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冯国璋为何抽干中南海养鱼池捉鱼卖鱼?

由网友 大狮 提供的答案:

清末民初,各路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光是民国大总统就换了好几任,好似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想着做几天总统宝座玩一玩。这些"大总统"之中,其中便有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太爷爷冯国璋。与其他民国大总统所不同的是,冯国璋的头衔前面永远带有一个"代"字。在张勋复辟,黎元洪跑路之后,冯国璋临危受命做了个"代理大总统"。所谓"代理"便不是正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代"字,让冯国璋做出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比如著名的"总统卖鱼"。

代理总统犯了难,唯有卖鱼来换钱

冯国璋卖的鱼跟被人卖的不同,人家卖的鱼或捕自荷塘、或抓自沟渠、或是捞自大江,而冯国璋所卖之鱼,却是皇家的"宠物鱼",这些鱼来自清朝皇家园林中南海中。

中南海属于大清王朝的皇家园林,湖中放养许多鱼,这些鱼长年累月在此生活,吃得好游的秒,而且还沾了皇城气儿。皇帝家中养的鱼谁敢捕捞,时间长了,这些鱼又肥又大,而且数量巨多,早先没人敢动那是因为皇帝在,如今皇帝已经下台了,冯国璋就打起了这些鱼的主意。

要说冯国璋祖上也算殷实,但到了他这一代就大不如从前,一家人坐吃山空,最终该卖的卖该当的当,因此冯国璋年轻之时连上学的钱都凑不够,或许是因为穷怕了,让冯国璋对钱财极为热衷。

因缘巧合让其当了大总统,虽然是个代理的,但好歹也坐在总统位子上,在民国时期,当总统没钱可是万万不行的。好几任总统都当得十分窘境,各地税收收不上来,而民国政府还要维持体面。找洋人借钱吧,借少了不够用,借多了容易被骂为"卖国贼",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吧,又怕被骂为"民贼"。

冯国璋也为难了,正在焦头烂额之际,他想起了皇家园林中的"宠物鱼",这些鱼他见过,如今已经多到水面翻花了。如果打捞上来,全部卖出去,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冯国璋为了得到钱,已经顾不得体面不体面,如今这些鱼正是为民国做贡献的好时候。毕竟这些鱼好吃好喝了好几百年了,如今也算享够了福,皇帝已经走了,留在你们也没用了。想到就要做到,俩字"捞鱼"!

宰相东陵盗木,元首南海卖鱼。

于是乎,这些鱼一股脑被打捞上来,而且专门登报,要求各商界巨贾前来竞标购买。生意人为了自己好处,当然见缝插针。最终,这些已经改名为"总统鱼"的"皇家宠物鱼"以8万大洋的价格被卖了出去,冯大总统实实在在赚了一笔,足够总统府几个月的开销了。

可怜这些皇家鱼儿,除了一些小鱼侥幸逃过之外,就连皇帝当年佩戴金牌的三尺长大鲤鱼也未能幸免。有人借此登报调侃冯国璋,写下一副对联:宰相东陵盗木,元首南海卖鱼。

这前面一句说的并不是说孙殿英盗墓之事,而是冯国璋当年为了赚钱卖河间地区古树名木的事儿,其中清东陵也跟着倒霉,后一句就是他卖鱼之事。上下联相互辉映,十分有趣。

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无。

等到冯国璋跟段祺瑞"斗法"失败,突然逝世之后,有人又登报写了一副对联: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无。

当然这后后一句并不是骂他,而是借用他名列北洋三杰之时外号"北洋之狗",他叫"北洋之狗",王士珍叫"北洋之龙",段祺瑞叫"北洋之虎"。如今龙虎尚在,狗却没了!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在当上民国政府大总统后,竟然为了钱,把中南海养鱼池里的鱼都给卖掉了。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嘲笑他是"卖鱼总统",还有很多人说他把卖鱼的钱都中饱私囊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有没有把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去呢?

