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什么出塞,是自愿还是被迫?_王昭君出塞的最主要原因

由网友 山溪之上丹凤阁 提供的答案:

为了和亲。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

公元前33年,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呼韩邪单于,去往漠北草原。"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匈奴风日暗飞尘,昭君绝艳惊国人。单于骇叹昔未睹,甘心保塞为藩臣。"昭君出塞使得汉朝与匈奴政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

由网友 遥山书雁 提供的答案:

王昭君的丈夫英年早逝,其子复株累单于逼迫继母王昭君下嫁给他,王昭君恼羞成怒:"你这样做,违背人伦纲常,禽兽不如!"她向朝廷上书,请求归国,汉成帝却毫不留情地命她入乡随俗。王昭君失望至极,被迫嫁给复株累单于,并生下了两个女儿。

江南水乡,钦选南郡第一美人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父名王襄,公元前1世纪初,她出生在江南水乡。

王昭君自幼伶俐,勤奋好学,貌美如花,深受父母的喜爱。父亲在家门前为她修了一座望月楼,让她在楼上读书作画,弹琴歌舞,刺绣梳妆。

她曾在望月楼上焚香合掌,虔诚地向月亮娘娘求来"神灯",赶走黄龙,同姐妹们一起掘了7天7夜,掘成一个泉井,使乡亲们喝上了甘泉。

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3年)春,朝廷派来的选美使者到了南郡秭归县,颁下一道圣旨:凡年龄在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3天后由家人送往县衙。人选的,随钦差同去京城,送进后宫。落选的,由家人领回。

寻常百姓家,只求骨肉团聚,不再分离。有女孩的人家纷纷给女儿择夫婚配。有些人家找不到合适的,竟在路上拦截年轻的后生,硬抢回家招赘。有的怕被官府追究,在半夜三更把女儿嫁走。

三天后,未婚的年轻女子由家人陪同,来到县衙。钦差竟挑不到漂亮的,只发现几个稍有姿色的,但却目不识丁,举止粗俗。这样的人选人宫去,说不定自己会获罪人狱。

秭归县令陈和说:"大人,宝坪村的王嫱还未到。"

"王嫱出身怎样?"

"回大人,王嫱是书香门第,其父王襄曾任谒者令,长期在胡地为官,后来弃官经商。

"传宝坪村乡官来见!"钦差说。宝坪村的老乡官来到,跪下叩头。

县令陈和说:"本县向你,你要从实招来。

"是"

"王嫱如何?"

"王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温柔贤淑,而她的容貌百里也难挑一!"老乡官知隐瞒不住,说了实话。

钦差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脸上略有笑容,对县令说:"王襄是本地官宦,你我当登门拜见,看看王嫱的容貌。"

几年来,王襄夫妇早已访遍四乡八村,实在找不到与女儿般配的。如今女儿都17岁了,还挑肥拣瘦,真愁坏了他们。万一女儿死活不肯进宫,该怎么办呢?王襄和夫人在家惶惶不安时,家人跑进屋说:钦差大人和县令到府上拜访了。

王襄连忙让夫人回避,整理衣帽,跑出门迎接。

钦差说:"令爱王嫱为什么不去应选?"

"在钦命下达的前一天,小女出门省亲,至今未曾归来,望大人恕罪。"

钦差问:"令爱什么时候回来?"

"不会很长,已经派人到她姨母家去接

第二天下午,王嫱和两个哥哥回家了。钦差看到王嫱,不觉大吃一惊。

"这是小女王嫱,字昭君。"

"王昭君听令,本钦差选你为南郡第一美人,速速告别家人,三天后随本钦差进京复旨!

王嫱听到圣旨,难过地跌坐在地。两个哥哥毫无办法,傻傻地望向了爹爹。

王襄佯装点头微笑,眼里却满含热泪。在后堂中,夫人正在寻死寻活。

乡亲们知道王嫱被选为南郡第一美人后,全都为王家骨肉即将分离而悲伤。

钦差走后,乡亲们纷纷来看她,给予安慰。平时几位要好的姐妹拉着她的手痛哭失声。这样哭闹到了三更以后,王家人才有机会讲话。

王襄一家人彻夜难眠。王襄叮嘱女儿该注意的事情。女儿生在胡地,长在秭归,性情刚烈,后宫佳丽勾心斗角之事在所难免,女儿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东方渐渐发亮了,王襄让大家快快休息,明天好送女儿。王嫱回到闺房,无论如何都睡不着,一天之间,生活竟发生了巨变,简直让她不敢相信。

昨天,她还与两个哥哥在路上骑马奔驰,高兴不已。现在,却要远离父母,被送往长安了。京城繁华,若在平时,她还会央求父亲,带自己去长安玩呢。

但现在,却觉得长安是那样的阴森恐怖,夺去她的幸福,对未来的憧憬也变成了泡影。一人宫门深似海啊,她想到了年迈的父母、亲爱的哥哥和姐妹以及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她实在太困了,在千思万想中睡着了。

中午,一辆华美的马车停在村口。王嫱向家人及乡亲们惜别,回头观望,这是她的家乡呀,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流。

这里是她多年没有离开过的家呀,这里有她上山嬉戏的乐趣,有与姐妹们游玩的乐趣。眼前的乡亲们,他们对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更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三天后,王嫱和其他女子一起,坐船顺江而下,到达江陵。待其他郡的民女集中后,由陆路北上,自襄阳折向西北,取道蓝田,到达长安城。

长安城位于关中中部渭河南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长安城由汉朝历代皇帝修建而成,由于北部受到渭河河道的制约,除了城东墙比较直外,西、南、北三面都有弯曲,长安城又称"斗城"。

长安城,东、西、南、北四面均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建有高大的城楼,下边有三条通道,以相经纬,道路平整。城内有八条大街,贯通全城,中间是皇道,两旁是供官吏和百姓行走的大道。

