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甲午中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清军遇到没打过仗的日本新军结果还是一溃千里,这是为什么?

由网友 周游五岳望河山 提供的答案: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188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舰队实力一度独霸亚洲;但政府的腐败,官场中各个派系的明争暗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部队纪律松散等原因使这场清政府被迫开战的战争输的好不意外。归根到底,还是清政府的不作为使中国输掉了这场战争。

由网友 陈悦漫步海边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军队谈不上"没打过仗",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陆军也经历过多次国内战争,也可算得上是"身经百战",而且日本明治时代的几次国内战争近代化程度大大超过清王朝国内发生的太平天国、捻军、金丹教等战争。甲午时代日本陆军的将领更是富有战场经验,诸如日本陆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就曾亲历过普法战争。

1886年醇亲王大阅海防期间,北洋海防的陆军将领合影,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指挥官。前排左起第三为马玉昆,第五左宝贵,第六叶志超。

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陆军打不过日本陆军,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近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武器装备过于杂乱。

甲午战争时代的清政府陆军,没有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战场上的各支军队都是各办后勤。例如平壤保卫战中的四支军团,盛军的后勤要从天津运往平壤,毅军的后勤从旅顺运输,奉军的后勤从奉天运输等等,效率极为低下。与之相比,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着手在朝鲜建立近代化的兵站体系和野战通信体系。

另外清王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型号过于杂乱,也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战斗时前线弹药有效供应匮乏的窘迫局面。看似运到前线的弹药数量不少,但是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当地军队所需。

北洋淮军装备的53毫米口径克虏伯装甲战车。

甲午战争时代充当主力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地方财政供养、没有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军队,这些军队的装备建设也由各地方各自为政,因而武器装备的来路非常复杂,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就算是在淮军内部,武器型号杂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以步枪为例,即存在有毛瑟、雷鸣顿、哈乞开司、黎意、曼利夏等多种型号,口径也是五花八门。以野战火炮为例,存在有53毫米山炮、60毫米山炮、70毫米野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野炮、90毫米野炮、150毫米攻城炮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型号。相比之下,日本陆军的装备型号统一,简单有效,步枪均为日本自制的村田式, 野战火炮则无论是山炮、野炮,口径统一为75毫米。

二、近代军队兵力过少

甲午战争时,中国经过一定的近代化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主要装备近代化枪炮的军队,实际总数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李鸿章统辖下的北洋淮军和北洋海防陆军,其中最精锐的是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帅、驻扎在正定、古北口等地的直隶练军,兵力规模最大的是卫汝贵统辖、驻扎于天津小站的盛军。然而按其总数来算,总兵力不过5万人左右。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军队还承担着守卫炮台的任务,实际上能抽出来的野战军兵力只有2万人左右,同一时间,日本陆军已经实现彻底的近代化,野战军总兵力超过12万人,投入朝鲜和中国战场的总数在6万人以上,也由此甲午战争中经常出现一个让人无语的局面,在战役中日军不仅是战斗力强,而且兵力还多于清军。

三、指挥、战术水平低下

甲午战争前,以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淮军为例,虽然武器装备上已经和西方接近,甚至一些枪械的先进程度超过日本,但是军队的统帅大多是淮军的老将。其战争经验仅限于中国以往的国内战争,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战役指挥等专门知识训练,也没有专门的参谋部系统。由此在战争中可以看到清军的指挥体系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适应的状况,指挥调度不灵,而且战役规划能力非常差。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在甲午战争中只反复采用一个战术,即包抄合围战术,就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东再到山东,一直用这个战术打得清军土崩瓦解。

淮军中最具素养的是几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但是人数少,在军队中的官阶低下,并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图为直隶提督叶志超与部下官佐合影,其周围身着军服的军官多为武备学堂学生。

除了战役层面的指挥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清军士兵的单兵战术素养。甲午战争时,日本陆军的一线步兵战术已经是机动灵活的散兵战术,而清军还停留适应前膛枪作战的战列线战术,即步兵射击时排列成密集的战列线,以求获得较大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这种战术完全过时,面对日方的散兵战术,非但起不到有效打击对方的效果,反而因为战列过于密集,招来严重的杀伤损失。

和步兵的情况相似,清军的野战炮兵也存在战术呆板的问题。清军一线军官由于缺乏近代军事经验,对野战炮兵的运用多采取分散布置的模式,即将炮队的火炮拆散布置到多个要点上使用。而日军野战炮兵则采取集中布置火炮阵地,集中火力打击一点的战术。同时日军的野战炮兵因为训练有素,还能非常熟练地转移阵地,不断伴随陆军前推,有效支援步兵作战。