(冯国璋旧照)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冯国璋这个人。

一、能力突出得重用。

冯国璋的祖上是大户人家,只是到了他父亲那一代,由于父亲痴迷科考,屡考不中后精神失常。再加上时逢清末,农民起义不断,因此到他出生时,家境已大不如前。

不过,耕读人家,虽家境败落,在教育上还是不肯松懈的,因此冯国璋得以入学。

冯国璋勤学好读,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先后考取了毛公书院和保定莲池书院。然而,由于家道艰难,不得不在莲池书院学习两年后,辍学回家。

当时,由于清廷腐败,国家内忧外患。冯国璋认为,想要振兴国家,只有投笔从戎,才能有所希望。当时他正好有个族叔效命于淮军,在族叔的介绍下,他投身淮军。

冯国璋的学问是军队里较高的,再加上他有叫必应,人缘也好,因此不久便被推荐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技能。

毕业后,冯国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战败后,他得到清朝将领聂士成的举荐,有幸成为驻日公使裕庚的随从人员,到日本考察日本的先进军事。冯国璋非常珍惜这次考察机会,他在日本时不光结识了一批日本军事将领,还阅读了大量军事教练和指挥作战的资料。这给他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军事基础。

袁世凯当时正督练新军,他读了冯国璋写的"兵书"后,认定冯国璋是块好材料,所以立刻将他招至麾下,让他编练新军。

由于冯国璋在教学上很有一套,因此深得师生爱戴。袁世凯对他更加器重,不久便将他升为督营操务总办。

冯国璋还在百忙中和段祺瑞等人编写了22册《训练操法晰图说》,由于该书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因此被清廷指定为军事学校和训练新军的主要教科书。

袁世凯出任山东总督时,曾为了向德国人炫耀自己的军队,举行过一次阅兵式。

在阅兵式上,冯国璋训练的军队随着他洪亮的口令,"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看得德国人连连夸赞,也让袁世凯出尽了风头。事后,时人称冯国璋为"北洋之豹"。

冯国璋成了袁世凯的心腹后,职位一再得到提拔。

冯国璋在武备学堂授课时,由于被学生推崇,许多王公贵族也喜欢来听他的课,这样他就结识了一些皇室子弟和王亲贵族。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摄政王载沣解除了袁世凯军政大权后,却依然重用冯国璋的缘故。

(袁世凯旧照)

二、倒戈反袁第一人。

袁世凯对冯国璋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贵人,因此冯国璋在很多时候都遵从袁世凯的命令。甚至袁世凯下野回乡后,他还一直作为眼线,随时向袁世凯报告宫中的情况,并想尽一切办法为袁世凯创造重夺权力的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冯国璋更是处处不肯受制于宫廷,迫使载沣万不得已只好重新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把军政大权再次交付给他。

由于冯国璋等人都是袁世凯的嫡系人马,所以整个北洋军,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利用手拥重兵的便利条件,和革命军谈妥,让清王室退位。

由于冯国璋有功,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冯国璋也很快升为陆军上将。

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一心想要复辟称帝。

冯国璋听说后,多次进京劝阻他,但袁世凯假称复辟称帝是国人之愿,他是万万不肯倒行逆施,所以他绝不会被国人逼迫称帝……

冯国璋见袁世凯说得言辞恳切,便信以为真。谁知道他前脚才走,后脚袁世凯便迫不及待地大造舆论,鼓吹恢复帝制等言论了。

袁世凯称帝后,感到受骗的冯国璋,与袁世凯恩断义绝,并联系北洋军阀其他将领,扛起反袁大旗,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最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便在忧惧中一病呜呼了。

(段祺瑞旧照)

三、形势所迫卖池鱼。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被选为大总统。积极讨袁的冯国璋,也被选为副总统。

走上政坛的冯国璋,开始侃侃而谈他倡导的治国主张,还多次在大学做"教育救国"的演讲。再加上他一直很注重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国内外都对他好评如潮。

随后,由于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日渐尖锐,张勋借机复辟。仅在任一年的黎元洪,只得逃到日本公使馆,并致电请冯国璋代理总统职权。

冯国璋上任后,再次反对复辟,并派出军队进行镇压,张勋的辫子军很快就被镇压。

不过,冯国璋的工作还是很艰难,最让他头疼的,莫过于没有钱。

堂堂民国政府怎么会没有钱呢?

原来,当时军阀混战,各自占地为王。这就意味着,地方税收根本不可能上交政府。但这些军阀,却又不断地以各种借口找政府要钱。为了地方太平,民国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筹钱,满足这些军阀。

冯国璋上任后,也面临着没有钱寸步难行的局面。

所幸他早知如此,在上任前就把崇文门监督这个职位要到手,这样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到20多万的商业税。可是这点钱,根本不够政府运转的支出,所以他还是愁。

这天冯国璋正在中南海转悠,突然看到放生池中有很多大鱼。于是就问这些鱼是哪里来的?