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三大宫殿群,面积庞大。城西有建章宫,其规模庞大,金碧辉煌。

长安城中有居民区、市场、作坊、蛮夷官邸及无数官署,还有三庙、九陌、十六桥等,繁华无比。

掖廷宫在未央宫殿群里面,是汉初三大宫之一,专供婕好以下的宫女居住。里面有淡丹景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銮殿、开襟阁、临池观等,景色迷人。

王嫱和几位姐妹被安排在掖廷宫东面的一间房子住下,掖廷令史衡之认为"嫱"字太生僻,把王嫱的名字改为王昭君。

史衡之在召见姑娘们时,被王昭君手上的绿玉手镯吸引住了。王昭君并不知道,只是照例给他献上10两银子。

一天,史衡之派人来到昭君房中,把意思含蓄地说了一遍。昭君犯难了:这双玉镯,是上好的和田美玉打造,通体碧绿,晶莹无瑕,是父亲用千金从胡商那里买到的。临行时,母亲把它传给自己,见物如见母。唉,要是他喜欢别的东西就好了。

昭君取下两件首饰,又包了10两银子,托人送给史衡之,答应以后再有馈赠。其他姑娘凑了30两银子,交给昭君。

史衡之心中一肚子的不快,骂道:"既然昭君不给面子,我也不会让她痛快的。"

一天晚上,二更刚过,皇上的贴身侍从周祥来了。

"周大人,不知宣召哪家美人?"史衡之令问。

"可有从秭归来的王昭君?"周祥问。

史衡之说:"不巧得很,王昭君水土不服,饮食减少。她还长了一身恶疮,浑身发痒,手指缝中流脓。"

周祥说:"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大人快进来看看,我也奇怪呢。"

"算了,改天吧。"周祥打起灯笼,走了。

姑娘们住在掖廷,盼望皇上召见,希望早承恩露。后宫佳丽成千上万,汉元帝没有时间亲自过目,便让画工毛延寿把美人画成图形送到御前,亲自挑选喜爱的过夜。毛延寿的画技高超,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

有的宫女给毛延寿送些厚礼,不久就能得到宣召。那些不知道送礼的宫女,只要毛延寿手歪那么一点点,就会老死掖廷。

轮到给昭君她们画像了。每人准备了十两银子,作为润笔之费。毛延寿来到掖廷,为待召的宫女们作画。一连画了几个,毛延寿都不满意。只好为她们掩饰几笔,别让元帝太失望了。

昭君来到毛延寿跟前,施礼下拜,说:"官女王昭君,见过丹青师傅!

毛延寿感到眼前一亮,说:"不敢当,请姑娘坐好。"

毛延寿不知她肯不肯出大价钱,他先画了昭君的秀发,又画了脸庞,耳朵、鼻子、嘴巴,画完之后。毛延寿感到失望,突然,昭君用手在袖子中摸着什么。毛延寿大喜,她果然聪明。没想到,昭君拿出《楚辞》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只剩最后的几笔了,毛延寿说:"姑娘,快画完了,你看像不像?"

昭君惊呆了,要是剩下的几笔画完,还不知会美到什么程度呢?她问:"师傅,这是我吗?"

"是!是!最后几笔点睛后,姑娘就会成为天下第一美人了。俗话说‘一点千金‘啊!"

毛延寿竟公然索贿,昭君觉得自己受了污辱。她相信,就算毛延寿不刻意润色,她也会让皇帝看中的。她说:"只可惜我没有千金,师傅还是如实画吧。"

毛延寿说:"没有关系,日后再给也不晚嘛!这可关系到姑娘的命运,要想好呀!"

昭君说:"师傅,昭君告辞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毛延寿真是气坏了,几年来,在掖廷里,哪个宫女不对他笑脸相迎,奉迎还来不及,谁敢在他面前顶嘴。王昭君一个乡村丫头,竟敢如此无礼,不仅不给供奉,还当众羞辱自己。毛延寿紧盯着王昭君的背影,当众骂

道:"臭丫头,整死你!"

一天后,元帝一张张地翻着画像。看了几张,都感到有些扫兴。当他拿起昭君的画像时,多看了几眼:只见鼻子、嘴巴,无不可人,但一双眼睛却晦涩呆痴。右眼角和左眉之上,各长一颗黑痣。

"毛延寿!"元帝喝道。

"臣在。"

"昭君长得什么样?"

"陛下,面貌亦可评断人心,她的眼角和眉上的两颗痣,让人不得不防啊!"

"这两颗痣是怎么回事?"元帝问。

"这左眉上的痣,名为淫痣。男子长此痣,定是阴险欺诈之徒。女子长此痣,则为人尽可夫之流。"

元帝问:"那右眼上的痣呢?"

"白虎痣,白虎主凶,女人长此痣则主刑杀!

"好了!好了!"元帝把昭君的图像扔掉,继续看其他图像。

琵琶声幽,弹得众人纷纷落泪

匈奴是北国的古老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迁徙,尚武好斗,贵壮贱弱。父死,儿子以其后母为妾。男人死后,其妻归其他兄弟所有。

汉朝和匈奴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汉族和匈奴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汉宣帝初年,匈奴居住的地区多次发生灾害,人畜死亡严重,再加上匈奴贵族内部争权夺利,战乱四起。混战的结果,仅剩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割据南北,继续争战。在汉军的援助下,呼韩邪单于赶跑了郅支单于。

呼韩邪单于意识到部族已经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只有归附汉朝,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呼韩邪单于率领本族百姓南迁,向汉称臣。在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他把儿子铢娄渠堂送到长安,作为人质。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来到甘泉宫朝见汉宣帝,受到宣帝的隆重接待。宣帝赐给他很多宝贵的礼物,送行时,又赐钱20万,黄金20斤,衣被77件,丝绸8000匹、棉絮6000斤等等。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呼韩邪单于第二次来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

