人寻味。不过更深一层,其实它在讲述释迦摩尼说领悟的空

第三重:空意

空,最后是释迦摩尼提出的最核心理论之一,只有在空的境界中,人才能超越一切障碍,回归到本真,找到自我,不再为世间的种种姻缘和事情所迷惑,此20个字,循环渐进的其实就是在说空,他对应神秀的有的基础上,将全部都空掉,最后到了空无所空的时候,尘埃也找不到你了。但是这种领悟是无法述说的,靠个人的自己领悟。而能够最终领悟的历史以来也是凤毛麟角,因为这需要舍弃。

这种舍弃需要大公无私和具有大乘之心,对于众生对于世界,都是无怨无悔不起一丝心思,去推动着社会向美好的一面发展,所以为何这首诗偈被不断地推崇,因为其内核存在着一股正能量,让学习了领悟的人,不断的去为建造更好的社会发展而无事的奉献,

希望大家对此诗偈: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由网友 净水如心 提供的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是唐代高僧惠能法师所作的《菩提偈》里的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偈语的意思是:既没有什么菩提树,也没有什么明镜台,这世界本来就是一片虚无,哪里来的尘埃呢?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所有生物,行走在这世界,功名利禄,浮光掠影,到头来不过是蓬蒿一堆,云烟一片。最重要的,就是此生为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早日功德圆满,进入极乐世界,不受轮回之苦。

一,这是一个佛教禅宗的故事

佛教禅宗创始人,是达摩祖师。第二个祖师,是慧可大师;第三个祖师,是僧璨(chan,去声)大师;第四个祖师,是道信大师。

故事说的是,这禅宗传到第五个祖师、唐代高僧弘忍大师这里时,他为自己将来把禅宗第六个祖师究竟该传给谁,有些犯了愁。因为前几个祖师都没有广收门徒,选择范围比较小。而自己的弟子好几百人,究竟该选择哪一个成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呢?

假如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谁是传人,这势必引起弟子们的互相嫉妒,备不住还会引起争斗。而最主要的是,假如把衣钵传给一个对佛法领悟不深的弟子,不利于佛法的弘扬。

弘忍大师想到一个办法。

有一天,他把门下弟子们都叫来,让所有人各作一偈。他想用这种办法鉴别门人弟子佛学修养之优劣和每个人的悟性,然后依据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再决定谁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首先自告奋勇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一首《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所作偈语诗的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这首《无相偈》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勤快努力地拂拭,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沾惹上世俗的污垢尘埃。

神秀法师,唐代高僧。湖北蕲州束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家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到黄梅双峰山东山寺拜弘忍大师为师,服杂役六年,得弘忍器重,命为上座兼"教授师"。

弘忍大师圆寂之后,神秀法师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学人很多。九十多岁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又召至长安内道场。武则天亲加礼拜,唐中宗、唐睿宗并加优礼。他圆寂以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因在北方传"渐悟"禅学,其法系便被称作"北宗"。此宗数传后即告衰竭,著名传人有普寂、义福等。

当时,五祖弘忍大师看了神秀的《无相偈》,没说什么。

惠能法师当时只是寺里厨房的春米和尚。他自幼艰辛而困苦,以卖柴为生,有一天听人念诵《金刚经》后,心有所悟,听说黄梅凭墓山的弘忍大师在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坛经》敦煌本里,只简略地说他回去"辞亲";后来惠昕本和《祖堂集》里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他的老母亲。按照《别传》的说法,惠能参礼弘忍大师,其实和《金刚经》没有关系。《别传》说惠能先去的曹溪,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

惠能因为不识字,看不懂,但希望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人便为他解说经义。后来,惠能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大师。至此,他便出家,成为五祖弘忍大师座下弟子,研习佛法。

话说当时,惠能法师不识字,不知道神秀法师在南廊壁上写的是什么,便请人读一下神秀的《无相偈》。据说,听完神秀的《无相偈》以后,惠能口述这首《菩提偈》,又请人在西间壁上题写了下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看了惠能的《菩提偈》后,无不惊讶,纷纷叫"好"!

据说当时师傅弘忍大师阅后,认为他们写得都不错,因为再没有弟子写出偈语了,他便只能在神秀和惠能两人之间遴选了。

弘忍大师两相比较,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深,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而惠能显然对佛法领悟得较深,也比较透彻。

二,惠能《菩提偈》的五个不同版本

1,《坛经》敦煌古本所记的六祖呈心偈,是两首: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尘埃?

