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_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林

由网友 茕茕鸱鸮 提供的答案:

小时候四年级读过一篇课文《开发雁窝岛》,课文的时代背景,是讲述部队复转退军人齐聚北大荒,开发雁窝岛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春天来了,冰雪开始融化,岛上慢慢地换上了绿色的春装,各种鸟兽开始活动了。这里是大雁的"王国",两个人出去一天,不难捡回几千个拳头大的雁蛋;如果撑一只小船出去,不用太费事,就能装一船小雁回来。还有狍子、野猪、黑熊、白眼狼等野兽,可以任意猎取。最容易捕获的是鱼,拿个洗脸盆去河边洗脸,就可以顺便捞几条鱼回来。正象北大荒人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夸张比喻式的修辞,展现了当时北大荒湿地生态丰富多彩的辉煌时代。

当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复转退军人在北大荒艰苦创业,把北大荒雁窝岛开发成为种植粮食的肥沃农田。1997年,雁窝岛成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2005年雁窝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雁窝岛面积约30万亩,东、西、北三面被非固定河床的挠力河与宝清河包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雁窝岛位于三江平原黑龙江八五三农场范围内。雁窝岛三面环水,一面沼泽,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因而得名"雁窝岛"。雁窝岛生长着野大豆、小叶樟等各种高、低等植物56科500余种;有兽类5目12科25种;有大雁、丹顶鹤、白鹳、天鹅等珍奇鸟类7目9科189种;鱼类8科25种,还有大量的水生生物、昆虫资源,具有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完整性。退耕还"荒",其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

由网友 小司马说 提供的答案: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是人们曾经用来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话。

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实际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据相关历史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即是蛮荒之地,这里气候恶劣,风雪肆虐,沼泽遍布、荆莽丛生、猛兽成群。

历史上因种种原因该地始终无人开垦,致使千里望去,荒原茫茫,人迹罕见,人称北大荒。

彼时的北大荒虽人烟稀少,但却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珍惜野生动物的天堂。

当年作家聂绀弩在下放此地时曾有过相关描述: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何物水边爬?四脚蛇,哈士蟆……山中霸主熊和虎……毒虫猛兽美家乡……一年四季冬最长。"

就是在这片荒芜的黑土地之上,人们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加之人口剧烈增长,吃 饭问题日益成为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当时情形下,不得不靠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具有肥沃的黑土地资源,除此,北大荒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水量众多,地表江河纵横,且自然降水充沛,故极为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国家决定开始对其进行有组织开发。

自1958年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万名革命干部、解放军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开发北大荒的事业中来。

他们虽出身不同,年龄参差不齐,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皆是挽起裤腿,躬下身子,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

经过近五十多年,几代人的接力长征,他们在北大荒建立了数量、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新中国生产输送了大批粮食。更是把过去鸟兽出没,人迹稀少的北大荒变成了闻名全国富饶美丽的北大仓。

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这里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急切需求,在这一点上,北大荒确实功不可没。

但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但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河北的塞罕坝地区曾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清末由于当地人对塞罕坝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开垦种植,致使塞罕坝生态遭到巨大破坏,沙化日益严重,最终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高原。

同样,由于过度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及捕猎亦使北大荒的原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具体表现有:

[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化、流失严重,旱灾水灾开始频发。

[3]、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他乡,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不仅如此,该地环境亦开始变得恶化,灾害开始增多。如此一来,昔日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日渐贫瘠。

为恢复北大荒原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决定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奋力开荒到停止开荒,再到大规模还"荒"。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大荒的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重新回归,使北大荒的的草更绿、水更蓝、云更白……

使"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优美富庶画面,逐渐再现北大荒,再现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_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林

由网友 星球上的科学 提供的答案:

北大荒地处中国东北部,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河谷、三江平原的广大贫瘠土地。东北地区是世界上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非常肥沃,但这片土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耕种,导致了千里之外都是广袤的荒野,于是被人称为"北大荒"。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大力推进东北垦荒,时至今日,东北也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不过进入21世纪之后,中央又开始在东北实行退耕还林,将部分耕地重新恢复成为森林和湿地,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北大荒"呢?

