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闭家锁的红枫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梁思成建议的"北京西部"到底是在哪里。对这个问题是人云亦云。
梁思成建议,把首都的行政中心,政府办公区建在北京城墙外,建成一个巨大的新城区,而老北京城内则作为陈列馆不做改变。
但这个新城区其实距离老北京不远,其实也在北京三环以内,具体位置就在月坛和公主坟之间,我在图上标明了位置,
1,就是梁思成建议的新行政中心所在地,靠近北京西站。
2,就是老北京城墙的范围,
3,则是2019年刚刚搬迁到通州的北京市政府所在地。
后来建国后其实部分机关办公地点确实是设在梁思成建议的地点了,所以梁思成的方案其实是被部分采用了。
而梁思成的另一个建议是对北京城内不做任何改变,无论新北京或者老北京不搞任何工业建设,但从建国初期的情况看, 北京240万人口中有1/8是失业者,当时的迫切问题是给这些人就业,以实现社会稳定,所以苏联专家建议把北京建设成工业大城市。这是最快解决就业的办法。
在我们今天绝大部分人至少能吃饱饭,当然觉得拆了城墙修公路和工厂不对,但对于建国初期的人来说,吃饱饭才是第一位的。
毕竟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反过来让人饿着肚子,为了保障旧城墙旧建筑而做出牺牲。。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是在舞台上活动的人物,此时此刻不可能明白他们本身所扮演的角色的真切含义"。
这是黄仁宇先生一段精彩的论述,当事人所说所做,只有经过了时间的纵深才能比较透彻地被看清楚。
借由黄仁宇先生的目光,重新审视1949年梁思成对北京的规划建议---保持二环以内老北京的原貌,是否会发现这未成事实本是不应有之遗憾?
同样,借由黄仁宇先生的目光,重新审视这既成事实,是否可以感慨其本应更有风味?
此间种种细节我们有必要向读者简述如下:
其实,梁思成先生从其专业角度建议北京城内不做任何改变,理由在今天看来实乃中肯---城市之发展有其规律,作为对一座古城的规划,北京不应重复他人之歧路,甚至在梁思成先生生命弥留之际,仍然重复这样的言语,学者之学术品格可见一斑。
而同样对拆除老北京持反对意见的林徽因,其乃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则直闯时北京市长彭真办公室交涉,依然无果。
以上种种是我们站在今日动荡消除、城市发展、经济进步的角度来看。
倘若复盘当时情形,则又有一番道理----无论是建国初年抑或更早,北京之经济结构都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循环升级,经过战乱以后情形尤甚,1949年之北京不足250万人口,每8人之中就有1人是失业者,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是当时政府之心头大事,仅从此角度来说,把地理范围的北京建设为工业城市也不能说是一个荒唐的决定。
有了上述一番背景,并加之若干年时间之积累,在回答本篇开头之问题时,我也不能更加确定,但是作为必答之题,则更倾向认为----今日之北京实在是背负了不应有之遗憾,即便是另一个已选选项同样具有人文关怀。
上述,我们讨论了梁思成先生对北京这座砖石城市的热爱之情,同样我们可以借由对梁思成先生的缅怀,在钦佩其长远眼光和学术风骨的同时,稍微走进他婚姻的"围城",以便将一个更为立体的学者展示给读者。
在此我们需要再次提到其妻子林徽因女士,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浪漫经历只要稍加查询即可知晓,在此我们更倾向于对其婚姻的旁观评价-----梁思成先生在与林徽因女士的婚姻中也许承受了太多压力,其一来源为大诗人徐志摩,其二为金岳霖,其三为林徽因女士本人,所以,梁思成先生再婚后有过感慨"……原来婚姻可以这么轻松"。
即是如此,梁思成先生仍然尽到了家庭的责任,在林徽因女士生病期间,梁思成先生从未间断对妻子的探望,并制作各种食品为妻子增加营养。
不过据传,二人仍然在世间留下了遗憾------在林徽因女士生命的最后,想再与梁思成先生会面而不能,就在梁思成先生赶来的路上,林女士走上了去往它国的路。
世间有两种道理,今日的道理和昨天的道理,只有加之时间的仲裁,才可稍辨优劣。
以今日的道理劝解昨日之人,不免悲剧之结局,或者至少是留下不应有之遗憾,也或许今日之人正在赶来的路上,最一步之遥,也难会面。
你以为我在说人物,我以为也可适应于城市。
由网友 请成熟的思考 提供的答案:
梁思成懂个锤子。老城太大,世界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再建新城花费巨大,且老城又不能完全迁移变成一座空城,所以,老城也得进行大面积的建设和改造,新老城都要建设就是重复浪费。这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梁就是脑残文人,只从文化单方面考虑,却顾及不到新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为什么不拆?不但不拆,国家还花费巨额资金修缮保护。又是为了啥?一帮。。们现在吃饱喝足没事干,一摇浆糊脑袋张口就来,丝毫不考量历史现实。
由网友 风车山上的回忆 提供的答案:
梁思成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相当成熟的。但是无奈中国当时的掌权者过于艳羡外国成就,敌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的、老的都等同于落后,在这种思潮下梁思成的建议被当作笑话,甚至被公开嘲讽了几十年。现在回过味来了,但是现在做什么也无法弥补了。
由网友 二流叔叔 提供的答案:
看过《城记》的人都会了解这一段历史,梁陈方案之所以没有被采纳,主要还是当时苏联专家的意见。
当时苏联专家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基础不稳,而北平城里的市民主要成分是手工业者和小业主,没有工业农业基础。如果不改造老城,直接建新城,一旦出现问题,对于老城是没有控制能力的。
因此,改造旧城,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的首都就成了首选。而具体的措施,就是拆掉城墙,扩充城区范围,让政府机关学校进驻原来的王府花园,既节省成本,又对原有的阶级进行改造,淡化原有阶级的影响。比如东交民巷、东四等很多王宫贵族的府邸被占用。
当然,仅此还是不够,苏联专家还规划了在京城的南部两侧,建立大量工业,如西南的首钢,东南的化工厂,汽车厂等。这些工人阶级拱卫着首都的南大门。
历史不能简单分对错,但可以以史为鉴。
由网友 古今历史拾遗 提供的答案:
想的很美好,但无法实现。
再建设一座首都,得投资多少钱?1949年是什么情况,战争还没结束,各地都在剿匪,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紧张。当时形势是很紧张的,全国随时都会有陷入大乱的危险。政府哪里有精力再去建设一个新首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