2,敦煌古本(两首):

惠能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法常清净,如何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明镜本清净,如何尘埃?

3,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本《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尘埃?

第四个版本和第三个内容完全一样,同样出自日本。

5,以宗宝本为代表的流通本《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尘埃。

三,密传佛法,送出山门

次日晚上,五祖弘忍大师潜至厨房,见里面只有惠能一个人在做饭,弘忍大师问:"米煮好了吗?"

惠能回答道:"煮好了,就差舂了。"

弘忍大师满意地点点头,拿起一根木棍在灶上咚咚咚敲击三下,转身离去。惠能听了,顿悟师傅的意思。便在这晚于三更时分,进了五祖弘忍大师房间,弘忍大师一连给他一人讲了三天三夜佛法。另外还密授袈裟给惠能,以为信记,说明他继承了祖位。

弘忍大师给惠能讲完佛法的那天晚上,便给惠能送行,回岭南。

惠能法师走后,同为弘忍大师弟子的慧明,一路追来,一直到大庾岭才追上惠能。惠能以为他是来争衣钵传人的,便把弘忍大师授予的袈裟递给了慧明。慧明表示,他是"远来求法,不要其衣"。惠能便为他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慧明听后,大悟。慧明本是弘忍的弟子,这时候,也就成为惠能的弟子了。

那么,弘忍大师把惠能法师当作衣钵传人,为什么要把惠能送出去呢?那时候,佛教禅宗弟子争夺祖位十分激烈,常有互相加害之事。当初弘忍大师成为第五祖传人时,也是被迫离开本寺另建山门。当时惠能还很年轻,公开付法则不可能不争不害。就是达摩祖师当初传禅也"多生讥谤",或说受到毒害。

弘忍大师曾对惠能说过:"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不管怎么说,惠能法师由此便成为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这就是有名的"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的故事。《西游记》里孙悟空跟菩提老祖学艺的过程,估计就是吴承恩先生模仿了这个故事。

惠能法师,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他为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四,关于"惠能不识字"的问题

惠能能够听经即悟,能对弘忍大师说"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从《坛经》所表现出的思想来看,惠能对很多大乘经都很明了。应该是对佛经早有领悟积累。尽管佛教中也承认无基础就能顿悟的这种慧根性,但是对于惠能来说,能够成为禅宗第五祖,并且后来成为影响巨大的禅宗祖师,他不可能目不识丁。

要知道,佛经典籍浩如烟海,需要阅读的东西非常多。尽管佛教承认"顿悟",但那也只是一时一事的开悟。惠能法师作为禅宗一个祖师级大师,他如果不识字,仅仅靠别人给他念佛经,就能把那么多的佛经统统参透,并给座下弟子传经弘法,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不识字的人能够做到的事。

后来,惠能法师把禅宗一花开了五叶,有了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个分支。惠能在南华寺弘扬佛法,圆寂以后,他的肉体成为金刚不坏之身,时至今日仍然还保存在寺里。

由网友 心灯如是 提供的答案:

老隐士不堪烦扰怼禅机,戳破我痴迷熄灭我邪火。每当看到这首六祖慧能的偈诗,我就想起8年前的那个熄灭心火的下午。

那时的我,痴迷修行、酷爱阅览各类修行文字,拿来作为谈话之资,因已有几年修习经验,又喜欢看书,便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境界不错,常常与人辩论。

那一日,朋友带我去探访一位据说有点修为的老人家,这位老人家隐居在市井之中的一所很狭窄的平民房里,家居朴实简单,他布衣简约、动作灵动飘逸,眼神矍铄。一边抽着香烟,热情招待我们喝茶,一壶铁观音下来,我已口若悬河,谈起无数佛话禅话,不厌其烦。

老人家本来没有说我,只是默默听我说。

后来我一时兴起,随口吟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马上反问我道:是谁在念诵?

我本能反应说:是我,但忽然感觉好像不对,于是又改口说是六祖慧能大师。

他紧接着又问:这4句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一样?

我马上说:当然不一样,分别大了,这4句是悟道之偈,句句符合空妙大道。

他说:岂不闻天底下,无不是道!

我一时半会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点发懵。确实啊,这四句是大道,难道其他不是大道?说不过去啊,不是大道遍万物嘛!

