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_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期

由网友 淡泊波罗老师 提供的答案:

笔者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柔然。

根据《史记·花木兰传》的记载,当时北方的柔然骑兵威胁中原,朝廷下诏征兵出征。花木兰的父亲年迈,不想让他上阵,于是女儿花木兰挺身替父应募,剪发改装混入军队,随大军北上狩柔然。

在远征的道路上,花木兰女扮男装,表现出过人的勇猛和智慧,深得部将赏识。攻至柔然大营,以计智取胜,大获全胜,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大军凯旋途中,花木兰请求与父母相见,真实身份被发现,但因战功赫赫,得到赦免,并获得朝廷褒奖。

所以,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就是当时威胁中原、骚扰边疆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花木兰女扮男装混入军队,随部队出征北上,以智勇十兵卫,立下赫赫战功,为大唐王朝经受住了来自北方的剧烈冲击。她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爱国传奇英雄的杰作。

所以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柔然。她率大军北征,大破敌军,击退柔然对中原的威胁,并因此举荐得到朝廷褒奖。她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由网友 上将嗳福斯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兰的敌人是谁,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兰是什么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人。

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是民间文学的创造的艺术形象。随着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兰辞》中的诗句,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

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

《木兰辞》中有一些线索。

第一,《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另外,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专门写诗颂扬花木兰。也从侧面证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

第二,花木兰从军,是因为她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职业军人,士兵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其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府兵不纳税不纳粮,但必须自备武器,勤练武艺,随时准备听后征调,出征打仗。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们知道,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

所以,花木兰肯定是这个时间段的人。

第三,从"可汗"这个称呼看,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可汗大点兵"。很明显,汉族人不会把自己的皇帝称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兰的国家很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兰的身世,她的敌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断了。

线索还是来自《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在黄河以南不远的地方。骑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是燕山胡骑。

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游牧民族有哪些呢?

强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拓跋猗卢时,柔然首领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平城时期,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负的,挨打的多了。终于发了脾气,抄起家伙跟柔然干了起来。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一个勇武的鲜卑族姑娘,她的敌人是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柔然人。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要想知道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首先得知道她是什么朝代的人。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巾帼女英雄之一,而关于她"代父从军"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不过,关于花木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以及她出征后,攻打的敌人到底是谁,时至今日尚无定论。

而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木兰乃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氏。

那么,这种说法的证据是什么呢?其主要证据来源,是源自于描写花木兰相关事迹的《木兰辞》之中。

首先证据之一,是《木兰辞》这首叙事诗最早出现的年代。

据考证,《木兰辞》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该叙事诗之后又被收录进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之中。

因此,根据《木兰辞》的一诗出现的年代,就推断花木兰应该也是南北朝时期之人。

注:所谓南北朝,是指自东晋灭亡后(公元420年),至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公元589年)之间百余年的历史,其中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而北朝则先后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隋文帝杨坚便出身于北周。

另外证据之二,就是《木兰辞》中的那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话,通过这句话,推断木兰必然是游牧民族。

为何呢?很简单,在传统概念中,只有游牧民族的人才会称呼自己的首领为"可汗",如果是中原的话,一般都是称"皇帝"或者"天子"。

所以,通过这句话,就又缩小了木兰的身份筛选范围,即只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中选择,即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不过,北齐和北周的开国君主虽说出身于鲜卑,但当时这两个政权汉化程度已经较深,因此也就不再称呼首领为"可汗",而是跟中原政权一样,称为"皇帝",因此,北齐和北周基本可以排除在外。

那么剩下的只有北魏、东魏和西魏了。

而证据之三,同样也出自于《木兰辞》中的一些细节描述。

比如,在"可汗大点兵"之后,紧接着的一句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句描写的是当时朝廷征兵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北朝时期流行的"府兵制"极为相似。

所谓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军户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种田,农闲时训练,而遇到战事则上战场厮杀。

换而言之,就是被列入府兵的人,其户口性质就变更成了军户,但凡是遇到朝廷征召,那就必须上战场。

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恰恰正是这种征兵方式的体现。

并且,府兵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需要参战时,武器和马匹自备,而这就契合了《木兰辞》中的那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描写。

