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陌上花开hyg 提供的答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抛开人前应酬的无奈烦恼,享受人后的自由自在;明月是我的知音,这意境,也是没谁的了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全诗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高雅脱俗、宁静淡泊,是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是一首五绝佳作。要说哪句最有意境,我认为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的生平简介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时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很好地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王维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和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现存诗约400首。
王维少年成名,十七岁就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0岁就中进士,当上了太乐丞。后来因为"舞黄狮子案"被谪贬;再后来又因为在"安史之乱"中被迫任过伪职下过狱,差点没命。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人称之为"王右丞";因为他的仕途几经沉浮甚至死里逃生,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越来越趋于圆融澄明,诗和画里也越来越有禅意,所以后人又称其为"诗佛"。
"深林人不知",这不只是一种逃离,也是一种自在的洒脱
当一个人活得通透时,明白了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有些尘世里的无奈应酬也就逐渐地减少了。王维年轻时也曾鲜衣怒马,也曾是达官贵人欢宴上的宠儿;然而浮华散尽,他只想寄情山水、平安顺遂地度过余年,所以他少去人前喧嚣,多于人后独处。
记得他《鹿柴》里的另一句吧,"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可见他对"深林"的偏爱。其实,"深林"能有多深呢?能比"红尘深处"更深?能比"人心深处"更深?不过是"一入深林去,人间便不回"罢了,至少是暂时不用回去,"且偷浮生半日闲"。其实,深林里怎么会寂寞呢?"薄雨青众卉,深林耿微流","绝顶醮回人不见,深林磬度鸟应闻"……竹林深处,也会有花草,会有鸟鸣,甚至可能会有远寺的钟声。
只要不在人群就好,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惬意又轻松。
"明月来相照",这不只是一种孤独,更是一种自由的享受
虽然是"独坐" ,可是有我的琴声伴我;虽然没有人欣赏,却有明月来照拂!那明月就可以做知音啊!这是一种孤独 ,更是一种享受。
大家一定记得王维的《山居秋暝》里有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同样的明月,同样的人,他们已是老朋友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着无尽的落寞,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着无言的惆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着深情的想念……而在这里,如水的月光就如同流淌到心上一样,没有幽怨,没有感伤,有的,是心有灵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你说,从这点上,月亮和人是不是一样?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多么有意境的一句话啊!寂静中有灵动,无言中一线禅机。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啦!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由网友 任襟亚 提供的答案:
《竹里馆》就像个气质美女,贵在整体上弥散出的气韵。
假如非要在它的"五官"中选出最出色的部位,我会选最后一句。下边我慢慢解释因由。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的这首诗很妙,妙就妙在和一般的诗作不同,全诗既没有诗眼,也没有动人的景语和情语,看似平平常常,却又明明使人觉出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如同一个武功高强的扫地僧,于无形间散发着深厚的内力。
诗中的实景描写:
诗中的景物六个字三个词,分别是:幽篁、深林、明月。如果去掉修饰词只有三个字:篁、林、月,这三个算是三个简单的物象了。修饰词存在的作用在于把简单的物象赋予了生动的情感:竹是青翠的;林是幽深的;月是明亮的。这样,物象进一步情感化成为意象。当然,诗中还有一个物象,那就是"琴",这个我要把它放在下边讲。
诗中的人物活动:
诗中用三个动作刻画人物,他"独坐"、"弹琴"并"长啸"。
"独坐"说明了只有一个人;"弹琴"说明志趣高雅;"长啸"说明率性天真。
诗只是在呈现人物的行为,并没有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价。但是不评而评,结论已经在读者的心中了。
诗的整体:
这些意象和人物动作被浑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有了这四句诗。于是就有了整首诗的妙谛自成、境界自处。本诗是自然而然、绝俗出尘的佳作,绝不负王维"诗佛"的雅号。
最后一句的妙处
我说最后一句意境最高,是因为它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我们来看前三句: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也曾提到),深林里的这一切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呼应更没有人欣赏。那么最后一句加上后,知道、呼应、欣赏的来了——就是那天上皎皎一轮明月。虽无知音人,但与风月同化,这境界是不是蹭蹭上去了?本来是寥落的,一下子皆大欢喜了。
因此上我说非要选,我选最后一句。
希望我的这点微薄的见解,能够对题主有所启发。谢谢阅读!