他又接着说:花开见佛悟无生,你怎么看?

我说:花开能够因此洞察见到佛性。然后就能够悟透无生无灭之空谛。

他说:果然你看的通透长远。你看的内容比一般人和我都多很多。但我告诉你,花开就够了,何必还要见佛悟无生呢?

我又是一阵懵,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又说:你既然识得六祖语。明明知道菩提本无树,无处惹尘埃,照此理根本无有无生可悟嘛,你却又要见佛悟无生!你这不是心里一份贪念在自相矛盾吗?

我依然说不出话。

他接着说:这样的矛盾恐怕在你心里有无数,并且你无法察觉,而且还自以为是。

所以说。你还是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我听来竟然有点郁闷生气了。因为一下被他问到慌神了,又找不到答案反驳他。又搞不清他葫芦里卖什么药,就感觉他在忽悠我,于是我就说:你何必拿这些狂禅机锋来忽悠我呢?我来见你,就是希望你能够指出我到底错在哪里。

他说:你有很多的修行毛病。随口念诵这4句话的人,基本上是有点问题的。

正所谓明白了不会随便说,随便说的多半是不明白的。

他告诉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要你明白,一切尘埃分别无非是你的心在动。

这个分别当然包括你把他这4句话当成金科玉律,你在起心动念定义他这4句话的那一刻,就与这四句话背向而驰。

所以我刚才问你,花开见佛悟无生你怎么看?你在定义花开一定要见佛,一定要悟无生这个崇高无比的概念的时候就与这句话背向而驰了。

所以在不在道上一句话就问明白了。

我略有所动,于是微微点头,心里开始对他臣服。于是追问:本来我以为先生是狂禅,不料先生是个明白人,还望多多指教。

他笑笑说道:你的眼睛看完东西,你的耳朵听完东西,在你心里生起了无数的定义。你在用你的这些定义来区分和呈现你的世界。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人,就在这两三分钟之内就产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见得你的心纷繁杂乱,毫无定力。

即使你能懂得1000句1万句佛法术语。却与他们一个字都没有关系,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我有点仓皇失措,内心汗如雨下。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他说:你看,你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分别心实在太重了,你看我就说了你一两句,还不算是批评你,你就已经脸红心跳,非常尴尬。

可见平时,你回想一下,当你看到那些庄严神圣的语言和开示,是不是心里特别的殊胜的感觉?

我说:确实如此。

他说:可是你要知道这些东西和你听到的家常俚语、鸟叫车声,是毫无差别的。分别的是你的心而已。

当你看到庙宇庄严法相庄严,内心马上升起崇敬敬仰之心。走出来看到市井陋巷贩夫走卒,马上流露鄙夷之色。

口里大喊,阿弥陀佛,我喜欢清静世界。

是不是非常可笑,是不是与修行没有半点关系?

我像捣蒜一般的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你说中了我的状态。我爱好清净莲花般的环境和声音,和各种形象。却很厌恶身边的俗人身边的俗世和自己恶俗的念头。

他说:嗯,知道就好。因为你名义上说是在修行,实际上你是用眼耳鼻舌身这些身体器官来做分别定义的闹剧。

这种闹剧,折腾到天长地久,也还是个门外汉啊。

六祖这首诗写得明明白白。菩提本无树,可是你提起来就往树上爬;明镜亦非台,可是你抓起镜子就当神台。

他处处要你空掉,你处处却要把它拿起。所以说你还没到这一步就最好别沉浸在这首诗里面。否则你变成闹天宫的孙悟空,哪有一刻是个安宁。

西方有句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说就是说人的头脑和上帝相差太远。

他说:这句话意思就是用头脑活在世上,即使再聪明,无非是被境所牵,被尘所扰,自我封闭,离这个世界的真理非常遥远。

因为我们的头脑是很顽皮的,很顽固的,我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神圣的至高无上。然后自己在那里傻傻地去归类,这句话很对,是属于神圣的,那句话说得不对,属于低俗;这个人看着很神圣,那个人看着很粗鄙;这件事做起来很神圣,那件事做起来很低下......

