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_兵部尚书与兵部尚书衔

由网友 潇洒顽强圆月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传统的官制中,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是首屈一指的高级官员。然而,他们三者的地位和职责有所区别。

吏部尚书是负责人才流动的官员,主要负责选拔、任用官员,以及处理吏治的日常事务。他们的任命需要前往北平奏任大清帝国的皇帝。

兵部尚书是负责军事的官员,主要负责组建、管理和指挥各种级别的军队,还有作战计划和战略的决策,所在的部门由兵部,有权处理受到控告的军队贪污、侵吞的情况等。

你问到的是户部尚书,户部主要负责财政和人口普查的官员,主要管理财政和财物方面的事务,其中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评估、收获和审核征税中各个地区的贡献。一名户部尚书的考核和职位晋升都与他们的收税和成绩特别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具有很高的官位和重要的职责。然而,他们的职能不同,所管辖的事务范围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地将他们的地位大小进行比较,因为这取决于各自的工作领域。

由网友 sunjin6278 提供的答案:

隋唐以来,朝廷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中书省为皇帝代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即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分工不同的执行部门。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是各部长官,表面上看官职都是平等的,要想评出谁的地位更高,那就要先明确各部所管的职责。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时有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人事部、纪监委等部门。吏部的长官就是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朝有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时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朝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户部的长官为户部尚书,有地官之称。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朝还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有春官之称。

兵部职掌全国兵籍、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执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兵部长官为兵部尚书,有夏官之称。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执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刑部长官为刑部尚书,有秋官之称。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工部长官为工部尚书,有冬官之称。

从以上各部的职责可以看出,吏部主管组织人事,户部主管财政,礼部主管教育外交,兵部主管军队事务和武官的任免升降,刑部主管司法,工部主管建筑、矿产、水利。吏部位居六部之首,主管着官员的升迁前途,等于攥着官员官场命运,特别是宋朝以后,朝廷官员的组成大多以文官为主,得罪吏部,等于是官场没了前途。户部主管天下财政,掌握着财政大权。谁不知道有钱好办事啊,因此得罪户部,要想顺利要钱,要想多弄点钱,让自己多出政绩,那是很难想象的。户部就是财神爷,得罪不起。

礼部掌管着教育、文化和外交,科举选仕,也是很重要的。兵部主管着天下军队事务和武官选拔,军队是国家的保证,武官升迁是武官的命脉,也是举足轻重的。刑部主管司法,人的一生,自己或亲朋,谁还能没点官司缠身,得罪了刑部,这官司还能打赢吗?工部主管建筑水利,是干实事的部门,要想做点民生实事,还得请求工部多帮忙不是。

就国家而言,吏部重在选才用才,户部重在成才,礼部重在育才,兵部重在保才,刑部重在验才,工部重在炼才。因此说,不能被选拔任用,什么也干不成;没有钱财做支撑,难成政绩;没有才学,进不到官场,更没前途可言;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保护,国家不安定,人才没安全,什么事也做不成;没有有效的法制作保障,是干才还是贪才,难以分清;项目工程不批准,才能难展,政绩难现。因此说吏部是关键,户部、兵部是基础,礼部是希望,刑部是保障,工部是添砖加瓦固基。要回答所提问题,从各部职能看,吏部尚书地位最高,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次之。

由网友 曲江家学 提供的答案:

六部有流传一个排序,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关于六部这个排序比较早的依据应该是,唐代杜佑所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汇编《通典》。

但是从地位来说,其实是平级的,没有先后区别的。

这里面我们要理清楚一个概念,这几个部是从属于尚书省的职能部门,而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决策部门一般是和尚书省统称三省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三个省最早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政策文件的研究和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的顾问和传达,而尚书省负责执行。

在中国的官僚系统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执行程度和效率,从唐宋开始,就开始尝试由中央决策机构的成员来兼任六部尚书,这样来保证政策的执行效率。而其中吏部掌管官员升迁问题,成为官僚系统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在历史上也往往多由第一宰相兼任。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代隆庆三年的内阁首辅其实是李春芳,但因为皇帝比较信任高拱,高拱以内阁次辅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在权力上就全面压过了李春芳。但论地位先后,却是李春芳在前的。

由网友 阿标自媒体 提供的答案:

准确来说有六部尚书!

