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凤叶做签 提供的答案:
康熙为什么要贬李光地?
李光地为康熙除了这么多奸臣,最后却被康熙委婉地贬谪做台澎知县,越来越看不懂康熙大帝的套路了!... 展开描述
回答
共102个回答
探寻生活者
关注
康熙在利用李光地扳倒明珠、索额图、胤褆、胤礽后,暗示他"现在的台澎知县做事轻薄,远不如魏东亭",李光地立刻心领神会,表示"臣愿做一辈子台澎知县",并请旨"永远不要让臣回京",康熙对此默许。
与康熙朝其他大臣相比,李光地在合适的时机抽身而退,躲过了皇上的猜忌和政敌的报复,避免自己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康熙为什么要贬李光地?
遭到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人报复的李光地性命堪忧,康熙是为了保护他才会把他贬到台湾。
李光地是康熙中后期崛起的一位朝廷重臣,他的发迹来自于姚启圣"迁界禁海"的政策。姚启圣为了收复台湾,搞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迁界禁海":把福建、浙江等地的沿海地区百姓向内迁徙30里,严禁百姓私自下海。
姚启圣直接把百姓往内地迁移,郑经想买粮食都找不到人。吃不饱饭的郑经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也容易出现反叛的情况。不过姚启圣这一招也有坏处,这些在沿海地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民众不愿意离开故土。虽然姚启圣三申五令要文明执法,不过还是架不住一些官员粗暴执法,搞的一些百姓家破人亡。这时候还是一介书生的李光地,收养了一堆因迁界禁海而产生的孤儿,还遇上了康熙最宠爱的女儿----蓝齐儿。
通过蓝齐儿的关系,康熙认识了这个有慈悲心肠的书生李光地。在进一步了解之后,康熙觉得李光地是一个能臣,可以入朝为官,帮助他牵制索额图和明珠两位权臣。自古以来,君王喜欢给这些权力过大的臣子找一些对手,让他们打擂台,君王自己负责制衡。这样一来,君王就可以牢牢掌握朝廷,康熙栽培李光地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不过李光地显然是初入官场的菜鸟,他没有体会到康熙提拔他的深意。反而是直接向康熙举报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两人结党营私,对于康熙来说,他要的是李光地制衡二人,而不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在朝廷中根基颇深的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共同发难,向康熙哭诉李光地是"乱臣贼子",只知道诬陷"忠良"。康熙明白李光地继续留在朝廷里绝对是死路一条,他们两人肯定不会放过他,所以才会把李光地贬到台湾。
李光地晚年结局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李光地是清康熙年间的重臣之一,曾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还没有军机处的那个时代,大学士兼任实权部门吏部的尚书,绝对可谓是位高权重了!只可惜,康熙一朝名臣众多,索尼、鳌拜、遏必隆就不说了,什么索额图、纳兰明珠、陈廷敬、施琅等等,名气一个比一个大!以至于李光地这样一个人竟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要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提到康熙朝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起李光地来。
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也能看得出,提问者认识李光地想必也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但偏偏是这部电视剧,对李光地作出了大幅"戏说",里面的那个李光地与真实历史上的李光地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拿提问者所说的李光地被贬一事来说,真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出。史载,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谥"文贞"。换言之,李光地是死在了大学士任上,根本没有被贬这回事。再者说,清王朝只有降几级留任、降几级调任的处分,从来没有把枢臣直接贬谪为知县的先例。我们根本无法从真实历史这个层面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提问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基于电视剧《康熙王朝》而不是真实历史。因此,我们只能就电视《康熙王朝》本身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光地为何会异军突起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入仕就与真实历史完全不是一回事。剧中,李光地几乎是被"半绑架"进入仕途的,这件事给康熙帝造成了一种错觉,李光地这个人名利心不重,而这一点也成了后来康熙帝重用李光地的原因之一。
剧中,李光地崛起于平台之战,因为是福建人,对福建前线比较熟悉,加之迁界禁海牵扯到福建沿海土著居民,选择一位福建人比较容易让这些人接受。因此,李光地被康熙帝派往了福建,协助福建总督姚启圣处理平台及相关行政、后勤事务。
当然,这是摆在台面上的。私下里,李光地还接受了康熙帝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监视姚启圣和施琅,同时从中协调二人的关系。因为李光地是本地人,姚启圣需要他,因为李光地与姚启圣、施琅都没有私人恩怨,二人都能接受。对于康熙帝而言,用李光地监视姚、施二人也比用旗下的官员更加隐秘,不易引起二人的反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平台期间,李光地既充当了康熙帝的眼线,将姚、施二人的一举一动密折上奏给了康熙帝,同时又充当"和事佬"缓和了姚、施二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平台立下了"看不见"的大功。施琅一举平台之后,康熙帝正好借大封功臣之机提拔了李光地,一切按部就班、名正言顺。
李光地为何能位列中枢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李光地平台之后不久便进入了中枢系统。那么,康熙帝为何对一个汉臣如此器重呢?原因很简单,就三个字——掺沙子!
彼时,以索额图和明珠为首的两大满臣外戚集团已经剑拔弩张、斗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基本上分为了三派,除了索党、明党,基本上就剩陈廷敬那样本分做事的的"老实人"了。让陈廷敬去跟索额图、明珠斗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朝中的满臣基本上都已经或明或暗地站队了。康熙帝急需独立于索、明之间、又"聪明、听话"的第三方力量来平衡朝局,李光地当仁不让!论"聪明",在姚、施之间斡旋时李光地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论"听话",李光地缺乏根基,只能依靠康熙帝!