随行人员便告诉他说,这都是历代皇家放养的风水鱼。自明代起到清代亡,不知道放生了多少条。其中好些鱼身上都挂有金牌,或者金圈。袁世凯登基后也放生了一些身上挂着银牌的风水鱼。

冯国璋一听,乐坏了,赶紧派人将池子抽干,并捞尽那些大鱼,然后以"皇家鱼"为噱头高价卖了出去。

当然,此鱼出自皇家,一入市场就供不应求,因此鱼价一涨再涨,还是供不应求,最后果然让冯国璋大大的赚了一笔。

段祺瑞借机四处宣传冯国璋有"钱癖",说他大肆敛财。

时人听说后,再加上看到冯国璋卖鱼,便认定他为了中饱私囊,竟连鱼都不放过,于是嘲笑他是"卖鱼总统"。还写了个"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的对子嘲讽他。

其实,这还真有点冤枉他了。因为他在不久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的遗产只有300万元。原来他在任职代理总统时,为了能使政府运转,不得不自掏腰包。所以他虽卖了鱼,但他掏的钱却远比那些鱼赚的钱多。难怪他在卖鱼事件后,气得刻下一枚"平生志在温饱"的图章。

(参考史料:《冯国璋传》)

由网友 新知传习阁 提供的答案: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由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位置,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但掌握实权的总理段祺瑞对不是北洋系的黎元洪就不是那么客气,两个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府院之争以后,黎元洪辞去了大总统之位,由副总统冯国璋接任。

当时正值国初建,中央政府没有权威,地方的督军把持地方,他们都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不愿意向中央缴纳税收。中央政府本身就有庞大的开支,再加上要偿还清朝签订的卖国条约中赔付给国外的欠款,基本上就只能靠向国外借款来度日。

根据《北洋野史》记载,冯国璋当上大总统后,做过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冯国璋住进中南海后,就问身边的人:清水河中的鱼大吗?马上就有人猜中了冯国璋的心思,回答道:从明朝到清朝,一直就不断有皇帝在登基、过寿、生皇子时向水中放鱼,并且有不少皇帝在放生鱼时会在鱼身上挂金环金牌。这些鱼一直没有捕捞过,长得又肥又大。根据法律规定,这些鱼都是皇帝和总统的私产,可以随便处理。

于是冯国璋就下令把清水河中所有的大鱼全部拿出来卖掉,并且高价出售。一些酒店的老板就灵机一动开始炒作,把它命名为总统鱼。在当时的京城钟,总终于可以和东坡肉相媲美。

这桩生意做下来,一共帮冯国璋赚到了10万块大洋。当时的报界戏称: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冯国璋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自己很委屈,本来就是把这些钱花在国事和民生上了,他刻了一个印章,上边书写:平生志在温饱。

第二件事就是伐木,冯国璋是直系的大老板,所谓直系就是直隶省的大军阀。他老家在河间县,为了搞钱,他派人把家乡山上的名木古树全部砍掉了。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冯国璋解释说:这些树都有好几百年了,再不砍就会枯掉,树芯就空了,那样岂不浪费。现在把它砍掉换成钱,你们可以栽新树,栽新树的钱,我一人承担。然而当老百姓把新树苗全部栽上后,冯国璋只是打了一个白条,直到第二年辞去总统职务,也没有把这笔钱补上。

这两件事是野史上记载的,既不能说是真,也不能说是假,姑且存疑吧。这样的故事存在,实际上就是在讽刺冯国璋抠门儿小气。原因很简单,冯国璋出身于名门望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就衰败了下来,贵族的架子要端着,可家里又实在没钱花,打小他身上就沾染了抠门儿的小习惯。

传说当时有不少人都指责他,贵为国家大总统,却为自己捞私利。冯国璋这样解释说,袁世凯是一代雄主,就像刘邦一样。兄弟我只能学萧何霸占田产,自污其名,以求自保。从这以后,他就特别喜欢给别人盖平生志在温饱的印章。

说冯国璋喜欢捞钱,吃相有点难看,实际上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冯国璋是清朝的大忠臣,辛亥革命时他冲在大前线,把黄兴打的屁滚尿流,因此也被封为二等男爵。当清帝退位时,清朝王室的禁卫军就交给冯国璋去指挥了,因为其中的军官大部分都是冯国璋的学生。

禁卫军看到大势已去,就不再想替皇帝卖命了。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优厚的军费开支必须有保障。冯国璋就答应他们,由他自己来亲自解决,并且不到紧急情况下,他们不用上战场,不会被当成炮灰消灭掉,由冯国璋亲自来管理,不挂在军政部的旗下。

从这时起,这一两万人的薪水,都由冯国璋亲自来筹集和发放。当冯国璋坐镇南京时,这次军队就跟他去了江苏。冯国璋辞去总统职务,退居天津时,依然要到处去募捐为军队发放薪水,直到冯国璋去世时为止。