四、军队体制落后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军队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体制落后。在编制方面,清军沿用的是历史能追溯到明代戚家军的营制,陆军最大的编制单位仅仅是营,其中步兵一营兵力仅有500人左右,炮队、马队营仅有200余人规模。在营之上,则再没有更大的编制。由此在作战时,清军一旦集合起兵力较多的大兵团,往往都是由几十个营组成,指挥官需要同时考虑调度、命令几十支部队,就会出现兵团内部指挥调度的困难。由于内部的部队构成过于分散,也经常出现各个营之间的配合问题。而日军最大的编制单位则是兵力超过1万人的师团规模,无论是管理还是指挥运用,效率都大大超过清军。

此外,清军采取的是募兵制,日本陆军则采取的是志愿兵和义务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的战时兵员补充十分困难,多采取以金钱吸引或者强征,新募兵的素养差、士气低落,往往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349 条回答。

不是说打仗打得多,就说明你很厉害。

国民政府北伐时,对手北洋军阀常年陷入军阀混战,一年就要打几次仗,算得上身经百战。

而北伐军骨干黄埔系官兵,虽然也打过陈炯明、商团叛乱等战役,总体上还是小白,就战斗经验来说比北洋军阀士兵差了很多。

但黄埔系官兵能够摧毁拉朽的击败北洋军阀,也就说明了打的仗多本身没什么了不起。

就日军来说,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其实也打过一些仗。

比如借口渔民被杀,大举出兵中国台湾,牡丹社事件1874年;打败了国内旧武士、封建集团的叛乱,西南战争1877年;出兵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1879年等等。

其中西南战争日军出动7万之众,对手也有4万人,双方都使用了大量新式武器,是一场新式战争(不是电影《最后的武士》吹嘘的用武士刀对付步枪),日本政府军激战中平均每天消耗子弹32万发,炮弹1000发以上;而叛军每日消耗子弹也达数万发。

说日军没有打过仗,当然是错误的。

至于清军的身经百战,其实也是打折扣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1860年以后,其实清军作战虽多,却没有同强者交过手。

他们对抗的太平军、捻军、西北回乱军队、新疆军阀 阿古伯等等,充其量只是民兵而已。

对付这些军队的军事作战,充其量只能算作平叛而已,是以强打弱,积累的经验比较有限。

举一个例子。

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清军每次行军停止后,都会不辞辛劳的花费很大力气,修筑一些不算坚固的石木防御工事。在日军看来,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因为只要一排炮就轰掉了。你要么就不要修建,要么就修建那种火炮摧毁不了的,修建这种半吊子是什么意思?

实战中,日军对付这些工事毫不费力,用火炮一炮一个,就彻底解决,清军反而还因此伤亡惨重。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清军所谓的战斗经验。在对付太平军、西北回乱军队等这些民兵时,由于对方武器装备很烂,连洋枪都有限,火炮更是稀少。而且即便有几门火炮,因为威力弱,精度差,也对付不了这些简易防御工事。

所以清军每到一处就修建这种半吊子的防御工事,只要能够对付枪弹即可。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大大减少伤亡数字,还可以借工事步步推进,完成阵地战的进攻。

只是,这些剿匪经验,对于日军是完全无用的。

另外,清军严格来说只是雇佣军,是为了钱来打仗,他们只认识自己的长官、大帅,根本不知道什么国家民族。其实当年国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清军士兵不过是为他们卖命的仆人。

哪个仆人会为主子送了自己的命?

相反,日军则经受了军国主义洗脑,有着国家民族的观念,所以作战的动力就不同了。

在我们看来,清军在以前的混战中有丰富的肉搏战经验,似乎面对日军应该主动拼刺肉搏。实际上恰好相反,反而是毫无肉搏实战经验的日军,主动冒着枪弹挺着刺刀冲锋。

清军只要看到日本人冲锋,立即放弃阵地,撒丫子就跑。这是因为肉搏很危险,是九死一生的,清军士兵可没那么傻去拼命!