就这样,李光地成为了康熙帝牵制索额图、明珠的第三股力量。靠着康熙帝的支持,李光地的势力也在不断发展,慢慢从"掺沙子"变成了"三方争斗",李光地将矛头指向了明珠和索额图,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康熙帝为何贬谪李光地
康熙帝重用李光地的初衷原本只是往索、明势力中"掺沙子",以达到权力平衡的战国。换言之,康熙帝只是想用李光地作为自己的"看门狗",让他咬索额图还是咬明珠得看自己的意思。可是,羽翼渐丰的李光地显然不愿意当"看门狗"了,他直接卷入了索、明之间的争斗,让朝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很显然,这是康熙帝不愿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随着康熙帝准备对索额图、明珠下手,李光地原本的作用已经失去了。一旦索额图和明珠被彻底拿下,谁来制衡李光地?这是康熙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李光地既然已经卷入了三方争斗,让他主动退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康熙帝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给李光地上眼药,以期他能"迷途知返"。可见,康熙帝与李光地还是留了几分情面的,并没有打算置之于死地!
于是便有了升魏东亭那一段,在说升魏东亭的同时,康熙帝"征求"起了李光地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李光地已经什么都明白了,康熙帝这是打算"卸磨杀驴",只是在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李光地是聪明的,既然康熙帝已经容不下自己,倒不如老老实实"出局",以换取平安。就这样,李光地"自愿"出任台澎知县……康熙帝兵不血刃解决了朝中的党争。而李光地也因此得以善终,虽然只是个知县,可总比人头落地强吧?
说到底,电视剧《康熙王朝》从头至尾李光地都只是康熙帝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而已,在这枚棋子失去作用之时,被康熙帝当成一枚弃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李光地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而最终的"自愿"也救了李光地一命,如果不去当这个台澎知县,李光地恐怕就要布索额图、明珠得后尘了……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剧情而已。真实历史上的李光地并没有卷入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争斗,相反晚年的清圣祖对李光地还是比较"有情有义"的。晚年的李光地上书"乞骸骨"、申请"退休"时,清圣祖就对李光地说出了一番让人心酸的话:"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李光地终究还是没能落叶归根、回乡养老,最后死在了任上。李光地死后,清圣祖还特地派遣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前往吊唁,对李光地也算了善始善终了。
由网友 知心人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李光地聪明有才,出则能将帅三军安邦定国;入则为相辅臣出谋划策。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大的能人,却被康熙贬谪训斥,以至于永不致用。
为什么?
他犯了封建礼教中最不可饶恕的两个"违规、越礼"的礼数问题。
始乱终弃,清代"陈世美"。
李光地因收复宝岛有功进位文渊阁大学士,一干同年吵着要吃庆功酒。
这天正逢朝休,李光地便邀了同年、好友及上书房的几位大臣来府小聚。不到卯时李府门前已是车水马龙,将半条玉皇街南巷塞得满满的。
李福、李禄两个人忙得满头热汗,一边引路,一边指挥长随照护各官带来的仆人至天井棚下歇息吃茶。
辰初时分,明珠和高士奇方一前一后在门前下轿。两个人一般的风流潇洒,却各有各的韵味。
"恭喜恭喜!"明珠见了李光地满脸堆下笑来,"榕村(李光地的号)在前方立功,进位大学士,本应我们设宴庆功,倒先扰你了——家里都好?老伯母身体康泰否?"
"哪里哪里!"李光地心头突突乱跳,一边往里让,一边回话:"请,明相请,高兄请——唉,这次去闽,因宝岛战事酷烈,竟没能回家一趟,七日前接到家信,说是家慈欠安,兄弟心里一直惦念着。过了这几日我拟请假,请二位在圣上跟前替我说说话哟!"(其时,其母已故)
高士奇颦起眉头道:"这个自然。为人子者当尽人子之道,为友朋者自要尽友朋之谊啊!"
明珠点了点头没吱声,三人一齐进至内厅。不一会儿,索额图也到了。大家便安席入座。两边厢房共是摆了八桌。正房里李光地陪了主宾。
酒过三巡,明珠笑道:"今个儿真个快活。每天陪驾,累得浑身抽筋儿。凑这么一天热闹真不容易!榕村,家里的戏班子叫上来,唱几出听听!"
"兄弟可比不了你!"李光地把盏笑道,"我是个穷翰林出身,俸禄之外身无长物,养得起什么戏班子!再说叫他们搅得闹哄哄的,我怎么读书呢?"御史余国柱坐在高士奇下首,听了这话,笑道:"那是!晋卿乃道学宗儒领袖,养一群小妞儿,成哪门子话?"
此时看出李光地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明珠笑道:"我却爱热闹——葛云!"他叫过自己的管家,"出去叫几个唱曲儿的来,不要太多!"葛云"扎"地答应一声便去了。
不一会儿,葛云带着三个人进来,一个少妇和两个十岁上下的小男孩,——一齐朝上施了礼。
那妇人斜坐右侧,将琵琶试调几下便勾抹起来,清泠之声沁人心脾,高士奇端酒呷了一口,大声笑道:"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索额图也点头道:"果然是好手,这一套正宫调《叨叨令》我家班子无人能及!"
李光地忙着应酬客人,到各桌走了一遭。刚刚劝酒回来,听见索额图说话,不禁打量那女人一眼。原来竟是李秀芝!
这是李光地贫贱之时的妻子。
李光地像是半夜里突然见了鬼魅,脸立时变得惨白。众人没理会李光地神情骤变。侧耳听时,李秀芝敛眉唱道:
河光清浅月黄昏,琥珀彩润酒满樽。
宛转柔情人将醉,这般时节最销魂。
"妙哉!"高士奇大为高兴,不禁击节赞叹,"区区一个卖唱女子,乃能作此雅音!明相,你管家好有眼力,片刻之间,竟弄了个女翰林来——我为此诗浮一大白!"说着便将门盅饮了。
明珠笑道:"能得到你高学士如此赞誉,终生受用了!葛云,过来,难得你给爷挣了这个体面——这个赏你!"