这要从清朝时期说起,在清朝,东北地区被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自由进出东北,而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多年,修建了一道总长达1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因此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广袤的东北地区就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

直到清朝末年,清朝废除了封禁政策,允许中原民众进入东北地区,导致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到了1910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人。但位于东北地区北部的北大荒由于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干燥,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

自建国之后,人口日益增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我国决定开发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对于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型粮仓。

有数据显示,北大荒共有耕地4300万亩,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个数据按照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的话,北大荒可以解决1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其中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5%,稻米产量占全国25%。

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了重大调整,决定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退耕还林。

为什么开始恢复北大荒,实现退耕还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对北大荒无限制的开垦、排水以及捕猎等等,使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水土流失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累计开垦出200万公顷左右的耕地,修建100多个农场,还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高粱等农作物。而这些耕地面积逐渐的盖过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统计,北大荒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在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且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如今已经不到40厘米了,部分土层也都出现了黄土特征,甚至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估计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2.生态问题日益恶化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已经有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或被捕杀,或被迫迁徙他乡,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随着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在日益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灾难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比如干旱和洪涝……

如此一来,曾经富饶肥沃的土地开始变得贫瘠起来,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北大荒实现退耕还林。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由网友 珞珈山的猫 提供的答案:

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现如今又要从北大仓变成北大荒。仿佛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向大自然要生存空间,向大自然要耕地要粮食。曾经是我们国家过去一段历史时期解决粮食短缺和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当时的人们在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过后,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因此急切的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多种地才能够多打粮。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尚未开垦的原始丛林。其中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交汇地带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但是这里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肥沃的黑土地。于是当时的人们便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北大荒拓荒造田,靠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

经过一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终于从荒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良田遍地的北大仓。粮食年产量达到了70亿公斤。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仓库。

但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北大仓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首先就是土壤肥力的严重下降。黑土地的数量和肥力已经不足当年的一半。同时由于原始森林和湿地被砍伐和侵占,当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中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等发生频率越来越多!

于是为了响应保护大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号召。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北大仓恢复为湿地和森林面貌。也就是在北大仓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政策。

但是冒然地将北大仓恢复为原始地貌势必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会将曾经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努力白白浪费;另外一方面也会加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

同时冒然间将耕地恢复为原始地貌很有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也许不仅不能够解决该地区上述存在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人为恢复的森林和湿地由于生态系统不完善而出现病虫害或者大量枯死等问题。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北大仓由于过度的开发,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自然灾害频发。那么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直接将所有的耕地退还回去,而是综合考虑土壤的承载能力和进行科学规划,将土地进行合理化分配。将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坡度较陡的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红线不可逾越。

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在当地大力推广现代化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尽量采取轮耕歇田的方式保护黑土地和自然环境不继续恶化。这才是一种理性而又科学的解决办法。毕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对于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长的人自然不会陌生,人们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它的富饶。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显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垦荒)

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荒无人烟,林海茫茫,沼泽密布,原始的生态造就了林间野兽出没,空中百鸟齐鸣的人间仙境景象。

由于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历史上常年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里,大量的树叶及自然倒伏的树木堆积在地表层,历经沧海桑田后腐烂变质,形成了一层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这片面积约600万公顷的黑土,和乌克兰大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并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区,占全球黑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也占我国黑土总量的80%。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适宜农业耕种。其有机质含量约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这片黑土也能取得远高于其它土地的农作物丰收。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我国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实施了大力开发北大荒的决定。于是,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种粮运动。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劳的拓荒者手中,成为我国年产70 亿公斤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粮食,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把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开荒种粮)

但是,正是由于对北大荒的过度开垦,一些深层次的生态破坏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水土流失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我国曾组织数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来此地开发,累计开垦出约200万公顷的耕地,修建农场100多个。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这些耕地都极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里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现在已不足40厘米。部分土层甚至已显现出黄土特征,少数地方出现了沙化现象,个别村庄已淹没在风沙之中。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粮食急剧减产,在20世纪末,整个北大荒和当初相比,粮食减产已近一半。

(北大荒鸟瞰图)

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或失去栖息的家园,或被肆意的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著名的东北野参,也难觅踪影,一些珍贵的野生药材也被采摘干净。

由于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日趋减少,导致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也严重退化。这片曾经气候怡人、林木参天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恶劣气候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就已发生了数次旱涝灾害。1994年的洪灾,就曾导致黑龙江5300多公顷耕地被淹没,数十个村庄被冲毁。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积遭灾,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灾席卷,导致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播种。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数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从1999年开始,国家才决定把广袤的北大荒退耕还"荒"。全面停止对现有湿地的开发,同时对不宜耕种的,或者产量低下的200万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为北大荒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实现了数十万公顷土地的退耕还"荒",建立起了约占整个农垦区面积20%的保护区,完成了人工造林数十万公顷。

现在的"北大仓",不但逐渐重现了当初水丰林美、动物遍地、风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实现了年产100亿公斤的粮食的能力,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北大荒从开荒到还荒,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中华粮仓——北大荒》)

由网友 诗云历史 提供的答案:

北大荒有多珍贵?日本曾经设想20年移民500万日本人到北大荒,种粮食!