这句描写,以相当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木兰在上战场时,自行购买装备的场景。

至于说为何说木兰是北魏而不是东、西魏的证据,则是《木兰辞》中几句有关描写战争场景的细节。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按照这句诗的描述,木兰所在的军队,征讨的对象为"胡骑",当时南北朝对立,而南朝为汉人政权,因此,如果木兰所在的军队征讨对象是南朝的话,肯定不会称呼对方为"胡骑"。

另外,根据诗句中的描述,即"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一句,就表明木兰的军队早上离开了黄河岸边,夜晚就抵达了一个叫做"黑山头"的地方。

而这个"黑山头"中的黑山,按照史籍上的记载,是位于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一座山峰,这里恰好是在黄河以北,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能满足古代骑马一天而至。

另外,"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燕山,则是指如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结合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地点,同时结合当时盘踞这些地方的政权,那么就得出木兰的敌人正是东胡鲜卑的后裔所建立的柔然汗国。

据史料记载,柔然汗国在中原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悄然崛起,之后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因此,时不时的就和与之交界的北朝政权发生征战。

而柔然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所以木兰军队称呼其为"胡骑"确实恰如其分。

不过,柔然与北朝的北魏、东、西魏均发生过战争,那么在说木兰为北魏人氏的说法里,是如何确定木兰此人出现的时期呢?

其实证据也很简单,那就是从柔然对北朝的历次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来。

柔然与北朝的历次战争,基本上集中在北魏时期,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多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

并且,拓跋焘为了彻底摆脱北边柔然与南朝刘、宋的两面夹击之威胁,因此大举进兵柔然,史料记载他曾"七次分道而伐之"。

而到了北魏灭亡分裂为东、西魏的时候,柔然已经在多番打击下衰落,虽说也有战争,但规模较小,根本用不上像《木兰辞》中所说的那种"可汗大点兵"的状态。

所以,通过上述证据,就证明了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而她参与的战争,应该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进攻柔然之战,因此按照这种说法得出的结论就是,木兰攻打的敌人正是柔然。

当然,这只是一种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究竟木兰是不是北魏人尚且并未定论,并且,这种说法里也不乏存在有漏洞。

其中,最明显的漏洞就是前文提到的"府兵制"。

前文提到,木兰是因为"可汗大点兵",才不得不顶替父亲参军,而这种参军方式与按军户招兵的"府兵制"极为相似,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不少人认为木兰是北魏人氏。

而这里的漏洞就在于,"府兵制"出现的时间并非是北魏时期,准确地说是在西魏的出现的。

史料上记载,在西魏大统年间,权臣宇文泰把持了西魏朝政,而他为了与东魏抗衡,因此就"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将关中的鲜卑诸部人以及六镇起义之后,流入关中的六镇军人编为军队,以抗衡东魏。

但这六军之后战败,损失极大,因此为了补充兵力,宇文泰便开始收编关陇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逐渐完善之后,就有了府兵制的出现。

也就是说,府兵制乃是出现与西魏时期,而这个时候北魏早就灭亡了。

当然,北魏也不是没有征发百姓参军的先例,历史上的北魏主要的兵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世袭性质的"世兵制",另外就是征百姓为兵的"番兵制"。

而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木兰的家庭是"世兵",按照当时北魏的兵力分配制度,"世兵"一般都是镇守在京畿地区,而北魏的京畿则在洛阳,这明显就不符合木兰所在的军队在一天时间就能赶到黄河边,继而又抵达黑山的条件。

而当时的"番兵",通常都是镇守边疆,这倒是符合木兰的家乡距离黄河不远的条件,但是新的问题就是,番兵征调均为地方负责,轮不到让"可汗"去"大点兵",更不会出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当时的"世兵"还是"番兵",官府对于这些人的管理相当严格,甚至还出现了一人参军,全家都要被控制起来的情况,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叛逃。

在这种情况下,木兰几乎没有可能去完成"代父从军"这般移花接木的行为。

而如果按照不违背相关制度,同时又符合战争时间以及敌人等条件的话,那么最接近《木兰辞》中所描述场景的,则是隋朝隋文帝时期。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隋朝建立后,府兵制逐渐发展成熟,并且也不再分朝廷直管的"世兵"和地方负责的"番兵",全部都由朝廷统一调配。

