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树德汉硕 提供的答案:
这不单是两广说白话的汉人,也不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在许多农村乡下,思想转不过弯来,还有点迷信的,对父母爸妈的叫法还偏叫阿叔阿伯阿哥,阿婶阿娘阿嫂等。为何会要偏叫呢,这受传统迷信思想影响有关。
在过去医学科技不发达,人的生活条件又不好,生儿育儿不易,难养而夭折者常有之,父母因生育儿女后多病不顺早亡者亦有之,过去人知识少,又迷信,不但相信算命,还相信神灵。故而有以为人算命为业的,有以卜巫弄神驱鬼为生的,人一遇到不顺病疾什么的就去算命,求巫婆神棍,于是,什么父母子女刑克重要偏叫或拜契什么的说法就出来了,找巫婆神公的讲得更迷人惑众,不由你不信。于是,许多人是宁信其有,偏叫为上,以图心理一个安慰。人多少都受心理暗示影响的,就是现在,仍然相信这一套,偏叫父母,或拜契父母,拜认神灵仙佛为父母者并非个别,有的拜认某社庙的一棵古老大树,或一块大石。我小时就是让算命的说,对父母有刑克,不偏叫父母就要重拜契,于是去认了一块大石头拜为父母,连小名也取名为"邓石"即认邓公圣爷及石头为父母,村上,同一年生的男的,都一样,小名取"邓石",变成我是"树德邓石"还有树仁邓石,树林邓石等,后问原因戊戌年生的犯魁罡了。
过去无计可施之下,避忌最易法就是偏叫或重重拜契,这是说父母子女有刑克的做法,如是儿女难养的,在取小名的就贱叫,取狗养猫养的什么都有。这基本是迷信,图心理安慰,现在还有些人迷信,还相信这一套,但少许多了,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改善后所致,慢慢地,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由网友 乌梅笔记 提供的答案:
我也是广西讲白话的,六零后,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村不仅有人把父母叫阿叔阿婶,还有人称父母阿哥阿嫂,好像称父母哥嫂的多一点。因为以前父辈们兄弟很多,又是按同一个爷爷(白话叫阿公)排的,村里有的人是大家族,以前人丁兴旺,排到十几或二十几。比如有一个比我父亲小的,我叫他十七叔 。有一个不是姓胡的我们称他二十六哥。白话不说二十六,说ya牙六哥。他们家的孩子就叫他阿哥,奇怪吗?
小时候我曾问过村里的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叫哥嫂。有人告诉我,以前的人命苦,就让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他们排第几的,就叫几哥几嫂。
以前有的人很爱算命,有点小毛病经算命先生一算,就会说,孩子的命缺金啊土啊或水等,就要让他们去认契爷或契娘,也有的去拜树或石头的。我最佩服村里有一个妇女,她的丈夫排第六,她家的孩子叫她六婶,当她带自己的孩子去算命时,算命先生让她的孩子去认契爷契娘,她是不让孩子去认的,她买点带子,用红纸染染红,让孩子们用染红的带子做裤带,系在腰上,说:"我就是你们的契娘,你们的老豆(指孩子的父亲)就是你们的契爷",她之所以不让孩子们去认契爷契娘,是因为以前穷,认人家头年还要用布票买布,拿鸡或猪肉等做礼物,去拜年。以后年年去人家那拜年。都需要礼物,看来她是挺明智的。如果都让孩子去认契爷契娘,一家多几个亲戚,人家那有什么红白喜事或孩子满月都要去,那样会多许多开销。她除了挣工分,也挺会照顾和管自己的孩子,再让家里的大孩子带弟弟妹妹。她陆续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共七个孩子。孩子们都健康成长,有了后代。
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有许多孩子不再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阿叔阿婶了。
由网友 大气枫叶F 提供的答案:
坐标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也是这样的称呼,不过留意一下,这种称呼的父母都是30,40后居多,解放后的50后基本上都教儿女叫爸妈了,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解放前都是叫爹,娘的,解放后新社会新作风,破除迷信,必须改掉旧社会的称呼,国家禁止用旧的称呼,倡导称呼和国际接轨,但老一辈一下子又接受不了这个来自西方的新称呼,所以过度时期不叫爹娘也不叫爸妈,就叫叔婶了,被叫叔婶的大多数是30,40后,解放后的50后很少称叔婶的,多数叫爸妈了!本人70后,爸妈是50后,一直叫爸妈!和我年纪相仿的人都叫爸妈,伯父他们是40后,堂兄弟他们都叫叔婶,其实1949年就是分界线,比如我村,40后的父母60后的儿女全叫啊叔啊婶,50年后的父母,70后的儿女都叫阿爸阿妈!总结,叫叔婶只是由爹娘到爸妈的一个过度!
由网友 ⼀壶酒化流年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答看了很有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两广白话叫父母为老窦,老母。可广东、广西原先早一辈的人会把父母称呼为阿叔阿婶了?这也是有来历的,和那个年代有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那时候国家不富裕,缺医少药,物质不丰富,人们普遍营养也跟不上。通常很多家庭都会生育好几个孩子,因为各方面条件跟不上,有些孩子难以养活,那时将近30%的夭折率。这个有我感触,我祖母生我父亲八姊妹,夭折了三个,而且几乎那时的家庭大多如此。
所以在两广地区就留传有个民俗。孩子出生时,要请算命先生看看孩子出生的生辰八字。如果和父母相冲相克的话,对小孩的身体健康没有好处。就只能"假叫父母",所以叫阿叔,阿婶!