北大荒是一块宝贵的黑土地,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当地最厚的黑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这些黑土,是由于大河冲积洪水泛滥,带来的养分,加上无数年间,植物生长,落叶,以及昆虫,鸟类,动物的粪便,共同形成的,抓起一把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百分之十以上。这样的土地,种啥长啥!

然而,在清朝统治时期,把东北地区列为大清的龙兴之地,想着一旦中原有变,满清还可以退回关外拒关自守,所以实行东北封禁的政策,不许关内人到东北开垦荒地,宝贵的北大荒,就一直这么扔着。

直到清朝灭亡,民国肇始,闯关东之风,方才大兴。此时,就已经有人到北大荒地区开垦荒地了。前几年著名的电视剧,《闯关东》,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儿。

而且,此时就已经开始有农场模式,农场主雇工,购买机械,用来开垦。实在是这里地太多,千里沃野一望无际,都是平地,都是肥地,真的是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啊!

到了918事变之后,日本占据了东北全境。日本人也注意到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派人调查之后,也为这里蕴藏的粮食生产能力震惊。随后,日本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开拓团"的组织方式,计划在20年内,从日本国内移民500万到北大荒,搞农业种植。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倒台,日本在东北的掠夺痕迹被一笔抹去。从1945年开始,为了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组织了一批人力畜力,开始兴办一些小型农场。但是规模都不大。

直到抗美援朝结束,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来到了东北。王震将军不但能文能武,更有着开发南泥湾搞大生产的经验。他经过实地调查,敏锐的发现了北大荒搞大农场作为粮食基地的价值,于是果断给上级汇报,于是有了十万转业大军集体转业北大荒,把亘古荒原变成沃野粮仓的壮举。

从1954年到1956年,这是铁道兵开始在北大荒搞农垦的起始。王震司令员带领铁道兵七个师的转业复员人员两万多人,挺进北大荒,安营扎寨,开始搞大农场农业,建成了第一个直属中央的垦区,铁道兵农垦局。

1958年,上级在成都召开了会议,决定进一步发展北大荒的军垦农场。于是,王震在北大荒,又迎来了全军各兵种的十万转复大军。想一想那时候的东北,十几万转复大军在北大荒搞农垦,还有好几万转复大军在大庆打井搞石油,真的是热血沸腾的创业年代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大荒已经大变样,拥有3560万亩耕地,人口更是达到了177.8万人。这170万人,如今许多都是农垦三代,农垦四代了。当初祖辈,父辈们用辛劳和汗水开垦的荒地,如今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中华粮仓,源源不断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粮食。

然而近些年,北大荒开垦的荒地却在慢慢减少,实行了退耕还林,以及恢复草地,湿地等等方式,让一部分辛苦开垦出来的农田,实行人员存在的退出行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退地还荒,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北大荒早期的开垦过程中,大量的林地,草地等等,被改造为大面积标准农田,修建了道路,水渠等等配套工程。虽然这样会带来收获大量粮食的利益,但是却带来的水土流失的弊端。而随着水土流失,宝贵的黑土中的养分也会随着一并流失。

也即是说,几十年来,北大荒的黑土,如同一位母亲宝贵的乳汁,已经被吸取了大部分,剩余的少部分,已经不能够支持长期的粗放式开发了。

比如,最直观的例子,黑土层的厚度。在五十年代大规模开垦之前,黑土层的厚度可以达到一百厘米,而如今的黑土层厚度,大都已经蜕化到40厘米,少数地方,甚至已经不见黑土,露出了黄土层。

黑土少了,粮食产量也就少了。如今的北大荒的粮食出产,其实已经比粮食产量最高的时期下降了一半还多。

这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如果不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保护黑土,再搞高强度粮食开发,可能过几十年,这里就会成为一寸黑土也没有的普通农地了。

