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_《红楼梦》是什么小说

由网友 五泯公 提供的答案:

因传他而传我。传他:明朝十六个皇帝,主要是用作品中人物的故事概括总结来对映他们的名字,还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同时通过评语又揭示了现实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活动。往往作者一笔多用,比如"冷香丸"是指"钱"又指"钱谦益"还是生活中的作者妻子努力攒钱。只是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但目的很单纯,只有明朝皇帝的名字,通过不同的谐音字对应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整回的如第一回:主弟,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主见闻。这也是龄官划蔷的内在含义,作者痴心于记录的事,便是能让明朝有成绩的皇帝名留青史,只可惜,确实也不多,普通人也可名留青史,于是就出现了"因传他而传我"的明暗交替,真假混杂的石头记。都是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所有事件都是述而不作如晴雯之比袁崇焕,展示了袁崇焕的性格事迹和崇祯的关系以致死,无一遗漏,细想也无不贴切。其中有一场景最为幻化便是"洋恰烟"代指"葡萄牙火炮军"。读来新奇有趣又不失历史韵味,盖作者是想用村言粗语让众人了解真相吧,也是其作为史官的职业操守亦然,所以作者之事切,内容之事付随。

由网友 耕无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这个故事,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塑造了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知识面非常广,信息量十分大,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生活阅历。

《红楼梦》所叙述的,似乎就是风月情浓,怀金悼玉。其实不然。

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只讲述发生在大观园里的各种故事。但这些故事仅仅是《红楼梦》的表像,即所谓的满纸荒唐言。而其真实的内容,却是隐晦极深地暗藏在这些表像背后的一把辛酸泪。这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味,是真正要试遣的愚衷。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给大多数读者的印象,就是整天沉溺在女人堆中怜香惜玉,看似玩世不恭。然而并非如此。可以这样说,贾宝玉是相当有学问的,他读过的书,比我们今天许多知识份子读的书要多得多。大观园落成之后,园里的每一处景致,每一座院落的命名,都是由贾宝玉一个人来完成的。而且这些命名都有来历,都有出处,都有典可考,并不是贾宝玉胡编杜撰的。倘若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他是不可能做到的。

贾宝玉真实的人格特征,并不仅仅是安逸享乐。而更多的是彷徨,忧虑和反判。在大观园里的公子哥儿中,别人都是养尊处优,乐享富贵,唯独贾宝玉不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发问。

首先,是他在贾府中的前景定位渺茫。表面上,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但是依照旧时的札制,他在贾府是没有出路的。在荣国府里,长房是贾赦,长孙是贾琏。按照长幼排序,继承荣国府的人是贾赦,之后是贾琏。轮不上宝玉,就连他父亲贾政都轮不上。事实上,荣国府的现实就是如此。袭官的人是贾赦,贾政是因为自幼酷爱读书,深得皇上喜爱,才额外给他封了个员外郎。因贾母尚在,荣国府看似在她的掌控之中,但实际行事的人呢,主外的是贾琏,主内的是其妻王熙凤,家中事务,根本就不关贾政一支的事。

再说说宝玉的父亲这一支。贾政共有三子,长子贾珠,次子宝玉,三子贾环。贾政的家业应该由贾珠继承,贾珠虽死,但其又有长子贾兰,这种长房长孙的承袭权,是不可悍动的札制家法,怎么轮也轮不上贾宝玉。因此,宝玉的安稳只是一时的。一但成年,他必定将会面对自立门户的巨大考验。

若要自立门户,宝玉最好的出路,就只能像他父亲一样依靠读书求取功名,以求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而贾宝玉却又认为那些读书做官的人,都是庸庸禄禄的名利之徒,是国家蛀虫,是国之大患,早晚也要灭亡。

因此,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将来,贾宝玉始终寻找不到一个心灵的安顿。于是,只要是遇上不幸的人,不幸的事,都会令他惶恐不安。

《红楼梦》是历来社会兴衰的一个历史缩影。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盛极必衰,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其中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无数历史学家,这个巨大的拷问,应该才是《红楼梦》的真正内容吧。

由网友 自乐堂主 提供的答案:

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让人不敢碰触。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我有时候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评论一部小说,比写一部小说还难。

《红楼梦》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能解?谁也可以解,谁也解不开!

《红楼梦》就是一座迷宫。诞生二百多年来,一直有人在解。可解来解去,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解,就是完全正确的。

鲁迅先生在论述《红楼梦》的主题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解的,就是自己看见的那一点儿理解,是一家之言。大家者,如胡适、周汝昌他们,有他们大的理解;草民百姓,有草民百姓小的理解。如此看来,《红楼梦》研究的门槛并不高,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

既然如此,我也就大着胆子,谈一点自己的一家之言。

在我看来,《红楼梦》就是一部探讨人生的书。它终极追求的是人生的解放,个性的解放。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成书二百多多年来,对它的主题宗旨,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阶级斗争说,有自传说,有爱情说等等。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我认为这些解读有低了一个层次之嫌。

实际上,曹雪芹终极追求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更大的,更深刻的思考——即关于人生、人性的思考。他用文学的形式,把这种思考提高到哲学的,人生观的高度。人生应该怎样过?应该追求什么?个性应该受到束缚吗?