便将一枚赤金戒指顺手丢了过去。刚刚坐下的李光地听着,一时乱了方寸,头上冷汗淋漓。明珠也不理会,只向索额图道:"三爷,如何?——喂,这位娘子,拣好的只管唱来助兴!"
索额图拊掌笑道:"妙!你唱!唱得好,不但李大人,我也有赏。"
"谢列位大人!"李秀芝在座儿上欠身一礼,命两个童子一个吹箫、一个拍云板,自家将琵琶又复弹起,婉转唱道:
你将这言儿语儿休只管唠唠叨叨地问,有什么方儿法儿解得俺痴痴迷迷的闷,面对着酒儿盏儿怕与那腌腌臜臜的近,说什么歌儿舞儿镇日价荒荒唐唐地混!
只顾荆儿布儿出了这风风流流的阵,咬紧了牙儿齿儿和着血泪吞——兀的不恨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恨杀人也么哥!
唱至此处,厅内已是举座肃然。
高士奇扇子打着手心沉吟片刻,笑道:"今日原是给晋卿兄贺功加官的,得图个高兴,你不能择个吉利快活的曲子唱吗?"
明珠喷地一笑,说道:"亏你高江村还是一代骚雅之士,还讲究这个!这曲子唱得妙极——你说是吧,晋卿(李光地的字)?"
"啊!啊!"李光地吓了一跳,忙斟酒自饮一杯。李秀芝一颔首,又抑扬顿挫地唱道:
想当初战云烽火弥漫山川路,失意人奔命仓皇谁人肯相顾?急切间身入青楼避过血光灾,在那香火神前立誓盟。送行去西风古道落下孤凄泪,薄幸人从此不曾鱼雁相往来!到如今琴堂高坐不忆往昔率,闪得奴朝朝暮暮抚儿心悲哀。他那里钟鼓馔玉坐华堂,何曾念当日里丧魂落魄狼狈样。可怜我怀抱琵琶肝肠断,兀自的装模作样当做没事人——为甚的神圣菩萨这般糊涂账,为甚的神圣菩萨这般儿糊涂账?
这一大板唱完,李秀芝泪水已走珠儿般滚下,方缓缓收住,曼吟道:
弹出哀弦放玉筝,停歌挥泪诉平生,
谁怜薄命伤心语,似听花间莺啭鸣!
高士奇前后一想,悚然而悟,眼见李光地目光如醉,白痴似的木坐不动,早已明白了首尾,但此时一开口必定要得罪人,便假作懵懂,笑道:"这词儿挺感人的。惜乎熊老夫子今日没来,若请他再润色一番,清秘堂的翰林们也都要为之黯然失色了。"
明珠却不理会,嘻嘻一笑,问秀芝道:"听你歌词,隐忧很重,像是真的。本部堂职在天子机枢,如果有什么冤屈,请讲,不妨事的!"
李光地看了明珠一眼,见他那阴险的脸色竟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
"奴不敢……"秀芝偷眼看了一下李光地,叹道:"只求明相佑护,莫让人……加害奴的儿子……"至此,已是哽咽不止,难能成语。
"哪个敢?"明珠阴狠地冷笑一声,说道,"在座有三位辅臣,上头还有圣明天子!"说罢,便命人将秀芝母子带到侧房用饭。明珠又转脸,笑着微微地对李光地道:"晋卿,这母子三人真可怜哪!"
李光地怔了一下,苦笑道,"此等事人间原就不少,何况又值战乱,哪里免得了呢?"他脸上全无血色,眼睛回避着众人。
此刻连索额图也察觉出来了,暗自拿着主意,装作不理会。
明珠突然脸色大变,恶狠狠地说道:"光地所言,虽然是实情,但是天理不可泯,人情不可欺,我就曾在郑州为民除掉过两个恶棍!"
"是啊,是啊……"明珠的敲山震虎惊得李光地心里咯噔一下,半日才回过神来,慌乱地说道:"道学之中最讲天理人情的……"
索额图因李光地营救张伯年,心里也存着芥蒂。
他知道明珠在使"先发制人"的手段,决心要演包龙图的故事;见李光地尴尬难堪之极,已是吃尽了苦头,便道:
"晋卿,你我有门生之谊。我这人不喜绕弯子,这女子唱的果然是你,就痛痛快快认下来吧。好在这里都是自己人,这件事就算是过去了,不然恐怕……"他沉吟了一下,下头的话没再说。
这个话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的了。这居丧不谨,已经够这位道学家受的了,更何况李秀芝舍命营救在前,李光地背恩忘义于后;加之抛弃亲生骨肉,听任他们流落江湖十年。
有此三大罪状,一百个李光地也会被参倒。明珠将秀芝母子安顿京师数年,处心积虑原是要拿来砸倒索额图的。
不料从内务府侍候太子衣饰的唐光义处听说,李光地已准备动手参自己,便率先发难,使出这一手杀手锏。
李光地如再腆颜居官,已被朝野视为寡廉鲜耻之徒,哪里还敢"挟嫌报复",出来弹劾自己这个"明包公"?