因此,居住在边境地区的木兰父亲被征调入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木兰辞》中有一句叫"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而当时隋朝对军队管理采用的是"十二卫"的制度,简而言之,如果张三被征调入伍,那么他的名字会随着军书分发至十二卫,以便让各卫知道此次征调士兵的情况。

所以,这一点也符合描写。

此外,由于当时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对军队大刀阔斧的改革过于迅猛,因此就出现了地方上一些百姓为逃避兵役,而蒙混过关的情况,这些百姓只要打点好地方官吏,那么对于像木兰这种"代父从军"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能说得过去。

还有,西魏时期的府兵制,需要军户自行准备武器和马匹,但《木兰辞》中,木兰仅仅购买了与马匹相关的物品,并未准备武器之类。

而隋朝在完善了府兵制后,就规定武器和铠甲均由朝廷统一发放,这一点同样符合木兰仅购买马匹相关物品的描写。

最后就是《木兰辞》中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句话说明该战争打了差不多十年,而在战争结束后,木兰见到了天子,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正是发生在隋朝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因东突厥的都兰可汗悍然与隋朝断交,因此发起了征讨东突厥的那场战争。

当时,由于东突厥的断交,杨坚命蜀王杨秀率军讨伐,该战前后一直持续到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彻底结束,而由于隋朝最终大胜,所以隋炀帝杨广亲自到榆林接见了有功将士。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有功士兵的木兰还真有可能获得觐见皇帝的机会。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不对吧,隋朝的君主是皇帝,而《木兰辞》中说的是"可汗",所以怎么能说木兰是隋朝人呢?

实际上,有很少人知道,隋文帝杨坚也曾被尊称为"圣人可汗"。

杨坚结束南北朝对立,统一全国,登基后推行各种有利政策,同时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正是因为此等功绩,所以当时的他就被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尊称为了"圣人可汗"。

所以,《木兰辞》中的可汗代指杨坚,也能说得过去。

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木兰辞》出现的时间,前文讲到,《木兰辞》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曾收录在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中。

但问题是,《古今乐录》的原本早已失传,我们所看到的这首《木兰辞》,实际上是出自于北宋时期的《乐府诗集》之中。

只不过,由于《乐府诗集》的作者在收录这首《木兰辞》的时候,标注其出自于《古今乐录》,这才让我们后人觉得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但从南北朝到北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这期间关于木兰的故事已经被不少人描写过,比如唐代的杜牧,也就是说《乐府诗集》收录的这首《木兰辞》,说不定是出自唐人之手。

况且,按照《木兰辞》的行文风格,也确实与唐代诗词有类似之处。

所以,像刚才结合各种证据推断木兰是隋朝时期的人也并非没有道理,而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木兰攻打的敌人就是东突厥,当然,这种推断,就好比时至今日,关于木兰的姓氏、故乡有多种说法一样,也是一种猜测,并非证据确凿,到底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以及她攻打的敌人究竟是谁,尚且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后再下结论。

由网友 积善承德 提供的答案:

看到普通话之乡河北滦平留下的木兰传说,才知道木兰从军攻打的敌人是谁

作者:邓秀军 图片来自网络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故事也是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唐高宗乾封元年,唐高宗携武则天泰山封禅归来,经过亳州,听闻花木兰的故事,曾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无论是中学课本里的北朝民歌《木兰辞》,还是豫剧《花木兰》,在中国的普及度都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随着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在全世界的上映,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名字已经如同丹麦的小美人鱼一样成为深受世界动画爱好者欢迎的可爱形象。

虽然花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切记载。因此关于木兰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引起多方争夺,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安徽亳州、河南商丘虞城都在公开宣称是木兰出生地,并积极开展木兰文化打造。但有历史考证的且最为公认的说法是,花木兰北魏时期宋州(包括今天的安徽亳州和河南虞城地区)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虞城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他们建起了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木兰巨型雕像。每年的四月初八还组织起了盛大的庙会来祭祀木兰的生日。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 "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 "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流淌着木兰精神血脉的虞城大地,真正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

与河南虞城相邻的安徽亳州同样也非常重视木兰之乡文化的打造,发掘了大量历史资料,打造了众多人文景观。同为北魏时的宋州辖区范围,在木兰文化上虞城和亳州都在积极地发掘利用木兰这张文化名片为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绿色引擎。