在这个游戏里面乐此不疲。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人不修行还挺正常,一旦修行搞得火热,就会变得骄横自负,看不起身边的人,看不起身边的事,看不惯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句话,眼里没有他容不下的东西了。

我说4个字就是背道而驰。

为什么好心去修行,发了很大的愿心去修行,往往却背道而驰呢?因为我们太聪明了、我们太灵敏了。我们一看见就粘住,一听见就粘住,一遇见就粘住。

我称呼为魔术贴习气。

所以年轻人啊,学佛修行听起来是件好事,可是很多时候是没什么必要的。你要知道一个人在世界上能够正常活着,把人做好,不妨碍别人,不害别人,不拖累别人、不辜负自己、不折腾自己,从善如流,这已经是地球上的第一等人了。可以说是很有福分的,何必非要再去折腾自己。

搞到最后满嘴的佛话,动不动大道真谛,却不肯老老实实把当下的那一刻活好。还沉浸在分别心旺盛的漩涡里自以为是。轻的是徒费光阴,严重的还会影响健康和生命。

我听完,只觉得豁然之间,内心的那团燃烧了好久的邪火好像突然间被他一把吹熄灭。可是熄灭的同时有一个微微的亮光,同时间亮起在心堂里,就像点起了一盏微弱的灯光,但是这个灯光却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明亮。

由网友 用户和言悦色 提供的答案: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无相偈。六祖慧能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第三十三代祖师,后由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传进中国,中国称初祖,由他下传五代,慧能大师在中国称六祖。

也没有菩提树,更没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更没有尘埃所落之处了,也就没有尘埃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假相,若见诸相非相,若见什么相都不是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你的如来本性了。

物非物,事非事,人非人,什么都不是,都别当真,全都是假的。生活是因缘和合而成,全都是讨债还债而以,所以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错,都是因果帐。有一面之缘都得了。

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相,别争别斗,一切都有因果等着,所以不可胡作非为,种什么种子结什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由网友 墨琰易道 提供的答案: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首诗发生的时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湖北省黄梅县有一位叫做弘忍的高僧,这位高僧有一天想考察一下弟子的佛法水平,然后其中一位弟子叫做神秀,也就是后来的北宗禅的创始人。

当时的大弟子神秀当时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当时弘忍高僧还有一位弟子,叫做慧能,也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他不识字,拜入师门后,总是被派去磨坊干些体力活。然后得知师傅考察弟子佛法,也托人在墙上写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弘忍高僧看到慧能的诗后,大惊,半夜偷偷把慧能叫到禅堂,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传给他衣钵。

后来禅宗分为两脉,慧能高僧为南禅创始人,神秀高僧为北禅创始人。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六祖坛经》中。

这两首诗用白话翻译,神秀大师诗中,他用"菩提树"比喻众生,用"明镜台"比喻众生追求的佛法,用"尘埃"比喻人们追求领悟佛法中的重重阻碍。所以他说应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刻苦修行,去除挡在我们追求佛法时的阻碍,才能真正的开悟成佛。

而慧能认为,万物之间的区别,我们对万物起的种种称谓,都是我们妄想产生的种种概念,所以"菩提树""明镜台""尘埃"根本就都不存在,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虚妄的概念。

所以慧能高僧的诗中说,这个世上就没有"菩提树"和"明镜台",所以也不存在尘埃,既然没有,我们更不用拂拭。

所以这告诉我们,当你产生"我与佛法之间有距离的时候,我还要努力修行"这种思想的时候,这个思想的本身就是阻碍你开悟的妄想。所以修行中的虚妄,行为,欲望,都是你开悟成佛的阻碍。只有当你放下这种全部的这些想法,才能破除这些阻碍,方能修成大道,开悟成佛。

由网友 青辰zq 提供的答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在听了神秀作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之后才作的揭。

"菩提树"依佛经记载,若是有某一修者在树下成正果,即无上菩提,此树即名"菩提树",菩提梵文"bodhi"译成中文意思是"觉悟"。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悟道成佛,此树种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

六祖慧能

六祖这种属于"顿悟"是个人的道说了也白说。

非要说的话那就是""

菩提本无树(菩提即正果,树为路。)

前面说过了菩提非是固定的树,悟道也是一样,佛陀在菩提下悟道正果那是他的道,你在果树下悟道正果那是你的道。世上本没有路,路需要自己走出来。

明镜亦非台(虽似非一物)

每个人的道都是独立的,虽然佛陀所说的道跟你的看似相似实际是两回事,所以修者无需把别人的道强加于自己身上,应该独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

放下,没有欲望自然就没有障碍物,道路,畅通无阻。

没有障碍物前路自然就是空的,哪里还有"尘埃"。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