当然作为北洋系的老人,冯国璋是不差钱的。冯国璋从上海外国人那里购买了大量的鸦片,运到华北地区来贩卖。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段祺瑞,但段祺瑞说,冯国璋就是个财迷,算了吧。

冯国璋在自己的老家附近有3000多亩地,在江苏担任督军期间,和张謇合作做生意购买土地70万亩。他在平津地区还有大量的房产,还拥有3座金矿,在全国各地有10座钱庄。当冯国璋去世时,有人统计他的家产,大约有300万块大洋的价值。

当然这点家产在北洋军阀中算一般,曹锟的家产有5000万块大洋。杜月笙之所以能够称霸上海滩,就在于他的三鑫公司每年给他提供了3000万块大洋的收入,分到他个人手上,约有上百万。鲁迅在北京期间一个月薪水200多块大洋,只有用了3500块大洋,购买了三进三出70多间的北京四合院,现在价值两个亿。

根据以上的评估,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300万块大洋,还是5000万块大洋,在当时都不是一笔小数目。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在上海只有20多块大洋一个月,却养活了两个老婆,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北洋大佬,在当时都是富甲一方的大土豪。

由网友 史论纵横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在中南海弄两条鱼卖算个啥,你看冯玉祥进北京的时候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然后在紫禁城里翻了个底掉,你看孙殿英还没等进北京呢,就把清朝的祖坟都给挖了,跟冯玉祥和孙殿英一比,冯国璋的那点事算个啥啊!

关于冯国璋卖鱼的这点事,听纵横慢慢跟你唠!

袁世凯手下北洋三杰"龙、虎、狗"里面的狗就是冯国璋,在袁世凯的提携下,冯国璋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是叱咤风云了好几年,袁世凯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冯国璋呢?这跟冯国璋的经历有关,冯国璋到日本考察,并且取得了大量有关日军军事教练方面的资料,袁世凯这个人,好坏先不说,对日本是绝对的地方,将抗日作为毕生的任务,因此冯国璋就入了袁世凯的法眼。

当时袁世凯看到冯国璋整理的军事材料,认为这是个人才啊,所以就招到麾下,负责小站练兵,还别说,冯国璋真就有几下子,是干军事教学这块料。冯国璋在晚清政府的分量也不断增加,晚清权贵和袁世凯一致看好冯国璋。

慈禧死后,袁世凯遭到载沣等人的打压,但是冯国璋却没有,反而受到重用,对于清廷冯国璋是忠心耿耿的,对于袁世凯冯国璋也是感恩戴德的,当清廷和袁世凯利益一致时,比如攻打武昌的时候,还能出力,等袁世凯和清廷闹别扭的时候,冯国璋就左右为难了,当时冯国璋率军南下攻打武昌,十分顺利,清政府封冯国璋为二等男爵,当袁世凯出山后,袁世凯就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国璋就不知如何行动了。

说起来,冯国璋还是没有把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情整明白,如果不是清廷大势已去,冯国璋差点给清廷陪葬了。

袁世凯死后,冯国璋担任副总统,张勋复辟后,段祺瑞为了拉拢冯国璋推选冯国璋担任代总统,从南京北上到北京。

冯国璋入主中南海后,派人将中南海里面以前皇家养的鱼全卖了,然后让人在北京市场上高价卖鱼,当时北京各处直接叫卖"总统鱼",前后卖鱼八万多元,冯国璋的名字也算是臭到家了,当时有人写对子嘲讽冯国璋:"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

实际上冯国璋这个代理总统并不好做,处处都要花钱,偏偏冯国璋穷人家出身,不舍得花钱,对钱看的比较重,在官场之外,冯国璋也大量兴产置业,在冯国璋死后,家产也就300万元不到,而且都是储蓄和投资所得,可见冯国璋虽是君子爱财,却也取之有道,虽然抠,但并不贪。

在民国时期,卖皇家几条鱼又有什么了不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抢了多少宝贝,像孙殿英到慈禧的墓里面,棺材板都给劈了,冯国璋卖几条鱼真的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只不过相比同时代的人物,冯国璋是起步比较高,但眼界比较低,所以最后也没做出什么成绩,反而让段祺瑞玩的团团转。

由网友 西岭散人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是何人?只要经常喜欢看相声的都知道,那个著名的相声演员冯巩,还是要叫他一声太爷爷的。