由网友 深度工场 提供的答案:

很多网友都会奇怪,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当中清军有那么好的西洋武器,却打不过只有落后枪械的日军?要论实战经验,清军也非常丰富,参加了甲午战争的清军将领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都是在平定太平军,剿灭捻军、镇压陕甘回军暴动、收复新疆、打击法军等等战役中建立了无数功勋的战将。

而日军大部分人都没有实战经验,因为日本兵都是义务兵,2年一个服役期,所有参战日本普通士兵都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大多数都只是一年兵。

要论工资,清军的工资不知道比日军高到哪里去了。清军很多参战部队士兵一个月6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在光绪年间南京一个60平米的店铺房也才22两白银,但是事实就是看起来一切都很有优势的清军被打败了。

其实关键在于军制问题。清军最大编制是营,比如宋庆将军在指挥鸭绿江战役的时候,手下100多个营都是互不统属的,甚至每个营官的品级和职称都不一样。传达一个命令要去100多个传令兵,互相之间的配合就更不用说了。

日军是现代师团营编制,步骑炮辎工各个兵种齐全。1个完整的师团在战场上,遇到几十个互不统属的营,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打败其中几个营,其他部队就都逃散了。

自从1886年日本改革军制,采用现代编制,使用步兵操典训练,义务兵役制和参谋本部等等仅仅8年时间,中日两军就已经是2个时代的军队了,如果甲午战争是在日本兵制改革以前爆发,那么清军将会轻松取胜。

因为,那时日本军队最大编制也只是步兵大队,而且还是几十个旗本拼凑出来的,只是高薪聘请的无业游民组成的所谓洋枪队和没有任何近现代军事知识的武士而已。

由网友 军武次位面 提供的答案: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

从改革或者说维新的步伐上来看,中日两国基本上是同时起步的:日本经历了"黑船开关"到"明治维新",随后又通过"西南战争"消灭了内部以西乡隆盛为首的保守派,国家彻底走上了西化与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而东方的中国虽然同样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倒也像模像样地在器物层面上开始了"以夷为师",展现出来的就是洋务运动,操练新军及建立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两国在经济基础层面上只能说各有千秋:中国体量庞大,封建性质的生产力树大根深。日本欣欣向荣,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全力释放社会生产力,通过剥削日本农民的方式完成日本社会的工业化与近代化转型;单纯比较军队的器物层面,也可以说半斤八两:中国方面有多支北洋体系出身的将领操练的装备西式火器的新军,海军则以"定、镇"二巨舰为核心,辅助以部分撞击巡洋舰打造了一支号称"东亚最强"的近代海军,日本则以德为师,通过"御亲兵"的改造编列出了近代化的新日本军队,海军则通过多个造舰与购舰计划,同样打造出了一支军容较盛的海军。甲午战前,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日的胜率大约"七三开",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纵深与全民战思想以及攻弱守强的基本战争规律,认定日本尽管可以一击制胜,中国却可以以较大的纵深来消耗日军的攻势,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中国。并没有认为"大清打败日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落实到具体的盘面上,甲午战争基本上成了日本战时大本营尤其是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的独立表演,正如巴顿所言:战争可以锻造英雄豪杰,可以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甲午战争不仅没有让大清朝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反而把它的缺点成倍地放大、暴露得一清二楚:在国家大战略层面上,对于朝鲜、对马、琉球、台湾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知,又频频自缚于泛道德主义外交窠臼不能自拔,以至于日本趁火打劫、借力用力、下山摘桃之时大清朝反应迟钝,应对失当,白白丧失了战略先手;而在战略指导层面上又相互掣肘,视内斗强于外战,以至于闹出部分大臣强烈要求坐视实李鸿章北洋体系全军尽墨、兵败汉城的丑剧——其理由仅仅是为了预防李鸿章"功高震主";在战争

指导层面上,大清朝的战争计划制定与实行既无像日本一样由总参谋部军官团这样的专业参谋班子操刀,又无像日本一样战争计划做的极其详尽并准备多套预案,而还是由李鸿章的私人幕僚、"师爷"信马由缰,停留在古典时代的"心法之妙,存乎一心"的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层面上;而在部队编成上,近代化的日军全面接受了19世纪晚期的外线-内线攻势学说,形成了完善的军衔制度与军-师团-旅团-联队编制体制与先进的"国家军队"体制,相比较大清朝靠着《曾胡治兵语录》这种前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学说及混乱的部队编成、封建时代的兵-将效忠体系建立起来的封建军队高了不止一个身位。

甲午一战,大清朝不止是从丰岛海战开始败的,而是从日本开始张牙舞爪攫取对马、琉球就开始败了;也不是败于器物,而是败于为了战争而准备的一切——从国家制度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到物质准备层面无不如此。对于大清朝来说,甲午战争谈何"轻易击败日本",败战的大清朝通过在海城一线的奋勇作战,打消了山县有朋等人意图进攻北京的暴走念头,其实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由网友 善于聆听也是一种美 提供的答案:

第一,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是个弹丸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进行改革,积极整军备战。

第二,清王朝从乾隆开始,几下江南,游山玩水,地方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升官需要,大肆的盘剥盘剥百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以讨乾隆欢心,导致国库空虚,江河日下,到了道光时期,由于受天朝上国地产物博的闭关锁国,步步自封的思想影响,重用奸臣当道,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到了慈禧当政的时候,虽然搞了洋务运动,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办洋务运动,购买了一些西方先进的舰炮,但是由于代表顽固,保守思想的慈禧太后与代表改良派的光绪皇帝的帝后之争,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为了置办自己的60大寿,在甲午战争开始之时,居然乞求外国干预,斡旋,避战,根本没有做好迎战准备,错失良机。

第三,军备松弛,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英法等国的鸦片源源不断流向大清,使众多士兵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思想麻痹,精神涣散,萎靡不振,而各级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中饱和扣克下级军饷,进而丧失最基本的战斗力,

第四,甲午战争开始之时,由于慈禧的避站思想指导下,导致天津卫等港口的众多军舰,还没来得及披挂上阵,就成了日本军舰的活靶子,致使许多军舰上的主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竞然下令弃舰逃跑,只剩下以邓世昌为首的少数军舰进行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邓世昌撞上敌舰,英勇殉国。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失败告终,割地赔款,蛋丸岛国以日本胜利结束。

总之,日本为了取得甲午海战的胜利,在开战前,除了军事备战以外,还派员到大清进行了广泛的侦探,在了解到了大清腐败无能,军备松弛等情况之后,才敢冒然入侵我国,这一点和后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一味退让,有异曲同工之处,才导致甲午战争的升级版的悲剧才再次中华大地上上演。

以史明鉴,可知兴衰,时至今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由于美国的纵容,日本右翼政客拒不对二战进行反省,认罪,一幅鸭死嘴硬的狂妄态度,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狐假虎威,窥视中国,称霸东亚的狼子野心一点都没有减弱,这一点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清醒的头脑。

由网友 满楼读书 提供的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清军遇到没打过仗的日本新军一溃千里",老实不客气的说,这个预设的前提条件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清军(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事实上已经二三十年不打仗了,所谓师老兵疲,和当年打长毛、打捻军的淮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昔日那些有经验的将领此时都已经五六十岁,早已是大腹便便,哪里还有当年的锐气。

而在日军这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是经历了数次国内战争,论经验并不比清军差太多,论程度比清军的国内战争近代化更高。

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支完全按照近代陆军装备与训练起来的新军,一旦交战,代差的优势立刻回体现出来。

认真说,当时的清廷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扣掉60万完全不中用的八旗、绿营,其他湘淮勇营加上部分由绿营改编而来的练军,可用兵力也不过40万人。

40万中,其中李鸿章掌握的淮军精锐只有5万人。与日本25万的可用兵力相比,清军并不占优势,更何况日军的战斗力远在后者之上。

而当时大清帝国的军队体制,仍停留或稍高于30年前打太平军的水平,既没有大本营,也没有参谋部,指挥上也是各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加上后勤没有保障,训练水平低下;当兵只为军饷,将领多数昏聩无能。

这样的军队,打打农民起义军还可以,论起近代大兵团指挥作战,就完全干瞪眼了。由此,在训练有素的日本近代陆军面前,败那是必败的,不败简直就没有道理。

由此或可看出,大清帝国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决不是靠换将所能解决的。

海军姑且不说,日本的近代陆军已将湘淮军体制下的清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战术,还有指挥参谋、军队营制、训练水平、后勤保障等等,清军根本就无法和日本近代陆军对抗。

毋庸置疑,不管是湘军体系还是淮军体系,都该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了。

甲午战争后,一个新的军队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新军,其中又以袁世凯在小站所练的部队(即后来的北洋军)为代表。

清末新军是中国近代陆军的真正开始,但历史的讽刺就在于,清廷本指望大练新军以苟延残喘,但在辛亥革命中,帝国却将因之而更早的灭亡,由此还开创了军阀混战的新时代。

这一切,与甲午年的战事又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大清国军队的实力均完胜日本一筹。

仅就海军来说,清国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有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战舰82艘,总吨位达85000吨,仅主力巡洋舰就有7350吨,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续航能力最出色、战力最凶猛的大型战列舰。而日本海军全部军舰加起来也就28艘,总吨位57000吨,其主力舰也就4300吨。清国海军在当时世界上排第8位,日本海军排第16位。