潮汕地区有个说法更清晰,算命先生说出生小孩时辰八字和父母相克,就会教让孩子移房过祖。可自己的亲生骨肉总能移房过祖?所以只好在称呼上改变。这样就形成了民俗,为保住孩子不夭折避开亲热的称呼,从小教孩子这么叫开了!
我在广东这么多年,对这民俗了解一些,不光是两广的广府民系、广东的客家民系与潮汕民系都有这民俗。
我朋友清远连州客家人,就有其代表性,他父母那一代是这样称呼父母的。看父亲排行第几,排老大叫阿伯,老二叫阿叔,老三叫阿三。母亲相应叫阿大、阿姆,阿婶。也有些客家人叫阿叔,阿婆的。
潮州原来也是叫阿叔,阿姨的;广西有些地方叫父母称阿哥,阿嫂;广州从化有些地方也是如此,叫阿哥,阿嫂;梧州有叫二叔,二婶的。总之,大致一样,就是避亲,为孩子好养活!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国内有少地方,那时为好养活孩子。就给孩子取名为阿猫、阿狗、石头什么的,这样的生命烂贱而坚强好养活;有的要不就去拜个干爹,干娘!我叔叔小时就叫黑狗,现在都做爷爷了,邻居还是叫他"老黑"!还有我伯父第三个小孩,小时也是体弱多病,养不活,最后逼得没法子,偷偷地送到一位家庭殷实的家庭。竟给人家养得好好的!
我们国内许多地方,原先称呼父母也不尽相同。北京叫老爷子/老太太;陕西叫大大/嫲嫲;湖北叫白白/母妈;四川叫老汉/妈妈;我江西萍乡叫丫丫/恩咩;湖南叫波波/恩咩。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不管原来两广地区称父母叫阿叔阿婶也好,还是各地称父母不同的叫法也罢。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地方的民俗,这是天下父母一颗对子女挚爱的心!也是敬畏生命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常怀有感恩父母的赤诚,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由网友 高山小草 提供的答案:
在两广客家地区,有把岀生婴儿认狗认猫的的习惯。更多因八字不相生小孩,把父母叫阿叔阿婶的,或叫阿哥阿嫂的。为什么?在缺医少药旧时代,小孩幺折的很多,占岀生人口的30%左右。所以客家风俗中认为,小孩命要象猫象狗那样贱才好养,怎么样打,怎么样丢,怎么样放,都能頑强地活下来,即越贱越好养。这样,客家地区才岀现这种好象有违伦理的叫法。其他地个别地方也有这种现象吗?
由网友 不凡的谢华国 提供的答案:
我是广东粤西云浮市郁南县人,我四兄弟一个妹,我的第一、第二、第三的三个兄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一个弟、一个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我的父亲他在兄弟中排第二,按照算命先生提议,我四兄弟一个妹都要"假叫父母"才能顺利长大,我们四兄弟一个妹都是"假叫父母":叫父亲为二哥,叫母亲为二嫂。我同生产队的人,很多人都是"假叫父母":称呼父亲为阿叔、表伯,称呼母亲为阿婶、表母的也有。为什么称呼父母亲有"假叫"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信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提议你的孩子要"假叫父母"才能顺利长大,你生育的孩子就是要按照算命先生的提议"假叫父母"。
由网友 无拘无束的今日闲聊 提供的答案:
有谁知道原因吗,因为曾经我也有这个疑问。我是八零后,老家是广西农村,说客家话的汉族。我家也是把爸爸妈妈称为阿叔,阿婶。
在农村的老房子里,一般进门就是堂屋。在靠墙的正中间会放一张桌子,上面一般会摆个香炉。香炉正上方会有个宗祠牌,我家的宗祠牌上写的是:河南堂。其实我们村同姓族人的宗祠牌都是:河南堂。长辈都说我们这一支先祖是从河南迁徙过来的,具体的却不清楚了。
以前我曾想过爸爸妈妈称呼为阿叔阿婶是不是就是河南客家人传承下来的一个习俗称呼。不过这已经无法考究,还有其实我们村的同龄人也一样有叫阿爸,阿妈的,还有把妈妈叫阿咩,阿母的。
不过还一种说法是爸爸妈妈是普通话时兴出来的,以前家乡都是说客家话说白话说壮话,几乎不会说普通话,所以不会喊爸爸妈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广西自古就是流放之地,大部分汉族人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迁徙而来的,所以生活一直比较困苦。医疗条件更是简陋,为了幼儿不夭折,把父母叫阿叔阿婶能减少父母和孩子的刑克,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在生活中逐渐减退,这些有地方特色的称呼也渐渐被代替。但无论称呼为什么,大家都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是自己的父母,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感情都不会变。
由网友 揚美詩舍主人 提供的答案:
我是广西南宁人,我们兄妹管父母叫三叔、三婶,村里也只有少数家庭是这么叫,大部分都是正常称阿爸阿妈。
小时候不懂事,小学二年级时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老师警告:"要告诉阿爸阿妈",我还得意地笑道:"我没有阿爸阿妈",害得老师以为我是孤儿,好一阵同情!后来老师家访,我阿婆(即奶奶)才跟老师说明原委:因阿爸命薄,命里无儿孙之福,故子女只能按其辈份称为"三叔",阿妈也只好顺着被称为"三婶",以避阴司稽核。
可惜即便如此,父亲仍在我9岁那年就因工伤去世了,留下我一辈子的缺憾。
再后来娶了我老婆,她们家是贺州地区的,与广东交界,也讲土白话,发现她们管老爸老妈叫"六哥六嫂",原来这个风俗在两广普遍存在!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