当下听索额图一说,明珠心知这一仗只能打个平手,护得自身安全,因笑道:"索相金玉良言,菩萨心肠,晋卿要想仔细了。
你若不认,兄弟也只好拜章上奏,总不能叫你们骨肉长远分离,王士祯定能为李秀芝弄清这一冤案。"
李光地只觉得天旋地转,双腿一软,一屁股坐在椅上,半晌才道:"岂有不认之理?兄弟……兄弟当年实有此事,却不知她身怀有孕,受了这么大的苦……唉……自作孽、自受苦,实不料我李光地竟成了名教罪人——我并不要辩,请明相拜折弹奏就是……"他沉痛地低垂了头。
事情一经证实,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明珠立时命人去请秀芝。李光地起身一揖,恳求道:"……然否再等待一时,等散筵……"
"那不好。"明珠已觉得便宜了李光地,哪肯再让,嬉笑道,"老明却没有老三好心肠,一向用心刻薄,你私下相认,事过境迁,出了意外,岂非兄弟之过?今日当堂认下原是正理!"
"此乃风流佳话嘛!"高士奇见局面僵持,终觉不是事儿,笑嘻嘻过来拍着光地肩头道,"值得如此懊丧?——我高士奇还巴不来这样的好事呢……。"
他连揶揄带劝说,一个劲"遗憾"自己没有这艳遇,说得李光地啼笑皆非,众人无不干笑。余国柱早已溜出,去请秀芝母子,又去厢房向众人报信:"诸公都快来看,李大人喜上加喜呀……"
众官员一窝蜂儿出来拥至中厅看时,李光地和秀芝一家四口已哭成了一团,堂上三个宰辅相臣,各怀着异样心思,在旁边帮着解劝。
隔了一日,李光地便将申请丁忧的折子写好缮清,请高士奇代呈康熙。圣旨即下:
大学士李光地职在一品,赞襄机枢要务,不可须臾离京。着李光地夺情在京守制,带丧办差。钦此!
至此,李光地虽然被圣旨赦免,但实实地落下了两大污点。这两项污点在封建社会官僚阶级方面是致命伤。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李光地在落魄时,被仇人陷害追杀,他躲进青楼,被歌姬李秀芝搭救藏身,这是救命之恩。并且他们已有夫妻之实,生下了两个孩子。而李光地发达后却再也没有关心过他们母子,并以未婚之名盘符官宦之女,这样的理学名家当然被官场诟病。
第二,李光地母去世,李光地为贪恋权势,隐瞒不报。这是在封建社会所不能容的,就凭着这两条,李光地在后来被贬谪为台澎知县。
这是出自于二月河小说《康熙王朝》中的故事情节。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走就大错特错了!
真实的李光地是这样的——
真实的李光地是这样的
李光地是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生于泉州安溪湖头乡。
康熙三年(1664年)乡试中举,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会试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两年后得任翰林院编修。
隔年充任会试同考官,后请假南下福建省亲。
就是此时在家完婚。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造反,李光地与家人藏匿山中,占据泉州的郑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拒绝。
李光地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蛮高的。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光地暗中书写密折,藏在蜡丸中,派人送往京城,最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给康熙皇帝。
康熙大为感动,嘉许李光地的忠诚,并录其为领兵大臣。就是凭此密折才掌握了耿精忠等人造反的实证。
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军队进驻福州,命令都统拉哈达、赉塔讨伐郑锦,并打听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复泉州。
李光地在漳州拜谒拉哈达。
拉哈达对李光地的志向和品格大加赞许,遂向康亲王杰书上疏称赞李光地:
"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
就在李光地踌躇满志准备进一步报效朝廷时,恰遇父丧,回家守制。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满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谕示不必侯却,即任内阁学士。
后李光地推荐施琅担任平台将领,康熙采纳了推荐,得以顺利收复宝岛。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李光地奏进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满,斥责他为假冒道学,不能表率翰林,将他降为通政使司通政使。
也就是这一次贬谪,让作者二月河在小说中把李光地贬低,并把他"贬到台澎为知县"。
实在是篡改史实。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担任会试副主考。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顺天学政。这年四月,李光地的母亲去世。
按照礼制李光地需解职回乡丧居以尽孝道,称为"丁忧守制"。
康熙皇帝为此颁下谕旨,称:"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可在任守制。"
李光地接到谕旨后表示:"臣蒙荷圣恩,怎敢不以残喘自效?"
虽然是这么说,李光地还是请康熙给予九个月假让自己往返治丧。
而在小说《康熙王朝》中,作者"枉顾事实",说李光地隐匿母丧不报,这实在有失公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居丧期满,康熙命其官复原职。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顺天督学。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李光地因:"居官优善"、"清廉",迁任直隶巡抚。
在任期间,李光地很好治理了当地水患,得到康熙褒奖,不久拔擢为吏部尚书。
当然李光地也有一些处理不当的事,被人弹劾。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等人合疏弹劾李光地安抚灾民不利,不将灾民逃散情形据实陈奏,请求朝廷严加处分。
御史吕覆恒弹劾李光地处理秋审事宜任意断决,给事中王原又弹奏李光地荐人不当。
但这些非议,康熙帝大多否决。
看一个人要看大方向,看一个事要看80%正确就可以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著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这样年过花甲64岁的李光地正式登上相位。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后,年过70的李光地数次上疏请求退休,此时的康熙因为九子夺嫡的事弄得心烦,对李光地这样的老臣很是眷恋,不想让他走。
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74岁的李光地再次请求退休,康熙许给他两年的假期,让他处理完家里的事后再回来。
那时候的人"根"的观念很强,要是现在早就在北京买房子把家里人都接过去了。何况这么大的官呢!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76岁的李光地返回京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
康熙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并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
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康熙皇帝评价他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雍正皇帝的评价更是完美,他说李光地:"一代完人。"
两代帝王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可见李光地简直无可挑剔。
那么为什么二月河在小说《康熙王朝》中会如此贬低李光地呢?
在金祖望的《鲒琦亭集》中,这样评价李光地:"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
看来李光地确实有一些私密小节不是很检点,或者是看事的角度不同吧!
