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的精髓在哪里?_华夏文化的内容

由网友 诗赏者 提供的答案:

中国道家文化精髓是追求自然、超越自我、追求至真。道家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宇宙的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在道家文化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自我的境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通过修炼来实现。同时,道家文化也强调追求至真,即追求真理、真实和纯粹的境界,以此来达到身心的完美和和谐。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被广泛地传承和推崇。

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些价值观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其中,"仁"是指关爱他人,体现人道主义;"义"是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正确事情的坚持;"礼"是指尊重他人、遵守规矩的美德;"智"是指追求真理、知识和智慧;"信"是指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忠"是指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孝"是指尊敬和照顾父母的美德。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被广泛地传承和推崇。

华夏文化的精髓在哪里?_华夏文化的内容

由网友 云岗山人 提供的答案:

华夏文化的精髓是道,以及大道。所以在易经,道德经里。大道周流,也在诸子百家的论述里,也在唐诗宋词里。汉传佛教后来与道家融合了,生出了禅宗。也就是后来的禅。再有就是那些爱国主义的传统,有些侠义文化里面也有。

由网友 吸服信仰文化 提供的答案:

华夏文明的精髓在那里?我认为,华夏文明的精髓,应该是,周公的周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老子的仁义道德,产生的魅力文化,吸服,扩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盛不衰,和近千万平方千米地大物博的国土,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口资源的,势力范围的历史存根。

由网友 旅客1234 提供的答案:

一是汉字,全世界都在流行拼音文字,而汉字则是一股清流,兼具美观和方便,3000个常用汉字,肆意组合,信息量远超拼音文字……而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艺术品,文字单独提升到到书法艺术的,唯有汉字……而且汉字不随音变,所以中日韩虽然因不同,字却相同……

二是儒学,儒家从诸子百家中生,经过汉朝独尊儒术,唐朝式微,再到宋代,吸收佛道思想以理学的面目重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儒家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积极入世,就是这四个字,是中国人文化的根,中国人对社会,对赚钱非常感兴趣,人情世故,光宗耀祖,那是都是儒家的根……

正是因为儒家对生民现实社会的重视,才免于像印度那样,过分关注于虚无缥缈的灵修宗教……

中国儒家都在讲现实,讲社会,讲人际关系,和如何工作……

很多人看论语,觉得很一般,正是因为一般才可怕,说明论语中的道理基本上都已经深入中国人骨髓了……

1比如论语中的:"敏于事而讷于言",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是换句话说"少说话多干活",就都明白了……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知礼,无以立,现在中国人一般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否则就是拎不清,头脑糊涂的人……

3未知生,焉知死,使人重视现实,轻视宗教,中国人就算是信教,也是把宗教当成升官发财,排忧解难的工具……

4还有生无所息,自强不息,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非要出人投地的思想……

5儒家讲究立志,克己,修身,所以中国人是最喜欢定目标,努力,忍耐的自律的民族……中国人处处克制自己欲望,建立了一个有次序的社会……

6儒家重视礼仪,服从上级,所以东亚三国,在治疗新冠上都成绩优越……中日韩三国,也能够集中力量做大工程……

儒家的精髓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就算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是个中国人也潜移默化中被儒家同化了……

这就是文化之根……

另外儒道不分家,儒家中也含有大量得道家思想,这点不多说了……华夏文化精髓,不是短短就能说清的……

由网友 润泽园 提供的答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中国先贤的真实写照,也是有志之士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一部书的故事就很好体现了这句话。这个家族就是孔子家族,而这部书就是《尚书》。

《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诸学之始",但在数千年的流传中历经磨难。孔子及其后人在关键节点都承担起了传承和发扬《尚书》的责任。为何孔子家族历经一千多年的接力,仍然坚持不懈地投身这份事业呢?

今天,我们通过孔子家族与《尚书》故事,去解读《尚书》为何值得跨越千年传承。

一、整经

孔子删述《尚书》

在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孔子删述六经。孔子为何要删述六经呢?阳明先生曾说:"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中国上古时期对君主、大臣言论的记载,就是《尚书》的来源。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产生了海量的记录,这些材料烦杂不堪,其中不乏虚浮不实之辞。后人若想学习《尚书》,实在是不知从何下手。

孔子看到这样的情况,承担起删述《尚书》的重任。

据记载:

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孔子从3240篇的言辞记录中,选取了102篇,编订为《尚书》。

从三千多篇,删减到百十篇,孔子删述的标准是什么?

阳明先生说:"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孔子用这些古代圣明君王、贤良臣子的德政史事,为后人传递最根本的"恢弘至道"。自此,《尚书》也被孔子作为"课本",教授三千弟子。

经过孔子编订的《尚书》可谓字字珠玑,在阅读《尚书》时,我们不仅要去读懂文中历史人物的"微言大义",更要去体会编订《尚书》的孔子的"圣人之心"。

二、救危与传承

孔鲋藏书,孔安国翻译《尚书》

时间来到秦朝,秦朝勒令民间藏书之人交出《尚书》等书籍,付之一炬。

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他继承了家学,家中藏有儒家各种典籍。在秦朝下令焚书之际,他的朋友劝告他说:"秦朝将要焚毁前代的书籍,你收藏了众多典籍,恐有危险。"

孔鲋却不为所动地说道:"不交出书籍虽然会惹祸上身,但知道我藏有书籍的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官府并不知情。我准备把书藏起来,即使官府来搜查,也没有了隐患。"

因此,孔鲋在"往圣绝学"将要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冒着被治罪处刑的巨大风险,偷偷将《尚书》等典籍藏在孔子旧宅的墙壁当中,使得这些典籍免遭焚毁。

汉武帝初年,一个国君在拆毁孔子旧宅时,正好发现了孔鲋藏在旧宅墙壁当中的各种典籍。但是可惜这些典籍都是用古代的文字撰写的,和汉朝通行的文字差别很大,当时人已经不能读懂。

后来,翻译这些典籍的重任就落到了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孔安国身上。孔安国继承家学,学识渊博。他翻译整理出二十九篇《尚书》,并将这些篇目悉数献给了国家,流传至今。这是他在《尚书》传承上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此外,《尚书》内容为上古时期的语言,不易读懂,为方便后世求学之人理解,孔安国给《尚书》中不易理解的部分写下注解,形成了《尚书孔氏传》,这是他对《尚书》传承的另一重要贡献。他的注解不仅为古代学子提供了便利,而且直到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依然是阅读、理解《尚书》重要路径。

三、厘正

孔颖达作《尚书正义》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学说繁荣发展,但对于经典的各种解读兴起,家门太多,章句甚是杂乱,让人莫衷一是。到唐太宗时,崇学重儒,这一现象更加严重。

这时,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承担起了厘正《尚书》注释的重任。孔颖达年少时曾跟随儒学大家学习,在经学上的造诣极高,因此唐太宗指定他编订《尚书正义》("正义"意为正确的含义)。孔颖达耗时五年撰写出初稿。

《尚书正义》一出,各家学说的解释才复归于统一,这部书也被后世的历朝历代认定为官方版本,后世学说大都以此为根据。今天,《尚书正义》也是我们阅读、理解《尚书》原文的重要书籍。

从孔子家族一千多年传承、发扬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尚书》不仅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往圣绝学",更是"为万世开太平"之学。产生于中华文明源头的这部典籍,用清澈的认知,为后世之人展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层面的最本源、最本质的学问。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话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尚书》。"

这部书不仅为我们指出自己的来路,展示"我们为何是我们",这就是文化自信;这部书更让我们得以不断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我们,因此能够实现民族复兴!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601.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