一、六部尚书哪个权力最大

六部尚书中吏部尚书权力最大,清廷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和工部,每个部门都有两名尚书,职位等级都是从一品,表面看他们都是各司其职,各谋其位,实际上六部尚书也有高低之分,而吏部尚书居首,工部尚书居末。

六部尚书的权力大小跟掌管的事务是分不开关系的,吏部有官员考核权和拟定权,承担的主要事务跟官员的仕途有莫大的关系,而且在科举考试里,吏部尚书可担任主考官。

户部则是替国家管钱的,支出和收入都由户部调度,兵部尚书基本上是后勤,并没有掌握兵权。刑部排在第四是因为没有实权,它虽然承担案件的审核和死刑,但不能直接审案。礼部主要是策划重大活动和典礼,对国家的教育也有监管职权。

二、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哪个官大

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官职一样大,但是权利的大小是区别。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吏部掌管官员的升迁与降职,为六部之首,职权最大。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首创于隋朝,之后在唐朝得到了完善。这套制度各个朝代都对其有一定的补充或修改,但是其主体一直都没有变。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由网友 火焰山的冰可乐 提供的答案:

你觉得近代的中组部部长、国防部部长、财政部部长,他们谁的官更大?

民国时期的财政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谁的官更大?

不同的时代,史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制服,六部尚书权力最大的时候是明朝,朱元璋到朱高炽这个时期。

在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六部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当时内阁还只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实权,六部尚书可以说,就是实权最大的官了。

在古代史部管的是全国官员任免、升降、调动。

兵部管的是全国选用武官,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户部管的是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禄,铸钱。

在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没一统之前,当时的明朝地位最高的是兵部,当时的国策就是统一,平定其他的势力,礼部在当时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存在感,毕竟乱世这个部门压根就用不到。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当时地位最高的权力机构应该是都察院,其次是史部,都察院的职责和现在的纪委一样,朱元璋对官员贪腐制定的制度,导致都察院的地位,就没有官员不怕这个机构的。

其次是史部,毕竟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十年寒窗苦读,谁不想要有个好前程,史部尚书也有了天官的称号。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地位下降,那个时期的明朝就开始重文轻武,并且打压武将。

在成化到正德时期,当时的内阁虽然权力过大,但是还不能完全压制六部,当时的史部尚书就是地位最高的时候,毕竟掌管官员升迁,是阁老都要拉拢的对象。

从嘉靖皇帝开始,礼部尚书地位直线飙升,成为炙手可热的位置,也是嘉靖想追封自己父亲成皇帝的缘故,到了嘉靖后期的内阁已经完全控制了六部。

在万历时期,张居正强势登场,可以说是明朝权力最大的首辅,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时期的六部,根本谈不上谁的地位高,毕竟都是内阁说了算,也可以说是张居正说了算。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在位的时候,最惨的就是兵部尚书了,崇祯在位17年,兵部尚书就更换了14位,被处死的7位,被革职查办的6位,只有1个光荣退休。

吏部尚书换了12位,户部尚书换的还没那么勤快,可以算是地位毕竟高的了。

在崇祯之前的明朝户部尚书,可以说能够善终地少,压根就没有过风光期,毕竟掌管全国的钱袋子,干得好应该的,国库空虚的时候就成了背锅的。

综合明朝来说,吏部尚书地位最高,其次是兵部尚书,然后是户部尚书。

但是各个朝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民国时期就是兵部尚书地位最高,近代又成了史部尚书地位最高。

由网友 奔驰从不坑穷人 提供的答案:

吏部尚书,又叫吏部天官。只有吏部的尚书才被称为天官。主管全国官吏。实权派,也是地位最高的。但是明朝礼部尚书排名第一,任命内阁首辅大学士基本是要从礼部尚书岗位提拔,就连吏部尚书要提拔大学士,也要先平调到礼部尚书,再提拔。

至于户部和工部,纯属于有实权的肥缺而已,很少有直接提拔为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的。

由网友 墨语三千 提供的答案:

要想知道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三个职位的地位高低,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三省六部制。这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虽然六部是同一个级别的设置,但是在实际地位还是有区别的,根据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吏部尚书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相当于六部之首。因为吏部是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相当于现代政府部门的组织部,古代最著名的吏部尚书就是和珅了,当时权倾朝野,不可一世。

地位第二高的就是户部尚书了,因为户部是管钱的地方,相当于财政部,历史最著名的户部尚书就是明朝的夏原吉了,他历任五朝皇帝,是大明、甚至是中国最著名的户部尚书。

这三个官职中地位最低的是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虽然是兵部最高长官,掌握武官的选拔,任用,升迁。但他并不掌握兵权,历史上最著名的兵部尚书是于谦。

由网友 夜神叨叨 提供的答案:

自古第一都是户部是第一,主管全国人口登记造册 根据造册收税,这就是皇帝的钱袋子,你无论看哪朝哪代,户部尚书的名字基本在当时朝堂都是数一数二,尤其清朝 李鸿章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司隶总督都要被翁同龢拿捏。
第二 单就地位来说肯定是礼部,礼部主管朝廷祭祀活动跟全国科考,前面一个是全国信仰的行官,后一个怎么说呢,只要是礼部派出去的主考官 就是当界所有考生的老师 就是这么牛逼。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