虽然也是总统,但冯国璋仅仅拥有临时的代理权,而就是这样的机会,许多人还求之不得呢,这段坎坷的历史当中,由于此前黎元洪的不负责任,也最终换来了冯国璋的临危受命。

总统抓鱼可能是出于兴趣爱好,但他这卖鱼的行为甚是让人费解。

中南海是什么地方,即使算不上耳熟能详,但只要提起来,就知道它的神圣之处不可冒犯,但这位代理总统却别出心裁。

当时的中南海还算是清王朝诺大皇家园林的一部分,自然也有许多养鱼的池塘,但这儿养的可不是一般的草鱼,鲤鱼,鲫鱼,而是许多名贵的鱼种,自幼娇生惯养,颇有皇家范。

或许是其他人怎么也没有这样的想法,拿着这些鱼去卖鱼换钱,但冯国璋做到了,养尊处优的皇室待遇,让这些鱼心宽体也胖,而且没有天敌的它们繁衍后代众多。

代理总统冯国璋在看到它们的那一刻,就已经置换成了等同数量的钱财。

其实冯国璋祖上也算留有积蓄,但是家族财产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冯国璋,前半生体味惯了没钱的心酸,这不好不容易当上代理总统吗?仿佛不捞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

何况我们纵观民国时期的总统,手里面有没有点闲钱,哪能够让手下的士兵们听令于他,所以没有收入来源的他,自然对这池子里的鱼动了心思。

在那个年代搜刮民脂民膏,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冯国璋这一举动尽管让人哭笑不得,但也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

养尊处优的皇家鱼,也是时候长大奉献自己的力量咯,冯大总统看见那鱼儿撒欢,也顾不得什么颜面,当机立断决定捞鱼,也可能是此前受惯了清王朝的剥削压迫,在大总统一声令下,所有的将士都捞鱼的不亦乐乎。

毕竟还是皇家鱼, 就连打捞上来的售卖过程也充满仪式感,代理总统还派人专门印刷了头版报纸,为这批鱼找买家费了好大劲。虽说是代理的吧,但也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当然对于他们的主要主顾商贾大户,也提前告知,还制定了完善的竞标计划。

总统要钱,那么生意人既能得到皇家鱼, 或许还能在总统面前获得其他好处。

为了关系,为了面子,所有的竞标者都挤破了头,往前冲。 最终这一批鱼也被卖了8万大洋,这些疯狂的买主们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美其名曰:总统鱼!

这些钱也确实足够让冯大总统潇洒一阵了,此前他为了总统府的开支,可是想尽了办法,或许此刻的他都佩服他当时的决定。但这一切也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自然也不排除反对意见和调侃的声音。

战乱年代,赚钱之道无非就那么几个,老老实实本分做生意几乎不太现实,无非就是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最快的发家致富之道。

当时的大军阀孙殿英,就凭借着光顾慈禧大墓,也获得了不菲的财富,要想让手下忠心耿耿,也不能一直打空口支票,终究还是要为部下谋取福利。

本身有钱还好说,没钱自然就用武力解决了咯!战乱年代的价值体系,绝对不可能用如今的眼光来考量的。

冯国璋总统捕鱼卖鱼的故事,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别出心裁,其实也实属无奈之举!

由网友 民国年间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心腹部下,北洋军阀核心人物之一,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对于北洋三杰,还有个"龙虎狗"的外号,冯国璋因为其形象和性格而被人们戏称为"北洋之狗"。

冯国璋

张勋复辟失败后,大总统黎元洪下台,副总统兼江苏督军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入主中南海。冯国璋虽然当了总统,但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里,致使冯国璋政令不出府门。冯氏其人极为爱财,当时中南海里有许多皇家放生的鱼,身上都拴着带有放生标志的金牌,从明代起一直没有捕捞过;袁世凯当总统时,也曾放过不少鱼,上面也带着刻字的银牌。

中南海是北洋政府总统府

这时有人向冯国璋建议,何不将这些鱼捞出卖掉?冯国璋见有利可图,于是便同意了。消息传出,商人争相争夺捕捞权,最后以8万元成交——当然,这笔钱肯定装进了冯国璋口袋。

中南海的鱼捞出后,北京各大饭馆争相购买,并赋以"总统鱼"的噱头,与大名鼎鼎的"东坡肉"相对仗。

冯国璋下台后回到直隶河间诗经村老家居住,不久又回到北京,但很快便因病去世。这时,好事者又想起冯国璋卖鱼这个典故,写了一幅挽联:"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无。"