不论从哪方面看,战端一开,清军碾压日军是毫无疑问之事。

公元1894年是中国的农历甲午年。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为了庆寿,她不惜耗费重金扩建颐和园,为此竟挪用海军经费数千万两,致使那艘早就被李鸿章相中由英国制造的最新巡洋舰被日本抢先买去,它就是在甲午海战中威风八面、所向无敌的日军旗舰——吉野舰。据说为了凑够买这艘昂贵巡洋舰的钱,日本国民踊跃捐款,明治皇后甚至将仅有的几件首饰都捐了出来。

早在之前的1891年,大清北洋水师到访东京湾。丁汝昌、刘步蟾登岸拜谒了明治天皇,受到了隆重的礼遇。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登上济远舰参观时,凭一些小细节就判定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因为清国海军士兵竟在两尊主炮管上晾晒衣物。三年后,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海军的不堪表现验证了他的看法。

甲午战前,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对翁同龢说:"日本乃蕞尔小国,何足以对抗中国大军,不重创之,则无以宣我国威"。翁同龢也认为北洋水师舰船吨位远强过日本,"镇远"、"定远"等威猛巨舰也让日舰望尘莫及,陆军方面我军兵多将广,亦且是本土作战,已占据有利地形,故一定能大胜日军。大清满朝文武信心满满,大多数主战,只有李鸿章、孙毓汶等寥寥数人反战主和。

1894年5月31日,大清的藩属国朝鲜突然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军应朝鲜国王李熙的请求入朝帮助平叛。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和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认为朝鲜内乱是天助日本,他俩联合狂热的好战分子外相陆奥宗光,决定出兵朝鲜。得到睦仁天皇认可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500海军陆战队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先行启程赴朝。紧接着,陆续调遣陆军4000人 、战舰8艘开赴朝鲜。

1894年7月25日晨,日军突然对清军不宣而战。这天清晨,三艘日舰突然出现在朝鲜牙山湾附近的海域,偷袭并重创两艘清国兵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后来又强行拦截两艘清军运输舰,并劫走了一艘载满辎重的舰船, 将另一艘悬挂英国国旗、不愿被掳的高升号运输舰击沉,800余名清军官兵全部罹难。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4000人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叶志超部发起强攻,这些日军大都是入伍不久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叶部却是久历战阵、有作战经验的淮军主力,然而主将叶志超懦弱无能,胆怯畏死,见日军攻势凶猛,他率部稍事抵抗就往北溃逃至平壤。幸亏总兵左宝贵胆气尚存,他率部在成欢与日军激战了一个时辰,他指挥得力,将士奋勇,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可叶志超放弃牙山溃退至平壤的消息传到,引起军心涣散,聂士成心知数千孤军无法抵敌志在必得的凶悍日军,被迫撤到平壤,成欢、牙山相继沦陷。

首战告捷、信心倍增的日军继续向平壤进发,形势危殆,清军统帅叶志超畏敌如虎,只知保命,他先挂白旗迷惑日军,以保存实力,随即趁夜打开城门逃走,并一路狂奔数百里逃回到大清境内。左宝贵、聂士成见死谏叶志超无效,于是率部奋力迎战日军、浴血疆场,先后阵亡。

清军陆师全线败北,而且是一溃千里退出了朝鲜,日本陆军大获全胜,轮到日本海军粉墨登场,进军黄海了。此时日舰只有12艘,船坚炮利的北洋水师本有希望一举击退之。结果海军提督指挥 失误,当距离日军兵舰还有足足9海里时他就匆忙下令开炮,结果炮炮落空,没有一发命中敌舰,鱼虾倒是炸死不少。日本海军主将伊东佑亨沉着镇定,他稳坐指挥舰,不管不顾,直到驶近清军舰艇前数十米时,他方令开火,日舰连续发炮,几乎发发击中清舰,而清舰已经没有炮弹了,无法接战,只得狼狈溃逃。

在北洋水师参战的12艘军舰中,惟有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表现的英勇无畏、可圈可点,他对部下说:"陆军已闻败绩,海军又要失利,岂不丢尽大清的脸面吗?虽然弹尽援绝,也要撞沉日军旗舰吉野号,与之同归于尽"!于是他亲自掌舵,冲着吉野舰直撞过去。