了解了木兰的出生地,那么木兰为什么从军,与谁交战,出征的战场又在何方。据相关资料,木兰从军的时代应该是北魏太武帝时期,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的职位,但由于她思念自己的父母亲,被她婉言拒绝。

史料上对北魏太武帝破柔然之战有过详细记载。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绝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故都盛乐,据盛乐宫,重重包围赶来抵御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后因大将于陆斤被北魏军射杀,方引军退去。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

神麚(jiā)二年四月,魏太武帝听从太常卿崔浩意见,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五月,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太武帝经历数战,奇袭千里,俘斩甚众。原附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乘机倒戈,归附北魏。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30余万,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柔然从此一蹶不振。

魏太武帝行军路线是经内蒙古巴林右旗至今蒙古国境内,翻看中国地图,自木兰所在的亳州和虞城一带至巴林右旗划一条直线,滦平就在其直线之上。滦平之南,从河南到古北口,几乎是一路平原,道路通畅。

自古北口至巴林右旗,有穿越燕山的古北道相通,这条进军路线应该是最近的行军路线。而且当年滦平至巴林右旗一带大部分为奚境,快速行军,借道征伐,与"柔然无备"的记载十分契合。

再看《木兰辞》,"可汗大点兵"的场景与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十分契合。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几句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木兰先过黄河,再过燕山的行军路线与太武帝过巴林右旗征伐柔然的行军路线也十分吻合。

再从古代中国穿越燕山的道路交通情况分析,在中国古代,巍峨的燕山山脉是横亘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一道险峻的地理阻隔,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进时,穿越燕山的通道主要有卢龙道、古北道、傍海道三条路线。这三条路线中,途径滦平的古北道是中原到巴林右旗之间最为通畅便捷的道路。 今天我们众人熟知的宋辽古驿道,就是往返于今天的保定白沟一带与内蒙古巴林左旗之间的古代驿道。这也说明,应太武帝之召征伐柔然的女将军花木兰自古北道出,经滦平北进,是一条最佳的行军路线。

不仅如此,滦平本地的一些民间传说也可以为花木兰行军经过滦平留下一点痕迹。在滦平有一种常见的野菜名叫"木兰芽",这种野菜是"栾树"嫩芽,传说它名字的来历就与花木兰有关。相传,木兰行军过古北口之后因为长途行军,只能用粮食果腹,士兵无蔬菜可食,食欲不振,体质下降。

木兰在上山查看地形的时候采下这种野菜为战士食用,深受大家喜爱。人们为了感念木兰,都叫它"木兰芽",因为接下来的行军多依滦水而行,山上亦多有此树,大家纷纷采集,留作军中食用,士兵们就把这种树叫作了"滦树"。

在豫剧《花木兰》的故事中记载,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假借的是兄弟花木隶的名字, 因此"木兰芽"又被百姓称为"木力(隶)芽"。因年代久了,也有将"木兰芽"误读为"木了芽"的。而"滦树"则演变成了今天的"栾树",也叫木栾树。也许正是因为花木兰曾经到过滦平的原因吧,在滦平一带,老百姓都喜欢把"栾"字发成"兰"音,亲切地把这种树称为"木兰(栾)树"。

在今天火斗山镇拉海沟小学的后山,当年古道边的小山上,还有传说中当年木兰从军时的烽火台遗址和木兰观望地形的平台。这座山上现在也还生长着许多的木栾树,每到春天,村民们还会采集木兰芽作为蔬菜,这种木兰芽,无论是凉拌还是做馅料都非常的美味。

到了秋天,木栾树上结满一串串铃铛般的小果实,微风抚来,满树的小铃铛声声作响,非常可爱,所以老百姓又称木栾树为铃铛木。拉海沟一带栾树曾经非常多,今天还有一个小村庄因这种树得名,叫做铃铛木沟。如果你能够站在这里的小山上想象出当年满山遍野的铃铛木,就一定能够想象得出木兰带着将士们采摘木兰芽的动人场景了。

如此说,古老的滦平大地,不光行走过无数的帝王将相了。那条著名的古代驿道也曾经留下过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十八盘古驿道下那眼千年不竭的山泉也一定曾经洗去女将军一路的疲惫和征尘,映照过花木兰美丽而坚毅的容颜吧。