所以《康熙王朝》中,为立储之事,李光地被康熙训斥,因为他不能按照康熙的意思来,其实这也是李光地的聪明之处,他不想参与皇子之间的内部斗争罢了。
回到题目,说李光地被贬到台澎任知县,不知道出自于哪里?
由网友 知未是也 提供的答案:
谢悟空!李光地,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康熙最信任和重用的汉臣之一,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做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很有政治见地和作为,最雍正称为"一代之完人"。1642生,康熙五十七年五月病故,卒时七十七岁,一生对康熙的政治决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李光地因主张收复台湾和举荐施琅有功被擢升为掌院学士。
关于李光地被贬原因,一说李光地受同僚诬告,被康熙贬职。二说(电视剧)李光地因不满索额图和明珠两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在康熙面前直言两人之恶行,被康熙当作权力争斗和政治平衡的牺牲品才遭被贬。
不管是什么原因,李光地被贬,丝毫没有降低康熙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后来李光地治水和反贪,重新得到启用,直到晚年因年老多病要求辞官,多次被康熙因朝庭没有了说话之人而拒绝,到最后准允李光地只在家中休息两年,说明了康熙晚年对李光地有多么倚重,以至有人多次弹劾李光地,都被康熙予以免罪处理。
李光地作为汉人在清庭为官,由被贬到更加信任和重用,一方面说明了康熙对李光地唯才是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光地乃国之栋梁之才。
由网友 小边讲历史 提供的答案:
李光地被贬台湾,应该是康熙王朝里的事情,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光地并没有此经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李光地的人物塑造可以说非常巧妙,一个读书人是如何被官场这个大染缸给染黑的。
作者在塑造李光地这个人物的时候实际上是掺杂了很多历史人物的,那么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电视剧中的李光地为何被康熙皇帝贬去台湾。
首先说,李光地因为台湾问题而平步青云,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后的一位主角汉臣。成为京官之后不免被明珠,索额图威逼利诱。作为一个正直的读书人,他开始是拒绝的。的确,当明珠,索额图分别拉拢他,并威胁他指定选官时,他的第一想法是拒绝。
但是他选择拒绝的方式却充满了读书人的傻与天真。他向康熙皇帝说出了索额图,明珠的结党营私,甚至把大阿哥和二阿哥之间的争斗都挑明了,你让皇帝的脸往哪搁?
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自己的亲信党同伐异,这不是拐着弯的骂皇上是昏君么?皇帝内心里也知道皇子,臣子背地里的勾当,但是这个时候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时候,还有噶尔丹要去平定呢。
所以康熙借着明珠,索额图的落井下石,把李光地下了大狱。但康熙知道冤枉他了,也知道他是个忠臣,所以出征准噶尔的时候,把他带了去,以免在京遭人毒手。
可李光地不这么认为呀,读书人的执拗反而助长了其内心的阴暗面,他在等,等待时机把明珠和索额图全都搬倒,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终于机会来了,一征噶尔丹回来之后,皇上准备处理党争了。因为有太子在,所以索额图暂时不是清理的目标。康熙皇帝重启风闻言事,实际上就是冲着明珠去的。而且康熙也暗示李光地,有什么委屈,上折子,折子里说。
李光地心领神会,但是他最开始是奔着索额图去的。不过在得知索额图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他把弹劾索额图的奏折烧了,转而弹劾明珠。
这件事实际上反应了李光地已经明白了为官之道,索额图不会倒,因为皇帝不会鸟尽弓藏。既然索额图倒不了,那明珠就死定了。因此,李光地敢大摇大摆的在明珠的寿辰上弹劾明珠!
实际上此时康熙皇帝就看出李光地的人性来了。不过还得用他,因为还有索额图呢。
二征噶尔丹之后,索额图入狱。李光地负责审理此案,当然,明珠也有份。
结果,李光地为了整死索额图,把索额图的罪状一条不落的全都记下来了,使得康熙皇帝大怒。
也至此,李光地完成了他的任务,当然这个人的恶毒也让皇帝了然于胸,干脆把他发配到台湾算了。
李光地至于有今日,实是因为环境激起了他内心的黑暗,而这些黑暗萌生出的仇恨,把他推入了深渊。
由网友 探寻生活者 提供的答案:
康熙在利用李光地扳倒明珠、索额图、胤褆、胤礽后,暗示他"现在的台澎知县做事轻薄,远不如魏东亭",李光地立刻心领神会,表示"臣愿做一辈子台澎知县",并请旨"永远不要让臣回京",康熙对此默许。
与康熙朝其他大臣相比,李光地在合适的时机抽身而退,躲过了皇上的猜忌和政敌的报复,避免自己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康熙为什么要贬李光地?