吉野舰炮弹充足,见致远号不要命地横冲直撞过来,忙瞄准开火,将其彻底击沉了,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壮烈殉难。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和日舰赤城号狭路相逢,林永升并未退缩,而是指挥军舰与敌血战,却不幸被水雷击中引发爆炸,顷刻间就消失在万倾波涛中。见邓、林二勇将牺牲,其他各舰斗志全无,慌忙遁逃,结果又被 紧追不舍的日舰击沉了3艘。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12艘军舰被日军炸沉5艘,其余7艘也被多处击伤,基本丧失了再战的能力,李鸿章耗费巨资、苦心经营20年之久的海军精锐,结果一败涂地。

甲午惨败,犹如初生牛犊的日本之所以能吞噬好似羸弱骆驼的大清,事出有因。日本军阀政府早有灭亡中国之心 ,他们整军备战,精心策划,秣兵历马,枕戈待旦。而清朝官员则文恬武嬉,宴饮狎妓,腐败不堪;前方将士则士气低落,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部分基层官兵虽然舍生忘死、英勇拼杀,但却无补于大局。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更是奢靡无度,视战争如儿戏,致使陆海军力总量强于日本的清国大败亏输。

甲午战败后,日本不仅强行割占了台湾,还强迫清政府赔偿2亿4千万两白银,这笔巨额战争赔款是彼时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日本靠此不义之财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成为世界性强国。而原来的亚洲老大清国,被迫将头把交椅让给了日本,从此积贫积弱、饱受屈辱、一蹶难振。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自网络】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甲午战争前的三十年间,中日都经历过不少战争。

清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又进行了剿灭捻军、平定陕甘叛乱、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及平定热河起义等战争。

日本则进行了戊辰战争、西南战争。

就战争锻炼而言,双方基本上半斤八两。

就规模而言,清军所参与的战役规模略大,但实际差距不大。

清军平陕甘叛乱的决定性作战金积堡之战,左宗棠军2万;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南关之战,清军投入约3.2万。

日本方面,戊辰战争的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5000,幕府军1.5万,西南战争的决定性战役田原坂会战,政府军1.1万,萨摩军9000。

总体上,清军的规模略大,但日本的战役规模也绝非"村斗"级别,大清的规模大一些,双方基本上属于同一量级。

就作战水平而言,其实双方也差不多。

许多朋友把日本西南战争的水平形容得很高而把清方战争的水平形容得很低,这是不客观的。

就作战水平而言,中日都是吸收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但在技术、战术层面尚处于学习阶段。

总体上,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中日双方在甲午战争前的战争经历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甲午战争开打后,清军却完全不是日军对手,一溃千里,这是为什么呢?

军队的进化

清、日,当时都在进行改革,已能应付近代化战争。

清军的思路,正如李鸿章所言: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当,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因此,大清只是装备稍微近代化了一些,但他在各方面仍然是一支古代军队。

清军精锐装备的毛瑟枪、克虏伯炮,虽然比日军的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还优越,但他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

就编制而言,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后采用了湘军、淮军的编制。而湘军、淮军的编制···其实取法于300年前的戚继光时代···

因此,清军在部署上很难集中兵力,而且机动能力弱,转移时很容易引发混乱。清军无法实施运动作战,难以组织起大规模主动进攻,只能依点而守,被动挨打。

相比之下,日军,则力求成为一支"东方普鲁士"军队。

日本,原本要学习法国。普法战争法国大败后,日本开始全力学习德国。

他们模仿普鲁士,创立了参谋本部,专门用于对战争进行指导,提高其备战、战争指导水平。

此外,日本又创办各级军校,培养大量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人才。

他们模仿德军的编制,按照中队-大队-联队-师团的方式组织军队。

此外,他们学习西方,建立起全民征兵+志愿兵的现代征兵制度。

可以说,清军是一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而日军,则已是一支全方位的近代化军队。

这一点,在甲午战争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清军虽在总兵力、火力上都不占劣势,但仗打起来后,日军总是能迅速集中兵力、火力,在每个关键点形成兵力、火力的优势,打乱清军部署,引发清军的崩溃!

人比人

清军与日军的差距,还不只是总体建设上的差距。

在人的层面,清军更是完败。

1、高级将领:原地踏步与深度学习。

清军与日军的高级将领,大多都是从旧式战争(镇压太平天国、倒幕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在旧式战争中,他们都有英勇的表现。

后来以"狂奔三千里"著称的叶志超,早年被称为叶大呆子,打起仗来根本不怕死。

可是,在他们成长为高级将领后,却成为官场中人,对如日将野津道贯所说,"19世纪的维新战术知识极度缺乏甚至根本没有"。

相比之下,日军的军官则努力学习了近代化战争。

将领们多到国外进行过相当时间的学习,有的甚至参观过普法战争,对普鲁士、法国等欧洲强国战法都有一定了解。

2、中、基层军官:主观提拔与系统培养。

清军的中、基层军官,提拔是比较主观的,没有严格标准。

一般情况下,即便是以才能得到提拔的将领,也多是以勇武为才能,对近代战争完全不了解。

这些中、基层军官,即便级别不高,架子也很大,喜欢摆谱,觉得和士兵一起训练"降格"。

因此,即便一些精锐部队得到洋人指导,这些统领也几乎不参加训练,而是将训练交给洋人。

正如罗尔纲所说:如此则永远练习不成,何论战胜外国?