冯国璋之墓

最后我们回到题目上来,冯国璋为何抽干中南海养鱼池捉鱼卖鱼?一个字:"钱。"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这事只能说冯国璋太小家子气,在总统位子上一个月十来万大洋拿着还到处想捞钱,结果留下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段祺瑞借张勋复辟把大总统黎元洪赶下台以后,就派人去南京请副总统冯国璋出任代理总统。冯国璋也是踌躇满志入京,特意将王士珍、段祺瑞两个北洋元老请到总统府共叙旧情,说以后老兄弟们一起合力办事,不搞什么府院之争。

不过事实证明冯国璋想得太好,段祺瑞压根没打算和他分享权力,什么事都是他这个总理说了算,冯国璋唯一的任务就是在送去的公文上盖章。尤其让冯国璋郁闷的是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心高气傲,压根看不起他,送来公文但凡冯国璋要看一下立刻就不耐烦,嘴里就要不干不净起来,催着他盖章。

可怜冯国璋也是北洋三杰之一,这下活生生成了一个盖章机器,自然是憋了一肚子火。不过冯国璋玩不过段祺瑞,所以火归火,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既然权力没指望了,冯国璋只能想办法捞钱。

说起来民国时期这大总统是个肥缺,每个月月薪大洋三万,另外还有办公费四万大洋,交际费四万大洋,交通部、烟酒事务署、崇文门关税三处还有额外补助十几万大洋。

虽然说这些收入不光是冯国璋一个人用,他身边任用的一些办公人员、护卫的工资需要从这里开销,和外国公使交集的费用也在里面,但是即使七扣八扣,冯国璋到手的钱也在十万大洋以上,在当时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但是冯国璋对于这个收入还不满意,还到处想着捞钱,结果就干了两件不怎么光彩的事。

第一件事是冯国璋派人去把家乡河间的百年古树全都给砍了,拉到北京来贩卖。这河间的民众们一看可不干了,说别人是造福桑梓,冯大总统专伐桑梓。一些家乡父老还上京求见大总统,来要个说法。报社也是跟风报道,一时闹了个沸沸扬扬。

冯国璋无奈,于是对家乡父老说自己会予以补种,并要求河间民众先帮忙代种,自己来付钱。结果等到这边把树种上,冯国璋又表示没钱,坚决不付款,再次上了报纸。

第二件事更夸张,冯国璋当时住在中南海,这里有个大水池,是明清两朝皇帝放生的地方,历代皇帝都在这里放生过鱼,数量着实不少。而且这些鱼经过百来年生长,不乏几十上百斤的大鱼。冯国璋一看这池子里的鱼不错,就命人捞上来全给卖给了饭店。

消息传出以后,舆论再次哗然,一时报纸上骂声一片,冯代总统又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其实说起来冯国璋真心不缺钱,他死后不算已经分给各位姨太太和子女的钱,自己名下的财产总计就超过了300万元。卖书和卖鱼的钱与之相比可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冯国璋也不放过。只能说他太小家子气,难怪一直斗不过段祺瑞。

由网友 黑句本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的六个字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哪六个字呢?

平生志在温饱。

换其他枭雄人物,咱们还可以说这是人家在淡泊明志,但这六个字落到冯国璋身上,还真不是。

这是他的心里话。

不信的话,咱们可以先来看几个冯国璋的光荣事迹。

1、冯国璋爱吃玉田咸肉,但每次吃,尤其是请客的时候,他的玉田咸肉切的薄极了,就像刀片。为此,有人拿这个抠门的北洋大佬打趣,吃冯国璋的玉田咸肉,一不留神能划破嘴。

2、冯国璋到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前,仍不忘做生意敛财,他差人到上海,用债券囤积大量鸦片,以制药为名从中暗自牟利。有人将这事捅给了段祺瑞,段祺瑞毫不奇怪地说,此君有钱癖。

3、1919年12月28日,60岁的冯国璋在离世前,仍不忘跟大儿子交代家产。他说,我们的家产,除去在南京烧掉的570万,张调辰侵吞的300万,王克敏骗取的40万,其余的全能对上帐,你要好好保管呀!瞧见没,临死还在对账呢。

4、冯国璋闹过的最大笑话就是卖中南海的鱼。虽说北洋时代干总统是个"苦差事",动不动就得私掏腰包填窟窿,可冯国璋不是没钱的主呀,家里有地几十万亩,京津有房千余间,此外还有三座金矿、十座钱庄以及大量的股票存款,但一听说"成文规定,三海鱼鸟花草历来是皇帝总统私产",立马就把中南海的鱼捞出来卖了,整整卖了八万块。

世人嘲笑他,捞中南海的鱼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八万块钱,居然能滑稽可笑到如此,实属史上罕见。

不是有钱癖,掉钱眼里的人,混到那个级别,是真的干不出来。

因为咱主要的写作方向在民国,看到这为八万块就把自己颜面卖光的事,很困惑,这家伙这么没出息,那他究竟是怎么混出来的呢?