由网友 巴蜀秀才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认为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两句尤为出色,文字简练而意蕴无穷,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为伴,只有明亮的月亮来相照。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遍洒清辉的明月当做心灵相通的知心朋友,显示了诗人新奇的想象力。
由网友 秦州游子客龟兹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明月来照相"这一句最有意境,且听下面细细分析。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自己一个人独自在非常茂盛的竹林里弹琴又唱歌,非常的潇洒,却是有淡淡的孤独。
"深林人不知",茂盛又深邃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照我,陪伴我,这一句我感觉最有意境,拟人化手法,"来"字给人月亮像老朋友一样来串门。另为,明月好像知道我是孤独的,特意来陪我,如心灵知己一般,我不说什么,你却能明白我的内心。因为有"弹琴",容易让人联想到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也可以说,在这里月亮成了王维的"知己"。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由网友 文之戈 提供的答案: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平淡如秋水微波不荡,简洁如晴空万里无云,您却要找出:《竹里馆》中最有意境的是哪一句?面对这样的一首诗,还真把文之戈难住了。
《竹里馆》作为王维《辋川集》中最有名的一首千古名篇,诗的每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看不出哪一个关键字是诗眼,也辩不出哪一句是触景抒怀。但从整诗的结构布局来看,又仿佛每一句都在抒发作者的闲情雅致,简直妙不可言,让我们来一探这首奇诗的个中奥妙,顺便看能不能找到最有意境的那一句。
译文:
一个人在幽静的竹林里闲坐,时而弹琴时而放声歌唱;在这密林深处没有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照伴着我的身影。
全诗四句,为五言绝句诗,诗中就是表现诗人幽居山野,心情自由怡静。属闲情偶寄之类的应景小诗。
第一句中"独"与"幽"字表明山野竹林之偏僻。
第二句"弹琴"与"长啸"用声音来表现竹林之清静。
第三句用"人不知"来说明作者此时的自由任我的心情。
第四句用"明月"和"相照"表明作者高雅洁净的品性和喜欢清静的心境。
全诗四句浑然天成,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激情地抒臆,就这么自然平淡,又那么令人舒畅祥和。
诗人写月夜幽林,弹琴长啸,这样光影映明暗,声响衬寂静,这种信手拈来,信笔所至,实在是安排得妙手天成。艺术本自然,自然至简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
王维不愧为"诗佛",这种看似平淡不惊的小诗的确是达到了"无我无求"的佛之界。
若在这浑然一体的小诗中觅一句最有意境的诗句,我也只能勉为其难地选"明月来相照"了。如此清雅之地,一切尘俗都是多余,只要明月相伴,明月知我心足矣。
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繁忙喧嚣的现代世界里偶尔也停下来,读读如《竹里馆》一样的佳篇,洗涤心灵上的尘埃,使烦燥不安的灵魂得已安放。
由网友 书香居 提供的答案:
诗佛王维,禅意贯穿晚年作品之中
王维的时空
诗佛王维,出生成长于中唐由盛转衰败时期,见证了大唐的繁荣强大与衰败灭亡,这些具有巨大反差的社会现实,对于生活在其中的诗人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碰撞,诗人对于社会、人生都作出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
王维早年也是饱读诗书,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虽然心有报国志,但奈何统治阶级的统治由清明转向昏庸,社会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萧条,国家从实力强大专向腐朽脆弱,王维一腔的报国热情,都在不堪的官场现实中被逐步磨灭。
公元755年,爆发了史上闻名的安史之乱,大唐如同多病的老人,被叛军扫荡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堪一击,皇帝带头逃跑避难,政府体系崩塌,社会动荡,百姓游离失所,王维也不幸被叛军所俘。虽然身陷敌营,但心仍在李唐,王维写诗以明志,表明内心忠于李唐的思想,所以在李唐平息叛军后,曾经有被迫任伪职的王维仍然得到宽大处理。