遭到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人报复的李光地性命堪忧,康熙是为了保护他才会把他贬到台湾。
李光地是康熙中后期崛起的一位朝廷重臣,他的发迹来自于姚启圣"迁界禁海"的政策。姚启圣为了收复台湾,搞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迁界禁海":把福建、浙江等地的沿海地区百姓向内迁徙30里,严禁百姓私自下海。
姚启圣直接把百姓往内地迁移,郑经想买粮食都找不到人。吃不饱饭的郑经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也容易出现反叛的情况。不过姚启圣这一招也有坏处,这些在沿海地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民众不愿意离开故土。虽然姚启圣三申五令要文明执法,不过还是架不住一些官员粗暴执法,搞的一些百姓家破人亡。这时候还是一介书生的李光地,收养了一堆因迁界禁海而产生的孤儿,还遇上了康熙最宠爱的女儿----蓝齐儿。
通过蓝齐儿的关系,康熙认识了这个有慈悲心肠的书生李光地。在进一步了解之后,康熙觉得李光地是一个能臣,可以入朝为官,帮助他牵制索额图和明珠两位权臣。自古以来,君王喜欢给这些权力过大的臣子找一些对手,让他们打擂台,君王自己负责制衡。这样一来,君王就可以牢牢掌握朝廷,康熙栽培李光地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不过李光地显然是初入官场的菜鸟,他没有体会到康熙提拔他的深意。反而是直接向康熙举报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两人结党营私,对于康熙来说,他要的是李光地制衡二人,而不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在朝廷中根基颇深的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共同发难,向康熙哭诉李光地是"乱臣贼子",只知道诬陷"忠良"。康熙明白李光地继续留在朝廷里绝对是死路一条,他们两人肯定不会放过他,所以才会把李光地贬到台湾。
李光地晚年结局
李光地晚年的时候,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对于朝中的事情也没有多大的贡献了,于是就向皇帝请求让自己辞官回家。但同样年老的康熙不愿他离去,因为此时朝中能跟自己说的上话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光地是最懂得自己的人,于是他最后只是准许李光地请假两年的时间。
休假回来的李光地因为自己的一点失误,遭到其他臣子的弹劾,不过康熙却免了他的罪责。同年的五月份,李光地突然引发了疝疾,最后在办公的地方离世,当时的他已经是77岁的高龄。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在李光地去世之后,康熙十分地悲伤,把"文贞"作为谥号赠给了他。
为官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朝服务,李光地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好官、忠臣,值得受到后人的敬重。
由网友 小岛知风 提供的答案:
李光地会被康熙贬官?这恐怕是只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才出现的剧情,历史上的李光地可从来没有被贬官到台澎当知县,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与康熙关系极为亲近,二人既是君臣又是知己,下面就说一说电视剧中李光地为何被贬官,以及历史上的李光地又是如何的。
电视剧中李光地被贬官实际上是康熙对他的保护
按照电视剧中的交代,李光地是康熙少年时期的老师伍次友的学生,他是福建人,在福建一带素有才名。
康熙最宠爱的容妃还有女儿蓝齐儿回老家福建省亲,而容妃此次回福建还带有一项政治任务,那就是代替康熙考察一下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工作情况。
后来容妃到了福建之后受到姚启圣的接待,她顺道就问了问姚启圣,福建有哪些有才学的后生晚辈,姚启圣就向容妃说了李光地的名字,只是当时姚启圣对李光地并不是十分认可,只称他的字写得不错。
再后来容妃启程回京时,李光地带着一些因康熙制定的迁界禁海之策而导致流离失所的儿童拦下了容妃一行人,并上了万言书,也是这次机会让李光地与康熙的爱女蓝齐儿邂逅。
容妃将李光地的万言书带回去交给康熙观看之后,康熙评价李光地是"有勇有谋,甚至手段刁毒!"
不过康熙却很欣赏李光地,并让李光地在福建当官,负责辅佐姚启圣和施琅,为收复台湾做准备。
康熙派李光地去福建辅佐姚启圣和施琅也是有安排的,他知道蓝齐儿钟情于李光地,因此想历练李光地让他立功,好能配得上蓝齐儿。结果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却打乱了康熙的安排,噶尔丹看中了蓝齐儿,逼着康熙将蓝齐儿和亲到了准噶尔,从此蓝齐儿与李光地的缘分也就断了。
不过此后李光地辅佐姚启圣和施琅顺利的收复台湾立下大功,加上康熙出于对把蓝齐儿远嫁准噶尔的愧疚,特意提拔李光地,他从此进入中央,成为康熙身边的近臣。
但是李光地一个热血青年,恃才傲物,进入权力中心之后就完全吃不开了,他不把朝廷中两大重臣明珠和索额图放在眼里,并且还打破官场平衡的规矩,把表面和睦实际背地里十分不和的明珠和索额图两党全部搬出台面,同时弹劾明珠和索额图,给康熙出了一道大难题。
虽然康熙早就知道明珠和索额图结党营私的问题,但是当时并不是处理他们的时候,而李光地如此打破平衡同时弹劾明珠和索额图,也引来了二人的疯狂报复,二人联手在康熙面前大揭李光地的问题,最终康熙大怒,反而把李光地打入天牢,若非苏麻喇姑看在伍次友的面上救了李光地,估计他早就死在天牢之中了。
大难不死之后的李光地以戴罪之身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终于他获得了康熙的宽恕,并且恢复了官职,继续回到官场。
但是这一次回到官场之后的李光地就变了,他就按照康熙评价的手段刁毒一样,他开始变得冷酷并且知道隐忍,他为了扳倒索额图和明珠,他开始学习他们的手段,等待扳倒他们的机会。
李光地此后暗中关注明珠和索额图,而他的这种举动其实也是得到了康熙的默许,康熙也是在找机会准备扳倒结党营私的明珠和索额图,李光地就成了康熙手中的一把匕首,暗中找机会扎进明珠和索额图两党的心窝中。
终于李光地找到了机会,而且这一次也最能体现李光地的手段刁毒,他在明珠六十大寿那一天,给明珠送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那就是弹劾明珠的奏折,里面罗列了明珠很多罪状,明珠大寿当天,李光地就带人把他的家抄了个底朝天。
处理明珠之后,李光地又把目标对准了索额图,这个索额图比明珠的罪状可就明显多了,他蛊惑太子胤礽当皇帝,还勾结朱三太子企图刺杀康熙,可谓是罪罪当诛,但是康熙还不能轻易地处理他,因为索额图是国丈,是他的岳父,是太子的外公。
又是李光地使出了刁毒的手段,他利用明珠对索额图的了解,利用二人的矛盾,他让明珠来审理索额图,以毒攻毒,这一招非常阴狠,最终索额图全部认罪。
要知道明珠是大阿哥胤禔的舅舅,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的外公,扳倒明珠和索额图之后,也意味着李光地同时开罪了胤禔和胤礽。李光地也想到了这些,所以他没有收手,又借着明珠和索尔图的罪行继续扳倒了胤禔和胤礽。
至此李光地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摧毁了明珠和索额图两党也就是代表着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两党,李光地已经卷入了皇位纷争之中,同时他也把朝廷上下都得罪光了。
李光地如此刁毒的手段,还如此伤人,这些都让康熙看在眼里,康熙不过是想利用他除掉明珠和索额图两党而已,现在明珠和索额图已经伏法,李光地这种阴狠刁毒的手段还触犯了众怒,康熙也不想再把他留在身边,不把李光地留在身边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所以最后在处理完明珠、索额图、胤禔、胤礽之后,康熙意味深长地对李光地说当初被贬到台澎当知县的魏东亭年纪老迈,该有人接他的班了。
而李光地心思多么敏捷,康熙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就立刻品出味道来了,魏东亭是什么人?那是康熙的最为信任的心腹发小,那么魏东亭当初又是为何被贬到台澎当知县?