还有,当初北大荒是拥有许多林地,湿地的,有许多珍贵动物植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林地,湿地被改造为农田,导致发生了生态危机,许多珍贵动植物没有了合适的栖息地,数量大大减少甚至灭绝。

比如,梅花鹿,东北虎,还有东北野人参这些,以前在北大荒地区都有出产,而如今这些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传说。

湿地号称是大自然的绿肺,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有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失去了宝贵的湿地,北大荒地区从一个生态稳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脆弱区。

随之而来的,就是气候变化的反噬。北大荒地区的恶劣天气和极端天气比以前增多,频发的干旱和洪灾,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

比如,98年的大洪水,北大荒是重灾区,许多地方不但颗粒无收,还冲走不少宝贵的黑土。这些土壤冲到了北大荒的河流里面形成淤积,又导致当地的许多水利工程失效。

水灾之后又来旱灾。九八年的大洪水灾害仅仅过了四年,一场巨大的旱灾又给北大荒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大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补救北大荒的生态欠账。那就是,下决心,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退耕还荒!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保护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和互动。

从1999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大荒建立了生态保护区,把几十万公顷的土地,又交换给了大自然。

于是,可喜的变化出现了。湿地中百草茂盛,水流潺潺,成为众多鸟儿的栖息地,当年北大荒水草丰茂,山林秀美,动物喜居的盛景,又开始重新展现在面前。

而剩余的农地,则实行科学种植,依然保持了每年五百万吨左右的粮食生产能力,依然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北大仓"!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由网友 悟空科学 提供的答案: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在50多年前,北大荒是野兽成群荆棘丛生的蛮荒之地,而现在人们一般都叫它北大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夸赞的就是这片位于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等地的广大沃土。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北大荒从荒无人烟的冰雪故乡,变成了可以种植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等农作物的绝佳之地,因为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黑土地土质肥沃,而全世界范围内排得上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就在北大荒,这里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都处于5%到8%这个范围之间,最高的地方甚至可以超过10%。

但是,不同于曾经的北大荒有诸多具有超强固土能力的植被,随着开垦之后的北大荒在产量能力上越来越高,这里的生态环境却急转直下,尤其是那些靠着自然湖泊的地带,不仅黑土地本身水土流失严重,就连这里的湿地也处于逐年递减的现状之中。

不用多说,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动物的表现最为直观,所以以前在北大荒一带出没的诸多野生动物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且,一旦短时间内遭遇强降水,那些失去调水能力的湖泊就再也无法阻止洪水爆发,当土地被淹没自然就少不了经济损失。

可能很难想象,黑土区的形成过程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么简单,农业专家表示,像黑土去的表层土壤至少要400年左右才能形成一厘米的厚度。也就说,以目前的流失速度来看,很可能只需要五十多年的时间就足以导致表层的黑土全部消失不见。

北大荒又荒了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我们不及时对该区域合理开发并加以保护,北大荒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荒"。另一层意思则是,现状的北大荒已经有"荒"的趋势,所以我们应该对盐湖和湿地区域进行退耕还"荒",让北大荒在为我们生产粮食的基础上,恢复往日野生动物和自然和谐共处时的景象。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为什么北大荒要退耕还"荒"这个问题,可能我们直接从数据的角度来解释更直白:

首先,北大荒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具体来说就是表层黑土耕地的实际有机质含量已经趋于2.5%到6.5%这个范围,要知道这个数据在开垦之初可高达11.8%;

其次,黑土地除了有机质含量下降以外,还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些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与黄土高原类似的画面,而目前黑龙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了30%左右,而黑土层每年流失的速度甚至高达0.7到1厘米。

简单点说就是黑土层的厚度已经从最开始的80打破100厘米降低到现状的20到30厘米,以这样的速度流失可能只需要50来年就会完全没有黑土层。当北大荒失去了黑土层,只剩下黄土状的亚粘土,那不适合农作生长的这片黑土地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另外,北大荒的过度开垦已经导致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减少一半,我们常说森林和湿地都是"地球的肺"一般的存在,那么,大面积湿地的减少自然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现在的北大荒无疑就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区域,这也是为什么这里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异常气候都变得越来越多,而原本在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要么被迫迁移到了其他地方、要么消失不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早在2001年的时候就停止北大荒的湿地开荒,同时将那些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都退耕还草、还林、还湿地。当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发现三江平原上的野生动物已经增加到了上百种。随着过度开垦的荒地恢复原有的面貌,人们又再次看到野生动物出没的踪迹。而耕地面积减少之后的北大荒,反而因为科学种植、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产出更多粮食。

北大荒是怎么变成北大仓的?