难道民国的传奇有廉价的时候?

为此,咱仔细研读了一下冯国璋的历史,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不是只有枭雄才能创造传奇,有些四平八稳甚至没啥出息的人,只要运势够好,有所处时代急需的技能,再加上跟对老板,那他就有可能吃到时代的红利,进而成为毫无传奇色彩的传奇。

冯国璋是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他出生的这个地方很牛逼,诗经之乡,圣贤之乡。因为这个,发迹后的冯国璋爱称呼自己为冯诗经。

瞧冯国璋的平生志向就能猜到,他一定是穷人家的孩子,据说,当年家里为了让他读书,把房上的瓦都给卖了。

和北洋时代的那些真枭雄不同,冯国璋是学霸型的,无论在哪里,读书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因为这个,在投奔大沽口淮军没多久,他就被推荐进了北洋武备学堂步兵科第一期。

在北洋武备学堂,冯学霸创了个记录,以学兵身份考中了朝廷秀才,这事在当时很轰动,连李鸿章都惊动了。

毕业后,冯国璋留校做了一段时间督办,之后就跟随聂士成做了个幕僚。这差事刚好适合冯学霸,跟随聂士成在东北、朝鲜期间,他充分发挥学霸的优势,到处考察、测绘,最终硬是弄出本书《东游纪程》。

大兵居然能编书,遍的书对实战还挺有用。

由此得到聂士成的重用后,冯学霸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去日本考察军事的机会。在日本期间,冯学霸还是不干其他,一心钻研日本军事资料,该抄录抄录,该编写编写,到1896年回国的时候,他俨然成了专家,光兵书就写了好几本。

袁世凯看上他,重用他,源头就在他写的那几本兵书上。当时的袁世凯正处编练新军的起步阶段,能拿来就用的兵书他太需要了,所以当他看到冯国璋的兵书时,如获鸿宝。

说冯国璋无形中踩到了时代大运,还有一点,清廷新贵派当时也想练新军,也需要冯国璋这样的人。加上冯国璋这人又显得忠诚,所以他是两头吃香。袁世凯得势,他是袁世凯身边红人;袁世凯遭慈禧之后的新贵派打压,他转而又成了朝廷有意要用的专业人才。

正因为如此,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未重新出山前,他成了领兵前往武昌的合适人员。

在当时的时局下,这一点很重要,等于是占得了先机。

但从冯国璋在武昌的表现看,他实在不是袁世凯中意的第一人选。清廷给点甜头,他就晕了,就拿出"没见过世面"的愚忠了,若不是袁世凯及时出山,用段祺瑞将他换下,他很有可能坏袁世凯的大计,帮清廷大忙。

冯国璋真正把直系经营起来,靠的是两点。一点是他长期负责新军教学,师生关系让他笼络了大批人杰,从而织出了他的势力网;另一点就是二次革命,袁世凯启用前往南京镇压革命党,打脑筋不用拐弯的硬仗,这让他赢得了地盘。

有地盘、有军队、还有势力网,冯国璋的传奇就这样天时地利人和地缔造出来了。

虽说冯国璋不是枭雄,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位、实力能赋予人野心,所以在袁世凯称帝期间、段祺瑞和黎元洪府院之争期间,他都有所谋断。

但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没什么惊艳的地方,就算坐上了民国代理总统的宝座,也有点高级打工仔坐老板椅的感觉。

平庸,露拙,闹笑话。

然后就是一闪而过,早早地死掉了。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你知道冯巩的辈分吗?他的名字中间本来是应该有个""字,对,这样他就该叫"冯禁巩",听上去是够别扭的。

这个辈分排序应该是"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正是由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制定下来的,冯巩的祖父叫冯家遇,父亲冯海岗,儿子冯开诚,无一不是按照辈分排序取的名字,只有冯巩的名字因年代的原因,是个例外。

说起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来,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他,在北洋政府时期,那可是出了名的爱钱。

君子爱钱,取之有道,不过老冯这个"道",应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里的"道",主意多,路数广,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来,人家老冯虽然是地方大员、统兵名将,后来又当了北洋副总统、大总统(代),人家求财之心虽有,贪赃枉法之事不做。

北洋政府的中央财政吃紧,也不怪人家老冯。袁世凯在的时候,有两年马马虎虎还能做到财政持平,但是从黎元洪开始做大总统的时候,可就江河日下了。

这也难怪,作为正统政府,你必须得负担清朝留下的债务,庚子赔款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每年三千万,雷打不动的还没过手就得偿付;按照清帝优抚条例,大清小逊帝坐在紫禁城内廷中,每年四百万必须得打到人家账上,人家也要养活一批皇亲国戚、工作人员;中央政府一开门,也得有各部门工作人员办公不是,每年二百万各项工资等开支一分钱少不了,不给工资哪有人干活不是?