那就是魏东亭丢失了红衣大炮,这门红衣大炮牵扯进了朱三太子行刺康熙的事情,实际上是索额图指使魏东亭的手下所为,也就是说魏东亭莫名其妙的卷进了朝廷党争之中。康熙就怕魏东亭牵扯太深,所以出于保护他的目的,特意借题发挥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当知县,让他远离权力纷争。而且当时台湾刚刚收复不久,康熙让魏东亭去台澎当知县,也有让他代替自己监管台湾事务的意思。
李光地何等心思,他也知道自己在处理明珠和索额图两党时伤人太深,所以当康熙一说出魏东亭年纪老迈,需要有人接班的话,他立刻就明白这是康熙出于对他保护的意思,他也想自保,所以他就主动接话,称愿意去台澎当知县接替魏东亭,并且永远不想再回京城,这也说明了李光地心灰意冷,厌倦了朝廷中央的权力纷争。
于是康熙批准了李光地到台澎当知县,这也使得李光地最终的结局还算不错。所以说电视剧中康熙贬李光地去台澎当知县实际上是在保护他,而李光地厌倦了朝廷中央的权力纷争,他也愿意去台澎当知县,替康熙监管台湾事务,他也就能落一个好的结局。
其实历史上的李光地既是康熙的挚友也是老八胤禩的支持者
只有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才会有李光地被贬台澎的结局,其实历史上的李光地与康熙关系非常亲密,用现代的话说可以算是好基友了,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是康熙第八子胤禩的鼎力支持者。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福建延平人,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整整大了12岁,因此历史上的李光地根本不可能与康熙的女儿产生感情,这是纯属电视剧中所虚构。
在康熙九年(1670年)时,李光地考中榜眼,此后李光地入职翰林院。不过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李光地请假回福建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却让他滞留在了福建。
原来这一年爆发了三藩之乱,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乱以响应云南的吴三桂。耿精忠反叛之后,又与割据台湾的明郑集团延平王郑经勾结,引郑经入驻福建,很快郑经趁机占据了福建泉州。
在这种局势下,在福建老家探亲的李光地就被滞留在了福建,由于李光地素有才名,因此耿精忠和郑经都争相招募李光地到麾下,但是李光地十分忠于清朝,他为了躲避耿精忠和郑经的招募,只得带着家人逃进了深山老林。
李光地在逃进深山老林期间,还不忘清朝,他特意写好密折封入蜡丸之中,委托下人传送到京城面陈康熙,并在密折中分析了福建的局势,为康熙提出了收复福建的建议。
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初,声势非常浩大,清朝一度失去半壁江山,很多汉官都参与了叛乱,而像李光地这样滞留在敌占区,还不忘朝廷的人很少,这让康熙看到他的密折后十分感动,康熙下旨让兵部录用李光地为领军大臣。
后来康熙派堂兄康亲王杰书率大军去收复福建,在临行前他还一再叮嘱杰书,务必找到李光地,并确保其人身安全。
再后来杰书果然击败了耿精忠和郑经,耿精忠被迫投降,郑经仓皇逃回台湾,杰书也终于在福建找到了李光地,并上奏康熙请提拔李光地,于是李光地被提拔为内阁学士。
李光地本应赴京任职,结果还没启程他老爹就去世了,因此李光地又只能继续留在福建丁忧。不过当时的福建并不太平,李光地丁忧期间,台湾郑经又派遣大将刘国轩进犯福建,李光地再度号召乡勇抵御刘国轩。
最终李光地配合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击溃了刘国轩,姚启圣由此升任福建总督,李光地也从文官被任命为武官总兵。
李光地在福建丁忧期满之后,康熙特意又把他转为文官,继续转任内阁学士,命他赴京任职。李光地这回在抵达京城后,向康熙推荐了日后收复台湾的名将施琅,也算是为康熙收复台湾立下了一大功。
可以说李光地主要是靠着三藩之乱在福建表忠心刷战功获得了康熙的关注,由此平步青云步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不过李光地的晋升却有些不厚道,当初耿精忠叛乱时,他有一同乡加同年进士陈梦雷也滞留在了福建,李光地与陈梦雷取得联系,陈梦雷主动要求自己假意投靠耿精忠取得信任后,再把叛军内情汇报给李光地,由他再往京城传递。
陈梦雷和李光地根据当时的福建情况,制定了一套破敌计划,但是李光地不厚道的地方就在于他后来只在这套破敌计划的奏折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导致后来陈梦雷被判了附敌投逆之罪判了死刑。
幸亏李光地最后良心发现,上书替陈梦雷求情,称其曾为自己传递情报,但还是没有提出陈梦雷和他一起制定破敌计划的事情。陈梦雷由此被免去死刑,改为发配,虽然李光地让陈梦雷捡了一条命,不过从此陈梦雷也与李光地断绝了友情,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此后李光地进入朝廷中心,凭借他的才学受到康熙的器重,康熙对他尤其十分信任,两人经常私下交流,抛去君臣之情外,两人的私交也非常好。
李光地不仅有才学,能打仗,还善于治水,再加上他与康熙私交很好,这也使得经常有人在康熙面前弹劾李光地,都被康熙驳斥,因此李光地在官场上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更别提被贬官,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是一路上升,后来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这在不设宰相的清朝来说,基本上已经等同于宰相了。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太子胤礽两次被废,李光地作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也难免牵扯进其中,不过李光地支持的皇子却是皇八子胤禩。因为胤禩为人斯文儒雅,能礼敬读书人,李光地作为当时在文坛很有地位的读书人,自然对胤禩颇有好感,所以在一废太子时,李光地曾向康熙多次推荐胤禩成为太子。