滦平不是传说中花木兰出生的地方,但确是传说中花木兰征战过往的地方,我们或许也能够借此与安徽亳州或是河南虞城结缘,共同推进木兰文化发掘和开发,让滦平也能将"花木兰"这个已经被世界熟知的文化品牌转化为推动县内文化旅游业发展和百姓致富的美丽名片了。

由网友 D东哥 提供的答案:

花木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也深受人们的赞扬。特别是河南豫剧,常香玉演唱的《花木兰》唱段更是把花木兰的形象刻在了人们脑海中。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为背景的,和北魏邻近的少数民族应该是名叫柔然的。后来在北魏的打击下,柔然败了,北魏大胜。所以,如果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是真的话,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战斗,攻打的应该是北方的柔然民族。

关于这个柔然民族,古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它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

关于柔然的起源,《魏书》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的说是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不同的说法。

据记载,柔然民族于5世纪至6世纪最强盛,它的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当时经常对北魏边境进行骚扰,它们越境夺取粮食和物资,在当时亦成了北魏的一大威胁。

两国后来爆发了战争,时间长达20余年。期间,柔然每年要偷袭北魏边境。不得已,北魏便发兵北伐,并在边境屯田和设置军镇,驻重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中,曾分道七次进攻柔然。

因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时间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两国交战中。

花木兰的故事讲述的是,当时柔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也在征兵名单中。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年纪又小,就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之名,替父从军。到前线时,忽魏军正与敌人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花木兰英勇无比,她一马当先,杀退敌兵。

后来,她得到了贺元帅的赏识。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花木兰晋升为将军。后来,她设计智擒敌酋。元帅准备为木兰封官进爵,还想把女儿许配给她。木兰再三推辞,回乡探亲。朝廷后来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亲率领众将,抬着礼物,来见花木兰力将军。花木兰女妆出来相见,人们惊讶不已。花木兰把从军经过讲述一遍,人们盛赞花木兰真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注: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花木兰的故事驰名中外,甚至被迪士尼公司翻拍成动画电影。她是中国古代少数比较知名的女性之一,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代表。她的事迹最早记载于北朝流传的民歌《木兰辞》,在这篇叙事长诗中,花木兰家被征兵抵御外敌,但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老,小弟又还年幼,于是木兰替父从军,屡立战功,后来衣锦还乡。那么,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呢?

《木兰辞》被创作于北朝北魏时期,花木兰也自然也是北魏时的女子,诗中有一句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虽然是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但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称呼北魏的皇帝为可汗也并无不妥。

根据花木兰的征战路线看,她先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再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黄河相信读者们再熟悉不过了,至于"黑山",则被认为位于今天呼和浩特市的东南部。唐朝时的黑山则是今天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小罕山,还有的人认为,黑山是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的阿巴汉喀喇山。

到了黑山后,木兰已经能够"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了,可见花木兰的敌人就在燕然山、黑山等地活动,是北魏北部的游牧民族之一。北魏时期,活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突厥、库莫奚、契丹和柔然四族,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四族中谁最有可能。

首先我们看看突厥,根据《北史》记载,突厥本是匈奴的旁支,姓阿史那氏。后来,突厥国被灭族,只剩下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子因为年幼,敌军不忍心下手,便只是被砍掉手脚,扔到草丛沼泽中,一匹狼把他养大,他长大后,与狼交合使狼怀了孕。后来,狼的孩子中最为聪慧的一个带领其他兄弟,逐渐建立起一支以狼为图腾的部落,不过因为势力弱小,只能先臣服于柔然。

契丹和库莫奚是不同种但同类的两个相邻部落,五胡十六国时期,契丹和库莫奚被前燕君主慕容皝大败,被迫躲藏在大漠之中。后来北魏初立,这两个部落又被大败,于是分裂逃散,全族以盗掠为生。太武帝拓跋焘年间,契丹常常进献骏马,此后几乎直至北魏灭亡,契丹都处于向中原进贡的臣属地位。

库莫奚和契丹类似,二者都是实力弱小,登国三年(388),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还曾"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看来,这三族似乎都没什么可能让花木兰所在的北魏军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如此一来,花木兰的敌人最有可能的便是四族中最为强盛的柔然了。

