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如果没死,刘备最终可以统一三国吗?_庞统跟刘备几年

由网友 罗宾 提供的答案:

庞统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刘备早期南征北战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如果庞统没有死,他可能会继续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蜀汉打击其他两国的敌人,甚至可能会对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然而,即使有庞统的帮助,要实现三国统一仍然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如果蜀汉和其他两国之间缺乏外交交流和妥协,并且各方保持敌对态度,则三国很难达成共识并合并。其次,在庞统健在时期,曹魏和孙吴仍然强盛,并且都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和谋略家。因此,即使蜀汉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他们也可能面临来自其他两国的强力反击。

由于历史无法预测,我们不知道庞统如若健在是否可以改变历史进程。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在三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要实现一个稳定、持久、高效率合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强有力的领导者、优秀军事指挥官、有效运作机制等众多要素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由网友 聊斋书园 提供的答案:

庞统如果没死,刘备最㚵可以统一三国吗?

不能!龙多不治水,猪多拱墙根。庞统急功近利,刘备疑心重重,关羽、张飞英雄主义抬头,轴心就在桃园三结义没有目标路线。诸葛亮已在观望期,所以没有统一三国的基础。

实际上这也是罗贯中大师的高明手笔。三国演义整篇都夸张了桃园三结义的英雄了得,仁义当先,个个如龙似虎,"五虎上将"诸葛亮如神一般,但最后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的反笔就是龙多不治水而结朿了英雄主义难成基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由网友 手机用户画龙点睛 提供的答案:

庞统如果没死,刘备可以统一三国。

庞统庞士元,荆州襄阳人,人称凤雏。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才高八斗,军事奇才。

开始投靠的是东吴,庞统性格狂傲,看轻周瑜,人长的矮小,其貌不扬,得不到孙权重用。后经鲁肃.诸葛亮竭力推荐,转投刘备。庞统诸葛亮都是官拜军事中郎将。

庞统实现隆中对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飞跃的契机。按"隆中对"策,第一步先取荆州,刘备已拥有荆州四郡,以荆州为大后方,提供粮草兵马,西取巴蜀。拥有了益州荆州,以此为大本营,刘备庞统出西川,关羽诸葛亮出荆州,两路大军进攻曹操,问鼎中原大事可成。东吴不足为虑,自然降服。

可惜庞统征战途中,惨死落凤坡,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只能急召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才有后来的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功亏一篑。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刘备泪满襟!!

由网友 酒味悠悠过 提供的答案:

很多三国迷尤其是蜀汉粉丝希望得到的分析和答案应该是庞统不死,刘备能成功统一全国,恢复汉室。但如果客观、理性、深入的去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即庞统不死,历史还是三国归晋。

一、从历史的大势分析,桓灵以来,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战乱纷仍、民不聊生,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汉王朝已经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民意基础。刘备以汉室正统自居,但天下英才并不都是投奔刘备而去,在很多老百姓和英才心里,汉王朝太腐败太黑暗了,不值得他们拥护,他们渴望拥立一个政治清明的新政权,然后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曹魏、孙吴手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且忠心耿耿就能证明这一点。所以刘备所继承的汉室并不具备很强的民意基础,谁能夺得天下还是要靠民心和实力说话,实力的关键是地盘、人口和钱粮,而不是一个谋士的生死,就像郭嘉周瑜死了,曹操孙权该打胜仗照样打胜仗。

二、从战略角度分析,蜀粉们可能会认为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会带领关张赵稳固经营荆州,待荆益二州稳定数年之后,就可实现诸葛亮当年隆中对设想,兵发两路,北伐曹魏。事实上,单凭刘备庞统黄忠魏延及一万人马(刘备入川后通过招兵及刘璋调配赠送增长到三万),根本攻不下益州。因为益州经过刘焉刘璋父子两代26年的治理,社会稳定,国富兵强,作战部队有二十多万,又有张任黄权等文武忠心耿耿。所以即使庞统不死,荆州还是要调拨大将及军马入川支援,只不过诸葛亮不必入川罢了,但这样一来荆州的兵力还是要出现薄弱的一面。事实上荆襄九郡刘备也只占了四郡,而且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孙曹都不会坐视刘备日益扩张。为了维持三国平衡,孙曹会携起手来对付刘备,不管诸葛亮在不在荆州,荆州都会两面受敌,永无安宁之日,以荆州兵的实力诸葛亮也未必能守得住。