岁至老年的王维,至此对社会百态、人生酸甜苦辣都有了亲身深刻体验,眼看各种办法都无法挽回帝王迷惑的思想,个人渺小的努力面对社会大势,实在是微不足道,心生退意,于是请辞官职,归隐田园,定居于终南山脚下,安亭晚年清净时光。
王维早年,也是意气风发,在他的诗文里面,也有少年豪情,也有描写边塞诗歌。到了中年之后,思想逐渐归向于佛道,在做官之余,与友朋过上难得的隐居时光。特别是到了晚年,参禅悟道成为人生主要努力方向,在他晚年的诗文里,到处充满禅的味道。
空灵的诗歌
诗佛王维的《竹里馆》,是其晚年作品中非常有意境的一首诗歌,这种禅悦的意味贯穿整个诗文,就好比是一个具有思想、灵魂的人一样,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缺一不可。如果说最有意境的一句,书香君认为应该是:明月来相照。
原诗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竹里馆》是一首可多得的精品。虽然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是却把诗佛王维的思想与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诗文前三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王维晚年隐居在终南山脚下,京城长安之南,居住附近有很多景点:辛夷坞、竹里馆、华子冈、莲花坞、青溪等处。隐居后近邻终南山,除了时常进山游玩之外,平时多在就近景点休闲。平时有朋友来了,就携朋带友。如果是自己一个,就独自坐在浓密竹林之中,再无他人,人与境合,感受自然之美。同时抚琴纵歌,多么的悠然自得!竹林幽深,没有人会知道还有一位诗佛在此放飞自我。
末句:明月来相照。
前面全部都是在做描述、铺垫,最后一句才点明题旨。
王维,号摩诘居士。这来自于他信佛的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和号。维摩诘,取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在家修行居士,成就不可思议,连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见到他都恭恭敬敬问讯、对话。父母给他取此名、号,是希望王维的人生最终能够修行到象维摩诘居士那样的成就。也是一种希望与目标。
明月之光,在佛法中代表着智慧,在此以喻自己的修行境界。月光皎洁无暇,也代表王维宣告自己的高尚的人格不再受污浊尘世的染污,更代表自己追求无上智慧的志向。来相照,可以理解为除却污染,自己身心清净洁白之意。
所以最后一句,应该是全文的重中之重、点题之笔。
【总结】《竹里馆》,是王维晚年诗歌精品之一。既是描写自己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也是表达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把自己参禅悟道的境界,都悄无声息的融入诗中。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读王维中晚年的诗歌,总会有很干净、很悠远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快节奏,愿每一位好朋友都能够在忙碌之余,都能有如诗佛王维那样的悠然自得的状态,调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也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灵境界。
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由网友 烟雨立凡 提供的答案:
相对而言,全诗没有一句是最有意境的。
诗中每一句单列出来,都显得平淡无奇,但四句合为整体后,却意境辽远,十分绝妙。
这首《竹里馆》也是最能体现王维"诗佛"之誉的作品,可谓入禅入画,空灵自得。
全诗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时期,为《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七首。
就诗的意境而言,通过月夜下的竹林,弹琴长啸,林深处,尘嚣远离。作者独自抚琴赏月,一切都那么空明澄净,令人安闲自得。
此诗的独特在于,没有动人的景语,也无诗眼,更谈不上唐诗宋词常见的借景寓情,抒发情感,至少在表义上找不到蛛丝马迹。但通读全诗时,却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随着诗人心灵恬静,忘掉了世间诸多烦恼,进入一种虚空的精神境界。
因此,此诗的意境,源自于人物心理镜像与笔下景物的内涵有机统一,而不是景物或心理的直叙。
公元757年,王维因曾做过短暂的安禄山的伪官,差点被砍头,虽然被弟弟王缙以刑部侍郎官位为兄脱罪,才逃出生天,但从此更意志消沉,向往山水田园生活,追求虚无的精神境界,在佛理中寻求解脱,他写道:"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细品此诗,与《辋川集》中其它诗章颇有同工之妙。如以下两首。
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