汉元帝即位,命云中、五原等郡拨给匈奴两万斛粮食,供匈奴百姓食用。此时,郅支单于向西搬到康居。呼韩邪单于的势力壮大,搬回匈奴故地。在呼韩邪单于的治理下,匈奴的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军歼灭了郅支单于。匈奴各部纷纷赶来归顺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目睹中原的强盛富庶,羡慕汉朝的文明礼仪,又看到汉朝军队的庞大,认为只有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匈奴才能壮大。这时,呼韩邪单于的王后去世,想娶汉族女子为王后,巩固结盟关系。

汉元帝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向元帝提出求婚。呼韩邪单于发誓,娶过去的女子便是王后。对此,元帝又喜又忧。喜的是匈奴愿意巩固友好的关系。

忧的是元帝只有一女,年仅十六,从小溺爱娇惯。把她嫁给40多岁的匈奴单于,她不肯答应,太后也不答应,就连自己也舍不得。以女儿的蛮横,无益于汉匈关系的加深。和亲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会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元帝把诸王的女儿在脑海中过了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不是婚嫁了,就是太小。

元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呼韩邪单于乃是一片诚意,不能拒绝他。

"陛下,"中书令石显说,"臣想起一个主意。

"说吧。"

"掖廷那么多宫女,何不选一位,赐其公主封号。"

"也要宫女自己愿意才行,否则,心怀怨恨,对我朝不利呀!"说完,元帝下旨到掖廷:愿意和亲者自行请行。

昭君和大多数宫女住在掖廷,年复一年地打发着寂寞的日子。春去秋来,已经五年了。昭君犹如笼中鸟、缸中鱼,本来是受皇帝玩弄的,却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等待她的只有一条路一一元帝驾崩后,她去看守元帝陵园。

多少个夜晚,她被史书上忠臣义士的光辉事迹所吸引,对昏君权奸误国害民的倒行逆施而愤恨。一次,她曾因背诵屈原的诗篇,联想起诗人悲愤投江而死,忍不住流下两行清泪。有时候,她还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美好的神话中得到启发,引起她很多遐想。

昭君对这种死气沉沉的宫廷生活无比仇恨,来时只听父亲说过妃嫔争宠的残酷斗争,却没想到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今天,昭君和众宫女接到了元帝下达的和亲圣旨。大汉王朝边境的不安定使昭君神伤忧虑,她决心挺身而出,反正在这冷宫里不受待见,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为了和平,姐去!

三月,美丽的昭君被册封为公主,她在偌大的金殿跪拜谢恩。大殿上面端坐着汉元帝。他两眼发直,怔怔地呆坐着,为几年来没有发现此等佳丽而痛惜!

新婚之夜,宫灯耀眼、红烛高烧、玉屏闪光、锦帐生春。两旁环侍着如花似玉的宫女,使昭君宛如置身于仙境。能娶到如此娇嫩美丽的汉家女子,呼韩邪单于心中暗喜。

呼韩邪单于身穿汉服,头戴翼善冠,身穿柘黄袍,足登六合靴。昭君款款向前下跪,呼韩邪单于轻轻以手相搀,一夜缠绵。

第二天,元帝问昭君出塞前有何要求。昭君只求回故乡一趟,看望家人和乡亲们。元帝特命内廷侍官护送昭君回乡,与亲人诀别。

昭君回到家,爬上了黄龙山,登上了小时候玩耍的望月楼,抚摸家门对面的仙人塔,又跑到常年汲水的楠木井旁。一草一木,都让她想起往事,难分难舍。

昭君回乡后,半个月的省亲时间一晃就到了。这时,香溪河两岸,桃花盛开了,红艳艳一片,如流云,似彩霞,飘向远方。

望着这丹霞般的桃林,昭君想起小时候同村里孩子们在桃林中嬉游的情景,想起同村姊妹们在春耕的劳动生活,不禁泪如泉涌,感慨万端。

昭君要动身了。昭君的亲属和乡亲们簇拥着她,穿过桃花林,走出宝坪村,来到香溪河畔。一路上,千树桃花也像是被昭君悲壮的离别打动了,都纷纷扬扬地往下落。顿时,昭君的头发上,乡亲们的肩上,河边昭君乘坐的龙头雕花木船上,都落满了一层桃花瓣,红艳艳、水鲜鲜,像是和昭君洒泪告别一般。

昭君不禁泪如雨下,望着情意缠绵的桃花,说:"双亲大人,日后女儿不能给二老养老送终,还望二老多保重。"昭君跪在河岸,王襄夫妇扶起昭君,让她放心前去,别担心。

在亲人的叮嘱声中,昭君登上了龙头雕花木船,顺流而下。家人和乡亲们穿过桃林,挥手相送,祝她一路走好。昭君挥动手帕,不停地挥手。船过了珍珠潭,箭一般地向下游驶去。青山遮住了昭君的视线,她在船上弹奏琵琶,呜咽不已。一路上,琵琶声幽怨动人,弹得众人纷纷落泪。

赴塞外,如此美丽的大草原

建昭六年四月(公元前33年)的一天,昭君头戴红暖兜,身穿红斗篷,追随呼韩邪单于出塞,沿途百姓赶来看热闹。呼朝邪单于得到昭君后,封王昭君为"宁胡阙氏(王后)。

出塞的路途虽然遥远,但昭君的心中却感到无比快乐。她遇平原登毡车,遇山路,骑战马,过沙漠,骑骆驼。一路上,有呼韩邪单于陪伴,旅途愉快。

此时已经凌晨四点多了,游玩一天的昭君兴奋得早早起床,为了观赏这美丽的草原,她轻轻地走出金帐。

漆黑的夜空里,东方遥远的天际间有无数颗星星明亮地眨着眼。星光闪烁着,正在唤醒沉睡的草原。草原显得十分安静。一会儿草原呈现出翠绿的颜色,但仍然笼罩在寂静的黑色中,这时的草原景色宛如一幅色彩淡雅的油画。

昭君越看越爱看,不禁看得人迷了。

约过了一个多时辰,骄阳在天空升起,硕大的太阳好像与草原的感情很深,由桔红色变成了金红色,整个草原被照成光芒一片。太阳东升,阳光照耀着大草原。一会儿,辽阔的苍穹由淡蓝色变为蔚蓝色。五彩朝霞变成了白色的云朵。白天,一个崭新的大草原,告别了黑暗,裸露在昭君面前。

"太好了,如此美丽的大草原!"昭君依依不舍地看着草原,如痴如醉。

"王后,到了匈奴都城,我天天带你看草原!"不知什么时候,呼韩邪单于竟从背后出现了。

昭君投入怀抱,"大王,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你的都城呀?"