即便不是黑龙江人,绝大多数人也听过北大荒这个地方,在北大荒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垦的时候,人们用"棒打滚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描述这片土地。为什么党建要开垦北大荒,相信年长一些的人没有几个人会不知道原因,说起来还是因为当时短时间内就增加了很多人口,如果口粮不够当然不能稳定人心,再加上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也不先进,粮食的亩产量比现在低不少。

所以,当单位面积产量有限的时候,那些荒无人烟、但土壤又十分肥沃的土地自然就被看上了,而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间就是从1958年开始,如今大家看到这些广阔的肥沃土地,其实是当初第一批人用自己的腿一步一步艰难走出来的。

可能你有所不知,这里的黑土地占到了整个地球的五分之一左右,仅此一处的大豆产量就达到了我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玉米产量更是高达全国总量的45%。而过去的北大荒主要是各种鸟类和野兽动物出没,开垦的时候人们连吃饭时候都没有蹲坐的地方,当没有蔬菜吃的时候也只能挖野菜来充饥。

所以,如今的北大仓能够成为全国范围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来说也离不开那些走向荒原的人们。为什么会有北大荒精神?赞扬的就是这些年轻的生命,在整个北大荒开垦过程中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并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将生命融入荒原。

由网友 科普拾录 提供的答案:

此问题用一组数据来表达最合适不过,曾经北大荒的黑土形成,每一厘米需要200-400年的时间,而如今的北大荒黑土,几乎以每年一厘米的速度在流失,形成与消失的时间相差300倍以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荒以来,总计流失的黑土层已经超过了60厘米,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北大荒的粮仓属性,而毫无节制的向北大荒索取。另外,北大荒的还"荒",除了恢复黑土层以外,也考虑到地区生物,尤其是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毕竟北大荒的原始状态与当前天壤之别。

北大荒主要是指东北平原中的三江平原,当年的北大荒荆棘密布、沼泽丛生,在数万名复员官兵、知青的开垦下,北大荒逐渐成为北方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粮产量最高的农业生产基地,也就是人们常比喻的"北大仓"。现如今,虽然东北地区的产粮模式普遍为一年一季,远比不上华北平原的两年三季,更比不过南方地区的一年两季、三季,但北大荒的粮食亩产量却一直雄踞国内前列,这背后正是黑土地的功劳,换句话讲,北大荒的粮食高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黑土地消失的基础上。

可能很多人想不通,农作物正常种植、收割,即便会带走部分泥土,但也远远达不到一年消失1厘米的速度啊,其实啊这背后与北大荒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东北地区夏季多雨、春季多融化雪水,尤其是北大荒地区,处在黑龙江谷地河网密布,很容易在暴雨中形成水土流失,上面说了北大荒是被开垦出来的,在开垦之前这里完全是被植被覆盖的,可以最大程度保持水土,而变为耕地后,雨水、雪水在不知不觉中就将黑土侵蚀,将黑土冲刷进河流,白白流入了大海。

我国乃至世界上,因为将草原、森林变为耕地,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南部,也就是通辽地区的库伦旗,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但后来开垦为耕地后,没几年就变成了沙化土地,并进一步影响草原区。再比如我国洞庭湖、鄱阳湖周边,上个世纪60年代有大量的围湖造田现象,后来造成了地区极大水土流失,后期在治理过程中耗费了极大物力人力,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案例。

如果等到北大荒也变成我国草原沙化土地那般,才开始治理保护,是不是就为时已晚了,草原沙化土地已经治理了几十年,当前才初见成效。而且,北大荒的黑土是全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如果现在不加以保护,等到黑土完全消失后,即便经过治理恢复,也只是能恢复地表植被,根本无法重造黑土,到那时剩下的就只有懊悔。当然,北大荒的退耕还"荒",也不是说将整个北大荒一股脑的全都荒草化,而是阻止现有耕地以外的其他耕地开垦,以及治理那些不合理的土地使用。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由网友 路平说 提供的答案: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开始对北大荒进行改造,让北大荒成为了北大仓。但现在我国正在逐渐让北大仓退耕还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政治稳定,医疗条件相比原来有了很大进步,使得人口出生率增高,死亡率降低,人口总数不断上升。195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推算出当时的人口总数为5.42亿。但到了1974年,我国人口总数超过了9亿人。