曹雪芹,是一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人。他富贵繁华似锦过;他贫困潦倒过;他享过福;他遭过罪。它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他把人生的一切都经历了,看透了。他可以说是一个"过来人"。

然而,他这个"过来人",并没有逃于庄,遁于禅,消极出世。相反的,他积极入世。他看到,人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女子(金陵一百零八钗),有那么多美好的事;他看到,人世间有那么多的美被恶势力毁灭,一出出悲剧就在他眼前发生。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一部《石头记》便产生了。后又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终于大功告成,书成矣!

对美的欣赏,对罪恶的厭恶,使他强烈地渴望个性的解放,人生的解放。

但是,在那样的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他只能"隐去真事,假语村言"。"好即是了,了即是好"!他怕我们不理解,特意声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一片苦心,难为坏了多少后人!

真个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由网友 书苑又东风 提供的答案:

评红(二十一)。

红楼是座精品楼

红楼是座"瑕疵楼"。

我读红楼全凭第一感受,好就好,不好就不好。

观红楼,观之至三十六回。方看到红楼竖立的"主梁",主旨:「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引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而并不是那些什么警世良言,也不是那些个人物关系网。而是以女人,示清白,以女人示梦想,以女人示真理。

那些仕途路上的如拥挤之过江之鱼者,才是"国贼禄鬼"。孙犁评红楼,是解放个性,争自由,争独立的书。梁晓声,也说女人是善良,女人是人间的好老师。

所以曾闻言:没有女人参与管理的世界,是不公平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也一定是一个混乱的世界。

女人是美的,世界应是美的。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_《红楼梦》是什么小说

由网友 娱乐圈不放假 提供的答案: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

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贾宝玉的这种反封建思想,究竟是什么性质呢?有人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封建统治有利的思想,贾宝玉的思想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是与贾政所代表的思想对立的,所以贾政说贾宝玉弄到后来要"弑君杀父",因而要趁早打死他。这一情节,把贾宝玉和贾政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对抗性交代得十分明确。何况在乾隆时代,中国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已经有较大的进展了,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思想家在明代后期已经出现,这就是激进的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卓吾。而《红楼梦》的思想显然是受他的影响的。

所以从《红楼梦》所反映的反封建的内容来看;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内涵来看;从贾宝玉与贾政的思想冲突的实质来看;再从《红楼梦》的思想渊源来看,我认为《红楼梦》的民主思想,已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民主思想。这种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对立的,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的。只不过,它是借用一个特殊的典型形象并用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现的,与哲学语言的直观性不同罢了。 《红楼梦》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其中称得上典型的也有数十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史湘云、妙玉、贾母、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小说是凭借它所创造的典型形象以传世的,《红楼梦》拥有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这在中外古典小说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曹雪芹留下来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的抄本,八十回以后也写了一些,但未流传下来。今传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用木活字排印《红楼梦》时加上去的。其稿本的来源据程伟元的序言里说是从"鼓担"上买来的,也有人说是高鹗续写的,但以前一说较为可信。 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红楼梦》的续书很多,但仍以程、高印续的较好,故程、高续本能流传至今,然与雪芹原作比较,其差距还是很大的。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邃的,所以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

《红楼梦》在世界现实主义小说史上,是具有领先地位的。它比欧洲最早的现实主义大师法国的司汤达(1783—1842)、福楼拜(1821—1880)要早出整整一个多世纪;比巴尔扎克(1799—1850)早出80多年;比俄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果戈里(1809—1852)和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也要早出一个世纪左右。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由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强烈光芒,是由曹雪芹的《红楼梦》首先放射出来的。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他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现实主义的,而他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的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则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而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正是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

由网友 骑驴少年焚小仙 提供的答案:

略懂点皮毛的人,可能会从一些教科书里看到对该书的思想评价,认为曹雪芹是在揭露批判没落的封建社会。这倒也没错,但整部《红楼梦》的意图远不在此。或者说,曹雪芹真正的意图并不在此。

封建制度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男尊女卑,官网紧密,所以曹雪芹一开始便设置了顽石"贾宝玉",让他出场在其中闹一闹。作为贾母眼中的心肝宝贝,贾政眼里的废物草包的贾宝玉,因为身份,与生俱来便有着非同寻常的高贵,但是贾宝玉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又与自身的高贵身份格格不入。尤其在同曹雪芹设置分别代表不同价值理念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相互纠缠在一起,于是,一幕幕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在读者眼前接连不断。

闹完了,就是结局。贾家凋落,而贾宝玉跟着一僧一道,消失了。

社会性的揭示和批判,对曹雪芹而言,是附带的;但人性的探究和揭示,才是曹雪芹最重要的目的所在。整部《红楼梦》的性质,则是在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曹雪芹是把触角深入到了存在与虚无这一根本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去。也就是说,《红楼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哲学意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书里对《红楼梦》评价道:

"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它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但它又中国得不能再中国。