三、假如庞统不死诸葛亮不用入川且守住荆州不失,刘备依然统一不了全国。这是因为在这种形势下,孙吴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以孙权的雄才大略和容忍气度,必要放弃孙刘联盟北联曹操以寻机夺回荆州。这样诸葛亮的兵出两路北伐计划,仍然只有汉中一路可用,兵发宛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永远要防备孙权打过来。这个时候刘备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先平东吴再伐曹魏,但孙曹联盟即已形成,曹操不可能放任刘备一统江南与自己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以孙曹两家的实力,联合起来抵抗甚至消灭刘备都是不成问题的。

综上所述,庞统不死,刘备依然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在刘备搜寻天下人才时,有一句话打动了他,那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知道是诸葛亮,凤雏则指的是庞统。在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后,直到借得南郡时,刘备才得到了庞统。可惜的是,庞统在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在攻打雒城的战斗中阵亡。那么如果庞统不死,刘备真的如同谚语中说的那样可安天下吗?

一、庞统的生平。

庞统是荆州名士,年少时就得到过司马徽的赏识。但是他和诸葛亮不同,最初他是加入了东吴阵营,并且担任了周瑜的部下。在刘备借得南郡后,庞统留下参加了刘备阵营。但是,一开始他并没有得到刘备的赏识,被任命为耒阳县令。

庞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主要和他的长相有关。和诸葛亮的相貌堂堂对应,庞统却长得相貌丑陋。他面见孙权的时候,本来就不喜欢他相貌的孙权,听到他对周瑜评价不高,十分不高兴。因此,孙权没有任用他。在鲁肃的指引下,庞统投奔了刘备。

刘备和孙权的看法差不多,他让其貌不扬的庞统当了个小县令。不久,庞统就因为治理地方不力而被免职了。多亏鲁肃给刘备写信推荐,诸葛亮向刘备的举荐,刘备才召见了庞统。在和他谈话后,刘备发现了庞统的才能,大加信任重用。刘备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一样担任军师中郎将。

庞统对刘备事业的贡献,主要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略上。庞统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向刘备建议,说荆州经过战乱,四野荒残,人物殚尽,劝刘备夺取益州为根据地。刘备听取了庞统的建议,带领他应刘璋之邀一同入川,图谋攻打益州。

在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刘备起兵之初,为刘备谋划了上中下三策。刘备经过考虑,采纳了庞统的中策,顺利打开了局面。但是,让人惋惜的是,在攻打雒城的战斗中,庞统被流矢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对庞统的死十分痛惜,只要提起此事就流下眼泪。

二、庞统之死给蜀汉带来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和庞统并列为刘备的军师。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同时担任着刘备的军师中郎将的职务。在书中,作者把诸葛亮入川的原因,归结为庞统之死。因为庞统之死,刘备手下没有了出谋划策之人,只得召诸葛亮率领援军入川。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刘备打败刘璋,顺利夺取了益州。

有人还说,正是因为庞统的死,使得诸葛亮没有能够在荆州镇守。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关羽独自守卫荆州。由于关羽高傲自大,和东吴发生了不必要的冲突。最后在荆州之战里,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时候的《隆中对》战略破产。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必入川,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庞统虽然和诸葛亮都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但是他们工作的侧重点却是不同的。诸葛亮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发挥自己"治戎为长"的能力,为刘备编练军队,做到足食足兵。而庞统则是弥补了诸葛亮"奇谋为短"的缺陷,跟随刘备冲锋陷阵,出谋划策。因此,在刘备出兵益州的时候,庞统跟随刘备征战,而诸葛亮则镇守荆州。

在当时的刘备军中,并不是仅仅有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还有一位谋略奇才,那就是法正。法正在投奔刘备后,也跟随刘备一同入川。在庞统死后,他接替了庞统的责任,为刘备出谋划策。在他的帮助下,刘备不但夺取了益州。在后来的汉中之战里,击败了曹操。因此,说诸葛亮入川是因为庞统死后无人为刘备出谋划策是不恰当的。

诸葛亮入川的原因是刘备要以益州为自己的根本之地,需要诸葛亮来进行治理。刘备迫切想要夺取益州的原因,主要是在荆州的战略形势过于不利。诸葛亮评价刘备在荆州的窘况时说,刘备在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的逼迫,身边还有孙夫人变生不测的威胁。在这种狼狈的处境中,他自然对庞统的建议一拍即合,下定夺取益州的决心。