马尔萨斯曾经在著作《人口论》中指出,当外界环境适宜时,此时的人口数量将会以指数级上升,但人口赖以生存的能量只能以算数级增长,如果不做好相应的措施,那么总有一天能量会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到那时,或许会发生大饥荒、战争等方式被动削减人口数量。

我国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提出了开发北大荒的战略。刚开始北大荒确实为我国提供了很多粮食,但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的后果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我们知道,原来北大荒有许多小型湖泊、湿地,这些小型湖泊以及湿地相当于天然水库,当爆发洪水时,它们会分担河流的洪水,让当地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寻常时候,这些湖泊水位会下降,等待下一次洪水来临时再次把它们灌满。

而开发北大荒之后,这些天然湖泊失去了调节洪水的作用,所以一旦当地洪水暴发,地势较低的土地将会被完全淹没,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这些湖泊、湿地等养育了很多动物,比如:丹顶鹤。当湖泊和湿地逐渐消失时,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当地的生物。

还有,由于人类开荒为粮,也使得当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在过去,北大荒有非常多的森林植被,这些植被能够牢牢保护土地不被风蚀、雨淋。当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之后,农作物的固土能力下降,使得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据东北农业大学的周连仁介绍说,黑土区至少需要400年才能形成1厘米的表层土壤,如果不再保护的话,按照当前的速度再过50年黑土层将会完全流失殆尽。根据黑龙江水利局的资料显示,全省有大概140万亩土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消失了。

除此之外,北大荒曾经的植被相当于"储水罐",据东北林业大学陈祥伟教授介绍说,每15亩成熟林地涵养的水分为3300吨。

这些植物中的水也会参与到大气的水循环中,通过蒸发等方式将植物体内的水输送到大气层中,然后再形成降雨落下。而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之后,当地的植被储存水能量下降,也使得当地空气中的水汽减少,以至于当地降雨减少,加剧干旱的发生。

还有,北大荒的开发也使得当地生物数量减少,一些曾经在这里生存的物种已经消失不见,如:东北虎。

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的过度开发,北大荒开始对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报复"。为了保护它们,也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要对北大荒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荒。

再者,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出现,使得亩产屡创新高,这也使得我们即使退耕还林还草,也能够生产出足够的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如何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民众的参与,很多人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只需要种树种草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退耕还林并不是北大荒全部都退耕,而是将湖边、河边等土地还林还草,对不适宜耕种,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地区进行退耕,一些土壤肥沃的地区依旧保留耕地功能。

还有,要考虑到种植树木的类型,还有树木的丰富度,在同一个区域内,种植的树木密度等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的树木对土地能量的需求不同,如果种植的树木都是耗能较大的树木,那么还会加剧当地干旱的发生。

其次,很多农民会因为经济原因而不愿意退耕还林,此时政府要做好相应的农民安置工作,比如:补偿金,发展旅游,发展特色经济等。

再者,退耕还林是一件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益的投入,在退耕还林时要制定长远的策略,不能中途而废。

最重要的是,退耕还林还草之后,还要进行持续地保护,比如:森林防火,防偷砍树等行为。否则也会让人们的努力前功尽弃。

总结

从能量角度出发,北大荒虽然曾经为我国贡献了很多粮食,但现在我们有了化肥、农药,也有了品质较高的种子,使得亩产量翻倍,所以即使我们退耕还林一部分土地,也能够满足我国人口对能量的需要。

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北大荒退耕能够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能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

正是因为如此,退耕还林不仅对我国没有害处,反而好处多多。

由网友 小虎有话说啊 提供的答案:

现在由于提高粮食产量,乱施肥,农药,魚几乎绝种了,旱地改种水田,没有自然河流只能取地下水种植水田,种水田之前挖二米也出地下水,如今打井得一百多米才有水,地下水下沉严重,下多大的雨沟里也没有水,北大荒已不复存在了。不能片面的理解退耕还荒的概念,是把不合理开垦的荒退回去,如果随便开星,草原没了,树木没了,都种成粮食,就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社会更大的问题。比如我老家大量种植水稻,去年春天干早,都是打井浇地,井都于了,这样破坏资源造成的损失更大。讲究的是科学种田,合理开发。