"不,应该是我们的都城,一个美丽的都城。"

昭君笑道:"对,是我们的,一个充满繁荣太平的新国家。"说完,她的脸上绽出了笑容。

半夜,昭君从睡梦中醒来,她看到金帐外白茫茫一片。眼前的月光,很像故乡宝坪村冬晨的凝霜。昭君一点倦意都没有了。她披上绣袍,走出金帐,夜空十分明朗,寒意袭人但空气清新。月光格外皎白,格外迷人。

经过长途旅行,昭君与呼韩邪单于一行终于到达匈奴都城五原。

"塞外女神",阴山巅峰上最美的雪莲花

昭君到达五原城,与呼韩邪单于举行了匈奴式的婚礼。

当她满怀热情开始新生活时,她发现,匈奴人对她十分友好,充满了敬意。

心地善良的昭君与匈奴人一起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熏酪。渐渐的,大臣、妃子们开始亲近她,热情好客的匈奴百姓称美丽的王后为"塞外女神"。

昭君亲自教匈奴妇女纺纱织布,缝衣绣花,锄草种地。她经常接济贫苦的百姓,学说胡语、唱胡歌。呼韩邪单于上书元帝,称赞昭君。昭君爱弹带来的琵琶,倾诉思乡之情。呼韩邪单于对她精心照料,百般温存。

第二年,草原出现了严重的灾害。狂风怒号,久旱不雨,水草大片枯死,牛羊一群群地饿死,牧民们极度恐慌。

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的感情深厚,再加上汉天子对他的恩德,他非常宠信昭君。只是由于深重的灾难,使他整天劳碌,渐渐疏远了昭君。

一天夜里,昭君愁眉不展,坐在毡帐里弹起琵琶。夜已很深,昭君仍在苦苦思索着。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毡帐外只有饥民的痛苦呻吟。昭君心里很难过,恨不得替牧民们受苦。昭君联想起家乡的水草,想出了治灾的办法,用她的聪明才智使牧民们生活重新安定起来。

从此,匈奴人民更加爱戴她了,把她比作阴山巅峰上最美的花,把她比作夜空的明月。昭君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

呼韩邪单于不再奔波于灾区了,又搬回到昭君的毡帐中重续旧梦。

不久,昭君生下一个王子,呼韩邪单于欣喜若狂,给王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即右目逐王。呼韩邪单于派使者赶到长安,向汉朝报喜。

如果幸福就此延续,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能恩爱相守一生,相信王昭君内心的哀怨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幸福会一天比一天增多,可事实却总是与理想相背而行!

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夏,呼韩邪单于病逝。

冬季,漫漫长夜十分难熬,昭君走出毡帐,寒星闪烁。昭君抱着琵琶,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在黑夜中回响。昭君吟唱《怨旷思惟歌》,歌声如泣如诉,断人心肠:

秋木萋萎,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即得升云,游倚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冗,不得颉颃。

虽得美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河,改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決決。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夜深了,昭君回到了毡帐。

按照胡俗,昭君必须嫁给新单于。从小生活在汉朝的王昭君,对匈奴的婚姻习俗自然是不了解和无法接受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曾请求想要回到故乡。那时候是汉成帝执政,但他拒绝了王昭君的请求。王昭君失望至极,被迫嫁给复株累单于。

虽然王昭君最初是被迫接受了这门婚姻,但事实上她的第二段婚姻同样是幸福的。

完婚后,复株累单于对昭君体贴阿入微,昭君为他生下两女。大女儿名云,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即须卜公主;小女儿虹,嫁给当于氏,即当于公主。

五月的夜,人头攒动,匈奴百姓正在过求雪节。夜里,风越来越大,央杂着大片鹅毛般的雪花,不停地呼啸。多年来,草原只是飘洒几瓣雪花,从没有见过如此瑞雪。

善良的匈奴百姓忘情地追逐风雪,忘了寒冷,冒着刺骨寒风欣赏难得的瑞雪。从中央的金帐中走出身着胡服的昭君,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向前拥去,一睹女神的容颜。昭君微笑着向百姓们表达最诚挚的祝福,愿瑞雪给草原带来好运。接着,她与能歌善舞的百姓又跳又唱。

复株累单于在昭君的协助下,将匈奴治理成处处水草丰美的好地方,辽阔无际的大草原上,牧笛传天际,牛羊卧草底。勤劳勇敢的匈奴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昭君指挥汉族木匠们建造简易的砖房,发现了很多清泉。这些泉既能喂养牛羊,又能食用和灌概良田。

匈奴人将一口最甘美的泉命名为昭君泉,永久纪念。

昭君从大汉王朝要来的许多菜种、果苗、药材也得到培植,草原上到处焕发着生机。

精美的瓷器、药材和铁器等中原运来,纷纷出现在草原百姓家中,匈奴人学习了冶铁、制服饰、医疗等技术。

在昭君的倡导下,匈奴人学会了用驼绒织地毯、织布、制衣服。

昭君来到草原后,匈奴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汉匈贸易频繁,两国百姓和平相处。

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正月,复株累单于到长安朝拜,汉朝赐他锦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年仅33岁的昭君从此寡居。