柔然崛起和北魏强盛的时间大致相近,二者为了争夺土地爆发了多场战争,从始光元年(424)北魏太武帝首次北伐柔然,二者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歇过。民间传说,花木兰出生于公元412年,那么这段时间也大致符合。从时间、实力以及交战历程推测,笔者认为,花木兰攻打的敌人应当就是北方的柔然。

由网友 西府赵王爷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

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境问题,决定征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这便是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

所以,当时花木兰从军攻打的是北方的柔然人!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

至于其起源,《魏书》当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还说它是先世源于出于大魏,也就是说柔然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的说法。

柔然这个部落应该是鲜卑、匈奴、突厥等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柔和组成的,反正多效合一的混合品种。

柔然族于5世纪至6世纪达到兴盛,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

于是两国在公元五世纪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

花木兰从军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而在与北朝相持百于年之后,柔然汗国最终为新崛起的突厥而攻灭,柔然这个民族也因为国家的消亡逐渐与鲜卑,汉人等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几句耳熟能详的诗出自《木兰辞》。

《木兰辞》讲述的是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使得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正史中并未记载花木兰这个人,对花木兰有记载的文献都是野史或者诗歌,因此花木兰的故事存在很大的漏洞,或许有人会问:花木兰攻打的敌人究竟是谁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花木兰所处的年代,根据时代背景来推断发生了哪些战争。《木兰辞》出自《乐府诗集》,而《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所在,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花木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汉朝、魏晋南北朝期间。

很多人在读过《木兰辞》后都会对文中的一段话感到不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什么奇葩制度,为国家打仗还要战士自己买装备,难道不怕战士的积极性太差吗?

如果战士家里太穷,买不起铠甲,岂不是要以血肉之躯去抵抗敌人的武器。这个制度的特点在于,装备自备,临时作战,也不算太糟糕,毕竟不是职业军人,只是要打仗的时候才进入军营,平时可以在家务农,跟普通农民一样,而且全家还可以免除赋税。

在汉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合这个制度的只有北魏的府兵制。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花木兰对统治者的称呼不是皇帝,而是可汗,可见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可汗是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对部落统领的尊称,而北魏正好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所以花木兰肯定是北魏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南朝、柔然形成了长期的并立局势,国家之前征战不断,北魏疆域广袤,有过三个都城,分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柔然在今蒙古国,南朝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的"黑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阴山,"燕山"是蒙古国境内的燕然山,花木兰一路向北,到了蒙古,由此可见,花木兰攻打的敌人便是柔然。

人们对花木兰的了解大多来自《木兰辞》,但是《木兰辞》只是一首民歌,里面的一些内容很有可能是后人为了渲染花木兰的形象而刻意杜撰的,鲜卑是一个游牧民族,有不少女中豪杰,个人认为花木兰并不是特指一个人,而是对北魏巾帼英雄的统称,和王二小一样,歌颂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不畏敌人的抗日英雄少年。

由网友 尚宫女史 提供的答案: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即便不知道"锄禾日当午",也会知道女扮男装的花木兰。不过,花木兰这个人并不见于史籍,她的故事只是存在于一首《木兰辞》和各种传说中,因此,后世对于她的存在与否以及所处的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在,一般认为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而她参与的大战即为北魏反攻柔然的大战。柔然,这个好听的名字,在北魏时期常常以"蠕蠕"代替,其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说"柔然"有"聪明"的意思的话,那么"蠕蠕"则有智力极其低下的意思,就像一只会蠕动的虫子一般。

"蠕蠕"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的评价,而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正是因为他曾数次反攻柔然,给柔然以沉重的打击,而花木兰的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在这一时期,北魏至少有三次大举反攻柔然的战争,而小的战争更是多达十几次,所征调的士兵是非常多的。

其中有三次分别发生在424年、425年和429年,北魏大举进攻柔然,拓跋焘完胜大檀,429年的那一仗中,大檀直接被气死,或许他在临终之际已经后悔在拓跋焘刚刚登基之时趁机攻打北魏并将拓跋焘围困在云中,只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但倘若时间能够倒流,他也不可能错失良机,还是会走原来的路,只是可能会更加重视拓跋焘这个对手。

423年的冬天,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即北魏太武帝,转过年来,柔然的可汗大檀就趁着北魏政权交替不稳的时候带领六万柔然大军攻入云中,占领了盛乐宫,拓跋焘率轻骑迎战,结果被团团包围,最后还是柔然的将军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死,柔然大军才撤退,拓跋焘离开,这是拓跋焘继位之后,柔然给拓跋焘的一个耻辱,而他将加倍讨还。