人类没有进入农耕文明的时候,不管什么地方都是自然的原始生态,是不是要把它全部退回去。世界上的沙漠是现在才有的吗?大家都知道的地球上本来没有陆地,后来有了陆地,山川,沙漠,河流,它该变成什么样子人类无法主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演变作用不大。自从中国人使用化肥开始,由于不懂得科学施肥,"贪婪"的本性使得化肥的用量越来越多、改变了土地的成分属性,使得土地自身所含成分不为植物所需求,化工产品用于农业真的是弊大于利,如果再不懂科学施肥、浇水、田间管理,那就是在慢性扼杀农业发展。

那里是国家的粮仓,只是化肥农药用的太多,需要养地。北大荒不可以放弃种粮食,那的大米很好。我就是那的,以前水草茂盛,鱼也挺多,只是鱼米之乡。后来水都被排干净了,全都成了地,沼泽地都没了!鱼也很少了。不明白了吧!这是有钱人比干的事,自己的资源怎么能乱开发呢?那时候的亩产多少?现在的多少?那时候都没钱,现在有钱了不就是买别人的吗?再说看看我们几十年化肥农药的地,还是肥沃的黑土地吗?不明白就知道抬杠,尤其是一些山坡地,开了以后只能种苞米,种是种了,卖的出去吗?

为了城市发展毁掉多少良田,现在还这么搞退耕,土地是人们的根,粮食是人们的命。太平盛世什么都好说,万一有战争发生,依赖他国进口那就是扯,中国一定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战略物资必须自己说了算,不是土地没人种,而是自从承包单干以后。大片的湿地草甸,山地被随意的干了发,经边这些年以后。造成了水土大量的流失,山地被冲了很多的大沟,愿有的草旬也冲成了大沟。也不保水大雨后就是洪水,小河冲成大河,没雨就断流,才使人们有了扰患意识,想要恢复了,但是很难了。

北大荒的土地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使得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由原来江水较青撤,现在都变成了黑色的江水了。原因就是下大雨时把已有种植地表面带有腐质的黑土冲到了江水里,坡度较大地边已经露出了黄沙石地,如果再不治理腐质土层会越来越薄,看起来真是让人后怕,要护土层使将水变清是很难事了,如有些地再不用杂草封固若干年以后就真的成为北大荒了!想一想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中国有条黄河,那是黄土高原的杰作,现在的嫩江松花江由原请水现在真的变成黑水江了!北大荒经历了几十年的掠夺式的开垦,已经让当年肥沃的土壤严重沙化,黑土地的土层正在慢慢变薄,土壤养分越来越少,植被因为土壤养分少而越来越稀,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生态系统呈现恶性循环状态。

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奋力开荒到停止开荒,再到大规模还"荒"。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前倒是有过退耕还林的说法,但一般都是局部的,面积也有限。北大荒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一旦退耕还荒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曾经在1982年前后去过前进农场及红河农场,看见过当时还未曾开发耕种的草地,草种类较多,但长的不是很茂盛,里面多有黄花菜,由于是平原,远望一片黄色。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里,夹杂着当地农场已经开垦且耕种的麦田。

北大荒退耕还林本人认为是错误的作法,不知中国吃的米和面粉究竞是从哪里来,有人说进口贝,那么假如发生战争或进口国天荒咋办?十四亿人口没吃的,会发生什么?现在在南方自己种粮的人基本上没有了,万一世界上发生什么难道还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北大荒不能全部让它变成荒地,可以轮作的方式,毕竟是无数人付出青春和汗水开垦出来的,如果沙化严重,防洪抗旱能力减弱,可以部分土地植树造林,分区域管理,修养生息,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老百姓吃进转基因农产品,如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大米,玉米,等农作物。

北大荒黑土地养育了中国人半个世纪,土地需休养生息,还原土地本来的自然面貌 。北大荒粮仓的名字将载入历史史册,更要记住北大荒的拓荒者 ,北大荒的大米特别是香淳,米饭的浓香将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正确的做法实际有休耕,再结合草粮轮作。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要好好研究,种植业必然与养殖业偱环,不能为了环保搞一刀切。要研究单家农场的畜牧粪便堆肥发沼,半发酵状农家肥还地对于大田维持地力有至关要紧的作用,主要是田地中菌落和菌族,这不是工业化有机肥可比拟。东北大田作业,其实一直属于掠夺性使用,所以其衰退程度甚至会超过河南河北传统农区,要恢复其实还是要搞家庭农场,两夫妻三百亩地,二三百只猪或三十头牛,这样可能更持久。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