不过后来胤禩失去康熙的宠爱,很多朝臣都与他保持了距离,只有李光地在康熙二废太子胤礽后,与康熙进行私人交谈时,他还敢推荐胤禩成为太子。
李光地晚年曾多次向康熙请求告老退休,都被康熙直接拒绝,康熙甚至对他说出了:当初随朕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的一班老臣大多都已年迈去世,像卿这样的老臣放眼朝廷也不过一二人而已,今朕也老了,卿也老了,卿还要舍朕告老归乡,朕实在不舍。
后来康熙为了挽留李光地,特意准许他带薪休假两年,处理好家事再回来。由此可见康熙与李光地私交非常不错,君臣二人堪称挚友。
因此李光地一直都没能退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年迈去世,享年77岁。康熙十分悲痛,特意命皇五子恒亲王胤祺代替自己去祭奠李光地。由于康熙与李光地关系很不错,即便他多次推荐胤禩当太子,在雍正继位后雍正也没有追究他与胤禩的关系,反而雍正还下旨褒奖李光地,命他入祀贤良祠。
写在最后
所以历史上康熙并没有把李光地贬官到台澎,李光地被贬官到台澎完全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历史上的李光地可谓是出将入相,地位非常高。
而且可以说历史上的李光地结局还非常好,与康熙私交深厚,力挺胤禩都没有被雍正秋后算账,只不过对同年之谊的老乡陈梦雷有些太不厚道了。
由网友 炒米视角 提供的答案:
《康熙王朝》里,康熙贬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府,是为了保护魏东亭,避免其卷入明索两党之争;而贬李光地去台湾,似乎让人看不太明白。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听炒米给你解读!
李光地从一介儒生,充满理想与抱负,在福建协助姚启圣平台,功不可没。可是进京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京城的水之深,让李光地始料不及,连自己和蓝齐儿谈恋爱时苦闷,喝醉酒误入烟花柳巷的事情都被人抓了把柄要挟自己。加载明珠和索额图两人之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最后书生意气,破罐子破摔,直接戳破了表面的一团和气,欲将明索二党的党争暴露在康熙的圣驾之前,结果明索二人沆瀣一气,把罪责反推至李光地身上。
康熙暴怒,把李光地囚了。康熙岂不知明索二党党争已经日益白热化?但李光地不争气的表现,让康熙出离了愤怒。身为人臣,解决不了问题,还把麻烦引向主子,此罪当诛!
但康熙并没有杀李光地,而是用身体的磨难,让他醒悟,让他懂得如何在大酱缸里把酒酿好!《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曾经有句经典台词,"清官要比贪官更奸,才能斗得过贪官!"
李光地终于醒悟了,带着令人冷得可怕的恶毒,重新回到了朝堂,开始跟明索二党斗。从大牢里出来的李光地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羞涩 不懂屈服的李光地,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叫"道义"。
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斗倒了明珠和索尔图。明珠不愧叫万花筒,从皇长子失势,他就准确判断出自己很快要倒台,所以唯唯诺诺请罪探康熙口风。结果康熙要表现出自己仁义之君的形象,希望明珠可以安心过他六十大寿。然而李光地代康熙赐寿礼的时候,公然读出自己参奏明珠的奏折。让明珠六十大寿都没过好!
这事看起来事情并不大,但康熙再一次暴怒。并斥责李光地心思恶毒。其实这也是李光地最终结局的引子!
是的,李光地已经彻底变了,为了斗倒明珠和索额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明珠加索额图的加强版。对于康熙而言,明珠和索额图虽然斗倒了,但是现在面前却又摆了一个比他俩更可怕更强大的首辅。这相当于康熙为了消灭了两匹狼,结果养肥了一头老虎。
所以这个老虎不能因为他除二狼有功,就继续把他养在自己身边。所以,魏东亭老了,要回来了,你就去台湾当个小知县吧!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待遇和魏东亭是一样一样的。如果你老了,能活着回来,康熙照样给你封侯赐爵,给你养老!但李光地其实功已成,心已死,实际他也希望彻底逃离康熙身边。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由网友 一个多情的小二哥 提供的答案:
用剧中康熙的话说是:"你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越,用你除恶吧,你当之无愧,但是要让你行善,那可就难了"。
李光地看穿了官场争斗的本质,开始变得善弄权谋,心狠手辣。李光地做事太过毒辣,过于受宠会让大臣们人心惶惶,康熙一直都是以仁慈待人,要是留下李光地这么个狠毒的人,以后恐怕自己都难于驾驭。
实际历史上李光地本人可不是这样的。他康熙九年中进士,进翰林院,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还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后来李光地病逝的时候,康熙悲伤不已,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雍正还评价他为"一代之完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749.html