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因儒家一统都以孟子说为正统,你认为呢?

由网友 顽强麻酱h 提供的答案:

人有三性,天性,禀性,习性。孟子说人性本善,就指的是天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指的是禀性。后天的性是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指的是习性。

人的本质是好的,人类是群体的,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剩余的劳动价值多了,人的私心也增大了。

稟性:怒、恨、怨、恼、烦是生活的烦恼,是私欲膨胀。为了一己之私,生气打架,你争我夺,矛盾重重。产生了攀比、嫉妒、抱怨、计较、生气等等。

习性是物欲所扰,为了利益,不顾一切,奸诈狡猾,好话说尽,坏事做尽。

人的性是逐渐变化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经常打扫灵魂中的尘埃,自省、自责、自悟、自重。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禀性:怒、恨、怨、恼、烦俗称五鬼,又称五毒对人体是有害的。一触即发,闹的家宅不安,妨碍生活,妨碍工作,妨碍人际关系。并且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产生的罪魁祸首。

习性包括不良嗜好,抽烟、喝酒、赌博等等影响身体健康的习惯。

由网友 万方5E5Y 提供的答案:

同一个人性的问题,孟子主张性善论,旬子主张性恶论,基督教主张原罪说等等,这其实是反映了一个问题,人性并非非善即恶或非恶即善,人性复杂。

人生存要物质

我认为人性复杂,生而为人(同其它生物一样),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也就是从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出发人生在世就必需生存所需的物质,并需要有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人性表现出恶的一面,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存要依赖社会

但从另一面,人不仅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任何一个人脱离了这个社会都无法生存。作为一个社会人,为了维护这个社会架构,人又必须有利他的一面,如果绝对的利己主义,那么这个社会架构也就玩不下去了,那么所有的人也会灭亡而不存在。

基于人的这个天性,欧洲就出现了所谓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在世界上,要抵抗各升自然灾害就必须要组合成国家组织,需要互助互利,基于这个层面人又表现出利他主义的一面也即性善的一面。

人具有性善与性恶双面性

总之,人的生存必须要有物质,相对这一面,人表现出利己主义,即性恶的一面;但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基于这个层面人又必须表面出到他的一面,即性善的一面。

由网友 清闲的山雀ii 提供的答案: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是很难改变的。有句话说叫"狗行千里吃屎,狼走千里吃肉"

成都有个女孩叫李微漪在诺尔盖大草原救养了一只小野狼,带回成都喂它狗粮,不让它接触到肉。可是在领它到小区遛弯时,它突然跳到旁边的水池里,叼住了里面的金鱼,抓破了大妈的购物袋,吃到了里面的猪里脊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都是片面的。还有人说,人之初性是一块白布,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也是片面的。

人性无所谓善恶,他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善恶又是相对的,比如自私自利是恶吧?可是在亚当斯看来,正是自私自利才推动了历史发展,人性本恶,自私自利并不是什么坏事,历史发展往往是以这样的"恶"为杠杆的。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这个思想今天看来平淡无奇,但却把当时一只脚已经跨入工业文明的英国彻底推进了新时代,为建立现代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石,从而引领了人类的巨大飞跃。后人把这个思想的提出与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蒸汽机发明相互并列,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变革事件。

见义勇为是善吧?可是当你被道德绑架时,很可能就至于你死地。面对穷凶极恶并且持有凶器的人,你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要不顾一切冲上去,有人溺水了,你不会游泳又不知水情,还要不顾一切的跳下去,后果是什么?

人性是自然的,在完善自己的时候,能够给他人也是善就是好的,而自己的恶能够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时候也是可以的,就如亚当斯密说的自私自利。

由网友 泰如山 提供的答案:

综合起来看,我认为,正如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人的天性应该是中性。刻意强调"性本善"的一面或"性本恶"的一面都有失偏颇,因为"向善"必"作恶",这是自然规律。

维持身体健康叫向善,但需要吃植物或动物,这叫作恶。从虎口救羊这件事来说,对羊是行善,对虎是作恶;救羊的行为,对自然界来说是无善无恶。

所以人是中性的,分开看包含善与恶。孟子和荀子说的都没错,只是强调了单方面。

由网友 龙书335 提供的答案:

人的本性,善,与恶,始初本来一体两面,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略为深思一点都,我们把这个善分晰一下,这个善也不同的各种,局部善,(下级善)中部善,感觉善,上部善,呈现善,广部善,皆行平等善,所以善也是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是不能混为一谈,而在人肯定谈有生命体的善,而恶的显现也是这样产生,只是双方觉受的,胜与负的多少,承受才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比如在东汉年间,王莽串汉十几年,就有七次改换货币,弄得百姓没有生存的希望,終而被人民推翻,如果说其当时执政,是九五之尊之体,而被同姓的杀猪之人把他杀掉了,这能定谁是恶,但然肯定是恶天下,恶君王莽之恶,不能把杀猪的用现在法律去说,不管怎么样你不能杀人,非是不清之流也有可能指为杀人大恶,而这种恶可能在某些时候人人都愿去做,虽说愚下从小敬贤习儒,习道,不以现今而论,确有不少本人也不敢苟同,一句话千百年仍在闲谈,还不明白善,恶,一念而生,久谈更属无聊。

由网友 李啊啊呦耶 提供的答案:

一、人性的光辉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把他追封"亚圣"。

"性本善"的始祖就是孟子。孟子的最核心观点就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是无疑,他提出"性善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性善的根本在于心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

2、道德品质之所以各有差异,恶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了人的善良本性扭曲。

3、道德观念是人的本性固有的仁义礼智,这种"善念"从内心扩展出来的结果,道德良知要往内求,而不是向外导寻。

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人性的光辉点,即每个人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我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就能获得善良远离罪恶。

二、人的本恶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驳斥了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固有各种欲望,任由其发展则必然引发恶的本性。

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性本善",天生就已经是很好的人,所以后天就没有动力去改进自己了。正所谓"物极必反",一旦人认为自己已经很完美了之后,往往就会得意忘形,从而放纵自我,只顾享受,不加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守礼义,结果反而是在给社会添堵。

荀子在目睹这种情况后,认为"性本善"就像一个魔咒一样,在毒害世人的思想。

有感于此,他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1、荀子认为如果仅仅从人的天性来看,其实"性本无善恶"。但是,如果一个人后天不好好学习礼义这些知识,就会很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污染,从而变成恶人,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写《劝学》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2、荀子认为从人性来看,人性都有比如"贪嗔痴慢疑"这些弱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去提倡"性本善",其实就是在误导大家,让大家以为自己没有弱点。

人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弱点、不需要去改进任何东西之后,也就没有了要"独善其身"的追求,就会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样一来,人的价值观就会很容易被扭曲,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大恶人。

荀子正是因为目睹了很多这种走向反面极端的例子之后,深感"性本善"这种思想对人的毒害,所以他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荀子认为,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下来就有很多缺点,并通过后天学习慢慢改进这些不足,最终是有机会成为"至圣"的。

在他看来,以这种不断改进自我的方式活着,才是人活着的最大意义!

无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心本恶,我们都要认清一点,即人是环境的产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生有各种欲望,无约束发展和膨胀必然导致恶果,若以礼仪加以教化则可以成为善。善恶处于在变化之中,你多年前认定的一个好人,可能在多年以后就会变成一位恶心。对于人性,我们要用辩证发去观察,善恶在随时变化,社会进步快,人性的思想也随着地位,环境在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有善于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盼望着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善良的一面与人相处,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由网友 坦荡终南山樵夫 提供的答案: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是中外哲学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上,孟子主张人性"善"。论据是,测隐(同情)之心,善之根本,人皆有之。人同此类,类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人性为"善"。人性既善,当以伦理道德宏扬之。荀子以及韩非主张人性"恶"。理由是,"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且从圣人、道德教化言之,何以有道德教化?乃在于人性本恶。人性既恶,则应"设民之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即以立法以遏其恶。

我认为,要判断人性是善还是恶,得先明确啥叫"善"?啥叫"恶"?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言之,"善"者,利他或利已不害人。"恶"者,害人不利己或利己而害人。以此言之,人的测隐之心与人的"好利恶害"、追求幸福去除不幸之本能,皆为人之自然本性,既非善也非恶。只有在利己而"害人"时,才能谓之为恶。

故此,人之本性,没有善恶之别。只有后天在多人并存的竞争社会中,为了一己之利而害人,才构成了"恶"。而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前提下的"利己不损人"〈包括如任正非曹德旺等合法正当的经营牟利行为),应当是正当的行为。

人性在先天无善恶,善恶乃后天而形成。在后天中,人既有善有恶,故应道德和法律并举,以德以扬善,而以法以遏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540.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5.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