随着益州战事顺利展开,刘备也开始把统治重心转移到益州来。在这个时候,以诸葛亮为首的一大批军政人才就随军进入益州。在夺取益州后,诸葛亮马上开始了对益州的治理,很快稳定了局势,使得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并为下一步夺取汉中奠定了基础。

因此,庞统的死与诸葛亮入川关联不大。为了建设益州这个根本重地,刘备必然会让诸葛亮入川。庞统的死,他的职责也有法正接替,不会立刻对刘备阵营造成影响。但是,庞统的死对蜀汉政权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选用上。

在刘备阵营中,不缺乏能征惯战的勇将,缺的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前,刘备既要担任主帅,还要担当谋士,十分辛苦。诸葛亮虽然可以在军队训练编组后勤等方面为刘备分忧解难,但是在战场谋略上力有未逮。在这种情况下,庞统的加入就显出了他的重要性。

虽然后来法正的加入,让刘备暂时有了两名出色的谋士。而且在庞统战死后,法正马上就能够弥补他的损失。可是刘备拥有两块相对独立的根据地益州和荆州,就无法兼顾了。这就严重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发展,为后来的荆州之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如果庞统不死,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庞统的死在当时并没有给刘备阵营带来直接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庞统之死的后果慢慢显现了出来。最主要的后果就是影响到了荆州的防守和后来蜀军的战场指挥。

首先,庞统如果不死,荆州就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我们从刘备夺取益州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到庞统对刘备的影响力。庞统之所以劝刘备夺取益州,主要是看到了荆州一片荒凉,无法作为刘备的大本营。

再加上荆州的战略形势不利,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双方对荆州都虎视眈眈。刘备虽然和孙权结盟,可是随时处于孙权的夹击之下。诸葛亮虽然看到了这种形势,但是作为《隆中对》的制定者,他无法说出放弃荆州的话。只有通过庞统,才能够劝说刘备放弃荆州,专心以益州为根本。

因此,如果庞统不死,蜀汉的统治重心将会向益州转移。荆州或者会放弃还给孙权,或者由于重要性降低,将主力向益州收缩。这样一来,刘备统治的荆州对东吴的威胁将会大大减低。孙权可能不对荆州采取武力夺回的行动。即便是采取武力夺回荆州的军事行动,由于荆州没有蜀汉的主力,蜀汉也不会遭受荆州之战那样的惨重损失。

这样一来,孙权夺回荆州,而蜀汉则保有了主力,双方还是可以重新达成和解的。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由于蜀汉将全部主力集中益州,从益州向秦川的进攻将会十分顺利。这样就能够弥补《隆中对》的缺陷,重新拥有主动权。一旦曹操病逝,蜀汉将可能占领关陇,威胁关东,统一天下也是可能的。

其次,如果庞统不死的话,如果刘备坚决不放弃《隆中对》的战略,他可能会派庞统或者法正中的一人去荆州帮助关羽。这样,荆州就可能不会遭受东吴袭击的损失。荆州的关羽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谋略水平还是有一定的缺点的。他采取北抗曹操,东拒孙权的策略,使得荆州陷入了危险之中。

在襄樊之战中,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坚决不撤军回顾荆州根本。这使得他的后方空虚,被东吴钻了空中。我们可以肯定,如果庞统或者法正有一人留守荆州,就不会发生荆州之战的情况。但是由于庞统早早战死,刘备在汉中之战只能依仗法正,派驻荆州的谋士人选就无法保证了。这也是荆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庞统如果不死,蜀汉在后期就不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我们如果公正地评价蜀军,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十分强悍的。这支军队长期是处于数量较少的一方,但是在和敌人的正面交锋中,蜀军并没有落入下风。相反,他们叠挫强敌,威震敌胆。

这和诸葛亮的训练以及老一辈的传承有关。诸葛亮"治戎为长",他训练出来的蜀军"赏罚肃而号令明"。再加上刘备留下的诱敌反击的战法,使得对手望而生畏。可惜的是,在庞统战死后,法正也英年早逝,使得这支军队缺乏有能力的谋士指挥。