此后的20多年中,昭君将全部精力投人到匈奴的农牧业发展上。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匈奴贡献一生的昭君闭上了美丽的双眼。流传至今的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达770多首。

昭君死后,其子孙继续为汉匈友好而努力,自昭君出塞的竟宁元年起,40年来两国一直友好,直到王莽篡汉后撕毁盟约。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20里左右的大青山脚下,每年到了"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惟独昭君墓的草仍保持青色,因此史书称其为青家。在草原人民心中,她是带来幸福安宁的女神,民族友好的象征。此外,在草原上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可见匈奴人对昭君的感情之深,人们都认为昭君埋在自己的家乡。

王昭君,一个为追求爱情而远走天涯的美人儿,把悲苦与相思放进心里,让自己的爱情花在人世间一直盛开,绚丽而又盛大。来到边塞的她,被两个匈奴王深深地爱着,为她烹饪人间美食,为她写尽人世繁华。王昭君,这个心里怀着大爱与小爱的美人儿,更是把汉朝文化传遍了匈奴的角角落落,促进了当时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和兴旺。在中华名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网友 帝国的脸谱 提供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四大美人"组合,乃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四人。除貂蝉几乎没有史料佐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之外,其他三人都有一段凄婉的故事,而让后人一再为之叹息。

王昭君是因和亲匈奴而闻名天下的。当然,派她和亲,是朝廷和皇帝的决定,她去与不去,是没有自愿与不自愿的选择自由的,自愿也得去,不自愿也得去。不过,古今小说戏剧中的王昭君,与历史上的王昭君,有一点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王昭君不是小说中单于兴兵来夺的,而是单于主动来请求汉帝赐予的。

有一部民间通俗小说《昭君和番》,历代戏剧又改编为又名《王昭君》《美人图》《汉宫秋》《昭君出塞》《和番记》等等。小说和戏里,王昭君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后宫,元帝命宫廷画师毛延寿为各地选来的美女画像,昭君本是绝色美女,毛延寿向王家索要重贿,昭君却自恃美丽,拒绝行贿,毛延寿便在昭君画像的眼睛下画了一个黑点,还对元帝说昭君有泪痣,不祥。昭君因此未被元帝注意,冷落一旁。

一次偶然的机会,元帝见到了昭君,发现她不但没有泪痣,还是一位绝代佳人,便大为宠幸。因毛延寿在画像中索贿,问其欺君之罪。毛延寿带着昭君的画像逃到了匈奴,将画献给匈奴单于,煽动单于发兵来夺王昭君。匈奴兵马侵入了汉朝,汉军无法抵挡,京师被围,汉朝求和之时,单于点名要以昭君作为退兵的条件。

元帝虽爱昭君,但国家有难,哪里还顾得上爱?只好将昭君送给了单于,昭君因此随匈奴单于北去,到达大黑河时,不堪其辱的昭君投水自杀,昭君成了誓死捍卫贞节的女英雄,以至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因此,在传说中,昭君"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她以死抗争。

后人因昭君的悲惨遭遇而以诗表达同情,元人王思廉《昭君出塞图》曰:"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这是指责汉室无能,最后要靠一个女人来拯救江山,以至凄风苦雨,伤心欲绝。

然而,在历史上,昭君出塞要温情得多。班固《汉书·匈奴传》载:"竟宁元年(前33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备边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阙氏,生一男,伊屠知牙斯,为日逐王。"

可见,王昭君出塞,是匈奴单于向元帝请求的结果。而且,王昭君出塞后,不但没有自杀,反而为匈奴单于生下了儿子。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自愿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宫女本身只是女仆,待遇不高,身份低下,其实是被禁闭在宫内,除非皇上开恩才能在很大年龄的时候释放出去。

宫女唯一的出头就是被皇帝重新,成为妃子。

然而,汉元帝从年轻时候就体弱多病,只活到42岁就死了。

汉元帝病死的时间,仅仅是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几个月。

而历史记载,汉元帝还不到40岁,满嘴牙齿就已经脱落,说明他未老先衰,还可能有很多疾病。

而王昭君是在汉元帝37岁时候入宫的,当时皇帝已经身体很弱,病恹恹的,根本不可能去重新宫女。就算汉元帝好色,当时身体情况也不允许再去搞女色。

所以,王昭君其实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所以嫁给呼韩邪单于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归属。

呼韩邪是著名的大单于,权势很大。而且匈奴的女人地位比较高,很多时候妇女甚至可以执政掌握权力,所以王昭君嫁给单于也是相当不错的。

其实,如果王昭君不是嫁给呼韩邪,她只是一个无名宫女而已,今天根本没有人知道王昭君是谁。

不过话说回来,王昭君的运气真的不好。

她嫁给呼韩邪之后才2年,生育了1子,呼韩邪就因病去世了。根据匈奴风俗,她应该嫁给继任单于,也就是呼韩邪的儿子。

但在汉人看来,一个女人嫁给父亲又嫁给儿子,岂不是乱伦。所以王昭君希望带着儿子回到汉朝,然而汉成帝认为这样会破坏匈奴和汉人关系,命令王昭君尊重匈奴的风俗。

王昭君当时只有20岁,只能嫁给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絫若鞮单于,又生育了2个女儿。

复株絫若鞮单于和王昭君结婚后11年,也是因病去世,弟弟搜谐若鞮单于继任单于,对于王昭君还是很不错的。

王昭君却也没有活多久,在5年后去世,当时也就36岁。

不过汉代医疗太差,人的寿命很难说的,比如霍去病也就20多岁就死了。

王昭君死后葬在内蒙古呼和浩特,

由网友 水流高高山 提供的答案:

王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对于四大美女,国人一向对她们兴趣很大,会给她们编排许多故事。比如说貂蝉,现在基本可以证实是一个文学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西施的存在也有很多疑点,很有可能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王昭君和杨玉环是有正史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不过关于她们的故事,也经过了许多加工演绎。拿王昭君来说,正史上记载并不多。下面就把王昭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都说一说,从历史形象来看,看不出王昭君出塞是自愿还是被迫,而从文学形象来看,王昭君出塞显然是被迫的。

历史形象

历史上对于王昭君的记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汉书》和《后汉书》中。

汉宣帝统治时期,开始对匈奴强硬起来,多次对匈奴用兵,等到汉元帝时期,匈奴被打得自己都乱起来了。其中呼韩邪单于被自己哥哥打着跑,于是就想投靠汉朝来保全自己。他跑到汉元帝那,说我愿意投靠你,给你当女婿,汉元帝自然很高兴,就把一个宫女王樯赐给了呼韩邪单于,王嫱就是王昭君了。这段《汉书》里是有着详细记载的: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

关于王昭君,并没有多说,只是说她本名和字,是后宫的一名良家女子。按照这个意思应该是汉元帝没有临幸过的女人,不过对匈奴来说,临幸与否也是无所谓的。

到了匈奴地界以后,关于王昭君也没有很多记载,只是说她跟呼韩邪单于生活了三年,有个儿子。后来呼韩邪单于就病死了,留下王昭君孤儿寡母的。

当时匈奴有个风俗,就是老爹死了,儿子可以娶老爹的妻妾。王昭君那时候正是年轻貌美,又是汉天子所赐,自然是个香饽饽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继承了单于位子,为复株累单于,王昭君于是又成了复株累单于的老婆。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还生了两个女儿。关于这段,在《汉书》里也是有详细记载的:

复株累若鞮单于立,遣子右致卢儿王醯谐屠奴侯入侍,以且糜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复株累单于死后没两年,王昭君就去世了,关于她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在这里,看不出王昭君是自愿还是被迫的,不过王昭君和亲以后,她家里人也都跟着沾光了,她兄弟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封为和亲侯,一个被封为归德侯。王昭君的老爹还是没名没分的,她的两个侄子已经封侯当官了,这里面主要应该是依靠王昭君的功劳。说实话,一个女子背井离乡,去那匈奴苦寒之地,估计没几个人乐意的,不过去了匈奴以后,她是单于的夫人,被称为宁胡阏氏,可能比在汉宫做一个小宫女要强一些。如果从身后名的角度,如果没有这次和亲,可能没人知道王昭君是谁,但是通过这次和亲,王昭君流芳百世,也不枉此生了。

文学形象

历史上的王昭君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文学史上的王昭君就丰富多彩了,想想也是,连有可能是虚构的西施、貂蝉都有那么多故事,更何况真实存在的王昭君了。

关于王昭君最有名的一个传说就是跟一个画师毛延寿有关系了。传说王昭君是个天生的大美人,冠绝后宫,不过当时汉元帝是通过画像来选宫女的,很多宫女为了被皇帝临幸,就会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就把她们大大美化。而王昭君呢,她性子高洁,不屑于做这种事,于是毛延寿把她画得奇丑无比。后来呼韩邪单于来了称臣,汉元帝就假模假样给他选妃,把画像里最丑的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没想到见面那天,一下子发现王昭君是绝世美人,比他的妃子美多了,汉元帝大怒,可是没有办法了,已经答应呼韩邪单于了,只有忍痛割爱,然后杀了毛延寿。

这个故事是后世人演绎的,最早出现在《西京杂记》中,《西京杂记》是一部类似历史小说集的作品,关于它的作者和朝代有好几种说法,记录内容应该算不得真,不过看起来可要比正史有意思多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王昭君才大大有名。实际上,汉朝和亲的女子还挺多的,甚至有个专门的和亲政策,王昭君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后世文学作品演绎加工功不可没。

在这些故事里,人们都为王昭君抱不平,认为她是被画师毛延寿陷害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昭君自然不愿意去和亲了,不过她只是一个小小宫女,命运无法自主,上面怎么安排,她也只能按照安排走了。

不过无论是历史形象还是文学形象,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王昭君为汉朝太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为如此,后世不少文人墨客都对王昭君推崇不已,赞美她的诗词层出不穷。比起历朝历代那么多藉藉无名的和亲的女子来,王昭君还是幸运的。

由网友 汉周读书 提供的答案:

西汉元帝时期,南郡(湖北兴山县)出了个美女叫王昭君,名嫱,自幼美貌聪明,艳若桃花。王昭君究竟有多漂亮?当时人称有"落雁"之姿。

相传昭君出塞,怀念故土,就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惹得南飞的大雁为之倾倒,都纷纷落下来,驻足观赏她超人的美貌,聆听她弹奏动人的曲子,王昭君因此与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并称为"沉鱼落雁"。

王昭君本是汉元帝后宫的一个宫女,"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却长期"不得见御",汉元帝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后宫还有个倾国倾城的佳人。王昭君为何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呢?东晋的葛洪在《西京杂记》中给出了答案。

原来,汉元帝的后宫佳丽无数,不可能一一召幸,雨露均沾。那时候没照片,皇帝想召幸美女,事先由画师按照宫女长相,画出一张张肖像图,皇帝根据长相挑选。

这样一来,宫廷画师就成了牛皮哄哄的职业了。一些宫女就开始贿赂画师,让画师笔下留情,把自己画得更美丽一点,获得皇帝恩宠的机会。

贿赂画师多则十万铜钱,最少也得五万铜钱,轮到给王昭君画像,这妮子太倔,死活不肯行贿,画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大美女就被画成了丑八怪,汉元帝一看,还有这等恐龙女?

