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游侠8666 提供的答案:
梁山先后聚有各类("九流")人物109(含晁盖)位"好汉"。兵将数万。闹腾鲁西(现聊城、荷泽一带)多年。
被招安后,"好汉"们再未受招讨。还了一方净土于百姓。
[换至各朝各代乃至今天,某省(市)闹出个独立王国来,国家也是绝对不会容忍(许)的]。
宋江之流被招安后,奉命去征辽,又去打方腊。兄弟多半身亡,给后人留下了一热门话题。
被招安对也,错也?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立场不一,看法不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讨论一下也好)[捂脸][大笑]
由网友 雨潇潇71002 提供的答案:
宋江带领梁山众弟兄选择招安,从现实的角度看,招安是回归正途的唯一方式,或官、或民、或商,都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否则和流寇无异,还是要受到政府的打击和镇压。宋江本是小吏出身,深知官民之道,为了兄弟们的未来,虽然深知招安之弊,但是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招安,实在是无奈中的正确选择。
由网友 平心评天下 提供的答案:
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好汉,所以把打家劫舍,卖人肉包子的绿林好汉塑造为英雄,这种价值扭曲的英雄观正好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的错位,一方面我们寄望做人走正道,又对那些落草为寇的强盗土匪心怀同情甚至崇拜,导致国民价值观的错位。同时错误的历史观,又强化了这种价值扭曲。长期以来在历史观上,总把那些造反暴动的人冠以"起义"的名号,进而上升到推动历史进步的高度,因此那些给民族带来灾难,导致文明成果毁灭的暴力事件,一再被讴歌,草莽英雄一直被推崇。
不可否认那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卖人肉包的匪徒中有被逼上梁山的,也有犯科作乱的逃犯,他们挑战人类道德底线,杀人放火,轻则危害乡里,重则危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定。历朝历代对待这类土匪都是采用剿抚并进,既一般采用剿灭或者招抚,也就是《水浒》所说的"诏安"。在不付出较大牺牲的前提下,招抚自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减少牺牲代价,而且也给那些迷途知返的恶徒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减少社会动荡。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宋江,既有江湖义气的匪性,也有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强烈愿望,因此他天天盼着朝廷诏安,一方面借此洗刷为匪的恶名,另一方面也可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选择客观上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对于宋江选择诏安而不是继续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中国人一直都很纠结,特别那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总希望那些梁山好汉继续打打杀杀,而不是缴械投降,回归主流社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些梁山好汉给一个民族带来的祸害。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当时正是内忧外患,外有北部外族入侵之患,内有方腊造反之忧,因此社会稳定,消除内耗内患一致对外,实现收复北方失地才是一个民族的重中之重。如同抗日战争期间一样,消除内战,一致抗日一样。因此宋江诏安,于民于国都是最佳选择。
由网友 天山月3 提供的答案:
确有同感,年轻时血气方刚,思想单纯,嫉恶如仇,不信邪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怎肯向朝廷低头归降。年长后考虑问题多了,方方面面与己有关,世间事复杂多变,安身立命但愿求全,因此感到宋江的招安却有不得已的苦衷在里面。
由网友 米米豆N 提供的答案:
我多大岁数的时候看也不认同招安,招安就是宋江为了自己偏执又根深蒂固的忠君、智孝仁义的思想制造的一场闹剧、惨剧。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对有些好汉来说是准确的,比如统领宋江、鲁智深等,可对有些好汉来说应该用"骗上梁山"比较合适,比如玉麒麟卢俊义:人家好好的员外当着,丰衣足食,宋江听说了此人的能力,就动了拉其入伙的心思,利用其夫人贾氏和管家李固的私情,加上军师吴用的一系列既不光明,也不磊落的馊主意,终于给一个好端端的大富豪,诓上了山当贼,末了还来段劫法场大戏,让卢员外不仅不恨,还感激涕零,又活捉了史文恭。为啥坐牢?还不是你们的反诗栽赃陷害的!这真是给个巴掌再给颗甜枣吃,好人都让你们做了。
更惨的还有霹雳火秦明,本来就是朝廷的人。花荣用计生俘,宋江、花荣劝其投降,秦明死活不从,换做谁也不能好好的官不当,有俸禄领,去当草寇吧!然后这帮人又馊又损的主意又动起来了:找了一个士兵,穿上秦明的衣甲、骑上秦明的马,把青州几百户百姓给杀了,之后放火烧作一片瓦砾。知府得知后怒不可遏,于是将秦明一家妻儿老小全杀了。秦明能怎么办?有家难归,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入伙。
类似的还有很多,生生地毁了人家的安稳人生,又给人洗脑:水泊梁山所谓的"自由潇洒快意"。最后又劝大伙不过自由日子了,投降归顺,反过来打他们的同行方腊,车轱辘转了一圈,宋江最后也被鸩杀,图个啥吧!如果说招安是为大伙好,那当初何必把好人拉下水。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