如果庞统不是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战死沙场,他会在蜀汉阵营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他活着,刘备就不会遭受夷陵之战的惨败。如果他活着,就能够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与诸葛亮相配合,弥补"奇谋为短"的缺陷。那么,蜀汉的形势将会一变,至少能够在北伐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夺取关陇,进取关东也是可能的。

结语:

庞统是刘备重要的谋士,他担任着军师中郎将的职务,随同刘备征战疆场,为他在战场上出谋划策。但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斗中,庞统不幸中箭身亡。他的死虽然在当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的后果慢慢显露出来。

庞统是主张放弃荆州的,如果庞统不死,刘备集团肯定会降低荆州的重要性,将主力向益州转移。这样,荆州就可能还给孙权,双方不会再发生冲突。即便是孙权武力夺回荆州,蜀汉也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样,关羽和他的部下就可以保全,投入到北出秦川的战场。集中兵力的刘备集团,会比较顺利地夺取关陇,下一步进军关东。

庞统的死也使得蜀汉的人才出现了断层。这使得马谡这样的人也被委以重任,使得蜀汉遭受了不应该的损失。如果庞统不是在三十六岁时就死去,他能够在蜀汉政权中起到突出的作用。他可以和诸葛亮配合,双方才能互补,取得北伐的胜利。这样,蜀汉即便统一不了天下,形势也会比现实有利得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由网友 逍遥1906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就算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在一起辅佐刘备,刘备也不可能一统天下!这四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们不可能和平共事!

先说徐庶,演义中说徐庶至孝,这就是个伪命题!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庶放着母亲在汝南(今驻马店市),离许昌不到三百里,自己却化名单福去八百里之外的新野投靠刘备,三年多时间,徐母都不知道徐庶去向,怎么能称孝?徐庶到新野三年多,又不接母亲来新野,孝在哪?其次,徐庶在新野三年多,从来没向刘备说起好友诸葛亮庞统,自己要走了才向刘备提起诸葛亮,还借口自己心神不定忘了!摆明了徐庶不想和诸葛亮一起共事!

再说诸葛亮,207年投靠刘备,又是三年多时间,都想不起庞统来!(枉他们还是齐名的好友)!210年周瑜去世,庞统来江陵报丧,也不引荐给刘备,211年底刘备东吴招亲后,庞统自己来投靠刘备,刘备将庞统放在耒阳县县令位置上三个多月。以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谨慎工作态度,不可能一个耒阳县令几个月都不知道!只有一种可能:诸葛亮不想有个厉害的谋士分他的权力和功劳!后来法正在刘备称王后不久暴亡也说明了诸葛亮不可能与法正庞统徐庶共存!

第三庞统:庞统心高气傲,怀揣鲁肃诸葛亮的举荐信而不明示刘备,去耒阳做县令!周瑜在世时庞统是周瑜功曹,他弃孙权投靠刘备,刘备虽然知道庞统是周瑜功曹,但看不起降附之人。庞统对做县令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诸葛亮忌妒他,直到入川战死,庞统均抱着:孔明惧我成功,故意危言耸听!因此庞统多疑,未腾达时可以与诸葛亮徐庶做好友,三人一有功名立即将其它二人忘诸脑后,三人只可共白身,不可共事!庞统对法正也一样心态,刘备入川,法正孟达来投,刘备将法正孟达分别任用,没有将法正留下帐中听用,因此庞统也不能与法正共事!

第四法正:法正212年投靠刘备,直到218年六年时间没有什么智计给刘备。刘备因为有诸葛亮,根本不会听信别人。诸葛亮也不想给别人出人头地的机会,汉中之战从216年的下辨之战起,刘备集团败多胜少,下辨之战五万打三万惨败,巴西之战前期张飞严颜霍峻三万打张郃郭淮一万连败,增兵魏延刘封一万才击退张郃,天荡山之战张飞黄忠魏延刘封孟达严颜六万打夏侯德张郃郭淮不到二万打了三个多月才胜。定军山之战,刘备诸葛亮法正亲自出动,还出动张飞黄忠马超魏延刘封孟达李严向庞赵云陈式,共十五万大军围攻夏侯渊张郃郭淮夏侯尚三万人守卫的定军山,连战八个多月,连败十多阵。终于法正看不过眼了,一条反客为主奇计搞定夏侯渊,击退张郃郭淮夏侯尚,夺取定军山!随后与曹操争夺汉中获胜,法正居首功!刘备汉中称王时,将法正列为文首,诸葛亮排在了许靖,庞曦,射援,李严,黄权,刘巴之后,仅仅文班第八各!法正做文首后睚眦必报,滥杀无辜,暴亡(什么病怎么死的三国志是暴亡,三国演义是因病暴亡,都没有明说具体原因)。诸葛亮回到文首位置,因此个人倾向于法正之死是遇刺身亡!综合来看,法正也不能与其他三人共处!