于是,一部《红楼梦》,慰抚了五百年的(文化和精神)荒凉。"

最能体现《红楼梦》这本书的主旨的,就是那首出自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还有一句话,一样最能体现《红楼梦》的主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好好了了,了了好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翻来覆去,难怪不懂这一背后形而上学含义的朋友会觉得"啰嗦"。

红楼梦,其实把儒家、道家、佛家,挨个审视了遍。最后曹雪芹得出的人存在的终极性质:虚无。因此,曹雪芹真正的目光所在,不是什么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而是文化。他把到他为止占据根本地位的儒、道、佛三家,放在一起,通过文学性手法全部审视了。他要探究的是:人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或者说,存在。曹雪芹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常想,如果那时候像现在,中西很容易便可联通,曹雪芹读过了康德,又会怎样。而如果两百年后像萨特这样的哲学家提出《存在与虚无》这样的命题直接通过标题醒目,他们又会不会成为至交。甚至曹雪芹也许会放弃文学,直截了当地直奔哲学。

像《红楼梦》所涉及的这些终极命题和我刚刚写作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绝对性和确定性相关命题一脉相承。

人心是一面镜子。《红楼梦》提到的风月宝鉴,正是一面照尽人心的大镜子。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面镜子照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种要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成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相反,总是看见把人心当成平静的湖水,如同明镜,一切涟漪和波澜,一切欲求和冲动都不是"本心",都是对本心的干扰和遮蔽。真正的本心则是"虚静"、"无事"、"空"。这样一种"人之镜",不但没有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反而成了使人放弃一切,退入无所欲求的永恒虚无之境的"宝鉴"。

所以,贾宝玉无心功名,只顾风月。而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大抵已直抵曹雪芹作为一个男人心中对"存在的意义"摆脱虚无的归宿。为女人生,为女人死,哪怕为女人纠纠缠缠绵绵密密一辈子。都道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那女人呢?为男人哭,为男人笑,为男人上吊、抹脖子,外加陪男人睡觉?

这些就是男人和女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的"人之镜"不是用来照出活生生的人的,而是用来照出世界的空虚和人心的空虚,照出世界与人心的一抹平的清静和虚静,总之是照出人的"不存在"的。《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说那风月宝鉴乃"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只是千万不能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贾瑞为治自己的相思病,拿宝鉴反面一照,照出一个骷髅,吓了一跳;正面一照,照出他日思夜想的凤姐,于是忘了跛足道人的告诫,不断地照正面,终于丢了性命。

设想一下,假如贾瑞听了道人的话,继续克制自己去照镜子的反面,则相思病无疑是可以治好的;然而这样活着也只是一具骷髅,因为他在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不存在,看见自己只是一个活死人。难怪当贾瑞的家人怪罪于镜子,要架火来烧时,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整部《红楼梦》所讲的无非是:活着是假,死了是真,人是假,非人是真,存在是假,不存在(虚无)是真。贾宝玉只是"假宝玉",只有重新变回一块无情无欲无烦恼的"石头",才是"返璞归真"——所以又叫《石头记》。

中国传统的"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是非人、非意识;中国传统的"超脱""淡泊",就是明白自己反正逃不掉非人的命运和虚无的结局;中国传统的"自由",就是取消自由意志之后的一身轻松、无所谓和玩世不恭;中国传统的"独立人格",就是自觉地扼杀自己的个性、使之抹平在"自然"(泛)"道德""天理"的平静水面之下,就是坚持自己的无人格。作为个人,传统中国人是完全绝望的。中国传统没有个人,只有整体。个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的工具。因此中国人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可以有灵魂。否则,注定是悲剧。

一部《红楼梦》实际上,是抽了儒道佛三家的筋。曹雪芹是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虚无感中和无穷无尽的悲怆中写下这部著作的。

所以,读《红楼梦》会给你带来不是一般的苍凉感和凄凉感。也才证明,你开始上了读懂之路了。

《红楼梦》之后,中国文学能达到曹雪芹这一高度的,也就是一百多年后五四运动时期的鲁迅。

由网友 扫书萌主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不少红学家这么说。我们说到红楼梦,通常谈到的都是宝黛或者宝钗之恋。然而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不仅仅要把它解读成一个有关爱恨情仇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悲与欢。

不同的人对此的解读自然有别。有的人从宝玉身上看到了哈姆雷特似的困惑:到底该怎样去选择?有的人从此读出了些许古希腊命运式的悲剧。也有人窥测到了《红楼梦》中的各种美:女性之美、爱情之美、悲剧之美,等等。

纵观整部小说,可以看到如此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个痴心的、有灵有肉的宝玉,以及一群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女性。曹雪芹的大观园是隐喻重重的。他用用大观园建立了一个缥缈美好的的乌托邦,供后人去评论,去想象。

这些文字可以用伟大二字来形容。

由网友 藝術資訊 提供的答案:

电视剧《红楼梦》1987经典版

主题曲是《枉凝眉》出自—第五回

原著者曹雪芹作词、王立平作曲,原唱陈力。这首歌主要讲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不可抗因素最终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情故事。

曲内容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

夏!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