支出的地方多,上缴的收入少,南方各省的民党势力一直对着干,还给你中央财政上缴?不消耗你中央财政去搞对抗就算烧高香了,即便是北方的各省,北洋真正控制的财政也极其有限,今天地方财政给你上交一块,明天地方可能就敢哭着让你中央再返还一块二,这也就是北洋政府动辄搞《善后大借款 》、《西原借款》等等对外对内借款的苦衷,从这个角度说来,北洋政府的大总统是最难当的。

黎元洪做总统时,有时就跟冯国璋哭诉,这大总统真是没法当了,这个月自己就垫了三万块,这样下去,每年赔三十六万,没法活了!

等到冯国璋代大总统上台,人家老冯早就知道总统难做,留了个心眼儿,提前谈条件,把崇文门监督的收费职能从政府收回来划给了总统府专用,这个崇文门监督从清朝设置以来,就相当于京城税务总局,每月总有不低于二十万的进项。

但即便是像老冯把算盘打得精成这样,总统府的收支还是捉襟见肘,沉疴难起,多少年的老毛病,不好治。

连他的老哥们,跟他搭档任总理的王士珍也知道,从冯国璋的嘴里很难吐出点东西来,想派出个代表到南方出差谈判,总统府指望国务院开支差旅费,国务院指望总统府,把王士珍气得都说不出话来。

这不,有一天冯国璋在秘书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边散步,中南海本属清朝皇家宫苑,自打民国建立,就成了总统府的地盘。

估计老冯正在为经费的事情闹心,本来是愁眉不展,当他看到湖水中欢快的游动着好多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忍不住眉开眼笑了。

秘书一看冯代总统高兴,也乐了,跟冯国璋讲述起这些池鱼的来历。

原来这里头好多鱼都是历代帝王放生的。比如袁世凯本人,就曾在这里放生过两条黄河大鲤鱼,这两条鱼怕是得有好几百岁,自从明嘉靖朝以来,有记载的在这里放生的名贵鱼种那是数不胜数,很多鱼儿在被放生时身上还挂着金牌标明身份。

秘书说的眉飞色舞,老冯听得心花怒放。

"嗯,有了,把这些鱼卖了,肯定发财!"

秘书一听这句都愣了,但也能跟上话:

可不是嘛!这都是皇家尊享。

"对,就是这句广告词!明天找人来一网打尽,公开拍卖!"

秘书真没想到人家老冯是玩真的,第二天就发布出去了这则消息。

皇家饲养、总统亲售,列位,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百年后的克林顿奥巴马才会在下台后演讲出书圈钱,靠名气吃饭,这都是人家老冯当年玩儿剩下的。

冯国璋此次拍卖,鉴于总统身份,也没敢太过张扬,最终的拍卖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开价十万,最后八万成交,差点没流拍。

当天晚上,据说京师各大饭店的菜单上就出现了新菜名:"总统鱼"。有捧场去吃着赞不绝口的,也有口味刁钻的品出不对劲儿来的,这跟河里的鱼的味儿也没什么区别嘛,这大总统怕不也是奸商,从河里捞出来冒充的吧!

话说冯国璋在袁世凯当总统期间,身为地方大员,唯一的爱好就是搞实业,他与张謇合办了占地几十万亩的盐垦公司,并在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中华汇业银行等处都有股份,在老家也广置田产。袁世凯死后,别人说他时,他还拿着汉初萧何的所作所为来形容自己:我这也做也是在学萧何啊,老袁就像刘邦,我只有把自己扮演的财迷一些,人家才不会怀疑我有更大的雄心不是?

除了卖鱼,冯国璋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砍树这样的一个事迹,据说他把河间老家的道路旁的成材大树大量砍伐后卖到城里,所以才有别人讽刺他"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一说。

冯国璋做了一年副总统,一年代总统,在此期间,面对南北分据,始终抱持"化除轸域,和平统一"愿望,与段祺瑞的"武统论"形成鲜明对比。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