正巧匈奴王呼韩邪来朝觐大汉天子,想在汉朝讨个老婆回草原生儿子。汉元帝十分慷慨,当即决定把画师画成丑女的王昭君等五个宫女远嫁匈奴。

《后汉书》记载:王昭君等人出塞之前,按照礼仪要拜别皇帝。人们惊呆了,好半天合不上嘴巴,只见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汉元帝傻眼了,这画师太特么坑爹了,如此天香国色的大美女就这样便宜了匈奴人?

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看到王昭君时,美出了鼻涕泡——艾玛!汉朝皇帝太慷慨了!岂不知汉元帝肠子都悔青了,"意欲留之",可是又考虑"而难于失信",只能忍痛割爱。

事后,汉元帝恼羞成怒,将宫廷画师全部斩首,弃尸于市。抄没画师家产,发现很多人财宝不计其数。不过也有冤杀的,比如说画师毛延寿就比较正直,他作画过程"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野史称他就是给王昭君画像的画师,一直被冤枉了一千多年,看来这个人死不瞑目啊。

王昭君嫁到匈奴,成了呼韩邪的阏氏(皇后),给呼韩邪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去世,其前阏氏生的儿子即位,按照匈奴人的风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他除了母亲之外的所有女人,新任单于打算娶王昭君。王昭君被这个无法接受的风俗吓傻了,于是"上书求归",当时在位的汉成帝"敕令从胡俗",命令她按照匈奴人的风俗,改嫁给了丈夫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

王昭君与新一任丈夫雕陶莫皋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又生了两个女儿。雕陶莫皋去世,三十五岁的王昭君开始了寡居生活,为沟通、调和汉匈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当时太皇太后王氏的侄子王莽篡位,匈奴单于不承认刘氏以外的皇帝,从此边疆战乱再起,王昭君苦心经营的友好局面毁于一旦。

不久,王昭君在幽怨绝望中黯然离世,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九公里处),据说每年入秋后,草原百草枯死,惟有昭君墓上的青草郁郁葱葱,因此,她的坟墓又多了一个浪漫的称呼——"青冢"。

由网友 木子 提供的答案:

王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西汉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当时昭君已是宫女,皇帝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远嫁他乡,决定随便找个宫女打发单于,于是被画师丑化的昭君替嫁了,当皇帝看到昭君本人时,被人间尤物惊呆了,可是悔之晚矣,因为皇帝金口玉言,驷马难追。

由网友 君山话史 提供的答案:

昭君出塞是自愿的,并非有谁强迫。那么这个旷世美女,为什么要嫁到荒凉的匈奴呢?

第一,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西汉的元帝时代,是一个比较平淡的年代,但有两件事值得大书特书:其一陈汤万里远征,擒杀郅支单于;其二是王昭君出塞。这两件事并非孤立,而是有联系的。

当时匈奴分裂为两支,其一是郅支单于的北匈奴,其一是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靠大汉朝廷,赢得对郅支单于的优势。后来,名将陈汤发动万里远征,擒杀郅支单于。至此,匈奴结束分裂,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 为表示对大汉帝国的感激,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皇帝,重提中断许久的汉匈和亲。汉元帝答应挑选五名宫中女子嫁给呼韩邪单于,可匈奴地处荒寒之地,谁愿意去呢?别的女子躲之犹恐不及,却有一名奇女子自愿前往,此人便是王昭君。

第二,王昭君在后宫的不如意生活

王昭君,名嫱,出生于湖北秭归。汉元帝选秀,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成为一名宫女。她天生丽质,可是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要脱颖而出不仅要美丽,也需要机遇。据说宫廷中有位画师,名为毛延寿,专门为宫女们画像,然后再把画像交给皇帝过目。宫女们都希望自己能被画得漂亮点,纷纷给毛延寿送礼。王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心里不高兴,便将王昭君画得丑了,她自然没能引起皇帝的注意。 在宫中呆了几年,王昭君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后宫就像一座监狱,少女的青春岁月就在无聊中消磨打发,王昭君对未来几乎绝望了。

第三,王昭君主动提出嫁到匈奴

呼韩邪单于的到来,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王昭君在封闭的囚室中看到一条窄窄的缝,通向外面的自由之地。皇宫虽极尽奢侈豪华,却不是乐园,而是地狱,她只是皇宫的囚徒,渴望高墙外的自由。与其老死红墙,何不与命运赌上一局! 王昭君勇敢地迈出改变人生的一步。她主动向掖庭令提出请求,愿意嫁给呼韩邪单于,情愿到荒凉的北方。 当王昭君出现在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面前时,她的光彩照人令所有人无不震惊。史书用十六个字描述:"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她如一道光,照亮皇宫。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我们很难看到如此形象地形容一个女人的美丽。 史书中还有一句非常精彩的点睛之笔:"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见惯后宫美女的汉元帝,他的表情是大吃一惊,悔意写在脸上。老子都还没泡,就要拱手送人,真是悔青了肠子。而对呼韩邪单于,则是天大的意外惊喜,他感激泣零,信誓旦旦愿为大汉帝国拱卫北疆。

第四,王昭君为汉匈和平做出卓越贡献

嫁到匈奴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宁胡"二字,表明她的到来使胡人得到安宁。后来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名为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两年后(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雕陶莫皋继单于位,称复株累若鞮单于。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嫁给新的单于,生育有两个女儿。 王昭君是中国民族融合史上的重要人物,她嫁到匈奴,大大加强了汉与匈奴的交流、沟通。呼韩邪单于恪守为汉守卫北藩的诺言,临死前留下遗训,要求后世子孙永远保持与汉的友好关系。汉帝国的北方边境获得数十年的和平:"是时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声,黎庶亡干戈之役。"对此,王昭君功不可没。 王昭君去世后,影响犹存。她的女儿伊墨次居云及女婿骨都侯须卜当也为汉匈和平做出很大的努力。昭君出塞,对汉匈两大民族的融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数百年后,匈奴彻底汉化,其后裔多数融入汉人之中。

由网友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提供的答案:

做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原因是八个字:人在皇宫,身不由已。

首先,来看王昭君的"人在皇宫"。

昭君的原名叫王嫱,是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君村)人。这里地处长江三峡,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江水湍急,日夜咆哮,战国时的著名人物屈原就生在此处。

他的父亲王穰因为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汉元帝在全国举行"选美大会",结果正值二八年华的王昭君犹如一朵清丽脱俗的空谷幽兰,理所当然地进入后宫的复赛,直接接受汉元帝的考察。

复赛是残酷的,因为进入宫中参加复赛的宫女数以千计,而我们的皇帝日理万机,国事已忙得够戗了,后宫这些事儿更是让他应接不暇。因此,他想出了一个省时省力省心的绝妙办法,叫画师把各大佳丽的肖像画成一幅画,然后,他一有空就拿着画像看,觉得如意的就可以直接入围"总决赛"了。

这个世上什么都可以作假,考试如此,画像亦如此。我们现在用相机照相,都因为像素原因而让人的真面目有所偏差,更何况古代是用手工来画。因此,各大佳丽的命运就掌握在画师手上了,美与丑,高贵与慵散只是他一笔一画之间而已。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让画师把自己画得更美更有气质些,各大佳丽都送上大把大把的银子。有钱能使鬼推磨,同样,有钱能使画师的手妙笔生花。

这渐渐形成了后宫的"潜规则"。然而王昭君因为出身贫寒之家,再加上自命清高,不愿走贿赂的路,硬是用一人之力活生生地打破了这个潜规则。

按照潜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注定要付出代价。眼看王昭君如此不识时务,主笔的画师毛延寿先是震惊,然后愤怒,最后发飙了。结果是画像中的王昭君"死"得很惨:长相不但平庸无奇,更要命的是面颊上还点了一颗痣。因为这颗"美人痣"长得不是地方,还有一个称呼就是"丧夫落泪痣"。总之一句话,画中的王昭君其貌不扬。

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对生有克夫相的王昭君唯恐避之不及。也正是因为这样,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皇宫还是那座皇宫,王昭君还是那个徘徊在复赛宫门之外的王昭君。除了岁月改变了,其他什么都没有改变。

五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眼看花样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这样下去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王昭君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她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做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一缕缕浓烈的乡愁与一丝丝淡淡的憧憬。

其次,来看昭君的"身不由已"。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王昭君正在感叹中打发着漫漫长夜时,命中有的终于来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汉元帝原以为随便弄个宫女就可以"忽悠"和敷衍呼韩邪单于。然而,当辞别时看见王昭君绝世的容貌,他内心产生了波动,宫中有如此美貌女子,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他的疑问很快就有了矛头——画师毛延寿。他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被毛延寿忽悠了。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忽悠别人,谁敢忽悠皇帝,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元帝盛怒之下,毛延寿就成了刀下鬼。

然而,毛延寿死了,汉元帝却哭了,原因是王昭君走了。

虽然汉元帝是堂堂一国之君,虽然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便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只能痛心疾首地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踏上异国他乡的旅程。

三月,塞外和春暖花开的中原却是两重天,寒风呼呼地刮,北雪絮絮地飘,王昭君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的滋味,多少次,她忍不住回头看来时的路,多少次她的泪水飘散在风中,多少次她梦回父母兄弟身边。多少次孤独无助、忧伤阵阵袭来。于是,在路上,她给汉元帝写了一封信:

据说,汉元帝之后对王昭君相思成疾,一病不起而亡。这当真是: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由网友 铭豪谈史 提供的答案: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汉朝时期,大汉与匈奴实行和亲的外交政策,但在武帝之前,每一次的和亲都是一次屈辱。从高祖开始,经历惠帝,吕后专权,汉文帝和景帝。

汉朝不但要选派公主,还要送出衣物,丝绸,银两等物品。曾经高祖还想把亲生女儿送往匈奴,碍于吕后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在加上有人出主意,认宫女为公主。这才避免远赴塞北。

为什么这么屈辱还要和亲呢?原因也简单,那时的匈奴强盛,刚建立的汉朝百废待兴,民生国库都很薄弱,确实打不过匈奴,也没有经济支撑。所以只有选择和亲来维护国家边疆安定。

讲到这里,就不难明白,和亲都是被迫的,谁会愿意去那黄沙满天,偏远苦寒的地方。王昭君也不例外。

但是王昭塞的出塞,确和以往不同。

以前是朝廷不得己而为之,是屈辱被迫性的。而到了汉元帝时期,早在宣帝期间,匈奴大不如前,经过武帝的强势打击,匈奴早己是四分五裂,一败涂地。分为南北匈奴的北匈奴,还在顽固抵抗,可大势己去,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南匈奴早己向汉朝称臣。此时的昭君出塞是朝廷对匈奴的恩赐。是一种主上对属下的奖赏。所以,政治意义和以往完全不一样。

为何王昭君的故事,能家喻户晓呢?

其实昭君出塞,本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件。经过后世历代的文学加工及演变,逐渐升华成一件高大上的事情。真实的史料记载中,王昭君的叙述也只是简短的描述。

各种的美化,杜撰,臆想加工,构筑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爱憎分明,多才多艺且貌美"沉雁"的美好女子形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维护汉朝与匈奴的稳定关系,而做的突出贡献。

曾径的她,上书给元帝使者,意欲回国,却被无情的拒绝。可见,王昭君在朝廷中的份量不是那么重要。而这还是建立在,她己经是匈奴皇后。

可以想象,她在匈奴经历些什么。在为匈奴生儿育女了,还念念不忘回国。

所以,在文学的塑造上,昭君是完美的。但在现实中,他却是悲哀的,只不过是朝廷的一件商品而己,政治上的牺牲品。

且不说乌托邦式的美好向往,就连汉朝的繁华锦盛,都赶不上的匈奴,谁会甘愿前往。

本篇结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