五是司马微曾经对刘备说过:卧龙,风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不是可得天下),二人只能得一!

因此刘备如果真的同时拥有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因为四人以上原因,四人会互相倾轧,不可能形成合力,刘备也不可能完成一统!

由网友 幻影诗梦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庞统不死,刘备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若凤雏庞统不死,一定能帮刘备取得西川,而刘备也不会把远在荊州的诸葛亮调回蜀中,从而不会有关羽大意失荊州的结局。这样,三国之中,刘备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


试想,由诸葛亮坐镇荊州,关羽取樊城,东吴的吕蒙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孔明的聪明才智,再加上关羽这样猛将,可谓是珠联璧合!由荊州出兵,沿途北上,一定会势如破竹,直捣许昌,另一路由庞统率领蜀中大军,出祁山,直捣长安。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拿下中原!而后,以迅雷不掩之势出兵东吴,刘备一统天下!


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容改写。没有假设,还是尊重历史吧!

由网友 啸谈秘史 提供的答案:

会。

庞统是军事军师,更是进攻型军事军师。诸葛行政才能高于军事。

庞统不死,那么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并法正即可优化配置于东西两川并荆州等三大战区之中。

如此一来,关羽丢失荆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几乎为零——因为此时孙吴向蜀汉正式宣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袭荆州与正式宣战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备把握全国局势的周、鲁已死,陆逊又未出世;激进派的吕蒙在智上只能胜过关羽而没可能蒙倒老练的庞、法、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孙吴决断了向刘宣战,也会在斟酌中丧失最佳宣战时机。

荆州在手,那么蜀汉政权就确立了对曹魏政权的全面进攻态势,而此时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间歇期,在正史上,关羽丢荆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虑迁都。

而一旦迁都,更意味着放弃了外围一些地盘,此更是利于刘而不利于曹的。

当此时,蜀汉如日中天的谋士集团,只要集体策划好对孙吴的外交措施,稳住孙吴,那么灭曹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此时,曹魏在走向覆灭的过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张牌就是鼓动孙吴向蜀宣战,但蜀汉化解的外交牌却有两张:一是更加有利于在人心惶惶的魏国内做好尚有反曹情绪人士的地下党工作;二是将新吞噬的曹魏外围地盘、城池啖之于吴——当然这次决不能像借荆州一样了,而是在实施中确实让利,想法设法让孙吴感受到本次蜀国的合作进击诚意。

即使做不到让吴发兵合击曹魏,只要能使孙权在犹豫中年华老去,足矣!

因为,即使把曹魏地盘全算给孙吴,也不能保证吴能胜蜀。这是由两国人才的对比力量差异所决定的。时至今日,无论尊刘贬曹派还是尊曹贬刘派,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团,确实聚集在刘备处!

那么,当天下只剩下孙、刘两家时,呵呵呵呵,我想,没人会把宝压在吴会胜出这一注上吧?

由网友 历史挖坑机 提供的答案:

庞统的丑,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所以皇叔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来了诸葛亮。这才有了精彩的隆中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但赤壁之战结束后,凤雏庞统主动去见刘备,却被刘备安排成耒阳县令。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刘备自身没有识人之明。这也是刘备前半生奔波的主要原因。

虽然后来庞统也被刘备提拔到了军师中郎将,和诸葛亮同样一个级别。但刘备这个人比较自负。《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典故:就是刘备住的地方有一颗大桑树,长得粗壮高大,好像一个大伞盖。当年刘备年龄还非常小,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桑树上玩耍。年少的刘备就童言无忌,对一群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小伙伴说:"以后我就是天子啦,这个桑树就是我的黄罗伞盖。"据说刘备的一个叔叔听到了这句话,就非常惊奇,感觉刘备长大肯定不一般。就对刘备比较照顾。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也是自带光环的天命之主。至少他自己心里是这么认为的。这样的人,非常自负,不太容易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从刘备混了大半生,竟然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出谋划策的人,就可以看出,刘备真的没有识人之明,没有找到一个谋士。