相比之下,日军的各级军官都接受过系统的近代军事教育。

日本采取了普鲁士式的士官候补生制度,候补生从陆军幼年学校即普通社会中学招来,先进入指定联队从一登兵或上等兵做起积累服役经验,然后进入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返回曾服役联队做见习士官,经上级推荐才能获得少尉军衔。

日本的中基层军官,多是经过系统的近代军事教育的。

因此,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中基层军官主要只能服从高级军官指挥,缺乏主动能力,而日军则常有小股部队的运动打乱清军防御体系。

3、士兵:训练与士气

清军的训练、士气是极差的。

清军训练射击时,一排士兵的眼睛居然不看靶子,把子弹打完了事。

因此,甲午战争中,日本士兵稻垣三郎描述:清军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也不管距离远近能否命中,一看见敌人就开火,对少数侦察兵也要开大口径火炮···他们从来不主动出击,只是防御。

训练如此,士气则更低。

湘、淮军初建时,曾国藩等人还以"忠义"教训军队,到后来承平日久,淮军也好,练军也罢,都士气低落了。

相比之下,日军各级军官、士兵,不但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技能训练,也接受了严格的军国主义教育,"为天皇而战"。

因此,一开战,则一触即溃。

战争指导

甲午战争中,双方对战争的指导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日本为侵华,准备已久。

日军对清军的装备、作战特点,各可能战场的地理特点,甚各高级军官的性格、经历都有相当了解。

而清军,则对日军一无所知。

开战后,日军对作战的分散、集结、推进都早已做了明确计划,对海战可能结果下采取相应部署也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日军都做好了预案,牢牢掌握主动。

相比之下,大清则两眼一抹黑。

光绪、李鸿章对是战是和,一直摇摆不定,既想占先手,又不想"开衅",自相矛盾。

临到大军集结平壤时,还在选将,一开始想找老将刘铭传,后又临时选定叶志超。

大军没有统一指挥,全赖远在后方的光绪、李鸿章遥制。

而且···连光绪与李鸿章的沟通也不顺,两人的命令常相矛盾,如何抉择,要前线"自己去悟"!

这样的战争指导,怎么可能不败呢?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前,清日双方的实战经历半斤八两。

拉开差距的,是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大清只学习西方船坚炮利,不学习其制度,武器是换了,但实际上还是一支古代军队。

而论及清军当时的各方面状况,清廷当时的战争指导能力,即便以古代军队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支必败之军。

相比之下,日本则全面学习,已发展成一支全方位的近代军队。

甲午之败,是最令人愤恨不平的失败。

不摆花架子,踏踏实实学习先进事务的本质,才能真正意义上将学习的努力转化为实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强大自己,打败敌人!

由网友 邙山野人龙叔 提供的答案:

以下资料来自于网络。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以经开始为这次战斗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 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36人,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清军得知消息后,最先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 行,于7月31日抵达平壤。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在得知日军围韩宫拘王及丰岛海战的消息后,7月28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明确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备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第二,国内禁止拍发密电。这样,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易被识破;第三,建议总理衙门严查间谍。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第四,采纳丁汝昌建议,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以防日本鱼雷偷袭。

  7月29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立即撤令回国。"30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指出日本首先挑战。当天,朝廷下谕撤回所有驻日使馆、领事署,同时经美国政府同意,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居住于日本侨民的合法利益。3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

  平壤玄武门之战,总兵左宝贵裹伤指挥,誓死抵御,亲上玄武门督战,但不幸中弹阵亡,将鲜血洒在玄武门城头,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向驻东京各国公使发出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间之争议合理解决,并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显然未奏其效。为解决此事,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8月1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8月3日,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称:"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4日,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 随后,欧美各主要国家,除俄国外,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8月1日正式宣战后,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最后在直隶(河北)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打败清军,迫其投降。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海军作战之胜负。预计到中国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吨位、兵力都超过日本,海战胜负难以预料,因此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甲案,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乙案,海战胜负不分,则派陆军击退在朝鲜之清军,实现扶植朝鲜独立之目的;丙案,海战失败,制海权被中国夺得,则尽可能增派陆军加强在朝鲜的防御,击退清军的进攻。