同年的九月份,拓跋焘聚集了五万骑兵,准备北征攻打柔然 。大军在十二月出发,其中一军由平阳王长孙翰率领博从参合进攻,而另一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自屯柞山进攻,这一仗下来,柔然大军损失很大,不得不北遁。

第二年,也就是425年的深秋,拓跋焘再次集结大军进攻柔然,这次分五道出击,同平阳王长孙翰一起越过大漠追击柔然大军,柔然不得不再次北逃。柔然的没落也就是从这个开始,曾经盛极一时的柔然遇到了拓跋焘,注定只能一败再败。

不过柔然并没有吸取教训离北魏远远的,它几乎每年都会劫掠一次北魏的边境,这很可能是由柔然的游牧民族联盟性质决定的。428年,大檀让他的儿子领兵一万再次攻入塞内进行劫掠活动,这让拓跋焘忍无可忍,知道柔然始终都是北魏无法全心全意南下的一个障碍,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429年,拓跋焘再次派出大军攻打柔然。

这一次,拓跋焘做了充分的准备,其大军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提前就开始征兵,花木兰很可能就是这个时候代替父亲应征入军的。北魏军兵分两路,东道由拓跋焘亲自率领向黑山进发,而西道由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向大峨山进发,在柔然的可汉庭会合。大军五月份到达沙漠,然后舍弃辎重,日夜兼程而去,很快到达栗水。柔然是如何应对的呢?

史载:大檀闻之震怖,将其族党,焚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至。

即便是大檀的弟弟来救也无济于事,这一次,柔然遇到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它本身就是很多部落的一个联盟,结果导致:

"高车诸部杀大檀种类,前后归降三十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

大檀也因此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由网友 西岭散人 提供的答案:

花木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巾帼女英雄,她替父从军,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小时候我们都读过的《木兰诗》说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么,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花木兰所处的是哪一个年代。目前学术界对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向北大破柔然期间。另一种则是隋恭帝杨侑义宁年间的突厥犯边。北魏与隋朝,中间正好隔了个南北朝,因此,花木兰要么是北魏人,要么就是隋朝人,只要确定花木兰所处的朝代,便能知道她当年替父从军攻打的敌人是谁。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木兰诗》,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早在陈朝时期就在南方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不会晚于陈朝,隋朝人的判断基本可以排除。

《木兰诗》作为乐府民歌,采用诗歌形式再现了当时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诗歌里面有两段话值得我们探讨:

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二: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不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里面两次提到了可汗,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前身代国,是由鲜卑族所建立。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作为深度汉化的皇帝,对内称可汗,对天下,则称天子。据此,花木兰因"可汗大点兵"而替父从军,此可汗,当是北魏皇帝无误,花木兰是北魏人,而且家就在黄河边上。

《木兰诗》里面另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一段话,这是典型的府兵制,府兵制不同于募兵制,最早起源于北魏时期,典型的特点就是平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府兵制起于南北朝、隋,至唐太宗时达到鼎盛,唐玄宗时期废止,历时达200余年,这同样能佐证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


北魏,为北朝之一,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五胡乱华,中原板淡,地处北方的鲜卑代国崛起,拓拔珪改国号为魏,北魏在此后统一北方,是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南北对峙中,始终对南朝形成压倒性优势。但是,北魏的最大威胁并不在南朝,而是同样出自鲜卑族的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属于鲜卑别部,与北魏并存,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在北魏还未统一北方之前,柔然便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国家共同对付北魏,并持续侵扰北魏边境,柔然成为北魏稳定后方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后,更是对甩都甩不掉的柔然深以为忧,决定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焘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两路讨伐柔然汗国,这一次大破柔然,打的柔然人"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至此,柔然汗国不复存在,北魏解除了后方威胁,得以全力开启统一北方之战。


花木兰是北魏人,家在黄河边上,《木兰诗》里面还出现了"燕山胡骑"这四个字,恰可佐证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要攻打的敌人正是柔然。柔然与北魏大大小小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花木兰也许就出现在某一场战役中。谁说女子不丈夫,花木兰就是一个巾帼女英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