后来还是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才去请诸葛孔明。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曾经推荐过庞统,但刘备见了庞统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后来在入川的时候,庞统因为刘备的错误,最后命丧落凤坡。刘备虽然拿下了四川,但由于荆州所托非人,导致当初制定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没有完成。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去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庞统没有死,那么刘备能成功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1)刘邦夺天下的成功经验就是:把敌人的人才变成自己的。刘备没有这样的能力。

夺天下讲道理是没用的,身边有人才是最关紧要的。并且不但自己身边人才要多,对手那边人才要越来越少才好。这一点刘邦就做的非常好。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没有形象的无赖,对人非常不尊重。但刘邦身边为什么人才越来越多呢?从英布和刘邦结盟就可以看出来。

按理说英布是项羽的铁杆,无论如何也不会投靠刘邦的。但刘邦就能把英布忽悠来。靠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记载。

英布因为没用听项羽的话,项羽就派人责备项羽。这时候张良对刘邦说:"项羽是一个非常能打的军事家。光靠我们是打不赢项羽的。但如果天下最能打的几个人联合起来,就一定能打败项羽。这几个人就是英布,彭越,韩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是派人策反了英布,英布也被忽悠了,来见刘邦。但看到刘邦后,英布羞愧的想自杀。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接见英布的时候非常没有礼貌,当时刘邦还在洗脚。把英布气的是不行不行的:"刘邦这个小儿,竟这样轻视我!

但没有几分钟英布又非常高兴,因为英布发现自己住的地方和刘邦的一样高档。都是高级五星级总统套房。所以英布这人就爱钱和面子。刘邦给够了,英布就倒戈了。

但刘备没有这样的能力。刘备在没有遇到水镜先生之前,混了大半生,除了关张赵云,身边根本没有一个谋士。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方向,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乱窜。刘备在徐州时,陈登父子表现出来对刘备的好感,并且陈登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但刘备却视而不见。

再看刘备手下的人,几乎全是所谓的忠义之人,关羽,张飞,赵云,到后来的诸葛亮。从某些方面讲,庞统好像都不是一路人。在那样一个乱世,想要得天下,靠的是像韩信,英布,彭越,陈平这样的人。而不是道德楷模。

刘邦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人才我都要,只要是项羽那边的人才,投靠我年薪翻倍。这就是刘邦的策略。而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被勒死,彭越被剁成肉泥,英布被杀。

刘备完全不具备这种化敌为友的强大能力,他对于人才有精神洁癖。而雍齿两次背叛刘邦,刘邦仍然封侯。所以在度量上,刘备远远比不上刘邦。就是庞统不死,也很难统一天下。

2)庞统的死正是刘备造成的!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有荆州的部分地区,勉强算是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部分,下一步就是要夺取四川。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性格缺陷了。

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说的非常清楚:先占领荆州,然后夺取四川。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而刘备也同意了。但当四川刘璋的手下法正愿意带路,帮刘备夺取四川的时候,刘备就开始装逼了。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什么益州刘璋是同宗兄弟,我不忍心夺他的基业。

你的"隆中对"战略目标已经定好了,这时候还装个毛线啊。这就是典型的"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刘璋跟你有个屁关系。夺江山是需要一定的正义性,但靠实力先把地盘夺下了再说。刘备就是看不透这样一层关系。

刘备后来也自己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刘备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成功。因此他看见曹操成功了。他就学曹操。应该说刘备还是有点小心思的,他想吸引那些曹操吸引不到的人,他自己觉得比不上曹操,就想成为次于曹操的成功者。因此他自己觉得他需要好名声。

这正是刘备不懂变通。好名声是要的,但是战略目标才是成功的核心,达不到战略目标,再好的名声都没有用。这个庞统明白,诸葛亮也明白,就是刘备不明白,所以刘备只能三分天下。

有刘璋的邀请,刘备终于可以入川了。入川后刘备有很多次机会能拿下刘璋,但都犹豫不决让机会白白浪费。然后刘璋给了刘备军粮和人马,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来到葭萌关,刘备就停止不前,没有去打张鲁,而是到处收买人心,给老百姓广发钞票。很快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刘璋对刘备的行为非常不满,也开始有怨气。