  8月4日至9日,清军四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8月21日和28日抵达平壤。至此,清军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人数上超过了日军。谎报战功的败军之将叶志超,竟于8月25日被委任为驻平壤的清军部队的总指挥官。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没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三万,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 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9月13日,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只能据守了。

  当清军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把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8月下旬,第五师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9月上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到19,600人。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毕的时候再进行。而且,清军也在不断增援,待其防御加强后进攻会更加困难。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野津决定不 等第三师团开到,就以所部16,000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9月15日为期发动总攻,各部队必须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9月8日,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日本政府把大本营由东京移到广岛。12日,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大将到达朝鲜仁川,指挥平壤战役。他对麾下将士训示道:"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 誉。"15日,天皇睦仁到达广岛,亲自指挥对华作战。

  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运动,12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15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16,000多人,山炮44门。

  日军进军平壤,李鸿章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到,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这样,驻守平壤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9,500人,山炮、野炮和机关炮38门。至9月13日,防御部署基本就绪。

  9月12日,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进至大同江边,试图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退。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配备大炮二十门。双方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0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军、盛军士兵顽强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日军被击退。13日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日军仍未能渡江。与此同时,其它三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与清军防守阵地对峙。

  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按计划开始了总攻,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 战场展开。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颇有些轻敌骄傲,急于建功。他在14日许愿说"本旅团将以明日午前8时前后攻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凌晨4时许,当日军前队 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担任警卫的清兵鸣枪示警。于是,双方枪炮齐鸣,平壤之战打响了。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清军是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共二千人。是时,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三个桥头堡,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还击。 据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 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骠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

  不久,东方渐白。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二百人过江作战。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下,伤亡甚众。同时,清军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而日军则弹药殆尽,士气低落。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一直进行到午后。下午2时半,大岛见弹 用尽,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便下令停止射击,撤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战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无功而返。有诗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

  同一天,平壤西战场的战斗在上午8时许开始打响。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共5,400余 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指挥,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达城西的普通江。盛军、芦榆防军依据堡垒,与之枪炮对射,日军受阻。清军见状,派出骑兵出城反攻,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击,清兵纷纷落马。清军又组织第二次骑兵出击,仍然伤亡严重,两次冲击共战死130人,战马273头。清军见出战不利,便据堡垒固守,日军亦不敢渡江,两军休战,以待明日。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进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包括两个支队,共7,800人。按预定计划,两支队于15日拂晓分成东西两路向玄武门外的清军展开了钳形攻势。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一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守卫玄武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计1,500人;一是江自康率领的仁字两营四哨,守卫在箕子陵 一带,计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2·7倍。日军集中两个支队主力,先进攻清 军城外的内外重三垒。而守卫的奉军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挠勇,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弃江自康而专攻奉军。

  清晨5时正,日军支队长下令发射进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军堡垒寂静不应。日军进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势将不支时,山炮阵地连放榴霰弹,不断命中清军阵地,清兵死伤众多。日军趁势攻入外重堡垒之东垒,双方展开肉搏,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阵地。7时半,日军终于占领此垒。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仅配备了3门野炮、1门速射炮,在日军的12门山炮轰击下,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垒全部丢失。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进而攻击牡丹台。牡丹台虽然配备有野炮、速射炮 和七连发步枪,火力较强,但日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摧毁清军速射炮及掩蔽墙,清兵多杀伤。日军步兵乘势蚁附而上,牡丹台守军终于不支。8时半,日军攻上牡丹台后,把炮兵移到台上,对玄武门和全城构成了极大威胁。

  左宝贵当时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以死当之。他换上御赐朝服,亲燃大炮,连发36颗。双方均拚死一战,"日军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激战中,左宝贵两处中弹,犹裹伤指挥,后日军榴霰弹连至,炮中当胸而亡。后光绪皇帝作《御制祭 文》悼曰:"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仓猝 而雄躯遽殉。"有诗叹曰:"本期痛饮黄龙府,不意难回落日戈。"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撤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当夜8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于是拦路截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16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


  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实乃一大失误。叶志超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主动出击的机会,最后主动撤出平壤,导致清军雨夜之溃。清军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日本历史学者说:"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到,补给将 更加困难,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这种作战是极其冒险的。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 却。"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清政府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287.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