公元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了一年,让刘璋心里很不痛快。这时候庞统对刘备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再呆下去了,否则形式对我们会非常不利。刘备表示赞同,就问庞统下一步怎么办,庞统就出了三条计策:

第一是上策,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

因为刘璋这个人本来水平很有限,没有把益州治理好,老百姓怨言非常大,擒贼先擒王,只要拿下成都,整个四川便可以传檄而定。

第二是中计,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

这条计策就比较稳当,是比较保守的打法。扫清成都外围的兵力,采取稳打稳扎的合围做法。比较中庸。

第三是下策,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一个关一个关的打。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打下成都。

这三天计策很明显上策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刘璋在益州不得人心。整个四川现在盼望着来一位明主来解救他们。所以庞统的计策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刘备不接受。因为刘备的思路跟不上形势变化。

刘备采取了中策,结果正是这一条比较稳妥的中庸之策,让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这就是刘备,能智取巧取的时候非要苦战。这跟脑子进了水有什么区别。让人想起春秋时代的宋襄公。连孔子都说:春秋无义战。既然都没有义战了,还要堂堂正正的作战,这不是婊子要立牌坊的节奏吗!所以失败是肯定的。

好在后来刘备不在迂腐了,庞统的死让他明白了自己优柔寡断的代价。但造成的损失已经不可避免了。庞统的死,让刘备失去了一个臂膀。

3)伏龙凤雏,得其主不得其时。

庞统死于公元214年,死的时候仅仅35岁。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而曹丕是在公元226年去世的。刘备是在公元223年去世。也就是说,如果庞统不死,刘备也不一定能统一天下,但蜀国有可能会统一天下。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看刘邦怎么夺天下的!刘邦从西蜀用兵,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夺取了关中平原。然后有萧何坐镇。从此刘邦便可以心无旁骛的争霸天下。萧何有天府之国和关中平原,让刘邦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用两大平原的人力物力支撑天下之战。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坐镇荆州。则关羽就不会在刘备攻汉中的时候从荆州出兵。这样孙权就不会紧张。而庞统和刘备拿下益州后迅速占领关中平原。这才是当年秦国和刘邦争霸天下的态势。

刘备坐拥四川天府之国和易守难攻的关中平原。再加上荆州,可以说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曹操不久去世了。而曹丕也很快去世了。刘备没有打夷陵之战,就不会惨遭失败,急火攻心的去世。

就是刘备真的去世,蜀国有关中平原,荆州益州,还有诸葛亮和庞统。而魏国只有一个司马懿,还不怎么受重用。这时候虽然不是刘备统一天下,诸葛亮和庞统一定会统一天下。

可惜的是,由于刘备的矫揉造作,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收服关中平原的机会。如果刘备听庞统的上策,就可以快速的拿下益州,挥师北进占领汉中,趁曹操还在许昌忙于内务的时候,占领长安从而控制整个关中平原,这才是真正的霸王之业。

从关中平原向东打,很容易就统一天下。要知道,红军战略大转移时,最后的目的地也是陕北。杜甫在《兵车行》中也称赞"自古秦兵耐苦战"。可见关中平原对整个天下的态势。

刘邦也许看不懂韩信用兵怎么厉害,但萧何说韩信必须被拜帅才行,刘邦立刻听从。庞统说用轻骑直取成都,这是上策。刘备非要装一下逼,说我用中策。历史上还有两个用中策的失败了。一个是隋炀帝时造反的杨玄感。一个是瓦岗寨的李密。都是觉得中策稳当。

而喜欢用奇谋的刘邦成功了,喜欢用中策的刘备三分天下。刘邦的成功是因为项羽完全没计谋,就靠勇猛。刘备没有统一天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是权谋高手,并且手底下一堆谋士。这就是"伏龙凤雏得其主不得其时"。主公刘备还算不错,但曹操孙权很厉害,并且还是斗地主遇到大小王。

综上所述:由于刘备的自主能力太强,总喜欢自己拿主意。因此总是让事情做的慢半拍。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所以庞统即使不死,刘备也很难统一天下。

更何况曹操孙权从某些方面来说,总体实力还是比刘备要厉害一点。即使庞统不死,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还是很难。但庞统诸葛亮胜在年轻上。如果曹操曹丕都死了,而这时候有庞统在,并且拿下关中平原后,统一天下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